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1

一、直面习作教材教学处理之惑

1.习作教学的选材之难

其一,打开人教版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很多习作训练中都有若干个题材选项。其二,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三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四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五年级下册的第八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都出现了“想写的内容都可以写,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自由表达”的要求。这样宽泛、基于相近的写作要求,使学生在选材方面面临挑战。

2.习作教学的指导之难

教材对习作要求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四年级下册以乡村生活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习作要求:“把要写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难忘的人或事,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题目自己定,写完以后,要认真改一改。”这样没有细化的要求,使教师在指导方面面临挑战。

3.习作教学的评价之难

新课标注重多元评价、张扬个性、个性体验,是正确的。但教材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方面也面临挑战。

二、建构习作教材主题单元目标序列

基于对教材习作教学的困惑,笔者深入研读教材,发现小学阶段习作教学虽然不同的学段会出现相近的主题,但要求是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如果我们建立一个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使每一次的作文训练目标单一而集中,这样教师讲解容易深入透彻,学生也能够集中精力和笔力,写出符合训练要求的文章来,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收获很多的意外成果。

如教材中三、四年级有四次写景物的习作教学内容:

此表是根据各主题单元中所选的文本确定的,既具有统一性,都是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又有一定层次性,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而设定;还各有侧重点,不是单一固定的目标,而是有相对明确的引领方向,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同样,教材中相应的写人作文不同年段目标训练序列可以细化为:(1)第二学段内容:人物刻画单项训练(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2)第三学段内容:以一件事(或多件事)表现一个人一方面的特点。观察事物类作文的训练序列目标为:(1)观察要细致;(2)观察要有顺序;(3)调动多种感官观察;(4)在了解全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观察;(5)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6)边观察边想象; (7)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探究事物的因果联系,抓事物的本质;(8)留心生活,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个序列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不同要求,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顺序的训练。

如上所述,如果教师对整个习作教材有了整体规划和思考,学期目标明确,就能避免“信马由缰”的倾向,学生的作文素养就会随着学段的增长,有明显的提升。

三、实践习作教材序列化教学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人文专题为主线安排单元教学,其实教材基本上是阅读教材,没有真正的作文教材,因此习作教学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树立全程关注的意识,根据梳理的序列,让听、说、读、写形成统一的、开放的训练体系,不仅在作文教学中,更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技术”,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从阅读的体验表达走到习作的实践表达,习得言语,从而经历习作的全过程。

1. 抓单元主题,整体教学,习作稳步走

在序列化教学习作时,我们一定要把握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语”入手,关注主题,关注言语。如,四上第一单元的习作提示,就言语能力而言,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表述笼统含糊,但因为单元导语在呈现单元主题“大

自然神奇”后,已指出语言学习的目标和方法,“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并收集有关的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所以我们在单元习作前,可以作细致的划分。

经过这样整体的教学渗透,学生已为单元习作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到真正表达时也就比较到位了。

2.借阅读教学,分解指导,习作小步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唤醒学生的作文意识,渗透作文知识,培养言语能力,这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按照一定的训练序列,开发阅读教材中的有效习作资源,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写话的能力。

如一年级: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

例:一下的《识字四》的教学:“蝴蝶花间捉迷藏,蜻蜓空中展翅飞……”(1)让学生发现诗歌规律:都写“谁在哪里干什么”?(2)这句话去掉“在哪里”,也可以说:“蝴蝶捉迷藏,蜻蜓展翅飞”;(3)这句话转换一下就变成:“花间蝴蝶捉迷藏,空中蜻蜓展翅飞”(在哪里谁干什么),这样也能表达。(4)拓展自己编一编。通过这几步的设计让学生有梯度地掌握“两素句” (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

如:感叹句、疑问句、描写句、拟人句、排比句(简单)等

三年级: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

如: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例:连贯动作句群训练(三下) :《翠鸟》(第3段,翠鸟捉小鱼的一系列动作);《燕子专列》(第3段,居民四处寻找燕子的一系列举动);《绝招》(第6段,小柱子奶奶包饺子的一系列动作)。学了这几课后,可以让学生上来演一演系列动作,再写一写。

3.融口语交际,细化指导,习作健步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与口语交际都有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特性,不同之处仅在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从某种程度而言,口语交际教学也可与“导写”紧密结合。

五上第六组口语交际《父母的爱》,交流其中的案例后,重点探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这些素材在导读导写、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所积累了,此刻需要研究的是以下几点:(1)你所说的故事是否属于这一话题范畴?(2)你的叙述是否简洁明白或者具体生动?(3)你的观点是否合理?

这既是口语交际的要求,也是习作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主题单元整组教学提高习作效率的又一策略。

4.享交流平台,巩固教学,习作阔步走

第三学段教材中的“交流平台”(第二学段称之为“我的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一组教材之后,发现丰富的语言现象,揭示多元的读写方法等,交流收获和体会,培养阅读习惯。回顾交流时,也可以引入学生习作,通过点评、赏析、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习作,巩固言语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2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作文 习作

作文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从写法上训练学生谋篇布局、构思选材能力,也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它是语文要求的终极目标,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习作课堂经常会出现学生左顾右盼、冥思苦想的情景,阅历的限制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缺乏选材和创作经验都会影响学生习作的成功。随着科技的发展,学校教学设备日渐齐全,为教学方面提供了方便、快捷。在此,我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的益处。

一、借用网络,搜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材在设计时设有“资料袋”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阵地,写作部分也经常出现“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这样的句子,可见搜集资料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和习作的重要性。

网络因其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逐渐成为学生搜集资料的主要媒介。在进入新单元学习前,我经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以期为本单元习作做好资料准备。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要求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本单元学习伊始,我就要求学生阅读关于仿生学的科普知识,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打印相关资料并筛选阅读,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观、快捷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而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环节在习作之初起到了对材料感知、理解的作用。

二、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力求实现与教学的融合,我们可以利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和兴趣,使安静的课堂变得有生气有活力。

三年级下册习作“介绍我自己”,其中要求写出“我”的特点。为了使学生理解更直观更形象,我们可以找几个有典型特点的人物肖像或神态图片,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特点”的含义。如通过白板展示了成龙的大鼻子、孙悟空的猴子脸和本班一位同学的大眼睛,让孩子更清晰地理解“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学生习作就会对要求把握更准确。

习作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影音引入,开发想象

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景、物等通过声、色活化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心底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习作素材,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三年级习作“一次课外活动”,我事先拍摄好学生课外活动中有意义的场景,习作前,先展示活动视频,学生看到自己日常生活有趣的场景被老师捕捉,会感到非常熟悉且兴奋,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自己活动的过程和心情,我适时提出活动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学生补充使得过程更具体生动。接着提出习作要求就水到渠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区认识和理解事物,更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述学生在习作时之所以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善于发散思维,与现代教育技术媒介的使用密不可分。

四、习作反馈,品评修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评价修改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是孩子写作上的精神支柱。而平时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批阅作文,苦不堪言,学生却不能完全领悟教师的评语意图进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收获少而见效差。

利用多媒体,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反省自己文章的改进之处。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修改功能当场修改例文,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各抒己见,共同完成例文的修改。接着生生合作,借助投影下共同改好的例文,修改自己的习作,而后教师找有代表性的习作展示,这样既直观又快捷。

在写作的前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习作提出前提要求,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每个学生养成用真实的情感去感知事物,用贴切的语言抒感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中原 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4

【关键词】作文修改 改进方法

一、启迪示范,激发兴趣

有些同学喜欢写作文而不喜欢改作文,写完就算完成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学生说,我们在长安街看到的石雕,是师傅们花一番功夫精雕细磨的,才能够如此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我们的作文也要经过反复琢磨、认真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以王安石、叶圣陶、海明威等作家为榜样,告诉他们:像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是用了17个月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脱稿后几乎天天都在修改,竟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写《永别了,武器》最后一页修改了30多遍。我还把自己参加征文比赛获奖的《让生命与使命同行》和《我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稿件包括原稿,一份份地张贴出来,让学生翻阅、对比,学生看过以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好文章就是这样一遍遍地修改出来的,老师也不例外。

二、自主品读,尝试修改

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教学用书提到修改的重要性:“教师要特别重视修改,把它看作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重视修改特别是当堂修改,在交作文前再读再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这时提到再读再改,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学生听的能力一般要好于说的能力,学生的书面语发展往往滞后于口语。因此,学生写的作文,仅靠眼睛有时是看不出毛病的,而读,则能很快地发现问题,如漏字、多字、病句等。在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辩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文章写成以后,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反复念几遍,看看有没有好词好句,有没有用错的标点,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当的词语,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边读边圈边改。

三、借助媒体,集体讲评

自改后,教师要示范讲解修改的方法,学生掌握方法,才能进行互相修改。传统作文评改,老师选择部分佳作在台上练,学生台下听,“耳听为虚”,评改效果不明显,借助媒体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而且儿童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在上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上课。1.出示范文:从学生作文稿中选取有创新之处又有几处不足的典型习作《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2.默读思考: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说说理由,习作中哪些地方需要补充修改?3.共同评改:学生先夸习作中至少三个闪光点,再评习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教师重在激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见解,相机点评指导,并根据学生意见进行评改,利用鼠标点击,展示修改的每一步骤:不同段落、词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光标可以闪烁,并配上悦耳动听的声音:“你真棒”,不妥之处则显红色。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修改过程,对于修改作文心中就有数。

四、合作互动,同学互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个性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之“写作”部分中又这样写道:“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集体讲评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互改。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几个小组互改,甚至跨班级改。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修改的舞台,让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互改作文这种方式,学生批改作文比老师还认真、还仔细。学生在批改过程中,能吸收他人的长处,在指出他人短处时,对自身也是一个教训。改后发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评语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老师的评语的程度。因为老师一下子批那么多作文,批到最后脑子都有点发麻了,写来写去都是那么几句评语,没有一点新意。而同学互改则不同,每个学生只有一本,每次面对的都是新的作品,更有新鲜感、有兴趣。而学生用自己的学生腔语言为同学批改,更容易为同样是学生的被批改者所理解。

五、总结升华,提高能力

修改后,老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佳作展评编辑。让学生尽情表达成功的快乐,享受修改的妙处。

1.评选出最佳语言,最佳作文,由原作者抄下来,贴于“佳句欣赏”“与您共赏”园地。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经过修改,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2.编辑新芽文集。把每次作文中的好词妙句、佳段美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并取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过把小作家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5

儿时就对写作充满神奇与向往,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作家,然怀揣着对写作的梦想驰骋杏坛。胸中总是荡漾着作文教学的缕缕情丝,始终执著于作文教学的实践,不时闪现着一些对作文话题的思考。

一、写作,语文素养的核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 写作基于阅读又促进阅读。

一方面,写作需要阅读的积淀,语言的积累也需要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些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通过阅读可以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习表达的技巧。

另一方面,写作对阅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以写作为目的,为写作而展开的阅读更是如此。“为阅读而阅读”与“为写作而阅读”。其意义、作用是千差万别的。仅以阅读者的眼光去审视,往往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之感。而以写作的眼光去阅读。犹如庖丁解牛,能够透视阅读的一切秘密和本质,从而迅速地获得读写“双馨”。

2 写作基于阅读又高于阅读。

人们通常把阅读看作是吸收,写作看作是倾吐。阅读吸收侧重于分析理解,写作倾吐侧重于组织表达。阅读能力强的,写作能力不一定都好,而写作能力强的。阅读水平必高。

写作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敏捷地捕捉、把握阅读材料信息,整合加工阅读材料信息。感悟提升阅读材料信息,内化使用阅读材料信息。写作较阅读更能清晰思路。更能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组织概括能力,更能培养眼观全局的语文整体把握能力和从细微人手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高于阅读的。

写作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往往是说他文笔优美,文采飞扬,也就是说他的写作水平高。一个不会写作的人恐怕是没有人会认为他的语文水平是高的。几乎没人说一个人语文水平高,是说他很能阅读,善于阅读,读了许多书的。

从读与写的关系看,阅读是看别人说话,而写作则是自己在说话,说自己的话。写作是阅读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目标。写能融合听、说、读,而读则往往难以融合听、说、写。读与写之间不存在“眼高手低”之说。手低的,不会写,他的眼他的读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只有“会高”,才会“能读眼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甚至包括了阅读又高于阅读。

3 写作基于认识又基于语言。

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光有文字能力而缺乏认识水平,肯定写不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了解生活,指导他们通过关注和观察分析社会、自然、生活,得到切身的感受,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不再是单纯地看重在规定时间内,写符合规定文体的文章;不再是将作文课看成是教给学生按一定的写作章法、了解写作过程的教师行为。现代教育改革人本化的趋势昭示我们:教育要以人为本。写作教学更应表达真我;要更加关注人文素养的生成,将“人”与“文”统一起来,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又以作文促做人,人文共进,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

同时,作文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她基于语言,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有什么语言就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文章,认识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缺乏了语言,美好的思想永远掩于心中,无法展现。

美好的情感,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美妙的憧憬许多人都有切身感受。都可以是作文材料,但能写出文章的人却不多,写出好文章的则更少;走出家门,投入自然,美丽的山水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是作文材料,但有许多人没能写出文章来。同样去游黄山。作家能够妙笔生花。顷刻千言,动人心魄,而我们往往只能是心动一下,口头赞叹几句。

写作需要用眼观、用心品。在日常平凡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辨别美、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同时要十分关注语言基本功的夯实与提升,让认识水平与表达能力比翼齐飞。

4 写作基于模仿更富于创造。

模仿是人类乃至一切动物学习不可或缺的阶段。写作当然需要模仿,应当允许模仿,正确对待模仿,潜心研究模仿。要注意从多仿到少仿,从形仿到神仿。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放开身心和手脚。由“摹仿文”及早过渡到“放胆文”。引导学生人乎其内出乎其外,逐步做到由仿而创,要敢想敢写,写出自己的个性。要放飞思维。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描述。创造性地表现世界、描写世界,创造性地表现社会、描写社会。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描写自己。有创意是写作的关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科学精神的精髓是求实创新。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让学生学会正确而流畅地表达,定会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写作,是一个人心灵的展现和人格的体现,更是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过程。

二、创生,作文教学的活道

如何指导习作?“创生”是源泉。什么是创生作文?我们认为。创即创造、创意;生即动态生成。创生即富有创造、创意地动态生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兴趣、作文情境、作文素材等的生成:一是学生习作动态的、现场的、现实的生成。

1 创生,重在体现课标理念。

课标中关于习作的教学理念若作简单概括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易于动笔,要让学生从内容人手,有东西写,能上得手来。乐于表达,要让学生喜欢写。有兴致,欲望强。真情实感,要情动于衷,情动而辞发。

第二句:“减少束缚,自主拟题,有创意表达。”减少束缚,就是要少限制,多鼓励,多赞赏,打开学生思路,放开手脚。放飞心灵。有创意表达,就是要激励学生张扬,展示个性,包括文体,结构、表达形式、个性化的语言。

第三句:“在实践中练写,自改互改中提高。”作文是笔头上的功夫。要在课堂上多练笔,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包括成人,我们写作中的许多知识、技巧、门道都是在“前车之鉴”的启示中获得的,都是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在品

评他人文章的过程中感悟的。

富有刨造、创意动态生成的创生作文为落实课标理念找到了理想之路。

2 创生,重在创设动人情境。

创生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奠基性的关键一步,就是要创设一个撩人的情境。这个情境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是融写作的兴趣、要点、内容于一体的。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简单性。场面简沽,准备简单,用具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打理,经济实惠。而非繁难复杂,兴师动众,花费颇巨的。

二是全员性。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最好是全员都能操作摆弄亲身实践的。或动脑、或动手、或动口、或脑手口并用。最忌那种少数体验,多数旁观的情境创生。

三是可感性。情境必须给人或以新异、或以刺激、或以情趣、或以启示、或以沉思、或以震撼。让人在情境中有所触动,有所快乐,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四是可写性。一切为写作服务。情境必须具有动人点、蕴含写作要点,生成写作抓手,丰富写作内容,激活写作生机,孕育写作生命。

如《逗笑“木头人”》,情境创设,简单易行,无需作太多的准备;在学生代表表演基础上让同桌“逗笑”,做到人人参与;逗笑招数千奇百怪,现场“丑态百出”忍俊不禁,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你用什么招,我有何反映”这一抓手为写作点,引导学生将有趣的“动态画面变为恰当文字”。因为有了抓手,找准了写点,学生写作得心应手,描绘得栩栩如生。

3 创生,重在获得深刻体验。

体验,尤其是人木三分的体验,独特的细节体验,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体验,必须有一个独具一格的“体验场”。这个场应当是相对完整的,相对集中的,具有磁场般的引力。

如“撕纸体验”,教师设置了两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场。一个是课伊始,教师并不言语,神秘而认真地将一张白纸不断地撕裂,好久才说:“看到我在撕纸,你心里想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教师轻轻摆手:“现在你们都不说,把刚才想的写下来,写得越长越好。”因为有了体验场,短短的几分钟,学生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维妙维肖。

另一个是,教师同样默不作声,而是让学生一板一眼地跟着老师撕纸,揉乱,然后要求学生拼纸复原,学生大多无法将纸拼回去。这时。教师说:“刚才在撕纸、揉乱、复原的过程中你想些什么。如果让你再来一回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举手,教师再次摆手,让学生把它写下来。

这就是引人人胜的体验场。经历了这一体验,在描述了体验过程后,学生顿悟,惊呼:“若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在白纸上用铅笔轻轻画上一棵小树、一只蜻蜒、写上一个大大的“妙”字……这样复原起来就容易多了――看来,不明目的,盲目跟进的人。是很糊涂的人。”

4 创生,重在训练真实表达。

作文最忌专说别人的话,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因为这些话完全是一种鹦鹉学舌,没有具体产生语言的土壤,没有具体的情境植根,是没有生命的话。说这些话的人遇到具体情境,遇到变化的具体的描述对象,就会“无辞”,甚至哑口无言。

创生作文提倡在情境中作文,写现场、现实的可观可感的“眼前”事物,提倡真实表达,提倡“画人”而不是“画鬼”。众所周知,画鬼容易画人难,尤其是画眼前的真人更难。因为那需要作画的真本事、硬功夫。小学生的创生作文就重在训练这种“素描”的真本事、硬功夫。

在情境中仅看到了、体验了,光有了心动,光有了“愤悱”境界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将看到的、体验到的、心动的、欲言的变为文字,变为贴切达意的、形象生动的、活灵活现的文字。

只有这种文字,才是有根的文字,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字,才是能够生长的文字,才是能够经风雨以不变应万变的文字。这种文字才有血有肉,有个性,才是独特的有灵性的文字。

5 创生,重在实行现场练写。

创生提倡写现场、现实的事物。即使是写想象,也要基于现场,源于现场,由现场生发。

创生作文的课堂,教师要尽量少地进行关于写作知识的抽象说教,尽量在写作前少讲关于习作的审题、选材、布局、生动、具体、详略等技法。要改变那种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反为听众看客,一堂课下来很少动笔,甚至未写一字一句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堂作文课。学生现场练写的总时间至少约有一半。情境创设,教师讲解指导最多占时间,习作评改占1/4。

学生练写时教师应重视发挥巡视作用。在巡视过程中个别指导,捕捉特殊案例和普遍情况,发现学生习作的典型,选择具有讲评意义的习作,为讲评奠基。

6 创生,重在当堂评中提升。

作文练写要避免课后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作文评改不是教师独自在“明亮灯光下的辛勤劳动”。如果教师花一两周才辛辛苦苦批完习作,时过境迁,学生作文热情早已冷却,作文的记忆早已烟消云散,作文评改的反馈、调节、矫正提高功能就必然大打折扣。创生作文提倡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当堂评改,评中悟写。

写作的基本门路,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篇末点题。贴切用语,修辞运用等,如若写作前将之当做知识讲解、方法灌输。生硬授予。学生一般难以真正人心,效果必然甚微。只有学生在亲身的习作实践中,在或自然或偶然。或笨拙或精彩的实际运用中,教师给予点明、给予完善、给予提升、给予赞赏,他们才容易感受、体会、感悟。才容易习得。因为儿童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他们写就的文章本身就提供了怎样写的“清晰的式样形象”,又由于这种式样来自自身或同伴,而且刚刚经历了写的体验,他们会感到特别亲切,易悟易学。

当堂讲评,一方面,利于学生相互启发思路,相互学习怎样在情境中选择角度,相互学习怎样用贴切的语言描述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所见所言、所思所感。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对比感悟:在“同样经历,同样身临其境”的状态下,我“不能言”、我“言而无文”,而人家又是怎样“能言”、怎样“文采飞扬”的。从而修改、调整、提升自己的习作。提升、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心文”,作文教学的航标

所谓“心文”,就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文”。

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题材、什么体裁、什么形式的作文,也不管作文的理念多么先进,多么开放,不管作文教学多么“放胆”,多么的自由,教师对所指导的习作均要做到胸有成竹。心有成文。

针对某一习作题目、某一习作要求、某一习作材料、某一习作范围,如果教师自己不知要写什么,不知如何写。眼中不见文章影子,心中没有文章的轮廓,必然无法培养出能写善写之生。

作为语文教师,最好能写下水文。不亲自到河中蹬一,就不知水的深浅。就不知水中坎坷,就不会有涉水的体验。作文指导就隔着一层皮,就容易说“行外话”。退一步说,如果做不到一字一句成文。至少也要在脑中浮现几种习作的清晰文象。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引导胸有目标,行有线路,导有规矩,心

向矢的。

一位教师指导六年级下册漫画《假文盲》习作时,花费许多气力致力这么几步:一是用多媒体手段浓墨重彩地渲染天气如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二是从哪里看出漫画中人物十分寒冷,想象寒冷的种种表现;三是大量展示2008年春运特大雪灾场面和抗灾感人事迹;四是讨论从哪里看出他们是假文盲。上述几个环节占去了近30分钟时间。

试问,《假文盲》这篇习作要写什么、怎么写,写就的文章应是什么样子,执教者心中有数了吗?天冷、人冻、雪灾、为什么是“假文盲”等内容是画面的主旨吗?对写好习作有何意义?这样引导目的何在?欲将学生引向何处?

就他们到底是真文盲还是假文盲,为什么是“假文盲”的问题。师生费了许多口舌。教师极力引导:从戴着眼镜可看出是知识分子是假文盲;从穿着看,好像很有钱,是假文盲;从穿着军大衣看出是假文盲;从外衣四个口袋看出是假文盲……细想一下,戴眼镜的就一定有文化吗?穿着一定与文化成正比吗?军大衣就是文化的象征吗?口袋也能是文化的符号?

其实,是真是假是用不着讨论的。题目“假文盲”就明确无误地告诉了你“假”这一信息。

那么,这篇文章应如何指导?漫画赫然凸显四汉子“安然”挤占“母子上车处”通道,一对母婴被挤靠边站,画题为“假文盲”。点明为“一九八四年一月华君武”画。这就是画面的内容。无论你写成什么样的文章,简介画面,简要说明画面内容,让没有看到漫画的人也知道这幅漫画画了什么,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写清楚的。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画面想到的。学生有的可能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如公交车上不让座,不顾提示践踏花草,放肆吸烟,高声喧哗;也可能想到与画面截然相反的美好情景;可能想到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及其当时的心态;可能想到现象的成因,治理的方法策略……这恐怕也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不同的只是事例、角度、侧重点、感受、写法和语言而已。

教师如果不把握上述两个要点。就难以做到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如果不明确要写上述两个要点。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如果离开了这两点基本内容去任意生发,只能是本末倒置;如果在诸如文盲是真是假处“无中生有”,只能是大失偏颇,必然偏离习作的航标灯。

四、多元,作文教学的追求

这里的多元。主要指开阔的思路。制约写好作文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角度思路。二是细腻具体。两者相比,思路是奠基性的,全局性的,决定性的。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之后,成败得失全赖思路。

开阔思路,首先要从阅读中汲取思想方法。面对《眼睛》这样的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习作材料?不少人往往想到的是“穆老师会说话的眼睛”“关键时刻老师期盼的眼睛”“患病时父母那焦虑怜爱的眼睛”等,思维定势、思路狭隘、思维僵化。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这一单元,首篇写了“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接着用诗歌写了抗“非典”战役中医务工作者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再写了琳达一家三代捐献角膜那“永生的眼睛”,最后展示了食肉动物、水生动物、夜行动物、飞行动物等各种各样奇妙的眼睛。读后令人掩卷长思。思路何其开阔!

选择什么材料写“礼物”?生日礼物,学习奖赏。友谊礼物,分别相赠等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同样是北师大版教材“礼物”这一单元,《献你一束花》写的是把鲜花送给失败者;诗歌《微笑》写的是“没有人富,富到对它不需要;也没有人穷,穷到给不出一个微笑”;《礼物》写的是女儿为不让穷困的父亲送她心爱自行车而故意隐瞒成绩而让父亲无限感慨的动人一幕;《奇怪的圣诞包裹》则写了一位海外赤子对山河故土的百般眷恋;《千里送鹅毛》的传说传颂的是“礼轻情意重”的千古美谈。不同的体裁,意外的内容,多元的思维,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细细体悟,深深内化的着力点。

一方面,要竭力做到读中悟写,读中孕写;另一方面,又要反过来注意以写促进读。以写巩固读,以写升华读。接着,重要的是在写中引导思路的开阔、多元。打开思路方法甚多。这里着重谈谈“穷尽开发”。穷尽开发,就是立体发散,穷尽事物的方方面面。各种可能。

以《苹果》为例,除了传统的“雨中帮忙捡苹果”“八个战士传吃一苹果”“探望病人送苹果”之类,还可这样穷尽:

从苹果的功用看。最常见的是水果食用。是否还可写药用?食用有无最佳搭配?有无禁忌?最佳食用也好,禁忌误食也罢,有何效果,能否用童话形式写苹果在“肚中大战”?最常见的是生食,是否还有熟食?

从苹果的生长看。种植、发芽、嫁接、管护、防虫、治病、采摘、收获,该有多少可能发生的故事!

从地域种类看。寒温冷热,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地域,甚至超越地球,有着太多的变数;从人的角度看,或司空见惯,或首次所见,或异地观感,有着太多的发现与感悟。

从实验探究看。如何分切,液中沉浮,保鲜保质,该有多少探索的空间!

从果艺装饰看。如何点缀,如何雕饰,怎样搭配,可有太多的发挥!

从体裁看。诗歌的、童话的、随笔的可各尽所能,一个童话《苹果奇遇记》,不知能蕴含多少离奇情节,让你想象异彩纷呈,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巨作!

新概念作文竞赛,不是就展示一个被咬一口的红彤彤苹果让参赛者去放飞思维,任意驰骋吗?

苹果,她生长、活跃在我们所及和不可及的时间空间,与人与事,与这个千丝万缕的世界有着太多的牵扯,太多的关联。切不可一叶障目,一个角度,一种思维,一个模式。

记叙类文章这样,议论类文章也如此。

像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一”中辩论题――《开卷有益》,如果只是一味阐述“多读书就一定有好处”,那就未免太单一、太绝对化了。试想,就书而言,有好书坏书,深奥之作与浅显之册;就人而言,有高水平之人与低水平之人;就读而言。有专心致志与马马虎虎之别,还有读书时间的选择问题。这样一穷尽,就会有许多的排列组合,产生多维的关系、多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