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语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语法

语文语法范文1

并且现在中考中所说的“不考试”只是一种“淡化语法”教学的策略,是针对过去语文教学中纠缠于繁复的语法概念而忽视语言的实际运用提出来的。在考试中不考的是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而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实际运用。

如在文言文方面,学生没有弄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语法特点,就会影响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语法知识,如词类活用、成分省略、句子倒装等,它们是读懂文言的必备知识,一定要熟练掌握。如在《曹刿论战》中“公将鼓之”中的“鼓”,学生学习了词性知识之后,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作了动词,“击鼓” 的意思;再如《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本来是“马鞭”这里就是名词用做作动词,作“鞭打”讲。虽然这些语法知识在中考的试题中没有直接地点明,即不会直接问:“这句是什么句式?”“这是哪种词类活用现象?”等等,但这些语法知识在考题中却是隐性出现的。

在仿写题上,有的要求运用何种修辞手法来仿写;有的却没有直接点明,只是说按照例句来仿写,这就需要考生对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比如: 中考试题中的仿写句子,“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仔细看这道题目,除了要写出比喻句之外,横线上必须要先后写出一个偏正短语和动宾短语,否则就是结构不一致。没有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做,必然会失分。

在辨析、修改病句中,涉及到许多语法知识。先看一个病句:“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这个句子如果知道单句的相关知识,就能看出是缺少主语,应该把“使”去掉,或者把“在——的过程中”去掉。而我们的学生如果对基本的句子知识,如主、谓、宾、定、状、补语的知识一窍不通,那改病句也就束手无策,不知所然,只能跟着感觉走了,改正确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

语文语法范文2

[关键词] 语法教学 高考 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行,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同年开始进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实验,近十年来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实践经验。

我国对课程实施了改革,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教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虽然这几年高考试题的变化较大,可高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新课程背景下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不仅学生,很多教师也出现了困惑,迷茫。包括我校在内的一部分学校提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口号,探讨如何针对自己学校的学情,更好的教学。而在语文语法教学就常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花了时间、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

新课程的实施,初中对学习语法教学趋于淡化,不再作为重点,语法知识重在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必单纯地死记语法的名词术语、概念、理论,单句侧重在病句修改;复句则重点关联词的运用;对复句中分句内容的理解。由于在初中教师对学习语法的淡化,很多学生上高中不懂句子成分,连最基本的“主语”“谓语”“宾语”都不能区分,不会划分句子。而不学习语法不利于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的时候句子较长,成分较多,如果学生不了解词组和句子成分的有关知识就很难领会其主要意思。不会语法也是不利于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目前中学生作文的突出毛病是错别字连篇,病句多,常见的修辞格不会用,更谈不上有文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平时作文训练得较少,阅读较少外,平时观察不仔细外,不会语法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考考纲中对语法的要求及考查的方式

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法和修辞知识的要求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时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高考试卷中主要以语病、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语用题等方式出现。

《考试大纲》规定了六类病句,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语言运用题,其中单句和复句、短句和长句的转换。在古诗文中要了解这些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理解与辨别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几种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他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这里的不同用法指词类活用,和句法一样都属语法范畴。文言文同现代汉语相比,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但毕竟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不懂语法学生学习就有很多障碍。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包括主语和谓语。又常在主语和谓语之后加上“者”和“也”表示停顿和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为……所”、“为”、“所”式、“见……于”“见”“于”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之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如“大王来何操?”就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就是“沛公在安?”(均出自《鸿门宴》)。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马首是瞻”等,这些在文言文中属于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和介词省略五种。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三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作状语。试想一下,学生如果连最基本的词类都分不清楚,他们怎么可能会做这些题目呢。

三、高中阶段应该对语法教学可以采取的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为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的最基本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措施:

教师要系统地学习语法知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自己的语法体系。端正学生学习语法的态度,不要让他们觉得学与不学都一样。能够让学生会分析句子,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合理分析,能读懂文本,分析文本。虽然学生从小到大都在汉语语境中长大,但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都是感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有必要对母语有个较为理性的认识。这是也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的。“任何语言中,语言规则决定着如何组织语言来准确表达意义。”

学生学习语法不可能一次完成,要按照学生不同年龄的认知规律去编排内容。所以从初一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可以循序地安排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学习学得好,这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使高中阶段的学习有个质的飞跃。我们高中教师有的时候感叹学生基础不好,连最基本的语法都不懂,这和他们初中学习有一定关系,高中教师再不重视,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目前来看,尽管高考有很多省份自主命题,学生学习版本教材也不尽相同,但是都表现为,文言文篇目多,篇目也越来越长,艰涩难懂。在苏教版中加了《史记》、《唐诗宋词》的选读。或许通过这些文本的解读,会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化,了解古代文化的瑰宝,掌握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工具,提高文化素养。但是学生们连现代汉语的语法都不了解,学习与现代语言有差距的文言,可以说是更加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语文语法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规律。很多教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语法教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淡化。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表现出了语法的弱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是由教师自由掌握的,所以对语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系统的教法。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明确。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语法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虽然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上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逐渐淡化了语法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语言的学习在缺乏语法知识支撑的条件下,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分不清句子成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外,在阅读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难度,无法从关键句子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写作中,语法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句子结构混乱,滥用修辞,使整个文章缺乏美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阅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法知识匮乏。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语言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而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的规律,涉及了短语的结构、词汇搭配以及句子的成分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语法内容设置,但是教师要从教材的分析中提取语法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从写作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语法知识的支撑,对一些长难句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文内容中,将语法知识提取出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对复杂语句分析理解,抓住句子主干的意思,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也要重视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对词义相近的词,要经过语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词性是否不同,了解词汇的搭配规律,避免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因此,规范学生用词的规律,会让语病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除此之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更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会遇到特殊句式和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灵活运用。如果教师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传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语法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语病的出现,加强对句子的分析,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语文语法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也要仔细审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语法知识确实很抽象难懂,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化、规则化的语法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法教学的方法提出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语句,而且这些语句又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抓不住句子的主干,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这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语法教学的材料,教师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的层次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抛开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语句通顺。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语病百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作文出现的一些病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病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法知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要让语法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教师要从这些日常用语中寻找语法教学的材料,为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错误,使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文语法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而语法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寻找更有效、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 2012(09).

语文语法范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语法教学来说,其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语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快速地发展。以下将对初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现阶段语文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超课标教学现象严重,增加了师生负担。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课程标准、所使用的教材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学,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然而,就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衔接下一阶段甚至是高中的知识,这样不但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新课标弱化了语法。

在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语法知识不列为考试内容。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很少关注语法知识,很多教师为了能够更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语法知识时,往往是一带而过,不做讲解,甚至有的教师直接跳过了这部分知识。由此可见,现行的课程标准严重弱化了语法教学。

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识语法教学,切忌贪多。

在开展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对语文教材的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筛选教材中的内容,确保所选的语法知识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习得语文知识的教学目标,又不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的语法知识来说,其包含形声字、四种基本句式、单句结构等。面对如此繁多的语法知识,教师必须确保教学适度,既要能够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要,又不能够增加学生的负担,切忌出现贪多的情况。此外,在开展语法教学前,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系统了解语法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法知识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法教学,便于学生将所学到的语法知识填充到知识框架之中。

(二)利用阅读开展语法教学。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不但能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能够通过阅读教学开展语法教学,更加直观地看到语法知识,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为了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按照语法规律,句子要以主语开头,但是如果说将主语换成是句子的开头的话,就会让句子变得不通顺,所以,作者将定语“大家都认为”变成了句子的开头,而将主语“于勒”放在了后面。在利用阅读教学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寻找文章中与此类似的句子,而后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又能够使学生了解语法知识。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使用阅读教学和阅读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这样才能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开展语法教学。

(三)利用作文开展语法教学。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初中生所写的作文不但存在较多的语病,而且语病的种类十分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全面贯彻落实语法教学,就要将语法教学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使两者协同开展。首先,教师在讲解学生的作文时,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批阅,除了要鉴赏作文的遣词造句之外,还要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语法错误,并对其进行标注,而后再交由教师进行最终批改,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并学会如何使用语法知识。其次,教师可以将几篇带有典型语法错误的作文单独拿出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语法错误,并带领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常见的语法错误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照所罗列的语法错误寻找作文中的语法措施。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知识,还不会对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进度产生影响,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语法知识并不在中考知识考查范围之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不学习语法知识,教师可以将其一带而过。通过学习语法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法知识教学,并要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此外,在开展语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语法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语法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才能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鸣.对《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词类划分的一些不同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3).

语文语法范文5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行车没有规则就会出现交通混乱,做人没有规则就会出现社会混乱,语言没有规则就会出现交流和理解混乱。语言规则就是语法,它是语言之所以成为交流工具的重要保证。《辞海》中说:“语法,即文理、语脉。①也叫‘文法’,即语言的结构法则,包括词法和句法。②泛指语言系统及其结构法则,亦称‘句法’,是一种规定构造正确的语句和表达式所需的各种规则。”所有的语种都有其特定的语法,而且每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和相当的稳定性。汉语更应如此,汉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更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忽略的一环。可是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法有所忽视,教师有明显的“睁只眼闭只眼”的倾向。

一、造成当前汉语语法教学缺失的原因

1、教材内容简约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无论苏教版也好,人教版也罢,或其他版本,均已不见了汉语语法知识的专题,充其量是以附录的形式或课后小方框的形式出现,抽象的干条条多,具体例子少,干瘪枯燥,未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我们都知道,语法是一种抽象的规律性的知识,它是建立在大量语言材料基础之上的,没有大量的材料训练,学生是无法感知的。

2、功利目的严重

我们教育改革虽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但考试的指挥棒还在起作用,学生学习成绩依然是学校评比、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在评价建议中则明确规定:“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语法教学这一块就很不“给力”了。

3、教学方法不当

语法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偏、难、繁,即使老师也要下一番功夫推敲,而学生更是感到太难太枯燥,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许多老师对语法课要么不上,要么上成了语法研究课,出力不讨好,更是让学生敬而远之。

4、媒体语言的冲击

例如《人民日报》中“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电视广告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以及网络中众多的错误百出的语言现象,已经对学生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影视、网络语言成为当前语法差错的重灾区,它们大多很简约,很口语化,一般情况,使用者是不用在编辑上下大功夫的,只要对方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可以,对文字不是特别考究。这种行文特色渗透到语文教学和学生作文里边,造成写作不严肃、随便丢掉成分、用错词性,或者用错别字等习惯,对传统的语法教学带来了挑战。长期的语法教学的成果被影视、网络语言瞬间摧毁了。

二、汉语语法教学缺失带来的影响

1、使学生少了一种识别错字的手段

当前学生一出手就是错别字,让语文教师蒙羞。仔细寻思,这与语法缺失有一定关联。识别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语法判别法就是其中之一。如我们根据并列短语“同一位置的字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一语法规则,就完全可以判断出 “自抱(暴)自弃 、天翻地复(覆)、旁证(征)博引、姿(恣)意妄为、若既(即)若离”这些短语中同音字的错误。

2、使学生缺乏对句子的理性认识

“文具盒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这样的句子表述恐怕每个老师都“不陌生”,学生不懂语法,所以不清楚它为什么错。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作文表达,都要做到文从字顺。如何才能通顺?最管用的知识莫过于句子成分的搭配和意义的分析,通过对句子成分、逻辑意义的查看,我们才能检查词序是否合理、成分是否多余或残缺、结构是否混乱、词语之间是否搭配,这对于学生理解句意、作文造句是有直接帮助的。

有人说“做到文从字顺,只要凭语感就行了”,可是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不是语言大家、作家。语感带有一定的经验性,它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写作过程累积起来的,初中学生的“道行”毕竟还缺乏“修炼”。有这么一道试题:“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的夜晚。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就有人陆续来借书了。迎面吹来一阵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凭语感乍一读,没什么错,可是如果用成分分析法我们很快就知道:“声打破夜晚”不搭配,应该是“声打破宁静”。所以让学生通过掌握基础的语法规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学生站在掌握语法的高度去审视汉语中无比丰富的语言现象,许多复杂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3、使学生学习文言文举步维艰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到诸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子倒装、节奏划分、句子翻译”时,学生就会感到如听天书,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相应的语法知识,要实现跨越,何其难也。例如《陈涉世家》中有“将军身披坚执锐”一句,句中既有一词多义又有词类活用,“身”通常指“身体”,而此处是“亲自”的意思;“坚”与“锐”常见为动词,而此处是名词“坚固的铠甲”与“锐利的武器”之意。另外,朗读节奏划分、句子翻译时也需一定的语法知识。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应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因为主谓之间要停顿。再如翻译“甚矣,汝之不惠”、“何陋之有”、“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如果不懂句子成分的位置,翻译出来就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让人感到别扭。

4、给学生进一步学习造成障碍

一方面,现在初中学习英语过程中也要用到语法,它虽然和汉语语法有不同之处,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例如词性、句子结构方面。试想一个学生连汉语最基本的语法都不通,又怎能去理解英语的语法?另一方面,高中乃至大学的语文教学中,语法学习更为全面、深奥,初中阶段不打下一定的基础,到那时就跟不上趟了。初中汉语知识教学处于承“下”启“上”的阶段,它应当担负起教授、整理、归纳学生必备的汉语知识的任务,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轻松面对常见的汉语语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法作为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分析工具,一旦理解掌握便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三、初中汉语语法教学的方向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进行必要的汉语语法教学毋庸置疑,可是在教材简约、内容庞杂、学生接受困难的情形下我们如何开展语法教学呢?笔者根据长期摸索,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精要、好懂、管用”是基本原则

语法知识体系本身博大精深,过偏、过难、过烦、过琐,确实会使教师难以操作,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我国教学语法的奠基者张志公先生生前提出了这六个字,作为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原则和出发点。

所谓“精要”,指删繁就简、删难就易,讲授的语法知识要简括扼要、重点突出,“要讲根本规律,也就是那些带有强制性的规矩”。所谓“好懂”,指表达深入浅出、明白易学、便于掌握。抽象的语法术语要尽可能地少出现,不引导学生去深钻概念,而是尽量结合实例加以说明。所谓“管用”,就是要认真思考采用什么语法体系、讲授哪些知识、运用何种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初中阶段最管用的就是“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它与中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口语交际、书面表达联系非常密切。

2、“循序渐进、形式多样”是总体思路

语文语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法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06-01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对语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可是,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以为可以利用一些与语法有关的趣事来达到此目的。

二 让学生明白语法知识涉及内容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是以知识短文的形式分插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中,内容包括词和词类、短语、句子三级语言单位,它们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顺序来编排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另外,有些知识在语文实践中常常碰到,可教材中没做具体介绍。比如:少数名词如“人、家、年、天、村”等带有量词的性质,重叠起来后有“每一”的意思;动词一般可以重叠,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如“学习学习”、“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一部分双音节形容词可以重叠,一般表示程度加深,如“老老实实”、“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大大方方”“明明白白”等。

三 教学中注意科学性和娱乐性的统一

众所周知,语法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且语言比较平实,枯燥无味,学生怕学而且难学。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尽量做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以便让学生乐学、想学。那么,怎样让科学性与娱乐性统一起来呢?记得在讲主谓短语时,笔者曾经引用学过的一首民谣:

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种田的,吃米糠;编凉席的,睡光床;当奶妈的,卖儿郎;挖煤哥哥家里像冰窖;淘金老汉一辈子穷得慌……

提问:这首民谣反映了什么问题,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们都认真地思考起来,纷纷回答说这首民谣反映了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而且每个句子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陈述的对象,后面部分是对前面的描述。这时笔者再加以肯定并归纳。笔者还借此机会介绍了“的”字短语(如“种田的”、“编凉席的”、“当奶妈的”),因为“的”字短语在平时也常常遇到。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对主谓短语和“的”字短语就有了较深的印象。

四 注意联系学生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容易犯的语法错误主要有:

第一,滥用词语。如:(1)他很智慧。(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2)效率提高了一半,时间却缩短了一倍。(数量词滥用,减少不能用倍数)(3)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要”应改为“只有”)(4)因为怕要下雨,所以我还是带把伞走。(“因为”“所以”多余,应去掉)

第二,代词指代不明。如:小李和小王赛跑,他比他跑得快。

第三,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考试,使他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去掉“通过”或“使”,就有主语了)

第四,搭配不当。如:(1)“墨黑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墨黑的乌云”怎么能“倾泻下来”呢?全句可改为“墨黑的乌云布满天空,倾盆大雨顿时倾泻下来。”)(2)“内容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必须在“内容”之后加上“是否”两字才能与后面的谓语搭配。主语从正反两面来说,谓语也应该这样;反之亦然)

第五,语序不合理。如:(1)“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2)“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随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例(1)必须把“新出土的”调到“两千多年前”之前,“两千多年前”之后还得再加一个助词“的”。例(2)必须改为“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认真改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五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常言道:“教学无法则难出高徒,学习无法则无所获。”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讲究方法。方法正确,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笔者发现,初中生碍于自身的见识,学习语文不得法,往往学得吃力,效果又不佳。作为语文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