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业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并购业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并购业务

并购业务范文1

【关键词】汇率 FDI 并购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我们使用1997-2007年汇率,FDI的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数据,并且以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为研究点,通过汇率的波动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程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1.交易成本理论

Meyer(2000)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中东欧国家时的所有权控制制度及进入方式的选择,认为不稳定不完善的制度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影响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中进入方式的选择。Milgrom,Robert(1992)Zejan(1990)Hennart 和Park(1993)认为多元化的跨国公司比起绿地投资来更倾向于跨国并购。

2.企业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分析

Vascomcellos(1998)认为当东道国股市低迷、公司价值可能被低估时,外国投资者会倾向于采用并购进入的方式。Ravenscraft(1991)认为当外币升值、实际购买力超过名义价值时,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可以获得价值低估的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

(二)国内文献综述

程新章、胡峰(2003)从博弈论角度阐述了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之间的利润差别,发现 FDI 进入方式的选择非线性地受到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

二、模型设立

之前有许多文章研究价值对并购业务的影响,但是我们用汇率作为解释变量,在以我国为并购方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汇率的影响因素做一个限定,我们把X定义为货币存量,用它来代表货币政策的导向,因为货币政策的执行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就是预测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影响,因此我们会说明通过解释汇率的内生性来量化从汇率到并购可能性的触发效应。

我们参考Alex,Edmans,Itay Goldstein(2012)关于公司贴现价值与并购可能性的模型基础上进行讨论。汇率对于并购的可能性是外生变量,我们首先用一个潜在的“汇率”exchange rate来说明

在基准模型中,模型可以描述为:

我们可以把汇率的影响因素定义为两部分。Z1变量包括能影响汇率与并购可能性的共同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因为资本的内流与外流会影响汇率的波动,而且资本的流动包含了对FDI的效应。Z2变量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能够影响汇率及股价的波动。

三、数据以及变量的说明

(一)数据描述

我们的数据来源于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以及UNCTAD cross-border M&A database;Thompson Finance。数据年份从1990年到2008年。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间的货币总量,人民币汇率与FDI数据资料。我们的汇率包含了有东道国人民币的汇率以及与我国对外并购业务目标国的汇率数据,这些数据是从2000-2010年每一年的货币汇率的年平均价。因此我们只计算东道国以及目标国货币汇率的平均波动率。同时汇率对FDI也有影响。我们通过2000-2010年间货币总量的变化来估测货币政策的导向,因为货币容量会对货币的比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FDI数据

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中,我们排除了绿地投资,外国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从母公司到子公司的贷款,我们只包含跨国并购业务数据。使用FDI的数据进行并购业务进行分析更加合适。

Aguiar和Gopinath(2005),Acharya,Shin,Yorulmazer(2010),Alquist,Mukherjee,and Tesar(2010)在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对FDI进行了探讨,并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量的外国资本购买亚洲的公司做了详细的陈述。本论文从汇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影响汇率的因素,并且探讨汇率对于FDI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汇率对并购业务的影响的重要性。

(三)变量的描述

1. Z1变量

我们知道人民币资产的需求量取决于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因此我们用Z2来代表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考察在给定的即期利率水平上,某一因素会增加或是减少人民币相对于国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

国内利率iD假定人民币资产的利率为iD,假定即期汇率Et以及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人民币资产的国内利率iD上升,人民币资产相对于国外资产的回报率上升,因此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对应于每一汇率水平的人民币资产需求量增加,因此图中需求曲线从R1F到R2F。

R2F与RD的交点2处实现了新的均衡,均衡汇率从E1变为E2,国内利率水平

iD的上升推动需求曲线R向右位移,导致本币升值(E)

相反,如果iD下跌,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就会下降,需求曲线向左位移,汇率下跌。国内利率水平iD的下降推动需求曲线D向左位移,导致本币贬值(E)

2.X变量

X代表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的增肌会导致本国物价水平升高,进而降低了未来的预期汇率。此外,货币供给增加会降低本国的利率水平。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会减少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推动需求曲线从R2F到R1F。

四、实证分析

(一)中国跨国企业对外并购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1990~2000年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保持在22亿美元左右,其中只有1992和1993年超过40亿美元(分别是40亿和43亿美元)。自2005年后开始快速扩张,2005~2008年流量分别为122.7、211.6、265.1和521.5亿美元。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势相似,1990~2001年以前中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额年均只有5.43亿美元。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明显加快,2002~2008期间年均并购额高达70.17亿美元。其中,2006年高达156.84亿美元,2008年并购额达到187.26亿美元。

(二)汇率对于跨国并购业务的理论作用

相对价值的增加,通过股票价值的增加或是货币升值,都能够反映实际财富的增加,都能增强公司进行融资并购的能力。(Froot and Stein1991)

因此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的增加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又能够引起东道国与目标国相对价值的变化,从而反映并购方的财富增加,最终能够激励公司的并购决策。

(三)汇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用

以人民币为例,从2005-2010年间,人民币累计升值1.21%,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5.55倍。从2000-2005年间,人民币累计升值1.01%,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12.76倍。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快速的增长。

(四)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推动作用明显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两个重要方式,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为企业积累运营经验,熟悉当地的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跨国并购打下坚实基础。从2000-2008年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我们国家的对外并购数量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对外直接投资同对外跨国并购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

李平,徐登峰(2010)研究了中国企业 FDI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分析框架和 LOGISTIC 模型,提出并验证了假设。技术优势比公司国际化程度对母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的影响程度高。同时,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对母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有正向影响,即,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越高,母国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

(六)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对并购业务的影响

1.股票市场状况

ISIL EREL,ROSE C.LIAO(2012)提出:两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的表现差异越大,则股市回报率相对高国家会成为东道国,东道国的公司会成为母公司。

2.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

当资本账户的限制存在时,公司的股东并不能在目标国直接投资。因此一国资本市场的状况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又会影响并购业务的发生。

五、结论

本论文通过数据与理论的结合分析了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通过模型设立变量与汇率及并购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传导机制。我们虽然得出汇率对并购业务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缺少对于这种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但是传统的文章并没有研究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把我们的分析扩展到对于触发机制的公司级决定因素,并且引入工具变量。本篇中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这对于跨国公司在采取并购决策时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ISIL EREL,ROSE C.LIAO and MICHAEL S.WEISBACH,2012,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urnal of Finance 67,1045-1082.

[2]胡峰,余晓东.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3(02).

并购业务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5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770(2009)05-045-04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部署的“金融国九条”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通过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紧接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8年12月9日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可以说,并购贷款业务的放开,为商业银行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品种,将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业务创新以及投资银行人才队伍的培养。但收益与风险永远是共存的,并购贷款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蕴含着极高的风险。本文拟就并购贷款开放的背景和意义,并购贷款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业务风险以及相应的业务开展建议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放开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相关法规实际上禁止金融机构为股权交易的并购活动提供资金。央行1996年制定的《贷款通则》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这导致企业往往在并购活动中无法根据自身情况灵活使用各种融资工具,抑制了企业并购业务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的步伐。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市场环境和制度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完善。中国并购市场正在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一个极其活力、快速成长的市场。汤姆森一路透统计显示中国并购交易额在2008年前三季度大幅增加了101.9%,达到1310亿美元,已超过2007年全年水平。而且,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化已使我国部分行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如何以此为契机将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随着国家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政策,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推出并购贷款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指引》的核心思想是: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要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控制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既要体现以信贷手段支持战略性并购,推动行业重组的政策导向,又要指导商业银行科学有效地控制并购贷款风险。

(二)对企业的意义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收购方式为协议收购,主要资金来源于内部融资或首次公开发行、增发。但上述两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前者容易受到公司现金头寸制约,因此限制了并购交易的规模;而后者只对上市公司适用。更重要的,即使对于自有资金充沛的并购企业,并购贷款同样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通过下述工商银行向百联集团提供4亿元并购贷款收购上海实业联合集团商务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网络”)100%的股权的例子,我们可以证明在并购交易中适度使用杠杆可以提高交易的内部收益率(IRR)。

百联集团并购上实网络的交易标的总额约10.5亿元,动用企业自有资金6.5亿元,工行贷款4亿元,期限为三年。尽管并购贷款风险较大,但由于百联是工行的优质客户,因此该笔贷款利率仅为基准利率(现行三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为5.40%)。通过此次并购,百联集团将协议收购上实网络100%股权,从而间接获得联华超市21.17%内资股股权,成为联华超市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参考日用百货零售业49家上市公司截至08年6月30日已披露的财务信息,取其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行业平均水平,我们假设联华超市未来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位于6%~8%的区间。鉴于谨慎原则,先采用6%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计算两种交易方式下的内部收益率,如表1所示。可见,采用全部自有资金进行并购交易的内部收益率仅6.00%,低于部分采用并购贷款进行并购交易的内部收益率6.37%。

当我们放松6%的净资产收益率假设后,得到如表2所示不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下并购交易的内部收益率敏感性分析。可见,此时存在一个临界点,只要收购资产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并购贷款利率,则部分采用并购贷款的交易方式比采用全部自有资金的交易方式拥有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因此对企业也更为有利。

同样的,如果我们保持6%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而假设不同的并购贷款利率,即得到如表3所示不同并购贷款利率下的并购交易的内部收益率敏感性分析。可见,在并购贷款利率低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前提下,企业获得的并购贷款利率越低,则部分采用并购贷款的交易方式对并购方越是有利。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并购贷款的开放拓宽了贷款业务的范围,为利息收入增长拓宽了空间。随着国内银行业在传统业务领域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业务模式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原有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壮大的要求,业务创新势在必行,但多年来苦于政策方面的限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所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更多地集中在财务顾问层面,附加值更高的并购贷款业务一直无法开展。其次,原本局限于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的投资银行功能也将得到大大提升,对于未来综合经营平台的形成有直接的利好,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迈进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再次,由于能够实施并购的企业多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是各家银行竭力争夺的大客户,介入客户的并购业务,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银行锁定客户的能力会得到大大强化。

二、并购贷款的风险不容忽视

(一)并购贷款比普通商业贷款具有更高的风险

尽管各商业银行对并购贷款业务趋之若鹜,但是必须认识到该业务比普通的商业贷款具有更高的风险。并购贷款看上去是依靠存贷差获利的业务,但其业务本质属投资银行业务。因为银行除为并购提供必要的资金外,往往还要对并购企业进行顾问指导,涉及行业知识与并购双方企业评估。银行要一改以往单纯的债权人立场,更加之以股东的立场看待贷款支持的并购交易。概括起来,并购贷款与普通商业贷款存在下列不同后者用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前者支持企业进行兼并收购,后者仅需考察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前者还要同时考察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后者以借款人的资产作为抵押,前者通常以所并购的股权或资产作为抵押。因此,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完成。并购完成后双方企业经营整合情况如何,都可能

危及到贷款的安全。

鉴于此,银行有必要建立一套比普通商业贷款业务更复杂、完善的操作流程,涵盖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分期还款和贷后管理。特别是风险评估方面,应全面分析并购的战略风险,法律与台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此外,若并购涉及跨境交易,还应分析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下图1为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业务流程示意。

(二)并购贷款业务放开后蜂拥而上

政策开闸仅短短两个月内,五家银行就为并购贷款开出了约190亿元的信贷额度。国内银行在并购贷款领域的启动速度之快超过了市场预期。2009年1月6日,工行北京分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产权交易所举行了三方签字仪式,标志着我国首笔并购贷款正式启动。2009年1月20日,国开行与中信集团公司、中信国安集团公司签署了中信集团战略投资白银集团并购贷款合同,并发放并购贷款16.3亿元。2009年2月19日工行上海分行向百联集团提供4亿元并购贷款,用于收购上实网络100%的股权。2009年3月3日,建行上海分行和交行上海分行分别与宝钢集团签署合同,提供15.5亿元的并购贷款。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有资格开展该项新业务。根据《指引》的规定,除要求银行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专业的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团队和风险评估团队,还需要满足一些硬性指标。包括,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O%,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表4为根据2008中期报告所总结的上市商业银行符合《指引》条件的对照表,其中阴影部分是符合条件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银行。据了解,为了满足《指引》中的量化指标,个别银行已经通过发行债券等手段使原本不足10%的资本充足率尽快达标。

三、并购贷款业务开展建议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此几乎没有经验,国外并购贷款操作的成熟经验对国内银行将是很好的借鉴。在国外,为并购交易提供信贷融资是一项常见的业务,一些银行在投行的牵头下加入银团贷款,有的银行则在提供贷款的同时直接担任并购交易的财务顾问,参与交易的全过程。

(一)控制交易杠杆率和溢价

理念上,我们要重视并购贷款的风险但也不必过分夸大,其本身并不必然等于高风险。只有高财务杠杆、高溢价收购,才使得美国式的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成为风险极大的并购。例如,1998年亨利・克莱斯对雷诺烟草公司的收购,该交易的收购价格是255亿美元,但克莱斯动用的自有资金仅1500万美元,剩下的99.5%收购资金都是通过垃圾债券市场筹集的。再如。在可口可乐汇源并购案中,可口可乐以接近200%的溢价收购汇源,如果再考虑二级市场本身的溢价,并购后的协同效应能否填平溢价将面临极大挑战。正因为如此,《指引》中就并购贷款额度做出不应高于交易标的50%的限制。

(二)审慎评估被并购企业

我们对于企业的评估通常采用两种方法,绝对估值法和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又包括现金流折现法(Discounted CashFlow)和留存利润法(Residual Income)。相对估值法主要指一些利用价格倍数为参考的方法。

1,现金流折现法。需要根据行业、企业的历史情况估计未来3~5年的销售,除去各类成本后依次得到毛利润、营运利润和净利润。对净利润加以调整,包括加回折旧(或摊销),税后利息,减去流动资本支出、固定资本支出,得到未来3-5年的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采用二阶段模型对自由现金流进行折现,其中,贴现率和长期成长率这两个参数的正确选取对于最终企业价值的估算至关重要。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用时间序列回归得到p系数,再利用CAPM模型得到股本收益率,结合被并购企业的目标资本机构,最终得到贴现率。如果是未上市公司,则通常以同业上市公司为参考进行调整。而长期成长率则通常假设为长期通胀率。将自由现金流折现后得到被并购企业价值。

2,留存利润法。以被收购方的当期账面净值为基础,加上此后各期留存利润的折现值,得到被并购企业价值。留存利润的计算公式为:留存利润=净利润-账面净值-1*股本收益率。具体折现方法与方法1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方法1中第二阶段终值(Termina J Value)将对最终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而方法2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当期账面净值。

3,价格倍数法。常用的价格倍数有市盈率、市净率、EV/EBITDA。以市盈率为利,预测被收购方的盈利,选择一个市场接受的同业市盈率,适当调整后将两者相乘,就得到被并购企业的股本价值。

(三)渐进式摸索

当前,由于缺乏经验,银行应当优先考虑与自己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以那些有能力从事长远产业发展的优质企业为突破口,并且,担负一定的企业运作监管职能以确保对信贷资产的控制影响力,监督与指导企业的贷款利用和资本运作。特别是经济下滑通道中,可以重点留意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重点支持行业范畴中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通信、钢铁、航天军工、机械制造等行业。

(四)采用银行与产权交易所合作模式

不可否认,在并购贷款业务中,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中。我们建议在业务开展初期,采用银行与产权交易所合作的模式。由于产权交易所会在企业申请并购交易过程中把关,其推荐给银行的企业必定是资质条件高、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而且,产权交易所对于银行在何时放款,款项如何使用方面也将给予密切监控。因此,采用此种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过滤掉一道风险。

并购业务范文3

摘 要:对并购双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重组是并购后企业能够有效运行并获得协同效应的必要途径。根据多案例研究,以业务流程整合涉及的范围与整合的幅度作为决定变量,总结出五种业务流程整合模式:全面—移植模式、全面—新设模式、局部—移植模式、局部—新设模式与维持模式。对上述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并购双方业务的关联性与双方能力的差异性是选择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主导性因素,在两者综合作用下,不同并购类型与不同的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相对应。企业并购后的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等因素也会对整合模式的选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并购整合;业务流程;整合模式;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18-05

一、引 言

并购给企业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会带来企业在规模、资源结构和管理格局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在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假若这些变化与冲突得不到及时应对与解决,便会导致并购的协同效应难以实现,甚至会产生负效应。为了使原本独立的组织在并购之后能够及时应对变化与避免冲突而更有效地运行,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并购后如何整合双方迥异的工作流程,使双方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并购整合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购整合是一个组织内部调控资源、优化流程、解放冲突的过程,因而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概念对于并购整合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Alexandra Reed-Lajoux(1998)指出业务流程整合是企业并购后整合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2]。彭玉冰(2006)认为业务流程重构是企业并购后进行再造的七大策略之一[3]。张承伟等(2006)提出,并购后企业流程再造是指企业以并购为契机, 对经营机制、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技术装备等重新整合、设计、实施的过程[4]。笔者认为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较之其他概念更能体现出并购之后业务流程管理的特点,即对并购双方内部,或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设计与实施,以实现流程知识与经验的转移与共享的过程,并与其他整合工作相配合,共同实现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对于业务流程整合的研究,多数学者仅对其原则、内容与步骤有所涉及,比如Alexandra Reed-Lajoux(1998)、钟耕深(2001)[5]、彭玉冰(2006)、张承伟等(2006)。笔者认为对于不同情况下的并购,其业务流程整合模式亦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每次并购交易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的模式,从而高效地获得协同效应,因此对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结构化分析方法,结合大量国内外并购整合案例,分析了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的不同模式以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选择,丰富与发展了并购整合理论,并对企业并购整合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划分及类型

(一)划分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决定变量

对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模式进行划分,可以选择不同的决定变量,如业务流程整合的广度、深度、范围、幅度以及完成整合的时间等。广度是指整合发生在部门内部,部门之间还是公司之间;深度是指业务流程整合深入的层面,有些仅涉及技术与步骤层面的变化,还是深入到企业文化的改变与适应;整合涉及的范围是指整合涉及的全面性;幅度是指流程整合的激烈程度。选取不同的决定变量,划分出的整合模式也不同。本文依据重要性与可行性原则,选取业务流程整合涉及的范围与整合的幅度作为划分业务流程整合模式的决定变量:

(1) 业务流程整合涉及的范围。该决定变量指企业并购后流程整合涉及的全面性,通过业务流程整合设计到的流程层次来衡量。根据波多里奇质量奖的方式,企业的流程分为价值创造流程和支持流程两个层次,价值创造流程主要是指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创造价值的流程,包括产品/服务设计流程、采购流程、生产与交付流程、市场营销流程、售后服务流程等;支持流程主要是指支持组织日常运作、生产、产品和服务交付的流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信息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流程[6]。业务流程整合涉及的范围较大是指整合涉及到几乎所有层次的流程,包括价值创造流程与支持性流程,是一种全面性的整合;涉及的范围较小是指整合仅仅涉及到管理和支持流程层次,是一种局部性的整合。

(2)业务流程整合的幅度。该决定变量是指流程整合的激烈程度,也即流程知识在并购企业双方组织边界之间转移、扩散与共享的程度。通过双方流程的变化情况来衡量。整合幅度较大是指对被并购方流程的重大替换或重新定义,整合幅度较小是对被并购方流程被替代程度小,变化较小,而且这种整合与改进是逐步渐进地进行的。

(二)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整合的五种模式

根据业务流程整合涉及的范围与整合的幅度两个决定变量,本文把企业并购后业务流程合分为全面—移植模式、全面-新设模式、局部-移植模式、局部—新设模式、维持模式,如图1所示。

并购业务范文4

关键字: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途径;途径措施

一、投资银行的并购理论概述分析

投资银行之间的并购指银行系统以产权作为标的物的兼并、收购形式的集合。一般情况下,基于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法则,投资银行的并购活动必须是在并购方与被并购方达成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前提下方能展开,而通过一系列企划公布、谈判磋商以及资产评估等流程步骤的有序展开,最终在双方的利益诉求点达成契合的共同意愿之下进行彼此资产产权的权益交换的经济活动行为。

二、投资银行并购竞争施行的制约因素

1.行政权力的干涉制约

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则是以直接或者间接接受政府机关的国有银行为架构基础,这一基础架构也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投资银行并购机制整体层次上的单一性、固定化与封闭式,行政权力的干涉制约导致的不仅仅是国内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持续低层次化,而且也极大地限制了投资银行由国内向国外纵深拓展的路径推移。

2.短期集中的货币效益的驱使诱导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竞争大多都是基于短期集中的货币利益的刺激诱导而产生的自发性经济行为,而从长远发展战略框架作为出发点的投资银行并不多。一些隶属于国家行政机构管辖制约的国有企业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更多的呈现出则是经济指标任务完成要求下的单一纯粹的货币敛收。

3.并购程序操作流程的复杂长久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的法律体系以及并购流程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兼之大部分投资银行的并购普遍都是基于短期货币利益的获取,这就导致了我国投资银行并购竞争的程序流程开始在规范性、集成式、国际化的框架结构的制约影响下呈现出自有规则的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这也使得我国投资银行并购竞争格局更为复杂混乱。

三、投资银行并购竞争机制施行存在的问题

1.投资银行并购竞争下的短期效益扩大化加剧

位于投资银行并购竞争顶层位阶上的银行实体获取了最为丰厚的货币效益,而依次往下的效益分成则逐次降低,位于底层的投资银行的并购效益则压缩到与成本接近的底限。据Gartner2012年第三季度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长三角经济区的投资银行的并购效益已经呈现显著的二级管理层次划分,其中处于一级管理层次的顶级投行的并购效益已经占据了整个地区投行并购效益的60%;一些次顶级的投行的并购效益也也迅速上升,已经达到31%,而余下的9%则留给剩下的中小型投行进行剧烈划分。这一失调的比例不仅使得既存的产业运营更为混乱复杂,而且也进一步制约影响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长效性推进发展。

2.系统有效的并购竞争风险控制机制的缺失

外部监管有效性的低下、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防控意识有待提升、产业架构发展不平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以及并购竞争的规制性普遍偏低,这就使得国内投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形势更为险峻艰巨,从而进一步拉大了我国投资银行与国外投资银行之间的实效差距,进而严重制约影响了国内投资银行并购竞争业务渠道拓展、范围延伸以及效益增长。

3.投资银行并购竞争的不规则操作现象凸显

我国投资银行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而又恰逢互联网产业浪潮的洗礼,基于短期货币效益的刺激诱导,所以在时间内滋生了大量不符合国际规则而又充分契合国内市场的投资银行。这些投资银行的并购竞争业务也随着自身银行系统的急速扩张而迅速膨胀,为了在更短的产业周期内获取更多的货币效益,进而衍生出现了一系列与投资银行并购活动极不适配的失当竞争行为。

4.并购产权权属不明晰,竞争实力参差不齐

自身竞争实力的良莠不齐是我国投资银行在并购市场上屡屡遇挫的致命硬伤,尤其是在一级市场上,不仅要和国内同行进行竞争,而且还要提防国际竞争对手的战术打击,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并购竞争区域内的人才信息的白热化竞争;而在二级市场上,国内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布局也侧重在交易点、债权转移等方面的押宝投资,从而短期内就造成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也使得无序竞争开始泛滥,最终全面制约影响了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稳定、顺利、有序推进。

四、投资银行并购竞争机制改进举措分析

1.完善投资银行并购竞争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健全完善新法规、新制度的跟进,持续颁发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的细则条例;同时则要形成长效固定的业界系统的沟通交流的互动机制,不间断地邀请银行系统并购行业的相关代表、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社团群体进行多渠道、宽范围、广深度的讨论交流,从而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同协商构筑切实有效的契合国内投资银行并购业务顺利长效推进拓展的策略手段,及时开设创立建言反馈机制,以开放兼容的态势进行多元民主的投资银行并购竞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从而为国内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策略机制的有效改进提升提供有利的法制制度层面的辅助保障。

2.加强风险监督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完善产权制度

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权制度,侧重明晰产权所有者的实效权益,持续强化明确产权所有者既有的合法权利与具体责任,同时切实保障产权交易的流动性与可交易性,而在进行产权交易之时,相关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及时跟进对各类产权的权益保护。从而在清晰明确出资人与银行系统之间的资本产权的权利关系,进而快速合理地解决银行资产法人化的一系列问题,保障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之中的各类资本的流动与重组,最终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公开、平等、有序竞争。

3.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资源的聘训机制

投资银行并购产业系统的领导管理层需要改变固有的陈旧观念,坚持“人才兴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投入与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完善金融管理人才招聘、培训、实践锻炼的运作体系。负责招聘资本并购人力资源的相关人员也应当做好聘前相关准备工作的具体细致的分析、规划,切实认真地执行投资银行领导管理层制定的方针规划,建立健全一套合理完善的人力招聘体系,从而稳步提高招聘人才的整体质量。

4.更新物质奖惩制度,兼顾精神激励方式

物质薪酬的固定性和更新性是在根本上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硬道理,也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追求之一。根据当下投资银行并购管理行业系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整体薪资水准的变化,适时有效地对薪酬结构和奖惩制度进行可控范围内的更新,从而及时有效地满足人才基本实际的物质需求。而在注重更新物质奖惩制度的同时,相关领导管理层也要兼顾精神式的激励制度,进行一系列精神文化层面上诸如投资银行并购竞争集体创新活动荣誉之星、行业旗手等灵活人性的精神式激励,这对于提升人才资源的企业责任感、培养人才的工作热情度以及激发人才的实践创造力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赵悦佟.中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态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9)

[2]马晨希.简述投资银行并购业务[J].投资与合作.2012年(6).

并购业务范文5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并购作为资本运作的普遍形式,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运用。中国企业开始步入并购时代。并购为企业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但是在这并购的长河中,真正成功的并购只占其中的少数,有大部份并购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并购并不是企业的简单相加或合并,并购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需要用专业知识和财务防范风险来加以控制。本文结合案例对企业并购进行分析。

一、企业并购事前财务监控

(一)认真收集目标企业财务信息

企业并购锁定目标企业后,应对目标企业进行信息搜索和采集。一方面保证了销售业务持续稳定,另一方面为进入新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规避了行业壁垒,减少了转置资产所耗用的时间成本,并获得了经验成本,形成规模经营效应;而被并购方则或是因为经营不善,需要外部管理能力更高的团队进驻来引导;或是因为需要外部资金盘活自己的经营活动等,双方信息并不是透明的,这就需要进行财务尽职调查。重点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公司基本情况和企业财务报表。

(二)加强目标企业财务分析

结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基本情况,运用财务分析手段,可以评价目标企业偿债能力、收益质量、获得现金流量能力的水平等。财务报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必须注意财务报表上的陷阱,要特别关注表外内容,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并购决策和行为更多地要和实际财务观察和分析相结合,以此来预测目标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能力。

(三)详细目标企业评估

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存在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财务尽职调查难免会有所侧重,而且行业不同,价值评估缺少专业性。为了降低整合成本,缩短整合时间,应聘请投资银行、并购顾问公司、资产评估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目标企业行业情况、产品环境、财务状况以及经营能力进行全方面分析,确定最合理的资产价值,减少并购活动失败的风险。

二、企业并购事中财务监控

(一)并购进程监控

并购一经确定,要设定计划,组织人员实施计划,按照计划完成任务。时间监控也就是进度监控,并购双方要积极按照计划表来做好各方的准备工作,以便并购的安排和调整。人员职责安排是组织参与并购相关人员按照权限分工,使其在职责允许范围内工作,有条不紊,按照进度及时调整,使并购进程在计划期内完成。

(二)并购合同签订

由于信息不对称,签订并购合同时,应加入对并购方具有保护性的“保证性条款”,以此做为未来危害的补救措施。签订保证性条款,主要是使买卖双方在法律的保护下,来明确目标企业的资产真实性、并购方和目标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目标企业违约时并购企业权利的最好保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并购方的利益,这种保证条款,对以后的矛盾、纠纷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并购支付监控

并购企业应按照并购决策设定投资规模,按照资本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据自身偿还能力来确定并购支付资金方式,并合理安排支付的时间、支付的程序和数量,既要保证正常业务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并购活动有序供给,并保障未来流动资金合理运行,使并购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在并购活动中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企业和资产处于动态、复杂的系统当中,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资金短缺、融资方式改变、经营环境变化,因此,并购企业要做好支付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测和监控体系,制定备选方案,消除各种隐患和不确定性,降低支付风险损失。

三、企业并购事后财务监控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

并购双方财务目标因需求不同,一般存在很大差异,小型或私营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而现代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因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并购企业的财务整合必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通过财务整合,使并购企业经营活动统一管理,投融资活动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地实现并购企业的整合与协同效应。

(二)财务组织机构和职能的整合

并购后的企业组织架构重新调整,必须涉及到财务组织机构的整合。一般按照企业经营的复杂程度和会计处理业务量大小设置会计机构,定人定岗,明确岗位职责,岗位之间相互制约。财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应该满足精简、高效的要求。此外,在财务组织机构整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机构的设置要与集权、分权的程度相适应。

(三)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管理的政策选择,由于利益主体不同,财务政策会存在很大差别。并购后各方成为一个共同体,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选择财务政策时就应该以整个集团和利益和目标为基础来选择和制定财务政策 。财务制度体系整合通常包括投融资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流动资产管理制度、工资制度、利润管理制度以及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等。

( 四)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

在财务管理制度整合后,接下来就是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并购企业想要及时、准确地得到并购后的企业信息,就要求并购后的企业在账簿形式、凭证管理、会计科目等方面相统一,这样不仅利于绩效评价口径的一致,也有利于业务的融合。

四、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某公司是大型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粮食生产和销售,公司为使上下游联手,形成产业链,促进规模经营效应,作为下游客户的饲料行业被选为本公司的并购对象,做为饲料原料的粮食及副产品,可以直接加以利用,降低了饲料原料成本,具备市场竞争优势。公司选中的目标企业从事饲料行业多年,有丰富的经验,在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的扩张。

(二)进行并购调查

从财务尽职调查开始,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息搜集,财务报表整理,并配备专职财务和审计人员全程参与,首先了解目标公司是否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查看验资报告、投资情况,查阅股东名册、税务登记情况以及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薪酬水平,向有关人员了解目标企业员工福利情况,工资构成,奖罚制度,以及税费种类、税费优惠政策,是否有政府扶持等政策情况,对目标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初步分析评价。

(三)核实财务状况

1、资产负债类:查看货币资金是否有冻结,其他货币资金是否可控,有无以个人名义存款;应收账款是否有账龄分析,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合法,并发函到对方客户进行核对,确保应收账款没有坏账和虚账,确保公司内部债权债务真实合法;审核存货采用的计算方法,盘点制度,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是否正确,是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其他应收款是否有长期挂账情况,并与对方客户进行函证,以确定其真实性;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查证投资情况,投资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分析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可以在投资回收期内收回,对于子公司的投资,对方是否已取得权证,并真实记录在案;在建工程审核查看是否有土地转让协议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批准书等与土地相关的批准文件、在建工程用途、造价、预算及完工进度,是否有停工现象;固定资产审核主要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是否合理,盘点制度是否健全,土地房屋是否有合法权证可以查证,是否有主要设施、关键设备被抵押、担保,以防止资产不实的风险;分析无形资产的取得和使用情况,是否有据可查,计价、分摊是否合理。负债类项目中应付账款向供应商函证,确保其真实性,同时审核购销合同执行情况,是否存在未决诉讼、大宗担保等或有负债,以夯实债务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借款审核借款来源,借款期限、利率,还款情况以及还款计划说明等,以分析目标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控情况。

2、损益类:查看目标企业五年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分析他们的增减变动情况,产品在最近五年有无重大调整,数量、单价变动对市场份额产生怎样影响等,通过这些分析预测目标企业未来五年产品销售走势,对于三费,分别审核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收入配比变化情况,分析目标企业是否有异常情况;对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查看占比情况,由于很小,不必做过多的审核,只查看其合理性和合法性;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要核查收入、支出来源,了解收入是由于固定资产处理收入增多还是有政府补贴,支出是因为固定资产报废还是经营罚款,分析目标企业营运情况和社会影响情况。

3、现金流量类:核查资金的来源和去向,查看现金流量余额,分析变化情况,结合目标企业基本情况,分析现金流量走向是否合理流动。

(四)实施并购整合

并购业务范文6

[关键词]并购;会计研究法;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63-03

1 研究综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行业经济构架趋向成熟和稳定,收购兼并逐渐成为中国企业自我发展和扩大的企业战略。并购重组作为证券市场上理论和实践的热点,并购是否能提高企业的真实经济效益呢?这就需要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绩效进行研究。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股票价格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和基于财务绩效的会计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是把企业并购看成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企业并购事件宣告日为中心的“窗口期”,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收益率方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通过这种方法对并购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国外的众多研究得出结论目标公司在并购后都是有所提高的,但是我国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一致的结论。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以1997年沪市上市重组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并购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发现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公司公告前股价上升之后下降,市场对并购重组没有明显反应。余光和杨荣(2000)研究了1993―1995年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认为目标公司的股东获得了超常收益。

对收购公司的市场反应国外的研究也没能得出一致性的结论。Bruner(2002)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发现,约有1/3的文章认为并购毁损了收购公司股东价值;1/3的文章认为并购给股东创造了价值;另外一些则认为结果不显著。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也有很大的差异。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研究发现,收购公司股票的CAR虽有变化但统计检验结果没有显著差异。李善民和陈玉的(2002)研究结果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张新(2003)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对收购公司股东产生了负面影响。

会计研究法,通过对比企业并购前后或企业在并购后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绩效的变化去判断并购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确定并购是否真正地实现了收益。国外有些研究发现收购公司在并购之后的财务绩效比并购前出现显著下降,有些研究表明收购公司在并购后的财务绩效显著改善了,其他一些研究则认为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区别。

国内学者基于财务指标法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也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冯福根和吴林江(2001)研究发现并购后第一年的业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随后的几年里却普遍出现业绩下滑的现象。李善民和李晰(2003)对于316家重组类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它们在重组当年,重组后1年以及重组后2年内绩效都没有发生明显改善。廖理和朱正芹(2004)研究发现公司重组后第2年的业绩改善要高于重组后的两年平均业绩改善,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是实质性重组而非报表性重组。

事件研究法一般考察上市公司在并购交易公告这段时期股东的超额收益率,但我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不长,证券市场还不是一个强式有效市场。股价容易被人为操纵,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价值和业绩变化。本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会计研究法,利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函数对样本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即通过上市公司并购前后财务数据的变化来衡量并购的综合绩效。

2 财务指标及样本数据的选取

2.1 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是测算企业财务是否得到改善的主要财务依据,选取的变量除应满足逻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的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到财务指标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效益原则。本文借鉴《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中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方法,选取的9个主要的财务指标,变量的选择如下:

获利能力是指公司生产经营的产品获得销售收入及销售利润的能力。本文选取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考察整体的赢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很好的指标,它不受股权稀释对盈余指标一致性的影响,同时用营业利润率来反映企业核心业务的获利能力。

资本运营能力主要反映公司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也反映了公司基础管理、经营策略、市场营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把资本运营能力作为评价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资产运营能力用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来衡量。

偿债能力反映公司对债务清偿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由于并购行为会涉及大量的融资和支付,往往对公司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偿债能力的指标选取反映了公司长期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利息保障倍数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倍数越大,说明企业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越强。

成长能力是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主要依托于公司不断增长的营业收入、利润。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作为评价指标。

2.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具体的样本选取标准如下:

(1)本次研究并购事项的时间范围为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

(2)剔除被ST和PT的样本。

(3)对每年都发生多次兼并收购的样本只保留其中发生并购金额最大的一次。

(4)考虑到并购交易金额较少的并购事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极其微弱,本文没有考虑金额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下的并购重组事件。

(5)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的限制,从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的样本进行研究。

按照以上标准进行筛选,最后得到沪、深两市并购样本56个,其中同属管辖样本34个,非同属管辖样本22个,分析过程使用SPSS11.5软件。

3 研究过程及结论分析

3.1 综合分析

利用获得的样本数据,通过统计软件,用因子分析法对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净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9个指标按照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及并购后1年,并购后2年分别进行因子分析。由于2009年年末的财务数据还没有全部对外公布,本文利用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为了便于对并购前后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9个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其核心是对若干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再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和构造综合得分函数:

从统计结果分析,企业在并购当年的财务综合评价相对于并购前1年有很大的提高,并购重组提高了企业当年的经营业绩,56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公司在并购当年财务综合得分得到了提高。综合得分差值为88.48248;并购后第1年和并购第2年的财务状况仍然好于并购之前,综合得分差值分别为55.35906、14.18309。并购后第1年仍有41家公司得分差值为正。并购之后的两年中,并购带来的优势逐渐减弱。可见,并购行为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的机会,实证分析中有15家公司在并购后第2年仍然能保持较并购之前更好的财务状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并购行为都能给企业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3.2 按并购双方是否同属地管辖分类的绩效分析

我国实行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同的地区的行政政策一直影响着经济领域,以致资本流向可能偏离市场配置效率的最高点。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就是在不完全资本市场中进行的,也是一种不完全市场行为。政府在影响企业的并购决策中,既能直接运用行政命令手段,又能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其向政府设定的方向行动。因此决定用是否同属地管辖来分类。

从表5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在并购当年“非同属”并购的绩效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同属”并购。但是之后两年这样的差异逐渐减弱。可以说,是否同属管辖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仅仅在并购的当年,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还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非同属”还是“同属”并购,在并购当年和并购之后的财务综合得分较并购之前都有很大提高,也就说明这两种并购都能够产生良好的并购效应。然后对“非同属”和“同属”的并购前后绩效分别进行两个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从表5可以看出,在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都是显著的,并购对绩效变动是有显著影响的。

4 研究结论

针对以上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借鉴西方国家并购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并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重并购之后的整合。并购的当年有较好的财务收益,但是并不代表并购的两个企业达到了1+1>2的效应,只是短期的效益的加总,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公司没有做好并购之后的整合工作,尤其在并购公司和被并购公司文化、人员、技术、组织等的合理融合方面。只有不仅仅停留于形式上的并购,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企业间的融合,才能够最大的实现收益,才会避免并购绩效下降的现象。

建立长远的目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有些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正面收益,但在之后的绩效就会有所减弱。由于有些企业并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企业的总体的实力和竞争力,仅仅为了避税等目的来进行并购;有时虽然有提高绩效的目的,但是在具体并购行为发生之后没有能够产生良好的效应。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的时候应该设立长远的目标,才能使企业通过并购获得长远的竞争力。

是否同属管辖区域从长期来看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所以这个因素在企业进行并购计划以及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不需要重点关注,要获得更好的并购绩效可以从经营业务的相关性,并购企业类型的方面来考虑。

参考文献:

[1]施军,徐稚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J].现代企业,2008(9):42-43.

[2]赵玻,何莉娟.我国零售商并购绩效实证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4):42-46.

[3]张小倩.企业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