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思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思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1

刻舟求剑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一上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展示大幅贴图,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 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紧扣“一不小心”,先换词理解词意,然后想象说话扩展思维,训练语言表达,深化理解。教学第二自然段通过听、划、读、想、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品味“一点儿”和“船舷”等词的生动和准确。教学第三自然段则通过句式说话,进行理解句子的反馈检测,然后以读代讲,体会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培养语感。第四自然段教学,则在贴图上进行动程演示,化静为动,让学生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思维过程,从而顺利地突破了难点。最后的续编故事结尾和劝导说话设计,则把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二《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还是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含义。我让学生尝试在不借助译文的情况下自己试着理解,若真的有哪个句子不明白的再参考一下译文。孩子们听后马上用手把下面的译文捂住,认真地思考起来,不时有个别孩子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译文。在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后,我再请学生把整则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来,大部分孩子能较具体地表达出来。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个别难于理解的字词让孩子们挑战,他们一下子也解释了出来。我让孩子们带着理解有停顿、有感情、有味道地读课文,有些孩子们还拿着书,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地读了起来。看着他们那认真劲儿,我不禁笑了起来。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后,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浅出了。从中孩子们明白了故事讽刺了那些头脑愚蠢,不懂得灵活变通的人。许多孩子表示今后千万不能做那样的人。

最后我利用那个人捞不到剑的有趣场面在孩子脑海里填补形象空白,我让学生讨论:船上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他没捞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一填补,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含意的领悟,还训练了表达能力。

而这节课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有位学生提出了:如果这个人果真在掉剑后,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捞得到剑吗?这个是课堂很好的生成点,但由于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再讨论。我想下节课一定腾出时间让大家畅所欲言,让孩子们独特的思维不断碰撞出奇异的火花来!

刻舟求剑的教学反思范文三作者往往根据写作意图,筛选、提取那些最能有力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而把一些次要的场面用一句话作高度概括,留下空白让读者去作形象的填补。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文中的场面空白,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填补,使课文内容更生动,更形象,印入学生脑海的形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2

高职院校篮球单元四角传球教学反思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对体育教学的改革、修订和完善传统的教学计划,至关重要。教学计划在任何时候都是老师上课的指导性文件,一个好的教学计划,不仅能够使教学安排紧凑合理,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知识层次,同时也能够达到课前预定的课的密度和强度。坚持教学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学工作者始终要坚持的方向。

一、四角传球练习的现状分析

四角传球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四角传球技术的学习,提高同学们传接球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复习、巩固提高已学习的传接球技术、培养学生的篮球手感和战术配合素养。为后续的篮球战术学习打下基础。

对我院2010~2012级40个教学班的篮球四角传球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学生人数1381人,男生756人,女生625人。课前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学生在小学、中学、高中都上过篮球课,不同程度的进行过篮球教学和训练,但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对篮球历史和发展的了解甚少,对篮球场地、规则知道的懵懵懂懂,能正确掌握篮球传接球技术的人数不足20人,有较好篮球基础的男生186人,女生25人。

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一节课的练习差强人意,一球练习持续不了三分钟,第二节课能基本上完成两球的练习,第三节课基本上能完成四球的传接球练习。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和纠正方法

(一)练习中传接球易出现直线跑动的错误

在老师讲解练习方法、动作要领和示范后,学生明确了四角传接球的练习形式和对角落位的原则,但大部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的是直线跑而非弧线侧身跑技术。从而出现了传接球不到位和多球练习中“撞车”现象。

纠正方法:

1.熟记动作要领,强调弧线侧身跑传接球和对角落位,真正了解弧线侧身跑的意义。

2.回传球后跟随传给球的队员侧身弧线跟进(不能先跑)接下一组的传球。

3.设定标志物避免进入限制区域,以防出现直线跑。

(二)练习中传接球不准确,练习中断

在练习中传球随意、接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练习中断;多球练习中造成一角处人多,一边青黄不接的现象。

纠正方法:

1.加强学生责任心教育,力争传好球,接好球。

2.加强对体育骨干、小组长的培养,让其提醒和督促练习任务的完成,并承担临时缺人补漏的“救火”任务。

(三)只为完成练习而传接球,头脑中没有战术配合的意识

篮球技术的学习目的是为战术配合做准备、打基础,篮球技术的练习形式、跑位都含有战术配合的因素,培养战术配合的意识要贯穿到整个教学的始终。

纠正方法:老师要讲清练习的目的,强调其中蕴含的战术素养,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让学生明白弧线跑、侧身跑、跟随跑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学安排建议

(一)不可忽视篮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

虽然同学们在小学、中学时期不同程度的学习过篮球技术,但从上课的情况看,同学们大都掌握的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会比葫芦画瓢,想当然地去说或做技术动作,但对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说不清楚,技战术意识不强。进入大学学习后,学生的心理已基本成熟,不失时机的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篮球技战术很有必要,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四角传球练习过程中,完成的练习质量差,与学生的身体素质素质差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身体素质训练的安排,应围绕篮球运动的特点去进行,力量训练是完成一切技战术的基础,应多安排一切上下肢、腰腹肌部位的力量练习;篮球训练和比赛短距离的急起急停最多,一次急起急停距离不会超过30米,应多进行短距离的速度练习;耐力素质是高质量完成一节课的保障,建议在准备活动中多安排徒手或持球的耐力练习,也可安排专项的篮球耐力练习如一分钟全场运球上篮、一分钟限制区外自投自抢投篮,规定次数及格,增加压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柔韧素质的练习,篮球运动对人的肩、腰、髋、踝等关节柔韧素质要求很高,发展柔韧素质不仅能提高关节运动的幅度,提高肌肉、肌腱的伸展性,也能有效地提高运动质量和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三)教学顺序安排的建议

首先,安排篮球的球性练习和复习已学过的传接球技术、加大传接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讲解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动作要领,进行正面、侧面示范;重点练习双手胸前传球和单手肩上传球。

其次,教学安排先从一球练习开始,熟练掌握四角传球跑动的路线、传球时机、落位,练习较为熟练后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方式的传球(主要采用双手胸前传球、也可单手、反弹传球),但不要造成走步违例,尽量不运球或少运球;一球练习熟练后逐渐增加球数到多球联系,多球联系可以培养学生在球场上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视野,要求学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集中注意力,真正把传接球和跑动融为一体,多球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再次,学生多球练习逐渐熟练后,安排四角传球练习的反向练习,反向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传接球技术的全面能力。练习顺序也应从一球练习到多球练习。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3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摸索,觉得教师在本实验教学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1 把握新课程理念,确保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是现行生物新课程的特色,对学校和生物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对实验条件不是很好的学校来说,更加艰巨。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生物教师来讲,首先要明确新课程设计的核心―一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上体现为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开齐实验,同时把实验的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上,而不是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上。虽然某些验证性实验的正确实验结果是实验的目标,但是在实验结果不满意的情况下,若能针对结果进行有效的归因分析不失为一种完成教学目标的至上策略。

例如本实验的探究在没有精细化控制的情况下,探究结果很难与书上的结论达到一致,调查以前的相关教学记录可发现前几届班级中有超过70%的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实验的预期结果相反。若从探究的结果上看,本实验探究是失败的,但教师若能在实验原理上帮助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则能弥补试验结果失败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2督促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1)绝大部分学生是非常喜欢生物实验课的,兴趣也非常高,但学生的实验兴趣只是停留在实验的有趣上,深入思考,对绝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实验员和科任教师对实验要求必须强调,同时要从低年级起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验习惯和技能,逐步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2)由于实验材料随班要更新,我校的生物实验员是兼职的,碰上实验员有课时,科任教师即要组织教学,又要配发、补充材料,可谓是手忙脚乱、这时教师组织班上的一部分学生维护纪律,帮助教师配发实验物品显得非常重要,这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完成探究实验教学。

3 细化实验步骤,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

(1)本实验教学已经是9月中旬,气候较干燥、寒冷,实验过程中蚯蚓体表的黏液会很快挥发,使其呼吸困难,活力下降,所以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向蚯蚓体表滴加温水保持温润和温暖,减少蚯蚓分泌的黏液与物体表面的黏连;在实验前,将蚯蚓培养在温度较高的室内,或将饲养器用较大的塑料袋包起来放在较温的地方等以提高实验时蚯蚓的生活力。

(2)实验过程中发现,蚯蚓每分钟能前进8-40cm不等,差异性特别大,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1―2min计时,且尽可能选用长3-6cm的小蚯蚓为好,其活力旺盛,爬行时速度适中,爬行距离所要求的范围较小,便于观察记录,又能保证蚯蚓的体力在对比实验中不受很大影响。

(3)蚯蚓的身体上往往粘有泥土,会阻碍其运动,也会弄脏实验台,影响实验观察,可将蚯蚓放在培养肛盖里用清水漂洗5―6s,用镊子挑出即可,但时间不能太长。

(4)触摸刚毛时,可以用手指蘸水,按从后端向前端的方向沿腹部轻轻抚摸,就能感觉到刚毛:特别是将蚯蚓适当拉长时感觉非常明显。

(5)每组实验中在玻璃板和纸板上爬行的应是同一条蚯蚓,形成前后对照,而不能是大小不等活力不同的两条蚯蚓。但一条蚯蚓前后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比较是有影响的,可以采取一条蚯蚓按照玻璃板、纸板,纸板再玻璃板上运动的顺序方式进行多次实验,最后求平均值。

(6)在探究蚯蚓的运动速度时,可用吸水滴管或吸有水的棉球在干燥的玻璃板和纸板上沿直线划上尽可能长的水痕,为蚯蚓的爬行设计“跑道”,这时蚯蚓可能只沿水痕直线爬行,很少左拐右弯,便于测量运动距离,进行对比。若取一根或两根尺子侧挡住蚯蚓,更能保证蚯蚓沿尺边沿直线运动,还能很快读出蚯蚓的爬出距离。如果任由蚯蚓自由爬行,首先可将玻璃板用清水浸泡一下,将纸在清水中充分湿润,实验过程中首先将湿透了的纸贴满玻璃板的一半,将蚯蚓轻放在纸上,调节蚯蚓的方向和位置让其向另一端爬行。在蚯蚓爬行过程中,实验小组的两位学生中的一位在侧距蚯蚓口的位置2~5mm的位置,跟随蚯蚓的运动在爬行物体表面用铅笔或碳素笔标点,形成蚯蚓的爬行路径,另一位学生同步计时,分别测出蚯蚓在纸上和玻璃板上爬行路径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蚯蚓的爬行速度。这种方法操作起来较为简单,不过在做标记点时,切忌动作太大,对蚯蚓刺激太强烈,干扰蚯蚓的运动,避免产生误差,而且标点的密度尽可能密些,在充分真实地体现蚯蚓的运动轨迹。

4 利用社会资源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4

1.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经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体验分类和归纳的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处理尾数时怎样“四舍”和“五入”。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3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13亿人,排在世界第1位。

师:找出所给材料中的数据,并观察这些数据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将数据分成两类)

师:一类数据是准确无误,没有偏差的;另一类数据前面加了“约”字,说明这类数据是不准确的,是有偏差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索的问题。(板书课题:“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准确数、近似数

(1)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要用数字准确无误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排在世界第3位”就是能实实在在数出来的,非常准确的数,像这类数叫做准确数。没能非常准确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如“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就是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偏差,只是接近真实的数量,像这类数叫做近似数。所以,人们根据需要将数分为准确数和近似数两大类。

(2)组织学生议一议准确数和近似数,并说一说信息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

(3)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并说说为什么。

①小红有8元钱。

②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③我们班有29位同学。

④我镇现有人口大约10万人。

师: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吗?

2.理解“四舍五入”法

(1)出示问题:地球的直径大约多少万千米?太阳呢?

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搜索数据,最后找到:地球直径约12756千米,太阳直径约1389000千米。

(2)师:如果以“万”作单位,那么,地球和太阳的直径各大约有多少万千米?为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

生:因为12756接近1万,1389000接近139万,所以地球直径大约1万千米,太阳直径大约139万千米。

(3)师:因此,我们可以应用近似数把地球和太阳的直径表示出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

①地球直径大约12756千米。

12756≈10000=1万

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如4、3、2、1、0),把尾数舍去,并将尾数改写成0,这就是“四舍”。

②太阳的直径大约1389000千米。

1389000≈1390000=139万

尾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5(如5、6、7、8、9),向前一位进1,再把尾数舍去,然后改写成0,这就是“五入”。

③师生共同小结“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根据要求舍去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小于5(如4、3、2、1、0),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大于或等于5(如5、6、7、8、9),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尾数舍去,然后改写成0。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

【注:选择“四舍”还是“五入”的标志数字是5。】

④先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用自己的语言简述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过程,最后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第一步是求近似数,改变了数的大小,使用的是约等号;而第二步只是改写成“万”作单位,大小没有变化,因此用等于号。

三、练习反馈

1.练习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2002年中国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次。

[原数\&要求\&近似数\& 1843527\&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题目中不同的要求,思考怎样求近似数,再共同练一练,然后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练,并在集体反馈中修正)

2.练习课本第17页练中的第4题

下面画线部分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1)小明身高约140厘米,体重35千克。

(2)四(2)班有56人,全校有700多人。

(3)大天鹅最高能飞9000多米,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组织学生先读出题目中的数据,再判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3.练习课本第17页练中的第5题

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地域名\&人口数/人\&人口数/万人\&上海\&16737700\&\&山东\&90793100\&\&浙江\&46769800\&\&湖南\&64400700\&\&广西\&44893700\&\&云南\&42879000\&\&]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最后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练)

师:填完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相对较慢,要快速发展,达到繁荣富强,就要适当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1.把下面各数四舍五入到万位

391200500≈ 843007234≈

384962020≈ 182930≈

2.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1)北京大钟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2)全世界鱼类有一万九千零五十六种。

……

教学反思:

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它与准确数不同,只是接近准确数。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方法。

2.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体积和容积的知识,那么我要测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须要知道什么信息?

生: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很好,请坐。老师这里有一张A4纸,这张A4纸是不是可以看成一个薄薄的长方体,如果我要测量这张A4纸的体积,你会测量吗?

生:不会。

师:有的同学摇头,为什么摇头?你说一下。

生:一张A4纸太薄了。

师: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能测量出它的高?

生1:我可以用折叠的方法来测量它的高。

师:折叠是吗?那你能不能来演示一下怎么折?

(生上台演示。)

师:一直这样折下去是吗?(是。)好,那我们来看看如果一直这样折下去的话,会怎么样。

(师继续折,并举高给学生看。)

师:那你觉得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会准确吗?

生:不准确。

师:会有误差是不是?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生2:多弄一些纸。

师:对了,一张太薄了,我可以多弄几张叠上去,你觉得用多少张合适?

生2:我觉得用50张,用50张的纸叠起来测量出50张的体积,然后再除以50,就能求出1张纸的体积了。

师:掌声送给他。我这有100张,谁能来测量它的高?

(请一生上台测量。)

生:我测量出来的高大约是1cm。

师:我现在测量出它的高大约是1cm,那我能求体积了吗?

生:不能。

师:还要知道什么?

生:长和宽。

师:对了,长和宽。好,那么如果我测量出它的长、宽、高,能求什么了?

生:体积。

师:谁的体积?

生:长方体的体积?

师:多少张?

生:100张。

(师板书:V100张。)

师:然后再(生:除以100)就能求出(生:1张A4纸的体积。师板书:V1张=V100张÷100。)

师:很好,刚才我们有直接去测量1张A4纸的体积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是怎么求1张A4纸的体积呢?

生:先测量出100张的体积,然后再除以100。

师:在这里我们是把1张转化成了100张。(板书:转化。)从而得出了测量方法。好,刚刚我们测量了1张A4纸的体积,那你们桌面上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你们想测量吗?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 新授

师:想一想,怎么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小组里面先商量一下,你们测量的方法,可以吗?现在开始!

(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师:有方法了吗?谁能来说一下,你准备如何测量?

生:先用这个长方体容器装上水,测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把这个土豆放进去,用第二次的高减去第一次的高,然后就能算出土豆的体积。

师:很好,他们有自己的测量方法了,你们有吗?

生:有。

师:我希望你们在实验的时候能想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在这里,老师要友情提醒一下,各组的记录员,一定要及时做好记录。如果你是选择用量筒测量,那么你就把你的数据记录在量筒记录单里,另一个记录单就不用填写。听明白了吗?实验完后,就保持你实验的状态,不用再把水倒回水桶里了。好,请记录员领取记录单,其他同学开始测量。

(生小组合作测量。)

师:测量出结果的同学请坐好。

师:你们都测量好了吗?谁能上来介绍一下你们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请一小组上台汇报。一人介绍,其余三人演示。

生: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1毫升=1立方厘米,所以45毫升就是45立方厘米。

师:听懂了吗?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的吗?没有吗?那老师问一下你们。

师:你们说后面相减出来的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为什么啊?

生3:因为原来水的体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现在水的体积。

师:那你们填写的相差的这一部分是哪一部分呢?能不能指一下?

生2:在量筒上指出相差的那一部分。(也就是上升的水的部分。)

师:看到了没有?为什么说这一部分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啊?

生:因为原本水的体积就到225ml。当我把这个土豆放下去的时候,就到270ml。

那么这个土豆的体积就等于上升部分的体积。

师:很好,掌声送给他们。(师板书:V物=V上升部分。)

师:他们刚才求出土豆的体积了,那谁再上来介绍一下,你测量的是什么的体积?

(测量石头的一个小组上台介绍。)

生:我们是用长方体容器来测量的。长是19cm,宽是9cm,原来的高是3cm,放进石头,现在的高是3.7cm。

师:那你们怎么求体积的?

生:我们是用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用现在的高减去原来的高,求出这个石头的体积。

师:她说用现在的高减去原来的高会求出石头的体积吗?

生:不会。

师:求出来的是什么?

生:放下石头过后,水面增加的高度。

师:那水面增加了多少?

生:0.7cm。再用19×9×(3.7-3)=119.7(立方厘米)。

师:掌声送给他们,他们也测量出石头的体积了。观察一下他们的方法跟上一组测量土豆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什么不一样?

生1:一个是用量筒测量,一个是用长方体容器测量。

师:你说的不一样是指他们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是不是?那他们思路一样吗?

生2:不一样。测量石头的这一小组是用长×宽×(现在的高-原来的高),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师:那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其实就是哪一部分的体积?

生: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

生2:测量土豆的体积是用现在的体积减去原来的体积求出土豆的体积。

师:好,请坐。那么他们两组是不是都是去求上升部分的体积?(是)咦!那么你还有没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生思考。)

师:我们除了可以把它上升,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下降。

师:是不是还可以下降?说一说下降要怎么做啊?

生:就是先把石块放进去,然后倒入水,看它的高是多少,再把石块取出来,看它的高是多少。

师:然后再怎么算呢?

生:用原来量出来的高减去后面量出来的高,就求出它们相差的高。然后就能求出下降部分的体积。

师:如果用下降法,我的公式怎么写啊?

生:V物=V下降部分。

师:掌声送给她,请坐。刚才我们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是上升法,一种是下降法,那么我们有直接去测量不规则物体吗?

生:没有。

师:我们去测量什么?

生:测量水。

师:对了,我们把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水的体积。从而得出测量的方法。那么除了上升法和下降法,你还能不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没有吗?没关系,李老师这里再介绍一种方法。(课件介绍“溢出法”。)

师:如果用溢出法的话,这个公式又该怎么写?

生:V物=V溢出部分。

三、 思维拓展

师:掌声送给他。刚才我们得出了三种方法能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老师也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测量的是(出示乒乓球),想一想如果我把乒乓球放在水里面,会怎么样?

生:浮起来。

师:那这种浮起来的不规则物体要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研究。

反思:

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种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教者力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发展,学生的智慧在一次次的实验过程中呈现出来,而此时老师的引导亦相当的重要,开始时就利用求一张A4纸的体积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我们在求物体的体积时,虽然要遵从体积公式,但却要利用各种方法将不能直接计算的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能计算的;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选用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的研究得到了很好的辅助,从而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验中得到自然的解决;学生在“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智慧,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师生的感情在一次次的交流、讨论、鼓励、互助的过程中更加凝聚。值得一提的是教材中并没有让学生利用水面下降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教者别出心裁,引导学生想出这种办法。最后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求乒乓球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

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自由探索的“绿色求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投入的进入课堂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秋思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 等差数列 求和公式 公式推导 教学反思

高中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等差数列是职高数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数列之一。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则是等差数列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它前承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后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探究并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中蕴含着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其他的数列有着很大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结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二)能力目标

由公式的推导提高归纳、类比,提升运算变换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通过介绍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实际中应用的实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探究并获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初步应用学难点。

(二)教学难点

“首尾配对法”一推导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上做了六个教学环节,四个问题引导的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全班同学自发捐款”引入新课,从而提出问题一:如果第一个同学捐5元,第二个同学捐7元,第三个同学捐9元,若共40个同学,则全班可获得捐款多少元?

反思一: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由于这个问题上节课已经留做思考题,大部分人都已经思考并预习了,因此可以利用“首尾配对法”求和,学生积极性很高。

教学环节二:互动探索,研究实质

问题2:已知等差数列故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

反思二:在修改前的设计上考虑到书本上用两种方法来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对于职中生来说,用两种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很困难的事情。大多数的学生只能写出一种方法:用“首尾配对法”来得到公式,因此修改之后只用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改动在试讲中的效果突出。

教学环节三:基础知识与形成性练习

原稿:练习题:2(1)

修改后:练习题:2(1)把1000改为10,然后改为100,再1000。

反思三: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修改前的练习题数字偏大,对于职高学生来讲,计算能力普遍较差,故把数字改小,便于学生计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环节四:总结提炼,升华认识

原稿:课堂小结:

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得到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一种重要的求和方法:“首尾配对法”。

修改后:课堂小结:

一个公式:Sn(n-1)d]/2

一种方法:“首尾配对法”

一种思想:由特殊到一般的证明方法

一点思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否还有别的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反思四:修改前的总结没有清楚明确地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没有升华认识,修改后的总结更加清楚地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提炼。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说明中,通过试讲及修改的全过程,我发现教师在设计各种问题时,除了要注意问题难度的设置是否恰当之外,还应切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