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务三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务三农

服务三农范文1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生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S1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3169

内黄县是1个气象灾害多发县,每年都因干旱、大风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仅靠现有的电视、手机短信途径获取的气象服务信息已很难满足全面预防气象灾害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防御体系建设,既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也是做好农村灾害防御工作、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1充分重视气象在“三农”中的重要性

气象服务的好坏,对于“三农”的影响深远。气象灾害每年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使粮食生产数额大幅下降。农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地,是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最薄弱的地区,因此由气象灾害引致的大量的人员伤亡事故也多发生于此。气象服务的优良,直接决定了农业的高效生产,农村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的大幅提高。由此可见,通过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使之更好地服务“三农”,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个人收入的增长,以及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

2积极提高气象的保障性

2.1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作为气象部门,应积极在农事季节和生产环节的关键部分做足准备,对干旱、暴雨等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的出现,做出准确而及时的判定,并通知给农民。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立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购置气象观测设备和仪器,使得农业气象服务设施进入现代化与信息电子化阶段。同时还要大力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强化其系列化的特点。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就防灾减灾一事进行会商,以最佳的方案来指导针对农村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工作,减轻农业灾害损失。

2.2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潜力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主导产业的地位,并引领主导产业的发展。强化灾害风险评估力度,并使之渗入到城镇建设,重大农业工程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求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对农村可用资源进行积极评估,增强对于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充分认识空中云水资源在抗旱问题上的巨大作用,完善人工降雨的装备及人员,使得人工降雨在农田抗旱、水库蓄水、高温降除、生态改良等方面得到有效发挥。

3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3.1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防灾减灾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防灾减灾过程中组织体系的运作情况。因此,建立一整套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分外紧要。对此,不仅要保证每个乡镇,同时也要保证每个行政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都有明确的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和气象信息播报员;要对农村干部及相关人等进行气象灾害预防培训,建立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有深厚防灾、减灾经验的队伍;制定应急预案,进行气象灾害预案演练,加强农民预防气象灾害、躲避气象灾害风险的能力。当被气象灾害攻击时,农民也能够在自助的基础上可以帮助他人脱离困境;加大气象知识在农民范围内的宣传,使得气象防御知识普及到更多的农民。通过流动车,高音喇叭等方式,循环播放相关气象知识;针对农村雷电灾害高发现状,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积极引导农民按照防雷规范建造房屋,减少减轻农村因雷击造成的灾害损失。

3.2拓展农村气象信息渠道

保证农村气象信息的及时,实时,同时也要完成气象灾害信息在农村的大范围覆盖。气象部门要采取多种途径,与多个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来完成气象信息的和传播。

4做好为“三农”服务工作的保障措施

4.1细化组织职能

只有各个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对于“三农”的重要性,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努力做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才能使得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应有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各个部门,要互相配合,彼此交流,共享资源,集各方力量于一股来着力推动气象为“三农”服务的进程。

4.2提倡科学研究

各地政府的相关单位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综合防御进行实际考察,并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实时解决。同时规划试验基地,积累气象数据,为农民的个人收入提供科学保障。

4.3加大资金投入

服务三农范文2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157号)和绍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意见》(绍政办发〔2011〕77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衡发展,提高“三农”防御气象灾害和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的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性

农村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气候的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工作关系农业的科学发展,加强气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危害,又有利于趋利避害,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的不稳定;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民生改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峻威胁。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把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高全市农村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积极改善农村民生、发展现代农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意见》要求,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在3年时间内,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快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曹娥江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到重点部门有联络员,每个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气象信息员,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灾害防御、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反馈受灾情况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等工作。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设。2011年编制出台《上虞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全面完成所辖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积极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气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农村住宅防雷装置设计安装指导图集,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建成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粮食作物关键农事时期的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农林渔牧部门要加强与气象局的合作,及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二)推进现代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需求,在“两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完善“两区”服务机制,制订服务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两年时间,建立二个园区气象工作室和一支园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市)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和易发风险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逐步建成农村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iTV气象直播频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设施,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环境建设,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

四、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全市要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有气象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示范村(社区)的试点工作。争取3年内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2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市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市气象局要加强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抓紧推进。对已通过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验收的单位,要按照标准定期复查,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五、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乡镇(街道)要把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摆在当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联系协作,发改、财政、规划、国土、水利、农林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服务三农范文3

在当前激烈的收视竞争中,作为一档服务“三农”的节目,《绿野》栏目始终保持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稳定的收视率,究其根源,我认为源于它自身的几大特色:

主题鲜明,定位准确

《绿野》栏目以农村、农牧民为主要传播对象,服务对象明确。节目以走进农牧区、服务农牧民为己任,开播伊始就准确地把握了农村牧区电视观众需求,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所做节目针对性强。节目不仅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弘扬农村现代文明,还根据农牧民需求,大力推广农业实用型技术,引导农牧民科学致富,帮助农牧民排忧解难,提供信息服务,宣传致富典型,以典型引路,等等。服务“三农”的意识非常鲜明。

立足本土,选题明确

《绿野》栏目在内蒙古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播出,主要面向的是区内广大农牧民观众,因此在选题和策划上,充分发挥了本土特色,做到政策引导更具体化,技术推广更有针对性,农事指导更及时,典型宣传更适合我区农牧民需要。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刚刚在我区开展之时,农牧民正需要了解与他们利益相关的内容,《绿野》栏目连续播出了两期关于合作医疗的报道,节目内容既合时宜,又具服务性、建设性,播出后受到了广大农牧民观众的欢迎。当内蒙古大地进入春耕时节,《绿野》栏目又及时制作播出了大型系列节目――“春播在行动”。这一系列节目每一期都有清晰的主题,节目中的春耕调查、农资比拼、防虫常识等都为农牧民所急需,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三贴近”原则和浓厚的服务意识;节目中的春播、扶贫等政策性内容,起到为政府和百姓搭桥沟通的作用。又如,节目中播出的“农民经纪人”、“吉祥三宝”、“吉祥草原牧家情”等选题,形式和内容都很本土,不仅贴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也真实反映了当今农牧民的生活状态,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而节目中播出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选题也是我区广大农村牧区观众感兴趣、想了解的内容,节目不仅播出及时,而且做得很“原生态”,以至于节目中“有这三个本子顶三个儿女了”成为观众中流行的经典之语。这样的节目贴近农村牧区,贴近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亲和力,自然深受农牧民观众的欢迎。

信息量大,实用性强

《绿野》栏目的宗旨是“走进农村牧区、关注农牧生产、关心农民牧民”,虽然每期只有十五分钟,但每期节目的资讯都非常丰富,时效明显。从政策信息、致富信息以及相关的市场和科技信息、发展生产的实用技术等方面,都有农牧民观众最为关心、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内容。如节目中的“农牧新发现”版块,有来自全区的最新动态,有来自农村牧区的新闻;“信息快报”版块,有全国各地有关农牧业方面的最新信息;“有问有答”版块,帮助农牧民答疑解惑;“致富有招”版块,则为农牧民致富提供典型经验、榜样做法。对农牧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存环境都有示范作用。在每个周末,还有一档反映当今农牧民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的纪实节目“绿野纪行”,让观众充分领略了农牧民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感的变化发展历程。每个版块都适应农牧民的收视需求。“示范园地”、“创新故事”中的典型事例,不仅有科技含量,而且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像杭锦后旗农民王建军利用废旧拖拉机改装“变形金刚”等,都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绿野纪行”的内容更是以技术含量高、农民可操作性强见长,如,由大学教授带头搞起的蒙猪牧业有限公司的规模和先进的养猪技术,既有发展前途又有推广价值,很适合农牧民朋友收看。

在对实用农业科技介绍中,节目更是讲求服务性、实用性,通俗易懂,让农村较低文化水平的人都能看得懂。如节目中介绍禽药的使用时,节目语言表达清晰易懂,步骤演示形象明了;在育肥羊圈养技术介绍中,科技知识与操作画面相配合,让农牧民观众看得懂学得会。对农民朋友在生产实践中的小发明、致富人物故事、生活小窍门等内容的展示,也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节目还注重在服务中强化对观众的引导意识,通过节目给农牧民朋友以启迪,使他们从中受益,也使他们成为了栏目的忠实观众。

风格朴实,趣味性强

农牧民观众收看电视除了获取知识外还有着获取娱乐的需求。《绿野》栏目在面向基层最广大农牧民、服务基层最广大农牧民,提供大量农牧信息、全方位致富政策、致富方式方法时,将指导性、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节目风格轻松灵活、动感幽默、短小精干、易于被农牧民观众接受,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绿野》栏目中的“漫话乡村”,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方言为表现形式,由农民自己来演自己,诙谐、幽默,充满智慧。每期“漫话乡村”小品后面,主持人总会用四句顺口溜点明小品主题,节目效果很好。这个节目不仅农牧民喜欢看,好多城市观众也喜欢看,虽然是对农节目,由于内容有趣、吸引人,使收视群体变得更加广泛,许多城里人也通过这档节目,了解到农村牧区人们的生活,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了解沟通的桥梁。

《绿野》栏目播出的这些节目既突出了鲜活的“三农”特色,又强调了新闻性、季节性、实用性,内容真实、生动。在传播先进技术,弘扬精神文明,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和谐农村牧区建设中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服务三农范文4

(一)

垄上频道垄上行系列活动自2002年开始历经十余年打造,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活动。垄上行由农业专家传授实用知识,职能部门、农资农机厂商深入农村,贴近农民,送文艺、送服务、送温暖系列活动组成。品牌活动影响力引起国家广电总局、湖北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天垄上行”活动动员汪集街各村组3000多名村民参加,参与活动的除省市部门外,新洲区有24家部门和单位配合参与“三农”大集市,涵盖政策集、专家集、农资集、农机集、劳务集、医疗集、家电集、农贸集,参与保秩序、保清洁、保障现场供电、网线、电话畅通。

“垄上行”设计了“抽大奖、送服务、送温暖”系列活动,尤其在送温暖环节,组织龙头企业对当地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献爱心,由地方提供60户贫困户,向每户派送米、油、肥等爱心物资。活动前一周,垄上频道、新洲局(台)深入一线,对当地农业特色、农副产品、文化旅游、民风民俗、三农成就等进行深入采访,并对其进行全方位、高密度、立体式宣传推广。这些活动直接造福于当地,服务“三农”。

借助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搭建的平台,新洲局(台)利用“垄上行”品牌活动的影响,制造新洲热点,展示新洲农业特色、民风民俗,助推业绩传播,惠及农民生产生活,是地方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打造新洲局(台)影响力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

地方媒体参与“春天垄上行”活动不仅是一个巧借知名品牌做实“服务三农”的过程,也是一次从理念创新到传播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

——活动与节目同步进行,过程与结果全程展示

春天垄上行在直播活动前,《垄上行》、《打工》等栏目记者就深入到新洲,采访特色农业、农副产品、民风民俗等,并于直播前一周配合活动预告密集推介(日平均发稿5条),为正式活动宣传造势。这个制作节目的过程也是春天垄上行在寻找潜在受众、参加现场互动环节的农民致富典型,征集互动话题以及集市环节展示的农副产品等。

春天垄上行直播活动结束后,《垄上行》、《打工》等栏目记者旋即跟踪“中大奖”等后续活动,记者跟拍现场中出的小汽车、摩托、洗衣机送达农户家庭的过程,跟拍爱心企业向当地贫困户送出米、油、肥过程,追踪采访现场观众、当地街道政府、爱心企业、贫困农户及新洲局(台)采编人员,获取春天垄上行活动效果方面的反馈信息,既注重活动的连贯性、影响力,又注重事件报道的完整性。整个策划活动与节目制作环环相扣、相互联动,全部过程与结果全程展示,既丰富了节目源,又提升了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互动式、零距离直播,实现媒体与群众的无缝对接

春天垄上行直播方式采取主辅交叉结构进行,即舞台+集市+抽奖,节目主持人与逛集市群众、与舞台前的群众及时互动,与前期物色的致富典型互动,还通过在直播期间参与的移动、联通手机短信用户抽奖等方式增强与群众的互动,实现无论场内和场外,群众都能直接参与节目,表达意见。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垄上中国网、新洲电视台两个电视频道同步直播,新洲的观众既可以在现场看,还可以通过本地全覆盖的两套电视节目同步收看。这种无缝对接突破了垄上频道只能通过有线网络传输给当地受众的局限,回归到“直播是受众实时参与和互动的基础”的本质,进一步彰显了直播的魅力。

——注重本土化、原生态,倾力打造节目看点

新洲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春天垄上行活动除借助全国及省内影、视、歌明星加盟,提升活动影响力外,还把目光放在当地的民俗表演活动上,以特色文化调动当地群众参与的兴趣,为品牌节目寻求看点。参加表演的节目有“高跷亭子”、“采莲船”等,原汁原味,活色生香,新洲人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饕餮盛宴”、“精神大餐”,场内场外汇聚起极高的人气。这些节目直接借用当地的民间草根团体、社区居民表演队以及一些部门和单位的专业、业余表演团体,降低活动组织的成本,同时这些节目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贴近”,从受众心理上做到“贴近”,对新洲本地群众产生足够强势的吸引力。

(三)

“春天垄上行”活动主题是“送文化、送服务、送温暖”,做的是一台服务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大戏”。新洲局(台)参与“春天垄上行”活动处处感受到这种“仰视百姓”理念所体现出来的张力。直播活动前,垄上频道、新洲局(台)同时推出活动宣传片,垄上频道特意要求新洲局(台)录制一段活动广告语,并且有一段对话是用新洲方言询问活动情况(时间、地点)。这种打破常规的安排起到很好的效果,传递出媒体为群众服务的真挚情怀。在直播舞台现场,垄上频道节目主持人与新洲局(台)节目主持人诙谐互动,配合默契,新洲人看到熟悉的主持人,自然有更亲切的观感。这种细节安排无一不体现出力求贴近基层百姓生活,反映群众所思所想的强烈意愿。

服务三农范文5

1 当前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气象服务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天气预报节目的收视率在农村非常高,甚至超过新闻联播。2)农村有手机的农民都有意愿订制手机短信。3)通过广播、报纸获取气象信息的人群很有限。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起的农村广播系统,现在已基本不用了,有的村里已拆除。随着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和村委会的资金非常有限,订阅的报纸很少,农民自费订报的几乎没有,偏远村庄的报纸几天甚至一周送一次。

2 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涉农部门、乡(镇)、村对气象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也有比较强烈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需要准确率高的常规天气预报。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农民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优质的气象服务。作为农户,产前需要掌握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产中需要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知天气信息。群众普遍期望气象部门的常规天气预报有较高的准确率,以便根据预报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2.1.2 需要快捷的天气预报传输。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比如台风、暴雨、强冷空气等,对农村防灾减灾的作用非常大。群众盼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有线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系统的覆盖面,逐步完善预报服务传输系统,建立信息接收平台和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立较密集的气象预报预警显示牌,让气象信息深入农村基层,农民能及时获取形式多样的气象服务信息。

2.1.3 需要较长时效的气象服务。如一个月、一个季度甚至一年的天气展望,对于农民安排农业生产很有用处。

2.1.4 需要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很多农户希望气象、农业、林业以及植保等部门的服务信息能够综合加工、打包处理,这样农民用起来很方便。

2.1.5 需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政府或部门,需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指导产业结构调整,趋利避害,发挥最大效益。特别是在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良种等项目和防灾减灾以及防汛抗旱方面时,更需要气候论证,进行科学调度。如果能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和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目前,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同时,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较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2.3 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3 提高农村气象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3.1 要强化气象工作为民服务的意识,开发出适合农村的产品 气象工作者要有服务于“三农”的意识,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虽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气象部门应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3.2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3.3 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 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服务三农范文6

一、“三下乡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文化下乡

图书、报刊下乡。通过广泛开展城乡中小学生“手拉手赠书交友”活动,动员城镇中小学生向农村学生捐赠图书;动员并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向农村和城镇社区赠送书报刊。

送戏下乡。组织和动员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和城镇社区为群众演出。可以积极组织农村业余文艺爱好者,采取多种演出形式和方法,为群众义演,用来提高文化下乡活动的实效。

电影下乡。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农民,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对电影放映队伍的指导,努力提高放映质量,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科技下乡

科技人员下乡。组织、动员各级各类科技人员深入农村,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科技信息下乡。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科协及所属学会,多渠道向农民提供科技书报刊、科技光盘和其它科技资料,并认真组织农民开展学科技、用科技活动。

科普下乡。广泛开展“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基层干部农民和城镇社区进行科技培训及防震减灾等科普知识宣传。

(三)卫生下乡

医务人员下乡。组织和动员医务人员组成医疗队,到农村和城镇社区免费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并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动员城市医院在技术、管理和设备方面的帮助,扶持乡村两级卫生组织。使之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服务。

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三下乡”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现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新的激励机制,鼓励研发机构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可以使研发机构从农业实践活动的第一线直接获取信息,了解农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还可以使研发的技术项目更直接地转化推广,大大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费用。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实现价值的重要途径,它是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建立有效联系的中介,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有着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二)培养新型农民

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夜校、专家现场讲座、媒体传播或示范村、示范户等方式方法,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科技下乡活动中可以采取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委派教师或有生产经验的大学生参与教学,同时还可以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基地,配合乡镇农校建设。有计划、有目标培训技术骨干,形成星火燎原的规模效应,为科技发展献计献策。

(三)抓好科技示范工程

科技工程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把科技推广、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各方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科技特派员与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要通过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参股等形式与农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促进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把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可以促进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可以根据在“三下乡”活动中学生在基层所了解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人才、科学技术需求的信息,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全方位调整,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服务单位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用人机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实效、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要丰富和完善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农业科技人员的贡献、绩效与其收入挂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模式及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待遇。

三、“三下乡”活动的效果

一是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三下乡”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挖掘出一批农民增收的潜力。

二是提高科技意识,减少文盲群体。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有效技术培训措施,使农民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员通过深入到村到户结对子、包项目,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搞好技术现场服务。同时,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减少和消除农民中的文盲群体。

上一篇钢结构预算

下一篇惊鸿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