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学经典诵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1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9-0018-02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灿烂瑰宝,其蕴含的语言力量与文化精神值得每一位国人学习。“文以载道”,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浓缩体现,其传承不仅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家园提供了有力支柱。诵读模式在古时即被广泛用到语言教学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引入新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将经典真正带入学生心中、提高学生语文鉴赏水平的作用。本文将从诵读国学的目的、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和国学诵读的课堂实践3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思考。

一、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传递学生诵读目的

1. 国学经典的种类与诵读资源的选择

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学生对传统国学知之甚少,不少学生对国学的了解仅局限于课本中的《三字经》《论语》等,然而,中华国学博大精深,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若想让学生真正开始接触国学,首先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范畴。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周礼・春官・乐师》篇,指古代的学校。随着明末西学等的引入,有人便提出与之对应的“国学”,国学的定义变为研究以经、史、子、集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学问,经部主要为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春秋》《孝经》等,史部为各种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子部为诸子百家之著作,阐述百家之思想,如《老子》《庄子》《墨子》等,集部是古代文学和艺术作品统称,包括《楚辞》《乐府诗集》《全唐诗》等。最经典的国学当属“四书”和“五经”,在不同A段和不同版本的语文教学中,四书和五经的内容都有所选取,其在经典国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随着对国学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如今的国学经典泛指那些影响深远、价值高、具有传承价值的资料。

在对国学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筛选。对开始接触国学的学生,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等进行诵读,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具有实用性;对中阶学生,唐诗宋词、《论语》《史记》等是不错的选择,这些经典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又能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相关揣测,还能为学生提供语言素材积累,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对高学段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涉猎可以更为广泛,《诗经》《楚辞》《大学》等都是经典书目,这些书籍或意境深远,可提高学生文学底蕴,或讲述圣贤之道,传授为人处世之法,都能使学生获益匪浅。

2. 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明确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是塑造良好诵读环境的前提。中学时期正处于精神文化培养的初始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和对社会的认知还处于探索时期,学生越早诵读国学经典,越能尽早树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尽管早期接触国学经典时,学生对经典意义的理解及其文化内涵的把握还存在缺陷,但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长期和反复的诵读中,当学生的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脑海中的国学经典便会日益明晰,国学中蕴含的智慧和文化将在学生的反复研读中根植于学生的精神家园,为学生日后为人处世指引正确的方向。

此外,国学经典的语言往往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哪怕不知其意,学生读来亦朗朗上口。一些国学经典通俗易懂,内容明晰,如《三字经》等,可为学生奠定基本的语言基础,而一些国学经典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需反复研读,如《诗经》等,这些国学经典集中华语言文化之大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可向其学习行文的思路,积累优美的词句和丰富的语言材料,构建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框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

随着国学经典诵读走入课堂,旧的教学理念有待革新。传统诵读缺乏系统讲授,将诵读片面地理解为诗文朗诵或简单的文字重复,既未培养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又未教导学生诵读的要义,结果导致国学诵读占用了语文课程时间却并未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基于此,笔者对国学经典诵读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 合理安排诵读时间

语感的培养是诵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习惯,最好每周有固定的国学经典诵读课,有利于教师对诵读进行集体教学。此外,可安排朝读或晚读的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既可作为对课程的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巩固,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2. 教授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

不少教师在诵读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朗诵,却并未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导致学生诵而不知其味、不知其意,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诵读的兴趣。对中高年级学生,掌握基本的诵读方式是有必要的,如在诵读中的抑扬顿挫应该如何把握,诵读时发声有哪些技巧。诵读时既要有外在的语言表达,又要有内在的情感表现,语言的表达要有规律,朗诵时脑海中要有相应的画面,这样有声的文字才能转化为画面和情感。朗诵是对文字的二度创作,特别是在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时,其语言简洁凝练,情感和意境的表达需通过“诵”的方式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诵读基本方法的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成为朗诵家,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能更深入地融入国学的语言环境,领会国学经典独特的音韵之美。在进行方法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名家的诵读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诵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进行诵读时,教师也应进行相关指导,帮助学生回归语境,把握诵读节奏。

3.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诵读

课本中的国学经典非常有限,仅凭课本教学还远远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拓宽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国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进行《论语》教学时,教师可多准备相关背景材料,如颜回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的话是对谁说的等,增强学生对诵读经典的了解,并提供相关的诵读资料,将课内外诵读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经典诵读的课堂实践

1. 小组合作形式的课程教学

学生掌握基本诵读要点后,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诵读中占主导地位,老师仅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一方面,小组中每人轮流朗诵,可为彼此提供诵读意见;另一方面,诵读就是为了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在小组讨论时,不同的观点进行相互碰撞,可扩展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范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局面。

2. 开展多N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多元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活动形式可以是国学黑板报大赛,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国学经典故事展现出来;可以在校园或班级范围内开展国学诵读比赛或国学小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热情;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平台,在每日固定时间由教师进行国学经典朗诵,营造学生学习国学氛围;还可以在节假日举办与节日相关的引经据典活动,如教师节时举办“尊师重道”国学经典引用比赛,将节日和国学经典联系到一起,使国学经典中传递的文化和精神深入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

3. 建立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

评价是为了检验课程效果,为课程的改进提供方向。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为教师和学生的课程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在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可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课后辅导、课堂活跃度等进行评价,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实现诵读课程的评级,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自评、互评,以及学生给教师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定位,更加明确教学需要,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核心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小研.在国学经典诵读中诗意成长[J].中国德育,2015,(9).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社会学家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总结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就通过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在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主导下面,我们才能够理智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去吸收其他文化有益的养分。树立起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所以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育更担负着文化传统――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那么,农村小学如何有效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做法呢?现就我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一下。

一、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

二、开展国学经典的有效措施

(一)重在积累,强化诵读

我校对诵读国学经典的总体把握是:重在积累,强化诵读。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以后,他们随着古汉语知识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的。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诗词曲赋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让学生诵读经典文章,比任何不当的解释好。不要强迫,不要急功近利,听其自然。再循序渐进地要求“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

小学低段以启蒙、诵读为主;小学中段以诵读、明理为主;小学高段以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做到各学段各有侧重,体现适合各年段学生年龄、学习特点的国学知识递进行结构。

(二)引导感悟,渗透精神

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而农村留守儿童多,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如《弟子规》,便于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弟子规》就是一种为人的规范,一种处世的准则。首先是“孝悌”,“百善孝当头”,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恭有礼等。再如《论语》、《孟子》中的思想,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国学中的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这些优美的词句被万口传诵,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学生受用一辈子。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等蒙童教材,可以教授学生许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三)传承经典,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处理好精华与糟粕的问题的确值得研究与思考。作为教师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取其精华,避开不合时宜的内容。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小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四)计划诵读,注重坚持

我校坚持把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并制订适合于农村的诵读计划,以克服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诵读计划诵读。我们常常把经典进行适当的编排,如按作者编排: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苏轼系列等;如按内容编排:送别系列、怀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鸟系列等;如按形式编排:咏物系列、情景系列、比喻系列等……使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比较有系统性。

?毕 我们在时间上也给予保证,农村孩子回家没人辅导,我们就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每天坚持晨读半小时,同时每月各班举行一次“国学经典”主题的班会,每期学校举办一次“国学经典”专题的大型活动,让“国学经典”读在学校、消化在学校。

(五)多样评价,注重激励

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安排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国学知识、国学名句填空等比赛。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3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3―0023―01

随着中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普及越来越广泛,该项活动所蕴含的传承文化、道德教化、素质提升、人格塑造、智力培育等等强大的育人功能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青睐。然而,随着这项活动的广泛开展,受普遍赞誉的国学经典诵读在一些地方和学校走上了“唯美化”误区,作秀的成分日益增强,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和及时矫正。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误区现象

1. 教材上的“唯美”误区。随着国家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推进,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借机开发校本课程,出现了经典诵读教材编著热,通过搜罗、截取、删减、拼凑一些经典篇目的章节或部分,一些古诗词和训诫篇目,集结成一本书。同时在印刷、装帧上下大力气,要么在文字排版上做文章,要么将书本装订成仿古线装书,走入华而不实的“唯美”误区,却忽视对原文注释,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甚至注解出现错误。

2. 内容上的“唯美”误区。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不接地气,一味追求名篇、名著效应的“唯美”而脱离教育实际,主要体现在,诵读内容的选取上不能够与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相适应,不能够与当地的教育人文环境相吻合,不能够与时展的主流相结合,凭主观意志定教材、定内容。一些学校的诵读内容甚至断章取义,歪解了国学经典诵读力求宣扬真、善、美的主题,忽视了人文教育的作用。

3. 形式上的“唯美”误区。一些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程式化,在诵读形式上不能够选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缺乏生机与活力,僵硬死板,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潜移默化育人功能相偏颇,不能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一些地方和学校为迎合书香校园建设,高举国学经典诵读的牌子,但实际上并无真正的诵读措施,成了典型的形式“唯美”。

4. 活动中的“唯美”误区。为了推动该项活动,提升国学经典诵读的示范效应,各地纷纷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比赛和展示活动,举办活动本无可厚非,然一些学校和地方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布置会场,置办服饰,将孩子装扮成古代少年的模样,诵读时摇头晃脑,为活动而活动,违背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宗旨。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诱因探析

1. 对诵读意义的认识不足。中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除了提高思想修养外,还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一些机构和学校没有将国学经典诵读与日常读书阅读结合起来,认为这只是一种政治任务或者行政命令;或者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课外兴趣小组;一些农村学校认为国学经典诵读追求的是高、大、上,离自己比较远,对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望而却步,存在意义认识上的误区。

2. 诵读情境创设的歪解。国学经典诵读旨在通过诵读情境让学生感受民族经典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滋养他们的心田,播下美德的种子。然一些学校创设的专门诵读室、专门诵读服等,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国学经典诵读只有在规定的情境中才要诵读的歧义,缺乏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延续性。

3. 教育功利思想的影响。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一些办学机构纷纷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经典微课班、精品班;推出版本繁多的国学经典诵读音频、视频材料等,这些都使得朗诵活动走向“唯美化”。一些学校为了给自己的学校打上特色办学的旗号,纷纷拿国学经典诵读作招牌。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唯美化”命题“重置”

1. 国学经典诵读的动机“重置”。力求将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定位在培养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高度,将诵读动机定位为通过阅读领悟文化魅力、补充文化知识短板、塑造高尚人格、铸造道德情怀、提升智力等方面。同时要正确认识经典诵读的功效是长期的,需要日积月累。

2. 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重置”。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力求将经典主体与时代脉搏相结合,将诵读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根据校情、地域特色进行科学的指导,挖掘一些凸显地方文化的特色内容。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幼儿诵读

一、幼儿诵读国学经典的价值

1.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举世瞩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人积累了大量的智慧,曾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航标中遥遥领先。然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却也有它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并在20世纪初的中得到教育界和文化界的否定,鲁迅曾经在《狂人日记》中将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描述为“吃人”。 传统文化经典也被国人以摧枯拉朽之势摒弃一旁。随后很长的时间里,国人的思想一直都被追求“民主”、“自由”所主导,一直到之中的破“四旧”,传统文化被与封建礼教划上等号,国学经典也被视为封建糟粕,将其弃之尘埃。

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加剧,在激烈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怎样保住文化的民族性与本土性?这成为当下国人日渐关注与思考的问题。于是传统文化得到重新的慎思,牟钟鉴,陈光林在其主编的《儒学价值的新探索》中谈到:“传统文化和儒学有‘三性’:时代性、民族性、人类性,时代性要转换,民族性要升华,人类性要阐扬。”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秉承理智和甚至的心态,对于违背时展的、落后的要给予改善,对于具备民族性特色,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的要给予发扬,具备人类性的更要给予积极推广。对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视为封建、落后的糟粕,而应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与“综合创新”,既要超越传统,又要超越反传统,国学经典文化就像我们民族的血液,需要在蜕变中传承,“一个民族没有了经典,就没有了文化,没有了历史,没有了根基,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常理常道,因而也就没有了未来与希望。”[1]

二.幼儿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2.1 国学经典的启蒙意义

国学经典文化以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为核心,国学经典文本里几乎都贯穿了这样的价值观,这对于幼儿从小养成道德、诚信、孝顺、仁爱等传统美德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幼儿时期,处于人格发育的基础时期,可塑性非常强,价值观的灌输对于以后的为人处世,性格养成都非常重要,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成为当下幼儿的代名词,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塑造传统礼仪文化的语言环境,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与讲解,让国学经典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从中华传统文明中,汲取到正面的能量,尤其是当下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国学经典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对于幼儿健康人格发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幼儿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本民族文化的保持与传承。[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犹太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颠沛流离但最终还是复国,这离不开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坚守。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外民族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了海纳百川的接纳与认同,但是却有很多国人在冲击中迷失,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刻不容缓,幼儿时期是一个对周边事物建立认知的阶段,此时介入以国学经典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其作为最初的价值观确立,从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未来的弘扬。

三、幼儿国学经典诵读---以《弟子规》为例

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曾经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几千年的精神统治,对于仁爱、诚信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伦理观的形成功不可没,但是其也有愚昧和落后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幼儿诵读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以实现在传承中创新的目的与效果,本文就以国学经典《弟子规》为例,根据笔者的课堂实践,谈一下幼儿国学经典诵读中需注意的问题。

《弟子规》原名为《蒙训文》,作者是清朝秀才李毓秀,后来经过贾存仁改编而成《弟子规》。其内容主要来源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经过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了阐释与论述,为“弟子”们指引了为人处世之道。倡导在生活中以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第一目标恪守各种礼仪和规范。笔者认为在阅读课对《弟子规》进行诵读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幼儿的理解

在《弟子规》的诵读课上,笔者一般会结合生活经验,有的放矢的解释相关内容,比如"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首先给幼儿解释这几句话的意思,告诉他们,要尊重父母长辈,从小要有“孝”的观念,并结合一些现实情况进行讲解,比如很多幼儿都会看央视的儿童频道,央视儿童频道近几年搞的《十大孝心少年》评选活动,在幼儿及家长当中也都比较熟悉,可以结合电视节目为幼儿讲解什么是“孝行”,并与家长配合做一定以“孝”为主题的活动,比如回家给父母洗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件家务等等。诵读“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的时候,则主要针对大班虚荣心萌芽的现状切入,告诉他们不攀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大人物在生活中都谦恭有礼,不比吃穿。引导幼儿从小树立简朴、自律的作风。

2. 对内容进行引申扩展,培养幼儿创新精神

前文也提到,对于国学经典我们要持批评地继承的态度,因此在给幼儿上国学诵读课时不能盲目灌输所有的传统文化观点,还是以"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为例,这里面既蕴含着遵从父母的“孝行”理念,也有封建社会“愚忠”、“愚孝”的暗示,因此在幼儿诵读过程中要给予适当引导,培养幼儿的质疑与创新精神,指出对于父母的观点和行为,既要充分尊重,也要独立思考,思考父母的观点与命令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的话,则可以引入后面的内容:“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以和顺的态度与父母沟通,反复劝谏,启发幼儿勤于思考,对书本内容也要有自己的认识与分辨,从而有辨别的汲取传统文化精髓。[3]

3. 活学活用,促进幼儿知行合一

随着诵读课的进行,幼儿对《弟子规》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根据笔者的教学

经验,小班幼儿即可完整讲述弟子规中蕴含的1-2个故事,但是对于与实际行动的结合,还需要教师的强化与环境的渗入,比如在上其他课时,有个别幼儿不停讲话,课堂气氛一时难以安静,于是笔者严肃的说:“话说多!”其他幼儿立即齐声喊出:“不如少!”个别幼儿听到这里,知道是不好的行为,立即安静了下来。根据笔者的经验,笔者所教授的从小班开始到大班,《弟子规》诵读课都对幼儿的价值观念及行动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结束语:国学经典文本的诵读,对于幼儿思想道德启蒙及华夏文明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诵读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介入与引导,让幼儿既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到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又能摒弃封建糟粕,并且做到将价值观转换为行动,从而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蒋庆: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J].世纪中国,2004.9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重要性

在初初步入社会的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养成与学习目标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国学经典中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也能够为小学生的生活带来充实感。例如:《论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百家姓》可以增加他们的识字数量等等。我们可以以“诵读”的方式将内容灌输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一)创设氛围、培养兴趣

氛围的创设与兴趣的培养是国学经典诵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首先,许多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内涵可能还不是非常了解,在认知方式上仍有着一定的欠缺。因此,教师在诵读之前应该将形式丰富化,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条件下予以疏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国学竞赛活动”,并在每周五进行评比。学生要在诵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故事,将一周的内容整理好,制作成板报的形式。以《论语》为例,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来讲,学生可以在旁边将语气助词“焉”的意思标注上,并对整句话进行翻译。同时,为了增添板报中的趣味性,还可以在另一边画出三个并排的学子,以便他人理解。教师将学生们的手工报都集中在一个版面上,学生们在上课十分之前可以进行大声诵读,也可以默读。这种情况下,会使得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具有童真性,也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激起他们的兴趣。

(二)科学引导、提高诵读效率

国学经典诵读不只是令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些道理。因此,教师要选用合适的诵读方法,进行科学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先对诵读的背景进行介绍。以“三字经”为例,教师将其中几个非常典型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并为他们说明作者的时代以及当时的创作心情,使学生充分的投入进去。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在“孔融让梨”、“悬梁刺股”等故事背景下配上音乐,令学生按照课本内容逐字逐句的跟着诵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使得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能够弄懂其中的真正含义。因此,只有科学的引导方式才能够体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三)养精神

国学经典诵读同时也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养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而不是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区间。传统的小学授课中,通常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这种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国学经典的诵读不同,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内心的丰富作为重点,体现人文关怀。尤其在现代思想混杂的社会中,引导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已经成为了诵读中的主要任务。以“弟子规”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将学生们带入主题,询问他们在家中是否做到了孝顺父母,在学校中是否做到了尊敬师长。如果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就要将具体的事例说出来。学生两两分为一组,其中一个人诵读这句话,另一人讲授实际做法。两人以不断交换的方式进行记录,看哪位同学的事迹更丰富、做法更令人记忆犹新。教师留给学生15分钟的自由诵读与讨论时间,结束后每个小组要派出一名代表来进行总结,再在全班的范围内进行竞选,选择出一名获胜者给予奖励。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诵读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令学生能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促进人文精神的养成。

(四)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国学内容进行反复的筛选,做出最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将其中优越的知识内容传递给他们。例如:教师可以发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优化学生的阅读结构。首先,可以在班级内进行“轮流诵读”,每位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经典内容来诵读。如果在诵读中遇到错别字的情况就要坐下,下一名同学来承接,以此循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实现传统文化与国学诵读相结合。教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两个大组,其中一组诵读“孝经”。另一组同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将内容讲解出来。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特点

在小学阶段,国学经典的诵读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大声的将内容“说”出来,并做到“吐字清晰”。这样才能够实现与经典的“相通性”。第二,对诵读的速度没有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才可以实现“口脑”融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三,诵读的针对性。教师要依照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来选择对应的读本,既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能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的诵读对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充实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其次,国学经典诵读也是人文精神养成的必经之路,教会学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以谦虚、宽容之心来理解。最重要的是,诵读国学经典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袁英.论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历史观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22)

国学经典诵读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国学经典诵读 教学研究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46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颂着,见证了民族灵魂的薪火相传,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可见,让广大学生从小接受中华经典美文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以小学低学段为例),我

尝试通过多媒体运用到国学诵读中,进一步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阅读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以及文化素养。

一、借用歌曲,古诗新唱的方法积累语言

根据课本教学内容和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适当的音乐,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给古诗词配上节奏,即兴来一段说唱,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的同时受到音乐的感染。

如《静夜思》教学中,当学生听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缠绵的歌声时,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远方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的场景。又如,在学习杜甫的《绝句》时,随着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歌声,学生可以从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诗人面对一派生机的春景时心情特别舒畅……借用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愉悦,可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由此可见,古诗新唱的方法无疑给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特点,把古诗词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诗词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定期以歌唱比赛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诗文积累。

二、巧借多媒体图画,提升学生阅读观察的能力

古人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自古诗画同源。由于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将古诗词语形体化,这样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意境。

古诗所选配的插图,每一幅都是诗情浓郁,气质浪漫,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插图展示出来,以此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可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所配插图:整个画面以红色为主调,展现山路、人家、白云和苍劲的树,停车观赏枫林的诗人。学生在欣赏完这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之后,反复朗读、体味,就会理解诗人所要表现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题。

三、通过多媒体感悟意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多媒体的演奏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进入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表达诗歌的境界。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古诗《村居》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单就字面的感知理解是不够的。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听录音、看图画等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描绘出的画面:早春二月的村庄周围,绿草如茵,黄莺飞舞,微风的吹拂下,河堤两岸的杨柳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春色中快乐地放起风筝。形态各异的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就这样,在悠扬的音乐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带入情境,反复吟咏。相信,学生早已被诗中的美景所陶醉,再次拉近了与诗人的情感距离,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国学经典蕴含着强大的道德能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许多经典的诗文立意深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将得到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学生,就是给学生开启了一扇与历史名人对话的大门,与圣贤为师为友,帮助他们更好地塑造人格。

诵读经典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使人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修养得以提高。如在教学《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我会结合讲解内容插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动画视频。学生在欣赏视频的同时会静静思考、慢慢体会这些故事所告诉他们的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个做人的准则。此外,我还会适时地播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如二十四孝的视频、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还会播放孝亲歌曲的视频,如《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等。

学生在这些国学经典的浸染下,会潜移默化地用圣人的言行举止来规范自己,心地向善,进一步提高修养,真正做到“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总之,在多媒体这双斑斓的翅膀下,“诵读国学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用自己的独特魅力唤起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了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语文课堂也从此更加充满灵动和生机。

参考文献:

[1]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彭雪卿.经典诗文诵读策略研究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3]郁忠华.创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经典诵读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

上一篇摘抄优美句子

下一篇简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