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1

1.1资料收集

学生在完成选题后,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资料收集的能力,能够收集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资料。教师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时效性,符合学科的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丰富性,相关资料的内容完整。

1.2设计方案的制定

设计方案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方案制定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方案设计内涵和格式。设计方案要求科学严谨,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有全局意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选题,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也是引导的作用,学生应该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细化。

1.3课程设计

第一,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增加操作技能的目的。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也应该要服务于就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教师在辅导学生课程设计中,要切实分析和把握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

1.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为主体,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实训室内,确保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实现边学、边做。计算机技能教学离不开外语的学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规程中要增加一些外语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涵,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每一章节的英文词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流知识和编程能力,能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且认识计算机提示的错误信息。

1.5设计结果报告

行动力引导方向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结果报告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步。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报告时,要体现出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内涵,突出其特点,主体鲜明,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展现出自己继续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2结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实证研究

收稿日期:2007―12―15

项目来源:该论文是山东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6TA016。

作者简介:于运会(1966―),男,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而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为了使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加科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我们召开了三次专家座谈会,进行了两次大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财会人员,各大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以及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通过网络或直接向被调查人员发放问卷,以及到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共收到有效问卷312份。现将调查研究的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以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注:重要记100分,一般记60分,不重要记30分。分数=重要比重*100 + 一般比重*60 + 不重要比重*30(下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电算化理论、会计核算方法、财经法规知识、会计基本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化基础知识、统计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数学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外贸知识。

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分析能力、会计监督能力、业务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社交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操作能力、财务文件撰写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公共关系能力、管理能力、计算机维护能力、塑造自身形象能力、财务软件开发能力、英语日常会话能力、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文娱特长、体育特长。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

经调查发现,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在2~年为宜。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修完必需的理论、校内实训课程应当需要2.5年,再有0.5年的校外实习,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制定为3年是合适的。

四、公共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查,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经济应用数学、体育。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五、公共专业课及其重要程度

通过调适公共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财务软件操作、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税法、EXCEL与财务管理、财经法规、珠算、点钞、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经济法、汉字录入、数据库、审计学、财经应用文、统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

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基本是一致的。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税法知识和实务对会计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办理纳税业务,而且纳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是较难的,因此应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对珠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点炒对出纳、收银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专业模块课及其重要程度

因为现行会计制度分为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及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所以我们把专业方向模块分为企业会计模块、金融会计模块、预算会计模块,每一模块又设置了两门课程,经调查发现各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七、选修课及其重要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修课按其重要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市场营销、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社交礼仪、国际贸易概论、证券投资、就业指导、书法、心理健康概论、演讲艺术、音乐欣赏、美术基础。这和财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要求是一致的。

八、实践教学的开展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大都是通过见习、校内实训、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参观,或者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去参观的方式进行学生见习。也有的学校利用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方面的音像资料,分行业设计会计电算专业见习系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见习。

校内实训一般是在校内建立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编写会计专业实训资料,让学生进行手工记帐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九、考核方法及标准

理论课考核一般采用笔试,基本技能训练课一般通过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岗位技能考核按国家标准执行。另外还通过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十、学分构成及实施办法

学分构成一般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就业指导、理论课、实践课、选修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每项一般按16~18学时为1学分计算。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十一、定单培养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定单培养一般是结合短期培训进行,也有的是在学生就业前与用人单位协作,在岗前培训中进行。但真正需要象培养技术工人一样的定单培养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编制应灵活一些,可以按企业会计、金融会计、预算会计三个模块编写教学计划,在第五学期按模块分班教学。

总之,编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以真正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3

“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制度下,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只有当教师不仅掌握了教学过程的全部成分本身,而且掌握了选择有利于现有条件的教学结构的技能,并在考虑学校班级,每个学生的条件的基础上,坚持使教学结构具体化……,才算基本上解决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正如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说:“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尽可能达到最高的个人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那么“,分层次”教学法提供了一种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的好方法“。分层次”教学法的含义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类、排队,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实现较好地教学效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有人认为:“分层次”教学就是简单地分班。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此教学方法可以调动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提高教学针对性。在“分层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了个体素质。

2分类分层次方法

我校是一个具有理、工、管、文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分类,然后分层次进行。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首先进行横向分类:即依据各个非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具体需求,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工、经文外、法学三大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制定出该类别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并且选用或编写适合的教材。在不同类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教学内容也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门。其中《,C程序设计》这门课中讲解数组问题时,就可以结合材料专业方向完成正交试验的表头设计、也可以结合化工实验中常见的金属活动顺序表数据管理、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数据结果验证等问题,学生即掌握了数组的基础知识又体会到了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其次实现纵向分层次划分。即在各个专业中,根据入校时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把学生分为A(免修)、B、C三个层次。全校A层次的学生比例大概不超过10%。A层次是最高层次即免修层次,新生入学后可以自愿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或省级等级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并自动获取该门课相应学分。免修课程的学生可以参加兴趣小组,参与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通过老师指导和团队合作完成软件设计的综合训练题目,从而提高该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B层次是按照高起点、较高教学要求层次,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后扩展知识面。例如,对于《C程序设计》这门课,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数组的学习,编程解决图像的镜像、边界提取等图像基本变换问题;实现模拟信号采集与波形显示等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完成综合设计性题目的设计。C层次即完成基本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

3教学环节中“分层次”教学的实现

3.1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区分学生层次后,就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某个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时,仍然需要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即设计群体目标又要设计有层次的个人目标。对于免修层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目的,还应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实践,巧妙设计,不断创新,充分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对于B层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布置适当题目,能够做到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习能力;对于C层次学生,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简单应用。这样,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3.2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教学内容上实现层次化我们从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从理论教学的内容上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难度,内容出现顺序,都要求进行层次化细分。另一方面从上机实验上着手。上机实验教学内容要求层次化的同时要有足够的量以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在调整过程中既要适应不同学生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距,重要的是确保能在同一课堂教学。我们划分为三层:基础级、提高级、最高级。教学内容设计形式也可以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另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最高级的学生要求最高,需要补充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教学内容,保证知识的广度上加宽、以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能力;对于提高级的学生重点在于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有能力的要向最高级学生转化;对基础级别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给予指导,以扎实基础、巩固实践能力为主。

3.3作业布置的层次化

在作业布置上要做到层次化应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出档次。教师要依据学生差异,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练习和作业。这就要求在现有题库基础上要完善补充题型和题量。“量”指的是,所设计练习题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需求,题目类型丰富包括必做题、选做题和提高题,使学生练习和作业弹性化“。质”指的是,练习题和作业题的质量要分层次设计。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题目类型可以设计包括:基本题、简单设计题、综合实训题。对于所有的学生都应完成的是基本题和一些简单设计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完成一些综合训练题。这样,可以培养好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章节中,教师可以布置两种练习:一种是与样文类似的模仿类练习;另一种是由学生独立设计、富有个性、体现创造性的练习。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完成模仿类练习即为合格,高层次学的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功能性强、图文并茂的网页。由于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练习组,避免了“大一统”的模式,每个学生都处于“努努力,够得着”的状态。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也避免了作业、报告“抄袭”的现象。

3.4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状态和水平、因人而异作出有针对性和艺术性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有效的、客观的动态评价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分层次”教学模式下,适当的、及时的评价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前、教学中、下课时的每一次评价都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课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等,从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分层次方案。教学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除此之外,为了展现个人学习的历程,还可以加入学生的自评和同学之间的互评。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4-3340-0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入学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解,授课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式及案例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带着任务操作,学习目的明确。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授课计划进行了细分,均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内容更具体,更具针对性。例如理论讲稿内容增加了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积极参与教学讨论,使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验讲稿对实验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实验课学生任务明确,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不在纠结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思考的重点是怎么把这门课学好。

2 实验学时大幅度增加

按照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本门课程总学时60学时,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为1:1。教学改革实施后,理论学时为20学时,实验学时增加为40学时。实验学时的增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任务大部分都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书写完整,电子作业完成质量很高,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创造。在所有的电子作业中,学生的Word文档及PPT演示文稿作业尤为出色。例如,PPT演示文稿设计实验,实验目的:①掌握PPT文件的建立,保存方法;②掌握对 象(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的添加方法;③掌握动画的设置方法和幻灯片的切换方法;④掌握超链接的使用;⑤掌握幻灯片设计和幻灯片版式的应用。通过学生的电子作品检查,实验基本要求都实现,演示文稿放映时有幻灯片切换效果,有动画效果,很精美。另外该生创造性地添加了GIF格式的动画图片和自选图形,进一步美化了幻灯片。理论课前用20分钟演示学生作业,同学生一起给出客观评价,学习优点,弥补不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3 分层次教学

目前,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大学起步过渡到中小学为起点,但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计算机了解甚少,甚至还有的学生没摸过计算机,属于零起点学生。本课程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分文、理、艺体三个教学层次。文科及艺体开设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理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中,因为艺体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基本操作知识讲授。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学生分成有一定基础和没有基础的两部分,将实验课由理论课的大班额教学采用分层次方法分为两个小班,由两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教学中实验任务的设置由易到难,首先要求完成较容易的任务,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完成较难的任务。

实验学时的增加及分层次小班额授课,学生学习热情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制作的Word作业,PowerPoint作业,从质量及美感各个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4 分模块教学,分阶段考核

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院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分为六大模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随堂进行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在线阅卷,学生当场可知道成绩,60分合格,不及格者继续强化该部分训练,另行考核。期末考核式方式为上机考试,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对所学内容熟练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5 教学模式网络化,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达到整体优化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聊天软件等等现有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实现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解决了过去只有上课才能见到老师的问题,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模式改革之后,经常有学生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向老师询问一些本课内容之外的问题,例如,“如何做PPT特效”,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扩充知识储备,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挑战。

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

让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教师、学生及教材的三方配合才能实现最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工作发现,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在实践方面过于肤浅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内容,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另外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使教材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能体现和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达到学以致用,会学会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老师,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及目前学生实验课状况和学生目前学习情况,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过程中教案进行整理,编写了一系列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教程》、《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结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设置,凸显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教材立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简明扼要,层次分明;《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操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教材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方式;《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教材中的上机实训题型丰富,且来自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教师及学生的好评。

新教材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思想,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程序设计教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

7 实践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

目前,大学生均为90后,彰显各性的年代,在实际授课中,授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化。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其他遇到操作难题的同学。在实际授课中,有的同学性格开朗,极其主动要求:“老师,我会,我告诉他”;分模块教学中,每一模块测试结束后,学生有喜有忧,及时引入教育心理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听课,按要求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的渗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1] 宋丽,吴玉华,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正确的教学思想必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来,科学的教学内容也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快,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与此对应的就要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

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上机考试为辅。对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实际操作能力低,就业时,很难适合就业单位的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

1.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3.教师要做的工作不仅要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他们是怎样接受知识的,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只有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普遍都存在这样的看法,就是应用软件好学,程序设计语言(如VB、ASP等)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想法,提高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授课时采用的是这样的做法:从具体问题入手,提出问题,通过大量例题说明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出几点结论,说明使用规则。这样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思想跟得上,学了就能用。每一章为学生制定一个小目标,让学生一点点的深入学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及理论性较强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具有很多优点:1.它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2.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3.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集中教师的智慧与教学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规范有序。4.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将授课内容上网,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辅导。现在,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均改在了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我们还大量的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组织教师收集、研制和使用多媒体CAI课件,部分课程(如基础课、图形处理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都是以CAI教学为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将自己实际的经验及见解放在授课中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在讲课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是一般书本上所没有的,是教师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很可能有一定独到之处。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断的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计算机使用及各种软件应用方面的技巧。把这些内容溶入到我们的讲课中,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四、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中逐渐受到了计算机市场的欢迎。针对学生上机操作不认真的情况,我们还采用了讨论法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上机课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再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采用男女学生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适当的比例,来保证讨论的气氛热烈。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术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计算机重要,但对计算机在其专业的具体应用尚不了解。因而学习起来有点茫然。所以我们在学生入学时,专门组织计算机专业介绍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社会各个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和需求情况,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们还不定期地举办全校范围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比赛结束后,对部分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并颁发证书。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批计算机应用较好的学生,不仅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考核几乎都是笔试,学生学计算机如同学语文、政治一般,去背书本上的知识,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大多只限于理论方面,在实际应用中总是觉得难以动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考核方法做了改革。现在除笔试外,更加大了上机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方法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

实践能力考核又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上机作业作为考核依据。

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实训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实训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此外,针对不同的年级我们还举办了校内计算机认证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多媒体制作及软件编程三种。

经过以上的改革,计算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张萍,《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朱龙祥,《怎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赵继承,《中专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初探》.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基础 分极教学

[作者简介]聂晶(1975-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A类课题“广西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GA31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33-02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能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随着高职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不断增多,加之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等因素,使得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多元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高低不同,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按照常规的班级建制来教学,教师面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将较难开展教学活动: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却感觉非常吃力,难以在计算机教学中平衡教学难度和重点。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分级教学的理论支撑

分级教学又叫差异教学、分层教学、自然分材教学、分类推进教学等。国内学者认为分级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对于分级教学的教学目标,美国教育专家Diane Heacox提出了以下观点:要为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教学内容要包含基本的概念、学习过程和技能;对于教学内容、过程和考核,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进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偏好要给予回应;要提供多种机会,制造各种环境给学生进行锻炼;让每位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本着提高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摸底测试,根据成绩与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的教学班级,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并为之制定专门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使得每个层次的班级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重点

1.合理分班,科学分级。合理而完善的分级策略是整个分级教学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有新生入学时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分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由高到低划分出三个层次的班级:创新性综合应用层级班、拓展性高级应用层级班、标准化基础应用层级班。对三类班级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级教学。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时受专业限制,知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2.合理设置课程。分级教学需要有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根据我院学生实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1、2、3,难度递增)按照不同类别专业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分级教学:标准化基础应用班以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为目标,学习多媒体课件设计、办公软件基本应用;拓展性高级应用班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为目标,培养其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学习Excel高级应用;创新性综合应用班以掌握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知识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其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学习程序设计和高级商务应用。

3.编写相关分级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其科学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分级教学对课本教材的要求较高,目前各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教材还比较欠缺,我院组织师资自主编写了计算机基础分级教材,内容适合于上述的三个层次的班级。各级教学班次根据授课内容自主选择教材中相应章节内容进行授课,其余章节内容可以作为自学使用。依据科学的学习规律,优化知识结构,不仅有各种功能和操作步骤的详细说明,还结合了大量的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学练结合。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方面,分级教学需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我院提倡以老带新,建立教研室QQ群,通过交流和资料共享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形成一支既有较高业务水平又有高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我院还建立了教师资源库,解决教师选用难的问题。另外,任课教师与实验室管理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及时报告和反馈实训设备存在的问题,尽力为学生提供正常的实训环境。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分级教学与班级排课之间的冲突。因为各个学院的专业实验、实训周期的安排不同,而计算机分级教学需要打散原来的班级建制,将不同班级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在一起进行授课,给教学秘书的排课计划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要在计算机分级教学班上计算机课,又要随原本的班级上专业课,课程安排上要尽量避免二者的冲突。对此,我院的解决办法是在每周划出固定时间段统一安排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课程,从而达到分级与排课互不干扰。

2.针对分批录取学生的分级工作统一安排协调。招生补录等情况造成新生进入班级学习的时间不统一,相关的工作也需要统一考虑,比如补录生的分级测试、分级教材的发放等。各系部处室均应在自己的工作规程上加进相应的分级教学程序,以便使分级教学不受补录影响,有序地进行。

3.分级教学中成绩评估与奖励机制。计算机分级教学的考核机制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实施分级教学之后,各层级的计算机教学班的考核范围和难度必须有合理的区别,这样考核结果才科学合理,否则有违分级教学的初衷。另外,在学生自然班评奖评优过程中,也需要将计算机分级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学校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计算机教学效果突出、成绩优秀的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一定的照顾。

4.正确处理分级带来的学生心理失衡问题。计算机分级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分入慢班学生的自卑心理、分入快班学生的骄傲心理,进而对计算机分级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学校需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计算机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合理性,使得快班的学生不骄不躁,慢班的学生坦然面对。同时,制定灵活的升降班级制度,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绩提升很快,掌握较好,感觉所在班级已经不适应其学习进度,可以提出申请,经教师考核合格后,升入更高级别的班级学习。

五、结束语

分级教学的效果评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积极探索,我院目前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2011年实施计算机分级教学以来,一级考试通过率有显著提高。创新性综合应用班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在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大赛和全国信息水平应用大赛中均有优秀表现。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软件设计师项目的考试通过率也高于区域平均水平,且进入软件企业的学生能很快融入项目团队,从事相应岗位工作,体现了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分级教学既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求,又兼顾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成为解决高校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仇虹豪.杜威的差异教学理论新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

上一篇人境庐

下一篇语文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