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急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癫痫急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癫痫急救

癫痫急救范文1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急救;脑水肿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病学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脑功能严重障碍的表现[1,2]。SE若未得到及时救治,极易引起患者脑部神经损伤与脏器功能受阻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并发症状。SE是癫痫患者的病症发作的形式之一,是一种发作后需即刻诊治的急危重症。尽快控制癫痫发作和确保脑神经不遭损伤,是急救取得成功的标志。患者一旦发病,急救时首先应确保其呼吸道畅通与脑组织供氧充足,再给予安定类药物控制病症并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治疗该病和改善预后。临床给予及时诊治与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可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我院本次对收治的68例SE患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效果较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6~12月接诊的68例SE患者作为本次探讨主体,其中男、女性例数分别为37、31例,年龄在16~73岁,平均年龄(36.2±2.1)岁。病程范围在6个月~28年。致病因素中原发性癫痫、脑炎、脑出血、缺氧性脑病分别为21、13、14、20例。所有探讨对象病症均经确诊且重要脏器无功能障碍。

1.2方法 ①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患者病症一经确诊,应即刻将其头部向一侧偏斜,同时检查并清除出口腔分泌物和异物,以防呼吸道阻塞引发窒息和吸入性肺炎;②充足吸氧,以防脑水肿。发病期间,患者因呼吸无规律导致脑血管的通透性加强,以致脑组织供氧不足引发水肿。同时发病期间患者会出现程度不一的高热导致脑供氧不足,因此临床应对患者进行给氧与降温处理,以防脑水肿。临床可依据患者病症给予1~2次/d静滴150~250ml甘露醇以缓解水肿;③及时有效抑制癫痫发作。控制癫痫发作,可有效减轻脑缺氧、脑水肿,避免脑功能进一步损害[3]。安定类药物有较高的脂溶性,易快速经血脑屏障发挥功效,临床常用于控制SE。成年患者一般采取静脉滴注2~4mg/min,SE症状消失停药或将药物总量控制在30mg内,儿童用药剂量为每kg体重0.3~0.5mg;④确保患者营养需求。部分不能在短时间内清醒的患者可采用鼻饲给予营养补给。以高热量、高维生素和蛋白的流质食品为主;⑤对原发类型SE给予积极治疗。临床给予该类患者在采用如抗炎、纠正酸碱失衡状态等方法对症治疗同时,还应注意进行常规降颅压、脱水、检查等,以确保其体内环境不受破坏。

1.3疗效观察 密切观测患者呼吸、体温、心率、意识状态等生命体征,对其输入液体情况进行观测与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软件采用SPSS16.0,用%构成计数资料。

2 结果

我院本次对接诊的68例SE患者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后,56例(82.35%)患者未见病症复发,12例(17.65%)患者复发次数在2~5次范围内,病症较之前均明显好转,未有1例因SE病故。

3 讨论

SE是指不低于两次的癫痫发作,且发作时间或间歇意识障碍持续超过30min。SE不仅可见于原发性癫痫患者,亦可见于全身或CNS感染、脑颅外伤、酒精或药物中毒等患者。SE可由原发性及继发性的原因引起,原发性者多系迁延10年以上的难治性癫痫,SE多为继发性的,其病因和诱凶较多[4,5]。不遵医嘱擅自停药、脑炎脑出血、药物酒精中毒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病后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呼吸、体温上升、脑血管通透性增高等,若不给予及时有效救治,易引发脑组织供氧不足和脑水肿,最终使得脑功能发生不可逆损伤。

确保呼吸与循环功能不受阻碍、确保稳定的生命体征、及早控制病症发作和对症治疗是医治SE患者的基本原则。患者一旦患病,呼吸道因产生大量分泌物易感染和堵塞,因此,急救第一步是清洁口腔,确保呼吸畅通,若有必要,可行气管切开术以防窒息和改善脑水肿症状。再依据患者临床病征给予甘露醇以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SE持续时间愈长患者脑损伤愈严重,及时有效控制病症是急救能否成功的决定性的因素。安定因其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均能在10~20min内发挥药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已成为临床治疗SE的首选药物。

我院本次对收治的68例SE患者采取了清洁呼吸道、吸氧、营养补给、药物控制等一系列综合救治措施后,56例(82.35%)患者未见病症复发,12例(17.65%)患者复发次数在2~5此范围内,病症较之前均明显好转,未有1例因SE病故。可见SE是癫痫患者的病症发作的形式之一,是一种发作后需即刻诊治的急危重症。尽快控制癫痫发作和确保脑神经不遭损伤,是急救取得成功的标志。患者一旦发病,急救时首先应确保其呼吸道畅通与脑组织供氧充足,再给予安定类药物控制病症并加强营养支持,可有效治疗该病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叶峰,邓彦,谭诚,等.不同类型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6):71-72.

[2]程金凤,曾艳丽,苏玉凤.成人癫痫持续状态84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8-79.

[3]黄妙娟.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与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163-164.

癫痫急救范文2

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的最新进展是对成人和儿科患者(包括儿童和婴幼儿,除外新生儿)基础生命支持(BLS)的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 到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的变化。尽管专家们同意这样做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但他们也知道,这种对已建立起来的“A-B-C”顺序的改变,需要对每一个曾受过CPR培训的人员进行重新培训。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推荐的这种改变基于以下原因。

(1)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是成人。而在各种年龄段的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最高的是那些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纤颤(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在这些患者中,CPR关键的初始部分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2)在 A-B-C 顺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 顺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而通气延误时间能尽量缩短至仅为完成第一轮胸外按压的时间(30 次胸外按压大约在 18 秒钟内完成)。

(3)

(4)医务人员根据心脏骤停的最可能的原因而改变急救程序是合理的。例如,如果发现1名患者突然倒地,而现场仅有1个医务人员时,该医务人员可能会认为患者突发心室纤颤(VF)型心脏骤停;一旦该施救者证实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这名施救者必须立即激活急救反应系统,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后进行电除颤,然后实施CPR操作。但对一名推测为淹溺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在呼叫急救反应系统之前,先给予大约5个循环(约2分钟)的传统CPR(包括人工呼吸)。对于新生儿,心脏骤停的最可能原因为呼吸因素导致的,复苏程序应当为A-B-C顺序,除非已知是心脏原因导致。

基础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基础。成人BLS的基本面包括快速识别突发的心脏骤停和激活急救反应系统,早期完成高质量CPR,尽早电除颤。2010年AHA CPR和ECC指南包含了几个重要的变化,也包括一些以前强调的部分。

2010年AHA CPR和ECC指南的几个关键变化

简化了BLS程序,删除了“看、听和感觉”程序。完成这些步骤需要花费时间,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与病情不符。由于这个原因,2010年AHA CPR和ECC指南强调对无意识、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叹气样呼吸)的成人患者快速激活急救反应系统,即刻开始胸外按压。

鼓励未受过培训的救援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CPR。未受过心肺复苏训练的救援者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单纯胸外按压,以及较容易接受调度员的电话指导。

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先进行胸外按压(C-A-B 而不是 A-B-C)。胸外按压可立即实施,而调整头的位置,要达到密封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获取和装配球囊面罩都需花费时间。开始 CPR 即给予30次胸外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可减少首次按压延迟。

确保实施高质量CPR的方法越来越受关注。充分的胸外按压需要足够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保证胸廓每次按压后完全回弹,重点强调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按压中断以及避免过度通气。训练必须集中在确保正确的实施胸外按压。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来讲,推荐的按压深度已由4~5 cm增加到≥5 cm。

医务人员在复苏时完成的许多任务如胸外按压、气道管理、人工呼吸、节律判定、除颤以及使用药物(如果需要的话),可由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疗团队在特定的环境中实施。当复苏者一个人时,他可呼叫其他医疗救援团队成员。医疗救助人员的训练必须集中在建立一个团队,如果多个急救者到达现场,每一个成员能迅速各司其责。当其他人员到达时,心肺复苏的各个环节可有序地分配给每个医疗团队成员同时完成。

2010 年AHA CPR和ECC指南继续强调的重点

早期识别成人心脏骤停是建立在评估病人的反应以及没有正常的呼吸基础上。心脏骤停患者一开始可能有叹气样呼吸甚至表现为癫痫样发作。这种非典型表现可能使施救者困惑,导致呼救或开始CPR延迟。培训的重点必须集中在使救援者警觉心脏骤停的特殊表现。

尽量减少有效的胸外按压中断,直至恢复自主循环或终止心肺复苏。任何不必要的胸外按压中断(包括实施必要的人工呼吸间歇过长)都可降低CPR的有效性。

医务人员脉搏检查不再重要。识别脉搏跳动比较困难,当血压很低或测不出时,甚至受过良好训练的医务人员也常常错误地判断有无脉搏跳动。医务人员测定脉搏是否跳动的时间不能>10秒。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随后发现患者不是心脏骤停,也很少能导致严重的损害。如果救援者发现一个无意识的成人,必须呼叫急救反应系统。如果一位成年患者突然倒下,没有意识,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比如仅有叹气样呼吸),施救者不要尝试检查脉搏,而必须假定是心脏骤停。

电除颤治疗

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更新了应用心脏起搏治疗心动过缓以及电复律和电除颤治疗快速性节律异常的最新数据。在院外公共场所配置AEDs是急救系统生存链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为了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最大存活几率,在心脏骤停最初的时期内,3种行为至关重要,激活EMS系统、实施CPR和电除颤仪的操作。

在除颤前进行较长时间的CPR是否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是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早期的研究显示,在除颤前给予1.5~3分钟的CPR,能提高EMS到达之前已持续了>5分钟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然而,最近的两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除颤之前给予CPR并不能改善预后。如果现场有≥2个救援者,必须在准备除颤仪的同时进行CPR。

对室颤给予1次电除颤的方案没有改变。证据表明即使是非常短暂的CPR中断也是有害的。因此,救援者必须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给予电除颤之间的间歇,给予电除颤后必须立即重新开始CPR。

在过去的10年里,双相波电除颤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单相波除颤更有效。然而,没有临床数据比较各种双相波除颤仪之间的疗效。也没有研究证实不同波形的除颤仪是逐渐增加除颤能量还是固定随后的除颤能量更有效。然而,如果手头上有更高的能量可以应用,他们可能考虑初始的除颤能量能不能有效终止心律失常。

在过去的5~10年内,许多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双相波和单相波转复房颤的疗效。电转复房颤的有效能量具有波形特异性,一般波动于120~200 J之间,这取决于电除颤仪的制造商。因此,房颤电复律推荐的初始双相波能量是根据制造商建议制定的,即120~200 J。如果初始的电转复不成功,复律者应逐步增加能量。成人房扑和其他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电转复一般需要较小的能量,初始能量为50~100 J即足够。如果初始电转复失败,操作者必须逐渐增加能量。如果用单相波除颤仪对成人房颤电复律,起始能量应为200 J,如果未能成功转复,应逐渐增加能量。

数个最近的临床试验集中研究了经皮起搏。起搏治疗并没作为常规推荐用来治疗心搏停止的心脏骤停患者。三个随机对照试验表明,辅助医疗人员或医师应用起搏治疗院外或院内(急诊室)心搏停止的心脏骤停患者并没提高入院率或存活出院率。然而,医务人员准备开始对阿托品或其他变时药物(加快心率)无反应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临时起搏是合理的。

心血管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继续强调好的BLS(快速实施高质量的CPR, 尽可能的减少按压中断,对VF/无脉性室速的心脏骤停患者数分钟内即给予电除颤)是ACLS成功的基础。生命链中的新的第5链以及第9部分“心脏骤停后监护治疗”[2005年 AHA CPR和ECC指南中高级生命支持(ACLS)部分中的条款扩展]强调了在识别心脏骤停后即开始、自助循环恢复后到出院以及出院后的多个环节给予综合的多学科治疗的重要性。关键的ACLS评估和干预在BLS和患者具有良好神经功能的长期的存活率之间架起一座必要的桥梁。

在气道管理方面,2010 年AHA CPR和ECC指南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的推荐:应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和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I级)。除此之外,在CPR期间的气道管理,应用声门上气道设施继续作为气管插管的替代。最后,不再推荐对心脏骤停患者气管插管时常规对环状软骨施压。

2010 年AHA CPR和ECC指南中有几个关于治疗症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变化。基于新的证据表明腺苷的安全性和潜在的有效性,当节律规整以及QRS波为单一形态时,目前腺苷被推荐用于诊断和治疗稳定性的、形态一致的宽QRS波心动过速。对症状性的或不稳定性的心动过缓,当阿托品无效时,推荐静脉注射变时性药物,这同体外起搏具有同等疗效,可以作为体外起搏的替代方案。

2010年新的AHA ACLS 重点集中在能最大限度地改善预后的措施上。强调给予高质量的CPR,尽量减少中断,对VF/无脉性VT给予电除颤。尽管仍然推荐建立血管通路,应用药物,放置高级导气管,但不能导致胸外按压的明显中断和电除颤延迟。此外,阿托品不再推荐常规用于治疗无脉性电活动(PEA)/心搏停止。

无论是应用机械参数(比如监测胸外按压的速率和深度,胸壁的完全回弹,按压的时长和中断的持续时间,人工通气的次数和深度)还是生理参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胸外按压放松时期的动脉压,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 都被推荐用于实时监测和优化CPR质量。当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时,指南目前推荐应用PETCO2值监测CPR质量和识别自主循环是否恢复。

最后,2010 年AHA CPR和ECC指南仍认识到当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不能终止ACLS。在新指南里,复苏后治疗和管理得到了明显扩展,现在包括一个新的心脏骤停后早期治疗法则。

心脏骤停后的治疗

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认识到对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收入院后,给予系统性治疗和多学科联合治疗日益显得重要,这样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第9部分“心肺复苏后治疗” 确认了对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给予集束化目标靶向治疗和干预以获取最佳预后的重要性。我们推荐对心脏骤停后的患者持续性地给予综合的、整体性、多学科系统性治疗。心脏骤停后治疗的初始和后期的关键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使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心肺功能和其他重要器官的灌注最优化。

转运到一个具有综合性的具有心脏骤停后系统治疗能力的医院或重症监护中心。

识别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降低体温治疗使神经功能恢复最佳化。

癫痫急救范文3

【关键词】220KV输电线路;雷击;架空地线

1.雷击架空地线断线原因探讨

1.1雷电流的热效应

雷击架空地线时,雷击点的电流密度最大,温度最高,雷电弧的温度可达数千K。虽然雷电流在通过导体时,其热效应是不大的,但是当雷击导体时,在直接与放电通道相接触的地方却可能受到高温的作用,有时可以使金属熔化达几毫米的深度。这个现象很可能是有些架空地线不正常断股的原因。雷电流的电弧热效应可看作为绝热过程。由于雷电流的电弧热效应引起导地线的温升可以通过热平衡方程式(1-1)计算:

i(t)2Rθdt=Cθmdθ (1-1)

式中i(t):雷电流或短路电流(A);

Rθ:雷电流雷击点附近电弧的电阻或短路电流通过的温度为θ℃的导体的电阻(Ω);

Cθ:温度为θ℃时导体的比热容(焦/Kg℃);

m:导体的质量(Kg)。

由于雷电流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电弧上,而电弧作用点很小(即m很小),因此雷电流的电弧引起导地线的温升很高。研究发现,在用29-57kA的振荡波(相当于48-95kA20/40微秒的雷电波)冲击于Ф1.8股径的GJ-50钢绞线时钢丝虽不致熔断,但已受到程度不同的烧伤;用57kA的振荡波冲击中3.0钢丝时,仅镀锌层受损;冲击中Ф1.8钢丝时立即熔断。这说明,仅用雷电流的热效应仍难以解释雷直击导线断线的原因;但说明了,不同大小的钢丝,Cθm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细股的钢绞线容易断股的原因。

1.2雷电流的冲击效应

曾有记载雷电劈开百年大树和将钢筋混凝土击出一个大洞的现象,这说明雷电有较大的机械冲击力(即雷电流的冲击效应),当导地线遭受雷击时,如果雷电冲击波的冲量大于导地线所能耐受的冲量,导地线将被打断。雷电冲击波的冲量决定于雷电流的幅值和波长,导地线所能耐受的冲量决定于它的结构和状态。设冲击雷电流的冲量为A,则:

A=M∫0i(t)dt=MQ (1-2)

式中A:雷电流的冲量(N・S);

M:测定常数,其物理意义为每千安的冲击雷电流所形成的冲击波压力(N/kA);

i(t):雷电流的瞬时值(kA);

Q:电量即Q=∫0i(t)dt。

1.3工频短路电流的热效应

雷击架空地线断线的同时几乎伴随着绝缘子闪络放电,由于地线一杆塔系统的阻抗(电阻)远小于被雷击放电接地的杆塔,在雷击放电接地的杆塔,大部分的工频续流分流到架空地线上。设杆塔平均接地电阻Rav=15Ω,地线平均档距电阻rav=3.7/1000*300=1.1Ω,则每侧杆塔数大于20每侧的地线一杆塔系统的的接地电阻R= (Rav* rav)1/2=4.1Ω,有44%的短路电流流过雷击点架空地线。由于雷击瞬间使架空地线的温度骤升,电阻大为增加(即Rθ增加),进一步使温升提高。由于短路电流的作用时间长(0.2s以上),虽然短路电流值比雷电流小,但作用时间长,能量大于雷电流能量,在其共同作用下,进一步提高了雷击点的温升。镀锌钢绞线的短路允许温度为+400℃。

短路电流热稳定计算公式:

I=C/(0.24*α0*R0*T)*In((α0 *(t2-20)+l)/( α0 *( t1-20)+l)) (1-3)

I:地线验算短路热稳定允许电流,A;

C:载流部分的热容量,cal/℃/cm;

α0:载流部分20℃时的电阻温度系数,l /℃;

R0:载流部分20℃时的电阻,Ω/cm;

T:计算短路热稳定的时间,s;

t1:地线的初始温度,℃;

t2:地线短路热稳定允许温度,℃。

地线的初始温度取最高气温40℃,并考虑雷击造成的升温分别取100℃、150℃、200℃进行计算,对于GJ-25、GJ-35的钢绞线的短路热稳定允许电流,在取短路热稳定的时间为.04s时,只有3kA、4kA,难以满足热稳定要求,尤其在雷电流同时作用加热时,其短路热稳定允许电流更小。在用GJ-50以上较大的钢绞线时,在变电站进线段短路也难以满足要求,应采用措施。架空地线短路热稳定允许电流小是雷击架空地线断线的主要原因,而悬垂线夹处为薄弱环节,则更容易断线。

1.4高温下架空地线的张力作用

雷电流和工频短路电流的热效应使雷击导线温度升高。在高温下,架空地线的抗拉强度降低,钢的熔化温度为1560℃。由于雷电流的热效应、冲击效应和工频电流的热效应以及抗拉强度下降的架空地线的张力共同作用下,架空地线断落。

1.5设计规程和设计考虑欠妥

设计规程只对短路电流的热稳定作出要求,没有对雷电流和短路电流共同作用下的热稳定作出要求。而设计部门在设计时,通常按照地线与导线的最小配合进行地线设计,没有认真按照规程进行地线的热稳定校验。

2.预防雷击架空地线断线的建议

2.1预防雷击永久性故障的有效措施

(1)防止雷击绝缘子掉串的有效措施:把好设计关,优先选用玻璃绝缘子,禁止采用瓷绝缘子,防止绝缘子设计不合要求;按周期检测瓷零值绝缘子并通过火花间隙试验和检查以提高其零值检出率;逐步更换瓷绝缘子为玻璃绝缘子,以减少测零工作。

(2)防止架空地线断线的有效措施:安装避雷线的附加引流线以增加分流,减少流过悬垂线夹的电流,防止架空地线在线夹处断线;把好设计关,选用GJ-50及以上的钢绞线,禁止采用GJ-35及以下的钢绞线和细股的钢绞线,以提高架空地线的热稳定性。对悬垂线夹与耐张线夹、联结金具等金具的热稳定作出要求,规定其应能耐。

2.2提高耐雷水平,减少雷击的有效措施

(l)对于220kV线路,在山区,以绕击雷击为主,所占比例约为80-90%;在平原、丘陵地区,以反击雷击为主,绕击所占比例约为10~30%。混有30%左右山区线路,绕击率与反击率基本相等。选择良好的具有自然屏蔽的防雷走廊、降低接地电阻、减少保护角、加强绝缘是最有效的防雷措施。在山区线路加祸合地线,不但能通过增大祸合系数和分流提高耐雷水平,而且能通过补偿地形高差降低杆塔、导线相对高度减少绕击雷。辩识雷击频繁段,采取相对应的防雷措施,是防雷的关键。只要把这些工作和防雷措施落实到位,线路防雷就迎刃而解。

(2)加强绝缘是见效快投资省,也是可行的防雷措施,只有单回路进线的220kV线路进线段加强绝缘会提高变电站避雷器流过的电流,使其超过5kA,其他情况无影响。

(3)降低接地电阻的改造,要严格进行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新旧地网必须多点连接,山区、雷击频繁区的改造,不能照搬原设计,必须采用最大多射线、多闭环、垂直集中接地,以达到在降低接地电阻的同时,减少地网的电感。

(4)由于绕击占很大比例,尤其在山区,占绝对多数,因此在众多防雷措施中,减少保护角是最有效的。在运行线路,要调查其雷击频繁段,在雷击频繁段考虑进行单改双避雷线、减少双避雷线的保护角的改造。在无法进行改造的线路,可考虑采用杆头局部加强屏蔽的形式减少保护角。

癫痫急救范文4

[关键词]水电站;电气系统;主接线路;接线形式;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v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90-01

电能是一种无形的、不能大量储存的二次能源,其发电、变电、送电、配电以及用电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任何一个国家中,电力这个能源工业都是其基础工业,它不仅与国家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离不开电力系统的完善和发展,统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电力工业必须超前发展。

1.水电站电气主要线路接线的设计重要性和设计形式分析

水电站是电力输送的主要场地,其电气系统设计与整个水电站能否正常运行以及其运行的安全性都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电气系统设计在水电站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做好电力规划和电网建设,其重点就是完善电气系统设计的设计,而电气主接线路又是电力系统接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电气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因此更应该受到重视。

在80年代之前我国的水电站建设主要是以中小型为主,80年代之后逐渐开始发展超大型水电站建设,至今在我国已经建成或者即将建成的超大型水电站有18座,其中主要包括小浪底、万家寨、丹江口、葛洲坝、刘家峡、龙羊峡、岩滩还有白山等。由于各个水电站建设的理念、建设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各种特殊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其电气主接线的设计也有所不同。水电站中所采用的电气主接线设计形式主要有角形接线、一倍半接线、单母线接线、双母线接线还有变压器——线路组接线这四种形式的接线。单母接线是一种简单明显、运行方便的接线方式,它的接线清晰、对应性强、各个操作单元具有独立性并且配电装置投资少,可采用成套配电装置,能够简化电气布置,便于扩建,容易实现自动化;变压器——线路组接线是设备最少、最简单、布置简单、占地面积小、继电保护也很简单的一种接线方式,但是其各个操作单元之间独立性差,当主变压器、线路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均会导致电网送电停止;角形接线正常运行时形成闭合环形,每回路均有双断路器,没有母线,运行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不过其任一断路器检修都必须要开环运行,并且继电保护也很复杂,极大的降低了运行可靠性[1]。其中在我国18座超大型水电站中,有13座电站都是采用双母线接线的设计形式,占总方式的48%,有8座电站采用的是一倍半接线,占总方式的30%,有3座电站采用的是角形接线,占总方式的11%,有2座电站采用的是变压器——线路组接线,占总方式的7%,而应用数量最少的是单母接线,只有1座电站,占总方式的4%。由此可见,应用最多的接线方式是双母线接线,其次是一倍半接线。

2.水电站电气线路接线形式的设计要求分析

电气主接线设计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的系统工程,它与电力系统基本状况和要求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机电设备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由电站运行管理单位的认同与否决定的。根据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回路数、设备特点及负荷性质等条件的要求,电气主接线路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灵活性、经济型以及可靠性等三项基本要求,同时还应满足操作方便、易于维护检修、利于远方监控和节约投资等要求。由于超大型水电站对我国电力系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破坏,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系统瓦解,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对电气接线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指出,系统的连续供电不能受任何断路器检修的影响而中断;无论是哪一部分的进出线回路断路器发生故障或者母线发生故障,

都不能切除一台以上的机组和相应的线路,不过电厂的单机容量如果为300mw,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可允许切除两台以上机组[2]。

3.总结语

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水电站的电气主接线设计是与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设备制造技术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等相适应的,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了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国民经济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基础条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水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要在以往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摆脱传统设计思维模式,以新设备、新技术为基础,提出更多有新意和创意的设计方案,使其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癫痫急救范文5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雷水平;雷击跳闸率;耐雷水平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32-02

1 输电线路防雷的意义

电力系统输电线一般是的架设在离地20~60 m的空中,铺设距离长,跨度广。它联通我国各个省市的发电厂和用电负荷中心,是输送电力的主要通道,也是国民的经济命脉。但是其突出于地面其他物体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很容易遭受雷电的入侵。一方面造成输电线绝缘子闪络或爆炸,对输电线绝缘水平造成永久性损伤,形成单相或多相接地短路故障,引起继电保护和断路器的触动。另一方面雷电波可能沿输电线入侵变电站或发电厂,将会对变压器发电机等大型设备造成难以修复的损伤,引起大面积的断电。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人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因此,输电线路的防雷具有远大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防雷技术现状

我国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水平总体上处于世界较为先进的水平,防雷技术水平主要的衡量指标是:雷击跳闸率和耐雷水平。雷击跳闸率是指全年折算成40个雷电日的情况下100 km输电线路上由于雷击造成的跳闸次数。耐雷水平是指:在雷击线路时,其绝缘尚不至于发生闪络的最大电流幅值或能引起绝缘闪络的最小雷电流幅值,单位为kA。雷击跳闸率包括雷击杆塔时的跳闸率和雷绕击导线时的跳闸率,他们是衡量线路防雷性能的综合性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雷击杆塔时的跳闸率

n1=Ng×δ×η×P1(次/l00 km・40雷电日)

雷绕击导线时的跳闸率

n2=Ng×Pa×η×P2(次/100 km・40雷电日)

其中:Ng表示在40个雷电日下每百公里线路上雷击杆塔的次数;P1为雷电电流的幅值大于雷击塔顶的耐雷水平 I1的概率;P2为雷击导线时雷电流超过耐雷水平I2的概率;η为建弧率;δ为击塔率;Pa为线路绕击率。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输电线路总的雷击跳闸率应为雷击杆塔时的跳闸率与雷绕击导线时的跳闸率之和(n=n1+n2)。

在我国,目前35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上基本都实现了架设避雷线,11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沿线路全线架设,33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更是全线架设双避雷线。避雷线的保护角度一般取在20~30?,在变电所和发电厂的进线段处以及50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超高压、特高压线路避雷线的保护角在15?及以下。对指定的绝缘子片在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使用片数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X-4.5型绝缘子为基准,35 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使用3片,110 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使用7片,220 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使用13片,500 kV电压等级输电线路使用28片。

3 提高防雷水平的措施

雷电过电压主要分为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感应雷过电压是指累计线路附近大地,由电磁感应在导线上产生的过电压,一般只对35 kV以下线路有威胁。直击雷过电压包括雷直击杆塔或避雷线造成的反击和雷直击导线造成的绕击。为了有效地减少雷电过电压对电力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失,有必要采取一些有用的措施来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技术水平。本文在考虑系统运行方式、线路电压等级以及重要程度等因素后,提出以下几种基本的防雷措施和补充措施。

3.1 合理选择路径

根据实地考察整个输电线路所通过的路线区域内的雷电活动强度、地质地形地貌特点、土壤电阻率等自然条件,在前期规划时就避开山区风口和顺风河谷等雷暴走廊、土壤电阻率有突变的地带以及地下有导电性矿产的地面等易遭受雷击的地段。如果实在不能避免,则要对该易遭受雷击的区段加强绝缘保护和防雷保护。

3.2 架设避雷线

避雷线是用来防止雷直击导线的基本措施之一,同时避雷线可以分流减小杆塔顶端的电位、对导线屏蔽降低导线感应过电压,并且能与导线耦合降低绝缘子两端的电位差。避雷线的保护角一般取在20~30?,500 kV及以上线路保护角小于15?,目的是为了降低绕击率,对于某些特殊线路或线路段,保护角甚至有可能取为负角度。

超高压线路常将避雷线通过一个小间隙接地,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正常运行时避雷线中感应电流的附加损耗并利用避雷线兼作高频通道。这样正常运行时避雷线对地绝缘,雷击时与地相连,起来避雷线应有的作用。

3.3 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规程规定土壤电阻率在100~300 Ωm的地区,除自然接地外,还应设人工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在300~2 000 Ωm的地区,一般采用水平敷设的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大于2 000 Ωm的地区,采用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如在铁塔基础附近有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带,可部分采用引外接地与放射形接地装置相结合的方式。此外,还可以采用接地电阻降阻剂、爆破接地技术、多支外引式接地装置以及伸长水平接地体等方式来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其中使用降阻剂是相对常用而且有效的方法。在降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电阻时,应根据当地原有运行经验、气候状况、地形地貌特点和土壤电阻率的高低等情况,综合分析,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3.4 架设耦合地线

当遇到采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十分困难的情况时,一般可以在导线下方架设耦合地线从而来提高防雷水平。,用以增加避雷线与导线之间的耦合作用,降低绝缘子串上的过电压,从而达到降低线路断路器雷击跳闸率的目的。同时,耦合地线也可以增加对雷电流的分流作用,进一步降低杆塔顶端的电位。运行经验证明,这的这一效果非常显著。

3.5 采用不对称绝缘

现代输电线线路中为了减少输电线占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的使用了同塔双回输电线的架设方式。对于此类输电线,可以使用不对称绝缘的方式来提高雷击情况下的供电可靠性。不对称绝缘是指同电压等级的两回输电线路的绝缘子串数不相同,在雷击情况下绝缘子串片数少的一回输电线路先闪络。闪络后,该回导线接地,相当于地线并与另一回未闪络的输电线耦合,进而提高其耐雷水平,保证供电的可靠性。两回输电线绝缘子串片数的差异应根据各方面技术经济比较来决定,一般提倡两回输电线路的绝缘水平差异为1.73倍的相电压峰值。

3.6 安装线路型避雷器

避雷线并不能使绕击率降为零,并且在特别大的雷电过电压情况下,反击发生的概率也非常大,在线路上安装管型避雷器能很好地免除线路绝缘冲击闪络,并能使建弧率减为零,从根本上降低雷击跳闸率。当雷击避雷线或导线时,沿线的避雷器动作,将雷电流通过导线传播到相邻的铁塔上,在雷电流通过避雷线和导线时,由于耦合作用提高了导线电位,减小了导线和塔顶之间的电位差。

3.7 采用自动重合闸装置

一般的雷电冲击闪络不会产生永久性的绝缘损伤,空气具有自恢复的功能,在闪络发生后很快就会自动恢复为绝缘介质,因此,使用自动重合闸对供电可靠性和及时恢复供电有极大大的帮助。在我国,110 kV及以上的高压线路重合闸成功率达一般在75%~95%之间,35 kV及以下的线路成功率一般在50%~80%之间。由于雷击闪络一般为单相闪络,故一般采用单相的自动重合闸装置即可。

4 结 语

输电线路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大动脉,是输送电能的唯一通道。保证输电线路不因雷击造成短路接地以及跳闸等故障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是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运行数据和积累的气候资料,经常总结现有的防雷保护工作经验,结合现有的几种防雷措施,寻找更加有效、经济实惠的新措施是输电线路防雷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金贵.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技术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17).

[2] 赵长青.输电线路雷击分析和防雷措施探讨[J].供电企业管理,2013,(3).

[3] 孟遂民,郭文杰.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防雷保护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4).

[4] 丁颂声.浅谈高压输电线路的防雷[J].科技资讯,2007(10).

[5] 钟炯聪.高压输电线路综合防雷措施的分析与探讨[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癫痫急救范文6

关键词:配电线路;防雷线路;电力安全

前言

现代社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大提高,电网的运行安全越来越重要。打雷作为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面临的一种常见天气,很有可能会对电网系统的运行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在我国,每年都有因为雷击而引发的停电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我国的电力行业要加紧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研究,提高电网系统的安全水平。

1 配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危害

雷雨天气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天气。雷击会对电网系统的运行造成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对配电线路。首先,雷击会带来巨大的电流,击中在配电线路上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导致配电线路发生燃烧、爆炸,烧毁电路导线,还容易损害电线杆塔和其他电力设备。其次,雷电击中配电线路,会导致导线的过电压剧烈升高,继电保护装置为了保护电力系统,会自动进行跳闸动作,切断运行线路,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1]。

2 配电线路防雷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杆塔

我国的配电线路主要采取水泥电线杆的形式。水泥电线杆内部有钢制内芯,外部由水泥包覆起来,对钢芯起到保护作用,地下引线采用铁丝作为材料[2]。如果遭受雷击,就会造成水泥杆爆裂,钢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地下引线产生巨大热量发生软化,电线杆发生倒塌。

2.2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出现问题,出样是因为两种原因:一种是地网受到了腐蚀,另一种是地网电阻下降。比如,配电线路的接地装置使用494基的混凝土和降阻剂,接地装置会在使用半年后被腐蚀的速度大大增加,三到五年后便会出现断裂。这时候便需要进行更换,因为往往到了这一阶段,地网的腐蚀率已经超过了一半,尤其以接地下线距离地面50厘米内的部分腐蚀最为严重[3]。

3 配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3.1 提高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

绝缘子是配电线路中的重要元件,能够对母线起到固定、支持的作用,让带电导体与大地之间隔绝足够的安全距离[3]。一般来说,绝缘子需要具有很高的电气绝缘强度和很强的耐潮湿性能。但是,由于长期处于交变电场的环境当中,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会发生下降,甚至功能完全丧失。如果电网系统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对这些性能下降或者功能丧失的绝缘子进行更换,就容易在雷雨天气发生闪络事故。所以,为了维护电网系统的运行安全,必须提高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定期对配电线路的绝缘子进行测试与检修。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测试与检修的周期一般为两年,对于零值、低值、有可能发生闪络效应的绝缘子,要及时进行更换维修;对于一些绝缘水平比较低的配电线路,需要增加绝缘子的数量,加长绝缘子的结构长度来进行防雷。

3.2 提高配电设备的防雷水平

我国10千伏的配电线路当中,主要的配电设备有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和电缆分支箱等[4]。其中,柱上开关及其闸刀是为了保护配电线路的安全。一旦配电线路出现紧急情况,可以通过闭合或者断开柱上开关来确保配电线路不受突发事故的影响。为了有效提高柱上开关的防雷技术水平,需要在柱上开关和闸刀两侧加装防雷装置,在发生雷击时有效将电流分流出去,避免对柱上开关及闸刀造成损坏。配电变压器,简称“配变”,是将交流电流的电压进行变换,从而传输电能的电器装置。按照电压等级的不同,变压器分为750千伏以上的特高压变压器、500千伏到750千伏的超高压变压器、35千伏到500千伏之间的普通变压器和35千伏以下的低压变压器。配电变压器基本上是电压在10千伏到35千伏之间的变压器,其低压侧和变压器的外壳、低压侧中性点、高压侧变压器,都要进行接地,形成四点接地的模式,能够有效防范雷击。电缆分支箱,是将电缆进行分接和转接的装置。电缆分支箱的两侧也要加装无间隙的氧化锌防雷器。氧化锌防雷器具有防爆脱离功能,能够在电缆分支箱出现雷击危险的时候切断与其他电缆分支箱之间的联系,防止发生爆炸。

3.3 杆塔接地电阻调整

配电线路遭受雷击而发生跳闸的几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杆塔的接地电阻值是其中影响程度比较大的一种。杆塔的接地电阻值与雷击跳闸率成正比关系,即接地电阻值越大,雷击跳闸率越高,接地电阻值越小,雷击跳闸率越低[5]。所以,配电线路必须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值。根据我国架空线路的运行章程,电网系统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线路上各杆塔的接地电阻值进行测试,尤其是对于雷雨天气频发的区域。如果杆塔的接地电阻值超出标准,就要用碳粉、降阻剂降低其接地电阻,降低配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可能性。

3.4 安装避雷器与消雷器

避雷器与消雷器是配电线路的重要防雷装置。氧化锌避雷器是我国电网系统经常采用的一种避雷器,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通流能力强的优点[6]。在配电线路遭受雷击时,氧化锌避雷器就会对雷电进行分流,通过分流耦合作用提高到导线的电位,将导线与塔顶之间的电位差保持在绝缘子闪络电压之下,可以有效避免闪络效应的发生。消雷器的运用同样可以降低发生雷击跳闸现象的几率,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在雷云对地面发出雷电之前,消雷器就能够感应到雷云散发在空气当中的电荷,在自身的尖端产生完全相反的异性电荷,吸引雷电的电荷发生中合作用,降低雷电对配电线路的影响程度,从而规避雷击跳闸事故。在配电线路上安装避雷器与消雷器之后,还要定期进行检测,确保避雷器和消雷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性能下降或者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的避雷器和消雷器,要及时予以更换,维护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电力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能源之一。只有维护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才能够确保我国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雷击作为一种常见的配电线路故障原因,对我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威胁,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电力企业要加紧防雷技术的研究,弥补我国现行防雷措施中的缺陷,综合采取多种手段,确保配电线路对雷击的防范能力,提高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喇元,胡贤德,彭发东,等.10kV与35kV配电线路防雷技术比较[J].能源工程,2013,5:1-4.

[2]廖水川.探析山区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1:185.

[3]马丽文.配电线路运行检修技术及防雷方法[J].科技风,2015,13:83.

[4]邹一琴,姚健,袁昌.农网35kV线路防雷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10: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