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乡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新乡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新乡村

美丽新乡村范文1

参观“美丽乡村”赵巷镇中步村心得体会

7月13日上午,根据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七一”系列活动要求,中心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到东乡革命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随后来到“美丽乡村”赵巷镇中步村进行参观学习。满满一上午的学习教育令我倍感激动,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当下,更应珍惜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今天”。

我们首先驱车来到东乡革命烈士陵园,它坐落在青浦区华新镇火星村,陵墓占地6670平方米,陵园安葬了、时期在战斗中阵亡的烈士。整个墓地四周绿荫环绕,高高的墓碑庄严肃穆地立在陵园中央,上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时刻提醒着人们曾经的爱国志士们是怎样的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在烈士纪念碑前,党员们整齐肃立,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并鞠躬默哀,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随后参观了烈士纪念馆,一幅幅画、一张张照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烈士们为国家的解放和繁荣强盛而奋斗的壮丽生涯,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我国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参观完烈士陵园,我们又驱车来到有着“美丽乡村”之称的赵巷镇中步村。中步村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成绩显著,在拆除违法建筑、河道治理、生态造林、生活污水排放、道路修缮等工作上不留余力,通过全村村民的共同努力,全村的样貌焕然一新,荣获“上海市美丽乡村”称号。获得荣誉后,后期的长效管理也不容忽视。他们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对全村的环境、建筑、农田等时时刻刻做到有巡视,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处理,对全村的面貌起到了维护提升的作用。

通过对中步村的参观学习,我们得知“美丽乡村”的荣誉来之不易,需要全村全体党员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业促进中心作为政府服务民生的窗口之一,作为党员,更要积极带头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老百姓,使得我们的窗口成为“美丽之窗”。

美丽新乡村范文2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

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造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功能整体综合退化。其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农村空心化的前期,其主要表现为均质化的村落因规模急剧拓展而呈现“外扩内空”的空间格局;21世纪初至今是农村空心化的后期,其表现为传统村落因人口向城镇迁移出现“人走房空”的萧条景象。综合来看,农村空心化不唯是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就其本质而言,亦是城乡关系失衡的具体表现。农村的衰落和空心化成为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为乡村治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家庭的残缺与不和谐,造成了农村社会的不和谐;农村教育、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的加大,使农村呈现出总体性衰败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是实现社会稳定、政治民主和基层治理的重要基础。其可以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就近、就地解决农民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盲目流失,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恢复农村经济的活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的理论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基于“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思想的田园城市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下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是遏制农村空心化趋势,建设“田园型农村社区”的重要理论依据。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期,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农村因缺少劳动力面临发展停滞,而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病(如交通、环境等)问题突出,与我国当前的农村发展状况比较相似。霍华德指出,理想的田园城市应当既体现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城乡融合的自然之美,又能反映机会均等、充分就业、无贫民窟的社会公正。他的这一主张实质上强调了要以城乡发展的互动与和谐取代彼此的孤立与分离。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霍华德在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中,把城市规模控制在6000英亩(约24平方公里),其中心城市面积1000英亩(约4.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5000英亩(约20平方公里),人口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市中心建有中央花园和公共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市政机构、学校、商场、医院等),由6条林阴大道把城市分为6个部分,并通向乡村;居住区建有环形铁路,临近铁路建有工厂、牧牛场、市场等,农田中间有小块宅地由经营农田的农户居住,田园城市的土地及其收益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居民生活并工作在田园城市。英国新田园城市理念,融入“社区参与、有机增长和自给自足”三要素,更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实践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模型最适合我国农村小乡镇建设,构建“田园型乡村社区”,为治理农村空心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首先,科学规划农村空间布局,治理农宅闲置和农田抛荒。农村“空心化”从空间上表现为许多旧村老宅空置,尤其在交通不便利的边远山区因无人耕种的农田,长年荒芜。应按照产业区、生活区和农业区分明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空间布局,将小的自然村和大的行政村进行有规划的合并,建立适合3万人左右生活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完善学校、医院、银行、图书馆、农贸市场、商业街、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还应设立工商、卫生、交管等政府公共服务窗口,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其次,建设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农民退出农业生产。为了规范农村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土地的再生产能力,需要构建农村新的公共经济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将土地实行统一流转,按照土地的不同使用途径进行集体经营管理,在农业区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政府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补助特色养殖业发展。村集体可成立“苗木公司”,将原来的林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苗木公司每年获得的效益由全体村民共同受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相应的土地流转费,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绿色防护林和社区的“绿肺”。在产业区建设村办企业充分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拿出一部分非耕地(比如原来的旧村落),建设工业园区,统一建造生产厂房,鼓励村民兴办企业,就地解决村民就业。第三,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对由乡镇改建的“田园型乡村社区”,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保制度,让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社区,村民实现集中居住和福利保障,耕地实现集体流转,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农民不再外出打工,合家团聚,空心化趋势下出现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自然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发展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实现农村传统社会中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荣获“2013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称号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就是典型实例,人们在“田园型乡村社区”――永和社区安居乐业。

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将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农民生活更有保障,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业生态更加优良,农民权益得到更好维护,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美丽新乡村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媒体;阅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随着家长和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机会增多和认识的加深,也从中获得不少收益,减轻了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获取知识更加轻松而愉快。

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更直观形象

小学数学教师、学生家长利用新媒体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认识影响,提升小学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数学阅读能力。让语言文字在新媒体的帮助下,把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减轻理解生活语言的难度和减少对生活语言理解上的分歧。例如:(一年级上期1-5的认识中的思考题)小朋友排队放学,小明前面有2个小朋友,后面也有2个小朋友,小明这一队有多少个小朋友?一年级的新学生对于这题,要理解此题的含义,难度还真不小。但是我们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能让孩子们比较容易的理解此题的含义,从而能转化为数学语言并解决此题。教师借助PPT软件,制作出相应生活场景的课件,学生理解他并不是那么难。

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帮助,孩子们理解的歧义多数表现为“前面的人+后面的人=这一队的人”。但是通过多媒体,能还原生活场景,孩子们就不难理解:前面的人+中间的自己+后面的人=小明这一队的人数。从而把生活语言抽象转化成含有数学关系的数学语言。

“同样多”的理解并不算太难,但是对与一年级的孩子们,左边右边分清楚,还是比较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平台和孩子们一起分清左、右,然后在每组图中把“左”和“右”写在上面,使学生能更加直观的分清楚左右。从而理解本题含义,达到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新媒体的综合使用,为学生的数学阅读减除不少障碍

新媒体在生活中有广泛的使用,教师如何综合使用多种新媒体来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拍照功能把所需的材料拍成相片,然后用QQ的剪辑功能,剪成合适图片,插入PPT中,编辑适当的文字,按一定的顺序编排,便可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也可利用互联网查找所需课件,进行改进,改成适合自己所需的课件。

三、新媒体的使用,形成、发展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媒体的使用能学生能从中获得有益的数学信息,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并领悟数学思想。包括学生在阅读数学媒体中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交流分享能力。(如左图)孩子们看图后,就能从中对该图提供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鉴别,然后根据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1+1=?2+1=? 3+4=? 3+5=? 4+5=? 4-3=? 5-3=?…此题所含的信息容量和所训练的思维,是平常教学中难以想象的,所能激发孩子们潜能也无法想象。从而激发小学生数学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形成、发展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题中的一些关键词概念

运用多媒体与展示平台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例如:“原来”一词。一种情况,树上原来有一些小鸟,飞走了5只,还剩8只,原来树上有多少只小鸟?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原来的含义,提一个关键性问题“什么时候才是原来?”让学生都知道,小鸟还没有飞走的时候才是“原来”,所以用多媒体展示:让我们把飞走的小鸟请回来。让孩子们理解这里的原来是“没飞的小鸟和飞走的小鸟合起来才是原来的小鸟”,从而理解本题需要用加法计算。然后举一反三,列举更多的类似例子,例如下车人数和车上还剩的人数(现在)合起来是原来车上的人数,小白兔砍了的白菜和没砍的白菜合起来才是原来种的白菜……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体现“合”字。另一种情况,公共汽车上原来有一些人,在某站上车7人后,现在有13人,原来有多少人?这个“原来”是指没有又上车前,所以依照刚才的方法,求原来有多少人?售票员就要请刚上车的人下去,才能清点原来有多少人。即把现在车上的人(两个数的和)分开,求原来车上的人,就是求一个加数,所以要用减法。同样,要举一反三,然后对比训练。减法是体现“分”字,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进而比较准确的理解减法的概念。

五、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以及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习惯,《小学生数学报》是孩子们不错的选择,鼓励孩子们订阅。有效并高效的阅读数学相关的题目,是孩子们必具备的能力,在阅读中发展孩子们的思维和语言。例如:小朋友排队,小红的位置是顺着数第8,倒着数第6,请你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排队?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容易发生的歧义是:顺数数+倒数数=排队数。通过多媒体,在顺数时,数到小红时闪烁或跳动,倒着数数到小红时,小红也闪烁或跳动,就知道小红被数了两次(小红被多数了一次),所以“顺数数+倒数数-1=排队数”。再如:小朋友排队,小东排第6,小明排第14,在小明和小东中间有多少人?要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就不要采用数数的方法,这样就会导致小朋友无法下手,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将1-14的数排列出来(1-6在鱼头部分,14在鱼尾部分,其他在中间鱼身部分),通过PPT显示,用14-6=8,清楚地看到只是去掉了前面的人数,还要去尾,所以14-6-1=7(人),总结思维方法便是“掐鱼头去鱼尾留中间”。

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养成独立阅读理解的习惯,提高小学生领会和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发展语言和思维。所以,教师们不断学好多媒体,用好多媒体,是我们教育改革路上的一大飞跃,是质的变革,更是孩子们学习路上的幸福腾飞,这正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均衡的意义所在吧!

美丽新乡村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8902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将维新乡的重要旅游景观塑造成“维新八景”,即溪炉晚照、溪谷探源、农家问茶、竹海听涛、高山农韵、古木遗风、龙潭仙踪、廿四尖眺,突出维新乡村旅游特色及对外吸引力,避免空间布局竞争。

美丽新乡村范文5

首先,它是我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尤其是垃圾卫生治理)PPP模式的具体实践。所谓PPP模式,其核心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划定或“让渡”出城乡公共管理体系中的某一议题领域,允许社会企业(资本)以特许经营的方式获得对该议题领域某一时间段的投资与专营权利,同时要对社会企业的运营状况承担监管责任,并向其支付一定数额的公共服务维持费用。可以说,全椒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处置PPP项目,就是按照上述原则实施的。从笔者一行的实地观察来看,它的初步实施确实带来了乡村生活环境的实质性改观,农户居民的生活垃圾基本做到了有序存放、当日清扫集中、收集运转过程中无次生污染,而专业化公司的专业管理与地方政府的目标管理也实现了较好地衔接互补,因而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性案例。

其次,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不断提升与细化的鲜活实例。十以来,与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紧密关联的“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我国过去一段时间内强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延续或升级版。就全椒和滁州而言,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PPP项目,并非是一个孤立的政策个例,而应放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之下。比如,我们先后参观考察的两个中心村――石沛镇黄栗树村和六镇镇柴岗村,就既与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支持下的新乡村规划与大规模修建直接相关,也与国家当下正大力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支持下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产业发展直接相关。

最后,它也是重塑我国未来乡村集体经济、公共服务体系与社区共同体感的形式与路径的大胆探索。乡村个体经济、民营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村社管理体制与机构及其职能的日益弱化,导致的是广大乡村集体经济(资产)的锐减和公共服务体系与功能的严重削弱,相应地,群众对于乡村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已大大降低。因而,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不仅需要妥善保留那些历史性村社建筑来留得住民众的“乡愁”,还要通过主动的新型集体经济、社会与文化空间和服务系统的构建来创造民众的“共同体意识”。而且,这一点对于全椒来说似乎更为迫切。随着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逐渐提高和居民流动性的增强,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和皖苏交界处的全椒县,所受到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其中一个直接性难题就是农村常住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日常生活中的乡村呈现为严重的“空巢化”。

美丽新乡村范文6

每次来鹤壁采访,感觉总有不同。这一次,迎着炎炎夏日,我们来到远离城市的乡村,那清澈蜿蜒的淇河,幽静曲折的山林,以及绿荫铺就的乡间小路,处处给人以好奇和期待。

古朴秀美的河口村

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七里沟风景区的河口村,距离市区大约30公里。出鹤壁市区不到两公里,蜿蜒曲折的淇河便出现在眼前了,流水潺,窄窄浅浅,从远方的山涧之中穿越而来。

指着在河中或追逐嬉戏、或涉水纳凉的人们,同行的鹤壁市委农办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淇河被称为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保守地说常年地表水二类水质以上,七里沟那边的景色更好。

七里沟是淇河的一段,顾名思义七里长,说是沟,其实是一个被青山环绕着的山中湖泊。河口村正是坐落在七里沟北岸的山腰之上。

山间柏油路曲折平坦,绿树环抱像走在大森林之中,正陶醉于天然氧吧的舒适惬意之时,河口村已出现在了眼前。河口村不大,河口村和挂沟村两个自然村人口还不足1000人。据悉,这个被淇河水哺育的小山村,有着数百年的历史。

在河口村支书杨万福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环山公路步行向前。紧挨环山公路,是一条深约2.6米的水渠,里面湍急的流水,清澈见底。杨万福说,渠里的水取出来可以直接饮用,在山腰上,也有一条这样的水渠,村民们通过管道将渠里的水直接引入家中。

透过水渠旁边枝叶繁茂的柳树林,美丽的淇河若隐若现。向前行走大约300米,跨过一座桥,我们来到了淇河对岸的一处高地。站在这里,整个河口村,乃至整个七里沟风景区便尽收眼底了。

隐现在山林之中河口村,房屋全部是用石头建成,院落不大,古朴奇特,带有几分神秘。苍翠的群山环绕之下的淇河,更是清新亮丽,秀色可餐,波光潋滟的河水中有人泛舟,有人游泳,岸边垂柳笼罩的石径上,游人如织。

“以前,来村里旅游的游客主要来自郑州、新乡、安阳、濮阳等省内城市,现在省外的游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有的来自上海、南京。”杨万福说,“依托发展旅游,村里其他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了,村民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宽了。现在,村里规模较大的农家庄园有6家,为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下一步,我计划引导村民将闲置的房屋都改造装修一下,按照旅客的需求,租赁出去。”

沿着村西头的石径拾级而上,便进入了河口村。村头第一家,就是取名为淇水人家的农家庄园,老板姓杨,见记者前来,他一边热情地领着参观,一边讲起了自己的生意经。这家农庄有大小客房十余间,餐桌十多个。“每天,我们都为游客准备丰富的具有当地风味的农家菜,并为他们提供舒适的住宿。”杨老板开心地介绍说,“生意不错,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全天经营。一年下来,能有十来万的收入。”

除了古朴美丽,河口村给人的感觉还有干净整洁,环绕河口村一路走来,几乎看不到垃圾,更不见横流的污水。在河口村,四五十个垃圾箱安放在道路两旁,三四个清洁工人,每天专门负责卫生的打扫;此外,村里还投资约70万元,建设了一套污水处理设施,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最重要的是,如今的河口村村民的卫生意识都很强,身处旅游区的他们知道,整洁优美的环境对自己生活有多重要。

“特别是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庄进行了美化,我们正努力在把河口村建设成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杨万福兴奋地说。

古色古香的山怀新村

河口村是记者一行采访的第一站,本以为,这是鹤壁农办特意的安排,将惹人耳目的一面先行展示。然而,第二天来到位于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的山怀新村时,这样的想法便彻底改变了。

山怀新村地处太行东麓朝阳山下,东临省道大海线,西依朝阳山景区,既是鹤壁落实“三山一滩”工作部署、探索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走小康之路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建设的太行山东麓美丽乡村示范带的北部支点。

灵山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山怀新村以古灵山景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为依托,以‘殷商文化,朝歌风情’为主题,融入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旅游元素,是一个集居住、旅游、休闲、体验、餐饮、娱乐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特色新村。”

2013年,独具规模的山怀新村就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山怀新村一期工程于2012年10月份开工建设,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规划住宅160套。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山怀新村一期基本建成,昔日的荒废之地,已经奇迹般地生长出了一个殷商古村。入住山怀村的农民,全部来自贫困山区,他们到来后身份将直接变成居民。为了让群众迁出山区、融进社区、服务景区,当地政府已经考虑让他们从事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

据悉,美丽的山怀新村是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思路,结合扶贫移民搬迁和旅游开发,从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中重点培育的集“旅游生态型”和“扶贫开发型”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山怀新村背靠巍峨的尖山,尖山后面是层峦叠嶂的灵山。据说,灵山是女娲道场之一,朝歌遗址,殷纣王藏兵处。沿着方型石材铺就的平台小径向村里行进,有种穿越之感。古朴美丽的三层居民楼,葱茏翠绿的奇花异草,眼前的一切,无法不让人感到震撼:美丽乡村,岂能美得如此奢华。

上一篇防水套管

下一篇升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