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山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山的诗范文1
1、家用相机自动档打闪光灯时,曝光速度一般会被固定到六十分之一,不管被摄对像是什么情况,都会按固定的曝光量进行曝光;
2、利用反光来拍摄,一般是专业人士用单反相机进行创作,光圈和速度都是根据摄影师的经验手动设定,而不是通过相机测定的。
所以,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存在测光、过曝或欠曝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关于山的诗范文2
1.长相不令人讨厌,如果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不要“逼”客人看你的家庭相册。
7.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0.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14.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6.没有什么东西比围观者们更能提高你的保龄球的成绩了。所以,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
17.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8.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学会聆听。
19.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20.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21.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22.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2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24.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
25.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26.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27.如果你在表演或者是讲演的时候,如果只要有一个人在听也要用心的继续下去,即使没有人喝采也要演,因为这是你成功的道路,是你成功的摇篮,你不要看的人成功,而是要你成功。
关于山的诗范文3
关键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对策;原则
1 关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作为客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意义,指具有审美感的风景,这是景观最常用的含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地理学中的“景观”,是指地表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对象的有规律的组合;第三种是作为生态概念,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山地城市景观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新的景观定义,而是在景观所包含的体系下一个具体的研究范畴,这个范畴包含的是山地城市特定区域内由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用最少资金和资源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预的景观设计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准则,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原则,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途径的,为人类提供高效生态保障系统的景观设计,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技术为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是以山地城市特殊自然环境为背景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设计要体现对山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体现对原有山水格局的尊重,体现对山地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应成为山地城市景观建设的节约型设计之路。
2 实现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对策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节约型景观将是山地城市未来景观建设的主导方向,应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1)健全机制与体制。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机制和体制是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合理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基于合理的景观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应根据城址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历史文脉,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应将城市景观的规划与定位作为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深入细致的建设工作。
(3)选择适宜的设计策略。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必须科学地分析和掌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围绕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思路来选择适宜的策略。
(4)培养节约与生态意识。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要求设计师具备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要形成“以生态、节约的景观为美”的景观审美标准,具备景观的评价能力。
(5)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需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公众代表参与方案讨论、设计师与公众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公众的意见,疏导整理后采纳正确意见并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去。
3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怎样的原则下研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本文提出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如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设计,设计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体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要尊重人们的景观审美意识和环境心理需求,充分考虑景观的实用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以人为本的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应该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存环境追求的基础上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承载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资源的节约而忽略了对人的考虑,那就违背了景观设计的初衷。
(2)减量与高效原则。减量,是狭义的节约定义,是指有节制、有约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它与浪费相对。高效,是广义的节约定义,是指通过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它与粗放相对。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中的减量与高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各种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生态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山体、气候、植物等自然资源。
(3)再用与循环原则。再用,是指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废弃的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废弃的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使用价值,究其根本原因是它放错了地方。废弃土地和废弃材料包括景观建成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垃圾、废旧材料等,还包括其他行业中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品,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使用的对象。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如何变废为宝,对它们重新加以整理、设计和提炼,使其服务于新的功能,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同时大大减少处理这些废弃材料所带来的资金压力,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节约新材料的生产投入,实现资源的节约。
(4)功能叠加性原则。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而功能叠加是指同一事物能够发挥多种有利的作用。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功能叠加性原则是指尽量叠加组合多种功能于同一个景观要素上,以实现对空间的节约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来讲,就是设计的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要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要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功能,更要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使设计的景观能结合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山地城市景观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功能叠加性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叠加;多种使用功能的叠加;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欣赏功能、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等等。
(5)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山地城市环境是一个物质和运动都极为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实体,具有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边缘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等特点,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是保护和改善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对于这一问题,在设计上应该做到:保持和维护有效数量的山地环境乡土动植物群;保护山地各种类型、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护山地复杂多样的边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原则无论是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或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是必须受到保护的。
(6)让自然做功原则。让自然做功是指景观设计要遵循山地环境自然规律,让自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自然作为真正的设计者,设计中应考虑如何把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顺应自然做适当调整,而不是对自然的再一次破坏。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对生态的影响。山地自然环境是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结果,有极强的自律性,不需要人工维护,具有自维持、自调控、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人为设计,还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
(7)彰显地域性原则。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要求尊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材料条件,结合功能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节地、节能与节材的规划。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传统,尊重当地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与当地社会和地域文化所赋予的价值紧密联系,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提炼并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对于山地城市而言,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既要尊重山地自然环境特征,也要注重地域人文景观特征的提炼,从而使景观拥有山地城市的特质和灵魂。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山地城市景观能否朝着节约、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和体制是否健全、决策者的素养、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平民大众的综合素质。同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资金的节约,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各种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自然成本。
参考文献:
[1] 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 华亦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法(中国市场)[J].2008(48):1920.
[3] 刘月.山地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营造方法研究(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4] 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风景园林)[J].2007(1):5564.
[5]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中国园林)[J].2009,25(2):7882.
[6] 黄铁苗.节约型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于山的诗范文4
【关键词】护士长;执行力;工作质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护士长的管理能力,是护理管理中,有效利用护士人力资源,组织实施完成领导决策中制定的工作目标,深刻贯彻医院领导的决策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1护士长的感悟能力
提升护士长执行能力,要历练接受领导旨意的感悟能力,理解领导所制定的工作目标的控制范围,不可偏离领导的引线,尽量做到准确的执行领导意图,不可一知半解地将科室工作走入误区,使科室工作目标与领导的决策背道而驰,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2护士长的计划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检验护士长计划能力的制定和实施效果的技巧,随时把握护士工作兴趣,完善计划工作可实现的局限性。制定计划以减少人、财、物的重复为基础点,与护士共同制定目标:各班的职责,工作程序、抢救程序、仪器使用程序、交接班流程等,通过护士长监督的工作计划所实施的能力,把护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细节化,科学化,提高工作进程。3护士长的指挥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树立护士长作为指挥者的素质,果断、干练、处事不惊,具有当机力断,抓住时机的能力,处理临床的突发事件,有条不紊,临危不乱,勇敢行事,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非程序化决策,敢于担负后果。此外,平时要对科室的细微之处,心中有数,,掌握护士心理生理及工作的能力,博采众多之长,达到护理工作综合综效。4护士长的控制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护士长要面对处理繁多琐碎的事件中,首先要认知受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个人思维认知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渠道不同。往往护士实际执行情况结果与预期制定的目标有差距,护士长要掌控情绪,因势利导,纠正偏差。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意见和提醒,既要预测潜在偏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纠正,对已出现的问题和事件敢于负责,让护士从心折服而自觉工作,更能有效达到工作的预期目标。5护士长的协调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拥有协调能力很关键。重在整体协调中,形成一种有效沟通体系是亮点。护士长在医院管理中起桥梁作用,上下级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护士与医生之间、护士与病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都是由护士长协调管理使之达到平衡点。协调中,素质,职业,年龄的不同,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和摩擦,护士长要采用协调艺术进行协商调节,处理问题以公平合理的原则及实现共赢为指导思想,大局出发,学会理解尊重他人,护士长的协调能力会经常性贯穿医院管理深层次中。6护士长的授权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学会授权管理事物。如今竞争的机制中,需要护士长学会有效利用时间。特别是护理活动中,负性事物多,护士长不能对科室工作事事亲力亲为,适当授权,是明智的选择。护士长身兼重任,事事亲力亲为,分配时间不科学,会影响更重要的工作实施,只有学会授权,才能按工作轻重缓急的顺序排列。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热情,分担繁杂的事物工作,让护士从授权的工作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授权后,护士长应经常听取临床的反馈效果,及时检查和质控,对可能出现的不足,并应主动承担责任。7护士长的决策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的强弱是判断护士长能力的准绳。决策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护理方案中比较后,分析判断,选择优化方案实施。护理活动中,随时会出现错综复杂的问题,常需要护士长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方案解决方案。护士长做决策时,众博广言,提出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进行充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相互启发、反馈,导致创造性意见的产生,使护理工作处于最佳运行状态。8护士长的创新能力
提升护士长的执行能力,创新是护士长或隶属团队,是否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护士长要有敏锐、开拓、创新意识,时刻掌握护理活动新动向,借助于网络、媒体、解决疑难问题后解决方案的灵感,形成独立的见解和特色。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护理工作落伍的局面,要具备识才之能、爱才之心、融才之量、育才之责的素质。要带领护士,对本科室日常的护理常规,善于总结、分析,及时不足之处,做出适应本科室的护理工作和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要的决定。临床护理活动中,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会出现,不能单纯地、机械地执行计划,护士长要拓展创新的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情况的变化特点,及时修改计划方案和调整步骤,创造性地开展工作。9总结
护士长管理的执行能力,需要夯实的自身素质、善于利用女性柔性化管理与激励隶属护士的积极热情,更.需要管理能力和知识的铺垫,如上除阐述的8种能力外,还要增加自身修养,增加与护士的亲和度,以自身的魅力赢得护士的尊重和工作的支持。其次,知识的填充上,要一种专业的技长,才能在临床工作变数中,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才更有说服力在护士群体中增加威信的力度。使之在护士长管理执行能力的过程中,畅通无阻,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1]常晓辉.护士长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的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12卷期1974-1975.
关于山的诗范文5
关键词:公园景观雨水收集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雨水收集利用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已是非常重视的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洗车、浇庭院、洗衣服、冲厕和回灌地下水。于此同时,人民也开始注意把城市景观与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结合,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雨水收集利用城市景观案例。如,荷兰鹿特丹雨水广场、澳大利亚悉尼维多利亚公园、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美国波特兰唐纳德溪水公园等。
在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
1 概况
1.1 地理环境
平顶山市地处中原,位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的河南中部,因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全境东西长140公里,南北宽133公里,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全境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递降,海拔高2153米,最低68.5米。
平顶山市地处温带,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0毫米,其中45%的降水形成径流。平顶山市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6.4亿立方米,人均558立方米,略高于全省人均、亩均占有量,但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并且地区间分布不均,年内分配、年际变化大。
1.2 项目概况
平顶山市山顶公园坐落在市北部平顶山山顶,公园总占地约950亩,城市主干道新华路直达公园门口。平顶山属于石灰岩山体,表层土层浅薄、贫瘠,山顶地形总体平坦,但有一定的坡度。雨季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缺少水源,土地贫瘠,自然植物只有一些低矮灌木,经过十余年的经营,虽然种植了一些乔木,但由于严重缺水,大多数植物只能勉强维持存活。缺水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山顶公园的发展。
2 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是“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它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主要包括生态屋顶 (Green Roof)、绿色街道、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结合山顶公园现状,我们应用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山坡截流沟、蓄水池、以及沙石填充保水技术、明渠、暗沟等,将雨水收集用形象的、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形成园林景观,是园林与科普教育及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3 雨水收集利用景观
3.1 集水系统
明沟和暗渠:为了有效排放雨水,在各景区景点、服务接待点的建筑物四周设雨水明沟或暗沟,拦截雨水径流;在公路和游步道一侧或两侧开排水沟,必要地段设小涵洞;在各停车场周围布设雨水明沟或暗渠,以便迅速地组织地表水,排向附近沟渠中。同时为了体现生态性、软化硬性景观,明沟的做法采用自然做法。
3.2 保水与排水系统
1 山坡截流沟
由于山顶公园地形存在坡度,为了防止水土流失,需要修建截排水设施截流沟。截流沟的主要作用是拦截坡面径流,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
水土保持工程学对沟渠工程的规划原则要求: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因地制宜确定沟渠工程的类型、数量,并按高水高排或高用、中水中排或中用、低水低排或低用的设计原则。本公园以种植林草为主的坡面,沟渠工程应采用均匀分布的蓄水沟与截水沟合二为一。
2 雨水花园
人工花园技术在国外的雨水收集利用方面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利用该技术把截流沟改造成为公园内部带状花园系统。同时,该系统也把拦水、蓄水、排水与保水等多种功能全集中与一身。具体做法:在截水沟内沿沟底做暗沟,暗沟内每隔一定距离做一道横向拦水梗,以使水分就地保存,不至流失;暗沟内用粗石、建筑废料、沙、土等材料分层填充。如: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沙弗得附近建造的储水池,就是用粗石填满储水池。这些粗石使储水池的体积减少约55%,但减少蒸发约90%。在暗沟上选择种植耐水湿、根系发达、过滤性好的乡土植物。
3 跌水景观
沿公园主干道设置若干水窖,雨水通过排水沟就近排入水窖;各水窖通过地表排水沟相连,水窖在收集满后,就通过沟渠一级一级向下排最终排入集水池,形成公园内部跌水景观。此系统是目前我国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中的一种较成熟的雨水收集做法,正在被广泛的应用。
3.3 储水系统
本工程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分别做三处主要的积水设施:两处集水坑和一处小型水库。
1 人工湖
在公园中部、北部现状已经形成两个坑池,其中中部一个较大。它们是在公园的前期建设中经过人工开挖的,由于没有完整的配套系统及资金,该设想一直没能得以实施设施,工程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现在我们稍加整理即可成为人工湖。人工湖作为该公园的主题景观,它即丰富了公园景观元素,又解决了雨水收集储存的问题。
2 水库
在公园的后半部有一天然形成的谷地,我们在谷口修筑一坝,形成水库。其本身通过现状自然地形就可搜集大量雨水。由于谷地较深,为了减小水坝的危险性和增加对干旱年的少量雨水的利用率,我们通过在谷内修建多条水坝,对雨水实行分级拦
截。
结语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积水问题和缺水问题同时存在,如何收集、利用雨水资源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共识。当前,人民已经在居住区、学校、道路、公园、广场等区域成功的应用了雨水收集相关技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说明在设计上将雨水收集与景观结合起来,不但不会削弱景观的审美性,还能创造出一个多样的、高效的、可持续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陈盛彬,杜顺宝.木渎景区金山采石口植被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3008(5)
[2] 吴为廉主编.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赵方莹主编.水土保持植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6
关于山的诗范文6
[关键词]旅游景观;视觉范式;转向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8-0032-06
当代新兴的旅游景观表现了一种明显不同于传统景观的特点,即负载的信息越来越多,要求旅游者深度理解和介入却越来越少。借用麦克卢汉(Mcluhan)对媒介的分类概念,可以认为它正在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引起景观形式变化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企业自主行为,根本上是由于当代人观看需求的变化,由于人们视觉范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因此,深入地分析当代人们视觉范式结构的变化才能对新兴旅游景观的变迁作出合理的解释。而进一步分析人们视觉范式转变的背景则要从当代社会文化因素着手。
一、当代旅游景观的嬗变
如果将旅游活动作为一种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现象来看的话,旅游景观无疑占据这种现象的核心地位。虽然旅游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但旅游者追寻的根本却在于通过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产生某种视觉愉悦及内心体验,一切活动均围绕这种景观体验而衍生展开。旅游景观主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观看、欣赏的任何有价值的对象,这种对象既包括自然景观也包括人文景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旅游活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不但激励人们对传统景观进行维护,也带来对新兴旅游景观的开发、兴建的热潮。传统上,我国旅游景观形成了以北京、西安、南京等古都为代表的历史名城景观;以上海、香港、深圳等为代表的现代化都市型景观;以黄山、西湖、桂林山水、五岳等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型景观;以江浙水乡、苏杭园林等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村镇景观;以及西部地貌和少数民族景观等等类型。当代旅游的蓬勃发展促发各地兴建了许多新兴景观,这些景观蕴含了时代的特色,体现了景观形式的嬗变。我们发现当代新建景观与传统景观有诸多相异之处,从实践出发可以将当代景观的变迁总结为以下几点。
1.追求体量上的更高更大。如上海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东方明珠(高468米,亚洲第一高电视塔),三亚建造了世界最高海上观音像(高108米),无锡的灵山大佛(88米,号称世界第一露天青铜大佛),以及南昌、北京、广州等地竞相兴建的摩天轮,为追求世界第一而高度被一再刷新。如果考虑到全国各地兴建的许多大体量的体育馆、城市公园、歌剧院等这些兼具城市生活与旅游功能的景观,我们可以发现当代旅游景观明显存在一种追求高度、重量、体积、面积等最大化的特征。通过追求巨大的体量,当代旅游景观有一种期望以外在形式给游客带来震撼感觉的倾向。同时,通过世界第一、中国第一乃至地区第一的名号,来维护当地景观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2.对异域景观符号的移植现象突出。不但中国城市的建造充分学习西方城市的形式,旅游景观对西方符号的移植现象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各地兴建的世界之窗,往往通过将世界各地有特色的景观进行微缩,从而实现在有限空间内盛放所有代表性景观的想法。此外,我们在许多公园或城市景观中会发现各种罗马柱、凯旋门、仿希腊雕塑、哥特式建筑、波西米亚风格等等景观符号要素的拼贴。这种景观设计上的拿来主义,与传统景观基于历史文化脉络的思路完全不同,景观形式上的奇观化追求超越了对文脉和历史的探求。
3.动态演艺景观异军突起。我国的旅游演艺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西安的《仿唐乐舞》,开始仅仅作为静态景观的一种补充形式,但这种将音乐、舞蹈、诗歌、杂技等融于一体的新兴动态景观形式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获得愈加重要的地位。2003年以来,旅游演艺的表演手法更加成熟,高科技手段运用更加高超,舞台效果突破传统疆域、主题特色更加鲜明、创作思路宏大,出现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历史文化主题展演《宋城千古情》、原生态民族歌舞演出《云南印象》和宗教展演无锡的《灵山吉祥颂》等典型形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重点旅游景区进行的旅游文化演出达200场以上,一大批制作精美、格调高雅、演出精湛的演艺作品已经成为各旅游景区一道独特风景。
4.虚拟类景观广受欢迎。此处的虚拟类景观指的是景观内容和创意来自非现实存在的一种景观形式,尤以部分主题公园为代表。典型的有以影视作品为创意来源的无锡三国水浒影视城、浙江横店影视城、上海车墩影视城等;有以童话、动漫为创意来源的迪斯尼乐园等;有以狂欢娱乐为主题的北京欢乐谷、常州恐龙园等。这类主题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完全经由一些虚拟的符号而创生演化出一系列景观实在。迪斯尼乐园中的建筑和场景都是根据好莱坞卡通图景来构建的,从米老鼠到白雪公主无不如此;而无锡三国水浒影视城的所有场景均是依据电视拍摄需要所建构。相对于对现实改造的传统景观,此种主题公园完全脱离时空线索,依据幻想、小说或漫画,来凭空建造偌大的景观空间,其间全是虚构的符号。但是当游客在这种主题公园游览时,景观的虚拟化却被遮蔽了,游客产生一种本当如此的感觉和似乎观赏到原真景观的幻觉。
5.热衷于对传统景观的“再发明”。这里的发明指的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仿造的各类景观,它们并没有相应的历史或文化联系,仅仅为了经济效益而被生硬地“发明”出来。现实表现为各地兴建的明清街、古建筑、仿古公园,甚至根据传说而对莫须有的名人遗迹进行再现。这种景观相对于历史沿革下来的景观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失去了历史文脉性,以一种十分突兀的方式呈现在现代化的社会中。
以上5种景观嬗变类型,虽然形式表现各异,但从传递信息的媒介角度来看,他们全都体现出传递信息越来越多,同时却要求人们参与理解程度越来越低的特点。这与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的观念十分相像。他认为,“热媒介是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资料完备的状态。电视是一种冷媒介,或者说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听话人自己去填补。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这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根据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的媒介 分类法,发现当代景观嬗变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趋势是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转变。如第一类景观演变,体现了景观外表形式上信息量的增加;第二种形式景观实质是西方景观符号在中国景观中的拼贴,这些舶来品经过移植在新国度中以“奇观”的形式被游客所观看;第三类的旅游演艺景观将民族的、传统的、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借助现代化的舞美手段、服装效果、灯光音响等,以恢弘的气魄和壮观的景象带给人视听的震撼。第四类虚拟景观借助影视小说、动漫童话等虚拟符号再创造了一系列的景观符号,给人们创造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第五类景观则是根据当代旅游者的审美需要,将历史上的文化符号,在现实中予以重新展现,或以新的角度进行阐释。
由此可见,当代旅游景观体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一是在空间维度上,当代景观从高度、体积、面积、色彩等方面凝聚了更多的信息量;二是在时间维度上,当代景观刻意忽略了历史联系与内在文脉,转而采纳古今中外的符号信息进行重新拼贴;三是在形式上,景观向奇观化方向发展,在追求感性好看的目标下,注重各种异域景观符号的大量移植;四是人们在当代景观的欣赏中,要求主动参与和理解的程度越来越少。相对于旅游景观信息量的增加,旅游者进行理解和认知的程度却呈反比,更加注重的是即时性的感官享受。联系到麦克卢汉对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定义正是基于信息量和参与程度成反比的标准。因此借用麦氏的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当代旅游景观正发生由“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的嬗变。
二、基于视觉范式转向的解释
当代旅游景观的嬗变体现了景观形式上的一种变化,然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会出现从冷媒介型景观向热媒介型景观的变化?表面上看起来,旅游景观的建造是一种企业的自发行为,反映了经营者的一种主观意志,实际上,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视域下,旅游景观的形式必定要符合其消费者――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当代旅游景观的嬗变实际上反映了旅游者的一种观看需求的转变。然而,旅游者对景观的观看并不是随意性的,视知觉心理学告诉我们,观看需求其实受到自身内在观看范式的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伯格写到:“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想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人了我们的目力所及范围。”
什么是视觉范式呢?“视觉范式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它蕴含了特定时期的所知或所信仰之物,因此塑造了与特定时代和文化相适应的眼光。”参考贡布里希(Gombrich)对画家视觉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旅游者的视觉特点。贡布里希认为,画家在学习和专业锻炼之下,并不是看到什么画什么,而是总在寻找可以成为他画的对象。“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贡布里希认为画家的目光是主动探索型的,并不是像镜子一样被动地反射,而是主动地投射和寻找,画家心中预存的图式决定了画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对于同一处风景,中国和英国的画家各自画出来的就会截然不同。同样,旅游者对景观的观看也不是被动的观看,而是主动的寻找,正如伯格(Berger)所言“看不同于看见”,旅游者真正看见的景观实际上由个人的“视觉范式”所决定。阿恩海姆(Amheim)认为视知觉有类似理性思考的功能,它是一个场,一个“格式塔”,一个组织过程。看是一种“格式塔”的完形过程,在高度的选择性中,眼睛在不停地“构造形状”。所以,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也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对于景观的视觉审美,来自感知器官与景观形式之间的异形同构,从而产生共鸣和美感。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景观观看的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浏览,其对景观的选择与喜爱与否受到大脑“图式”的影响,对景观的观看是一种在视觉范式主导下的主动探寻过程。
因此,旅游景观形式上的嬗变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代游客的视觉范式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当代旅游者的视觉范式发生了变化,即由适应冷媒介型景观的观看范式向由适应热媒介型景观观看范式的转向,才产生了现实中旅游景观形式的变迁。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将焦点集中于以下三个层面,来揭示出景观视觉范式的转向:首先,从旅游者对景观的视觉关注结构上说,有一个从重内容向重形式的转变;其次从旅游者对景观的视觉行为形态上说,有一个从传统的理性静观向当代的感性动观的转变;再次,从旅游者对景观的视觉审美品位上说,有一个从追求意象美向追求冲击美的转变。
1.视觉关注结构上,从重内容向重形式转向。人们对传统景观(如园林、古城、宫殿、陵寝等)的评价标准,往往在于这种景观体现了多少历史知识、有多少文化内涵、有哪些名人遗迹、有多少科考价值。景观本身所含有内容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评价尺度。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景观作为一种符号体系出现,能指与所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意义和价值并不主要取决于自身形式。人们追求的是景观背后的意义,获得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和对个人的启迪。观者习惯于主动参与,通过个人的体悟去填补景观留给观者的空缺,去寻找“背后的故事”。观赏者正是将自己置于景观所涉及的时空联系中,才能确认自身在独特情境中的位置。换句话说,传统观赏者习惯于进入景观的历史文脉中,在景观的召唤下,共同完成一种深度介入型的观赏。当代景观观赏者恰恰与之相反,他们不再将内容作为根本评判标准,而是专注于形式上的多姿多彩。当代景观大胆地遗弃了符号学上的能指对应所指的关系,甚至将景观形式作为一种带有终极色彩的自我存在。即当代景观不再去表现背后的事物,它仅仅表现自己,带有一种“自指性”。当代观赏者似乎厌倦了与传统景观的那种“猜谜游戏”,更喜欢直接地对景观进行形式上的欣赏。如深受当代旅游者青睐的迪斯尼乐园的景观就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而是通过将虚幻的童话、虚构的影视形象进行“物化”,以现实的方式呈现在旅游者面前。游客在观看中找不到符号的所指以及与实际的连接方式,他们完全沉浸在一种虚幻的、非本真化的景观中。所以,当代旅游者更习惯于矗立在景观的面前,通过对其形式所附着信息的消费,完成一种浅度介入型的观赏。
2.视觉行为形态上,从理性静观向感性动观的转向。传统旅游者的欣赏主要是一种静观形态,观者往往保持固定的观景视角,以富有逻辑性的目光去看和思索眼前的景观。静观允许旅游者不断欣赏景观的文化意蕴,反复沉思。观者往往将自己置于景观的历史文脉之中,希望在理解中体悟景观的意蕴、在思考中感悟景观对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因此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欣赏方式。之所以说当代旅游者的视觉范式是一种感性动观,原因在于一方面当代旅游者习惯于以运动的形式去观赏,如当代旅游者往往短时间内游览大量景观,接触许多信息和符号;另一方面景观也往往以动态形式去吸引观者,如许多演艺景观和嘉年华表演。当代旅游者追求的是感 官在最短时间内的最大量异质信息的刺激,产生最优的“刺激性价比”。这种视觉范式遮蔽了理性主义的体悟和理解,转为感性主义的即时享受和快乐。从体验的角度也可以认为,当代旅游者追求的不再是一种深入却单一的认知体验,而是包括视、听、触、味等肤浅却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3.视觉审美品位上,从意象美向冲击美的转向。从视觉审美品位上来说,意象美是传统观者对景观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审美主体在观照对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世界”。意象由主体在客体的基础上创造产生,位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供主体思忖之咀嚼之,主体完全沉浸其中。从美学的角度看,传统景观的审美讲究观者在一定氛围下与景观的情感交流。借助文化的理解和视觉的感悟,观者与景观之间往往产生一种情景交融的感觉,完全沉浸在景观情境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消失了,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一种“意象美”。观者通过这种意象达到跨越个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界限,达到胡塞尔(Husserl)要求的事物在直观中出场的本来面貌,“如所存而显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旅游者的审美品位追求的是更强大的感官冲击之美,本雅明曾经将之形容为“子弹穿透身体”的感觉。比如在对《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灵山吉祥颂》的旅游演艺的欣赏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演艺景观借助高科技所产生的连续不断的强烈刺激。在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大的视听震撼作用下,当代旅游者追求的是一种新颖而又有穿透力的、多样却又统一的美感冲击。片刻的、当下的使往往使主体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全身心被景观对象所占有,主体的欲望直接进入对象情境中。一种即时的、强烈的感官刺激超越了观者感官极限。显然当代旅游者的视觉品位已经转化为以追求这种冲击美为目标,因此对景观的评价也以是否刺激为终极标准。
正是在视觉关注结构上、视觉行为形态上和视觉审美品位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才使得旅游者的视觉范式从总体上体现出一种与传统视觉截然不同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活动的普及,旅游者的视觉范式也代表了当代社会大众的视觉特点。所以,旅游者的视觉范式的转向,从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当代社会大众的观看特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人们视觉范式的变化呢?
三、重塑视觉范式的原因探析
正如伯格所言,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或所信仰的东西之影响。旅游者观看范式的形成背后是文化和精神层面的因素。所以,人怎么观看景观和看到什么景观实际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并不存在纯洁无瑕、“未受污染”的本真眼光。正是由于当代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消费特点,才重塑了当代旅游者的视觉范式。以下三方面对于当代人视觉范式的构建发挥了重要影响: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势传播、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后现代主义对感官美学的推崇。
1.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势传播。当前的全球化实际上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全面学习的单方面过程。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占领了时尚制高点,对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其工业产品、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审美品位都通过电影、电视、广告、广播等媒介来全方位地进行传播。发展中国家以“低档次文化”的实际角色,来承受大量西方文化产品的强势注入,同时引起的是发展中国家社会时尚、审美品位和价值观在进行文化消费之后的相应变化。也就是说,当代全球审美品位有向发达国家的趋同现象。典型的如美国好莱坞大片讲求高成本制作、大牌明星加盟、高科技手段运用,使得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形成范式化的审美品位,在色彩、音响、图像的狂轰滥炸中,其神经阈限也不断提高。根据心理学家伯拉因(Berlyne)的研究,人对外在事物的感知有一个“最佳激活水平”。即人总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新颖程度来判断新的对象并引起注意。在追求感官冲击的西方文化产品的影响下,当代旅游者的感官神经阈限有不断提高的趋向。这样,当旅游者形成了这种“提高版”的神经阈限后,自然产生对那些能带来更强刺激、具有高密度信息的当代景观的视觉需求。
2.消费社会带来的景观商品化。一些社会学家认为,20世纪以来,有一个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鲍德里亚(Baudrillard)认为,消费社会就是物质财富的惊人增长和消费。此时,整个社会围绕着消费活动和行为来组织。一切物质或服务都成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而存在,旅游景观也不例外。在消费的过程中,商品不仅作为实用价值存在,更作为交换价值而存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于旅游景观的消费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学家尤里(Urry)指出,旅游所具有的大众性与现代性,往往构成某种公众压力,它促逼公众形成某种旅游观念。如旅游有益于身心健康,定期旅游是白领阶层和生活小康的标志,出国旅游是生活富裕和社会地位的表现。人们目前交流的很大一部分围绕旅游展开,出游过的地方和距离、范围成为人们经历阅历是否丰富的标志,这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学意义。在这个本真意义日趋衰落的消费时代,人们不仅把消费品看做商品,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定位的手段,一种确定自我和实现集体认同的途径,具有强烈的符号意味。人们通过消费过程中所实现的符号交流,完成了自我身份的确认和显现。因此,当代旅游者将景观作为一种商品类型进行消费,对商品表面的符号性需求超越了其他更深层的理解或体悟的目的。在视觉消费过程中,更关注的是他者的目光而不是内心的体验,更关注景观的形式意义而不是过程内容。
3.后现代主义对感官审美的推崇。费瑟斯通(Featherstone)认为当代社会具有一种后现代性,并对其社会特征进行了深刻总结:“首先,后现代主义攻击艺术的自主性和制度化特征,否认它的基础和宗旨。其次,后现代主义发展了一种感官审美,一种强调对初级过程的直接沉浸和非反思性的身体美学。第三,后现代主义无论是处在科学、宗教、哲学、人本主义、中,还是在其他知识体系中,它都暗含着对一切无叙述进行着反基础论的批判。以微小叙事取代宏大叙事。第四,在日常文化体验层次上,后现代主义暗含着将现实转化为影像,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段。第五,后现代主义所喜好的就是对以审美的形式呈现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在全球化影响下,我国社会也逐渐体现出一种后现代特征。改革开放不仅带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也带来人们价值观的深刻变革,即从革命时代的简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向世俗享乐主义转变。人们明显地热衷于消费社会中的快乐主义,体验与娱乐成为当前文化的主导潮流。这种体验是对世界表象的紧张体验,即生动、直接、孤立和充满激情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感官审美。
可以说,西方文化、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代社会文化三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影响了人们的视觉观念,并从根本上重塑了旅游者的视觉范式,从而最终导致了当代景观的实际嬗变。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