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配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配色方案范文1
设计一个好的演示文稿,主要因素之一是颜色的配置。常常有学生问,怎样为PPT设计一个配色方案?其实如何配色这个问题,是一个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的问题,简单是对有色彩感的人来说很简单,复杂是对80%的人来说很复杂。颜色作为信息表达的有效工具,它不但可以表达信息而且可以增强文稿的效果。你所选择的颜色及其使用方式可以有效地感染观众的情绪,从而确保演示活动的成功。选择颜色前,我们需要了解颜色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颜色的分类
了解颜色的分类,可以从色环开始。色环中包含12种颜色, 这12种颜色被分为三个组:
原色:红、蓝、黄。从理论上讲,所有其他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混合产生的。
间色:绿、紫、橙。这些颜色都是通过混合原色形成。
复色:橙红、紫红、蓝紫、蓝绿、橙黄和黄绿。这些颜色通过混合上述六种颜色构成。
二、颜色之间的关系
根据颜色在色环上的位置,颜色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色环上相对位置的两种颜色被称为互补色,比如红色和绿色。
色环上相邻的颜色被称为近似色。每种颜色具有两种近似色,他们分别在色环上位于其两侧的。比如,黄绿色的近似色就是黄色和绿色。如果有多个近似色按色环中的顺序排列组合,那就会出现渐变。
三、颜色选择原则:
关于颜色组合,你可以使用MicrosoftPowerPoint中预定义的具有良好颜色组合的颜色方案来设置演示文稿的格式。如果你想你的演示文稿更加个性化,可以使用以下色彩搭配原则:
(一)补色搭配
补色的强烈对比可产生动态效果。但是这种色彩之间强烈的对比在高纯度的情况下会引起色彩的颤动和不稳定感,在搭配中一定要处理好这种情况,不然会使得画面冲突非常严重并破坏整体。互补色搭配在正式的设计中比较少见,主要由于它特殊性和不稳定,但是很显然的是,在各种色相搭配中,互补色搭配无疑是一种最突出的搭配,所以如果你想然你的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那互补色搭配或许是种最佳选择。
(二)近似色搭配
使用近似色可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近似色搭配常常在自然中被找到,所以对眼睛来说,这是种最舒适的搭配方式。,一般这种色彩之间的搭配显得平静而舒服。但是在使用近似色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加强对比,不然可能使画面显得平淡。
(三)三角形搭配
这种搭配是在色环上等距的选出三种色彩进行搭配的方式。三角形搭配是种也能使得画面生动的搭配方式。在使用三角形搭配的时候一定要选出一种色彩作为主色,另外两种作为辅助色。
(四)分裂互补色搭配
这是种互补色搭配的变体,它的本质是使用两个近似色来代替互补色中的一个,以达到既有互补色搭配的优点,也可以弥补互补色搭配的弱点。分裂互补色的对比依然非常强烈,但它并不会像互补色搭配那样产生颤抖和不安的感觉。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种非常好用的搭配,一般来说,使用分裂互补色搭配的画面对比强烈,而不易使色彩产生混乱的感觉。
(五)矩形搭配(双分裂互补色)
这同样是互补色搭配的变体,相比上面的分裂互补色,这个搭配是把两种互补色都分别替换成了两种近似色,在色环上,四种颜色的位置就构成了一个矩形。这种搭配的色彩不但非常丰富,而且能使画面产生节奏感。当其中一种色彩作为主要色时,这种搭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搭配中要注意色彩冷暖的对比。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心理感受:
除了上述颜色搭配原则,还应该了解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红色: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它有刺激效果,能使人产生冲动,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绿色:介于冷暖两种色彩的中间,能使人产生和睦,宁静,健康,安全的感觉。
橙色: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时尚的效果。
黄色: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它的明度最高。
蓝色:是最具凉爽,清新,专业的色彩。它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
除此之外,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有了上述颜色搭配的基本知识后,你是不是不再为了制作演示文稿颜色搭配的时候头痛了呢。
参考文献:
[1]暴凤明.配色设计原理[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01
配色方案范文2
关键词:俄语;本科;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70-03
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成立于2004年,2005年9月第一次招生。目前共有俄语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助教2人。每届本科招生人数为50人,文理兼招,不限语种。在十年发展中,俄语专业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为依据,视教学质量为第一目标,并努力顺应时代新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今已有2005版、2010版和2015版三版人才培养方案。
一、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俄英双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和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了解我国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我国和对象国的社会和文化。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俄语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基本调研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方向:A:俄英双语、B:科技俄语、C:经贸、旅游俄语。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俄语精读、视听、会话、泛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报刊选读、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概况、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本科生具备必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任意选修课五部分。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为学校开设的共同课,而公共基础课则是针对专业具体需求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围绕培养俄英双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专业特点,在该版的公共基础课中开设了七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此外,根据理工院校的特点,在第二学期开设了“数学”课程。
俄语专业知识由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构成。技术基础课包括基础俄语、俄语精读、俄语会话等开设多个学期的核心课程。专业平台课则开设在高年级,是专业知识的进阶阶段,包括俄文写作、俄语口译、多学科阅读等。
专业方向课是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特色和就业领域调研为提高本科生就业竞争力而开设的课程。该版培养方案设有三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在第六、七、八学期开设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36学时。俄英双语方向的课程包括英美文化、英美写作等。科技方向的课程包括科技俄语语法、科技俄语俄译汉。
任意选修课主要针对的是培养本科生基础的科学研究和调研能力,让本科生了解俄语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等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向。
在理论课程之外,还设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该版培养方案除毕业设计之外,只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翻译实践,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以集中训练大四学生的俄汉口译互译能力。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0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首次制定的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前,对国内众多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走访多个用人单位,在综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调研结果的基础上,以专业教学质量为根本,力求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技术基础部分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60%。以此为基础,面对市场上俄英双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供需失衡所形成的极大就业缺口,加大对零起点学生英语和科技俄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课程难度在三个学期递进式设置四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套系。
二、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俄语语言基础和交际能力,较强的经贸能力,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广泛的人文学科和科普知识,综合素质高,能从事外贸、外事、教育和科研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俄语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对独联体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等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俄语语言学基本知识、俄罗斯文学基本知识、俄罗斯国情文化基本知识、专业俄语基本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专业方向:A:俄语语言文学、B:科技俄语、C:经贸俄语
主干学科:俄语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视听、会话、阅读、写作、笔译、报刊选读、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俄罗斯概况、影视作品欣赏。
(二)课程设置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与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四部分构成。其中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由8门必修课和3门选修课构成。公共基础课设有3个学期的“外语”课程和1个学期的“现代汉语”课程。
学科基础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掌握俄语基本专业知识的核心课程,如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会话、俄语视听等。选修课则主要针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包括俄语语音语调、俄罗斯影视作品欣赏和俄文报刊选读3门课程。专业平台课仍主要开设在高年级,以夯实学生俄语书面写作和培养其人文素养为目的,设有俄语应用文写作、俄语笔译、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由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该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3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的必修课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开设,共四门课程,课时总数为120学时。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必修课包括俄罗斯艺术文化简史、现代俄语通论等。科技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工程概览、科技俄语翻译等。经贸俄语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旅游俄语。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选方向的认识,将知识结构向纵深发展。
2010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丰富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开设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学年设计环节。开课学期从第一至第八学期,课程包括俄罗斯文学评论、俄语口译、俄语演讲、俄语戏剧表演、写作技能训练等。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实行5年后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契机,以毕业生择业为参考,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答辩确定而成。在5年时间里,有两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八级测试,五届学生参加了俄语国家专业水平四级测试,过级平均率分别为70%和90%。在校学生多次参加国内外俄语竞赛,都取得了优异个人与团体成绩。这表明制定的第一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但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课堂接受程度,学习成绩,在国家俄语水平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
首先,意识到汉语素养对俄语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去掉公共基础课中的“数学”,开设了“大学汉语”。其次,调整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分配,将俄语实践语法从专业平台课(第五学期)调整到学科基础课必修课(第一、二、三学期),将俄罗概况从技术基础课(第四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将经贸俄语从专业方向课(第六学期)调整到专业平台课(第五、六学期)。该调整保障了学生对基本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也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次序合理化。此外,变更了专业方向,不再开设俄英双语方向,改设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由对双语人才的追求转变为对俄语精钻人才的培养。最后,科技方向中新开设的工程识图和工程概览课程的授课教师由哈尔滨理工大学在俄罗斯获得博士学位的理工类教师担当,既保障了课程讲授的系统性和准确性,也保障了学生对工程类俄语词汇的掌握。
三、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方案的内容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俄罗斯语言、文学和国情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具备俄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以及俄语教育并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多元化俄语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掌握俄语语音、词汇、词法、句法等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言语技能,掌握基本的科技和经贸知识,掌握俄苏文学发展史及与俄罗斯相关的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国情知识,掌握第二外国语语言知识。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第二外国语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主干课程:基础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俄语会话、俄语阅读、俄罗斯概况、科技俄语阅读、经贸俄语、现代汉语。
专业方向:A:科技俄语、B:经贸俄语
(二)课程设置
2015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类课程分为人文、社科、经管类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在必修课程中,开设了四个学期的英语,包括第一、二学期的英语二外,第三学期的英语口语实践和第四学期的商务英语口语。通识选修课提供了工程概览、工程识图理工类课程工学生选择。
专业课程由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两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学科基础课仍然由使学生掌握俄语专业基础知识的俄语语音、基础俄语课程支撑。专业平台课则是以提高学生俄语水平,完善其对俄罗斯基本认识的晋级课程,包括高级俄语、俄语翻译创新实践、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专业选修课包括模块选修课,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和专业模块任选课三部分。模块选修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配套课程。每个方向设有3门课程,开设在第五、六、七学期。学科、专业任意选修课是针对全体俄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设置的选修课,提供了7门课程,学生需从中选出4门选修。该模块课程旨在加深学生俄罗斯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对俄罗斯了解的层面。专业模块任选课则是为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的对专业方向知识补充和深化的课程。
2015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多样,设有言语技能训练、学年论文、语言实践、翻译实践、笔译实践、专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课学期是第二至第七学期,周数为2―6周,多为学期末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特点
该版培养方案将培养多元化俄语人才为目标,整合了课程体系,突出了本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由2010版的四个组成部分调整为通识课和专业课构成的两个部分。通识课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细化了英语教学内容,加大了汉语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述能力和汉语素养。
在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以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保留了核心课程,同时提供模块选修课与专业任选课,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加深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新版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校外与境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借助哈尔滨世博会和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的平台,在实战中锻炼学生的听、说、译技能,使他们直接感受俄罗斯国情文化,加深对所学语言国家的认识。
新版的培养计划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授课方式和授课环节进行改良,增加翻转课堂和创新课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其善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新时期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三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授课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时代新要求下,培养目标从2005版的俄英双语应用型人才调整为10版的适应不同工作单位的俄语人才,在2015版培养方案中定位为多元化俄语人才。目标定位日趋明朗,培养方向实际可行。
培养目标的调整也相应地引起专业方向的调整。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专业方向从最初的3个更改为2个。将专业知识与科技领域和经贸领域知识相结合,既保证了对基础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符合理工院校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
三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从185学分降为174学分,总学时也从3034学时缩减到2472学时,其中专业课学时缩减了700多学时。在此情况下,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必须要合理安排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高效利用通识课,在掌握必备的人文政治素养基础上,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课一起构成丰满坚实的知识框架。因此2015版的培养方案重新调整了通识课课程,侧重其中英语与汉语知识的教授,并且将俄语授课的工程类课程引入课堂,深化相关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呈递增之势,越来越强调在实训中提高专业水平,拓宽文化视野。
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以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俄语人才为目标,在保持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改革授课方式,借助翻转课堂和案例分析,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俄语翻译创新实践课等新型课程中,以学生为课堂的主导,在此过程中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多元化奠定根基。考核方式也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检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突击复习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经过对培养方案的两次修订,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逐渐明确依托理工学院特色,善用理工院校资源,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模块知识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切实从经济与文化发展角度,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俄语人才。
配色方案范文3
适应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模
1.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制定
湖北省襄阳城市建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需要大量建筑学人才。从2012年起,建筑学专业紧紧围绕校企共建这一核心方法,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制定委员会除了专业相关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还邀请了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带头人、地方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和知名建筑类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商定确定适合当下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培养理念与目标
适应国家创新型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启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走精致化教育路线,致力于培养 “研究型“和“实践型”兼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在我院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双证通融”培养基础上,通过多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强化设计和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毕业后可选择继续深入学习,可在建筑工程及相关领域内从事建筑设计、组织管理、建筑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3.培养规模
坚持精致化培养路线,严格控制学生数量和质量,每年招生专业学生在120人左右。
地方特色鲜明的课程方案
1.设置四类课程体系
原五年制课程计划包括设计、技术、表现、实践、外语、相关知识等,校企联合培养课程建设重点拟定在四类课程:设计课、理论课、实践课和讨论课。设计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研究型”人才的转型打下基础。增加建筑执业资格、建筑职业知识、国际理论发展前沿、开放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由校内教师和襄阳设计一院和二院总工共同负责。
2.改革设计基础训练
一年级的专业训练主要集中在三大构成和美术基础系列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初步的绘图技巧,但设计观念不成熟、设计手法单一、设计表达较为稚嫩。因此,在一年级基础上加入了建构训练,使学生在设计表达和设计观念上更深入。为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认识设计的一些本质规律,习得一定的构造表达方式,二年级设计基础作业缩减为两个,设计任务书选定学生能实际调研的本地地形环境,由设计老师和构造老师共同指导。
3.引入地域特色课程
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包含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是我们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中国建筑的生存方式之一。学生们在学习的地方对当地的特征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直观的认识,引入地域性是我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的目标之一。已经开设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有襄阳古建筑调查、襄阳传统民居规划设计。
提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创新训练
1.学科竞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快速途径,能激发学生快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国内和国际化的建筑设计竞赛,我校每年9-12月份会举行以主题建构大赛,统一材料,统一时间和主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1的模型制作,最后从设计理念、结构构造、经济性、空间体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期间进行作业评展,邀请企业高管、设计院总工对参展作业进行共同评图。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取消班级限制,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双向选择导师的方式,导师1-2名,可跨专业跨院系,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在导师指导下,每组选择创新研究课题或者创业项目,填写申请书。项目按照系、院、校、省、国家等一层层进行评比筛选。创新训练项目按照研究生课题培养的方式,进行开题、中期检查、结题与奖项评选。自2013年开展该项目以来,建筑学额专业每年都有至少一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批进入国家级研究范畴。
3.职业化训练平台搭建
我国现在正在经历高速建造时期,这也决定了建筑设计项目的快速性,从概念设计到方案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建筑师的任务几乎停留在图纸阶段,现场技术和管理监督介入能力较弱。主要是因为在教育阶段对建构技术设计实践和建筑师业务管理等相关课程的训练缺乏。我校的建筑学专业通过实践课程设置、企业化实践训练、执业资格认知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职业化训练平台。如设置模型制作、建构文化研究、构造节点设计等课程。由企业项目负责人指导,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实践跟踪了解和熟悉施工现场;开设职业认知理论课、注册建筑师考试讨论课、邀请企业负责人讲解管理业务讲座等。
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学专业依托和地方企业的通力合作,致力于在本科阶段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兼备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建筑人才。道路虽然漫长,但一开始就进入十分努力状态,相信会为国家创新型建设输出更多的人才。
配色方案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国内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经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区域性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地方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1]。林世平等人[2]总结介绍了福州大学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成果,探索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新机制;李淑芝等人[3]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三体一位”的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高磊等人[4]针对目前专业硕士较多地移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出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工程应用,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优势,构建强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张岩等人[5]比较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提出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和“专”应有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更大、课程教学内容应更贴近服务特殊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由于专业硕士对工程性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妍妍等人[6]提出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应用性”内容为主,以“实际系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梁志剑等人[7]提出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罗燕琪等人[8]根据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现状和不足
教育部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获取学位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早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都是从学术型开始,因此,导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下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为例,分析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不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收总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態势,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在逐年下降,甚至目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2:1。图1为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总数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人数的对比。
2.1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信息产业的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秉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适应产业需求、就业面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特点,充分考虑首都经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对专业硕士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番努力和探索:开设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与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等多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不错。同时,学院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积极给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在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通常聘请计算机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担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工程实施、项目研发、技术实现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2.2现存不足
2015年,根据学校精神,计算机学院就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组织了学科自评,专家们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总结为如下两点:
(1)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清晰,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整理,有些课程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属于研究生补修课程;企业教师上课和企业实习应主要针对工程硕士。例如,当时出于提升学生编程能力考虑,设置了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属于本科知识层次的提升,未能很好体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核心本质,所以需要对课程进一步优化。
(2)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度不高,工程性体现不够。事实上,在专业硕士培养初期,由于对专业硕士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欠缺,很多高校都以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为模板,导致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度不高。一方面,高校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多方面衡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学校的学校定位与特色相联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培养机电行业和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为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确定应该服务学校的目标和特色,打造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鉴于此,在进行培养体系设计时,就要将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计算机应用的背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师工程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环节上,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优化,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3.1在培养环节上体现工程性和本校特色
1)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性题目。
因为要与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相融合,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就鼓励学生以信息行业为背景的应用性题目。例如,目前互联网行业非常热门,就业形势也较好,与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社会媒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就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热门。另外,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符合我校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学生选择相应的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仓库监控系统(WCS)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我校的行业背景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当然,要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就要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课题的相应政策。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允许他们经常出差住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这样的课程,另外,计算机学院每年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在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极具工程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2)导师指导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计算机学院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学院专门为专业型研究生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新入职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为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鼓励研究生指导老师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導,传道授业解惑,从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科研能力、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硕士自身内涵的修养;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实践能力等方面,按照工程实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许多硕士指导教师都有大量的横向课题,工程实践性强,对具体的实施者要求较高,从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具体实施、项目部署与上线、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程性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院做学科前沿讲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提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前沿。
3)论文评审前:增加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
在培养环节上,为了体现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性、应用性,我们强调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要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实现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背景的论文题目,在学位论文提交之前,增加一个与毕业论文对应的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有学院的学位分委会确定检查验收小组,采用背对背的形式,由导师小组对所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程序系统进行验收检查。所谓背对背就是检查小组的老师实行交叉检查,导师不能检查验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检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收,判断其程序系统的工作量,对其程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鲁棒性以及相应的代码量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者,给其一周的修改时间进行二次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论文盲评,二次检查不过者延期3个月答辩。增加这一环节后,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毕业时的软件系统设计水平和程序编码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3.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研究生不仅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否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特色,也要能够突出工程目标和实践研究。因此,我们要构建工程性强的课程体系,适当突出一些案例教学,模拟工程场景,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删去了之前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加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中要求以实现工程性系统为考核目标,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反映出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择业选择。这几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当火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技术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并在学院内部搭建了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测试和使用,既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再如,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开设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工程课题实现等课程,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性和系统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还较肤浅,加上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并根据行业实际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从学生、教師、学院、学校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为首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3-19].
[2] 林世平, 余春艳.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 2013(10): 24-26,31.
[3] 李淑芝, 兰红.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14-117.
[4] 高磊, 赵志刚. 以应用引导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5(2): 71-73.
[5] 张岩, 姜建锦, 张克君, 等. 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2): 91-94.
[6] 高妍妍, 欧阳一鸣. 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5): 133-136.
[7] 梁志剑, 杨秋翔.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11):49-51.
配色方案范文5
【关键词】专业教育 专业特色 通识教育 完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01-02
中国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使高等学校的规模、数量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具体的表现为专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只有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是专业谋求持续发展的根本道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因此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优化专业结构,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9届,共计2000人左右。经过9年来培养人才的探索,各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虽然在专业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和其他院校相比起步较晚,且社会发展变化迅速,需要进一步深化培养方案改革。因此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强化实践环节,优化教学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 培养方案体系构成及培养目标
为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单一地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学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
表1 各模块所占学分比重
类别
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
完满教育
学分所占比重
53%
22%
25%
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完满教育模块,以及增加了通知教育学分比重,各个模块所占学分比重见表1。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新构建,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电力系统、智能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并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
发展(完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知识面广,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 专业教育模块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以强电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气行业工作人员只掌握传统“强电”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工作,并依托学院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自动化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块需培养学生掌握强电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信息和控制科学的知识,形成强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知识结构。
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涉及电能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基础能源的支柱。近年来,电力行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融入智能建筑项目中,智能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电气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确立了“电力系统、智能建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侧重点。
表2 专业教育模块主要课程设置及专业特色
专业基础
专业课
制图基础与计算机绘图、电路基础、电子电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机与拖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及其工程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单片机及嵌入式控制技术、供配电技等
“电力系统”特色课程
电力系统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新技术
高电压技术
“智能建筑”特色课程
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
楼宇自动化技术
综合布线技术
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
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还需掌握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见表2。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力、电气、建筑、制造、轨道交通、安装工程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电气设计运行与维护、供配电系统、智能建筑设计、电气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仪表等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
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采用小班教学,同时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适当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课,增加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如增加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
三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的领导才能――“完整的人”:(1)具有全球化时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意识、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2)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并具有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以及谈判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3)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追求真理。(4)具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享受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既是艺术、思想、价值等传统的产品,也是这些传统的创造者;具有人文艺术的创意理念,形成专业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5)团队精神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由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版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版块、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等六个版块构成,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技术与社会、从小说到电影等课程。完满教育搭建了艺术实践与欣赏、竞技体育、精品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一体的“完满教育”平台,以及开设名家讲坛、名师课堂等。
四 结束语
配色方案范文6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近20年来好莱坞电影的主流配色,始终围绕在橙蓝两大色系上,有的是橙色和蓝绿色,有的是琥珀色和蓝绿色。电影色调一直是影迷和评论家关注的焦点,这种铺天盖地的橙蓝色调好像要“一统江湖”,以致于有的评论家批评色调越来越单一,好像使电影进入了“黑暗时代”。
不管怎样批评,事实终归是事实。本文将向你揭示电影后期制作中关于配色的更多奥秘,本页上面四部电影的剧照,你可以仔细体会下。
剧照是整部电影配色方案的整体反映,另外,电影海报作为宣传工具,也有颜色搭配的奥秘。许多电影海报无一例外,都属于橙蓝色调,它们颜色亮丽饱满,视觉效果明显,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人类拍摄电影何其多,每一部电影里每一个画面,不可能全部是橙蓝色调。而且有的制片人个性鲜明,喜欢标新立异。比如《绿野仙踪》之《翡翠城》,给人感觉应该是处处可见翡翠般的绿色,然而奇才导演竟然“屏蔽”了绿色,代之以橙蓝之外的任何其他颜色呈现在荧屏上。
除个别人外,大部分制片人都倾向橙蓝色调。以橙蓝为主的配色方案已经是大势所趋,科学家从众多电影主色调中取样,画了一张分析图。这张图显示出电影色调橙蓝为王的潮流。
渲染配色的技术
电影刚诞生时,根本谈不上色调,更没有渲染配色,因为色调完全取决于拍摄实际,人物、场景是什么颜色,拍出来就是什么颜色。后来,为取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制片人才煞费苦心,开始为每一幕电影渲染主色调。
现在,除少数制片人坚持实地拍摄外,绝大部分电影拍摄都采用了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影后期制作更轻松,渲染色彩更容易,主题色调更统一,因为电脑软件功能强大,它能同时渲染不同画面,使电影不同场景的色调更紧凑一致,同时也使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更严密连贯,有利于观众理解接受。
《逃狱三王》上映于2000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三个犯人逃狱的经历。这部电影是应用数字技术大量渲染画面的早期代表。导演科恩兄弟宣称,为使电影显得更“复古”,他们大量渲染暖褐色,使其成为电影主色调,并调整画面场景、人物肤色等众多电影元素的色彩紧密度,使各种颜色都随主色调的变化而变化,让电影看起来仿佛经历了岁月磨砺,变得古旧而沧桑。
效果最好的对比
电影制作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橙蓝色呢?原来,世界上所有颜色中,橙蓝色系是对比最明显、效果最好的配色方案。
一部电影最主要的场景中,最主要的元素是什么?自然是电影人物的刻画。演员是电影的中心,他们饰演的角色,也是籍以表达电影主旨的中心载体。演员是人,而世界上不论哪一类人种,肤色都介于浅桃红色和黑色、深棕色之间。从色谱盘上看,这部分刚好属于橙色系,与之相对的就是蓝色、青色。
色谱盘上相对的颜色就是相对色,又叫互补色。互补色的对比效果比任何其他颜色都明显。平时我们选取某种颜色,常常是因为这种颜色的对比效果最明显。
橙蓝色调的电影配色,就来源于这种互补色的对比效果。屏幕上人物肤色越来越倾向于橙黄色,画面背景越来越倾向于蓝青色;橙黄色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蓝青色则带来冷冷的效果。这样两相搭配,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冷暖对比,使电影画面更生动活泼。
从电影配色方案的历史来看,橙蓝主色调起源最早,因为较之其他颜色,橙蓝色视觉效果更鲜明,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而且橙蓝色调与很多日常概念一一相对,比如火与冰,大地与天空,陆地与海洋,白天与黑夜,关怀与冷漠,老式火药爆炸与未来科幻武器等等。
《变形金钢》系列电影,数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观众,它就是橙蓝主色调引起强烈视觉震撼效果的典型。当然了,动作片特别适合橙蓝色调,毕竟一旦发生“爆炸”,它通常是橙黄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