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花的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花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花的古诗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1

我特别喜欢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今天我又在网上找到了许多古诗,把古诗 分了分类,背了下来,并且还有许多感受。你就听听我的学习"成果"吧!

我先给你背首描写春天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从这首诗中体会到:只有鸭子下水,才能感觉到水暖和,春天来了。因而,我们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更多知识。

我再给你说一首描写花中强者梅花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发现这首诗的作者是位有心的人,他从看,想,闻,这 三方面来描写梅花的少,香以及洁白。可见作者王安石多细心呀!

我还学会了很多古诗,从古诗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比如:做是要多留心观察,多动脑。要想学会更多东西,必须亲自实践。等等。

我学得不错吧,有时间时,不妨你也学学。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2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体会“毕竟”“无穷碧”“别样红”的含义,理解古诗大意。

3. 通过想象,品味诗歌描写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壮美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品味,引导学生感受“无穷碧”“别样红”的美景。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受

1. 师:同学们,诵读经典,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 学生读课题,正音。

3.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按照自己的节奏自由反复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律。

[设计意图: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初读中,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描绘出这样一幅天然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以此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想象诗境,赏读共悟

1.(课件播放名家吟诵的录音)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莲叶 荷花)

2. 赏读莲叶。

(1)引导学生抓住“接天”“无穷”辅以课件体会莲叶的多。

A.品味“接天”。引导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壮美画面。

B.品味“无穷”。“无穷”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就是——(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数不胜数,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把这两个词送进诗句中,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抓住“六月中”“碧”来想象体会莲叶的绿。

师:读着,想着,谁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想象一下,此时的莲叶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呢?(教师相机板书:碧)

小结:对呀,六月西湖的莲叶是那样的碧绿、青绿、深绿、墨绿,还带有点黄的绿,它们互相辉映,互相重叠,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这样的画面多么——壮阔,多么——有气势!把这种感受带到诗句中读吧。(指导读出诗句的壮美)

3. 赏读荷花。

(1)默读描写荷花的诗句,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理解“别样红”及“荷花别样红”的原因。

师:什么是“别样红”?为什么此时的荷花会这般——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不一般的红呢?(引导学生体会是无穷碧的莲叶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是太阳的映照衬托出别样红的荷花。)

(3)句式训练。

师:瞧,火红的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请同学们默读屏幕上的这段话,细细地想。待会儿请你来说——

课件出示句式训练内容:

火红的太阳在荷塘上洒下了万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红得?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3)引导学生抓住“别样红”“映日”读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别样美。

4. 辅以课件引读感受古诗的对仗美。

5. 欣赏荷塘,激情诵读。

(1)欣赏荷塘美景。(多媒体播放荷塘画面)

(2)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来赞美西湖荷塘美景。(课件出示:?摇西湖景)

(3)激情诵读。

师:此时,你觉得应该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才能读出这番的美景?自己练练,注意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化象为画”“化象为情”,就能走进诗人为我们创设的意境中去。因此,紧扣“莲叶”“荷花”这一“诗象”,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平面的诗句就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

6. 对比研读。

师:同学们,诗人杨万里一生特别爱荷,而且爱荷爱到痴狂的地步,老师能查到他描写荷的诗作就有二三十首,难怪人们称他是“全方位描写荷的第一人”。我们曾经就学过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今天我们又学了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对比,从中感受同种景物在同一诗人的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如从时间上、内容上、地点上、静态与动态、形状与色彩等方面去感受两首诗的不同,从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壮阔美。)

7. 品读前两行诗。

(1)引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前两行诗的意思。

(2)链接播放西湖四季风光和诗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风光的特点。

(3)指导朗读。

8. 整体回归,配乐齐读古诗,欣赏古诗的特色吟诵。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以上教学,设计了两处比较:同一诗人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同个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把这些从内容到形式有一定联系的诗歌优化组合加以对比,既加深学生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了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三、巧妙质疑,升华主题

1. 引导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疑问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想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回答)

师: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还知道哪些送别名句?(生交流)

2. 教师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出示同题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引导学生抓住“月尚残”一词理解“晓出”是“清晨很早的时候”,从而领会短短的路程诗人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课件链接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别样红”。(课件出示并播放录音: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他们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

师:听了这些介绍,你还觉得诗中的“别样红”仅仅是指荷花的颜色特别红吗?(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情景交融)

4. 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这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通过质疑问难,补充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教学中链接了与诗文、诗人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努力让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从而感悟本诗“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链接生活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古诗的古为今用。

2.教师总结:同学们,同一首古诗,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获。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愿经典诗文能陪伴你们茁壮成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诗在生活中的运用,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5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通过古诗文学习提高欣赏品味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突出“读”“诵”“品”,让学生读懂文义,诵出真情,品出滋味,领会其韵味意境。下面,笔者以《爱莲说》一文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一、读

朱熹在谈论读书经验时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在古诗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发挥“读”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理解句意、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为熟读背诵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爱莲说》时,在简单导入、解说标题后,笔者立刻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并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是“读”,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这个阶段,至少要读三遍课文。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本文中易读错的字有:

fán zhuó xiè xiǎn yī

蕃 濯 亵 鲜 噫

然后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如:

1.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花之/富贵者也(?)

花/之富贵者也()

4.陶后鲜/有闻(?)

陶后/鲜有闻()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再读课文,要求理解句意,掌握文章内容。读后要让学生知道,《爱莲说》第一自然段,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与陶渊明、世人对比,引出自己独爱莲,继而写出莲的可爱之处在于它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第二自然段作者以花喻人,将菊、牡丹、莲说成是隐逸者、富贵者、君子的化身,借此发表议论,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全文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因此朗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的爱憎之情。

三读课文,要求辨析词义,揣摩词句。告诉学生进行“词义辨析”最好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如比较文中“之”的用法,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体会,然后再理解其意义。

第一组:水陆草木之花;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二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组: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上面句子中的“之”,有的可以理解为“的”;有的用在主谓之间,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有的将动词的对象提前,有强调作用。与此同时,要注意“蕃、独、予、淤泥、濯、涟、妖、亵玩、鲜、噫、宜”的词义解释。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花之君子者也:莲是花中的君子。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5.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

这次“读”,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通过这种辨、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层次。

二、诵

“诵”与“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诵”是抑扬顿挫地念,是一种能表现语气、语调、韵律的以声传情的表达方式,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和欣赏。读强调的是声音的洪亮、清朗,诵更注重理解意蕴,重在揣摩体味。读是基础,诵是在读的基础上的提升,即“熟读成诵”。在这个阶段,教师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和语调,把握朗读的速度,还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融入感情,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通过训练,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达到规范语言、陶冶性情、培养情趣的目的。

在指导学生诵读《爱莲说》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提出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明确古诗文诵读的一般要求,即诵读古诗文要采用吟诵的方法,做到语气舒缓,抑扬顿挫。二是明确本文总体诵读要求:由于本文的句式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但也要注意语气语调。如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三个“而”,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词“矣”,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三是明确每段的具体要求:第一自然段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通过比较,引出对莲的描写,非常精彩,爱憎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全段共三句,开头的第一、二句属于记叙,语气平和;第三句是对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的描写,不但描写了莲花的美丽姿态,更突出了莲花高洁、庄重、正直、清高的品格,诵读时语气要充满敬佩之情。其中,读“出……不染,濯……不妖”一句中的“染”“妖”时要一扬一抑。这些不同的语气、语调、语态,在诵读时都要用声音表达出来。第二自然段偏重于议论,作者对、牡丹、莲作出评论,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段话除了包含对莲花的由衷赞美之外,还有对菊的感叹和惋惜,对牡丹的鄙视和嘲讽。篇末的一个“噫”字,充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惋惜、鄙视,也有找不到同道者的无奈,心境非常复杂。这段话的诵读很值得揣摩和品味,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语调、语感,把作者复杂的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

三、品

“品”即品味,意为仔细体会、玩味。“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反复的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文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刻画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品味古诗文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等方面进行。教学《爱莲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品味其用词、手法的精妙:

一品关键词。在完成“读”“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话题,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

1.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关键的字是全文的“文眼”?

学生发言后,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在这篇文章里面,“爱”字是最重要的,“爱”字串珠。作者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总提,接着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为自己“独爱莲”做衬托,然后引出“予独爱莲”的缘由,在此基础上引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的三种比喻和三种不同的人生追求。篇末,再以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这样行文走笔,文虽短而意无穷。

2.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反映了“爱莲”的主旨?

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找到“噫”这个字,但只知道“噫”字表示叹息,并不太了解作者为何而叹息。教师可以及时点拨文中这一叹词的妙处:全篇以“噫”字收篇,一“噫”三叹,一叹爱菊者少,难得;二叹爱莲者同道难觅,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暗讽庸俗世态。

3.文中有两处“独”字,用法有什么不同?

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两个“独”字又各有不同,前一个“独”表明陶渊明虽不贪慕富贵,但他消极避世。后一个“独”表明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这与文章结尾的一“噫”三叹遥相呼应,发人深省。

二品句式。学习古诗文必须关注句式。除了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以外,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讨论骈散句。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却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又讽刺了世态。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都是相邻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我们称之为“骈句”,其他相反的称为“散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除此之外,作者时而用对句,时而用排比,时而用长句,时而用短句,时而用整句,时而用独词句,句式变化多姿。句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微中发生着强烈的变化。如文中最后三句都为短句,三个短句的语气也迥然不同:一句直陈,一句反诘,一句感叹。既叹古人消极避世,也叹世人庸俗势利,更叹自己知音难觅。

三品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运用。全文以“爱”为线索,运用衬托与对比相结合的手法,把菊、莲、牡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把作者善良美好的心愿全抛洒出来,大有“撒遍人间都是爱”的气概。既是破题之笔,又为后好了铺垫。但是,作者没有过早地披露自己的意向,而是甘冒喧宾夺主之嫌,先把陶公所爱的菊和世人所爱的牡丹拉出来,以此引出“予独爱莲”,这就构成了对“莲”的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从正面映衬,使得“莲”的形象卓然超群于“草木之花”。文章接着以花喻人,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以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把“爱莲”这一主题落到了实处,也把“爱莲”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角度品味,学生能品味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美德,能品味出周敦颐的君子之志,同时还会从作者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高妙运用上得到启迪。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4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诗词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5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语文要素】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3.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4.背诵古诗《蝉》。

[教学重难点]

1.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

2.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重点)

2.能从示例中受到启发,初步了解对比的写法在描写事物中的作用。(重点)

一、交流平台: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

生活中,是否会有某一件事或某一样东西在不经意间打开我们的心扉,进驻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滋养,让我们透悟呢?郭沫若有过,许地山有过,琦君有过,冯骥才也有过。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一,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单。

预设:

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特点表达的感情《白鹭》白鹭外形和情态的美赞美之情《落花生》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有用悟出做人的道理《桂花雨》桂花雨香气四溢;摇桂花的乐趣思念家乡《珍珠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生活感悟。

2.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平台”,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像本单元几位作家一样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能力。

二、词句段运用:对比的写法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三个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个句子都是通过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作者对笔下事物的喜爱与赞美。)

2.提问:这些句子重点说明的是前面事物的特点,把后面的内容去掉可以吗?(不可以,如果去掉了,就不能突出作者要重点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了。)

3.让学生试着用对比的方法说说生活中的某种事物。

预设:松树,一种平凡的树,它不像花朵把自己的艳丽呈现给人们,只是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为人们送去星星点点的绿色。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不同语境,了解同一词语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能从读迁移到写,根据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恰当地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该词。(难点)

2.背诵古诗《蝉》。

一、词句段运用:一词多义

1.出示句子。

指名朗读句子,借助工具书查查“开辟”和“姿态”的解释。

开辟:①开垦。②开创、创立。姿态:①姿势。②态度;气度。

2.练习将同一词语放在不同语境中说话。

(1)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气候”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昆明一年四季气候温和,被称为春城。

(2)指导学生将“温和”放在“形容性格”的句子中说话。

例如:张老师的性格十分温和,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她总是轻声细语地指出错误,从来不发火。

3.师:关于一词多义的辨析,首先要明确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语言环境和句子的本意进行比较,才能用得对,用得准确。

4.补充练习:根据下列词语不同的意思,用每个词语写两句话。

骄傲

新鲜

自然

简单

精神

便宜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蝉》,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听清字音。

2.学生自由诵读,分享理解古诗的一般方法。

3.介绍作者。

4.出示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饮:饮用,喝。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籍(jiè):凭借。

诗意: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师:这首诗有什么含义?(诗人以“蝉”喻指清高尊贵的人,比喻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5.联系本单元课文,体会作者借助“蝉”寄托个人志向、情操的写法。

6.同桌或小组间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熟读成诵,并默写。

描写花的古诗范文6

关键词 诗歌;熏陶;美

一、诗中有画,展现画面美

“诗传画外音,贵有画中态”。在古诗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景的角色,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补充抽象化的语言文字,化文字为“活”的形象,开拓创造的空间,发掘创新的潜能。诗与画有很多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色彩美、旋律美、意境美。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让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为古诗言简意赅,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显得模糊,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描写的自然景物美,引导学生想象并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儿歌,浮水、拨水几个动作细节,表现出鹅的动态美;另一方面,又有“白”、“红”、“清”的色彩词,表现色彩美。于是鹅的活生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此时,让学生想象,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该是多么绚丽的画面,该是多么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然后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鹅在池塘浮水的画面;模仿鹅的动作做一场游戏,就会让学生充满情趣和兴致。

二、倡导美读,感受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总得读,因为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情感。”古诗更是如此。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使不唱,诵读也能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悦耳顺畅的韵律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一、二、四句中的“天”、“眠”、“船”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以读体悟,引起共鸣,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披文入情,体会情感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是古诗的生命,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同时做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学会思考,才能使学生体验诗中蕴含的丰富感情,领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审美体验收获心灵的陶冶。具体的做法有:

1.由景入情

在古诗中诗人通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情景中,借景抒情。如《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人闻鸟语、听风声、惜落花,把爱春和惜春之情寄托在落花的叹息之中。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景入手,再现画面,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引导学生体会“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把握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诵读悟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乐感的语言中,要通过反复诵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把诵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先让学生齐读,接着个别读,再边理解边读,然后分节奏读,最后表演读。以读促情,以读悟情,这样体会诗人的情感就会水到渠成。

四、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古诗言简意赅,为读者留下许多艺术空白,为了启发学生在这些空白中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再造,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我是这样做的:

1.再现画面

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整首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这种心情从哪表现出来呢?你瞧,江面上一叶小舟乘风而来,诗人伫立船头,把酒临风,两岸美景一闪即逝,如同那沉郁于怀的心病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天空晴朗开阔,两岸景色如画,江风清爽扑面,联想到那刚失去的东西,现在又奇迹般的回来了,同连日来诗人逆流而上、心情沉重相比较,如今这舒畅的心情,怎一个“快”字了得!

2.音乐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