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降血脂药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降血脂药物范文1
[关键词] 降糖药;降血脂药;2型糖尿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b)-0027-02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为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病因主要因机体内胰岛素抵抗和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弱导致胰岛素缺乏,从而无法控制体内血糖水平[1]。糖尿病人最常见的脂质代谢障碍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下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控制患者的高血脂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控制达到一定效果可延缓或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该次研究旨在探讨降糖类药物联降血脂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测定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所选患者中已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对该次研究所选药物过敏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3±3.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1.2)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3±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降糖药治疗,该次研究所选药物为吡格列酮(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20051164),患者初始用药剂量为15 mg/d,1次/d。可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每天用药最大剂量不得超过45 mg。观察组采用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类药物治疗。所选降糖类药物与对照组相同,降血脂类药物选择辛伐他汀(立普妥,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立普妥初始用药剂量为20 mg/d,1次/d,可根据患者血脂水平对用药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但最大用药剂量不得超过80 mg/d。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对患者饮食、生活方式等进行调节。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血脂水平。血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P2hBG)、空腹血糖(FPG);血脂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和血糖均采用日本东芝全自动化分析仪进行测定。
1.4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各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HbA1c、P2hBG、FB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CHO、TG、LDL-C三项指标分别为(4.78±1.11)mmol/L、(2.46±0.84)mmol/L、(2.91±0.67)mmol/L,观察组三项指标分别为(4.82±1.31)mmol/L、(2.51±0.77)mmol/L、(2.87±0.66)mmol/L;治疗后,对照组CHO、TG、LDL-C三项指标分别为(4.35±1.52)mmol/L、(2.23±0.61)mmol/L、(2.26±0.48)mmol/L,观察组三项指标分别为(3.41±1.15)mmol/L、(1.82±0.63)mmol/L、(1.63±0.52)mmol/L。治疗前两组血脂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精神因素、免疫功能等原因对患者造成影响,从而发生胰岛素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从而会引发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类型。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未完全丧失,但患者仍需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是一方面重要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具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4]。另外环境因素也是一方面重要的影响因素,患者肥胖、长期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等均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此外,年龄和种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 2型糖尿病的治疗除需控制血糖外,还需控制好血脂水平,患者血脂紊乱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患者糖尿病症状也难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可有效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该次研究所选取的药物是吡格列酮和立普妥,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其具有的显著作用是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对胰岛素抵抗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另外吡格列酮可使胰岛素对细胞的敏感性显著增加,胰岛素对葡萄糖作用的活性也可得到有效提高[5]。吡格列酮可有效减少肝糖生成葡萄糖的途径,肝脏对胰岛素的抵抗作用可得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临床上降脂多采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还原酶,有效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可有效减少,血清胆固醇也可得到有效清除,胆固醇水平会得到显著降低。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肝脏合成载脂蛋白B-100的作用,能有效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的分泌和合成。立普妥是一种新型的降脂类药物,其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胆固醇的水平,使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炎症反应可得到有效控制,抗血栓形成作用也更为显著[6]。这两种药物作用机制有所差别,吡格列酮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激活过氧化酶小体生长因子活化受体PPDR-γ,对葡萄糖与脂类代谢的胰岛素的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调节。立普妥的主要作用机制则为抑制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发挥出良好的协同作用,治疗糖尿病效果更为显著。该次研究中,对照组单纯使用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则使用吡格列酮联合立普妥治疗,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bA1c、P2hBG、FBG、CHO、TG、LDL-C各项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可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露露, 张敏丽, 张大庆.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联合降脂的效果[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 42(11):985-988.
[2] 何飞. 贝特类降脂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作用及脑血管病变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29):157-158.
[3] 吴剑利, 王俊.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6):63-65.
[4] 麻丽军.贝特类降脂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血管发生病变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22(31):3453-3455.
[5] 蔡辉祥. 两种联合用药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5):30.
降血脂药物范文2
在生活中,像老王这样因服用降压药而导致血脂异常的患者确实不少。近年来,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层出不穷,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合理控制饮食,科学服用药物,血压整体控制得比较好。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却出现血脂水平异常的现象。由于血脂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容易发生血管栓塞,有可能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中风,因此在选择降压药时要认真考虑其对血脂的影响。目前临床发现的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利尿药
本类药物可升高血浆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随着剂量的增加,血浆总胆固醇升高的程度则较大,血浆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也随着增加。本类药物对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和对三酰甘油水平的影响男性较女性明显。在各种利尿药中,以噻嗪类升高胆固醇的作用最明显。此类药物目前主张以小剂量为宜,并且与保钾利尿药特别是其他一线降压药合用更为合适,现在的复方制剂如氯沙坦-氢氯噻嗪、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在临床上使用较多,也较安全。
β-受体阻滞药
本类药物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对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一般无明显影响,而可使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升高,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但使用缓控释制剂时发生较少。
α-受体阻滞药
本类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可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还可降低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和高密度脂蛋白。对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降低作用,哌唑嗪较其他α-受体阻滞药更为显著。
中枢感神经抑制药
本类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可降低胆固醇水平,但同时也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轻微地下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本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洛沙坦等可使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也可使血浆三酰甘油水平下降,尤其是对于基础血浆三酰甘油水平较高者更是如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的降三酰甘油作用对老年人较弱。
钙离子拮抗药
本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有较好的降压和扩张血管作用,但服用此药后,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浓度会显著上升。
其他
复方降压片可使血压缓慢下降,但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却明显增高,因此可使患者更易动脉硬化。比如老王就是使用本品导致血脂异常。
降血脂药物范文3
高血压是医学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高血压的出现会导致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出现危机,严重者会发生功能衰竭进而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通过实验以及研究发现,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要高于单一用药的效果。在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对我院2016 年2 月到2017 年2 月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法
选择我院2016 年2 月-2017 年2 月前来治疗的100 例高血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病程在6 到15 年间,其中男性患者56 例,女性患者44 例。根据不同的血压情况以及个人存在的差异性,将100 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三组,1 组28 人,2 组33 人,3 组39 人。并选择同一时期前来接受治疗的30 位高血压患者组成对比组,和使用联合降压药物的1.2.3 组进行对比。四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 05)。
1.2 方法
2 组在实验过程中使两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主要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利尿剂(Diuretics)、ACEI+ 钙通道阻滞剂、ARB+ 钙通道阻滞剂的联合运用。3 组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三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利尿剂+ 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ARB + 钙通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方案。4 组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四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其中包括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钙通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α 受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方案。1 组为对比组,在用药过程中采取ACEI,ARB,CCB, β 受体阻滞剂,α 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进行实验。每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56 天。
1.3 指标观察
观察记录四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同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比组1 组和2,3,4 组分别用X2 和t 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p>0.05,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对比价值。
2 结果分析
2.1 采用传统降压药物和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效果比对
在比对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2,3,4 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1 组的治疗效果。并且2,3,4 组和1 组的比对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 组之间的比对结果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其中4 组的用药效果最为显著。详见表1。
2.2 联合用药组和传统用药组血压值情况
四组在用药之后血压值均有所下降,与用药之前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2,3,4 组在用药之后效果高于1组,其中4 组优于3 组,3 组优于2 组,详见表2。
降血脂药物范文4
【关键词】 高血压;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临床观察
作者单位:456250河南浚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虽然高血压的诊治已有巨大进展,但患病率仍在增加,患者数量大,而控制率仍极低。如何改进治疗是近年倍受关注的问题,与单用药比较,联合用药在理论上具有许多优点,笔者对171例患者采用常用药物小剂量联合治疗高血压,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71例患者均为本科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97例,女74例;年龄(58.6±7.9)岁;BMI (24.5±3.2) kg/m2;病程( 9.2±8.8) 年;吸烟 21.8%。所有患者经不同日测定坐位右上臂血压≥140/90 mm Hg,
1.2 治疗方法 采用卡托普利+尼群地平治疗。初始给卡托普利12.5 mg及尼群地平5 mg, 2次/d,无不良反应可分别给12.5~25 mg及5~10 mg,2次/d。平均剂量卡托普利45 mg+尼群地平18 mg。经1个月治疗血压仍≥180/105 mm Hg者,加用双氢克尿塞12.5~25 mg/d。观察血压下降幅度、稳定性、心率变化,开始每周1~2次,1个月后2~4周随访1次。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血压
3 讨论
近年来,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与肾功不全明显增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血压控制不理想。一般单一药物治疗仅能控制40%~60%的血压,重度高血压效果常更差;效果不好增加剂量时,疗效增加不多,而毒副作用可能呈对数级增加[1] 。采用药物小剂量联合使用,可以使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降压作用迭加,小剂量联合可减少单一药物不良作用,药物可互相限制并用药物的代偿机制使患者多种危险因素或并存病得到最佳控制[2]。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是两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药物疗效肯定而价廉。笔者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取得了临床满意的效果。本研究资料显示,联合用药能在1周左右即明显降压,且稳定维持至6个月无回升现象,平均降压幅度SBP约30~36 mm Hg,DBP约14~15 mm Hg。本组血压控制率达70.6%,与文献报道钙拮抗剂加ACEI控制率69.2%十分类似[3]。联合用药无效者需加用双氢克尿噻控制血压,且血压控制质量更佳。
联合用药尽管有很多优点,但它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费用相对更高,一些药物并用可能有不良反应,因而应有一定指针,而非无选择的普遍应用,尤其是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笔者认为以下情况可优先考虑采用:①重度高血压或有明显靶器官改变,需尽快有效控制血压;②病史中对多种药物有耐受现象;③需药物治疗,而由于多种原因,不能经常观察或无法坚持每日频繁用药者;④某些药物需大剂量才能控制血压,而患者无法耐受时。小剂量联合用药可有效降压,提高控制质量,增大降压幅度,减轻机体反调节,减少利尿剂使用,心率更稳定,不良反应程度减轻或频率减少,更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依从性,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虽然联合用药具有多种优点,但必需强调剂量应更小,否则疗效增加的代价将是更高的不良反应[4]。
参考文献
[1] Opie LH, Messerli FH. Combination drug therapy for hypertension. 1th ed. New York:Author′s Publishing House, 1997,17:311-323.
[2] Moser M, Prisant LM. Low-dose combinaed therapy in hypertension. Am Fam Physician,1997,56:1275-1276.
降血脂药物范文5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血浆监测;卵磷脂络合碘;生物等效性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91
由于含有碘元素的药物性质比较特殊, 人们通常会使用电化学法、动力学光谱法等手段检测含碘药物中, 碘元素的浓度。不过, 截止到目前为止, 有关人血浆中卵磷脂络合碘浓度测定的课题报道仍然十分少见[1]。为此, 本文采用GC法, 通过对人血浆中卵磷脂络合碘的定量分析, 对卵磷脂络合碘的生物等效性进行研究, 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奠定良好基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伦理委员会批准后, 正式启动。在所有志愿者中, 选取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 全体受试者均知晓本次实验详情,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正式参与本次研究。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年龄23~31岁, 平均年龄(27.0±5.8)岁;体重63~74 kg, 平均体重(68.5±5.2)kg;身高175~184 cm, 平均身高(179.5±4.5)cm。全体受试者经体检, 未发现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异常。经询问调查, 所有受试者均无烟酒嗜好, 参与实验前4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1. 2 方法 使用双制剂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 将6例健康男性以自身为对照, 随机交叉, 分别服用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全体受试者在正式参与研究前1 d,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晚上8:30以后禁止进食。研究开始当日, 所有受试者晨起在空腹状态下服用药物, 服用药物为卵磷脂络合碘受试剂或参比制剂各8片(粒)[含碘100 μg/片(粒)]。服药后5 h内不可进食, 5 h后可食用无碘、低碘一类的食物。实验过程中,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 做好充分的抢救工作, 以便不时之需。
血药浓度测定:精取空白血浆0.45 ml, 加入碘化钾系列标准溶液0.05 ml, 制成浓度为0.04、0.12以及0.2 μg/ml的质量控制样品。精取血样0.05 ml并加入0.45 ml空白血浆。兑入5 ml蒸馏水均匀搅拌后加入2.5 mol/L硫酸0.1 ml。摇匀后加入0.2 ml浓度为0.5 g/L的硫代硫酸钠, 摇匀后加入0.5 ml丁酮, 混合均匀后加入1 ml浓度为0.5 g/L重铬酸钾, 混合均匀后静置。10 min后加入1 ml环己烷, 反复摇匀后静置, 待混合液分层后取上清液1 μl进样分析。各浓度至少进行6样本分析, 连续测定3 d, 并结合当日标准曲线, 计算质量控制样品的测的浓度。
色谱条件:毛细管色谱柱OV-1701(50 m×0.53 mm);气化室温度:250℃;柱温:110℃;检测器温度:280℃;载气:高纯氮气;进样量:1 μl;载气流速:10 ml/min。
1. 3 观察指标 将受试者服用受试制剂以及参比制剂后, 不同时间段血浆中卵磷脂络合碘浓度检测结果, 录入计算机内。利用梯形法计算AUCO-t值以及AUCO-∞值。结合受试剂与参比制剂中卵磷脂络合碘的AUCO-t值, 计算相对的生物利用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通过随机交叉法, 分别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 血浆内卵磷脂络合碘的Tmax分别为(1.053±0.21)h和(1.053±0.21)h;Cmax分别为(2.84±0.85) μg/ml
和(2.67±0.96) μg/ml。患者口服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后, AUCO-t分别为(19.54±6.32)(μg・h)/ml和(18.54±4.87)(μg・h)/ml;AUCO-∞值分别为(46.54±18.31)(μg・h)/ml和(50.52±23.18)(μg・h)/ml。使用AUCO-t进行计算, 卵磷脂络合碘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率93.4%~120.0%;使用AUCO-∞进行计算, 卵磷脂络合碘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率59.9%~134.7%。6例受试者口服受试制剂后各时间段血浆样品监测结果显示, 服药后, 第1位受试者0~2 h内血浆样品检测结果依次为:ND、0.93 μg/ml、1.61 μg/ml、
0.86 μg/ml、0.71 μg/ml;第2位受试者:ND、1.79 μg/ml、2.33 μg/ml、1.87 μg/ml、1.27 μg/ml;第3位受试者:0.6 μg/ml、2.29 μg/ml、2.56 μg/ml、3.76 μg/ml、2.34 μg/ml;第4位受试者:0.8 μg/ml、1.27 μg/ml、1.70 μg/ml、1.20 μg/ml、0.99 μg/ml;第5位受试者:ND、1.46 μg/ml、1.62 μg/ml、1.40 μg/ml、1.44 μg/ml;第6位受试者:0.64 μg/ml、1.86 μg/ml、3.71 μg/ml、1.86 μg/ml、0.99 μg/ml。
6例受试者口服参比制剂后各时间段血浆样品监测结果显示, 服药后, 第1位受试者0~2 h内血浆样品检测结果依次为:ND、0.73 μg/ml、1.60 μg/ml、0.82 μg/ml、0.82 μg/ml;第2位受试者:ND、1.45 μg/ml、1.79 μg/ml、1.24 μg/ml、1.12 μg/ml;第3位受试者:0.73 μg/ml、2.01 μg/ml、2.68 μg/ml、3.62 μg/ml、2.02 μg/ml;第4位受试者:0.81 μg/ml、1.27 μg/ml、1.70 μg/ml、1.20 μg/ml、0.99 μg/ml;第5位受试者:ND、1.92 μg/ml、2.25 μg/ml、1.51 μg/ml、1.56 μg/ml;第6位受试者:0.72 μg/ml、0.72 μg/ml、2.75 μg/ml、1.07 μg/ml、1.06 μg/ml。
3 讨论
卵磷脂络合碘药物经口服, 会经消化道分解并被血液吸收。多数卵磷脂络合碘药物经消化道分解后, 都是以无机碘的形式存在的, 并由机体运送至甲状腺, 参与到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过程。多余的碘则以无机碘的形式, 经排泄物排出体外。目前, 研究人员多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滴定法, 测定碘制剂的含量, 考虑到这些检测方式均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检测准确度还有待考究。而GC测定法的出现, 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相较于其他检测方法, GC检测法操作便捷, 对实验环境无过多要求, 同时样品耗损量少, 微量检测准确率高, 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2]。
另外, 在本组研究中, 结合AUCO-∞以及峰深度Cmax值, 发现使用AUCO-t进行计算, 卵磷脂络合碘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率93.4%~120.0%;使用AUCO-∞进行计算, 卵磷脂络合碘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率59.9%~134.7%。故推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性, 该研究结果与朱余兵等[3]报道内容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GC法适用于测定人血浆中卵磷脂络合碘药物浓度, 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存在生物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晓琳, 张丽娜, 杜爱华, 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格列喹酮及其2种片剂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分析杂志, 2013, 15(2):250-254.
[2] 张丹, 何杰, 杨漫, 等.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氯雷他定浓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中国新药杂志, 2013, 13(8):1560-1565.
降血脂药物范文6
关键词:心理干预;降压药;高血压;老年患者
文章对采用心理干预与降压药联合的方法对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在整个研究的过程当中,随机抽取患有高血压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9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B组采用在常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等一些常见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8月~2010年8月,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96例患有高血压的临床确诊老年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56~89岁,平均73.8岁;病程4~25年,平均9.4年。B组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龄59~85岁,平均75.2岁;病程5~21年,平均8.2年。抽样患者自然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96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8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病情出现反复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舒张压降至正常,或下降幅度>20 mm Hg(1 mm Hg=0.1333 kPa);有效: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但已正常,或下降幅度在10~20 mm Hg之间,或收缩压下降幅度>30 mm Hg;无效:舒张压下降幅度<10 mm Hg,没有恢复正常,或收缩压下降幅度<30 mm Hg。
1.4 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