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康有为梁启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1

日本明治维新的骨干如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具有斗争经验与政治才干。相比之下,康党要稚嫩得多。康有为是一个未到任的六品主事,梁启超、谭嗣同、林旭等人是初出茅庐的书生,除了教书、办报,没有多少实际政治经验。维新派身后也有一些官吏,比如李端、徐致靖、张荫桓等,但康有为刚愎自用,很难听进他们的合理化建议。

康党唆使光绪皇帝连出败着:六月,康有为上折,要求皇上下明诏,强制推行禁止缠足;随后,康党又连续提出了“弃旧京”、“营新都于江南”和“断发、易服、改元”等脱离实际的建议。一些外国人士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扼杀了进步”。

康有为自称懂得时务,可他的西学知识是来自南方报摊上的“二手货”,与洋务派人士相比,简直是小儿科。但康有为偏要打肿脸充胖子,连续编写了《俄彼得变政考》《法兰西革命记》《突厥削弱记》《波兰分灭记》《日本变政考》,希望以此博得皇上的青睐。以《日本变政考》为例,他有意篡改历史,故意将明治天皇刻画成“乾纲独断”的明君,把维新的功劳记在他的名下,让了解实情的洋务派嗤之以鼻。

对此,著名学者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批评说:“康有为不自量力,引学术入政治,也就从‘迂儒’逐渐蜕变成‘学阀官僚’,把支持他变法改制最热心最有力的张之洞、翁同等都摈之门外。以他这个小官,来独力抵抗那红顶如云的顽固派,那就是螳臂当车了。”

康有为的野心,是变法夭折的致命原因之一。

欲望是魔鬼。据《近代名人轶事录》记载,一次,梁鼎芬与章太炎谈论维新人物,梁鼎芬问:“康有为霸气纵横,不失为一佳士,惟深沉不可测,传其颇有做皇帝之野心,君识其人,亦谓可信否?”章太炎大笑,回答道:“君误矣,皇帝人人可做,康有为如仅图为皇帝,尚不足为异;最荒谬者,则其人竟妄想欲为教主也!”由此可知,康有为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光绪皇帝感到皇位岌岌可危,变法夭折前一个星期,他给军机章京杨锐下了一道密折:“……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又不致有拂圣意。”光绪希望杨锐等人拿出一个既坚持变法、又不拂慈禧太后“圣意”的稳妥方案。可是,康有为等人头脑发热,手无兵权,却推出了“围园、锢后、杀禄”的军事计划,铤而走险,一举将变法推向了万丈深渊。

对于康有为的做法,就连他的弟弟康广仁也不认同。康广仁在给友人的信中坦言:“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阿兄(康有为)宜归广东,卓如(梁启超)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励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否则“且恐祸变生也”。

但康有为不以为然,一意孤行。他说:“死生命也。我昔经华德里,飞砖掠面,若逾寸,中脑死矣;假中风痰,顷刻可死。有圣主在,吾以救中国,岂忍言去?”结果,只维持了100多天,就以光绪遭幽禁、“六君子”被杀、康有为和梁启超远走海外而告终。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2

[关键词] 用典;诗史;新意境;新名词;佛教用语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52-2

曾被梁启超评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的康有为是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巨人,同时也是很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文学见解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一种要求革新的精神和对于新事物的崇尚。本文主要从用典、诗史、新意镜、新名词及佛教用语等方面来分析他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巧用典故

古人作诗就喜欢用典,如唐代的李商隐、北宋的王禹等,他们对于作诗用典是手到擒来,发挥的淋漓尽致,颇能引人注目。用典可以使诗歌更加壮美,并且可以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恰如其分的宣泄。在康有为诗中出自一些大家、名家作品的典故随处可见,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有时为了语言的优美典雅、情感的合理表述,在同一首诗中连用几个典故。他选用的典故不艰涩、不避俗理,能够使人明白如画且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增加诗的韵味。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在康有为的一生可谓历尽坎坷,他借用许多历史典故来表现他所处的时代和救亡图存遭到种种阻挠的抑郁悲愤。“杜牧罪言犹未得,贾生痛哭竟如何!”(《闻邓铁香鸿胪安南画界撤还却寄》)感念山河破碎,列强迫在眉睫,诗人面对不平等条约异常忧心。这里用唐代人杜牧做的《罪言》发抒政见的理想都未能实现,借指自己每每忧伤又能有什么作用呢,因而用“贾生痛哭”,自责没有做好傅职的典故来痛哭忧时,感念国事。流露出诗人对清王朝的不满和愤慨。进而产生了消极的归隐念头,但“似闻沧海有惊波“,听到法国帝国主义对台湾已是垂涎三尺,作为一位真诚的爱国主义者又怎能逃避。又如光绪二十四年逃往日本作的《戊戌八月国变纪事》中有“小臣东海泪,望帝杜鹃红。”在这里诗人用“望帝杜鹃”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光绪皇帝的怀念,勾起了的破梦,留下的仅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惆怅。康逼迫逃亡日本,所以说“小臣东海泪”,表达望眼欲穿的强烈的思归之情。但这种思归的愿望仅仅只是幻想,是不能实现的。只能以心中从此岸看到彼岸的杜鹃花来寄托自己无法言语的苦闷。引用“杜鹃”意在表达自己失败的悲愤,痛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绝阻扰。望帝为了治理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这是一种美好的做法,而慈禧却是祸国专权,为所欲为,行为可耻。两者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对比中鞭笞以此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又引用申包胥“痛哭秦庭”的例子,幻想借助外国力量辅助光绪皇帝重掌政权。诗人在此抨击后党的残暴凶狠,深情眷恋光绪皇帝的安危,但空有救国之心,而无救国之力,怨达苍天,感情沉郁悲慨。

(二)借用神话:讽刺当权、思念乡国

神话故事由来已久,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用神话故事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引人入胜。如《寄赠王幼霞侍御》:

修罗龙战几何时,王母重开善见池。金翅食龙似海水,女床栖凤万年枝。 焰靡欢乐非非想,博望幽忧故故疑。大醉钧天无一语,王朗拔剑我兴悲。

以西王母比喻慈禧太后,抨击太后为所欲为,不顾国艰民难,想要重修圆明园的事情。句句用典,用语奇诡隐晦,但忧愤之情,仍露于笔端。并用叠词“非非”、“故故”来增强语气,对慈禧的种种行为恨之入骨。

他的海外山水诗的用典特别喜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不仅焕发着浪漫色彩,而且包含着深沉的乡国之思。如《四月乘船渡大西洋,近北极,晓见二冰山,高百丈,自北冰海流来者。船人倾视,诚瑰伟大观也》中有“疑是共工催不同,天柱散坠半段折”,采用《淮南子・天文训》共工催不周山的神话传说,写大西洋冰山迸裂之惊心动魄;并想象“藐姑似子羽衣裳,身跨白凤佩明”(卷四),引用《庄子・逍遥游》“肌肤若冰雪”藐姑仙人之典,形容冰山意境的美。诗中充分发挥想象,把冰山的奇观异景,写得绚丽鲜奇、婀娜多姿,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给,音节错落有致,很有韵味,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长题――史料丰富,纪实详备

康有为的诗大有杜甫“诗史”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长题来详细说明诗歌的来龙去脉,有种纪实性的以文为诗的倾向。有时用了长题的同时,还会在诗题的下面写诗序,诗后还会有诗注,进一步增强诗史价值。如作于光绪二十一年的《割台行成后,与陈次亮郎中炽、沈乙庵刑部曾植,丁叔编修立钧、王幼霞待御鹏运、袁尉庭观察世凯、沈子封编修曾桐、文道希学士廷式、张巽之编修孝谦、徐菊人编修世昌、张君立刑部权,杨叔峤中书锐同开强学会于京师,以为政党嚆矢……余亦告归,留门人梁启超任之》诗曰:“山河已割国抢攘……金牌召岳最堪伤。”诗后又有诗注:“南还与张孝达督部、黄漱兰侍郎及其子仲编修、梁星海太常……附记于此。”另外如《八月九日,在上海英舰,为英人救出。得伪旨,称吾进丸弑上,上已大行,闻之一痛欲绝。决投海,写诗系衣带,后英人劝阻,谓消息未确,清待之。派兵船保护至香港》前有诗序:“时英总领事壁利南谓在广州久慕我讲学,故力请教,至感其意。”后还有他的弟子梁启超作的长注。类似的还有《行居庸关五十里,两耸翠,叠嶂飞青,老柳巨石,杂涧中,时方深秋,岩花崖树盘曲,弥望苍翠无尽,至月出乃策骑还,杂书所见,得二律二绝句》、《上书不达,谣谗高涨,沈乙庵、黄仲韬皆劝勿谈国事,乃却扫汗漫舫以金石碑版自娱,著成,浩然有归志》等长题。长题对这些诗歌的“诗史”特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活动前后的长题写作方式的诗构成了一部形象的“诗史”,成为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启超曾在《饮冰室诗话》中说:“先生最嗜杜诗,能诵全杜集,一字不遗,故其诗遂非刻意有所学,然一见殆与杜集乱楮叶。”杜甫的诗具有“诗史”性质是被公认的,康有为在这方面可以说传承了杜甫“诗史”衣钵。

三、自铸新词、独辟异境

康有为生活的年代是个不太平的时代,他即使胸怀大志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真正识别千里马的伯乐。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康有为就是时代造就的这类诗人的代表。他一生都在力图救国,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鞠躬尽瘁,到头来却还是被迫流亡海外十余年,过着身在异国、心在中国的“逃亡”者的生活。他历经数国,考察了多国的风俗民情,异国风光。对外国的科技发明甚是惊叹,因而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主张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文学上也主张向西方学习,造新意镜、新名词,正所谓“新世瑰奇意境生,更搜欧亚造心声”、“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这种崭新的审美意识,代表了一批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新的文艺观,记录了中国人想西方寻找真理的脚步。他的海外诗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新意境、新名词以及描写大自然的瑰丽多彩、奇妙无穷的魅力。比如《巴黎登气球歌》:

超超乎我今日上青天,沓沓乎俯视地上山与川,身轻浩荡入云雾,脚底奇特耸峰峦。……人民城郭数历历,回风飘我天上船。渺渺青霄游恍惚,不知是何世界何川原。……

写作者登气球后的所见所感,用古人未写之物,开未辟之境。他在浩渺太空思绪万千,时而幻想天上的美好,时而同情人间的灾难。最后又把自己有幸上天的机会归功于气球,实则是对科技发明的赞美,反映了作者对新科技知识的赞赏和钦佩。另外像《游德国波士淡旧京诸宫苑,于阿郎苏利宫前,睹天仪五事,盖吾京师观象台仪器,元太史郭守敬制也。昔曾摩挲,不意绝国重抚之,感怀故国,泪下沾襟,乃作长歌》、《泛挪威寻北冰海,纵观山水,为舟七日,极海山之大观》等等。诗人对于这些科技发明怀有无限的向往,打破了中国人民一直自我崇拜的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的迷梦。在虚心向别国学习的同时,不盲目排外,而是主张中西结合,取其精华,向西方学习使自己的国家独立富强。他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对自然景物描写的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使人如在画中,流连忘返,在壮美中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唯美。

四、引佛教用语,借佛说理缘情

康有为不但在生活上富有佛学情趣,思想上融合了佛学,更以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精神来从事维新活动,并在诗歌创作中将他的佛教思想与维新救国联系起来。经常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佛教用语来抒发感慨,寄托理想。有些诗直接用经文题目来填充自己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佛教情结。但他采用这些佛教用语并不都是消极厌世的思想,而是以佛教作为辅助,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济世救民的菩萨形象来普度众生。也包括一种进化观念――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科学成分,也有所谓的佛教轮回的宗教色彩。如《苏村卧病写怀》写到“世界开新逢进化,贤师受道愧传薪。”及《成题词》中的“万年进化论,大地合沉沦。”两首诗都谈到了“进化”,指出中国百年以来一直未发展,如果再不“进化”,必然会坠于万劫不复之地,也就是采用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如“十七史从何说起,三千劫几历轮回。”诗人以佛教术语中的“轮回”来说明时代变迁。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比作屈原,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要许身报国的宏愿。感情强烈,气势豪迈。再如“归心服大雄,悲智火齐杂水晶。”“大雄”是释迦牟尼,“悲智”是佛教术语、慈悲和智慧的意思,这首诗是对谭嗣同的才能和人品以及他以身殉国的一个整体评价,他采用佛教用语和神话以及许多比喻来写谭的优秀,把他的以身殉国写得很悲壮,并从各方面写出了他的高尚人格和人死精神不死的英雄风范。

正如王森然评价康有为曰:“先生确为近代一大诗家,所著(诗)……无一首不精绝,大气澎湃,一往无前,令人百读不厌也。”总之,康有为诗歌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界革命”的新理念、新方式以及“新世瑰奇异境生”的诗界革命精神,在近代文学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舒芜,陈迩冬,王利器.康有为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钟贤培,陈永标,刘伟林.康南海诗文选[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王英志.康有为山水诗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2005,(4).

[5]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3

康梁一起变法,曾亲如兄弟,但康梁的性情又差别很大,康有为多少有些趋炎附势,喜欢到处捧场,梁启超则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

军阀吴佩孚过50大寿,给康梁都发了请帖,梁启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拒不捧场;康有为不仅亲往捧场祝寿,而且绞尽脑汁,送上贺联:

“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极尽吹捧之能事。

虽得了吴佩孚的欢心,被敬为座上嘉宾,却为时人轻之,梁启超也羞于与康为伍。

梁启超的不捧场,还表现在他在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上的那一番“不近人情”的讲话中,人家敬他是名人泰斗,请他主持婚礼,本想借他盛名以振声威,没想到他劈头盖脸竟是这样一番教训:“志摩、小曼皆为过来人,希望勿再作过来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虽没梁启超脾气大,但也是个有原则的人,决不轻易给人捧场。

学者谢楚桢写了一本《白话诗研究集》,找到老同学,希望他能过过目,帮忙说几句好话。读完,认为这本书写得太差劲,根本没有出版的必要。但后来,《白话诗研究集》还是出版了。谢又来找,请他在报纸上介绍一下这本书,再次拒绝了。没办法,谢楚桢自己在报纸上登了个广告,并拉来沈兼士等名人,写了一大堆动听的话。对此很不屑,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

“我生平对于社会滥用名字的行为,最为痛恨。社会既肯信任我们的话,我们应该因此更尊重社会的信任,绝不该滥用我们的名字替滑头医生上匾,替烂污书籍作序题笺,替无赖少年作辩护。”

初唐诗人王勃的不捧场,更是传为佳话。滕王阁修好了,要找高人写序纪念,这可是个出名的好机会。当地最高长官阎都督要给自己女婿长脸,把此机会留给了自家姑爷,大家也都是来捧场的。会场热热闹闹,人声鼎沸,就等着阎家东床出来献艺作秀,偏是心高气傲的王勃不捧场,凭着满腹才华,奋笔疾书,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试想,如果王勃也随大流一起捧场,只喝闷酒,不发异见,我们岂不是会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失之交臂吗,那该是如何的惋惜啊!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4

其中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谭嗣同与梁启超关於佛学出世与入世的讨论。母亲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过去我深受影响,有着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未经深究过的想法,难免显得浮泛。上了大学,受到老师影响,兴趣转向了另一个方向,并且如同老师说的:学术若非有益于人民,也就失去本身的价值。一直以来,虽然知道佛教的出世,并非无所不为的消极,但因孤陋寡闻的缘故,处理不好入世与出世的问题。我总认为,达到超脱成佛的境界,太难。倒不如丰富知识,对於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存著一颗与人为善的佛心,也就够了。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一个极有「近利的解释,原来,寺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起点。这对於母亲和我之间的歧异,有很大帮助,而且佛学的博大精深,更让人有倾心钻研的动力,而不仅是狭隘地仪式上、私人性质的为己谋福而已。

另一耐人深思之处,则是谭嗣同舍生就义的意义,在书中佔了极大篇幅。过去,少有人真正对戊戌六君子的死,给予探究。但他们的成仁,在当代的求变风气中,确有不可轻忽的影响。而我比较赞同,谭的死,说明了维新的不可行与革命的必须。然而,亦如书后,关于康有为是否为一「褪色的改革派争论,康真的是先知,他看出了革命的惨烈,预言了中国直到1960年代,依旧滴不尽的鲜血。然而先知毕竟只能在洞识上,超越前人,却难以要局势跨过悲剧。时代的要求,万众会相呼以应,却鲜少有人看出再接下去的难题。况且,外在因素加在中国身上的急迫性,使得先知们注定孤独,而中国也只能一路浴血而行,在挣扎中颠颠躓躓的站起来。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以古谏今的意味,当我看到书末李敖所提的完书地点:中国台北。在书里,谭嗣同向大刀王五等粗人说的满汉之分、种族之辨,就强烈地暗试着所谓省籍情结与统一、__等议题。对我而言,「中国两个字是广义的,具强烈的文化内涵,是自大陆辗转来台的人们身上,永远的精神母亲,也可说是民族的意义,不专指政治上的政党,更是血缘的源头处。而省籍情结的问题,的确是看个人如何定义分野,在现实的局面下,如何在国族利益前,能最有效抵抗外来的压迫。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5

一、该模式含义及其构建的理论依据

1、教育论依据

该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应是生动地、活泼地、个性化地发展,其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构主义理论依据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习的“辅佐者”,教师的作用是利用必要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参与”以获取“好奇心及创造性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智力、发展能力。

二、该模式特点及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

该模式有个体性、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点。教师在该模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

1、五导

即指引导、诱导、指导、疏导、辅导。其中“引导”指引导思维,确立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方向和态度,避免在网上无的放矢;“诱导”指教师创设情景,诱导学生兴趣,使学生喜欢学历史;“指导” 指指导学法,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疏导” 指疏导解惑,帮助学生指明解决疑惑问题的途径;“辅导” 指辅导答疑,牵引学生完成目标任务。

2、合作

即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不可分的、内在的、强有力的联系。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

3、开发

即教师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开发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源,以补充历史表象,使教材真正变得生动有趣。

4、顾问

即对学生进行宏观引导,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三、该模式的构建过程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下面以《》为例,简要说明该模式的构建过程及操作方法。

1、引导思维,确定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及课文,学生试着拟定学习要点,然后师生确定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为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及两部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败因、意义及教训;情感教育目标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先进人物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来体现);人生观教育(通过谭嗣同为国富民强,挽救民族危亡毅然选择牺牲小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来体现);能力培养目标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通过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改良与革命区别等来体现);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教材中的历史资料及查找网上的史料来体现)。

2、创设情景,以趣引疑

教师呈现图片,播放、帝国主义狂潮等影像,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材内容设计以下问题:(1)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什么叫维新思想?它产生有何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张是什么?有何意义?(3)资产阶级维新派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维新思想和建立维新理论及纲领的?(4)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主要内容有何积极作用与局限性?(5)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谭嗣同的死和他们领导的这场改良运动?你认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体现其人生价值观?(6)有何历史意义与教训?由此你可能会得出怎样的认识?(7)试比较一下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点、改良与革命的区别。

3、自主学习,提要钩玄

学生接触问题后,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具体做法是:学生快速扫描课本,找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及意义或影响等,然后试着归纳、概括知识点,如维新思想传播的途径有:(1)办学堂;(2)著书立说;(3)上书皇帝;(4)成立团体;(5)创办报刊;(6)展开论战等。这一步骤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4、网上探究,拓展延伸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要对每一知识点特别是重、难点问题(如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康有为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原因及用意、的评价等)或学生通过自学而产生的新问题要进行进一步的消化与把握,则有必要进行网上探索,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上网,找出相关网页,围绕相应问题进行探究。

5、网上协作,共度难关

学生网上探索后,有的问题解决不了,甚至又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谭嗣同的死引发的关于人生价值观问题等,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协作。在协作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独到见解。通过这种合作与沟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6、网上测评,辅导答疑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可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目。(如: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梁维新派都是时期产生的不同政治派别,他们有怎样的历史联系?其主张各是什么?他们采取了怎样行动?其结果如何?为什么?再如:史学界对性质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既不能称作改良主义,也算不上严格的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只能称之为改革。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试谈谈你的看法。)

康有为梁启超范文6

1、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2、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务了。 ——夸美纽斯

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

4、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5、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6、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

7、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8、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9、与其找糊涂导师,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却寻觅的功夫,横竖他也什么都不知道。——鲁迅

10、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

11、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2、古之学者必有师。

1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15、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捷尔任斯基

1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7、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北周书》

18、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19、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20、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3、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24、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25、没有大陆,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黑格尔

2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2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8、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29、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0、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31、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32、一个好学生能够发现自己老师的错误,但是恭恭敬敬的保持沉默,因为正是这些错误对他有所裨益,使他走上大道。——屠格涅夫

33、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3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3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36、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7、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39、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40、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41、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42、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4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44、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45、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46、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8、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49、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50、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51、身教重于言传。——王夫之

52、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53、圣人无常师。——韩愈

54、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55、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56、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5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9、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6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6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62、疾学在于尊师。

63、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DD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64、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65、君子隆师而亲友。

6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67、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6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69、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70、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71、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