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的英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惊喜的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惊喜的英语

惊喜的英语范文1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指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精细化竞争已成趋势,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开展精细化竞争的基础。笔者提出了精细化财务管理中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精细化竞争的趋势 

 

上世纪50年代,日本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建造规模庞大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以丰田公司为代表,在实践中提出丰田生产方式(jit)。jit是对二战前以福特制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的颠覆。jit的基本哲理是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必要的材料在准确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以保障企业生产消费者需要数量和必要质量的产品,利用“拉式”的计划管理模式和看板、目视管理等工具,努力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和浪费。精细管理的思想还主要集中于生产系统内的运营、管理。 

之后,美国汽车行业在日本汽车公司的强大市场压力下向日本学习,并将其上升为精益生产。精益生产(lp)是对jit进一步提炼和理论概括,从单因素精细管理发展为多因素的精细管理,其内容范围不仅包括生产系统内的运营、管理方法,而且包括从市场预测、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管理、零部件供应系统直至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从而拓展为一种精益化管理的思想。其本质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精益生产是一个哲理。它追求零库存、无缺点、无浪费、准时反应等极限目标。 

第二,精益生产强调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第三,精益生产的核心是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赢得最大市场竞争力。 

第四,精益求精的思想。 

精益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直接表现为,把企业全方位管理的目标量化与定位在极限上,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不断为自己加压。在企业中,“零”管理目标除了质量上“零次品”、组织形式上“零管理层”、资源利用上“零浪费”外,还有生产上“零制造”、决策上“零失误”、产品上“零库存”、服务上“零死角”、售后服务上“零延时”、“零意见”、“零距离”、“零沟通障碍”等诸多方面,同时也是欧美成功企业的一个重要做法。这些向管理极限冲刺的做法,为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回报。 

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深入发展、企业的管理从粗放发展转为集约经营的趋势下,我国学者也相继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模式,认为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精细化管理在实践上强调“细节中求生存,细节决定成败”,企业界在管理实践中应该“管理到方方面面,精细到各个角落”。在企业内部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精”在事前,“细”在过程中,提高每个环节中的“质量”。 

浙江大学的宝贡敏教授则进一步将精细化管理提升为精细化竞争,认为精细化竞争优势和积累性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他指出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特殊同类竞争,同类的竞争所进行的策略思维和所能选择的手段具有相似性、局限性,市场中的“末位淘汰”,即基于市场竞争标准的素质最差者被淘汰出局。在成熟市场中,素质提升竞争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从现代竞争的特点来看,现代动态竞争环境有两极化倾向,一方面,“突然”的发明、发现、创造、创新形成的“巨浪”可能迅速改变企业竞争格局,使新的市场势力迅速崛起;另一方面,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挖掘越来越深、越细,仅凭方向正确、“粗放经营”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少,企业竞争越来越精细化、复杂化。企业之间的优势与劣势差距越来越微小化,积小优势为大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建设自己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特别是对于具体的运营企业来说,相对于进行“突然”的、根本性的发明、创新,开展精细化竞争是大多数企业更现实的战略选择。而且,主导的、决定性的发明、发现、创造、创新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的精细管理。

 

二、精细化竞争与精细化财务管理 

 

开展精细化竞争,获得积累性优势,要瞄准产业或产业战略群组中的最高水平,作为一种竞争方向,通过不断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不断超越产业中最好的极限标准,实现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发展。也就是说,精细化竞争是通过取得在产业或产业战略群组中一个动态的极限优势,来最终获得积累性的竞争优势的。 

实施精细化竞争,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推行标杆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零”的极限管理目标,建设学习型组织,建立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等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从战略竞争的高度认识精细化竞争 

精细化竞争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大多数企业都是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环境、或者条件下运行的,优劣之分往往不是取决于根本性的技术创新,或者占有某些优势资源上,而是在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和在整个价值链上都趋于某种极限,谁在某一个方面更趋于极限,或者在更多的方面趋于极限,谁就能够胜出。 

(二)强调运用价值链的分析 

按价值链的研究方法分解企业的价值活动,即构成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为每一个环节设立动态的极限标准,一个时期的极限被突破,就需要设立更高水平的极限。另外,要注意全价值链的集成及相互协同,单一环节的趋于极限容易做到,但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必须从形成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着手,使每一个环节都趋于极限。同时,还要关注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协同效应,才能够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 

鉴于以上两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说,贯彻精细化思想、立足于战略发展高度、运用价值链分析的精细化财务管理是实现精细化竞争的基础。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通过不断优化财务管理手段、深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展财务管理领域,将财务管理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带动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精细化财务管理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1.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种战略财务管理,从微观的企业层面的内部财务管理拓展为宏观的战略联盟的战略财务管理,更加注重整体利益和长远效益,实现了由内向型信息系统向外向型管理方式的转变,强调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以求得企业的最优效益。 

2.精细化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管理为中心,它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包括了运营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管理,并强调以价值为中心同上下游建立联盟,其中顾客价值增值是价值链管理的导向,同供应商利益共享。 

因而,精细化财务管理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战略联盟整体价值最大化和财权的均衡,超越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以最终利润目标作为企业战略的评价标准,而不在于使某一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同时,它超越了单个企业的界限,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关注整个产业价值链和战略联盟的整体利益,在会计主体和目标方面大胆开拓。 

 

三、精细化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实施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大财务”观念,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个细节 

结合实际情况将财务管理的内容细化、分解、再整合,并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相配合。在此基础上,赋予财务部门计划、财务、资金、法律等方面的管理职能。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从财务管理内容、领域和手段三个方面着手,在企业大力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领域,为经营工作提供精确财务信息,实现财务管理与经营业务的协同发展。 

(二)实施信息化管理 

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集成化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费用的适时、及时管理,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财务和物流管理系统,从而形成了有效的控制和制约机制,使管理得到持续化改善和提高。 

(三)实现“三个转变”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实现“三个转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即财务工作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财务工作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财务工作作风从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 

 

四、结论 

 

总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竞争中的精细化趋势。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其进行的是精细化竞争,以获得精细化、积累性的优势,精细化的竞争战略也成为其更现实的选择。而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实施精细化竞争的基础,它是贯彻精细化思想、立足于战略发展高度、强调以价值为中心的一个系统管理过程,为企业获得精细化竞争优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群山.不断创新——欧美企业经营管理六大新视点[j].经营管理者,2000(2):50-51. 

[2]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宝贡敏.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竞争[j].科研管理,2005,26(6):140-148. 

[4] 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精细化财务管理[j].企业管理,2002(5):48-52. 

惊喜的英语范文2

【关键词】 英语 课堂 精讲 精练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85-01

一、精析

分析教材,才能知晓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分析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分析教材及学生,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认为教材是不变的,学生是无所谓的,只要把知识无错误地灌输就可以了,“精析”成了废话、空话。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现在的英语教材是译林牛津版,由五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组成。五个必修模块囊括高中阶段需掌握的重点语法及词汇,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讲解透彻到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灵活运用。模块六至八包含着很多要求四会三会的词汇,这就要求教师详细讲解,学生明确掌握这部分词汇。模块九至十一包含一些高级词汇以及关于文化背景的文章,这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拓展,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感受高级词汇以及文化背景。每个单元又由以下七个板块组成: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到Self-assessment各个部分任务明确,而又紧密相联。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讲解各部分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和各项能力的运用培养,而不只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记忆机器。

二、精讲

“精析”之后就得“精讲”,一节课45分钟,精讲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时下“精讲多练”教学模式已掺进了一些令人忧心的东西,“精讲”已经成为部分教师掩盖其惰性的遁词。他们把“精讲”片面地解释为“少讲”,甚至“不讲”,缺少对教材深入的钻研和剖析;有的教师担心背上“满堂灌”、“注入式”的恶名,或囿于“可考因素”、“知识点”而忽视对知识进行系统透彻的传授,把教师的“解惑”变成了学生单方面的“感悟”,且美其名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种做法,教师可能是轻松了些,学生则是事倍功半。“多练”则成为实行“题海战术”的挡箭牌。学生有看不完的资料,做不尽的作业;教师则忙于挖空心思编印试卷,批改作业。师生焦头烂额,形神俱丧。上英语课本应是一种享受,其间应当有无穷的乐趣,但是一部分英语课却只有枯燥的知识点和茫茫的题海,这无疑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精讲”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正如讲英语书面表达一样,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分析,有时可一语带过,重点在于让学生领悟和识记。但有时则需要讲得细密、透彻、洋洋洒洒、酣畅淋漓。讲述文章主题的写作,可精讲模板套句。如:1. 不用说……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从句)=It is needless to say that…(从句)=It is obvious that…(从句)2. …是不可能的;无法…There is no V-ing =There is no way of V-ing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V-ing=It is impossible to V.=It is out of the question to V.=No one can V=We can not V.“精”决不是以语言的多寡和时间的长短而定。因此,要在“精”字下功夫,“讲”字上做文章。

三、精练

“练”不在“多”,而在“精”。一定要根除“新课满堂灌,旧课炒现饭,练习题海战,讲评对答案”的恶习。英语高考淡化课本,注重对知识和能力的运用。知识在课内,试题在课外,这是《大纲》和《考试说明》所定的方向。新课标的观念表明,教材不只是指课本,也指报纸、杂志、广告、电影、文学作品、信件,甚至产品说明书…就高考书面表达而言,我们精练文章的承接句和结尾句。如:1. 那就是说…,亦即…That is to say…=That is,…=Namely;2. 事实上,…as a matter of fact,…=in fact,…再以书信为例,可精练其常用的惯用语。1. 开头语:How are you? How are you getting on recently? How are you getting on/along with…? 复信时:Many thanks for you last kind letter. I must apologize for not replying to your last letter at once. 2. 结尾:Best luck to you! Please give my best wishes to ….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Wish you good health and happiness! 等等。

“练”要练能力,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提高,不完全取决于练的数量,更在于练的质量。如何练法,一练识记。该记的东西记,如英语的词汇、习语、词语辩析、模板套句、经典范文等必须记。在某种意义上,论忆就是知识。《考试说明》中要求识记的知识,应明确告诉学生,要学生做有心人,自觉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二练规律。如听力中的“功能意念”项目、不规则动词、语法、固定搭配等必须练规律。三练迁移。善于由此及彼,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阅读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解语法时,我精编试题,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讲解从句时,我要求学生用三种不同的句式翻译“众所周知,台湾属于中国”As we know,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As is known,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It is known that Taiwan belongs to China./What is known is that Taiwan belongs to China.这几个句子看似简单,其实第一个是由as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第二句是由it充当形式主语的主语从句,第三句由what引导主语从句,由that引导表语从句一个简单的句子翻译帮助学生掌握定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

在讲解定语从句时,我准备了这样一组题:

Is this factory _______your father visited last year?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 your father visited last year?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last year?

Is this the factory ____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in last year?

Is this the factory in_________ your father worked last year?

惊喜的英语范文3

摘 要: 要准确实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有必要进行具体语境分析。本文以胡壮麟先生的语境理论为基础,主要从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角度对英汉翻译展开详细探讨,使译文不仅在意思上而且在情感上贴近原文。

关键词: 语境分析 英汉翻译 语境理论

一、引言

清代学者袁仁林曾说:“然其虚字活用,必亦有上下文知之;单字独出,则无从见矣。”(周方珠,2004:84)这里的上下文实际上指的就是语境。可,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语境对于理解语义的重要性。多年来,中外学者就语境展开了广泛的分析和探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麟先生,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语境概括为三类: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胡壮麟先生语境理论角度对英汉翻译实践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使译文不仅在意思上更在情感上贴近原文。

二、影响翻译的语言语境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指语篇内部环境。一个词、一个短语在不同句子中意思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重视语言语境的作用,认真揣摩,力求忠实。

例1arrive:(1)The wedding day finally arrived. (2)The baby arrived early.

在这两句话中arrive的本意都是到达。如用直译法,第一句可译为:婚礼这一天终于到来;第二句:婴儿早早地来到这个世上。虽然第二句译文我们都能够理解,但不符合平常的用词习惯。根据语境,这里改为出生更合适,即“婴儿早早地出生了”。

例2exclude:(1)Women are still excluded from some London clubs.(2)Concern is growing over the number of children excluded from school.

第一句意思:在伦敦有些俱乐部仍然拒绝女性。Exclude原意“把……排除在外”,若翻译成:俱乐部把女性排除在外,就会有点拗口。结合语境,有些俱乐部还是歧视女性,不准其参加活动,所以用“拒绝”一词。而第二句可译为:人们对遭学校开除的儿童人数之众越来越关心。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是:学校不让学生上学,用“开除”一词显然更为合适。

Make的意思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制作”、“做成”。(1)Wine is made from grapes. 葡萄酒是用葡萄做成的。(2) She made coffee for us all。如果译为“她给我们大家做了咖啡”,就不太符合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若是改为“冲了咖啡”就通顺多了。

三、影响翻译的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语篇产生时的环境,事件的特征、性质和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方式等。情景语境对理解原文同样重要,脱离对具体情景的分析和把握,翻译就会有失偏颇。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有一句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当时的情景语境是:哈姆雷特的父亲原本是丹麦国王,被他叔叔克劳狄斯毒害夺取王位,并且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内心极为矛盾、彷徨。他想为父亲报仇,但因为自己势单力薄而犹豫不决,所以较合适的翻译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是如果语境改变了,对句子的翻译就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比如:“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coming. The time is not much. Although we work hard the result is the same. 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the question.”因为这里主要是讲高考已经来临,所剩时间不多。尽管我们努力学习,但结果还是相同。这里翻译成“坚持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更合适。

再举一个例子: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如果要表示对一个人的排斥,可以译为:蠢人做蠢事。如果情景语境发生变化,表达的只是对他的无奈却没有厌恶之情时,就应将它翻译成:傻人有傻福。

四、影响翻译的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翻译的难点之一,指的是语篇涉及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和政治背景。这就要求翻译时不能只着眼于两种语言的转换,还要了解语言表层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宗教和政治因素。

(一)社会历史

每个国家的历史进程是不一样的,结果是:一个词在不同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了解其被赋予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们抓住语境,准确翻译大有帮助。

Peasant在中文里的意思是农民,但是在英美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莎士比亚时代,其更多的是被赋予一种贬义:土包子、没教养的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民。农民的英文单词是farmer,指拥有或经营农场的人。

Cowboy为牛仔的意思。人们往往容易将“He runs a business as a cowboy”译为:他像牛仔一样经营企业。实际上,cowboy是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美国人心目中的真正形象是“独来独往、无拘无束”。因此这句话应译为:他办企业态度散漫,既缺乏经验技术,工作上又随随便便。

(二)

是一种意识形态,被人们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了解一个民族的,有利于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Cross这个词与耶稣有关,本意是十字架。因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西方人更多地把这个词看作苦难的意思。同时,它还被赋予重生的意义,因为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三天后,耶稣又复活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医院的标志就是红色的十字架。

再举一例: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 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不了解英国宗教文化的人容易译为:约翰是可以信赖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但是如此译文让人不知所云,其实就是因为不了解英国宗教历史。原来在英国历史中,宗教间斗争激烈非常,旧教规定在斋日教徒可以吃鱼;新教徒旧教后,拒绝教徒在斋日吃鱼以示其忠于新教。所以这里eat no fish是忠诚的意思,play the game是守规矩,而这句话可译为:约翰值得信赖,忠诚又正直。

(三)文化差异

有些词或短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代表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不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就会带来沟通障碍,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中国white是白色的意思,是在喜庆场合非常忌讳的颜色,而且被赋予不吉利的含义。在英美文化中,“白色”常寓意纯洁和幸福,因而西方婚礼上新娘大多穿白色的礼服,以示喜庆,与白色相关的词语或短语多包含积极的意义。如“white hands”表示“公正廉洁”;“white lie”则寓意“善意的谎言”。

白象在中国代表的就是其字面意思,在泰国则被奉为圣物,但在西方文化中它却是一个贬义词。例如:白象牌的电池因不了解文化语境差异直译成White Elephant,结果销路不好,因为在西方指“大而无用的东西”。

(四)社会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了解单词背后价值观的差异,能更好地实现语言转换的目标。

在中国,称呼年龄或辈分比自己大的人,我们习惯用“老”这个词,也就是英文中的“old”,但是这种尊称并不为英国人所接受。因为西方文化比较推崇个人主义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因此老人不是翻译成“old man”,而是“the elderly”。

Individualism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个人主义”,在中国具有强烈个人主义倾向的人通常被认为是自私自利的人,带有贬义性。但是在西方价值观里,“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势力的限制。

五、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曾说:每个词在一个新的语境中便产生新的词义。换句话说,一个词或短语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就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因此,重视语境,全面深入地掌握语境的各种内涵,能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使译文在意义和情感上贴近原文。

⒖嘉南祝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王金娟.语境――翻译中确定词义的最佳途径[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3]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汤静芳.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惊喜的英语范文4

在控制用工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两种不正常的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一)把控制用工工作简单化随着管理精细化,企业控制用工总量已向深层次转移,更多地从理清业务、改善流程、完善制度和加强管理等方面发掘控制用工潜力。此项工作综合性强,需要人事、业务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

(二)认识上存在误区受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影响,习惯于人海战术、疲劳战术。比如,在油品销售企业,普遍认为油品销售量的高低与加油站数量有直接关系,加油站越多销量越高;销售量的高低与营业时间长短有关系,营业时间越长销量越高。试想,在同一区域客户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加油站越多,需要配备的人员越多,但客户的油品需求却是固定的,并不会随着加油站数量和营业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三)对控制用工的意义理解不到位控制用工不积极,没有把要我控制变成我要控制,主要是对控制用工的意义理解不到位。1.控制用工有利于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在遵守国家工资支付规定的前提下,员工收入水平是由薪酬总额和用工总量两个因素决定的。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薪酬总额、控制用工总量两种途径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总额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但用工总量的控制主动权由企业自身掌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控制用工总量对于提高员工收入水平意义更加重大。2.控制用工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队伍素质。控制用工总量将促使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实现一专多能,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严把入口关,招聘高素质人才充实员工队伍。3.有利于推进配套改革。一是有利于推进用人、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二是有利于推进企业内部机构改革。

(四)缺乏配套的激励引导机制目前,各企业普遍存在对人事等管理部门考核用工,对业务部门考核业务量。经营部门为了完成业务量目标,难免会对控制用工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优化用工,精简流程,肯定会有一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量会发生变动或受到影响,因此,在控制用工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的激励引导机制。

二、稳妥推进,把握几个关键点

为妥善处理好控制用工与经营、安全、稳定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提升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减少工作量1.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设备,解决目前存在的信息孤岛、现代化设备不会用、不想用、不能用等问题,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同时,替代手工劳动,减少员工工作量。2.在项目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要考虑设备配备、工程设计对劳动的影响,从源头上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3.推行客户自助业务、电子商务,减少员工的工作量。

(二)建立鼓励基层单位自觉控制用工的机制1.减人不减工资,业务增人不增,同时,将人均劳效纳入考核。鼓励基层单位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内部挖潜,控制用工,实现企业增效、员工增收。2.要让改革者享受到改革成果。基层单位通过优化用工节省的薪酬要直接兑现到基层单位,机关等单位不能挤占。

(三)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在实际操作中,通过下发控制用工的指导性意见,明确控制用工的措施和途径,指导基层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岗位整合、优化排班,不搞“一刀切”、“齐走步”。(四)加强劳动用工日常管理1.严把进口关,新进人员要符合岗位要求,确保新进人员素质。2.加强员工日常考核,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对合同期满且考核不合格的员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3.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鼓励一人多能、一人多岗。

惊喜的英语范文5

关键词:精英教育;竞技体育;关系;诠释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31―04

尽管目前学界对精英教育的定义与发展趋势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至始至终都是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一部精英教育史。怎样培育精英?这是个问题;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异化现象频出,究竟未来的路在何方?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两个问题并非是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原因在于可以通过竞技体育来培养精英,同时,竞技体育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寻回失落已久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章试图通过追溯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二者之间关系的历史变迁从而厘清这一关系的发展历程,通过议古论今实现研究的旨意。

1 概念界定

1.1精英教育

“精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词,因此要对“精英教育”进行界定,首先要明确“精英”的涵义。“精英”最初主要指一个特定的、在政治或经济上有某些特权的阶层,而这个阶层通常是世袭的,多由其成员的出身所决定。当“精英”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专门的概念之后,不同的具体学科、不同的理论对其的定义也略有偏差,但却不乏共识,即“精英意味着特定社会单位中的最高层次部分,而不论这种社会单位是一个阶级还是整个社会,也不论是按人们所选择的什么样的标准所排列的,精英是由经过了某种挑选程序的少数优秀者组成。”由此看来,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精英”的含义:一方面“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社会中拥有特权的人,在有些社会形态中,人们通常会选择这些有特权的人去领导和管理其他阶层。另一方面,“精英”也包含了托马斯・杰斐逊所指的“天才贵族”(aris-tocracy of talent),即他们天生极具才华,无论出生于何种社会背景中,他们都拥有一种在其所从事的职业中脱颖而出的个性品质和领导他人的能力。对应“精英”的理解,“精英教育”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对精英开展的教育和用来培养精英的教育。文章所指的精英教育指的就是后者。

1.2竞技体育的功能

目前,学界对竞技体育功能的界定庞杂,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对竞技体育的内涵取舍也不尽相同。文章主要侧重的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即通过身体竞赛的形式或手段,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加强个体的竞争、进取、协同观念及效率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培养。需要特别提出文章强调的是竞技体育而非普通的学校体育,是因为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达到的目的不同,尽管学校体育也有教育功能,竞技体育也有健身功能,但是学校体育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而竞技体育则是通过激烈的身体对抗把促进学生在某些精神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

2 竞技体育与精英教育关系的历史考察

2.1非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直接同一

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与之相生相伴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阶级出现以前,教育和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是混合在一起的,没有从中分离出来。“生活没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的复杂性,构成个体教育目标的那种一般的生活概念中的要素在性质上是简单的,在数量上是很少的。用来帮助或强制个体服从普遍要求的复杂手段,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而这些普遍要求是个体为了能同他周围的人共处所必须履行的条件。间接地用作生活指导基础的大量知识或学习科目尚未组织起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自我意识还处于混沌状态,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人类的生存能力低弱,生命随时都可能受到外界威胁,因此,“教育”的唯一目的只能是传授与生存密切相关的技能、习俗等等。当时阶级还没有出现,所以也没有后来到阶级社会才出现的精英教育。竞技体育也没出现,但是它的本源“游戏”已经出现了。所以,“在原始社会,一个人是通过与别人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人所教育的’,家庭生活或氏族生活、劳动或游戏、仪式或庆典等都是‘每天遇到的学习机会’。”每个氏族的成员,只要参加游戏就是在接受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也是教育。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成年人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儿童进行游戏,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要照顾自己,由于这时的儿童还没有真正的目的,未能完全掌握模仿成人活动的技术,也不具备当时的成人已达到的成熟的觉悟程度,并主动承担成人的任务,因而“儿童早期参加劳动只能是一种类似游戏的行为。在这里游戏和劳动是不可分的……”。可见,融于生活的、非形式化的教育总是同游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状况在我国现存的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中的教育中仍可得到验证。

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在此基础上私有制度产生,人类也就从原始社会步入了阶级社会,形式化的教育应运而生。教育从此独立于生活和游戏,这种“分化意味着活动的专门化、经验的积累和才智的发展,对于当时社会发展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正是由于教育从生活和游戏中分化出来,才使得各自都有了发展的机会和动力。

2.2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逐步分化

在原始社会,教育与游戏和生活都是相互融合的,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同一的。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开始出现,社会中有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递,自此,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于是,出现了教师,产生了教育实体和由两者组成的形式化的教育。“这一分化也同时促进了人类主体地位的提升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但是,通过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类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才成就了教育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在形式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和分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2.2.1古希腊传统影响下的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与逐步分化古希腊的历史和文明因其复杂的结构而让人眼花缭乱,因此,要详细考证“竞技体育”和“精英教育”在这段时期的各自发展历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从古希腊的文学巨作《荷马史诗》中寻找到相关的线索。在这部伟大的史诗中,盲人荷马塑造了大批英雄人物,“他们可谓是古希腊完人教育理念的最初起源与标准样板”,“永远争取第一,争取超过别人”的著名理想,也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观的核心。古希腊的最初时期是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的最紧密的时期,这除了要得益于古希腊提倡的“完人理想”外,还得益于当时竞技体育的两大特性:一是非功利性,二是非职业化。只是古希腊竞技体育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更多是贵族精英内部用来自娱自乐的,只有很少的平民阶层的参与,这个时候,竞技体育可以认为精英教育是为了所谓的完人教育而准备的。可以说,“古希腊竞技体育的繁荣和昌盛是离不开希腊人对完人体育理想的无限追求的。”但也同样也是因为“完人教育”的理想,导致了古希腊竞技体育的衰落。

2.2.2罗马时代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分化到了罗马时代,重视政治生活成为精英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以培养能说善变的演说家或政论家为目标。这种演说家或政论家“不是通过私人的辩论,而是通过自己在观众生活中的经历和成就,证实自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政治家,正因如此,对他们来说,“教育既是眼睛的事,又是耳朵的事。通过对长者的观察,年轻人学会了他们不久要做的事情,而且知道轮到他们教育后代时,他们该做些什么?”但是这种教育仍然是上层社会或有闲的统治阶级的专利,劳动阶级仍然因为社会与经济的原因与此类教育无缘。这种教育的目的就是对儿童天性的训练和强化,因而,通过言语的教育被过分的强调和肯定,“身体运动”反倒受到忽视,或可有可无。游乐和体操也只是学习生活之余的一种补充,仅仅是一种娱乐或消遣而已。当儿童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进入文法学校学习,直到十六岁,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演讲术,类似于竞技运动的活动在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和出现的频率则越来越少,古希腊思想中有关精英教育和身体运动的关系的理念在罗马时期丧失了,二者进一步走向分化。

2.2.3基督教伦理引导下的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对立公元5―6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刚刚兴起,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为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普通劳动者对于生活技能的获取和掌握仍然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因此不必要、也不可能、也没有机会接受到真正的教育。传教士和贵族作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知识接受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教会“以一种精神价值作为它的主”。早期的基督教徒轻视人体,他们把拥有健美体形的运动员看作是异教徒,并认为古希腊通过竞技运动来祭奠神灵,这样的身体崇拜是太过看重世俗的东西,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熏陶。这时,古希腊的“身体运动”的整个价值遭到否定和抛弃,人的最基本的权力和地位也被剥夺。身体活动被活生生地从教育中剥离,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2.3制度化阶段:精英教育与竞技体育的片面结合

2.3.1制度化教育萌芽时期,身体运动回归受教育者的自然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由此形成,与此同时,“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更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占据了人们头脑的封建思想禁锢”,“人”朦朦胧胧地开始显身,“教育”与“身体运动”再次出现联系。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身和心是统一的,智力和体力同等重要,体力的增强不仅可以服务于智力,也可以促进心理品格的发展。他的这种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裴斯泰洛奇强调把体育看作是教育的要素、人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和生理上的力量,全面发展出来,并主张体育要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德国的古兹姆兹(GutsMuths)、杨(Jahn)和施皮斯(A.Spiess)是自然主义体育流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体育之父”。尽管他们的自然体育思想异彩纷呈,但就本质而言都是强调按照人体的自然规律来铸造人体。著名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奠基人高尔霍夫尔(Karl Gaulhofer)更是把这一理论吸收和深化,从生物学的价值和受教育者运动兴趣来设计体育课程。另外,查尔斯・H・迈克罗伊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应该以受教育者的身体特点为中心,用体育作用于身体,使身体发挥有效的生物促进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的观点存在着相同点,那就是,身体活动要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3.2制度化教育形成时期,身体运动走向受教育者的“科学生活”现象学派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Edmund Husserl)认为,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逐渐被实证科学所支配,并在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中不断迷失,以至于类似于人生意义、生命价值之类的重要问题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涉及人在人和非人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能否自由地自我决定的问题,涉及到人能否自由地在他的众多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围世界的问题。以上种种皆说明了在西方近代社会实证科学对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遮蔽。

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人们未能自觉地、深入地认识和探讨竞技体育在精英教育中的多维价值。

2.3.3制度化教育完善时期,精英教育与竞技运动全面结合的努力

制度化教育的完善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的封闭和统一,而这种已经封闭的学校体系就会存在着选择和竞争的倾向性(当然这种倾向能否实现还与现实中的诸多因素有关,诸如就业形势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对于倾向于培养精英的学校更是如此。

在“美国的进步教育之父”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下,著名的体育家托马斯・D・伍德(Thomas D Wood)开始以新思想来审视体育,并发起了“新体育”运动。

但是,“新体育”运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进步教育运动达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出现了极端的行为和做法,最终导致了美国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威廉姆斯取缔体操的思想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质下降。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我播种的是龙种,而收获的是跳蚤”,形象地描绘了当思想在传播过程中,预期结果和实际所产生的结果大相径庭的状况,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美国新体育运动的兴与衰。

惊喜的英语范文6

关键词:煤炭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针对目前煤炭企业生产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等弊端,煤炭企业应积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坚持节能环保理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企业的管理效益。文章从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煤炭企业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旨在为促进煤炭企业的长效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思路。

一、精细化经营管理概述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结合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等手段,制定系统化、细致化的管理制度体系,提高组织管理运行的精确性、高效性、协同性及可持续性。煤炭企业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是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特点、性质、职能及发展战略,以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为基础,适时引入一整套细致、量化、全面、有效的管理标准体系,并贯彻落实到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增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统一规范性,实现组织结构、内部管理、监督制约、激励考核等方面的标准化及规范化,使煤炭企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水平。

(二)精细化经营管理在煤炭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改革粗放式管理模式,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阶段,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及科学技术的限制,煤炭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施的粗放式经营体系与管理模式一直在沿用,该方式存在经营理念较为滞后、资源大量浪费、基础安全设施建设薄弱、生产集中偏低、职工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弊端,制约了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引入与推行切合实际并且可操作性较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有效改善煤炭企业的经营生产环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质量。

2、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炭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之一,同时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市场需求量日益加大,行业利润较高。因此,部分煤炭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煤炭超采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呈现出逐步恶化的态势。加之煤炭企业缺乏必要的安全基础设施与风险防范措施,导致煤矿生产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必须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细化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3、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改革逐步深入,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逐渐加强,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产品与质量作为企业生存的基础及市场竞争的关键,必须得到企业的重视,注重煤炭的生产及创新优化,这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行精细化管理,运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手段,创新企业的生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一)矿井运行管理的精细化

首先,建立系统、规范、标准的精细化管理运作机制,健全标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优化管理流程,严格考核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及推进过程。细化员工岗位规范,严格定编、定员、定岗标准,实施矿班组成员年薪制考核、管理人员季度动态考核和杰出员工考核,实现矿井运行管理的全覆盖、无差漏。其次,实现基础管理、专项管理、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建立健全适用性、有效性有机结合的各项管理制度,突出接口管理,强调协调配合;突出细节管理,形成统一的、规范性的、精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强化区队、班组建设,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

(二)安全质量管理精细化

一是从细节做起,规范员工行为。制定涵盖综采工作面全部机电设备、操作规程等标准要求,实行包机、包物到人,做到工作有标准、管理有制度、考核有依据。二是严格标准要求,消除安全隐患。根据《设备安全质量标准细则》,升级设备管理和质量标准化,严把检修工作效率和质量。交接班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确保检修质量,彻底消除安全质量隐患。三是深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体系,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三)设备管理精细化

设备是提升煤矿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强化设备管理的精细化。首先,加大设备使用安全与性能良好情况的巡回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其次,落实机电设备责任制,严格按照设备的各项检查制度,认真搞好设备的除尘、维护、检修工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的应用对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将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到矿井运行、安全质量管理、班组管理及设备管理中,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企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精细化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0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