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哲学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1

[关键词]:哲学 案例 生活 典故 时政 趣味

一、 哲学教学现状

一说起哲学,很多人会想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等形容词,但更多人会想到这是一门能教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科,凭这一点我们可以引起中专生对哲学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但在长久教学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的这一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对哲学教学的处理。

二、 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班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效果是完全不一样,这说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如何改变哲学教学枯燥的现象,如何使哲学课堂生动活泼,如何使哲学知识容易接受,关键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

三、案例选择地重要性

学生喜欢凭着具体直观的感性材料去思考问题,他们喜欢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对于初学哲学的中专生来说,教师对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需要生动形象化的讲解,而贴近生活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因势利导,这种教学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生活中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四、案例从生活中来选择

当然案例也必须精选、精用,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而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案例的来源可以从生活中的三方面来选择。

第一, 来源于学生生活;例如:同学与同学相处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抱怨,比如她看不惯某个同学的行为,他不喜欢听某个同学说的话,他特讨厌某个同学等,这些现象在讲“矛盾的世界”时可以一一加以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人既有他的优点,又会有他的缺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对方的某一方面,这会使我们的眼睛带有色彩,存有偏见,这是不科学的,对对方也不公平。关乎自己的,人人都关注,通过这个引导,既使学生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又能使学生解决日常的困惑,一举多得。

第二, 来源于热门时政新闻;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逐渐步入青年的中职生们对国际国内大事很感兴趣,有讨论和探究事情本质的欲望。比如,近期热门讨论的菲律宾和中国的黄岩岛对峙事件,这是一个争议事件,事关政治,但由这一个事件却引发了其他一系列事件,中国禁止菲香蕉进口,中国人不吃菲香蕉了,中国人不去菲旅游了,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变化,这又引起了菲蕉农和商人收入减少了,然后因他们的收入减少,他们又会对政府施加压力,改变政府的决策。这形成了由政治到生活,由生活到经济,又由经济到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就是联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这一类时政的例举,既满足了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欲望,又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本质。

第三, 来源于通俗典故和诗句;典故,说古喻今;诗句,琅琅上口;二者都含有丰富的哲理。比如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虽然每个人都背地出这诗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包含的哲理。这诗句说明的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基本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她前进的脚步。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个诗句的引导使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古人写诗不仅有韵仄,也蕴涵着哲理。再比如典故:“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每位学生都知道“白马是马”,公孙龙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以什么理由说明他是错误的呢?有学生马上想到反驳论,如果“白马非马”这个观点成立,那么“男人非人、女人非人”这些观点也成立,但是男人(女人)是人殊的一部分,是属于人的,这是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共性中有个性,个性里含共性,是不可分割的,而公孙龙的错误就在于把个性和共性完全分离了。这类诗句和典故趣味十足,既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又使学生对哲理印象深刻。

五、总结

通过生活理解哲学,运用哲学看懂生活,哲学教学案例的生活化,能使哲学课堂变枯燥单薄为生动丰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因此,生活中的案例在哲学教学中可以大力地精选巧用。

参考文献:

[1]姜华; 对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思考[J]; 理论观察; 2004.0

[2]艾思奇;哲学生活[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2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在设计界涌现了各种设计理念,几乎把欧美的各种设计风格重新演绎了一遍。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带给我们满足感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内心的游离呢?

中国的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留存于人们精神之中的那种微妙的情感,是无法被忽略的,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浑然一体”,居住空间讲究“静”和“净”,环境的平和和居住的含蓄,我们或可以称之为“炎黄情结”。

这几年来,全国各地各种中式住宅项目层出不穷,如万科第五园、观唐别墅等等。这些别墅仿照传统的四合院布局,展现中国人的宜居观点和生活哲学。

我的客户群中希望把自己的住宅做成中式或者希望在家居中打造一个中式空间的不在少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本民族传统居住文化的自信心也在逐步建立。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却需要中国化。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中式风格呢,中式风格应该如何来做呢?

什么风格并不重要,我们选择的是这种风格背后所传达的生活方式和表达的某种情感。

追根溯源,儒、释、道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人的思想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千百年来被奉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建筑装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儒家文化中的“礼”、“天人合一”等等,都能够从中国传统建筑中被解读出来。

礼制――儒家的“礼”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自然、和谐――《文言・乾卦》称:“夫大人者。与人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在设计中表现为追求“人――居――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也就是追求居住与自然的“有机”美。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中式设计也体现了这―精神。

回归――也可称之为怀旧,让漂浮的心灵落地。无论是重在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北方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讲究居住环境的稳定、安全和归属感。

这几年来,“新中式”一词被广泛提及。我个人不是很推崇这种叫法,我觉得中式没有新旧之分,不能说运用传统中式元素就叫“老”中式,把中式元素变化演变就叫新中式,我倾向于都称为中国风格。在中式的设计中融入现代生活流线的理念,让设计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

中式好看不好用,家具坐起来不舒服,条条框框,打扫起来特麻烦,这是好多人对中式家具最直观的感受。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设计家具的时候不是没有考虑这些,家具设计的板、硬,是为了让坐在上面的人始终保持一个端正的姿势和谦卑的心态,现代的家具倒是舒服了,可是近视、驼背这些问题随之而来。《朱子治家格言》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在打扫条条框框的同时,也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擦拭。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如何做好中式设计,我觉得就两个字:“中庸”。

“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合的方式做事。东易日盛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就是生活方式决定设计风格,我觉得这与中庸二字不谋而合。

适合有两层含义,形式要适合这种风格所表达的感觉和意境。中式是表现空间的艺术,藏与露,高与低,本身就是空间艺术,掌握好中式的一些设计手法就不会偏离太多。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要适合客户的心理诉求。每个客户的社会背景和生活阅历都不尽相同,因此他的情感诉求也不会一样,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

房子是为人居住的,不是―件艺术品供人欣赏的。我原来讲过,千亿豪宅、茅屋陋舍,只要居住者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能够找到心灵的寄托,那么这就是理想的住宅。

一件旗袍,有人穿上显得雍容华贵、端庄清雅,同样有人穿了会俗相毕露,这其实就是中式风格最迷人,也是最难把握的魅力,其考量的是一种内在的、隐含的气质。

拒绝具象的传统,重构传统的意境。

中式是表达空间的艺术,注重空间的灵动和构思。藏与露,高与低,本身就是空间的艺术,每一个弯曲、回旋,都蕴含着情绪和情感。好的故事不会平铺直叙,精彩的空间也是一样,它应该在不经意间泛出内敛的风情。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3

关键词:政治课;生活与哲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45-01

一、《生活与哲学》课缺乏“生活化”教学的危害

1.学生独特个性发展的缺失

在为考试而学的旗帜下,学生成为“认知体”,传统高中哲学课教学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下,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课堂教学成了考试知识点的教学,于是,学生具体鲜活的生活被舍弃,学生的“私心杂念”被否定,学生作为具体的“人”的感受、困惑、疑问、体验等等被拒之课堂外;学生灵动独特的个性被忽略,造成学生独特个性发展的缺失。

2.学生创造力的缺失

《生活与哲学》课主旨之一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生活化缺失的教学方式是造成学生创造力缺失的重要原因。生活化缺失的《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让学生心无旁物地潜心学习,但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激情下降,创新视野受限,批判求异精神匮乏,情感体验苍白、单一。

3.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

哲学本意是“爱智”之学,追求智慧。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而不是让人记住智慧。当前《生活与哲学》课教学的不足还表现在只看到了哲学理论本身,认为哲学就是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片面强调知识目标,却无视哲学了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人格培养都有深远影响。

二、《生活与哲学》课生活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1.教育教学的功利性、社会本位、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校在高考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下,一味追求“重本率”、“高考录取率”等,教育教学的全部工作几乎都围绕高考开展。评价教师的各种荣誉和奖励也以学生考试成绩而划定,学生的评价更是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在这样的环境里,知识目标的达成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知识本位”抓得红红火火,从而导致教学远离其本身所应有的生活导向意义。

2.落后教师评价机制和教学方式

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标准、理念、方式、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的主导,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评价机制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在一些学校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的唯一依据,作为教师评优树先的重要的依据,这种单一的教师评价机制导致了教师教学急功近利,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成绩。

3.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条件不足

有些教师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意识,为追求知识目标高效、教学进度的完成,删除了“多余”生活情景,而有些教师没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不知道还有必要开发利用教材、辅导资料之外的资源。

三、改善《生活与哲学》课缺乏“生活化”教学的建议

1.树立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我们倡导《生活与哲学》课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体验和情感,赋予哲学知识以意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生活状态。

2.明确“培养人的生活品质”的教学目标

《生活与哲学》教学,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品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实现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发展,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学应选择为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生活与哲学》课教学要植根生活世界,立足于高中学生实际特点,实现科学理论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联系是普遍的、有条件的、多样的。学生们自主探究这一世界观的内在涵义是什么,然后试用事例证明并说明其方法论要求。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讨论后,说出了很多事例:有学生说,俗语‘橘在淮南则为橘,橘在淮北则为枳’说明了植物、水土、气候存在密切地联系,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也就不同。

4.建立生活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生活化教学的评价机制是《生活与哲学》课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的内在要求,是新课标的要求,这对教育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生活化教学的评价机制是指评价方式、评价的过程都富有生活色彩、人性色彩和生活视角,对人发展有激励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勇敢、进取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提升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2.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改追求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应追求并实现教育本身具有的生活意义,追求对学生生活和生长过程的指向性,实现教学与学生原有经验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的生活元素,让学生感觉数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这个概念时,我们不妨以一些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动植物或建筑物的照片,然后让学生们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特征,最后与学生一起对轴对称做出定义。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三角板、碎石子等生活中的素材,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启发他们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将课堂布置得更接近现实,并针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逐步挖掘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让学生们在体验自己生活之余也发现数学的存在,加深对教材中所设计的内容的理解,培养他们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的生活的氛围中发现、探索并解决数学问题。

二、创设生活化例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例题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必要过程,是学生把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有效的例题教学,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领会和理解,更好地掌握解题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题:已知台风中心正位于福州朝北偏西44°的方向移动,台风中心最大风速为25km/h,在半径为240km的范围内将受其影响,厦门恰在A地正西方向与A地相距300km处,厦门气象部门应当怎样预告这次台风对厦门的影响,厦门是否受到台风的影响?若受影响,从何开始到何时结束,时间多长?这个例题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的数学例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世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关键在于对教材的处理。原有的初中教材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例题是经过处理的,已知条件不多不少,学生不必思考问题的来源与作用。学生解题基本上可以套用公式或直接模仿例题,这样由教材设定的固定获知过程遏制了学生的思维。这就需要老师打破原教材的条条框框,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初步知识”时,提出问题:在铁塔、吊车悬臂、桥梁、房顶结构中,你能看到很多的三角形形状,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知道三角形应用如此广泛的原因。引入就实际当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斜拉桥的各条拉杆彼此平行,你有什么方法来检验它们是否平行?台球运动中,当母球P击中桌边点A经桌边反弹后击中相邻的另一条边,再次反弹,那么母球P经过的路线BC与PA平行吗?你能说明理由吗?现在就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通过本章的学习,将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让学生在每一章的学习初就能深刻体会到,学习本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四、开展实践性活动,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积累经验、不断成熟的进程。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在思维和情感上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所以,应通过研究性学习、模拟实境、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有目的地寻找、搜集和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所学到的数学方法去解决。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5

趣味性语言的运用可以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折纸的技巧。折纸讲究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如对边折、对角折、向反面折、找中线、四个角向中间折等;有时还强调整齐对称,如对边折时要求边与边对整齐,对角折时要求线之间的重叠等;有的折纸作品步骤多、难度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将折纸活动形象化、游戏化,而其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折纸 艺术活动 教学

《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该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而素质教育也提出了“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折纸能力,提高幼儿表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目标。那么如何在折纸艺术活动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一些笔者的做法和感受。

一、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激发参与折纸活动的兴趣

1.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每一位幼儿都是在和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折纸的兴趣,我们注重为他们创设富有情趣的折纸环境。我们创设了专门的折纸区域,经常在区域内投放一些幼儿喜欢的折纸作品和作品的步骤示意图,并提供了许多不同质地的纸,如普通彩纸、旧挂历、废旧报纸等,让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折纸活动,大大满足了不同的幼儿对折纸活动的需求。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心情好了,做什么事就等于先成功了一半。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空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做到解放自己,也就是说用一颗很放松的心来对待孩子们,不给他们施加各种压力,不想方设法让孩子去折你所想的东西,而是边看边教,边体会边引导。而孩子呢?我们也尽量帮助他们做到解放他们的手、眼、脑、嘴。同时老师要用赏识的教育来肯定孩子的创作中所蕴涵的价值,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更加有创作的欲望和热情。

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提高折纸活动的技能

趣味性语言的运用可以激发幼儿折纸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折纸的技巧。折纸讲究一定的技能和方法,如对边折、对角折、向反面折、找中线、四个角向中间折等;有时还强调整齐对称,如:对边折时要求边与边对整齐,对角折时要求线之间的重叠等;有的折纸作品步骤多、难度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必须将折纸活动形象化、游戏化,而其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在折纸教学时,为了将枯燥、难理解的专业术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童趣化的语言,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讲解方法。如将“对边折”称为“脸挨脸”,“对角折”称为“头碰头”,“向中线折”称为“关门”,“沿中线打开”称为“开门”。在折纸过程中,针对孩子的一些难点,同样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给予适时适度的鼓励,增强完成折纸活动的信心

怎样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吃饱吃好吃出味道”,获取满足感和自信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及时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察觉他们的需要,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当幼儿不能顺利完成作品时,老师首先给予鼓励和赞许,再启发和引导,然后再让孩子自己主动观察和思考,完成作品,还可以按情况给予适当帮助。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必不可少,当幼儿已经独立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以欣赏的语言首先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再从不断创新的高度提出希望,促使其再创新。

四、注重自主有效的评价,追求体验折纸活动的乐趣

1.有快乐的事要与大家分享吗?折纸活动已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有快乐的事要与大家分享吗”这一话题,满足了幼儿交流表达的愿望,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评价的积极性。

2.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幼儿掌握一定活动规则时,他们很愿意对自己和同伴的活动做出评价。这时要善于抓住引导幼儿掌握良好的活动规则的好时机。于是我就设计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你不满意,说来大家评一评。”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我总是让幼儿展开讨论,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来提高规则意识。

3.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的吗?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我首先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我让幼儿在评价时提出自己的困难,并鼓励幼儿共同商量,从多方面探讨解决的办法。

生活中的哲学范文6

难的。

关键词:生活与哲学;政治;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和途径

1.宏观讲解

引导学生理解上下文。在进行专题知识讲座,以及作为其主要的教科书的章节位置点来解释宏观教材,使学生了解各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对整本书知识的普遍看法,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有利于构建全面知识网络。

2.微观距离

撕下学生的假面具,以帮助学生学习困难的知识。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比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学习和掌握难度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并构建了一个合适的“脚手架”,从而拉近了知识的跨度。

3.追求知识

学生初次接触的哲学知识,了解一些哲学概念不到位,或者是完全正确的,这是正常的。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可以使用囫囵吞枣的风格。我们应该认识到,囫囵吞枣的风格,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半成品,了解现有的知识基础,全面正确地理解为过多必然要经历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是知识的种子,所以我们要保护。

二、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知识晦涩难懂,会造成许多学生感到很头痛。然而,学习哲学知识是不是没有快捷方式,比如,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1.重视不断地复习

哲学共30个内容,学生要每一个原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错误的观点或错误做法,和其他方面的实践进行梳理。

2.重视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应特别注意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三种能力:首先,可以运用各种理论去分析实际的问题;其次,以提高来自实际问题的理论容量;最后,根据理论请求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描述或初步解决方案的能力。

3.用哲学思想分析内容

学生学习哲学知识,应该注意渗透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应用哲学的原因分析和理解经济生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理论和现象,真正的综合性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哲学的知识可以是缓慢的过程,但实际学生学习的一个链,在每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学组织,这样的教学理念,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