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倦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1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19-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12

作者简介:牛皖闽(195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高级实验师,从事自动控制技术与教育管理研究。

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英文表达为“burnout”,本意是“极度劳累”、“燃烧竭尽”。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使用了“职业倦怠”这一术语,用来专指行业中的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1]。从职业特征来看,它的产生主要是那些需要长期、连续、紧张地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从业人员,表现为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尤其是对工作对象的疏离、心理损害以及指向自我的强烈消极情绪、组织无效能感,即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导致职业倦怠的诱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组织的机能失调。

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诱因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诱因在于教师面临着多层面、多方位的压力,当压力打破了机体的平衡或者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就会产生倦怠的症状。教师的压力源可以概括为六类: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学校压力、需求压力、人际压力与社会压力,其中前三类所占的比重较大。英国学者柯礼柯夫将教师职业压力源归纳为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足的工作条件、时间的压迫感和不好的学习风气。克拉克则认为专业的不足、校长与教师间专业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班组教学与常规指导、工作负荷过重是教师职业主要的压力源[2]。Cassel R.N从宏观角度总结了教师倦怠的原因:学校体系的负性印象、教师自身准备不足、学校管理的无效性、缺乏有效家庭合作以及社会对非学习领域的重视等[3]。我国研究者王秋绒从教师角色方面揭示了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2]。李超平博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4]。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的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5]。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无法应对超出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要求或者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反应,这种要求可以是自己设定的,也可能是他人或组织设定的。它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性现象,其产生根源可以概括为教师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既有教师本人认知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更多的则是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根源包括教师个体、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其中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是追求贡献和效率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是讲求获取与生命成长的场所。教师通过工作生活与学校、社会之间进行着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交流,三者的交流方式、途径和效果都影响着教师对其工作生活质量的认知与体验。

1.理想信念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前提条件

研究表明: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克服职业倦怠的最好方法。因而在聘用选拔教师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候选人是否愿意做教师,是否适合做教师,是否热爱与忠诚教育事业,而不仅仅只考虑其知识技能是否达到学校的要求。一个没有为教育献身的人是不可能享受到教育的乐趣的,相伴相随的只能是莫名难耐的倦怠。学校可以引入一些企业选聘的做法,比如情境模拟、工作样本、心理测验、评价中心、胜任特征评价、工作预览等人事测评技术来测定候选人的职业性向、兴趣与能力。另外,选聘时要注重候选人对学校组织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没有认同感的人是难以融入到学校中,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长此以往必将引发职业倦怠。

2.绩效评估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基础

现在的教师管理多沿袭人事管理的老方法,重事轻人,忽略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很少对其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便不能对教师工作内容、性质提供合理的依据。这容易造成教师为众多额外工作所累,角色模糊甚至出现角色冲突,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负担,从而引发疲惫和倦怠。一个有效的教师工作分析与设计首先应该提供教师工作的总体框架、规范与责权,使教师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必须明确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资源,包括物质的、技术的和情感的(比如社会支持)资源;最后,还应依据工作环境的变动而变动,比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忠实执行课程的教书匠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等等。如不及时对这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上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调节,便很容易造成教师角色冲突和模糊的状况[6]。

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工作绩效,所以在评估指标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SMART原则,即工作目标应该是准确界定的(special)、可测量的(measurable)、双方认可的(agreed)、可达到并有挑战性的(realistic)、有明确期限的(time-bound)。该原则内在地要求管理者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以及教师的积极参与,而不是施以行政压力和被动接受。同时要提倡指标多元化,而不仅着眼于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等短期可见的目标。在评估方法上,则可引进诸如目标管理法、关键业绩指标法等现代绩效评估技术。通过绩效评估,教师可以总结工作中的得失,并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及时进行调整,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

3.职业培训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

教师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八个主要阶段:职前教育、实习引导、能力培养、积极发展、挫折调适、稳定停止、生涯低落和退休落幕[7]。在不同的阶段上,教师会有不同的工作压力。一般来讲,低阶段的教师发展性压力比较大,高阶段的教师维持性压力比较大,两类压力的形成转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方式上来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应激预应付方式。它在教师自我评估专业能力、教学技巧以及兴趣的基础上,由教师和学校共同制定并完成,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为目的。实质上它是一份教师长期的、系统的培训与发展计划。

在教师培训问题上,学校应该坚持“用养并重”的原则。养而不用,是一种浪费;用而不养,则是一种无形的损耗,最终必将导致教师的身心衰竭。教师培训的功用不仅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工作指导,提高工作绩效,而且有利于教师利用培训这段时间缓冲工作压力,缓解倦怠。学校应该建立培训体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支持,并不断培养教师的价值认同与献身精神。自我充电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实践反思、行动研究、校本研究、形成特色是实现教师持续成长的基本策略,也是教师实现其职业发展规划、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要条件。

4.工作激励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单调重复性,每天的工作总是围绕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展开,难免枯燥乏味。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日常工作丰富化才是长久的激励之道。工作丰富化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为基础,认为挑战性、成就、赞赏和责任才是真正的激励因素。工作丰富化不同于工作内容的扩大与累加,它依据工作分析与设计,围绕工作内容和性质,积极发掘工作的意义使其富有挑战性,促进其责任感。

(1)通过目标管理,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和专业自。在学校管理中所需要的是一种巧妙的平衡,在保证课程计划的协调和对教学监督的前提下,给予教师足够的权力来进行恰当的专业判断。(2)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相互交流。参与是一种赏识的手段,能够满足教师归属和受人赞赏的需求;交流有利于教师共同成长,形成团队意识。(3)让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有个人责任感,并确保让他(她)们看到其对学校的贡献,使之产生成就感。(4)及时地反馈工作情况,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教师在工作中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要争取大多数教师的主动参与,要使他们明白工作将会带来的诸多好处,要把握工作丰富与工作压力的分寸,最为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不可将工作强加于教师。

4.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

群体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人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群体中,其积极性与个人对群体的需要是交替上升的。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干群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地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构建积极的学校环境。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和谐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处理好教师之间竞争与团结的关系,以竞争求团结,以团结促竞争;其次要积极发挥教师组织的作用,实行民主管理,满足教师的集体归属感;最后要学习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1974,30(1):159~165.

[2]王以仁,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92~93.

[3]Cassel R・N.Crit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eacher Brunout[J].Education,1984,105(1):102-106.

[4]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EB/OL]..

[5]向祖强.论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克服[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87~96.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2

关键词:职业倦怠;教师;消解

一、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据有关研究,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等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

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有时失眠健忘、情绪不定、内心焦虑、行为偏执、对己对人要求比较苛刻等;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表现为经常有上述症状;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另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有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这两个调查不一定精确,但至少表明了一种令人忧虑的趋势。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表现为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可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

生理上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能出现头疼、胸痛、腹胀、内分泌失调、睡眠障碍,工作效率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极易产生疲累感,甚至出现机能性工作障碍。

心理则表现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抑郁。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怒、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倦怠情况严重者,就是心理障碍了,有可能发展成忧郁症,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灰蒙蒙的,都是没有生气的,都是悲凉、凄惨,没有意思的。抑郁症患者易染上酗酒等恶习,甚至自杀。

二、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个体及职业因素

1 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如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以及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新发展。“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2 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当个体面对种种冲突情境而又被期望做出角色行为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这时,如果个体不能妥善调和这种不和谐,压力就会随之产生。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力、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在工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家长的人;既是班级的管理者,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等,他们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随着学校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重化,而这些角色行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常常面对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的情境,这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3 教师职业的高重复性。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的工作是一个重复性更大的工作。虽然面对的学生会不同,但是教学的内容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对于压力较大的教师,很难安排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教学,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到新意,很容易使教师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成就感。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是今天的翻版,这种体验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4 教师个体的人格特质、年龄特征、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

(二)学校因素

1 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实行家长作风,教师被排除在学校决策之外,或者教师之间明争暗斗,处处防范,教师就会感列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

2 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在教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并且评价的结果与奖金、荣誉、评职称、续聘等直接挂钩。分数如同紧箍咒一样,迫使教师围绕着它来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成为追逐分数的机器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的自主和自由,原本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变碍呆板、单调、枯燥、乏味,这严重地削弱了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致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根源。

3 学生品行和学习问题。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

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

(三)社会因素

1 社会期望过高。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人类千百年来所积累的人类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得到强化,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的不断提升,要求近乎苛刻,迫使教师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承担的职责和风险远远超过社会其他行业。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

2 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应当拥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特别是实施绩效工资的方案迟迟没有落实,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三、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如何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需要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

(一)教师个体是消解职业倦怠的主体

1 确立合理的职业期待。教师应该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具有高尚的社会意义,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要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和培养国家栋梁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因为教师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承认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也要适度。有些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如果学生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就满面笑容、沾沾自喜;如果学生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考试不理想。便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而沮丧失望、丧失自信心。实际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缺点过失是正常的,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来自许多因素,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同喜同悲,致使自己情绪枯竭。

2 正确认识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于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与他人的境遇差别不要盲目比较。在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要退一步;有时也要学会放弃。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在此基础上悦纳自己,增加自信,不断取得成功,就能体会到人生的快乐,

3 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必要时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

(二)学校组织是消解职业倦怠的关键

1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2 改革教师及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的评价方式既人为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且也抑制了教师工作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既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要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3 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自我价值提升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通过教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让教师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这不仅可以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而且不断接触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增强教师工作的动力,预防倦怠感的产生。

(三)社会环境是消解职业倦怠的基础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3

本文作者:刘贤敏周炎根刘爱楼傅蕴男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法,3分为中数。本研究中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73、3.64、3.53,均超过中值,显示小学教师已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与自我成就感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工作投入状况分析该量表3为中值,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为3.63、3.97、3.56,说明小学教师工作投入超过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不显著,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在热情、奉献、专注3个维度上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有统计学意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对工作投入预测力的回归分析以热情、奉献和专注为自变量,分别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自我成就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工作投入的热情、奉献和专注维度与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自我成就感维度、去个性化维度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进入回归方程。

本研究表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已经凸显,3个维度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最高,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4,6]。小学教师对学生有明显的冷淡和疏远,应该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的重视。有些研究认为,男性教师由于社会压力和性别角色的原因,职业倦怠高于女性教师[8-9]。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男性教师与女性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小学教师中大部分是女性教师,他们承担的压力并不少于男性教师,情绪负荷较大,相应地情绪衰竭水平也比较高。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工作投入没有性别差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不同年龄的小学教师工作投入差异显著,但得分并未发现呈“波浪型”趋势,这可能与年龄阶段划分不同有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的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关系密切,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成就感维度与工作投入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工作投入水平越高,情绪衰竭水平越低,自我成就感越高。这表明,虽然职业倦怠与工作投入属于两种不同的范畴,但是可以从增加工作投入的角度预防职业倦怠。因此,教育部门应及时对小学教师的工作投入加以激励与改善,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4

关键词: 大学教师职业倦怠 后果 原因 预防 对策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可能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职业行为,如教学热情退却,不认真备课甚至不备课,一个备课笔记可以原封不动地用上好几年;教学方法机械而缺乏创意,责任心下降;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教师本人的情绪波动很大,漠视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打击讥讽抱怨等。

1.教师职业倦怠的后果

职业倦怠不仅会阻碍教师身心的发展,降低工作有效性,而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及对家庭、学校、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1降低教学有效性。

教师若对工作充满热爱,会把学生当成服务的中心,把备课当作一种艺术创作,调动大脑中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有关的参考资料,设计出精彩的教学方案,耐心细致讲解,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相反,如果教师对教学、学生失去热情,则会上课精神萎靡,索然无味,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对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变化不闻不问。教师唉声叹气,满腹牢骚,情绪多变,刻薄,会造成学生情绪压抑,甚至产生敌对情绪,学习效率降低,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师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重复使“育人”被人为简化为“教书”。

1.2学生心智发展受到影响。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特殊群体――学生。学生在知识早期积累过程中对传授知识的教师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示范性。教师对教学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世界观、人生观、对学生的看法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影响不仅局限在学校教育,而且影响学生走向社会,甚至伴随他们的一生。消极负面的教师行为会导致学生产生类似的消极行为。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偏差的教师可导致学生对未来生活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引发相似的人生体验。

1.3高校人才流失严重。

大学教师在职业新鲜感失去,职业倦怠产生后更容易倾向于谋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职业。自身的低收入和外界物质诱惑的落差又加速了这一心理变化,最终导致高校人才流失。高校人才流失可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含许多优秀人才)逐年从大学流出,有的下商海,有的进企业,有的入行政部门,还有一些流向国外;隐性流失是指在职教师不同形式的隐性流失。如许多教师在校外兼课兼职、办公司、炒股、跑商务,有的则长期停薪留职在外跑生意、办企业等。从目前情况看,隐性流失难以扼止或缓解,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素质,又是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其流向社会后,通常获得较高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教师职业倦怠不应片面归因于教师自身,以下将从教师工作特点、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拜金主义浪潮三方面进行分析。

2.1工作特点。

大学教师工作具有工作环境封闭单一,工作成果短期不可测量性的特点。教师群体相对稳定,教学环境的相对封闭,使教师与外界丰富多彩的世界缺乏有效的交流,除了家庭就是学校,这使他们的人生视野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源于课本,年复一年的重复,并未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缺乏交流及人际交往的有限性造成教师丧失了更新知识、锐意创新的主动性;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畏缩、谨慎;个性上呈现出敏感、谨小慎微、偏执的现象;由于交往对象主要是思维尚未成熟,又必须听从于教师的学生,教师行为也有简单、粗暴、极端的倾向。同时,工作成果的短期不可测量性也降低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倦怠。

2.2自我生存与发展。

教师的生存压力很大,如生活中的压力:医疗、交通、购房、子女教育等,工作中的压力:职称评定、进修、科研。科研是学校的命脉。为了激励教师积极进行科研活动,,大多数学校采取了科学管理方法,对教师进行打分,教师多疲于做课题,发文章,进行外联,出去进修,无暇专注于成果最不明显的教学工作。

拜金主义浪潮及追求物质享乐的社会风尚同时深入地渗透到了大学。贫富对比以及物质诱惑让本应安贫乐道的教师忙于追求经济效益,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走出校园成为商人型学者。

3.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及对策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侯了。教师的敬业程度,教师对职业角色的把握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

3.1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教师工资相对较低,尽管教师工资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但真正落实下来还有一定难度。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为房子、医疗发愁,通过在外面兼职、在学校里超课时代课补贴家用。由于职称评定和学历的原因,一部分在学校很多年的教师职称依然很低,甚至羞于向人透露工资。提高教师待遇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教师才能在教学岗位上投入全部的精力,全心全意培养学生。

3.2改善学校管理,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大学风貌。

学校应采取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以人为中心,培养教师,重视教师的长足发展,对教师予以信任、关心和尊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的科学管理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提高,改变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学校应做到一切工作为教学、为科研工作服务,了解教师需要,给教师以发展的平台,促进形成宽容、开放、踏实、严谨的风气。

3.3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也是大学教师的三大工作职能,教师有义务维护大学的本性。教师的危机将导致教育的危机,教育的危机又意味着民族的危机。所以,广大教师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角色观念,形成创新性教师、服务型教师和学生型教师的角色意识。

参考文献:

[1]靖国平,张庆宗.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J].湖北大学学报,2009,(36).

[2]赵奇杰,郑帅.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J].文学教育,2008.05.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5

论文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群体中出现的职业倦怠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辩且不容回避的事实,它一方面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阻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同时由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它对学校和社会也会产生消极连锁反应。

2004年12月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新浪网招聘频道、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程度高居第三位,属于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得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不能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教学受教材约束,一切工作围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专业发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此的工作环境只能使得教师越来越紧张和压抑,而不能感受到工作的愉悦。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职业心理学家金兹伯格(E. Ginzberg)认为职业意识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着个体职业实践的深入,职业意识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个体的职业意识系统包括职业需要、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和职业气质等成分。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2) 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4)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

2 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师职业倦怠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防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38-02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让同事之间产生矛盾,与学园领导关系不和谐,还会经常让教师产生焦虑、恐慌、郁闷等不良情绪;甚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严重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将给幼儿的身心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本文探索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指幼儿教师在长期、过度与连续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很难获得相应的解决与释放,进而对教师这个行业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心理上的迷失,致使其教书育人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很低,进而出现师幼教学交往的兴趣和热情枯竭以及教学方法和教育的简单粗略等现象。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消极因素,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的职责,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用爱心与责任心呵护每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因此,这一现象的改善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1.生理和心理方面可能出现的亚健康。产生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在身心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如疲倦、易怒、紧张、急躁、焦虑、恐惧等。教育专家对450位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发现:86.7%的教师总是感觉有什么事情还没做完;88.5%的教师感觉自己很疲倦,想睡觉休息;65.6%的教师则时常感到急躁,不想多说话。长期如此,许多幼儿教师的生理、心理都出现疲惫不堪的现象。可见,拥有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当你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一份愉快的心情,工作质量也将随之上升。

2.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有职业倦怠的幼儿教师对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降低。有的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草草了事,有的甚至选择辞职。调查发现:65.6%的教师反映自己上班时很压抑,经常想出去走走,放松下,缓解紧张情绪;71%的教师表示回到家后不想再多做幼儿园的工作,也不想再说起幼儿园的事情;48.4%的教师想辞职;26.9%的教师则表明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适合自己。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度不高,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那么,孩子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3.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产生职业倦怠的老师,无法亲近幼儿,不愿意听取幼儿的意见,无法耐心对待幼儿;与同事无法深交,难以融洽,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教育理念与研究;与家人的关系变得不和谐、紧张。

那么,职业素质也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样的教师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他们将会被社会淘汰。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职业因素导致工作量大、压力强。幼儿教师教育与保育兼顾,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才能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要面临各类教学任务,撰写教学文字资料,还有家长工作需求和社会的期望。能力差异的幼儿所应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这让教师的工作变得困难。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支持与肯定,那么,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将逐渐减弱,导致职业倦怠。

2.组织管理因素的不健全导致教师角色冲突。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本职业的发展机会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教育学者梁慧娟在调查研究中指出,在组织因素里,职业倦怠受专业发展机会的影响最大、最直接。相对来说,幼教老师享有的发展机会越多的话,其对职业的倦怠感也就越低。这一方面是因为能让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相对好一些发展;另一方面也能让老师感受到管理组织者的重视和期待。

3.社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自信心。社会的发展极快,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一旦幼儿教师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就会得到社会的批判甚至谩骂。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幼儿教师必须谨慎工作,压抑情绪努力工作,因而也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四、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防治策略

在我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摒弃倦怠心理,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用我们的期望和支持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这些柔软的透明的生物,灿烂地在阳光下绽放童年的色彩。

1.调整自我心态,培养职业兴趣。幼儿教师时常要面临各种差异和变化,如教育对象、内容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想把工作做好,应找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并充分发挥好。一般看来,能找到自己专业特长的老师,对工作能较为主动并充满热情;而对幼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教师中则有部分人觉得工作有点力不从心,甚至觉得工作很吃力。因此,幼儿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并热爱幼教工作。

2.合理的民主制度,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幼儿园内,负责人应该为幼儿教师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让幼儿教师知道幼儿园内一些重要的决策,并让教师有参与讨论的权利。幼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幼儿园里的重要一份子,就能调动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职责范畴、能力的前提下,负责人应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同时应该对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供信息、进修等方面的资料。

3.合理回报,保障幼儿教师权利。我们应对幼儿教师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认可,多对教师进行表扬与肯定,并提供相应的外出培训机会。这能提高幼儿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避免职业倦怠。其次,幼儿教师的工作要受到平等的待遇和社会的重视,使幼儿教师整体地位提高。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适应幼儿的需求,起到榜样的作用。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踏踏实实地努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体红.幼教的职业倦怠与心理保健[J].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2005,(9).

[2]陈明立.教师职业倦怠成因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