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袋麦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袋麦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袋麦子

三袋麦子范文1

小猪看见黄灿灿的麦子,开心的笑了,小猪说:这多麦子,又够我吃一阵子了,小猪过了一个开心年。

小猴看见金灿灿的麦子皱起来眉头,说:我又不吃麦子,干脆把它拿到集市上换成了水果,也过了一个开心年。

小牛看见金灿灿的麦子想了想说:这个麦子我怎么吃呀?不如等春天来了,我把他全部种下去,等秋天收获了,麦草可以留下吃,麦子可以分给那些没有东西吃的小动物们。

第二年,经过小牛的辛勤劳动,麦子丰收了。小牛把麦子送给了那些没有东西吃的小动物们并且把土地爷爷的一袋麦子还给了他,麦草也很多吃也吃不完,他储存了起来,准备过个好年!

小猪和小猴看见一袋袋金灿灿的麦子,惭愧的低下了头,心想:我们以后也要像小牛学习,做事情不要只顾眼前的得失,要做长远的打算。

三袋麦子范文2

三位小伙伴非常高兴,它们心想:“这是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同时也在考验我们,那么,我们该怎样利用好这些麦种呢?”

小猪说:“我家正好没有粮食,可以用来作为过年的食物。”

小牛说:“土地爷爷可能是要我们把它作为来年种子,春天到了,我们可以播种麦子,秋天就会有好的收成,就不会挨饿了。”

小猴说:“我建议大家一起合作,首先,拿出来一袋作为麦种,用来种地,剩下的两袋麦子作为我们三个的食物,你们说,好不好?”

小牛听了,高兴地说:“我同意!”

小猪也说:“同意!”

春天来了,它们一起播种、一起施肥、一起浇水,饿了就用剩下麦子做饭,一起吃。

三袋麦子范文3

关键词 童话教学 立体 多元 策略

本学期,我们三年级教研组一起对语文第五册中的第三单元童话类课文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我组的蔡小萍老师又进行了《三袋麦子》的观摩课教学,使我对童话类课文教学策略有了新的感悟。下面我就结合蔡老师的课谈谈童话类教学具体策略:

一、预习先行,随文识字

制定预习小贴士,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在《三袋麦子》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请小朋友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黑板上的一个个小问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生字会读了吗?句子读通了吗?小问号你思考了吗?”“好。现在遮住课后生字的读音,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他(她)会读了吗?”同桌互相抽查字的读音。师:“表扬某同学,因为他不是按顺序抽查的,而是打乱顺序,随机抽一个字让同桌读,这样更能考查出同学们的水平。”

二、学会找出关键词句

人物+怎么样?抓住主要人物、关键字词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看看这些小问号,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对待土地爷爷送给它们的这一袋麦子的?找一找在课文的哪几个小节体现了这些内容?”生:“第2,3,4小节。”指名读第2小节,其他小朋友仔细听,把关键词找出来,用笔标一标,说一说小猪是怎样对待这袋麦子的?生1:“我找的关键词是‘迫不及待、磨成面粉、做成食品’。”生2:“迫不及待、做成食品、馒头、烙饼。”齐读词语。师:“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小猪是怎样对待这袋麦子的?”学生说。师:“简单一点说,试一试用8个字说。”生:“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总结学习方法:我们读书的时候,用了怎样的方法找出了这两个关键词?生:“我们一边读一边找出关键词语。”师:“继续读读第3小节,看看小牛是怎样对待这袋麦子的?”一生读,其他同学找、画关键词语。生:“保存、搬到。”老师出示词语:保存、搬到、防止、发霉、虫蛀。师:“找对的请举手。”学生几乎都举手。指名读词语,再齐读。师:“你会不会用一两句话概括说说小牛是怎样对待这袋麦子的?”学生练习说。师:“能不能再简练些?这个同学是用了什么方法说的?”生:“是抓住关键词语说的。”师:“利用老师给出的词语组织一下语言,看看谁还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生:“先保存起来,再搬到外面晒太阳。”师:“这种抓关键词语概括课文意思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吗?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再去看看小猴是怎么做的?”……

三、情景再现,还原人物

学生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构段方式,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讲故事等方式创造性地再现文本。

1.扮角色扮演。在教学《三袋麦子》时,由于时间原因,蔡老师并没有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我认为,在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可请学生分别扮演土地爷爷、小猪、小羊、小猴,表演课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来看望他们时的情景;强调抓住“神秘”“兴奋”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词“节俭”“收获”运用到人物对话中。这样,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不少精辟词句,而且通过表演对所学的词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并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字词句,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也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2.朗读。课前,蔡老师充分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故事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蔡老师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再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在读文中认识到小猪贪吃,没有长远打算。蔡老师就此继续引导:“小猪身上有没有可取的一面?”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和讨论得出:小猪很会生活,懂得享受。是呀,寻找快乐,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怀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排除干扰,驱散烦恼;怀有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体验,才会确立目标,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3.对比。从段落逻辑看,重复段落、类似表达在本单元课文中出现比例很高,这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接受和记忆,又可为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构段方式提供许多语言训练点。

三袋麦子范文4

[关键词]童话教学 中低年级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35

著名教授梅子涵说过:“童话让我们过上云的生活。”充满浪漫和诗意情怀的童话成为每个人心中最美的梦。因此,在苏教版中低年级教材中,编者选编了大量的童话作品。遗憾的是,很多教师都没有真正开掘出教童话文本所包含的教学价值,导致童话教学出现了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那童话作为教材中重要的文体,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教学价值?究竟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呢?

一、对应链接,在认识人物中汲取童话的价值取向

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是童话文本的核心,更是作者创作童话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就诞生了众多世界级的经典童话人物,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可以说,童话人物开启了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旅途。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童话的故事情节,关注童话人物的品行,从童话人物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正能量。

如,《三袋麦子》中小猪、小牛、小猴对待麦子的不同方法,就彰显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更是生命个体人生价值观取向的典型代表。小猪依靠自己的心灵手巧,直接将麦子制作成各种点心,属于典型的享乐派;而小牛先是保存,等其他食物吃完再享用这些麦子,是勤劳与借鉴的代表;而小猴则将这些麦子作为种子,生生不息,保障了以后的生活,很有眼光。借助童话文本,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三个小动物身上探寻生活中的每个人,包括自己,形成契合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为做人立世铺垫。

二、品味辨析,在体悟语言中渗透童话的思想主旨

童话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能产生出巨大的育人能量,给人以无穷的启迪,让学生明辨是非。但这种思想的传递要基于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下,要引领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穿越文字表层的藩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品味感受童话故事中蕴藏的真理,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例如,《蒲公英》一文中以两颗蒲公英种子没有听从太阳公公的嘱咐而教训惨痛的经历,让孩子意识到决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这个道理要让孩子在感知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因此,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与“黑黝黝”“黑黑的泥巴”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的具象表现,从而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背后所蕴藏的内涵,最终建立“外在表象”与“不切实际”之间的逻辑联系,为感悟文本哲理铺设桥梁。中低年级学生对是非善恶的观念尚无法辨析。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体悟、联想表达中丰富认知,形成积淀,实现学生语用能力和思想认识的全面提升。

三、形式创编,在角色体验中发挥童话的育人效能

童话的文体特点决定了童话的教学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内容、与文本人物进行真正的对话。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借助真情诵读与角色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使学生的身心浸润在童话文本的情境之中。

在朗读时,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从童话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入手,感受人物思想情感,借助有声语言加以再现。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而且为角色表演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在表演中,学生不仅仅通过有声语言,还以表情、肢体语言等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更为全面、立体地呈现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将教材中的童话创编成适合自己表演的剧本,这样深化学生对童话内涵的感知,也借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能力的限制,加之对剧本体裁认识的不足,教师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还是以《三袋麦子》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三个动物和土地公公的语言圈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深情诵读,并想象这些人物可能还会说些什么,这样为剧本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形象特点,对他们言行进行补充拓展。剧本改编后,教师可以借助音乐、装饰等为学生营造适切的表演情境,让学生投入表演,从而感受童话、读懂童话。

三袋麦子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28-01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摈弃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简单记忆的学习模式,把倡导学生有意义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正理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是以W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语言类型,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维因素,确定好思维训练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爱之链》一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乔依事迹的描写,明白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在教学时,以不同角度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收获就有所不同。假如从乔依帮助别人不要报酬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学习,那么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假如从课文的结构入手,就能使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课文中,这样的选点还有许多,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以不同方面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有效拓展。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不同角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发掘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的知识来源是思考。思考是解决学生一切学习难题的有效途径。思考有深有浅,只有思考得更深入,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挖掘文本中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品味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王冕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王冕是一个好人。”有的学生说:“王冕是一个擅长画画的人。”学生们的回答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止步于此,不去深究这背后的含义,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入,教师追问道:“大家说得都不错。不过,你能根据课文,说说哪些地方体现出王冕的这种品质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到以后大家交流一下。”这样的教学,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从文本对王冕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描写中,获得了对王冕的深刻认识。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王冕初步了解把握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人物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改变思维的方式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惯性或者思维惰性等影响,学生在思考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选择便捷的通道,使他们的回答似是而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引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如,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由于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结果。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就以麦子为主题,让学生说说如果有人送给自己一袋麦子的话,自己会如何处理。结果,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送给自己麦子就是为了让自己吃。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全方面看待事物的习惯,教师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想一想:除此之外,麦子还有哪些用处。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让学生互相评议一下哪种处理麦子的方法会更好。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知道对待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要把思考的方向局限于一点上,这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袋麦子范文6

关键词:平等对话;自读自悟;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103-1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个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个性化阅读。

一、在平等对话中酝酿活力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如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播放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沐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接着,老师提问:“社会,国家,学校,家庭……都是一棵棵大树,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就是大树上的叶子。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片美的叶子呢?”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的说:“做一片美的叶子,就是要处处为集体着想。不仅要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大家。”有的说:“要像美的叶子一样,为集体做出无私的奉献。”有的说:“要在集体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中。”有的说:“要像美的叶子一样,永远进取,为生活的大树注入活力,添加色彩,让她永远生机勃勃。”

师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对话环境,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围,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二、在自读自悟中释放个性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还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乐趣、文化积淀、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读者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因此,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所提出的中心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如在教学《三袋麦子》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猪憨厚可爱,小牛勤劳节俭,小猴聪明能干。学完课文,我就问学生:“小猪,小牛,小猴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小猴,理由是他聪明能干。可有一个学生却这么说的:“我喜欢小猪,因为快要过年了,小猪得到这一袋上等的麦子,做点吃的也是应该的。小猴这一年就吃不到好东西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小牛,是因为小牛很勤劳,只要天气好,就把麦子搬出去晒太阳。而且小牛也很节俭,一袋麦子吃了很长时间。爸爸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勤快,要节俭,所以我要向小牛学习。”可见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已经对文本充分感悟,才能体验出这种与众不同的想法。

三、在多元评价中奔放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直以来,僵化的考试方式及评价体系严重地束缚着语文教学的个性培养。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老师把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个性化的阅读评价。

如在教学《狼和鹿》一文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不喜欢的是人?是狼?还是鹿?谈谈你的理由,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大部分学生回答最不喜欢的是狼,因为狼是凶残的动物,是十恶不赦的,要全部消灭。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鹿群数量的大量减少?你现在最不喜欢的是狼吗?人类大量捕杀狼的初衷是好的吗?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大量捕杀狼和鹿天敌的初衷是好的,只是人类处理的方式不妥,我们喜欢狼了,也更喜欢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