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概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打白骨精概括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1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第一次变成了村姑,孙悟空劈脸一棒,白骨精虎化成一溜烟逃走了;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一位老妇人,悟空当头一棒,白骨精又用法术脱了身;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位白发老公公,孙悟空一棒打死了它。

师:故事大家读得都很明白,概括来说,就是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情节非常相似。同学们平时在写作当中写情节相似的事件一般怎么写呢?

生1:我会选一件详细,其他的略写。

生2:我不敢写那么多的事情,一般只选一件来写,不然的话,读起来都差不多,觉得很单调,老师您还会说我们唆。

(其他学生纷纷应和)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就向作者吴承恩学一学如何写类似的事件。请大家对比读写“三变”、“三打”的段落,找一找其中的变化之处,做上标记。

评析:一线老师都知道,学生写人时多有将人物写成纸片的毛病,无法丰满,即使懂得用多件事情表现人物,但又会走入表达单调甚至唆的境地。针对这一现象,师直指阅读重点,从读开始,学习这种“三”的变化描写方法,将品读人物与品鉴写法一并引出,自然而然。

生1:我发现白骨精三次变的模样都不相同。

生2:孙悟空三次打的力度也不相同。

师:哦?

生2:第一次是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一棒,第三次是抡起一棒。

生3:孙悟空第一次打的时候说她是妖精,是来骗人的,第二次什么话都没说,第三次呢,请神仙来作证,还把棍子藏在身后,最后才把妖精打死了。

师:你很会读书!

生4:我发现每次打完之后,唐僧对孙悟空态度越来越“深”了。

师:什么意思啊?

生4: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后,唐僧只是责备他,第二次呢就念二十遍紧箍咒,对孙悟空越来越生气。

师:老师以为大家只能够发现前面的两点,变的方式不同,打的方式不同,没想到还有同学发现了唐僧的态度也在变,的确都很会读书。

评析:品读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形象,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一番,课题中的“三”字就是一个切入点。

师:看来吴承恩是很有心的在写这三打,每次都得写出不同之处来。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多麻烦呀,不如写一棒打死不就完了吗,多省事儿呀!

生:那好像就不精彩了吧?

生:故事也不具体啦。

师:那就写四打、五打、六打好了,更加具体了。

(学生纷纷表示不行,可也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师:常言道:事不过三,凡事都有度,汉语言中“三”常常代表着一定的度,你们看,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那是――

生:三顾茅庐。

师:武松过景阳冈时喝多了,因为他不顾酒旗上的几个大字――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非常想念某个人,那叫――

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生因为对“三”字的发现兴奋不已。)

师: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再读课题,想一想,作者吴承恩通过这不多不少的“三打”想表现什么?

生1:这白骨精被打一次,变一次,还是想吃唐僧肉,真是妖性不改。

生2: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白骨精也能多变,真是道行不浅呀!

师:我来请同学读一读这妖精的三次出场――

师:变的次数真多!这三变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白骨精用了连环计呢。

生2:真是狡猾,用了美人计,还装可怜,博取唐僧的同情。

师:三变,白骨精真是诡计多端!

(师引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孙悟空的三打,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出孙悟空的机智、聪敏,对师父忠心不二、嫉妖如仇的个性。)

师:妙用“三”字,可以丰富人物形象,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有不少章节都用到“三”字,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三”字运用的妙处。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2

一、设计动态化,拓展学习的时空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的对策。”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活动单”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等的抓手或凭借。因此教师应依循学生学习的情形,设计给予学生充分自的动态活动单,这样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亲身感知、感受和感悟学习。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卢沟桥烽火》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活动一:资源共享,质疑问难。

1.说说课前搜集的“”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九一八”、歌曲《松花江上》、电影《》等)

2. 结合预习单,组内交流

①我来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②我要质疑: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③我会思考:预习课文后我读懂了 ,我还想知道 。

3.班级交流

①各组书写员将容易写错或读错的生字展示在小黑板上,并用色笔标注。

②组际互相质疑解惑,或者做小考官考考大家。

这样设计“活动单”是基于学生预习的情况,给了学生充分的自,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成长。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教师不教,班上只要有学生会的内容教师不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师不是直接讲解结论,而是通过点拨、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愿学、爱学、乐学。

二、设计生成化,突显质疑的精彩

“活动单”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其意义在于引领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并产生疑问,而后学生就围绕着这些生成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有些问题经过合作探讨,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当堂课解决不了,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就应该及时捕捉这样一些生成性资源,作为我们“活动单”设计的活动点。让学生围绕普遍感兴趣,但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话题来合作探究,如此一来,学生们在预习时就会善于去发现问题,第一课时就能善于提出问题,第二课时就乐意研讨这些问题,这样的“活动单”正是学生需要的,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学生乐意参与的。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三打白骨精》一文,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悟空本领高强,为什么不一次就将白骨精打死,还要“三打”呢?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便利用这样一个具有探讨价值的话题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合作、探究: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读语言,感悟人物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既然悟空本领高强,为什么不一次就将白骨精打死,还要“三打”呢?在“三打”中,你读出了哪些人物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他们的特点。

2.小组合作:选定其中的“一打”重点研究,抓住关键词句,交流人物特点并练习复述。

3.班级展示。

活动二:回顾全文,领悟表达方式

1. 再读课文,结合人物特点,思考:“既然悟空本领高强,为什么不一次就将白骨精打死,还要“三打”呢?”

2.组内交流

3.全班讨论

因为“活动单”设计紧扣课堂生成性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以一种积极探究的状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更是从“主角”变为“导演”,找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因此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亦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三、设计自主化,彰显生命的灵动

“活动单”是课堂自主学习的“活动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单”。我以为“活动单”的设计对象应当出现“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因此在“活动单”设计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十分必要,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张扬个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钱学森》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单”:

【学习目标】

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体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活动过程】

1.自由读课文,合作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比一比哪个组设计的活动新颖,更能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小组内根据自己设计的活动开始有序地学习。(要确定好汇报方式)

3.小组汇报。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3

一、恰当“补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一定的空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尽管课文体裁不一样,但大都有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关注课文中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补白”(即“补上空白”),让学生的感悟更具体、形象,更有深度。

不同体裁的课文留白的方式不尽相同,补白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古诗的语言精警、跳跃、含蓄,作者往往会在或感情、或形象、或哲理方面留下一些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补白”走进意境。如盛新凤老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抓住诗中“满园春色”一词,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绝句》《咏柳》《春晓》《草》及《春》等诗进行了补白,把教学引向深处:

师:同学们,满园春色诗人叶绍翁虽然没有写出来,但我们的想象和描绘却填补了这个空白,是什么唤起了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生:红杏。

生:红杏出墙来,说明园子里的树木花草已非常茂盛了。

师:噢,这枝出墙红杏让我们产生了联想,一个“出”字,让人感受到了春天那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盛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发挥想象,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展示意境,表达情致,使学生产生了共鸣。

儿童诗的语言浅显易懂,但跳跃性强,也留有许多空白,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去“补白”。例如教学《水乡歌》可指导学生想象:水乡还有什么多?让学生试着写一段。这样的补白,既能训练思维、积累语言,也便于让学生融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体验亲近大自然的快乐。

小说体裁的课文也不乏留白之处。读者要真正走近人物,还必须在文字的“最少最恰当”处驻足品读。比如《爱之链》第6自然段,“他以前在困难的时候也常常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个留白,可以这样进行“补白”:启发学生想象,乔依得到了什么帮助,以至体会“爱之链”的主题。课文第7~8自然段之间也有“留白”——乔依和老妇人的告别,可以组织学生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话?乔依和老妇人的表情会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这样,人物形象就更丰满,学生也会感受到人间的真情。课文的最后写女店主的丈夫睡着了,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对于这个留白,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女店主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也可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以升华“爱”的主题。

剧本类课文的留白经常可见。像《负荆请罪》中,廉颇被蔺相如扶起后说了两段话,课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都做了留白处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补白”:根据剧本的对话,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读了这两段话后,有的说“廉颇双手抱拳,低下头”;有的说“廉颇抬起头,真诚地看着蔺相如”;还有的说“廉颇发自内心地说”。教师点拨:“因为大家把剧本读懂了,所加的这些内容很不错,不管加什么,都必须与人物语言相吻合,必须有助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彰显人物的个性品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演一演。

二、感受人物

绝大多数课文都有人物描写。不同体裁的课文,感受人物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小说类课文的人物品味,需带领学生通过精读,赏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进入情境。如《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作者对人物的动作刻画得很细致。可采用精读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加深体会,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句:“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快步走进”,体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虔诚。一般小说类课文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作者在描写主要人物的同时,常通过其他人物烘托。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在表现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等性格的时候,也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白骨精。教学时,可抓住白骨精的“变”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说说白骨精为什么要“变”?给人什么印象?白骨精的“三变”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最终丧命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说明了什么?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更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此外,小说的情节也与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揭示关系密切,教师要带领学生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体味人物不同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比如教学《半截蜡烛》一课,可引导学生讨论: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通过多方面地比较,来探究当时在场各个人的心理,以及杰奎琳成功的奥秘,让学生与人物零距离。

散文类的课文对人物多做写意式的描绘,偏重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教师可注意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比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可让学生读课文,画出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通过交流“17岁就开始教书”“口才、文笔都很好”,以及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得“娓娓动听”,作者“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等语句,促进学生感悟田老师如何善于用故事形式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感受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

三、体验情感

言为心声,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真情流露。诗歌抒情言志,饱含强烈而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文辞入手,发幽探微,感受作者的情感,走进诗境。

小说的情感主要由人物言行来反映。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引导学生从“躬身施礼”“不敢,不敢”“请教了”等多处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林冲谦卑忍让的特点;从“拔草寻蛇”“往后一退”“抡起棒一扫”等词来体会林冲机智沉稳而不失勇猛的特点。

散文常常通过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孔子游春》。散文又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如《广玉兰》),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朗读品味、想象感悟,达到感情的共鸣。

四、品味语言

不同体裁的课文在品味语言方面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诗歌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传神妙笔细细品味。如学习《墨梅》一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淡”“满”两字的意思,进一步明白,一“淡”一“满”使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又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扑面而来。

散文类课文多讲究文采,着力表现“诗情”和“画意”。如叶圣陶先生《荷花》中写道:“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散文则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却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如琦君的《桂花雨》,时叙,时议,时而抒情,语言富于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充分展开想象,加强朗读品味,乃至熟读成诵。

说理类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学生受益颇多。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用词的准确、简练。通过推理、对比、类比等方法来感悟其语言概括等特点。

剧本类课文通过对话、独白和旁白,展开人物间的矛盾冲突,表达人物内心和性格。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启发学生思考、体会,分角色朗读。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4

一、从情节入手

四大名著规模宏伟,情节曲折。其中学生最为熟悉的当数《西游记》的情节,对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他们如数家珍,什么“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巧借芭蕉扇”等等,而对于其他三部名著的情节知之甚少。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适当穿插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名著不再陌生。比如,讲述“杨修之死”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曹操的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把握曹操的性格。

二、从人物入手

四大名著人物众多,但个个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分析《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要给学生列一个《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让学生从图中充分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其次,要了解《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与宝玉同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王熙凤精明强干,极尽权术机变、残忍狠毒之能事等等。《水浒传》是男同学比较喜欢的一部名著,里面的一百单八将个个仗义疏财、打抱不平,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等,了解这些人物绰号的来历,也能让学生产生浓浓的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三、从语言入手

《红楼梦》的语言简洁形象,但它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诗词韵文的运用。香菱的三首《月诗》就概括了她苦志学诗的过程。贾府作为百年望族,毕竟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大观园里又住了一群有文化修养的青年,所以就应有一些相应的文学语言将里面的文化气氛渲染出来。假如《红楼梦》没有这些诗词韵文,又怎能有如此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呢?《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用前人的话来说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比如,在“杨修之死”中,作者运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了曹操和杨修之间的层层矛盾,不拖泥带水,该详则详,该略则略,用鲜明的语言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它的语言明快、洗练、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让学生认真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语言特色。《西游记》最大的语言特色是想象丰富,诙谐幽默,这可以从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5

关键词:简练;趣味;大巧若拙

20世纪20年代,关良从日本留学归来,虽然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作为中国艺术的创新者和实践者,他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独辟蹊径,以中国优秀艺术――京剧为题材,突破一切已有的程式,以崭新的面貌,创作水墨戏曲画。从西方表现主义到东方水墨写意,关良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1 简练传神与充满趣味的意象造型

关良的“戏画”,造型简练生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他在作品中,用简单的形状概括地描绘人物形体和动作,并舍弃多余细节,以达到造型的简洁。关良简练的人物造型,源于中西艺术的多方吸纳。一方面,他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特别是马蒂斯野兽派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优秀传统的吸收。关良对汉代的画像砖艺术的造型规律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东汉的作品,摒弃细节刻画,从整体的大关系上着眼,并不注重比例和结构的准确性,重点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和神情,增加造型的整体性和趣味性。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关良把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同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方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造型语言。力求用极其简练的人物造型表现丰富的人物动态和形象的趣味性。

关良早期留学日本,受过严格的西画训练,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但我们从他的戏曲水墨人物画中发现画家反而追求的是一种近似儿童画般的天真。在造型方式上,关良继承了传统写意画的意象造型,采用了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在他的戏曲画中,关良还经常把对象的形体用简单的几何形加以概括,这些大大小小的的几何形体,或方或圆,活跃于画面之中,简洁而生动,富于表现力。例如对于五官的刻画,关良根据不同的角色特点,经常概括成三角形、长方形等,突出人物面部特征和性格特点。作品中人物的头,身体,四肢,手和脚都超出正常的比例关系,如婴儿一样,头大身小,但看起来很可爱,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很有趣。人物的形体和动态也概括成简洁的几何形体,形象非常生动,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画面中通过大胆变形、夸张,增加了形象和动态的趣味性。这种既简洁又抽象,充满趣味的变形,很具现代感。

2 眼神的刻画和性格的塑造

关良一直注重眼睛的描绘,在关良的作品中,眼神,不仅可以反映,人物情感,性格,也体现出情节里的剧情氛围。为了追求“传神”的作品效果,关良不仅仅对人物的眼睛的形状进行了大胆的概括和夸张,还吸收借鉴了古代朱耷在画鸟时用的点睛的方法,根据画面中不同的情节、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性格和情绪,选择不同的方法。眼睛用不同的形状表现,大小、方圆、浓淡、各不相同,画中人物的眼睛直接用几何形的方形或棱形概括,不仅点睛的用笔有圆点、竖点、横点等多种笔法,点睛的位置,也根据不同的需要,有的是点在眼眶之中,有的甚至点在了眼眶之外,形成了不同的布白。关良很喜欢用焦墨点睛,用线勾勒的眼眶之中施以焦黑的点睛之笔,或圆或方丰富多变,使眼白形态各成其形,眼睛不仅外形迥异,内型也有所区别。 由此,人物丰富的神态都充分地体现出来。

关良为了传神,不仅在人物神态的刻画上下足了功夫,还非常注重性格的塑造。例如,在对张飞和蒋干的描绘中,为了突出体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关良故意夸张他们的面部特征和人物动态特征,张飞眉毛倒立,眼睛怒目圆瞪, 很好地再现了性格刚烈火爆的将军形象。而蒋干则只是眼睛圆盯手中信函,与张飞形成鲜明对比。在《钟馗嫁妹》这幅作品中,画上钟馗双目瞪圆,焦墨点睛,生动的刻画出人物的怀才不遇与报国无路的无奈。

3 “大巧若拙”的笔墨

关良的戏曲人物画体现出的是一种拙朴和稚美,这种审美源于他 “大巧若拙”的审美理想。 关良的水墨戏曲画,在线条的用笔上也与文人画的传统用笔大相径庭。他追求在用线上有自己的特点。为了追求凝滞、稳重、灵动的线条,关良采用了和传统文人画不用的用笔方法。作画时采取了和其他画家不同的握笔姿势,不仅握笔握的很低,而且行笔时也喜欢用中锋,运笔速度很慢,喜欢藏锋。正是这种笨拙的运笔方式,使得关良的线条呈现出一种厚重感和力量感。他以迟滞,迂缓,艰涩的用笔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动作规律出发点,讲求意在笔先,笔到意随。如《伍子胥》这幅作品,伍子胥裤子凝重沉着,老辣有力,厚重的用笔正是关良用笔特点的体现。

关良强调墨色要层次分明,要有深远感和厚实感,还要干净透亮。笔墨的运用要考虑剧中的人物形象,不能单纯追求笔墨情趣,忽视客观形象。他的戏曲人物的用墨或浓或淡,或是艰涩或是苍润,都是根据人物不同特点和画面的需要来安排。墨色清亮,以浓墨嵌以重彩,墨与色的结合十分和谐,再以精炼的线条予以勾勒。墨与色,浓与淡在画面产生质感上的对比,使其画面充满稚拙、朴实之气,而这种韵味正是关良的作品的独特之处。

4 构图与留白

关良先生在创作戏曲人物画时,虽不讲究舞台场景的真实再现与还原,但是对于构图的安排却非常考究。虽然画面简洁、精炼概括,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很少刻画场景和道具,人物也是仅仅选取主要的进行描绘,却能够使画面表现得十分饱满且富有张力。这说明,在经营画面过程中,关良是极为用心、反复加以推敲的。在传统中国绘画的构图理论中,留白不仅有着“计白当黑”的美学功用,还能够以无胜有,给人以空间上的想象。这点不同于西方绘画对于空间表现上的写实处理。关良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留白”的构图方式。在关良的艺术作品中,留白一直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画面舍弃不必要的道具和琐碎的细节,只简简单单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至于画面之中,那这单纯的人物形象如何安排于画面之上,必然极为重要。动态的选取、人物之间的呼应、位置、大小、主次、虚实都要经过精心的推敲,画面才能富于分量,构图才能充满张力的表现。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幅作品中,在构图的处理上加强了动感的表现,超越了舞台的效果。作品采用了竖幅的构图形式,画面中的孙悟空挥舞着的金箍棒,一跃而起,占据画面最高点,白骨精有气无力的居于画面左下端,背景不费一笔一墨,只是大面积的留白,却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富于气势。正是通过这种精心安排和巧妙布局,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该画也成为关良先生戏曲人物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5 结语

关良之前,古代虽然有不少的艺术作品也表现了戏曲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但是以水墨的形式,以戏曲为单一题材进行创作的,关良还是第一个。因为关良,才有了水墨戏曲画这一画种。关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水墨戏曲人物画,数量之多,题材之丰富,构图之巧妙,笔墨之变化多样,都令我们赞叹。他的作品,贴近传统的意象精神,并且注重语言的提炼与纯粹。关良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开拓了以中国戏曲为题材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之先例,并广泛影响画坛,被之后画家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三打白骨精概括范文6

一、组织预习活动,指导自学方法,培养自学习惯

有了预习单,首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帮助学生安排好预习的时间,适当地组织预习活动,关注预习过程。比如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预习时,根本没有耐心读预习单上的要求,即使只要打勾画符号,也有学生滥竽充数,此时发挥小组学生作用,实行“找个证人来作证”即时检查制度,同时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有重点地关注几个学生,翻阅其语文书,及时指出其问题并监督其实事求是完成。当然,方法指导要遁序渐进。可以对指导内容进行相对系统地安排,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内容着重指导,长期坚持,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当堂指导一个阶段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独立预习。

二、课堂展示反馈,实现先学后教,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预习了,课堂的重心前移了,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就应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教学课堂上可以在哪些环节巧妙应用预习单,如何展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统计数据,直奔难点。

老师课前查看学生的预习单,分别就同一类型的预习任务进行比较整理出一个数据,向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了解整体的自学情况,然后直奔大家共同的难点展开学习。比如:教学《月亮湾》时,老师发现预习单上有35个孩子都认为“湾”字比较难写,课堂上重点教学“湾”字。同样,老师可以统计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在课堂上集体讲解。发现一个很多学生质疑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2.引领展示,提高效率。

学生的自学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呼应。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1)导入时,对话中展示。如:谁能说出这个单元的所有课题?谁能知道《“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我”是谁?“我”的祖国是哪里?导入时,不再是教师自导自演的“情境”,眼里有了学生,清楚地知道学生对课文并非一无所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初读时,检测中展示。有了预习单,课堂上初读课文便从检测开始了。结合预习单检测生字新词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默一默生字新词,然后将默写情况登记在预习单上,请学生谈一谈默错的生字该怎么学?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朗读,组内在预习单上完成互评;也可以车轮式抽读的游戏展示自己的朗读,用预习中发现的最难读的段落“考验”其他同学,并在预习单上完成互评。

(3)精读时,活动中展示。

展示批注,互相品评。预习单上,会设计有关批注的预习任务。课上请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汇报自己的批注。小组成员间优势互补,每个人都能有一定的进步。各小组再推荐自己组最优秀的批注在全班展示。一台实物投影仪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其他学生不仅点评补充他的感悟,还能就批注的符号,文字是否简洁、美观等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梳理问题,自主探究。“这节课,我们研究谁提出来的问题?”“同学们在预习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整理了一下,主要是这样几个……”也可以老师提出一个讨论问题,然后问学生:“有谁在预习时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有的话大力表扬并且在预习单上加星。无论哪种方式,教师都要注意筛选一些重要的信息和典型案例,更准确地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学生意识到“我”的需要。

拓展资料,交流竞赛。“预习单”中有搜集课外资料等预习任务。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展示的时空。比如三下第五单元“我为我自豪”预习单中设计了“搜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搜集最喜欢的广告、了解水上飞机等其它有关知识”的预习任务。课堂上,请孩子们先在小组内汇报下搜集到的资料,交流汇报的形式。有的是口头汇报,有的是卡片展示,有的甚至有实物演示。有时,也可以是相应的表演等。给了学生展示的空间,以后做到这样的预习任务时,学生会有更多的惊喜。

(4)课末时,总结中展示。课的结束,请学生结合预习单谈自己学习的收获。小组内、小组间、师生间都可以谈一谈,在预习单上完成自评、组评。预习单上设计“学习收获”板块,在强化学生的价值、情感体验收获,这样做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展示了自我,又使他们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

三、依据预习学情,调整教学预案,动态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