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1
雨水节气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每年的2月19日前后,太阳黄经达330度的时候,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与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意思是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书》中就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开与春满人间,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
雨水节气民俗文化介绍
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此项风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雨水这天在民间还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一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的时候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与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气候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这种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因素,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聚巧网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2
在我国小雪节气之后人们就将会迎来大雪这个节气,而在节气到来的时候人们也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大雪节气的风俗有哪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大雪节气的风俗有哪些喝红薯粥
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天气变得寒冷了起来,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这个时候可以在家里多喝一些红薯粥,红薯富含了大米以及面粉里缺少的赖氨酸,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减少你在寒冷的冬天感冒发烧的机会,同时红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减肥食物,非常受一些女孩子的欢迎。
自制腌肉
腌肉是大雪节气习俗之一,在南京有句话是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所以当大雪节气到来的时候,每家都开始忙着腌肉了。人们将各种各样的肉类,按照自己的喜好,涂抹上各种调料,腌制成了许多既美味又非常容易保存的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些腊肉腊肠都非常美味,但是不能吃太多,否则会对人的身体有伤害。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的时候,天气非常的寒冷,河里的水全都被冻住了,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冰,人们可以尽情地在冰面上玩耍。一些年轻人也可以尽情享受他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比如堆雪人、溜冰、滑雪等等。
捕获乌鱼
在台湾,大雪时节台湾也是捕获乌鱼的好时节。这个时候整个台湾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乌鱼,产量非常高。乌鱼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每年大雪节气的时候,人们常用乌鱼来招待远方而来的客人。
大雪的民间风俗是什么1.腌制腊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当大雪节气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把盐加花椒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以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一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来的时候,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在半个月之后取出来,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的这个节气,河里的冰都会被冻住,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大雪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传统说法大雪天气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大雪节气的这段期间,柑桔类水果大量的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柚子、脐橙雪橙都是当家水果。大雪的时候北半球各地都是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唱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炎止咳。
4.吃红薯粥
红薯含有大米、面粉里边缺乏的赖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人体上皮细胞的成熟,抑制抗癌因子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结合,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功效,但是注意是不能多吃的。
中老年人脾胃虚弱,要多喝点红薯粥,它可以帮助老年人消化,保护胃肠,还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排便会更加轻松,还能摆脱便秘的困扰。吃红薯的时候最好搭配一点咸菜,可有效抑制胃酸。
大雪农谚及解析1、大雪不冻倒春寒
如果大雪节气还没上冻,则容易在春天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倒春寒对农作物是非常不利的,伤害非常大,是一种自然灾害。春天里农作物刚开始发芽,一场倒春寒,会把庄稼全部冻死,收成大大降低。这个也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观察的结果,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其主要是适用于广西地区。
2、大雪不寒明年旱
如果在大雪节气这一天,天气不够寒冷的话,明年就会出现天旱少雨的现象。这句话是老祖宗根据长期天气经验总结出来的,应该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数九寒天,如果冷空气迟迟不来形成降雪降水的话,推迟到春天,可能只会有少量降水或没有降水,那第二年就会干旱了。
3、大雪下雪,来年雨不缺
如果大雪下雪了,那么明年雨水不会少。这对庄稼生长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如果在大雪节气这一天下大雪了,很可能来看是个丰收年。而且,在这个也该寒冷的节气下了大雪,会冻死很多病虫害,对来年农作物生长是很有好处的。
4、大雪纷纷是丰年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3
小寒节气一到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凉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和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寒的民间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寒的传统习俗探梅
此时腊梅已开,红梅含苞待放,挑选有梅花的绝佳风景地,细细赏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会为之清爽振奋。
冰戏
我国北方各省,人冬之后天寒地诉,冰期十分长久,动辄从十一月起,直到次年四月。春冬之间,河面结冰厚实,冰上行走皆用爬犁。爬犁或由马拉,或由狗牵,或由乘坐的人手持木杆如撑船般划动,推动前行。冰面特厚的地区,大多设有冰床,供行人玩耍,也有穿冰鞋在冰面竞走的,古代称为冰戏。《宋史》有:“故事斋宿,幸后苑,作冰戏。”《钦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有:“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榜曰西苑门,入门为太液池,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倚晴阁杂抄》中关于北平旧时风俗,写有:“明时,积水潭尝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截锐其上,轰饮冰凌中,亦足乐也。”
腊祭
“小寒”是腊月的节气,由于古人会在十二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十二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之意。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习俗之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含意取其有三,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及其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人们终岁劳苦,此时农事己息,借此游乐一番。自周代以后,“腊祭”之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
画图数九
小寒节气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养生。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为繁体字,九字每字九划共九九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个笔画,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小寒气候特征按顺序小寒是24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腊月迎春中的一个节气。小寒时,太阳视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公历1月5日或6日,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同时这时正值“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
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在此节气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我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小寒三候一候雁北乡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4
冬至是哪天?
我们的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左边这个奇怪的东西,是我国古人用来计时的天文仪器——日晷(guǐ)。
中国人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比如雨水、夏至、白露……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代历法曾经把冬至作为“岁首”,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
和其他节气一样,每年的“冬至”日期是不固定的,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的习俗
中国人的节日,大多都离不开“吃”这个字。民间有句谚语:“冬至不吃饺子,就要冻掉耳朵!”
中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吃饺子、馄饨的习惯。关于吃饺子这个风俗,还有一个好玩的传说呢。
女娲用黄泥做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泥人的耳朵总被冻掉,这可怎么办呢?女娲想了个办法:在黄泥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穿过,一头打个结扎住,另一头塞进黄泥人的嘴里,让黄泥人咬住,这才保住了耳朵。
从此,每到冬至,人们就会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咬住带线(馅)的耳朵(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啦!
冬至这天,南方地区很少吃饺子,而是吃汤圆、米团、红豆米饭等。
在江南一带,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niàng)酒,这是一种米酒,加了桂花酿造,香气扑鼻,只在冬至当天出售。
杭州人在冬至都爱吃年糕,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肉丝炒年糕,晚餐则是吃鲜美的汤年糕。俗话说:“冬至吃年糕,年年都长高。”
神奇的冬至
为什么说冬至是个神奇的日子呢?在古代民间,人们会用冬至来做天气预报,非常准哟。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冷空气到来的早晚。
还有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shū);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是晴天;如果冬至天气晴朗,过年时反而会下雨。
你是不是不太相信?那么,请你记录下今年冬至的天气情况,过年时看看这个预报准不准吧!
古人的冬至活动
冬至是古代的一个风俗节日,有些风俗,沿袭至今。
汉朝时期,冬至要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铺停业,亲朋好友们相互拜访、赠送美食,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连皇不上朝,在寝宫里睡大头觉!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jì)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请安。那时候的冬至和现在的春节一样,过节也放七天假呢。
古代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诵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便是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你会背吗?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5
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那么霜降是怎么来的呢?又有什么风俗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霜降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共同阅读吧!
关于霜降的来历大家都知道,秋天过后便是冬天,而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天到冬天的过渡。每年的这个时候,气温会骤降,昼夜温差达到最大,部分地区夜晚的地面温度甚至达到零度以下,植物表面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因为低温的缘故,会结成六边形的白色霜花,这就是“霜降”名称的由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的说法是: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意思就是天气渐冷,使得露水都结成了冰霜。
关于霜降的风俗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对于霜降的风俗也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霜降风俗有以下这些。首先是吃柿子,自古有一种说法是,在霜降这天吃柿子,一整个冬天都不会嘴唇干裂了,人们也觉得吃柿子可以舒筋骨、御寒保暖,柿子富含维生素C,而且经过霜打的柿子也特别甜美好吃;其次就是登高赏菊,秋高气爽,秋天是最适合爬山的季节,没有多余的雨水,气温适中,秋天的景象也非常美丽,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舒缓心情,赶走“秋郁”。盛开在秋天,是许多文人墨客钟爱的花卉,同时也有延年益寿的寓意,深受大家的喜欢。
霜降的特点是什么1、气象变化特征: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
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2、物候现象特征: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的一些小习俗1、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天早晨有霜,天气晴的时间不长;
而如果三个早晨有霜,晴天时间就会维持得比较长。“一朝有霜晴不久”,说明了冷空气势力不是很强,温度不是很低,且容易移走,因此只能形成一日的霜。冷空气(弱高压)移走之后,本地转受低气压控制,天气就会转坏。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晚上都有霜出现,说明冷高压势力较强,范围大,移动慢、比较稳定,一般能维持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三朝有霜天晴久"就是这个意思。
2、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的意思则是:有霜的时候,一般都是晴好的天气。
受到北方冷高压控制下的地方,多下沉气流,所以夜间天清月朗,碧空无云,到了第二天就天气晴好了。
霜降养生小常识1、多备几件,随增随减
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脱勤着”,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冷为准。建议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
2、少穿化纤类衣物,避免静电
雨水节气的风俗范文6
融惊蛰之由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解释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日“晾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即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每年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即进入惊蛰节气.惊蛰前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白昼增长,春雷始鸣,虽然古代人们已经知道春雷预示着惊蛰的到来,但从现代气象科学来看,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惊蛰与农事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勤恳的劳动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此时,江南小麦拔节、油菜见花,华南地区早稻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温暖的气候条件会造成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
惊蛰的风俗
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相传有一个叫渠百川的人,其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在惊蛰这一天,渠百川走西口,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民间慢慢地演变成惊蛰吃梨.即有“努力荣祖”之寓意.
另外.民间还有“打小人”的习俗.惊蛰象征2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演变成“打小人”习俗.
惊蛰论养生
过了惊蛰,天气变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这样一来,会使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们容易感到困倦、无精打采,也就是“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我们平时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但也不要过度睡眠,否则容易越睡越困,“先睡心,后睡眼”,睡前摒弃杂念,宁心静气,热水洗脚,适当做眼部和脚部按摩:勤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多到郊外散步踏青,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劳逸结合,听听音乐、聊聊天,多参加户外活动.开阔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