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范文1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外包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3-0022-07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至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571亿美元增长到2868亿美元,增长了约1.8倍,年均增长16.2%。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4.9%,是同期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已经从2005年的第八位升至2009年的第五位。2010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继续大幅增长,总额为165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

2.贸易结构渐趋优化

在服务贸易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结构渐趋优化,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等新兴行业的占比逐步上升,目前已经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近一半。

3.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倍。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服务和旅游。运输逆差额为230亿美元,继续成为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略有扩大。2009年,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9%;进口111亿美元,同比增长7.6%;逆差107亿美元,比上年略有扩大,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2009年,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8.7%。其中,出口16亿美元,同比增长15.7%;进口113亿美元,同比下降11.3%;逆差97亿美元,下降14.6%。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差额由上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

4.部分高附加值行业服务贸易实现增长,且继续保持顺差

2009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6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出口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134亿美元,同比下降1%;顺差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

5.中国服务贸易排名不断上升

2008年服务贸易前十强国家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荷兰。2009年前十强依然是这10个国家:美国、德国、英国、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中国上升两位至第4位。从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中国、日本、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居世界前十名。其中,中国出口超过日本,上升一个名次。从服务进口额来看,中国提升了一个名次至第4位。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在现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改善国家的国际贸易结构,更深地介入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缓解货物贸易大量顺差的状况,为贸易带来巨大的利润,对相关产业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发展服务贸易从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因此需要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或占有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一国或地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国出口商品或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也就越强。因此,国际市场占有率是评价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出口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提高的态势,但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4%,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仍然很弱。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净出口值与该产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TC=(X-M)/(X+M),其中X、M分别为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TC取值在[-1,1]之间,TC为正值表示本国产品或服务存在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出口能力,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强;TC为负值表示本国产品或服务存在净进口,出口能力竞争力较弱,其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也较弱。TC值越大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竞争力越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从各个行业上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不平衡。其中运输、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竞争力指数多年来均为负数,说明这些行业竞争力低。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力指数虽有正值,但都比较小,说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个国家的某种产品或服务出口值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该种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占所有产品的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反映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一般认为,若RCA>/2.5,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若1.25≤RCA

4.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国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如果一国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小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指数越高,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服务贸易的CA指数一直小于0,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竞争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服务贸易行业发展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和世界整体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比如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

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竞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比如金融、保险等,中国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缺乏竞争力。

三、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祈

1.服务贸易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就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高端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首先,随着我国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而市场上缺乏专业的、能够承担知识供给的拥有良好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才。其次,长久以来,我国大专院校和职业教育院校对于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偏向于文科,但现代服务行业对人才需求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在金融、财会、保险等领域。例如在航运服务领域,需要兼通金融、航运、法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国这类人才严重不足。最后,我国服务行业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那些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规则,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十分庞大的,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模式,缺少对于这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2.服务贸易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首先,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服务贸易管理多头、交叉且力量分散,极易造成服务贸易行业垄断和专营的滥用,这无疑是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障碍。其次,国内服务贸易行业一些服务提供者的限制竞争的商业习惯做法,也会阻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3.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成正比,据统计我国城市服务业产值占全国服务业的80%以上。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为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基础;而城市化的水平和城市规模也影响服务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小于40%。而农村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服务业的需求较小,我国服务业总量规模小,也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化水平低这种情况而决定的。

服务业的发展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市场需求。城市是层次较高的服务业消费需求的地区,农村则是层次较低的消费需求的地区,城市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低消费需求向高消费需求转变的过程,城市化的滞后大大限制了这个转变过程的规模与速度,从而限制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4.政府的辅助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垄断依然存在

政府作用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产业、行业、企业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支持与激励,以及对制定实施竞争规则的完善与监督。我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严重的干预倾向,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与发达国家却相距甚远。在我国的很多服务行业,政府管制与行业垄断的特征非常鲜明,市场准入限制很多,竞争不充分,特别是电信、银行、保险等部门,有很强的垄断性,制约服务贸易更长远的发展。许多服务企业陷于市场与政府双重挤压的经营困境,难以自主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与调整。

四、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1.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利用一方面直接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现代服务业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从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支持从事软件研发及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及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业务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鼓励一般服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服务产品知识密集度与技术含量,可以给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资金支持;鼓励科研院所和服务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项目。服务业的水平提高才能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2.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IT技术广泛应用,服务“可贸易性”成分提高,服务贸易领域拓宽,兴起了国际服务业转移和跨境服务外包。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5至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递增。我国服务外包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领域逐步拓宽,业务范围主要涉及电子信息产业、生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对象涉及日、韩、欧、美、印度等。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分布中,我国所占市场份额还比较小,占5%左右。在2008年全球外包业大市场中,印度依然是龙头,占据34.2%份额;其次是爱尔兰,占29.2%。印度加上爱尔兰已经垄断了六成以上的市场。利用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水平的成本低、效率高的方式。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人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中国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因此,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从而促进服务贸易出口,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3.吸引和储备人才

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吸引现代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人才引进、评价政策,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于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训投入,提高服务业现有人员和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同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要根据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更新现有教学体系,开设新专业,培养人才,适应服务贸易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比如上海财经大学就开始了会展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4.利用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9%,但与目前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比较,还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我国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个到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体制改革尤其是城市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宏观政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5.完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城市的综合实力要求高,要完善其发展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交通系统、通讯系统和其他市政设施,离不开土地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等组成的制度环境,离不开整个城市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布局。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规划引导和协调作用,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软硬件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垄断业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实现政府功能的转移,从直接参与金融、电信行业的垄断,转为监督、监管、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清理、完善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功能上来。

6.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由于服务贸易涉及多个部门,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服务贸易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治协调等诸多事宜。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是在相关法律政策引导下,对服务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并通过一些半官方或非官方的行业协会进行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在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下,通过市场机制提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7.引导居民消费,构建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市场环境

世界服务贸易强国的服务业一般是首先在其国内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形成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居民的服务性消费。居民的消费层次将从吃、穿、用向住行方向提升,未来服务性消费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信息、餐饮娱乐、旅游、医疗及社区服务等几大领域。居民对服务商品的持续增加将会促使国内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推动力。因此,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和个人的消费倾向,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服务性消费。第一,加强社会调查,根据企业和个人对不同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鼓励企业和个人扩大对各种服务产品的消费。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关键因素,在满足居民基本物质消费的基础上,增加居民收入将直接提升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水平。第三,增加居民参与各种教育培训的机会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不断完善各种餐饮娱乐设施,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设旅游资源,扩大居民选择面;结合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加强医疗、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真正让居民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心消费。第四,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完善消费信贷,提高服务的信贷水平,营造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8.大力发展品牌战略

国际竞争力范文2

关键词:蔬菜产业 国际竞争力 政策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扩张,已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并由于该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取得了比较优势,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在本世纪初的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再一次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系统评价,试图为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相关建议。

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RCA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价值占该国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价值占世界商品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例。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RCA测算

国际经验表明,如果RCA大于2.5,则国际竞争力极强;若RCA指标在1.25~2.5之间,则国际竞争力较强;若RCA指标在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中等;若RCA指标小于0.8,则国际竞争力很弱。

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姜、鲜大蒜、干制和罐装蘑菇的国际竞争力极强,鲜干菜豆、鲜干蚕豆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鲜干洋葱和鲜萝卜与胡萝卜的国际竞争力中等,而其余的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尤其以新鲜的莴苣、番茄、长豆角等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极弱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标还反映出既有新鲜又有加工制品的品种国际竞争力普遍较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加工制品强化了该品种的竞争力。在国际蔬菜市场上,各蔬菜出口大国也是各有优劣。

(二)TSC测算

TSC值处于-1和1之间;TSC值趋近于-1,表示该产品竞争力很弱;TSC=-1表明该产业为完全进口产业化;而接近于0时,表示该品种的进出口趋于平衡,国内外的同类产品因产品差异化而各具竞争优势;TSC越接近于1该品种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我们分别计算了世界主要蔬菜出口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墨西哥2003-2004年间与中国的TSC系数值,并进行对比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可以看出,我国鲜大蒜、腌黄瓜、鲜洋蓟、萝卜与胡萝卜、姜、鲜菠菜、干与罐装蘑菇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鲜干菜豆和蚕豆的竞争力较强,鲜冷番茄和鲜干洋葱一般,鲜鹰嘴豆等其余品种则竞争力很弱。对于意大利等蔬菜出口大国,各蔬菜产品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差异。意大利的优势品种较少,有胡萝卜、菠菜、甘蓝,而茄子、蘑菇、扁豆、鹰嘴豆的竞争力极弱。西班牙在所讨论的25个品种中,有10个品种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比我国拥有同等竞争力的产品数目要多。美国很多品种都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极强竞争力的品种数目不如西班牙和中国的多。墨西哥的姜、蘑菇、小扁豆、马铃薯、长豆角的市场占有率都相当小,不到1%。剔除这些品种之后,黄瓜、洋蓟、茄子、鹰嘴豆、甘蓝、辣椒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EAV测算

确定一个时期内,该国哪一种产品或哪一类产品具有更强或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以0为界,EAV0则出口竞争力较强,且EAV越大,竞争力越强。

从整体上看,我国蔬菜产业在2001年才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1990~1995年期间,我国蔬菜出口竞争力是较弱的,但随后几年出口竞争力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5~1999年出口竞争力提升得很快,到2001年,EAV转成正值,表现出一定国际竞争力。

(四)CA测算

根据FAO数据库统计,我国蔬菜出口种类主要包括:新鲜蔬菜;干制蔬菜;罐装蔬菜;蔬菜汁;脱水蔬菜;醋泡蔬菜;其他加工蔬菜;冷冻蔬菜;短期保鲜蔬菜;均质保鲜蔬菜等十大类。因为干制蔬菜、罐装蔬菜和蔬菜汁数据不全,故本文只分别计算了我国其他七类蔬菜1999-2003年间的CA指数,并进行动态分析,限于文章篇幅,同样可直接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新鲜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2,3.6]区间内,与1990年相比,除1991年和1996年有所增长外,总体呈下降趋势,且1999年后,下降速度剧增,2000年仅为1.28,比1990年减少60.74%,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指数有所回升,2003年为2.10;脱水蔬菜:徘徊在[4.4,6.4]区间内,1990年达到最大值6.34,此后呈下滑趋势,1997年后波动较小,保持着约22%~25%的下降率;醋泡蔬菜:徘徊在[0.3,0.6]区间内,且呈现“增――减――有增有减”的三阶段;其他加工蔬菜:指数取值落在[1.8,4.1]区间内,1990年达最大值4.09,此后总体呈大幅下跌趋势,尤其在1997年以后,降低速度加快;冷冻蔬菜:取值落在[2.6,4.3]区间内,1990年为4.25,是11年中的最大值,此后除1991年下降速度稍慢外,其余年份以约30%~38%的速度下降;短期保鲜蔬菜:CA指数在[7.2,12.1]区间内递减,其下降的速度由慢到快,表现为三阶段;均质保鲜蔬菜:徘徊于区间[-0.00097,1.3],除1992年大于1外,其余年份均小于1,总体呈大幅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后其降速已超过85%。

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蔬菜产业总体上具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明显。我国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蔬菜具有较强的价格和成本竞争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蔬菜产业重数量轻质量,加工程度低,安全卫生隐患和无序竞争等问题使产业竞争力大打折扣。从长期来看,虽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其次,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从各相关评价指标来看,我国不同种类蔬菜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差异,不尽相同。对此,本文应扬长避短,充分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实现我国蔬菜产业“走出去”战略的跨越式发展。第三,从国家间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的潜在市场应定位于世界主要蔬菜进口国。这主要是指集中在欧洲、美洲的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具体包括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及中国香港。

基于上文实证分析,对我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大力发挥本地综合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按比较优势优化品种结构,着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蔬菜产品。其次,要大力提高整个蔬菜产业链的科技水平,着力增强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到蔬菜产业发展首位,走科技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蔬菜发展之路。再者,加大脱水蔬菜的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国际市场流行的需求品种,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优化蔬菜品种结构。第四是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产品市场缺位,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最后,应组织建立蔬菜行业协会,我国蔬菜出口经常出现国内出口商相互压价造成恶性竞争,因此早日建立蔬菜行业协会,规范竞争秩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国际竞争力范文3

[关键词] 旅游产业 国际竞争力 述评

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商定进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合作研究,并于1993年将中国的部分数据纳入《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在其他产业研究的基础之上,目前正处于日趋全面和深入的发展之中。

一、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传统经典理论。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比较优势外生理论和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1)比较优势外生理论

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产生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H-O”理论则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方面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并由此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此后,美国的雷蒙德・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拓展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范畴。

由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外生性与静态性,其前提假设与现实有着严重的背离。这是导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和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2)比较优势内生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来源的不同解释,其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类:比较优势来源于规模经济,如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等创立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比较优势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如贝克儿、杨小凯等人的分工与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比较优势来源于技术与学习,如卢卡斯、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知识的创新与经验的积累,这与现实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比较优势内生理论的兴起,比较优势理论得到了新生。

2.竞争优势理论

把国际竞争力放在产业这一层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说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独特贡献。波特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后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钻石模型”,模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和动态转换关系。

3.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稀缺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最优配置,而在无形中忽略了竞争的主体――企业在竞争中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现代企业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战略选择来配置稀缺资源,进行人为比较优势的创造。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则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和竞争力问题。波特使用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结构性的知识框架,其中的钻石模型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不过波特教授的范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时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范式也未必一成不变。

在经济分析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概念,但在实践中往往联系紧密。首先,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比较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因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由于基础条件的优越性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次,一国的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国际竞争力,也无法实现其比较优势,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很难形成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第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所不同的仅仅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而竞争优势强调的则是各国相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的比较。

二、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

1.宏观角度的研究

(1)定性研究

我国旅游产业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靠政府与旅游产业部门对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对机遇的把握(马勇,2003)。在改善旅游产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公司治理机构和市场环境方面,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另外,政府干预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旅游人力资本积累和促进旅游市场有效竞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缪婧晶,2002)。旅游产业诸要素的改善,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方式和力度。

(2)定量研究

通过对较常用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一内处于向上的发展态势,综合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金博轶,2006)。因此,加强中小旅游企业的联合、提升服务质量、开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从宏观上为旅游立法等具体应对策略将有助于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遵照“选择评价因子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指标量化与处理―计算综合评价值”的逻辑顺序,可以得出某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总评价值(朱应皋,2003)。结果证明,中国与德国和英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均衡,但其竞争优势不尽相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宏观角度的研究,主要分析政府如何从产业的层面上协调旅游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并以规制措施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而对旅游业诸要素自身微观条件的改善则鲜有论及。

2.微观角度的研究

我国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各自为政的封闭经营模式,企业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刘文波,2001)。由于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即每个个体所掌握的信息相对于全社会的知识越来越少,因此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分工可以带来效率优势,它是我国旅游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尤其是弱化恶性竞争的必然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具有企业素质优势、经营优势、管理优势、产品优势和网络优势(李红,2003)。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就是这些内部优势的挖掘和发挥。要较为精确的衡量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通过将统计分析得到的硬指标和通过专家评价调查得到的软指标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微观角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进行的,对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及其所处的宏观环境关注不够,并且对决定旅游企业成败的旅游人力资源、现代高科技等因素关注不够。

3.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

我国要想在2020年建成为旅游强国,必须靠国际竞争力、达到质量型竞争、效益型发展(魏小安,2003)。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旅游发展的主体是旅游企业。要提高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根本就是建设强大的创新型的旅游企业。

从资源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将是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黎洁,1999)。目前特色旅游日益重要,因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成本优势日益减少。传统的思维将使我们容易形成“旅游资源比较优势陷阱”。环境的变化要求我国在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钻石模型中六要素的组合与动态作用过程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旅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张明清、刘超,2000)。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以旅游产品、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是通过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旅游产品而反映的生产力。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角度的研究,较系统的对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但主要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予以放弃,同时没有针对客观条件分析我国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之所在,更缺乏为了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实证研究。

三、国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评价

国内对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旅游业现实发展状况催生的结果,当今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热点是从竞争优势的角度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它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特点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国际市场较量的结果看,产业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品和服务在目前和未来环境中的市场占有率,或者说是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续存能力,而要保持和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必须有更新、更好的产品、服务和较低的成本、价格。基于这一点认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客观观测资料就是相关国家特定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这是产业国际竞争力最终的实现指标,反映了产业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因而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最具显示性的检验标准(《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课题组,1996)。以此为基点来审视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一,目前的研究片面的从竞争优势出发,对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予以全盘否定,疏忽了其中的合理因素。

首先,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要求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从全局性的系统角度考虑,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在承认各国各产业间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且承认比较优势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下,着重研究各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态势,以及影响各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其次,当代国际竞争特点的现实要求二者的结合。当代国际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价格机制与企业机制同时在起作用。如果说在李嘉图时代,由于资源配置主要靠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外生比较优势能够发挥比较充分的作用的话,那么到了近代,现代企业则成为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主体和竞争主体。比较优势是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但存在产业比较优势的国家,并不一定会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国际竞争力。要将其变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企业机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要赢得国际竞争力,需要同时借助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且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第二,实证研究不足。到目前为止只有金博轶、朱应皋和万绪才等少数学者定性的研究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没有形成一个百家争鸣、去伪存真的学术氛围。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决策支持和理论指导,故而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用研究的匮乏秩需完善。

第三,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缺乏与政府、旅游实业界的互动,没有形成“官、产、学”的密切配合。纯粹理论的研究固然是旅游学科建设的需要,“官、产、学”的互动更是有助于学术的进步和实业界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对于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多是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缺乏本土化的研究,缺乏在现实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全盘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不适合于我国国情,例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体制因素的影响就非常大,很难将其排除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视野之外(金碚,1996),国外研究成果对此则关注程度明显不大。

第五,产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一个产业组织问题(杜传忠,2003),这一点是符合SCP分析范式的。事实上,作为我国旅游产业中最活跃细胞组织的旅游企业,在市场上仍旧没有实现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魏小安:旅游纵横――产业发展新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0

[2]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0.2

[3]张广瑞等:2002年~200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国际竞争力范文4

[论文摘要]通过国际价格比较、非价格竞争力、竞争力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水果在国际市场上总体来说竞争力不强,与其他水果主要生产国、出口国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按照 WTO农产品协议及中国与其他 WTO成员国签订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规定 ,中国人世后不仅将大幅度降低水果进口关税,而且还将取消很多非关税进口限制,国外大量优质水果势必进入国内,同时作为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我国水果应更多地走出国门,这必将给中国水果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认真分析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有利于果农更好更快地面向世界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为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客观依据。

1 世界水果的生产与贸易状况

1.1 生产现状

近几年世界水果生产稳步发展,1997~2002年世界水果(不包括瓜类)产量保持在 4.3亿~4.7亿吨之间。以 2002年产量计,年产量 l 000万吨以上主要水果生产国有:中国(6 952万吨),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 14.75 9/6,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印度(4 857万吨),占世界的 1O.3O ;接下来是巴西(3 452万吨)、美国(3 055万吨)、意大利(1 770万吨)、墨西哥(1 488万吨)、菲律宾(1 134万吨)、伊朗(1 117万吨)、土耳其(1 100万吨)。目前世界主要水果种类有柑橘、苹果、葡萄、香蕉、梨及热带水果,共占世界水果产量的80%

1.2 贸易状况

据多年的资料统计,参与国际贸易的水果数量约占世界水果产量的 1O%。贸易量最大的水果是香蕉,年贸易量 1 31O万吨,占产量的 23.4%,占世界水果贸易量的 25;其次是柑橘,821万吨,分别 占8.3%和 19.5%;苹果 451万吨,分别占7.9 和 1O.7 9/5;葡萄221万吨,分别占3.9 和 5.2 ;梨 148万吨 ,分别 占9.7 和 3.5 oA;热带水果 188万吨,分别占3.1 和4.2 9/6 。

从出口量看,水果主要出口国有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智利、南非等。美国主要出口柑橘、苹果、葡萄、梨等,是世界第二大柑橘和苹果出口国、第三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梨出口国;法国主要出口苹果,是世界第一大苹果出口国;西班牙柑橘出口居世界第 1位,出口量达 279万吨,同时还是世界第二大梨出口国;意大利主要出口葡萄、苹果、柑橘、梨等,是世界第二大葡萄出口国、第四大苹果出口国、第五大梨出口国,葡萄出口量达 54万吨;南非是世界第三大柑橘出口国、第四大葡萄出口国。

按进口量计,世界主要的水果市场是欧洲、北美和亚洲,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有德国、英国、美国、法国等。德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果进口国,每年进口各种水果达 320万~340万吨之多。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的市场情况均与德国类似,是世界最主要的水果进口市场,每年进口量都分别在 100万吨以上 ,进 口种类包括所有主要水果。美国对香蕉的需求量极大,1998年进 口391万吨,占世界香蕉贸易量近三成,是世界头号香蕉进口国,葡萄进口量也排世界第 1位,同时还是世界主要的热带水果进 口市场,芒果 、菠萝、木瓜等进口量均居世界第 1位。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在内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另一主要水果进口市场,主要进口苹果、葡萄、柑橘、梨等水果,香港和新加坡还是主要的国际水果贸易中转市场。

我国水果产量自 1995年以来居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我国水果产品以国内鲜销为主,出口比重较小 ,参与国际贸易的比例一直较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 63.3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 1.15%,而世界平均水果产量的 1O 参与国际贸易。近几年我国水果出口发展较快,2000年水果出口量 135万吨,到2004年水果 出口量已达 313万吨,增长幅度为 131.85 。在我国水果产品出口中,苹果、浓缩苹果汁和柑橘最具代表性 ,浓缩苹果汁和苹果的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均处于上升态势,尤其是浓缩苹果汁出口量已占据世界出口量的一半以上,而柑橘出口量占世界份额则大致在 2%~3 [3]。我国水果出口主要到达地是亚洲国家和俄罗斯,进 口来源地主要是东南亚和南美洲 。

2 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际上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生产成本,即价格方面的竞争力;二是市场营销绩效,即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包括所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非价格因素;三是竞争力指数(RCA),即农产品的出口能力。

2.I 国际价格比较

水果是我国最具出口潜力的主要农产品之一。我国水果经营模式以单家独户生产为主,农民一般都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种植,且销售也以自销鲜销为主,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并且在采后要经过很多手续进行技术处理,因此许多国产水果成本比“洋果”低得多。据统计,我国水果综合成本低,平均每公顷产量在 15 000 kg左右,销售价格在 1.2元/kg就有一定利润。与国际市场相比较,我国水果在生产成本和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以2003年 6月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芒果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美国洛杉矶、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等市场苹果、梨、菠萝等水果价格大大高于我国市场,高出约 5倍左右。以 2005年 3月蜜桔、鸭梨、富士苹果、香蕉、菠萝等水果品种批发价格计算,我国价格低于国际价格。

2.2 非价格竞争力

我国水果的非价格竞争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品种结构 目前,我国水果产量的绝大多数是以鲜果消费为主,各种水果的品种结构比较单一,适合不同需要的不同特色产品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虽然新鲜水果消费量很大,且在不断增长,但加工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却大大高于新鲜水果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中国适合加工的水果品种不多,即使有一些适合加工的品种,由于加工技术落后,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质量问题严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因此,从品种结构上看中国水果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2)水果质量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者对鲜果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优质高档水果虽然价格高,但仍然销路好、经济效益高、国际竞争力也强。目前,中国水果优质果率不到水果总产量的1O,达到出口标准的高档果率不足总产量的 5,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的优质果率却高达7O,可供出口的高档果 占总产量的 5O 左右。这就使得中国鲜果较难进入国际市场,更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3)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近年来,通过引进和调整水果品种结构,在国内产生了一些优质水果品种,如 山东红富士、四川脐橙等品种,内在质量和外观都达到或超过了国际市场的要求,但由于鲜果收获期比较集中,且采摘后商品化处理落后,难以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消费新鲜水果的要求。目前,中国采摘后进行分级、打蜡、包装、贮运的水果只占总产量的1,贮运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 2O%,加工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 1O,因而鲜果集中上市时导致市场价格下降在所难免。而其他水果主要出口国适应市场需求,能通过保鲜和包装技术来保证水果新鲜上市,并能在水果采摘后 30 d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新鲜水果。由于不同质量等级果品价格差别较大,而且不同质量等级的同一果品在不同时间上市其价格差异也较大,因此,中国新鲜水果虽然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满足消费者常年均衡需要优质水果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

(4)水果营销状况从宏观方面看,政府对水果生产经营中的宏观指导、咨询、投资和调控较少,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水果经营的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相对比较落后;市场供求及其变化的信息很少,即使有但由于信息渠道不健全很难传递到农户。从微观方面看,中国农业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在水果生产中大量存在,大多数农户是在本地区内封闭经营,不仅不了解国际市场供求及其变化,也不了解国内市场及其变化;大多数农户都是以生产为中心,水果生产出来之后再寻找销路,还缺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水果生产的思想,更没有属于自己的营销和信息沟通组织。这些不仅使果农的市场营销绩效较差,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且当水果集中上市时果贱伤农的现象也经常出现,从而导致水果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2.3 竞争力指数

竞争力指数即“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 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 占该国所有出口商品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份额的比率。当某种产品的RCA大于 2.5,表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当RCA在 1.5~2.5之间,表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RCA在 1.0~1.5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竞争力;当RCA小于 1.0大于0.5,表明竞争力较弱;如果 RCA

从表 1可 以看出,我国仅有梨一项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他均为比较劣势,其中柑橘和香蕉又相对好一些,除苹果 总体上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以外,其余各主要水果国际竞争力都在下降。我国水果总体上竞争力先降后升,但仍不具备优势。实际上,我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1995年后 由于我国水果国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水果的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是由于我国水果产业的水果质量、采后处理等方面的劣势造成的。

从表2可看出,我国水果的RCA 与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国和出口国的水果RCA 相比,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而且还呈下降趋势。

3 结论与对策

综上所述,中国水果一直存在价格优势,各种水果的绝对价格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通过与水果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的RCA比较后发现,我国水果竞争优势在削弱,从总体上看,中国水果价格竞争力较强 ,RCA偏低,非价格竞争力较弱。因此,中国水果今后的发展思路应在充分发挥价格优势的同时,大力加强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首先依靠科技,提高水果质量。水果质量竞争,实际上是高科技的竞争。在总结优质经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良种壮苗、架接换种、控冠改型、疏花疏果、配方施肥、人工或蜜蜂授粉、果园覆盖(秸秆、塑膜)、节水灌溉 、病虫综合防治、果实套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实品质。在优质丰产园综合运用上述先进技术,以带动大面积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果树规范化管理,生产出合乎市场要求的水果。

其次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水果业的支持与投入。应充分利用乌拉圭回合农产品协议所提供的国内支持与调控空间,加强对水果业的支持和调控力度。各级政府可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对水果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支持并鼓励果农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既适宜当地条件又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或采摘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调整鲜果收获和上市时间;健全和完善水果市场体系,鼓励发展各种代表果农利益的营销组织、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使广大农户联合起来进入市场;配合政府对水果业发展的投入,实行水果产销的市场秩序管制,防止水果价格大幅度波动,并使其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对果农进行市场营销思想和策略的培训和宣传,使果农建立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营销思想,不仅要以国内市场,更要以国际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适应加入 wTO的要求。要使果农清楚只有根据市场需要及其变化进行水果生产,满足消费者对水果品种和质量的需要,才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2)[M].北京 :中国统计 出版社,2002.430~432.

[2]麻茵萍.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水果业的影 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5):33~37.

国际竞争力范文5

>> 我国苹果产业的现状与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天然石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SWOT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与分析 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近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我国气候友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我国蔬菜产品的出口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我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我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 提高我国传媒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金融危机后我国烟草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2 进出口情况

我国是棉花消费大国,在国际贸易总量上,我国属于棉花净进口国。2005-2012年间,我国棉花出口量总体处于上下波动的趋势,而进口量在波动中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变化。如图1所示,出口量方面,2005-2007年逐年增多,2007年达到当时历史的最高水平。2008-2010年出口逐步减少,2010年达到较低的水平。2011年,出口量明显反弹。我国棉花的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尽快改变这种进口量急剧增加、出口量不断减少的局面变得十分迫切。我国棉花进口量方面,到2006年我国棉花的进口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后从2007-2009年进口量逐年减少,2009年达到历史的最低水平。2009-2012年进口量逐年增多的趋势。从中国棉花出口来看,虽然出口数额和金额均有一定波动,但是,整体下滑的态势非常显著。在进口大幅增长、出口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中国棉花贸易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并且逆差额在不断扩大。见表1。

2.3 进口来源状况

我国棉花贸易处于净进口状态,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主要进口国结构进行分析。2000-2012年我国棉花进口来源国前5位,见表2所示。

从上表看出,2000-2012年我国的前5大棉花进口来源国稳中有变。“稳”的一面表现在: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长期稳居榜首;“变”的方面表现在:布基纳法索逐步被挤出,而其余几个国家的位置逐步发生着变化。

3 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以下主要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生产效率等指定量指标对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3.1 国际市场占有率

棉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某国(地区)的棉花出口额占世界棉花出口总额的比重,可以用来比较主要棉花生产国和贸易国的棉花国际竞争力强弱,它是反映国际竞争力最直接、最简单的实现指标。见表3。

从表3中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5-2011年间,美国的年均皮棉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8.48%,位居首位,印度、澳大利亚居于第二、第三位,中国该比率最低。从2005-2011年,美国皮棉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多数年份都在50%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70%,因此,我们可以说美国的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棉花出口大国;虽然皮棉出口额占世界皮棉出口总额的比重远低于美国,但是澳大利亚的皮棉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是很高的,多数年份国际市场占有率在10%左右;在国际贸易中,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产棉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中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而且呈现出在波动中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

3.2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棉花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的棉花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棉花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值的份额的比率。它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各国棉花的相对优势。见表4。

从表中可知,中国棉花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远低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产棉大国。

3.3 中外棉花的生产效率研究

棉花的生产效率是通过棉花的单产水平来测算的,这也是显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图表所示澳大利亚的籽棉平均单产水平处于最高水平,其次是以色列,中国紧随其后,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棉花的单产的生产效率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见表5。

对于几个棉花生产大国来说,我国的生产效率在世界上来说名列前茅。这对于提升我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国应该继续保持我国的优势,促进棉花产业的长期发展。

4 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4.1 我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

我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的原因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

(1)从需求量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强大的国内需求刺激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出口竞争力弱。中国棉花消费总量在动态变化中不断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棉花消费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国内较大的需求量导致我国对外出口量急剧缩减,因而造成了我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这一状况。

(2)从供给量来说。我国棉花产量不高,这与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有直接关系,因而无法与国外先进生产相抗衡。劳动力资源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棉花生产、流通和贸易模式与比较优势。研发人员与熟练劳动力的比重越大,对提升棉花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越大,研发人员与熟练劳动力的比重越小,对提升棉花国际竞争力的支撑作用也就越小。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耕地资源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与国外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相比,缺少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规模优势。

4.2 我国棉花显示优势指数很低

造成我国棉花显示优势指数低的原因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1)我国棉花出口量少是有直接关系的。虽然多数年份国内棉花不能满足棉纺织企业的需求,需要靠进口来弥补缺口,但也不排除有些年份国内棉花存在大量库存,却仍然大量进口棉花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棉花异性纤维问题严重,不仅增加棉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也影响其产品质量,相比之下,外国棉花的质量好,价格也低。

(2)棉花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我国棉花品种布局比较混乱棉花品种多、乱、杂,区域化种植程度低,有些植棉大县同时种植几十个品种,甚至一个农户种植多个品种。棉花品种布局混乱不仅影响棉花品质类型的一致性,而且制约了植棉新技术,因此,形成不了中国特色棉,进而使得棉花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3)我国棉花组织形式比较落后。我国棉花化的组织形式主要还是各地供销社棉麻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植棉农户的棉花,进行棉花加工和销售,后两个环节植棉农户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初级的棉花化组织形式不利于棉花的稳定发展。

5 对策和建议

我国棉纺产业比重大,棉花需求量也大,1/3左右要靠进口。棉价的暴涨暴跌不仅影响到棉花种植面积、产量的稳定,而且影响棉纺全行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遏制当前棉花产业下滑势头,稳定棉花生产和市场供应,稳定价格,避免产业出现大起大落。并且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首先,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国内棉花的需求,减少进口。我国是棉花消费大国,但是,由于异性纤维问题严重,很多年份,在我国存在大量库存棉花的同时,仍然大量进口外棉。因此,增强棉花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从国内市场开始,重点解决异性纤维问题,增加棉纺织企业对国内棉花的需求,减少棉花的进口量。

其次,实行棉花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我国很多地区(如新疆)正在以“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为重点探索构建新的棉花组织形式。这种新的棉花组织形式主要以供销社(棉麻公司)为依托,吸收植棉农户(农场)入股参加,组成股份制的棉花合作社。

最后,继续保持并努力提高我国棉花的生产力水平。单产的提高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前,我国棉花的生产力水平高于其他几个主要产棉国,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但是,由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减少,要稳定棉花生产,就需要通过改良品种、加强科技开发等措施继续努力提高单产水平。

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不高,和许多产棉大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我国棉花产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吸收国外好的经验,改变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因素,发掘我国棉花在国际竞争中的潜力,促进我国棉花产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娥.我国棉花国际竞争力以及影响因素[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2008,(17).

[2]谭砚文,李崇光.中美棉花生产成本的比较一方法拟合与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3,(6):3536.

国际竞争力范文6

齐瑶(1989―),女,汉族,辽宁省大连市,经济学硕士,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

摘 要:以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日臻重要的角色,而且日渐超越一、二产业。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本和技术要素丰富的国家,其在工业上的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服务业贸易方面的竞争力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分类方法本文将日本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研究2000-2012年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日本服务贸易的因素,以期能够对中国服务贸易有所借鉴。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导论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日本的服务贸易却国际竞争力不足,大部分服务贸易行业处于逆差水平。根据H-O理论模型,日本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本应处于贸易顺差,然而从日本服务贸易变动状况看来,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试图回答2000-2012年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其变动原因,以期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二、衡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开放度。以服务贸易依存度作为服务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方式来判断一国服务贸易开放是否合理。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2.服务贸易出口净额。可以通过服务贸易出口净额变动情况来判断日本服务贸易总体趋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出口净额=出口额-进口额。

3.净出口比率。净出口比率(简称NX)用于表示一国贸易的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贸易的净出口额与贸易总额之间的比值。

本文将运用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出口净额、NX和RSCA这四个主要指标来研究日本服务贸易现状。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使用2000-2012年日本和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价格单位均为名义美元,对指标计算结果没有影响。本文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标准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进行研究分析。

三、日本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日本服务业开放状况

如图1所示,日本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逐步放开并提高的, 但与此同时,日本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是很谨慎的的,每年变化不超过1%,说明日本政府选择的是温和的服务贸易开放政策。

(二)日本服务贸易进出口状况

如图2所示,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692.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428.6亿美元,出口业绩提高了2倍多。而同时日本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0年的1151.1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754.6亿美元,提高了不到2倍,说明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快于进口增长率,体现出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这一事实长期存在。

(三)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

图3显示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表明日本服务贸易处于劣势。但是从每年变化来看,日本竞争力指数成上升态势,而且数值趋于零值,表示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

(四)日本服务贸易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依据日本及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和具体11类行业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计算出日本2000-2012年服务贸易各行业的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如表1所示。

计算结果显示:运输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大于零,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运输业在日本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其进出口在近几年呈上升态势。旅游业的RSCA指数小于零,表明旅游业竞争力较弱,日本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受旅游业影响很大,尤其日元升值后,国外游客到日本旅游成本提高,而日本居民出国旅游成本却降低,造成大额逆差和较弱的国际竞争力。金融、保险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RSCA指数都小于零,表明这几个行业竞争力较弱,虽然日本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但这些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版税和许可证费用对日本服务贸易出口起支撑作用,RSCA指数大于零,表明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位于日本服务贸易的前两位,后者一直位于日本服务贸易第二位。到2012年,日本其他商业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达到370亿美元和464.6亿美元,逆差为94.6亿美元。另外,二者占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5.9%和26.5%,仅次于运输服务的地位。

四、影响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政府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物质动力。一方面日本着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服务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日本注重培养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其次,合理的服务贸易发展策略促进了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日本运用了谨慎的渐进式开放策略。该开放策略使日本企业有时间向别国同行业学习管理经验,而且该策略能避免快速的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保险市场造成冲击。

五、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日本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服务贸易中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比例过大,金融、保险、计算机等技术型服务出口比重过小。根据H-O理论,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应该运用技术和资本上的比较优势,调整出口结构,从而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虽然日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很大,但日本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并不乐观,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较弱。同时,从供需方面对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分析可以得出,服务贸易开放度较低是影响服务出口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我国在服务贸易开放进程中应适度放开本国市场,要充分运用国际资源来降低国内服务市场价格水平,使其低于或国际市场价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虹.日本贸易政策的历史性转变―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地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

[2] 尹翔硕,申朴.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李莹.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

[4] 庄丽娟.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期

[5] 钟小平.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亚泰经济,2006.3

[6] 森山勇.试析日本服务贸易现状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4

上一篇走路上学

下一篇生命之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