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桃花源诗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桃花源诗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1

关键词: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73-03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是云南省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到检验科培训是规范化培训的一部分,近四年已有354名医师接受了培训,但接受培训的医师绝大部分是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生,他们之中很多人认为检验科是辅助科室,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以到检验科来学习都抱着消极的态度,没有认真思考应该学习些什么,对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有什么帮助。为了转变这样的现状,我们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明确目的要求

到检验科轮转学习是完成规范化培训规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科室的第一天邀请负责带教老师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各专业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到检验科学习,了解检验科的工作流程,开展的检验项目,标本处理基本流程,以及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如何做好检测标本在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能将所学的医学检验知识融于实践,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实验室检验结果与临床诊疗相结合,并为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工作等提供依据,为今后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组织管理工作

培训工作由检验科主任负责、有专职带教教师。从接受培训的医师中选出小组长一名,负责协助带教教师做好管理工作,要注重素质教育,需要我们的教师投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动,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他们,让他们从进科室的第一天就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去培养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严格组织纪律

受训医生在学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不擅自离岗。考勤由小组长记录,科室审核,并纳入学习鉴定。

四、重视生物安全教育

1.进实验室凡与试验无关的物品切勿带入室内;禁止在实验室内喝饮料、吃食物或在实验室化妆等;必须带入的书籍和文具等应放置在非操作区以免污染;贵重物品不要带到科室;手机要随身携带,防止被盗。

2.每天在实验室都要接触大量的生物标本(血液、尿液、痰、体液等),具有潜在危险性。血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告诉他们应把每一份标本都看作是无法重新获得,有可能具有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及结核杆菌等病原体传染的“高危”标本。进入实验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手套,必要时甚至穿隔离衣、戴眼罩;如果手套破损或失去其屏障功能,应尽快更换;进行强传染性标本操作或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或在生物柜内进行,因而在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检验人员在采血、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的各环节与血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工作完毕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防护装备,脱去手套后使用感应水龙头流水肥皂洗手。

3.若标本发生泄露污染桌面时,应立即用抹布浸泡消毒液包在污染部位半小时后清洗,手和身体其他部位被标本污染应及时用肥皂液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浸泡10分钟左右。针头扎伤,应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要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的医疗记录。发生病原微生物泄露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及时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报告。

五、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为巩固同学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进展,安排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定期做专题讲座。检验科开展的知识讲座等学术活动也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反映受益很大。

六、通过实践发现问题

通过参加患者信息的录入工作,亲身体会认真开好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性,要求临床医生填写检验申请单时书写要清晰,完整,以便为检验医师出报告时提供参考,临床上经常有医生字迹潦草,无法看清,导致录入病人信息错误,引起纠纷,有的医生甚至将自已的姓名填写在患者的姓名处,如骨髓申请单,要填写血常规的相关结果,简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等。没有相关的临床资料检验医师就难以结合临床发报告。

七、掌握项目选择原则

临床检验的内容日益丰富,项目繁多,选择项目时,要遵循一定的临床思维。

1.一定要认真和详尽地询问病史。在得到初步诊断的基础上,从疾病诊断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出相关的检验项目。

2.选用针对性和特异性较强的项目进行检查,做到有的放矢。

3.避免滥用和杜绝浪费。并不是检验科所开展的项目每一位患者都必须做。

八、检验结果解释应与临床相结合

临床检验结果具有重要意义,要求检验科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然而,对于离体的检验标本,影响检测的变化因素和环节众多,通常发生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主要阶段。

1.分析前影响因素:是指从医生开出医嘱到标本送到检验科,现认为做好标本采集和转运过程的管理,可降低70%左右的检验差错率。分析前包括医生对患者的分析,化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生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所以质量保证涉及患者、医师、护士、标本转运人员、检验人员,各方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才能保证检验质量,以上内容易被忽视需多宣传,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

2.分析中影响因素:涉及标本的质量,如不合格标本(需抗凝的标本凝固);标本处理不当(如需分离血清的刚抽出的标本还未凝固就离心上机);仪器重复性不好、试剂质量、人员的技能与学识、操作技能与方法、质控物与标准品等。

3.分析后影响因素:涉及检测记录、结果书写,计算机的输入错误,与临床的沟通等。

九、排除生理等因素影响

检验结果对临床诊疗工作虽非常重要,但仅是静态的数据和现象,用来判断动态的复杂机体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病人处于可变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反应性也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同患一种疾病的病人可因健康因素、病期、病情轻重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出现不尽相同的检验结果,而有时不同的疾病进行同一项目检验却出现相似的结果,因此评价检验结果时必须紧密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做出合理的结论,指导临床诊治工作。

1.生理变异:生理变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能控制的,另一类是能够加以控制的。

2.饮食因素:如进食后引起血糖、血脂等结果增高。

3.药物因素:当出现不可能的异常检验结果时或与临床不符合时,应考虑是否有药物引起干扰。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2

关键词:文化符号;艺术作品;《桃花源记》;语际翻译;符际翻译;影像;绘画;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北宋高僧赞宁对翻译的阐释,耐人寻味。所谓“翻”,“翻也者, 如翻锦绮, 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①所谓“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积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为枳。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 树体是一。”② 有学者据此认为,译,象也(仿象,象似);译,易也(交换或交流、改变、变化);译,化(转变)也。③可见,翻译在于借助“易”的手段,实现“通”的目的;“翻”与“译”,都是通过符号作为中介的。

雅各布森将符号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与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④。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变说法”。语际翻译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这就是通常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符际翻译则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据此,将古汉语“易”成现代汉语,属于语内翻译;将汉语“易”成英语,属于语际翻译;将语言“易”成符号,属于符际翻译。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侧重探讨语际与符际两种翻译类别,以观察“易”的艺术效果。前者指汉译英的文字层面,后者则指影像与绘画方面。

一林语堂、方重、罗经国、孙大雨、汪榕培、A. R. Davis、J. R. Hightower、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等翻译家都英文翻译过《桃花源记》。这证明了《桃花源记》的文学魅力,证明了翻译家让经典走出去的价值取向。重译的价值表明,对文本理解的逻辑正确以及表达的得体全面,因翻译家个体而存在差异,不同翻译家的译作如同展开的层层锦绮,相得益彰,各放异彩。尽管翻译研究领域先后出现了语言转向与文化转向,由关注文本内的语言层面而扩大至文本内外所涉及的文化层面,由文本翻译的生产更多地兼顾到译本的接受及其产生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生产还是传播、接受等环节,文本是中介,文字是载体,这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桃花源记》的英译研究,仍必要从传统的文字翻译的视角切入,继而再扩大翻译的定义,研究由语际而延伸至更广泛的符际层面。《桃花源记》标题的英译值得玩味。包括林语堂在内的“本土”翻译家,深谙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对“桃花”意念重生,譬如,人面桃花、桃之夭夭、桃灼呈祥,等等。对桃花的这些积极意义的前理解,符合《桃花源记》的文本语境,因而翻译家们将“桃花”一律译为“peach blossom”,不会引起任何歧义。但是,对“源”的英译,则产生了很多分歧,有林语堂的“colony”,J. R. Hightower、方重、罗经国的“spring”,A. R. Davis的“source”,孙大雨的“visionary land”,Rick Davis和David Steelman的合作译文中,则将其译为“Shangri-la”。是否可以认为,spring和source视“源”为“源头”,colony视“源”为“田园”(a territory distant from the state having jurisdiction or control over it),visionary land与Shangri-la与“田园”意思更近,但都有了浪漫色彩。尤其是Shangri-la,不仅使译文靠近其读者,在读者心目中产生美好的意象,而且强化了《桃花源记》的乌托邦色彩,是文化翻译的典型例证。《桃花源记》的叙事始于“晋太元中”,神奇之处在于,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寥寥数语中,朝代更替,别有洞天,将“时空”与“虚实”巧妙结合,将武陵人的遭遇——误入桃花源、享受桃花源、惜别桃花源、重觅桃花源,自始至终都置身于一种幻境之中。然而,若使译文读者享受到这种晃世的感觉,对“朝代”翻译的处理还是值得烦神的。客观情况是,除了林语堂外,其他中国译者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此处翻译存在的“陷阱”可能导致译文读者接受与反应的“障碍”,因此众多译者对朝代仅用音译处理。林语堂在相应位置不仅采用括号内加注的方法来处理,而且对时间“去陌生化”表述,如“汉”译为the Han Dynasty (two centuries before to two centuries after Christ)。至于美国汉学家James Robert Hightower仅用音译法,可能是早已“汉化”了吧。而A. R. Davis的处理则是一目了然,譬如,Han (206 BC-220AD)。Rick Davis 和 David Steelman用尾注处理年代翻译,可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阅读速度,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与接受效果。毕竟,朝代的频频更替、次第出现,蕴含着陶渊明及其文本的写作意图。林语堂学贯中西,精于英文创作,对《桃花源记》的理解与表达环节自然游刃有余。也许正因如此,林译本在句式方面较之他人更富特色。简而言之,林译本的句子简短,表述灵活,将《桃花源记》作为圣经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情节完备而又不拘小节。譬如,全文第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Chin, there was a fisherman of Wuling. One day he was walking along a bank. After having gone a certain distance,….”所谓情节完备,译文伊始就是典型的英文故事模式“Long long ago, there was a…”。至于不拘小节,尤其体现在对“行”与“忘”的处理,前者应为“划船前行”,后者则为“没有介意”,但在译文中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至于林语堂对驾驭中英文本的自信,还表现在他能自如地拆分中文句读,如该句的英文就与下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用逗号将两个句群衔接到一起。相比之下,汉学家的译文较为忠实,句式也因此复杂但不冗长。譬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林语堂仅译为“dogs and chickens were running about”,而A. R. Davis则译为“The field dykes intersected; cocks crowed and dogs barked to each other”。后者的信息没有流失,而且意境栩栩如生。基于上述对语际翻译的分析,可以主张,译者在对叙事情节翻译时,要尽可能使自己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理解与表达源语文本中蕴含的符合逻辑的意义。当然,这仅是一种理想境地,有对“度”的把握问题。譬如,武陵人受到殷勤款待,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被很多译者理解为“不必要”、“不值得”,即,There is no need…或There is not worth…。林语堂和A. R. Davis则将其设身处地地理解为“求您别”、“千万别”,全句分别译为:“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 “The people of this place said to him:‘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 。林语堂的翻译采用间接引语,刻画了桃花源人的善良谦恭以及唯恐小国寡民的宁静生活被外来人从此打破的顾虑。A. R. Davis则用直接引语对武陵人做出了警告,体现了仁义尽至的桃花源人“友情提醒,礼貌在先”的处世哲学,意味着“……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再入此地了。”这种不同的翻译方法是否多少也体现了两位译者文化身份的自觉呢,不得而知。

《桃花源记》为符际翻译成影像提供了素材。该文仅三百余字,但它是文化的一面多棱镜,其中“看”与“被看”是一道景观。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着渔人的传奇经历、桃花源人的善良安逸、陶渊明的精神诉求。在桃花源的和谐生态中,渔人与桃花源人遭遇到文化的“陌生化”。“渔人甚异之”、“见渔人,乃大惊”。时空隔阂自然使得渔人认为桃花源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其实,文本中的渔人、桃花源人与21世纪的读者同样构成了“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机械复制的时代,在反复制造编码和解码的时代,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影像的手段直观呈现、重构文本。《桃花源记》有两个动画版本,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符际翻译。台湾版的《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八分钟,国画风格,中文字幕根据陶渊明的原作逐句呈现,配以相应的英文字幕翻译,画面随情节徐徐变换。风景山清水秀,人物栩栩如生。“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每一行字幕所能蕴含的可能意象,都一律得以展现,在中英文字幕实现语际翻译的同时,文字与画面情景交融地进行着符际翻译,不但给中文观众带来了用多种符号艺术阐释文本所提供的视觉,而且使外国观众身临其境地享受到东方乌托邦所能提供的文化演绎空间。翻译是一门永远存在缺憾的艺术。语际翻译的缺憾在于,译者虽经百般解释依然无法说清好多文化专有项。符际翻译虽然可以通过画面提供多维视角的切换对语际翻译留有的缺憾尽力弥补,而且这种符际翻译给中文观众同样提供了补充固有理解欠缺的机会,但是,画面的定格化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文本可能潜在的更多想象空间。如果说不足八分钟的台湾版《桃花源记》是对陶渊明文本字里行间的“忠实”翻译,属于直译,那么大陆版《桃花源记》则属于典型的编译,明显具有“变”和“易”的特征。其中,英语世界的观众对《桃花源记》所刻画的生态、人物、世界之间又构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跨文化关系。

据报道,深圳环球数码出品的动画作品《桃花源记》片幅不足十七分钟,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水墨、皮影、剪纸、大写意等,实现了三维动画的无缝衔接。此片曾先后获得东京TBS亚洲数字作品大赛最优秀奖、中国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等。该片于2012年12月8日至2013年4月14日应邀参加了澳大利亚昆士兰艺术馆/昆士兰新现代艺术馆举行的第七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的主题展“山水情”,呈现了中国传统水墨动画的魅力⑤。该部作品在题材、画面元素及动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等各方面都有突破。片中的潺潺水流和缤纷桃花,以及人物形体动作的流畅、面部表情的丰富、细节动感的逼真,使得整个画面将传统的艺术符号升华到崭新的视觉体验。落英缤纷、升平歌舞、洞天福地,带给国内外观众一种飘飘欲仙的新奇感受。这种符号带来的异域享受,还得益于该片的语言文字与故事情节。深圳版《桃花源记》充分体现了二度创作的特色,且明显具有使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的意识。英文片名The Legend of Shangri-La反映了扑面而来的浓郁的跨文化气息,古朴的中文台词配以现代的英文字幕,亦庄亦谐的动作、触及魂灵的独白、民族特色的音乐,引人入胜。尤其是叙事层面,将陶渊明作品中的顺叙处理成倒叙和插叙的方式,情节发展显得跌宕起伏,属于典型的“变”与“易”,或者是编译。不过,从片首的渔人遭太守鞭笞、刘子骥策马相救、渔人描绘桃花源奇遇、刘子骥欣然前往而未果,情节虽似曾相识,但主题不偏不离,属于典型的“形散而神不散”。现实的残酷、奇遇的美妙、未来的无望,使得渔人自己最终感慨“没有人再相信我的故事了”。由此,他成了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经历的人。这种悲哀,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增添了观众对渔人的同情、羡慕与不屑。同情他的现实遭遇,羡慕他的人生偶遇、不屑他的违背诺言。可以说,通过影像符际翻译《桃花源记》,文本的抽象与文字的意象,都得到了形象的呈现。当然,这种呈现并不局限于影像这种动态的流感画面。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用绘画描述出来,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同样属于符际翻译,难度超过临摹,临摹是根据原作进行书法或绘画的模仿。临摹以原作为依据,关键在模仿(imitation),而用绘画实现符际翻译《桃花源记》的关键则在于对像似的创造(creation)。袁行霈认为:“历代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作品很多,这些画中并没有陶渊明的形象,但是因为这篇作品表现了陶渊明的理想,而这理想反映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愿望,深受历代读者喜爱,所以也成为画家常用的题材。”⑥其实,除了陶渊明和该作品表现的理想外,作品的叙事技巧及文字意象所产生的意境,尤其适合绘画,适合符际翻译。譬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都是一幅幅动静交融、人禽睦处、生态祥和的神往图像。“象也者,像也。”二者都是人类符号化把握世界的两种模式。不过,“象”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诉诸心灵的内视,是可感、可思的;而“像”则具有形象性和固定性,诉诸眼睛的直观。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物象总在“似与非之间”,从而要求“象外之言”、“象象组合”,以营造一种意境,达到境内之象与象外之境的理想状态,这也使得《桃花源记》达到了“诗中画,画中诗”的像境状态。将心灵之悦诉诸泼墨之间便构成了视觉之美,《桃花源记》的符际翻译家个个都是丹青高手,仅袁行霈的著作《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就收录、介绍了十九幅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历代绘画名作。其中八幅收藏于台北,其他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扬州、重庆,以及美国、日本等。据袁先生考证,唐代韩愈所作七古《桃源图》,已经提到根据《桃花源记》绘图的情况,而且明代杨慎认为,“唐人画桃源图,极为工妙。”不过,综合分析可以发现,有的图绘桃花源故事较为完整,如南宋马和之的作品,最右端溪水中停泊一小船,从右至左依次展开五组人物,有渔人与桃源中人对话的情景,众人下棋的情景,也有众人聚饮的情景。中间点缀以树木、屋舍、溪水、耕牛、小犬等,全是农家景色。但左端云雾中露出楼台,楼顶巍峨,又是仙境。⑦还有明代文徵明所绘的《桃源别境图》,共分为四大段。第一段只画群山、溪水、桃花,乃是进入洞口之前的那一段路。在一巨石之下,倒挂着的桃树掩映之中一小船停泊其间。第二段从一座桥开始,渐次进入桃花源中。图中五人体态各异,其中最右边的白衣者似乎是那渔人,正张开臂膀似乎在询问着什么。向左是一手持拐杖的老者。第三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人物中有担柴的农夫、水田中耕作的农人,也有闲坐的老者。还有一只小犬在篱笆前面,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第四段还是从一座桥开始,上面是一道瀑布,将左右画面明显地划分开来。桥上站着一位正在观瀑的高士,身后跟着一个书童,腋下夹一张琴。右面还出现了一个女性,似乎是刚刚晒了衣物,颇有生活气息。画的最左端是几道瀑布,下面激起层层浪花,气势非凡。袁先生以为:“在今天所能见到的所有桃源图中,这一幅画对内容的取舍最具匠心。”⑧ 然而,类似的桃花源全景图似乎并不多。其他画家多是把握故事的某些特定场景或细节。文徵明次子文嘉立意很有特色,但仅图绘了渔人舍舟登岸欲入山洞的情景。明代宋旭的《桃花源图》先是画出一段山溪,两岸点缀以桃花,溪水尽头停一小舟,山间一小洞,再向左展开则是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怡然自乐。渔人手持船桨,正与桃源中人对话。这些绘画虽非全景图,但对于陶渊明的文本而言,形散而神不散,因为渔人、小舟、桃花等都是《桃源图》的独特标识性符号。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藏有明代仇英的《桃源图》卷,画面重岩叠嶂,点缀以桃花,右部溪水中隐约一船,中部和左部绘桃源景色,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往来种作。袁先生认为该作更为接近《桃花源记》原作的内容。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桃花源图》的主体部分是渔人与桃源中人见面的情景,人物形象的勾勒,笔墨简练,十分传神。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绘画,也有出自朝鲜画家之手的。李朝的安坚画过《梦游桃源图》,图中奇峰耸然,红色的桃花点染其间,俨然是神仙世界。从这幅图可见陶渊明以及中国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对朝鲜的影响何其深远。⑩袁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最能展现想象中的山水之美,成为山水画家喜爱的题材。而且,它有简单的情节,便于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传统的卷轴形式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于其时空的设计,画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既可以将不同时空的情节置于同一幅画中,让人物反复出现,也可以选取一个固定的时间与地点,着重表现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景,画家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B11不过,小溪、渔船、桃花等,作为《桃花源记》的标志性符号,始终揭示着该部经典作品的主题,有效地实现了符际翻译的效果。

四、结语

文字、影像、绘画,共构叙事,在多视角展现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重构了《桃花源记》的经典性,使其跨出传统的叙事模式,跨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学的奇葩。在讨论世界文学是如何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成时,戴姆拉什曾提出一个专注世界、文本和读者的三重定义:1. 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简略折射。2. 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的作品。3. 世界文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是超然地去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一种模式。B12当然,对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言,这还要归功于作品的“经典性”所具有的可译性。所谓可译性,“是某些作品的本质特征,但这并不是说对于正在被翻译的作品本身是本质的。它意味着内在于原作中的某种特定的含义在可译性中得以自我展示。显然,任何译作不管多么优秀,较之原作都不具有任何意义。然而,它确实由于原作本身的可译性而接近原作;事实上,这种关联更加紧密,因为它不再对原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它叫做一种自然的关联,或更具体地说,一种至关重要的关联。正如生命的各种形式与生命现象本身紧密关联而对生命并没有什么意义一样,译作虽来源于原作,但它与其说来自原作的生命,倒不如说来自其来世生命。”B13可见,翻译不再局限于文字,影像、绘画也是翻译,这种认识为通过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将民族的《桃花源记》在异域寻求到它的来世,提供了资源保障,使得“世外桃源”与“香格里拉”成为人们生活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模式。对这种认识的接受,可以使类似于《桃花源记》的其他民族作品,今世找到来世,经典更为经典。

① 赞宁《宋高僧传》(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53页。

② 同①。

③ 张佩瑶《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中国翻译》,2009年第5期,第30页。

④ Roman Jakobso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1992:144-151.

⑤ 《深圳动画〈桃花园记〉亮相奥大利亚》,《深圳商报》,2012年12月13日,第C05版。

⑥ 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1,82,99,117页。

⑦ 同⑥。

⑧ 同⑥。

⑨ 同⑥。

⑩ 同⑥。

B11 同⑥。

B12 David Damrosch,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Princeton & Oxfro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281.

B13 Walter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in Rainer Schulte & John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72-73.

Semiotic Translation of Tao Hua Yuan Ji

HU Mu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2.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3

关键词:阐释学 斯坦纳 理解 翻译四步骤

1.阐释学与翻译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哲学理论。阐释学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学思潮之一,阐释学与翻译研究又有着天然联系。译本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一种阐述或阐发,一种注解诠释,而这些又都可以归结为“释义”――对原作品意义的解释。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的一个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本读者为中心的两种翻译途径,乔治・斯坦纳继承并发扬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他明确指出“翻译即理解”,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2.阐释学关照下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在其思想深度和文学意境的塑造方面均体现了作者非比寻常的文学造诣,堪称文质兼美,情境俱佳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桃花源记》被多次翻译,林语堂、HerbertA・Giles、杨宪益、黄俊雄、毛荣贵、罗经国等人都曾翻译过该文,其中属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最为使人印象深刻,下面用阐释学派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杨的译一个简单的分析。

2.1信任

首先,译者进入的是“信任”的层面,“一项信念的投入”,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言之有物,有翻译的价值。杨宪益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他毕生的愿望,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因此,杨先生及其夫人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如《红楼梦》、《离骚》、《屈原》等。

《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自然也被列入其中。杨宪益先生将翻译《桃花源记》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窗口,认为该文是能够被翻译且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就完成了翻译的第一步骤――信任,一切翻译活动都从信赖开始。

2.2 侵入

所谓的侵入,就是侵占与发掘。指牵涉到的两种语言之间,两种思维形式之间造成的冲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侵入”一词常使人联想起侵犯、占领等具有掠夺性色彩的词。而实际上,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这正好反应了阐释学派中的重要思想――翻译即理解。作为翻译的第二个阶段在斯坦纳看来都是有偏见的,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阙无法避免的攻击,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George・Steiner 2001:87)

例如: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In the reign of Taiyuan of the Jin Dynasty, there was a man of Wuling who was a fisherman by trade.

该句中,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使用了“reign”、“Jin Dynasty” 两个词语,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这一历史,保留了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的质素,使西方读者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明的变迁。

2.3.吸收

在对原文的入侵以后便进入输入吸收的过程,即原文意义向目的语言中的移植,这是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规划到译语之中,用译语完整的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阐释学认为,文本中含有原作者的视界,理解者则是有其所处具体时代氛围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间存在着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因此,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向作者靠拢,以达到“视界融合”。

原文:黄发垂髫,并依然自乐。

译文:And all of them, whether old people with white hair or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tied in a knot, were happy and content with themselves.

2.4.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对原作进行重组,采用一定策略对之前阶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发生的信息丧失进行补偿,即对翻译过程中的丢失、偏差、过失进行补偿、修改,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译作之所以能对原作进行补偿,是因为它能使原作在新的地区和新的文化领域里继续生存下去。西方读者对中国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知之甚少,杨宪益先生对《桃花源记》的翻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西方读者从中了解了东晋时期人们的特殊心态、社会状况等,即通过翻译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原作就得到了补偿。

3.小结

本文在阐释学的基础上,运用其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观点,从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析了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系统地论证了阐释学派的观点――“翻译即理解”,其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间的差距,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都会成为翻译的障碍,给翻译带来困难。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努力使自身的视域与作者所处时代的视域相靠近,做到视域融合。以期重现作品精髓,同时彰显作者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蒋侠,2010,阐释翻译“祥林嫂”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J],《绥化学院学报》第30卷第五期,132-133页。

[3]朱瑞君,2009,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

[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第23卷第6期,92-96页。

[5]陶渊明,1988,桃花源:诗并记[M].中国文学史勘考资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艺 音乐教育 相声 快板 德育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各民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近年来受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破坏,我国许多曲艺曲种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危险。如何对我国传统曲艺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及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明确规定了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责任。如何在幼儿师范院校艺术类教育中进行包括中国传统曲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1.中国传统曲艺是幼儿师范院校尚未开发的教育资源宝库

我国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牌子曲类、弹词类、鼓曲类、琴书类、时调小曲、走唱类等艺术形式,门类繁多、品种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科学及社会价值。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曲艺类占124项(含扩展项目10项);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王屋琴书、灶书、丝弦道、锣鼓书、三弦书等18项中原特色传统曲艺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非常适合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推广。幼儿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幼儿园、小学从事幼儿启蒙教育。而目前却尚未开展中国传统曲艺类相关课程,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曲艺陌生,毕业后没有能力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可见,中国传统曲艺是幼儿师范院校尚未开发的教育资源宝库。

2.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受全球一体化及现代科技文明的影响,人们的业余文化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多改变,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等成了大众主要的娱乐方式。许多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观众人数萎缩、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后继无人、甚至濒临灭绝的危机。如何扩大民间传统曲艺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幼儿师范院校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承担着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重担,在幼儿师范院校传承例如相声、快板等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在幼儿园、小学培育未来传统曲艺的观众和接班人,这对于民间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助于向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受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青少年学生传统道德缺失,家庭观念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在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条式德育工作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传统曲艺通过“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句句警人心,听者自动容”的方式向观众进行道德教育,涌现出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岳飞传》、《杨家将》等一大批讴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在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学生在传统曲艺的欣赏和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了明辨是非,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姻观,传递的是正能量。

4.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传统曲艺是中国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学的特殊传承载体。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的史诗以及许多民歌与叙事诗,藉曲艺艺术的“说唱”得以传播、宏扬和保存。曲艺在其历史发展中催生了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许多古典文学名著,孕育了诸多戏曲剧种。学生进行传统曲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曲艺的表演技巧,更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相声、快板、二人转等民间传统曲艺深受青年学生的喜欢,学生通过成立相关社团、开展民间传统曲艺的表演,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校园文化的竞争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幼儿师范院校开展传统曲艺传承的途径

1.开展传统曲艺的相关教学与研究

相声、快板等传统曲艺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演唱能力、表演能力、摹仿能力,非常适合在幼儿园、小学开展相关教学。而幼儿师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师资,而当前幼儿师范院校没有开展传统曲艺的相关课程,幼儿师范院校可以开展传统曲艺进课堂的教学探索,组织音乐、语文、思想政治等教研室教师一起筛选适合幼儿特点的传统曲艺剧种和内容,创作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新桥段,编撰相关教材、教案。

在课程形式上可以采取尝试开设快板、相声等曲艺类课程选修课,课后开设第二课堂及兴趣小组。

2.培养传统曲艺的师资队伍

由于传统曲艺多流传在民间,进入高等艺术院校课堂较少,幼儿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普遍对我国传统曲艺陌生。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本校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民间采风,向民间曲艺艺人和传承人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曲艺演员、民间艺人到学校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开办培训班、讲座,向师生传授中国传统曲艺文化,逐步培养学校传统曲艺的人才队伍。

3.通过学生社团建设,建立校园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长效机制

幼儿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地不同,组织学生假期对当地传统曲艺进行文化采风,让学生深入民间,零距离接触、学习中国传统曲艺。在学生中成立相声社团、快板社团、大鼓社团等曲艺类学生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及汇报演出。在学生中建立传统曲艺传承人制度,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传统曲艺,形成校园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靖.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民间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初探[J].音乐时空,2013,(05).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5

问题举例:

1.《伤仲永》

在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中,对"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中"泯"字的解释,把"泯"解释成了"完全"。而对全句的翻译则为:"才能完全消失,如同常人。"然而"泯",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消失",并没有"完全"的意思。而且结合全句及全文的意思,作者要强调的是仲永才能的消失,"然"在此处可以翻译为"......的样子",按课文注释中对"泯"字的解释,"泯然"应解释为"完全的样子"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因此,"泯"只能解释成"消失"不能解释成"完全"。

同样在本文中,把"贤于材人"的"贤"解释成了"胜过、超过",其实"胜过、超过"应是"贤于"二字的合解。单独的"贤"应是形容词。

2.《木兰诗》

在《木兰诗》一文中,对"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中"思"和"忆"的注解。课文注释为:"何所思:想什么。""忆:思念。"这样的注解过于肤浅,且使整个意思显得嗦、含混。这四句诗用了两个复沓手法。前两句是父母所问:女儿啊,你叹息什么?是不是有了儿女心事了?后两句是木兰回答:爷娘啊,女儿可不是有什么儿女心事啦。"在这种铺垫的基础上,自然引出了下文写木兰的叹息,突出了木兰"昨夜见军帖"、为父年迈弟年幼而自己身为女子而叹息,为能不能替父从军而忧虑了。基于上述考虑,这两个词的注解,应该是:"思、忆:同义,指男女情爱之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很多年来不少人大都按语文课本的注释讲解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它们既然容易辨认,但联系下文"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岂不显得互相矛盾?实际上这里作者为了简练含蓄采用互文的手法,雄兔举脚扑朔而双眼迷离;雌兔双眼迷离而举脚扑朔,意思是雄兔和雌兔脚都扑朔,眼都迷离。正因为如此,所以两兔跑着的时候就分不出雄雌来。

3.《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落英缤纷"中"落英"一词,书下的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意象"的概念萌生于汉代,发展于晋代,是说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象)来表达。《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借这一虚构的美景来委婉曲折地展示作者的美好理想。作为诗文大家,陶渊明截取的生活景象不可能是颓废伤感的"落花",而应是蕴含美好的初蕾,即"初开的花",这才吻合作者的心境,以"象"达"意"。且已有研究者指出,屈原的"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的"落英",它的意思是初始的也即刚绽开的鲜嫩。因此,应将"落英"一词的书下注释改为"初开的花。一说,落花。"

4.《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书下注释对"吝情"的解释是"舍不得",此说一是没解释清楚"吝"的意思,二是和全句也不谐调。如将"吝"解释为"感到为难",却很好。"吝情"是"感到难为情"之意,"不吝情"是"不感到难为情"。全句应是省略句"曾不吝情(于)去留","去"是离开;"留"是留下、留宿。去留,是偏义词,意思是去,离开。全句的意思是"对离开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来表现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5.《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中,"浮光跃金"一句,书下注释为"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把"金"理解为"金色"。从表达的角度看,"浮光跃金"与"静影沉璧"是一组对偶句,"金"与"璧"词性应相同,该是名词。"静影沉璧"是比喻句,是"静影如沉璧",那么"浮光跃金"也应是比喻句,是"浮光如跃金"之意。不论从具体语言环境还是生活实际,"金"应理解为"金子","浮光跃金"应注释为"水面上浮动的月光像跃动在湖面的金子"

再如,本文中"岸芷汀兰"一句,书下的注释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翻译时,应前后句互为补充,否则就把意思理解错了。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同理,"岸芷汀兰"的"岸"不仅有"芷",也有"兰";"汀"不仅有"兰",还有"芷"。全句的注释应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

桃花源诗翻译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训练 有效方法

阅读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活动,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初步获得文章的基本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可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将其综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师生对话,设疑激趣

在新课标指导下,课堂教学要注重“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由于初中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他们对新鲜事物仍充满着好奇。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个简短的视频:在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树叶茂盛的桃花林中,走来一位诗人,他满怀愁绪、愤慨无奈,于是他只能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引发学生根据播放的内容联想一个成语,即“世外桃源”,然后说:“下面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看看世外桃源的美好,亲身感悟那美好的世外桃源。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描绘桃花源的美好?(2)作者为什么要创设这样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它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有什么寓意吗?(3)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学生带着问题与好奇来阅读课文,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下,不仅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阅读也更加认真了,还能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将自己的疑惑解开,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阅读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与质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里也能自主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理解,分析体验

要对阅读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就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读而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作用。因此,教师要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而不是像狗熊掰棒子一样,掰一个掉一个,将之前读过的内容都忘掉了。要在阅读并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形成一种阅读模式,养成科学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学习《海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这篇文章的内容,我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将课文分成了三幅不同的画面:第一幅为风卷云集,海燕在空中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幅为暴风雨迫近,海燕勇敢地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幅为暴风雨降临,海燕呼唤暴风雨。这三幅场景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照海面上的景象变化而逐步展开。学生通过对课文进行分层梳理,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层次,并能体验到暴风雨来临时海燕的迫切心情。另外,海燕的行为与海鸥、海鸭、企鹅等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更加突出。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逐步分析与体验,能让自己更贴近作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有利于挖掘文章主旨和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三、反复朗读,心口并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阅读,用作品展开对话,是对作品观点态度的一种再理解和再创造。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能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缜密,情感体验更丰富,表达得更准确、更生动,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其文字简练、对仗工整、内涵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朗读则有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学生对古诗词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味;朗读可以促进记忆,通过熟读而能够背诵,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时,我提倡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宋代陆游的诗《游山西村》时,我就让学生先进行反复朗读,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文章注释,将这首古诗翻译出来,我再对重点诗句加以剖析,学生对诗的理解像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方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山泉在溪流中川流不息,草木越来越茂密浓郁,蜿蜒的山路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正在迷惘不知所措之时,突然看到前面的几家农舍,坐落在花木之间,诗人豁然开朗。另一方面,它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人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令人回味无穷。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从中领悟到生活哲理――不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坎坷难行,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乐观、坚强、勇于前行,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光明与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能够在阅读时形成惯性思维,有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鉴赏阅读,感情升华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优美、形象、生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认真思考,并充分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写作意义,让学生将自身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所感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例如,在讲《背影》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后,我让学生再认真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并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见解。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如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等,父亲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学生在认真鉴赏与分析后,能够理解父爱的无私与伟大,并能通过这些具体的小事,联想到自己的父亲默默无闻地为自己做的那些事情,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真切体会着父爱的无私。另外,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诵咏吟读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累阅读素材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其阅读素质。

总之,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拥有强烈的阅读动机与兴趣;要对文章进行细致的剖析,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并对重点段落及语句进行鉴赏,使其情感得到升华。另外,想要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在课堂上进行文章的分析与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书,多揣摩文章的意境,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情境。在语文阅读训练中,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遵循正确的教学规律,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达到事半功倍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