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经蒹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经蒹葭范文1
江苏省东海县西双湖中学222300
【摘要】《诗经》的语言艺术特色,基本体裁为四言诗;名词动词具象化;形容词摹声摹形;重章复唱的章法;重复中表现节奏;押韵形成诗歌节奏的音乐美;单音词表达多样化。
关键词 《诗经》、语言、特色
我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诗词曲赋,各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诗歌。分成《风》《雅》《颂》三类。初三课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它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反映出《诗经》很多方面的艺术特点,尤其在语言方面更具代表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深秋的季节,芦苇丛中,雾气茫茫,一个男子想追寻所爱的人,痴迷中看到“所谓伊人”一会立在水中央,一会立在水中坻,一会立在水中沚,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无限惆怅而产生幻觉。这首诗在语言方面表现了《诗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基本体裁为四言诗
人们熟悉的《诗经》篇目中绝大多数为二节拍的四言诗,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如《蒹葭》全诗三章,每一章只有最后一句是五言,其余每句都是四言。再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还有《氓》《六月》《静女》等名篇都是二节拍四言诗。也有间杂多言的,如《伐檀》、《木瓜》《七月》等,但这些篇目仍然是四言为主体。四言诗构成了《诗经》的基本体裁。它们都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2.名词动词具象化
《诗经》中所用名词动词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具象化。它使诗的语言简洁生动且具有形象性,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艺术效果。《蒹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让人们想象出小伙子要想与“伊人”相见,不论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总是困难重重,仿佛让人看到了如下场景:小伙子在芦苇丛中一会儿跑向水的上游,一会儿跑向水的下游,道路险阻漫长,地势高难攀登,而且还要绕很多的弯路,总是不能与心爱的姑娘相会,使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3.形容词摹声摹形
《诗经》擅长运用重言或双声叠韵词来摹声摹形,这一类形容词的使用量特别大。如《蒹葭》里“苍苍”、“萋萋”、“采采”。其他篇目里重言如夭夭、灼灼、霏霏、肃肃、翘翘、晰晰等,双声如参差、黾勉、踟躇等,叠韵如辗转、窈窕、崔嵬、逍遥等;再如,《伐木》里的“伐木丁丁,鸟鸣嘤嘤”、《鼓钟》里的“鼓钟锵锵,淮水汤汤”、《江汉》里“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等。这些重言和双声叠韵的形容词,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用它们来描摹事物的声音与形貌,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4.重章复唱的章法
重章复唱是短章民歌常用的形式,这种形式使《诗经》中形成了一些套语,这种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如《蒹葭》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5.重复中表现节奏
《诗经》里的句子回环重复,形成节奏,易于唱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感到亲切,愉快。如《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这种交替重复中,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感,与人的感官产生共鸣共振,给人带来愉快与美的享受。
6.押韵形成诗歌节奏的音乐美
《诗经》的押韵为后世诗歌的韵律形式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掌握好押韵,也是理解古典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一步。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让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诗经》最常用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一般是押偶句韵,也有句句押韵的。《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霜”“方”押韵。《硕鼠》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鼠、黍、女、顾”押韵。读来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从此也可以看出《诗经》的语言形式服从于音乐美的要求。
7.单音词表达多样化
诗经蒹葭范文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出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蒹葭范文3
2、出自:《诗经 · 蒹葭》
3、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诗经蒹葭范文4
1、”秋水伊人,在水一方“出自《诗经·国风·秦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蒹葭范文5
1、秋水伊人,汉语成语,拼音是qiū shuǐ yī rén,意思是指思念中的那个人。
2、成语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见景思念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诗经蒹葭范文6
关键词:《蒹葭》 “秋水”意象 中国古代婚姻礼仪
《蒹葭》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歌,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抒情主人公在水边芦苇丛中寻找心上人,“有位伊人,在水一方。”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而抒情主人公“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却始终未找到心中深深思念着的她,因为道路的艰难、曲折,“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是影响主人公寻找新上任的客观原因,同时,又说明了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历尽艰辛。到底在哪里才能找到我朝思暮想的伊人呢?伊人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b”,明明“在水一方”,却可望而不可及,因此,男子寻伊人而不得的主要原因应该不是因为道路的艰难险阻。
抒情主人公在天刚放亮就来到秋水边,直到太阳东升,也未找到伊人。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河滨,面对茫茫的秋水,等伊人等不见,寻伊人寻不着,心情何等焦急和惆怅!既然这么焦急,那为什么不渡过河去寻找伊人呢?阻隔主人公寻找伊人的主要还是眼前的这条“秋水”。只要渡过眼前这条秋水就一定能见到伊人吧?何况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追求是那么执着!可见,眼前的这条“秋水”并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如果是普通的河水,凭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满腔热情和执着,一定会想办法渡过去,或是游过去,或是乘船渡岸,偏偏可以轻松实现自己的心愿,可就是不能实现,因为这条“秋水”它在诗歌中是阻隔抒情主人公见到伊人的主要障碍,就如同是阻隔牛郎和织女在一起的银河一样,它是一种象征,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象征,和中国古代婚姻礼仪有着直接关联。
“秋水”的意象在《蒹葭》中象征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就是说,真正阻碍男子和女子在一起的并不是现实的“秋水”,而是婚姻礼制。在我国古代的阶级社会里,男女婚姻讲究合礼、合仪,《礼记》中就有记载:婚姻者,合二姓之好。婚姻的成立是男女双方,两个家族的事情,讲究门当户对,同时,由家长决定婚姻的成立和解除,也就是说,在古代婚姻中男女双方无自由成婚的权利,而是要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成婚时也要明媒正娶,非媒不娶。在《诗经・氓》中“弃妇”婚前推迟婚期,约定“秋以为期”的主要理由也是“子无良媒”。由此,可见的诗歌中的“秋水”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河,而是作为一种意象,象征着当时的某种社会力量,即阻碍男女自由恋爱、自由成婚的社会力量,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封建婚姻制度。
从“水”意象的原型意义看,水是生命诞生的源泉,是孕育生命的宝地,水象征着生命的孕育,而古代男女的婚姻也有着传宗接代的使命,所以,在婚恋诗歌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往往发生在水边,《蒹葭》中的“秋水”意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从“水”意象的原型意义看,一条河水,隔开两岸,水自然就有阻碍男女随意接触的原型意义,因此,在婚恋诗歌中,“水”的意象有时象征着男女恋情“柔情似水”,有时则又可作为阻隔男女在一起的阻力的象征。《蒹葭》这首诗歌中的“秋水”意象恰好将这两种象征意义同时包含,而且又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对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限制表现出来,“秋水”表面看是男女主人公不得相见客观的阻力,实际上古代婚姻制度才是男女主人公不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古诗中的水意象[EB/OL].百度文库.
[2]胡山林.文学欣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讲师 担任《文学理论》、《古代文学作品》等课程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