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1
一、德行――拥有“这条小鱼
在乎”的仁爱之心
有一则故事:在一个暴风雨的清晨,有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看到成千上万条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一个小男孩儿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男人觉得小男孩儿正在做的事情是徒劳的,便忍不住说:“孩子,这么多小鱼,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小男孩儿一边捞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可是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
是啊,生命对于每条小鱼来说都只有一次,有哪条小鱼会不在乎呢?我们的学生不就像那一条条小鱼吗?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小鱼”,多么需要老师的大爱圣心,需要她弯下腰来将其送回大海。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要从“一”开始。没有个别,也就无所谓整体;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
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妨站在“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正因为良莠不齐,正因为个性迥异,教师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存在价值。放下师道尊严,抛弃所谓的权威,从最伟大而又细微的小事入手,把爱的阳光平等地洒向身边的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石所在,也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二、能力――遵循“佝偻承蜩”的
精进之道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惊叹之余,顿生敬意。能够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地,绝非偶然,也实无捷径,诚如驼背老人所言:“我有门道。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上累叠两个弹丸而不掉下来,粘蝉的时候失手就很少;累叠三个弹丸而不掉下来,失手概率只有十分之一;累叠五个弹丸而不掉下来,就像在地上捡拾一样了。我安处身心,就像竖着的木桩一样凝然不动;我用臂执竿,就像枯槁的树枝一样。虽然天地很大,万物众多,而我只知道蝉翼。”
驼背老人的成功之道无非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从技术到艺术的飞跃,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天道酬勤,业道酬精。教师的专业成长亦是如此。从“新手”到“专家”,从老师到大师,从课堂技能的掌握到教学信念的树立,从教学思想的创新到教学风格的形成,从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到追求课堂生成的“艺术”,教师业务能力的精湛,离不开专一和刻苦。
一个工作了33年的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没有一生的心血,哪来瞬间的精彩;一辈子与15分钟的反差,折射出的正是教学的真谛。安心者有大艺,专心者成大事,痴迷者成大业。好老师若能遵循精进之道,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倾其所能而上下求索,学术能力的羽翼定会日渐丰满。
三、智慧――修炼“蚁穿九曲珠”的
睿达之为
“蚁穿九曲珠”是一则用大智慧来巧解难题的古代故事。相传九曲珠是一种珠孔曲折难通的宝珠,有人得之,苦思却穿之不得。智者建议,把蜜糖涂在明珠一端的珠孔旁边,然后将一只蚂蚁用线拴上,把它放到明珠另一端的珠孔处,在蜜糖甜味的吸引下,蚂蚁就会顺着明珠的通道,爬到有蜜糖的那边。倘若蚂蚁不肯钻,就用烟熏。古人的智慧真是深邃而妙不可言,轻轻松松就化解了难题。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范文2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多读方见真情。”然而现实生活中,小学生读书的时候,尤其是齐读的时候,容易造成“唱读”现象。这样读起书来难听,又读不出感情。让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充分发挥范读领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朗读。
我常常领着学生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崇拜教师,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方面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已经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范读这个句子时,我边范读,边学着文中那个小男孩的样子,把一条条小鱼扔进海里,我读出了小男孩渴望把所有的小鱼都扔回大海的心情,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了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情感就得到了升华,朗读起来也就自然有感情了。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语感好的学生,他们的朗读水平总是高同学一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当“领头羊”,就能带动全班同学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班上有一个学生的朗读特别好,读课文总是读得特别有感情,每次朗读课文时,我都让她来示范读,领读,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这个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其他的学生也想得到这样的“荣誉”,在课堂上,就能特别注意模仿朗读得好的同学,回到家还请家长帮忙,纠正自己的朗读,争取早日能在班上领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另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水平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我问他:“你怎么朗读得那么好?”他告诉我:“你每次表扬×××朗读得好,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超过她,我就认真观察她是怎样朗读的,回家后再听录音磁带是怎么读的,慢慢地跟着读。”如今,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则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教师要以情导读,用激情渲染课堂。
最近,我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有一些感触。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般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气力,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你要读得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再辅之以动作,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去渲染课堂气氛,打动学生。
一次,我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我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渲染气氛,只用我深情的朗读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我一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朗读一边用动作演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鼔。他们静静地听着,瞪大眼睛看着我的手势和悲伤的表情,待我读完以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情不自禁的掌声,那是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心情激动,问道“为什么鼓掌?”学生们回答说“老师读得太生动、太动情了。”我说:“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读吗?”同学们一个个模仿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以后,我问同学们的感受或心情怎样,有同学说:想哭.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俞伯牙为知音钟子期忍痛割爱,摔琴绝弦,这种深情真感人。我说“是啊,人生得一知己真难哪, 俞伯牙遇一知音,该是多么高兴呀。可是,世事难料,钟子期的不幸去世,让俞伯牙情无所依,心如刀割啊!这是怎样一个“痛”字了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以身相许,以命相许呀!我们一起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完此句,我分明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泪花,我的眼眶也湿润了。整个课堂,我和孩子们被一种深情包围着,感染着,激动着。随后,我朗诵了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的祭文:“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声音低沉哀婉,我望望孩子们,已经是泪流满面了。这样的一节课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知道了真情的难得和友情的珍贵。所以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着正义、善良的心灵和感情丰富、细腻的人,能够带领孩子们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当中去,去感受,去体验,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