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 吉利汽车控股公司 快速发展 创新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自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其超常的发展速度,赢得了世人的瞩目:连续六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吉利能有如此超常的发展速度,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系列创新之举。
一、技术创新
在一次“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展览会”上,吉利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展台上陈列的是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汽车技术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第一台Z系列自动变速器;中国第一套智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中国第一台采用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VVT)的全铝发动机……
吉利的这些第一,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其攻破了我国几代汽车人试图攻克的难题,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那么,如此多的第一,为什么会出现在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一家民营企业呢?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这段出自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手笔的歌词,正是吉利艰辛成长历程的写照。吉利的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别无他途:缺少技术,自己摸索加上四处求教;资金不足,发扬“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准生证”,千方百计借壳造车;有人断言吉利造车“无异于自杀”,李书福愤然回以“那就给我们一次自杀的机会吧”…… 吉利走自力更生之路,最终铸就了吉利自主创新的企业灵魂。多年以后,回首吉利走过的道路,李书福慨言: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有这样一件事令吉利人刻骨铭心:刚开始,吉利豪情车用的是天津丰田8A发动机。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我们买得越多,丰田不仅不降价,反而加价。而且要先付款,也不管售后服务和索赔。这件事让吉利人蓦然醒悟,自主造车仅仅掌握整车技术还不够,还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生产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将很难从产业高速成长中获得合理的利益,永远都是跨国公司的“打工仔”。于是,汽车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变速器、发动机等,开始成为吉利的挑战对象。为了攻克轿车核心零部件技术,吉利毫不吝啬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6%以上进行研发,这一比例与国外汽车公司的研发投入相当。为了学习当代汽车开发技术的精髓,吉利先后与多家国际汽车设计公司开展联合开发设计。正是通过这些合作与创新战略,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
二、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曾是制约吉利造车最大的瓶颈。深知人才对自主造车重要性的吉利人,为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千方百计地在国内外汽车业搜寻各类英才,将其聚集在吉利自主创新的大旗下。
在吉利的“人才库”中,不仅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自动变速器Ecu组组长徐滨宽,还赫然记载着汽车行业的一批知名专家: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吉利集团技术顾问,吉利混合动力轿车项目组组长;闻邦椿,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吉利大学校长;沈奉燮,曾任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韩国大宇研发中心主任,主持过凯越和spark的开发,大宇国际副总裁,现为吉利集团公司副总裁;华福林,曾任一汽汽车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底盘技术专家,现为吉利汽车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短短几年,吉利已建立起一支拥有10余名国内外专家、上百名高级工程师、数百名博士、硕士,研发人员千余人的科研队伍。
吉利在广泛招贤纳士的同时,还投资数亿元创办了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这些专业人士运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在吉利的战略管理、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管理创新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多次谈到,吉利的管理理念:既要让每一个员工充分感受到吉利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真切的以人为本,又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游戏规则的刚性与无情,从而保证自觉地遵守规则、尊重规则、维护规则,并且通过强调执行的严肃性,培养高效的执行精神和执行团队。
近年来,吉利进行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全面的改革,实施了流程再造。2002年以前,吉利的决策经常是董事长一个人拍板。但是现在集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营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并设立发展战略委员会、合同评审委员会、质量管理委员会和生产安全委员会等4个委员会作为经管会决策的支持系统。实行这样的管理模式创新,有利于规避经营风险。例如,在自动变速箱的项目上,董事长希望搭载吉利自动变速器的产品在2005年5月就投放市场,以便让工厂尽快产生效益。但经营管理委员会认为,吉利自动变速箱是全国惟一自主开发的,投放前必须进行充分试验与验证,做到100%的把握。最终董事长作出妥协,直到当年11月自动变速箱才开始上市。又如,2005年11月,合同评审委员会将“亚洲吉利方程式赛车项目的合同”予以驳回,要求重新调整,原因是这个项目的运营方式不明确,与目标不相适应。
在理顺集团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上,吉利提出了“充分授权,严格管理,考核清晰,奖罚分明”16字方针。在日常管理中,吉利鼓励员工就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今,管理创新理念已渗透到每一个车间、每一条流水线、每一名吉利员工心中。
参考文献:
[1]周璇: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尊严[N].中国企业报,2008.7.31
企业发展史范文2
普光气田首期产能即将投产。普光,这个位于大巴山深处的小镇,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中原油田24万职工家属的热切关注与期待。
毋庸置疑,普光气田的投产将极大地增强油田持续发展的资源
基础和综合实力。随着油气当量迈上一个大台阶,油田的盈利能力将显著增强,经营形势将得到明显改善,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可望获得进一步提升。
资源是油田生存发展的根基。普光气田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将极大地增强油田的资源基础,极大地缓解油田人多油少、资源接替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深层次矛盾,为油田的持续有效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油气田的发展之根、壮大之本何在?搞油气的人都明白,油田发展首先要有丰富的资源储备,要不断有新的资源接替。中原油田自1975年开始大规模勘探,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以来,为共和国贡献了大量能源。但近年,由于新区勘探长时间没有大的突破,中原油田储采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严重制约着油田的发展。油田一度陷入资源接替不足、发展缺乏后劲的困境。
资源接替不足的矛盾,曾经是中原油田决策者和职工家属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油田要发展,20万职工家属要生存——多少科技工作者在为寻找新的资源接替而日夜操劳,多少探索者在为寻找新的发展点而殚精竭虑。人们在呼唤,在期盼,何处有新的大油田、大气田,几代中原石油人建设大油气田的梦想,何时能够成为现实?
历史总是会给人们新的希望与惊喜。20xx年7月30日,普光1井获得工业气流,宣告了普光气田的发现,普光气田开发建设的序幕由此拉开,中原油田的发展迎来了希望之光。
现已证实,普光气田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普光气田成为迄今我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也是我国最大的5个2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之一。在海相勘探突破的同时,普光气田陆相勘探也加紧进行,已上报探明地质储量几百亿立方米。陆相地层天然气不含硫化氢,埋藏浅,是优质的清洁能源。海相、陆相立体勘探无疑又为普光气田进一步挖掘储量潜力,确保普光气田稳产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如今,中原油田有了这样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资源基地,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欢欣鼓舞,没有理由不为之摩拳擦掌,没有理由不为之倾心竭力,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随着普光气田的投产,中原油田的资源版图将从黄河之滨扩展到川东北,巴山深处,将形成中原油田大发展的新支撑点,油田资源基础得到极大增强将成为现实。中原油田单纯依靠东濮这一资源支撑点的局面将得到改变,将逐步形成东濮老区、普光新区协调发展的局面。这无疑将极大地缓解困扰油田多年的储量不足、人多油少、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增强油田广大干部工人持续发展的信心和科学有效发展的能力。
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为油田石油工程队伍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气田投产后形成的油气销售收入将大大增加油田的经济总量。
20xx年,中国石化为解决中原油田持续发展问题,决定将川东北普光气田交给中原油田分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和管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地处黄河之滨的中原油田与大巴山深处的普光开始了历史性握手,普光气田也由此进入中原油田的发展史,并必将成为中原油田发展史上极为突出和重要的一章。
“通过参与普光气田开发,我们20多支钻井队获得的市场份额总量在数十亿元以上。”西南钻井公司经理周祥林告诉记者。其实,从参与普光气田开发建设以来,中原油田石油工程系统整体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油田钻井、油建、建工、管具、测井、井下作业等石油工程队伍,以及数以千计的干部工人通过全面参与普光气田建设,从普光气田建设这个大市场中分得了一块“蛋糕”,挣回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然而这与普光气田投产后给中原油田带来的经济总量增长相比,仍无法同日而语。
20xx年,河南省年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有5个,中原油田是289亿元,并不在其中。但普光气田全部投产后,整个气田将达到年产10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能力(油气当量1000万吨),如此一来,到“十二五”期间,中原油田的油气当量将达1300万吨,同时还有数百万吨硫磺等副产品销售到国内外。我们每年仅天然气销售收入就能达到100多亿元,再加上硫磺产品销售收入100多亿元,油田一年的经济总量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增长近一倍,前景非常美好。
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是企业发展的标志之一。但中原油田的经济总量长时间和人员总量不成比例。而今,普光气田的投产,将极大地缓解这一问题。显然,普光气田在增加油田资源基础,成为油田又一个重要生产基地的同时,还将为油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随着油田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可以预见,油田经营形势将进一步好转,油田的盈利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这些将为油田20万职工家属共享油田发展建设成果提供坚实基础。
普光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积累的管理经验,积淀的精神财富,都将对油田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看得见的是银,看不见的是金。”面对普光气田即将带来的丰厚资源和巨大的经济份额,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开发建设这一中原油田资源接替的战略阵地,保持中原油田持续发展,油田上下演绎了一场雄浑的交响乐,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原油田也受到普光气田的深远影响,积累了大量有形与无形的财富。
在提及普光气田的建设时,我们经常会用“首创”“最大”“最快”这样的词汇用来形容其技术运用项目。几年来,普光气田已成为中原油田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重要舞台,油田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成熟的适合普光气田特殊要求的钻井、试气、集输、净化工艺技术,并通过在普光气田特殊的开发技术要求下的成功运用,使大量首创性的技术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原油田科技水平提升的历史,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技术优势,而在建设普光气田过程中形成的独创性技术优势,全面提高了油田开发建设高酸性气田和管理运营特大型天然气净化厂的能力,将为我国同类气藏的开发建设提供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成为中原油田今后参加国内外高含硫化氢气田开发与建设的一张“王牌”。
不容否认,在普光气田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中原油田的职工队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也练就适应当地自然地貌和气田特质的特殊作战本领。从钻井施工到地面工程建设,到试气作业,到应急救援,到净化厂建设……从最初的边打边练,到逐步成熟,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中原的参建施工队伍已完成了从“平原部队”到“山地兵团”的漂亮转身,由此锻炼出的大批复合型人才,为参与今后更多、更大的市场竞争积累了“资本”。
面对普光气田“四高一深”的气藏特点和地质地表条件极其复杂的实际,油田举全局之力,用世界最先进之手段,完成了气田开发建设过程中极其繁杂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示范性意义的安全开发高含硫化氢气田的安全管理规范和安全操作流程,形成了世界级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无疑是对中国开发难采油气储量的一大贡献,也是中原油田一大管理财富。
多年来,油田广大职工以开发建设大气田的豪迈情怀、充沛饱满的工作热情、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投身这一壮丽事业,塑造了油田职工崭新的时代形象,形成了爱国爱企、胸怀大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忘我奉献,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共进的“五种精神”,创建了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这极大地创新和丰富了油田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现代企业 运营管理 战略创新
从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以来,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必须进行改革性创新,推动运营管理战略的前进,并掌握经济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规律,便于按照市场需求来调节产品和经营策略,从而开拓市场新领域,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必须进行运营策略研究,借鉴以往的运营管理经验,对产品、资产经营、发展和效益进行全新的改革,提出科学有效地研究方案,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一、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新形势所面临的环境
近些年来,我国的现代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20世纪初期阶段,现代企业正处于起步时期,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还处在萌芽状态,并未达到一定发展高度,产品也处于供不应求的形势之下,针对我国工业企业的特点,往往采用单一品种或少品种的大批量生产来降低成本。20世纪初,这种降低成本,大量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得到了世界经济的认可并飞速发展,促使西方国家快速的进入了工业社会。但是从20世纪末开始,现代企业的运营发展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各类因素促使现代企业面临着一种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环境和形势,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出现了新特点,并向新的方向快开始发展。
(一)市场需求多元化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价格大幅度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买卖关系中,主导权已经倾向了买方。顾客占据较大的选择余地,因而对产品和服务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下去,促使产品的寿命周期会逐渐缩短,伴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形势,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方向迫使企业必须经常投入足够的力量和精力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因此,必须从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进行转换。
(二)现代科技技术的进步
由于科技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进步,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发展,促使企业需要更多的手段来制造多样化的产品,就会相应的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所以,现代企业不断的面临运营技术的重大选择,进行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合。
(三)市场竞争的激烈化
我国加入WTO以来,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市场竞争的方式和种类繁多,造成竞争的内容不仅只是降低价格和质量,售后服务和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这些方面。尤其是产品设计的新颖和产品档次的提高,都是竞争的主要方面,更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促使生产和贸易已经打破国界,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都积极参与到世界竞争中来。
二、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与效益的有效互动
对现代企业的运营理念来说,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是不断促进,相互制约的,企业要想快速成长就必须要求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企业的发展速度相应的决定了企业规模的程度,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水平,但虚假的、脱离效益的发展速度是很难发展持久的,所以说企业高效益是高速度的核心与灵魂,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一旦企业不以追求效益作为衡量企业运作成功的标尺,就会造成经济利润大幅度降低,企业在追求发展速度的时候,首先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把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的扩张程度建立在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
三、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降低成本
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发展要求资本能够得到迅速扩张,但资本的扩张首先得立足于低成本的集约化基础之上。合理的运用企业较少的资本去安排和使用比自己大几倍或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资本,促使这些资本为企业的正常运作服务。必须努力降低成本扩张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促使企业的利润得到最大化。
(二)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员工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公开人才招聘之前就必须开始宣传企业的文化精神,通过一些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让优秀的员工充分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理念,并树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遵循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在严格的招聘面试活动中,筛选出一些对现代企业运营理念认同高的人才,保证人才的质量及素质需求,使企业的价值观和用人标准紧密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活动结束后,必须及时的展开新进员工的岗前文化培训工作。一是对新员工进行现代企业规章制度和奖惩纪律等方面的培训。二是进行现代企业运营发展史的教育,使员工充分的融入到企业之中,并接受企业好的传统。三是实行一帮一的试用阶段。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定向教育对于新进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导起到明显有效的导向作用。
(三)控制人才的流失率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市场产品和资本之间的竞争,也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为了促使现代企业内人才的能力达到充分发挥,就必须以企业本身的各个岗位实际需要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减少人才资源流失的效果。
(四)加强技术装备方面的要求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必须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来武装企业,促使企业具备完善的技术改革能力。尤其是在人类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形势下,知识经济和高科技技术装备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只有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武装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会向新台阶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各种优势的联合作用
现代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优势,其中有政策优势、市场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等等,在这些优势中,部分是现实的优势,部分则是潜在的优势。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规模优势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也是现代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市场所具有的优势是企业优势产品所具有的市场开拓能力,也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另外,企业还具有资金优势,资金优势是企业稳定发展的结果,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开拓市场和扩大市场规模也是需要资金的支持,不断地创新技术和品牌优势也是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一项手段,因此,现代企业和潜在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在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很好地发挥和运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要想应对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就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措施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取竞争优势。首先,必须敢于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现代企业就必须开展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自身的技术技能,鼓励员工自觉学习,并构建学习型组织。然后,组织结构的合理、业务流程的畅顺、生产和管理的有序性,都是针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另外,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节省浪费,降低成本,用较小的投入获取突出的产出质量,在现代企业内部构建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制定有效地分配制度和有一套具有完善的激励、制约机制,确保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序进行。以人为本,关心关爱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使员工与企业融为一体,从各个方面和角度为企业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努力构造一个高效率和适应能力强的运行系统。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者来说,必须深刻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运营管理水平来使现代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高殿军.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03)
企业发展史范文4
一、“培训师”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一)培训师概念
目前,如何界定培训师尚无统一标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的培训师职业标准中,对培训师做了如下界定:“培训师是在任何类型的组织中,能够运用现代培训理念和培训手段,策划、开发、营销培训项目,制定、实施培训计划,从事培训教学、培训管理和培训咨询活动的人员”。企业培训师的界定,着重强调了培训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培训理念、培训手段、培训方法及培训项目策划。
(二)培训师职业分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把培训师的职业等级分为三等,即助理培训师、培训师、高级培训师。总的来说,培训师是近年来在职业培训领域刚刚涌现的新的对培训工作者的称谓,有的称培训经理,有的称培训工程师,有的称培训师,有的称之为培训讲师、实训教员、训练讲师等。尽管社会对培训师有不同的叫法,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分类还是通用的。
二、中国培训师行业现状分析
(一)中国培训师队伍分析
培训师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培训效果的总体水平。总体而言,我国培训师队伍主要由三类人构成:一类是高校专业教师;二是在各大企业担任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的资深员工;三是其他社会知名人士。
(二)培训师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培训行业是一个非常诱人的行业。中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培训行业规模正以每年30%速度递增。2003年,国内培训市场达到500亿元,截止2006年底,培训业的产值已达2000亿的规模,而行业利润甚至已接近1000亿元。内地培训市场正以年递增10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中国每户人家只需每5年有一个人参加一次培训,培训拥有的市场就会和巨大的电视机市场大致相当。事实上,一个外企中高层,每年一般须接受5至7次培训。所以,未来中国的培训市场将会远大于电视机市场。
培训行业培训师面临重大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的更新与传播速度加快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上的数字化信息每8个月就会翻番。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企业培训师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自己知识不断更新,才能更好的培训别人。
2.学习型组织需要专业型的企业培训师
学习型组织不同于传统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传统的提品或服务的功能之外,增加了员工潜能开发与知识生产的功能。这项新功能的完成除了每个组织成员参与学习,不但为这种学习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更需要培训与开发的培训师来履行开发、组织、咨询等工作。
(三)中国培训师行业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发展成熟的企业培训师市场相比,我国的培训师行业显得年轻而稚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混乱
有些培训机构只看重暂时利益,教学质量差,“一锤子买卖”现象严重。既没有标准化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又没有正规教师,更没有符合市场主流应用环境要求的实验设备的非法培训机构大量滋生,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企业培训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2.缺乏行业规范和专业发展支持
目前企业培训师大都是单枪匹马,独立摸索,专业的成败全靠个人的运气和意志。既没有权威性行业管理组织,也没有支持性的专业团体。关于培训师业务的研究与开发也几乎是空白,培训师业务性的培训主要是从国外引入的课程与标准,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3.品牌弱势
经企业培训师行业的专家粗略估计,全国培训机构大概有10000家,其中北京有2000家,上海3300家,广州1000家,但是用户心目中值得信赖的品牌培训机构却寥寥无几。
三、发展我国企业培训师行业的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培训师行业的发展现状,在借鉴国际企业培训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过深入的思考及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培训师应该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企业培训师行业专业化发展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重视企业培训师职业的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是确保企业培训师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在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前提下,以高校有关专业点的研发力量为核心,一方面整合一些有丰富的企业培训经验的国内资深企业培训师;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专业组织的力量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加速对企业培训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2.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已经出台了企业培训师职业标准,明确了培训师的职业定位、职业责任、职业能力规范等。专业的企业培训师认定机制的建立,则可促使加速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和速度,促进企业培训师市场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3.建立企业培训师专业组织
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自身的培训专业组织,比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美国的培训与发展协会等。正是这些培训组织,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培训师队伍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行业规范,并保证该行业发展的专业型和规范性。因此,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发展自下而上的、多元化的培训专业组织机构。
4.加强企业培训师市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
企业培训师市场上的混乱现象,既损害了受训的消费者,也损害了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师本人,尤其损害了那些优秀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师利益。要减少企业培训师市场的混乱现象,就要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培训市场法律或法规,通过工商、行会、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执法,严格惩罚不规范行为,确保企业培训师市场正常有序发展。
5.企业培训师也要加强自身学习
企业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城市圈;粮食企业;联合经营
前言
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的联合经营为武汉粮食圈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加快粮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协作与联合,是构筑起新的粮食流通服务体系,确保武汉城市圈粮食安全的要求,是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粮食企业,实现粮食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支援“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了解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巨大的粮食市场市场,据统计,武汉城市圈12个县(市)2008年度人口3050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3.4%,粮食种植面积3198.44万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5645万亩的57%;粮食总产122.8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222.7亿公斤的55%,其中:稻谷产量102.8亿公斤,占总产的84%,小麦产量13.6亿公斤,占总产的11%;粮食商品量为57.2亿公斤,商品率为47%。
圈内规模以上粮食食品加工企业共734家,年生产能力为1787万吨,其中:大米企业560家,年加工能力为950万吨;小麦粉加工企业38家,年加工能力为136万顿;食用植物油企业50家,年加工能力为230万吨。湖北省大米类油脂类企业有10家,而武汉城市圈以福达坊、潜江巨源为代表的就有8家,占80%.
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在安全系数以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武汉城市圈内的大多数粮食企业已从低谷走出,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成长的新时期。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阵痛以后,开始复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经过起步阶段初步的原始积累后,目前正以强烈的扩张愿望和兴家立业思想,加快扩大发展的步伐。武汉城市圈近几年粮食加工包括大米、面粉、油脂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由亏损转为盈利。
二、分析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及企业发展的问题
(1)武汉城市圈粮油加工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
在全方位、深层次的竞争中,武汉城市圈的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进入粮油工业统计的范围的并不占多数,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武汉市城市圈的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2)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来看,资源丰富,数量较多,但组织化程度不高,企业领导特别是领军企业的实力和气魄还不大。
武汉市城市圈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天门石家河米业、文鹤米业、武穴市粮站、麻城黄金桥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3)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现代技术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武汉城市圈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三、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联合经营发展要研究的方面
(1)整合武汉城市圈粮食资源优势,做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通过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把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通过整合优良资产,推进企业重组,工商联合联营,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经营化的效益,做大产业集群。
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为豪丰米业、禾丰米业龙头,面条以白玉面业为龙头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益阳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2)武汉城市圈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进行引导和协调。
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圈内粮食行业主管部门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制定议事规则,明确各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的原则,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共同推动粮食圈的发展。
进一步加大指导、协作力度、加强信息服务,积极引导武汉城市圈粮食经营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建立产销合作履约协调机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合作协议履约情况的督促检查。对于在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的企业应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不遵守商业信誉的企业,应在圈内进行通报,情况严重的,还可依法通过暂扣或吊销粮食经营许可证的方式进行处罚,以净化粮食经营环境。建立圈内粮食产销合作联系制度,及时沟通粮食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协商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双方粮食企业服务,促进双方合作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联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粮食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促成产销合作。全力开展粮油市场的监测、分析、预测工作,引导企业如何规避交易风险,合理配置粮食资源。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销合作履约率。产销区行业协会要协调好双方关系,共同加强购销市场理论研究,认真探讨产销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协调加大信贷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开展产销合作企业,特别是大型粮食经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对经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可,并具备贷款条件的产销合作企业或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协调农业发展银行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同时,配合农发行加强跨市粮食购销信贷资金监管,完善资金监管和结算办法,为企业开展产销合作提供更加便捷的结算服务。
(3)促进武汉城市圈内优势粮食企业自主、强强联合,打造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产业核心集群。
鼓励和引导产销区双方有实力的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或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取得产业化经营的明显效益,实现双赢,也进一步巩固产销区协作关系。以现有企业为主,依托优势仓储、加工、购销、批发企业,以产权为联结,组建集粮食收购、储藏、物流为一体的产权多元化的集团公司。粮食企业也要加快自身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把企业建设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经济主体。以粮油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企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竞争环境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为方向,提高经营运作水平和盈利能力。以推广农业产业化为经营形式,以建立粮深加工项目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活化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为组成大型企业联合体奠定资金基础,使企业集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辐射力,能在粮食流通、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4)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在武汉城市圈的粮食企业中培育先导性企业,扶持配套企业。
当前,粮食收储企业基本延续着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造成粮食商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鼓励主产区搞好粮食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增效,提高综合效益;鼓励粮食产区与销区企业积极开展粮食购销贸易、库场租赁并购、联营,以及代收、代储、代销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扩大合作规模和范围;鼓励和支持产区企业在销区设立销售窗口,建立储、加、销一体化的粮食经营企业,充分发挥粮食销区市场优势;鼓励和支持销区企业按照“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到产区建立粮食生产基地、设立收购点、开办加工厂,直接参与产区的粮食生产、流通。积极利用粮食产区资源优势和销区市场优势,培育一批跨区域、多元化、联结市场和产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主销区可以利用粮食主产区的粮源和仓储资源,建立一定数量的异地粮食储备。产区企业也可到销区发展,与销区大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在销区设立办事机构,时刻掌握销区企业的用粮信息,处理商务、货款结算、资金回笼等业务,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节省了大笔差旅费用,而且使产区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位置。积极引导产区和销区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组建跨区域的粮食收储、加工和经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销区长期合作、互利多赢的格局。支持和鼓励粮食产销区联合举办产销合作洽谈会、交易会,为企业开展购销合作提供服务平台。
(5)在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中实施科技创新与名牌工程。
当今粮食市场已从产品时代进入品牌时代。谁拥有科技含量高、质地优良、知名度高的名牌,谁就拥有市场的控制权与主动权。我们对名牌战略,要有新的更高的认识。品牌是企业的科技、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是企业极为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是否成熟的标志。只要有了大品牌,才有大市场,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我们各县市粮食骨干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下决心打造名牌工程,要通过科技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自己的发明创造,自己的“秘方”,自己的看家本领。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提高品牌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圈内粮食企业共同发展。
企业要把创名牌的过程,作为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和队伍素质的过程。企业领导者要亲自抓,各方面配合,制定规划,突出重点,攻克难关。创名牌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含量,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为此,需要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取得新的突破。
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整合小品牌,形成大品牌。在整合中增加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要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加快整合步伐,向名牌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6)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产业化经营,延伸完善产业链。
从世界企业发展史看,国际上的大企业集团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发迹之路,基本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向产业链的上游、下游延伸,形成产业化、系列化的完整的产业链。二是在自我滚动发展基础上,扩大联合。从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的历程看,我们大多偏重于横向发展,按老厂的面目复制新厂,扩大规模。这在一定时期、一定项目上也是必要的,但还要注意另一个方面,即从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粮油工业是涉农工业,是食品工业,一方面连着农民,一方面连着消费者。要考虑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的、综合性的、完整的产业链,以资源的优质组合,实现效益的最佳化。因此,要考虑向上下游延伸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问题。
向上游延伸,就是要向农民种植户延伸,为农民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结成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如“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公司+农村服务社+农户”等模式,逐步发展为向农民提供种子、肥料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一体化经营。各地企业都有许多创造,要总结推广,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要把为“三农”服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正确途径。骨干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较强,防风险的机制较健全,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仅农民得实惠,企业也得到发展。
向下游延伸方面,要在资源的深度加工、综合利用上下功夫,这方面的潜力很大。企业要注意向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型、环境友好型发展、实现转型,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冀名峰.国有粮食行为企业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论文集,2003.
[2]肖安民.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武汉市粮食局.转变行政职能 开展综合服务大力促进武汉城市圈粮油企业协作与联合.2010.
企业发展史范文6
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解释了基于经济外部性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包括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后来这三个方面即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劳动力市场共享和技术外溢被解释为马歇尔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三个关键因素。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已形成了许多行业集群,尽管不完全相同于发达国家的形式,但主要的特点仍然存在。
1.集群特性。波特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个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还有一些其他学者对此做了相关定义,安德森认为集群是一群公司或企业以地理接近性为必要条件依赖,彼此互动的关系来增进各自的生产效率或竞争能力;罗德曼认为集群是一种或一系列相似产品生产链上企业的地理集中;马库森认为在一个开放的产业环境内部存在某些特点而吸引产业活动在此集聚,并形成产业集群;也有学者认为集群是相似、相近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的彼此之间可以共同达到协调的效果,而企业基于相互合作而自动选择加入集群以增加经济活力及彼此之间的交易。
UNIDO(联合国产业发展组织)列出了几条产业集群的特性:(1)中小型企业(SMEs)地理位置接近;(2)专业分工;(3)中小型企业有规模优势;(4)紧密的企业间合作;(5)有一个更趋于信任的社会文化;(6)积极的自我帮助的组织;(7)有支持力度的地区和城市政府。
2.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给中小企业及地区所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创新。产业集群的位置特点和产品特点使得企业在一个区域内,新技术、先进经验、技术技能、信息容易扩散;专业人才和普通人力资源也由于集群而容易选择和获取。
(2)提高生产效率。集群极易形成生产规模化,降低交易成本,并降低库存成本;降低人力和信息搜寻成本;共享公共道路交通、信息渠道和政策支持等。
(3)增强整体实力。中小型企业不具有内部规模效应,但由于集群内分工协作,能很好地形成外部规模效应,具有比较大的生产柔性。
(4)推动区域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贸易活动、劳动力需求、原材料需求等都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5)促进形成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之上,是企业和企业所属品牌的商誉总和,是产业集群的高级形态,强调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有序规范的竞争行为。
产业集群所形成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高度专业化分工,能够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强化集群区域的竞争优势。
二、四川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优势
在2007年12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完成的《四川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四川省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驱动、产业链整合、同业集聚等为显著特点的产业集群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四川有各类产业集群40余个,共拥有企业3200余户,集群总就业人数39.5万人,平均每个产业集群拥有124.5户企业,销售总收入670多亿元,实现利润54亿多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的11.2%和16.8%。在这些产业集群中,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都有已具备全国范围以至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而另一些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发展,如广汉钻机、遂宁肉食品、纺织服装产业带、卢州白酒、攀枝花钒钛产业等。
尽管整体而言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产业集群还未形成规模,整体实力较小,带动力和竞争力还有待提高,但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仍对四川集群发展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1.政府因地制宜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分析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市场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等指标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资源优势等条件,提出了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作为省的优势产业加以培育。
2.已具备了一定的微观基础。产业基础方面,四川省产业集群在某些产业已有较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还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群优势。
3.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家西部大开发本身极大推动了西部经济发展,四川省作为西部大省,成都市作为西部重点城市,它们的发展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三、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
1.进一步营造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提供适合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完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开放、多层次、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2.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考虑四川产业特殊的基础条件、资源条件,着力培植具有市场前景、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
3.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强化产业集群规划引导;形成良好的硬件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
4.建立分工协作体系。依靠龙头企业作为建立产业集群核心的同时,改变中小企业生产流程封闭的现状,实现中小企业充分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