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班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班规

大学班规范文1

一、主题班会和主要工作

二、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班内有一部分同学平时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习方面不抓紧,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良。

针对上学期末的考试成绩,要求参加补考的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多问、多做、多看,向优秀生学习。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表现自己,多参加系、学校活动,如卡拉OK、网页制作等比赛。对在文娱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鼓励他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多参加校内外活动,把班级气氛搞得更活跃。

3、发掘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的人才,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为他们不久要踏上社会打好基础。这方面准备在这学期多开展主题班会,如演讲比赛等。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在校内要尊重老师,主动打招呼;在参加公众场合注意班级面貌,保持安静,遵守纪律。

5、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学期初,对原有的班委进行调整,每位班干部都认真写好工作计划,带动全班同学认真学好每一门功课,搞好各项活动。

6、做好弱势学生工作。弱势学生主要对象是对学习不重视和有谈恋爱倾向的,在这方面我准备多场地家长联系,双方共同来督促其认真学习,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7、关心学生生活。关心学生的生活情况,经常光顾他们的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心里动向。

8、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对人文知识和口才方面急须锻炼,因此本期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文知识专题以及口才训练,比如演讲赛、辩论赛。

三、活动开展

1、第二周举行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

2、第六周举行学生演讲比赛。新晨

3、第十周举行学生辩论赛。

4、第十五周举行班级网页制作比赛。(对现有班级网页进行更新)

四、经费预算

1、演讲比赛、辩论赛经费:一等奖一名,奖金40元;二等奖二名,奖金30元;三等奖名,奖金20元,两项共需经费400元。

大学班规范文2

英文名称: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主管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贵州省贵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733X

国内刊号:52-5005/C

邮发代号:66-1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大学班规范文3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它是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框架中和指导下进行,包含了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的实践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规划的对象和方向。其次,校长课程规划又与多种课程规划存在着行为主体和任务指向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国家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任务是制订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别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要求、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而校长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任务是规划本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

当前,学校施行的课程规划,除了校长课程规划,还有学科组课程规划、年级课程规划和教师课程规划。它们与校长课程规划共同构成学校课程规划。校长课程规划为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献中所阐述的学校课程规划,如果用校长课程规划一词替代会更为恰当,因为它们并没有将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包括进去。

校长课程规划,首先包括校长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做整体性规划,也包括校长对某类课程甚至某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两个层面的规划中,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后者是微观的、个别的。一般情况下,后者服从于前者。但是,当后者从质和量两方面有突破性发展时,它又有可能带动前者的变革。

研究者们一般将学校课程规划界定为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本文认为,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步,校长课程规划重在课程方向的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课程资源的总体分配和确定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旨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目标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学期课表的具体安排、课程的实施、教学的日常监控与管理、评价制度的具体建立与操作等。

二、加强校长课程规划的必要性

1.校长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校长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在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体系是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学校的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在新的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是“既定课程+待定课程”——待定课程需要由学校填补和开发;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仅校本课程处于不断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处于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状态;课程是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对社区开放,国家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例如,从国家课程的模块来说,学校有权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安排各模块的学习顺序;从教学内容来看,参考教材的单元内容主要是提供知识的点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补充丰富的细节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自主安排单元进度。可见,新课程下,学校、校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与此相随的则是对他们的课程决策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这种分权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课程框架下,课程规划成为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责任人,必须承担起规划本校课程的主要职责。这项职责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这项新的职责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课程的基本内涵、学校课程的应有类型、各类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有效实施与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课程规划在内的课程领导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是打造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只有当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定权时,学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因此,三级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特色化办学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项政策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高中校长们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怎样形成特色?可见,课程规划已成为校长们不得不承担的一项任务。

3.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以校长课程规划为核心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校长、学科组、年级组、教师个体等多类主体承担的课程规划。在这多类课程规划中,校长课程规划占据着引领性地位。首先,校长课程规划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课程资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体的课程规划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其次,校长课程规划还应起到引领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审察时势、分析校情,校长要把握时机,及时地将学校课程分阶段地推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为什么必须要由校长来承担课程规划的引领性任务呢?首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的决策者。只有校长,才拥有充分的权力来安排学校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其次,学科、年级和教师个体都难免会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私心影响,在课程规划时有可能在课程结构上向自身倾斜,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或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校长,因其所处位置超越了年级和科组,他的利益是和整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更有可能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课程。

三、校长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1.课程目标规划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将杂乱无章、缺失特色。课程目标确定后,将直接指导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事项的建构或安排。校长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至少应包括全校和个别课程两个层面。

(1)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应围绕两个问题来设定:第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第一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社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还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质为前提。第二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学校传统和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标制定者应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学校特色发展设置在同一轨道上,让前者服务于后者。两个问题相结合,校长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办学物资条件、经费条件和师资条件等现状来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课程目标。

以我校为例。从所在地区来看,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跃,人口素质较高;从学校传统与现状来看,作为百年名校,我们有着悠久的优质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生源和师资来看,作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校,我们有着充足和优秀的生源,同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已超过1/3。基于这种高层次的地区和学校条件,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结合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传统和高学历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发展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类课程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目前,由于教育成果显著,若干品牌课程实现了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我们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为同行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2)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它指向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校长除了要主持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还需要引导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发展较快、实施效果有显著进步的课程,为它们制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推动它们上台阶。同时,由于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牵涉到人员、物资、场地和资金的分配,而校长拥有学校各种资源的分配权,能够为这些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这些课程的发展。与整体课程目标的规划不同,个别课程目标的规划,并非校长的专属权,教师个人、科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这种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的。例如,我校在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校长做到了密切关注这三个领域中各门课程的发展,经常与开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成果,及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课程发展要求。以无线电测向课程为例,校长在2004年亲自为无线电测向课程立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该项目获得全国冠军之后,校长又及时地提出了“三年全面发展、四年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五年走出国门”的目标。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标推动下,我校无线电测向实现了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做到了国内称雄、国际夺金。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赛的冠军;2009年12月,广东实验中学无线电测向队接受授牌,升格为无线电测向国家青年队;2011年,我校无线电测向队(国青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5金5银4铜的辉煌成绩,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

2.课程体系规划

拟定了课程目标,接下来校长课程规划要完成的便是建构课程体系,制订文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首先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安置下来: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高中各学年中的课时数,确定选修模块,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各块内容的实施时间,对校本课程的类型、数量、实施原则、开发要求做出规定,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这三类课程分别拟定开发和教学的原则以及评价原则。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需要安排相关部门来具体组织和负责,即进行责权分工。

以我校为例。2004学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校长与全体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学术委员以及教师代表们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高质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健康与体育课程;为了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均实行学生自愿选课的“走班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这些在高中阶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校在这三个领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课程共20余门。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涉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划,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运动时间的保证、活动课程的保证、特色教育项目时间的保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时间的保证,这些都需要由校长牵头来进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组、各年级都存在着部门利益,因此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校本课程。校长却可以超越这些部门利益的狭隘性,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切实需要出发来统筹课程和分配时间。再如,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人文、公益等各种社团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学科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会向学校要求减少活动型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校长分析当前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关利益部门做出解释和进行教育。反过来,某些活动型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出增加时间,从而有可能侵占学科课程或常规性校本课程的时间。这时,同样需要校长来进行权衡和分析,做出裁决。

3.课程资源规划

(1)物质资源规划

包括为各类课程分配教学场所、实验室、活动场地,配置设备,投入活动资金,等等。为了形成和强化办学特色,校长在分配物质资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向相关类别的课程给予政策倾斜。

例如,我校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陆续配备了综合版画室、绘画室、美术资料室、鉴赏室、工艺室、合唱室、民乐室、管乐室、舞蹈和戏剧室等十余间艺术教育专用室,2008年又分别投资施工建设了“陶艺室”和“弦乐团排练厅”(目前广东省内唯一的一个中学室内乐团专业排练厅)。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除已有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的、符合省规定标准的数十间实验室和专用室外,为了满足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来又开辟出了环境教育公共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天文教育室、机器人制作工作室等多间专用室。目前,天文探究室的投入已超过80万元,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中学天文探究室。

(2)师资规划

既包括对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也包括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第一,师资引进。为了保证各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我校将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级别。同时,针对三大特色教育项目,近年来招聘了多位体育和艺术教师,拓展了体育、艺术选修课程的门类;引进了多位有经验的科技教练,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第二,校内培养。变革型领导的核心是领导者要注重发挥被领导者的能力和个性,帮助其实现发展需求,经过共同努力,双方都受益。除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校长还常与教师谈心,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考察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引导教师确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目前,我校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在全部称职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科教学骨干、专题性校本课程专家、科研骨干、教学管理骨干。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能基础、兴趣方向,校长与中层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和培养,允许教师差异性地发展,不求人人全能。

4.课程发展规划

学校课程,一方面要综合反映社会、国家、知识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当这些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课程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程的发展,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契机,需要课程领导者做出决策和选择。因此,校长课程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长期的任务。

例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目前国家尚未在课程标准、教材、师资编制、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的情景下,学校要不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模块?要确定什么样的课程发展目标?模块的结构如何?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课程实施方式?由哪个部门来负责、由哪些部门来分工合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校长在与教师协商后做出决策和安排。

四、校长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国情与校情相结合

课程规划首先应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框架中进行,要完成党和政府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任务,不能违背相关的教育政策。其次,应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条件出发,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使校长课程规划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又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基础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只有在高质量完成必修课程和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及办学特色的发展。

2.学生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要把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整合到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尤其是特色教育项目的选择,不仅应能切实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特色而特色,使学生沦为追求学校特色的工具。

3.稳定与发展相结合

课程发展是校长课程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校长课程规划应遵循一种课程的生态发展观,即课程体系不应是完成式的、封闭的、静止的,而应是进行式的、开放的、动态的。只有像生命体一样敏于响应环境变化、积极调整变革,学校课程才能生机盎然。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部门,课程和教学又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把握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尝试,如果课程变动频繁,教师和学生将无所适从,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在稳定与变化之间如何把握度,需要校长有高度的智慧和敏锐的教育眼光。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信念的支撑与导航。

4.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并不是完全由校长一人来实行,而是校长作为主持人、负责人、决策人,通过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请教,通过与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学科代表、年级代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人员协商,最后综合考虑收集到的众多信息和意见,再做出决策。这个过程,也就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有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有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学校各个课程实施部门的建议,才能使课程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世界课程民主化趋势也要求校长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必须征求教师们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显华,等. 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8):4-6,20.

[3]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9-31.

[4]张相学.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J].教学与管理,2009(12):6-8.

大学班规范文4

1、大学生职业规划首先就是要写你自己的个人信息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这几个字最好是竖着,然后就是自己所在院系,专业,学号等信息。接下来其实还不是正文的,需要是目录的,这个目录一定要是自己生成的,不要自己打上去,自动生成是很简单的,在word里面标题自己点击标题就可以了。

2、接着就是自我分析了,这个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与了解,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优势,劣势都是什么,以及自己的工作经历等。职业分析这个也很重要,首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做什么,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根据表格把这个职业自己给缕清楚了一遍,避免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直接去面试或者从事这个职业了。

3、职业定位,就是swot的运用,根据表格,把自己又给思考了一遍,知道自己的特点,是否真的合适,还是随大流,还是随意的一找,这个分析了之后,对自己的帮助很大的,另外如果自己对自己不了解, 也需要通过一些比较专业的量表来测评。不要去随意找一些娱乐测试的职业测评这些,现在有专业的额,比如霍兰徳的职业测评等。全部弄好了以后,就是计划实施了,这个表格也是很详细的,就是让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了,怎么去做。非常的好,自己一定要用心去写这些。

4、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问题的,或者自己想的简单了,需要去调整,就要有一个评估调整,根据现实因素去做,而不是不切合实际的去执行。最后就是结束语了,这个是相对来说,用的比较多的一系列模版的,希望对即将要写职业规划的你们有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大学班规范文5

关键词 大学生 班级 归属感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85

Training Approach of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YIN Jiangxia

(Guangxi University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Nanning, Guangxi 530005)

Abstract People's sense of belong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attributes property, today more and more students do not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less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becoming "marginalized class", the class is miss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student's health and studies have caused adverse eff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lass belonging to students' growth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dividual, class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etc., to explore 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belonging clas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into the class, the collective feelings of warmth, culture sou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lass; belonging; approach

0 引言

近年来,高校“班级边缘人”、“班级隐形人”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极大关注。“班级边缘人”是指班级中,不参加班级活动,上课也是独自坐在角落,很少和同学交流。有的同学因为性格内向,没有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在班级中得不到重视;有的学生是因为在学生会、社团以及社会兼职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忽略了班级活动,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减少,慢慢地也被边缘化。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心理归属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1 归属感与班级归属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归属感是个体本能的需要,能很好地避免孤独感和寂寞感,给个体带来安全感;是人的社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之一。弗洛姆把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需要认为一种个体本能的需要,他将这种需要称之为归属感(the sense of belonging)。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了认同感、公平感、安全感、价值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最终内化为个体的群体归属感。①如果个体能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内心的体验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与向心力,形成一种向上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向心力与团队精神则会加速群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良好的归属感是个体在群体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前提,也是整个群体凝聚力量、团结向上的基础。

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为了克服孤独感和寂寞感,个体需要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学校、协会、工作单位等,在集体中实现与他人交往,获得安全感,减少或消除孤独感和寂寞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学校、班级毫无疑问成为首要归属集体,他们希望自己所在的班级是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集体。班级归属感是班级成员经过一段时间彼此熟悉、适应,产生对班集体工作目标、班级文化、行为规范产生基本的认同感,而产生的对班级的安全感、满意感和向心力。归属感强的同学能自觉参与班级活动、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各种组织、策划、参与活动增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强化班级归属感。

2 培养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态。青年大学生刚摆脱中学封闭、狭小、压抑的环境,步入大学这个开放、广阔又复杂的美丽殿堂,他们自我意识高涨,情感丰富,渴望与人交往,有着强烈的寻找朋友,渴望友谊的心理需求,希望能在重要集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大家的尊重、认同。培养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感受同伴的支持,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馨,能避免内心的孤独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班级归属感强的同学能感受到在班级中被接纳、被尊重。能在这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就会对这个集体产生热爱、责任、义务、奉献等情感与行为,这样一个人才不会感到空虚、寂寞甚至觉得自己失去存在的价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成长与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高涨、价值主体个体化,导致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的总和,也不是一群人的偶然聚集,集体意味着有共同目标、有行为规范、有活动准则、有责任分担。②可见,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重要桥梁,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越强烈,就会对班集体有更深的责任感,主人翁意识也会更加突出,对班级各项事务也会更热心,为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的愿望也会更强烈,从而能更积极地投身于班级建设中去。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业。目前,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普遍缺乏认同感,一般的学生专业的选择是出于无奈或随大流,本身对专业毫无兴趣。Zepke et al(2006)的研究发现,对学校和班级缺乏归属感是导致学生退学的重要原因之一。③早期国内外心理学家认为,班级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习成就是有直接相关性的。班级归属感欠缺的同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班级边缘人”,与班级同学关系淡漠,经常游离于集体,一旦对专业缺乏兴趣,很可能经常逃课,行为懒散拖延等。如果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同学们有较强的集体归属感,学生能在情感上认同、热爱班级,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向班级中其他同学趋近、靠拢。同时,归属感强的集体,能让身临其境的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风、学风,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认同感,提高学业成就感。

(4)班级归属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强调学生主体性与个性的发展,各高校实施的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导致“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成为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班级同学之间缺少情感联系,班集体出现离散状态和虚化状态,班集体概念不断淡化,班级归属感更是无从谈起。对于那些性格较为内向、兴趣爱好缺乏的同学来说,除了班级这个正式组织,他们不参加社团、不加入学生会,不主动联系同学老乡,如果班级凝聚力不强,就会导致这部分同学形单影只,集体观念淡漠,也极易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和谐班级小环境是整个学校大环境和谐的前提,只有实现各班级的和谐才能是想整个校园的和谐稳定。

3 培养大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途径

(1)积极主动、开朗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是班级归属感形成的基础。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那些活泼开朗、乐于交往、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更容易被大家接纳。保持活力四射的青春热情,没有人会去喜欢一个毫无活动力、死气沉沉的人,所以保持自己的活力、保持自己的青春活动,会改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喜欢有自信的人。只有自己认同自己、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才会被别人喜欢。要提高大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与人交往,培养外向型人格,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在班级中体验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对班级的归属感和适应集体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为班集体奉献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总是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充满活力和热情,为了确保完成团队赋予的使命,和团队成员一起努力奋斗、积极进取、创造性地工作。积极主动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工作,发挥自我的聪明才智,为班级活动积极建言献策,能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提高自我价值,意识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产生心理满足感。

(2)良好的班级氛围在班级归属感的培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集体的形成是一个从集体组织者的专断要求到个人在集体要求的基础向自己提出任意要求的过程。” 也就是说,新集体在形成初期要集体组织者要制定一些“专断”的要求,如班级目标、班级纪律、行为规范等,然后班集体同学能把这些内化为自我的要求。在这个内化的过程中,班主任更需要多关心刚走出家门的大学生,多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尽快适应新集体,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尽快对班集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自觉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自觉地遵守这个班集体的规定,维护这个班集体的荣誉,把个人的发展与班集体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班集体的发展前进不懈努力。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有班主任的长期关注,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现状,平等沟通,真诚交流,引导学生顺利解决成长发展中问题,是学生保持对班级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3)学校重视班级建设,支持班级活动。学校大力倡导、积极支持的活动无非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是为有特长的同学提供的舞台,那些没有任何特长的同学很难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高校积极引导、支持班级开展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是班集体的一份子,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团体协作的活动,不仅能增进同学们的友谊,加强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且能让每一位学生感知到集体的智慧与强大,从而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班级的学风和班风建设。

(4)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进行高校班级建设。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正确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进行高校班级建设,不仅可以拓展班级建设的形式与范围,有效引导学生成长,还可以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建平台。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络通信录、利用飞信、公共邮箱、博客甚至微信群等方式缩小与学生间的距离,提高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增进学生间的情感和友谊,也能起到对班级建设的正确引导的作用。

注释

①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87.

大学班规范文6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目前,在整体素质上,民办高校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欠妥,心理问题多而复杂,他们往往既有隐隐的“怀才不遇”之感,又有明显的自卑感。通过对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研和考察,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技能轻人文,人文知识匮乏

民办高校大学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他们看不到人文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的潜在影响,所以从思想深处轻视人文科学的学习。不少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许多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笔者曾对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调研,选取了一些通识性的人文素质知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是令人很不满意的。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都未读过,能完整说出我国从秦朝到清朝各朝代名称的不到40%,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说出国歌词、曲的作者,人文知识十分贫乏。

2.重功利轻理想,人文精神迷失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明显抬头,一些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学习内容、就业观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价值观上呈现一种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价值主体自我化削弱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价值目标的短期化,使得大学生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出现了精神真空,丧失了人生的方向。”[1]

3.重专业轻教养,人文品质弱化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注重专业教育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大学生活专业化、技术化、狭窄化、单一化,学习成为一种机械的训练过程,不少大学生人文素养偏低,人文品质弱化。现在,全社会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薄弱, 一些学生缺乏起码的人际交往礼节,见到老师不知道打招呼,车上见到年长者不知道让座,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语言粗俗,举止庸俗,缺乏良好的人文品质。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举止的实际状况与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极不相称,现在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重时尚轻高尚,人文价值模糊

由于受到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的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忽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们迷恋网络,却对人文知识缺乏兴趣;他们喜欢看武打、言情小说,却很少阅读中外经典名著;这种文化上的趋众、趋俗现象,使他们的人文价值模糊,常常暴露出认识上的肤浅和行为上的无知,分辨不清高雅和低俗,导致他们文化品位不高,审美能力低下,价值判断失范。

5.重欲望轻情怀,人文修养欠佳

人文品质的缺失使得一些大学生对集体利益置之不理,对公益活动漠不关心,而对自己有利的事毫不相让。他们不注重个人修养,穿名牌、摆阔气、讲虚荣、不理解父母的艰辛;一切以自我的欲望满足为出发点,缺乏关爱之情、仁爱之心、同学之情、师生之情,甚至亲情都表现得十分淡漠。人文底蕴的流失使我们的大学生在精神上越来越贫乏,缺少应有的人文情怀和人文修养。

6.重个人轻他人,人文方法缺失

由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修养的缺失,导致大学生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膨胀,只看重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和力量,缺乏一种合作精神和利他意识,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心高气傲,于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纠纷时,不知道用人文方法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往往直接片面,不懂得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任意诋毁身边的人和事,一旦自我利益受到损害,就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报复。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原因的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人文精神迷失是我们高校教育者无法回避的事实,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的结果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在升学的压力下运转,推行的完全是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在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虽有些改观,但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偏重知识的传输,而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只重视分数高低,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综合素质滑坡,目前高等教育只重学科教育更加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畸形。而大容量的灌输和机械式的重复训练,使很多富有人文精神、有益于启迪心智的知识熏陶的学习变成了索然无味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只是被动地机械式的记忆,应试过后很快被遗忘。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关于文史方面的知识多数都是学生学习过的,但真正转化为自身学识的寥寥无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

2.民办高校生源的特点

首先,生源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入学时的成绩普遍低于同等层次的公办普通高校,招到的学生成绩差异性较大(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2007年高招计划的最低录取线为200分,最高录取分数达到570分),这就给后续的教学质量提高增加了难度。其次,民办高校的生源还具有其复杂性,一部分大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觉得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上的是“三流”的学校,处处受人歧视,因而底气不足,思想包袱沉重,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足,但挫败感强,缺乏持久性;还有一大部分学生,是被学生家长逼着走进大学校门,这部分学生,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但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还有很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求上进,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样复杂的生源情况,也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3.民办高等教育的困境

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毕业生的就业率,生存线是学生的招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高,招生人数就能保证,只有这样良性循环,民办高校才能生存。以民办黑龙江东方学院为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面向地方、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往往以市场经济需要为导向,以就业前景为准绳,教育也就随着就业的指挥棒而旋转,这就催生了实用主义的民办高等教育,学校与学生都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在狭窄的专业教育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等主观动因不被重视或难以调动,他们很少有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心灵对生活的关怀日益显得苍白无力,蕴涵丰富的人生也因此而蜕变为“技术的人生”,他们难以静下心来反思自我的生存状态、体悟生命的本然。另一方面,学校重业务知识、政治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状况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加之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脱节,与思想政治工作脱节[3],这也是人文素质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物质利益面前,一些人容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偏离,道德观念扭曲,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低品位的音像制品和书刊也容易腐蚀其心灵,影响他们确立高尚的道德品格。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一些用人单位片面强调一些显性指标,如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与证书等,因而难免误导一些学生将精力投放到通过等级考试上,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那些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知识的学习上,也不愿意把精力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能力的提升上,以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既存在着先天不足,又存在着后天教育的缺位。

5.网络文化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社会进入了网络社会,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网上垃圾信息极易诱导大学生误入歧途,民办高校中有很多大学生终日沉溺于虚拟的网络,荒废学业,同时滋长了学生的劣根性,导致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使学生丧失社会责任感,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存在缺陷的现实世界。[4]

6.家庭教育的缺位

人文素质最早是在家庭的教育中萌芽的,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家庭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首先,父母复杂的经历、言行和背景会给青少年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言传身教的不当在家庭教育弊病中很具代表性。在这种情形下,不但存在家庭教育的缺位,而且由于父母的复杂言行和背景,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行为方式通过家庭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父母的言传身教走向反面,家庭的教育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其次,教会孩子学“做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在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上去实践这一核心准则。留给孩子一些做人最基本的品质,让孩子学会做人,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我们的家长中应该说重视教育的还是多数,但是其中更多的却只是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真正讲究教育方法的其实很少。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往往功利性很强,一方面,家长肯定做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却牢牢盯住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怎么能有利于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呢?家长们口中虽然说做人要诚实守信,但在实际教育中又会有多少是真正关注孩子的思想道德培养的呢?实际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总之,人文素质的缺失最终会成为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业务素质的制约因素,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去对待刚刚从民办高校起步的素质教育,并以积极探索与创新开拓的精神,深入研究民办高校的特点,为构建更加符合民办高校实际、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荀国稳.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前沿,2002(11).

[2] 陈平.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3] 李. 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作用[J]. 天津大学学报,2007(6).

上一篇狼的习性

下一篇知识竞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