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考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叙文考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叙文考点

记叙文考点范文1

一、概括形象特点。

例1 请简要概括董三儿的形象特点。(2013年中考四川泸州卷)

【解题策略】本题要求直接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答题时可以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的句子以及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筛选出关键词加以概括。答题时可采用“身份特征+个性特征 +精神品质”的形式,必要时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回答。

【参考答案】身材高大,衣着脏旧;对人热情;做活儿不偷懒、不嫌脏,认真负责;对别人的指使不抱怨;喜欢干水暖维修工作;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二、探寻人物的心路历程。

例2 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3年中考河北卷)

【解题策略】本题主要是探寻人物心理变化的历程,答题时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笔勾画出文中体现人物心理的句子,从中筛选出关键词,然后按照示例中词语的结构形式填在横线上即可。

【参考答案】胆怯怀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

三、揣摩人物心理。

例3 文中有两处描写父亲看我的眼神,请找出来,结合重点动词体味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2013年中考湖北黄冈卷)

【解题策略】本题要求透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答题时先要聚焦具体的语句,从中找出重点动词,然后结合上下文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可就重点词语在表现人物的态度、情感方面的作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拧”一词写出了父亲的狂喜以及对儿子的赞许。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扎”一词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浪费行为的不满与愤怒。

四、分析形象的现实意义。

例4 试对小说中的“退休法官”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及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中考山东东营卷)

【解题策略】本题要求写出人物形象的特征并分析其现实意义。答题时先结合小说中的典型事例以及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语言、行为等分析出人物的特征,然后针对人物的优秀品质,结合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在对比中阐明其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特征:退休法官秉公执法,恪尽职守;勇于悔过,心存良知;具有真诚、善良的人性。现实意义:他是一面镜子,让人反省自己的职业操守;他宝贵的社会良知,给那些麻木、冷漠的人们以警醒;他身上闪烁的人性光辉,是对现实中假恶丑的有力鞭挞。

他是个问题学生,不是一般捣蛋,而是特别捣蛋。因此,每个班主任接手这个班,都对他皱眉不已,找他谈话,让他写保证。甚至,有的让他转班。

但是,一直,他都不改。

他留着长发,耳朵上打着耳钉。一次,校长看见了,让他摘了,他眼睛一白,道:“这是学生人身自由,学校不能干涉。”校长生气极了,把他交给班主任,希望教育一下他。谁知班主任望望他,只是笑笑,让他进了教室。

这是个新来的班主任,姓汪,脸上经常堆满笑。他想,这样的人,能奈他何?

几天后,他把一只蟑螂放在女同桌的文具盒里。同桌哭着去找汪老师,汪老师来了,推推眼镜望望他。他挺着胸站在那儿,已经做好了挨训,甚至反击的准备。他想,你们不是说我是个问题学生吗,我就问题问题让你们看。

汪老师没生气,仍笑笑,对他说:“坐下吧,我没说让你站起来啊。”他听了,无言地坐下,第一次有点失败的感觉:做好了充分准备,没有用出去啊。

他最大的缺点,是爱吹泡泡糖,最后,嚼得没甜味了,“啪”的一声,吐在地上。时间一长,教室地板上粘着一个个泡泡糖皮。

那天,汪老师让彻底打扫卫生,其中一项,就是铲掉地板上的糖皮。任务下发后,大家都争着干,有的扫地,有的抹桌子,有的擦窗子。可是,就是没谁愿意铲糖皮。

这时,汪老师笑着说:“没人铲,我来铲吧。”说完,拿出一把小刀,蹲下身子,用刀刃小心地对着糖皮四边一旋,再一铲,铲下一整块糖皮。接着,又这样一转一铲,铲掉一块糖皮。

他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汪老师,望着他满头花白的头发。

班长忍不住了,忙站出来,准备去接汪老师手里的刀子,说:“汪老师,我们来吧!”

汪老师不给,仍然笑笑的,望着全班同学说:“这糖皮,不管是谁吐的,总之都是我的学生。‘生不教,师之过’啊,我是班主任,有推脱不了的责任,自己罚自己。以后,如果还有,我还罚自己。”说完,又低下头,小心翼翼地铲着。

他低着头,满脸通红,第一次安静下来。

铲到他面前,他脚前有两块。汪老师抬起头,望着他,仍笑笑地说:“让一下好吗,不然,我铲不成。”

他没让,流着泪说:“老师,我――我来铲吧。”

汪老师这次没推辞,笑着捶捶腰,把小刀递给他说:“真累了。好吧,铲净点啊。”

他点着头,蹲下,学着汪老师的样子,小刀在糖皮四边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接着,又一旋一铲,一块糖皮掉了。他铲得很细致,也很认真。

四周静静的,突然响起了掌声:有同学们的,也有汪老师的。

他仍在铲着,一下又一下。他没抬头,泪水一滴滴滑落在地板上。他走过的地方,地板一片洁净,水洗过一样。

其间,别的同学要来代替他,他摇着头,怎么也不让。他的心里,在惩罚自己。

铲完,他站起来,回头望望,心里竟漾满一种幸福感。

以后,校园里,一个问题学生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个勤奋礼貌的他。他清楚,那个下午,汪老师用一把小刀铲除了他心中的糖皮。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他”面对汪老师时的心理变化的词语。

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惩罚自己

2.请简要概括汪老师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没抬头,泪水一滴滴滑落在地板上。”请揣摩此时他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岁那年,父亲去世。

仿佛完整的天空,突然被撕裂了一角,她悲伤到不知所措,一夜之间,浑身长满了尖锐的刺,对所有的人充满敌意,包括母亲。

老师打电话来:“你们家小小,今天又迟到了……”她把头埋到课本之间,却竖起了耳朵偷听。母亲低声地说:“小小其实很懂事,我昨天上夜班,有点累,早晨做饭太晚了,全怪我……”

母亲在撒谎。她迟到,是因为蹲在地上看蚂蚁,一时忘了时间。

10岁那年,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几乎把所有的学生都夸了一遍,单单没有提她的名字。母亲不甘心,追着老师说:“还有我家丫头呀?”老师犹豫一下说:“她最近总是在上课时打盹儿……”

母亲愧疚地说:“我替人加工毛衣,孩子帮我绕毛线,晚上没休息好……”话音未落,就有一位家长,很不屑地说:“你是怎么当妈的,也太财迷心窍了吧?”更多的家长,却称赞她懂得心疼大人,真懂事。

“谢谢大家,我以后会注意的。”母亲慌不迭地检讨。她的脸,红得如同秋天的高粱。天知道,那些天,她迷上了故事书,每天晚上,躲到被窝里看到半夜。

16岁,夏天的一个中午,邻居跑来道贺:“你们家丫头真争气呀!居然考入了那么好的高中,将来升学一定没问题!”

母亲眉开眼笑地说:“我也没想到她能考得这么好,我很知足。”其实,她的中考成绩一塌糊涂。母亲千方百计四处求人,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才将她送入重点高中。

32岁,她离婚,又下岗。那天黄昏,母亲拉着她们出去散步。路上,母亲遇到多年前的老同学,阿姨连声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呀!你家丫头都当妈了!我还记得当年,她和我家孩子同班,作文写得特别棒,还在比赛中获过奖呢。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呢?”

母亲笑笑说:“她呀,现在每天就在家写字。你看,我身上这件毛衣,就是她用稿费给我买的,漂亮吧……”

阿姨无比羡慕地离开。想到自己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她尴尬地搓着双手,不知说什么才好。

不久,母亲买来一台二手电脑,她闲着无聊,开始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一年之后,真的有稿费单寄来。她取的第一笔钱,立刻跑到商场里,为母亲选了一件最漂亮的毛衣。

38岁,她离开小城,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每天写完稿子,她会习惯性地拨个电话回去,母亲和她聊天,总是笑声朗朗。直到那天,老家的邻居打来电话:“快来看看你妈吧!她突然中风……”

她飞速赶回,母亲在医院里昏迷了两天,竟悄悄去了。泪雨纷飞中,她想起几天前,母亲和她通电话,还说自己好好的,让她不要惦念。

她知道,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的谎言。

(选自2014年1期《37°女人》,有删改)

1.“她把头埋到课本之间,却竖起了耳朵偷听”一句中“竖起了耳朵偷听”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的脸,红得如同秋天的高粱”这句话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母亲的谎言”中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她的这种行为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铲除心灵的糖皮》

1.故意找茬/有些泄气/有点触动/满心感动

2.汪老师是一个慈眉善目、善解人意、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有着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老师。

3.示例:老师,对不起,以前我太不懂事了,是您用行动教育了我,我以后一定会改的,不再做问题学生了。

《母亲的谎言》

1.反映了她知道老师告状后既担心又害怕的心理。

记叙文考点范文2

近几年,省、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都有对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可见记叙文阅读的重要性。从选材看,所选的记叙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贴近生活,易于理解。材料更多的是选择反映人间真情、人生哲理、无私奉献的内容。从试题设置看,一般主观题占主导地位,但开放性试题越来越多,着眼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二、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等。如:

2012年的16题: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填写下表。

2.概括文章内容。如2008年的24题: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011年的第19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如 2009年的21题: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2011年20题: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理解题目的含义。如 2009年的20题: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2012年的20题:理解题目“一只空瓶子的温暖”的含义。

6.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如2009年的19题:做人应讲求诚信,卡夫卡为什么要欺骗小女孩?2011年的21题:陈乐平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车司机,他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列举出两点。

7.修辞手法的运用。如2010年的23题:读完全文后,模仿下面的句子,概括这位母亲的优秀品质,构成排比句式。母亲刚强、坚韧,令我感动; , ; , 。

8.主观开放试题。如2008年的28题: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被理解、关爱或理解、关爱他人的经历,请就其中一方面举例,谈谈你的感受。

三、考点解读

这里说一下几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记叙和描写无疑是记叙文中最重要的两种表达方式,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抒情和议论。

1.描写:是记叙文中写人状物常用的一种手法。好的描写常常可以使形象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2.抒情:即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记叙文中,抒情性的文字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强烈,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议论:即作者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它是议论文中的主要表达方法,但用在记叙文体中可以起到点染主题、评价事物、折射作者思想的作用。

四、方法指导

近几年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记叙文阅读考题的设置多是课外的美文,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有的是以物喻人,作者往往把自己的情思融于事物或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主题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注意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所起关键性的作用。

记叙文考点范文3

记叙文是指那些只摄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断,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以表达作者情感倾向或人生思考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记叙”为经,以“描写、议论、抒情”为纬。“记叙”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或生存环境;“议论”阐明作者的见解或寓理;“抒情”倾诉作者的心声与真情。记叙文阅读是培养和提升写作能力的基础。因此,记叙文阅读在历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一般占40%左右。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概括、思路把握、形象分析、主题归纳、感受启示、写法鉴赏、推测想象及精彩词句品味等方面的能力。命题的方式以简答题为主,兼以填空题、选择题、续写题,以及以考查阅读独特体验和感受为目的的开放式探究性试题。

阅读记叙文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弄清楚文章写的是何人、何事。此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此事,起因、经过、结果如何。二是重点突破,品味词句。即抓住文章集中描写人物的语段,特别是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句,或穿插在叙事中的景物描写、抒情议论性的句段,结合所处的语境进行研读,理解其含义和作用等。三是综合观照,鉴赏体验。即综合前两环节所获得的诸多信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主题思想做出鉴赏评价,并阐述阅读体验与感受。

【答题点拨】

一般说来,解答这类试题要坚持“注重整体感知,锁定问题指向,链接文段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追求准确表达”的总体性原则。但对于不同考点的题目,还得采取不同的策略。

1.内容概括题。这类试题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同学们解答这类试题最大的毛病是“急功近利,没有耐心通读文本”,往往习惯于“就题目,找答案”,总认为考试时认真阅读文本,会浪费考试时间。因此,对问题的回答常常出现“挂一漏二,片面偏颇”的现象。其实,只要同学们能够做到“带着脑子读文本”,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看清题目,明确答题要求之后,不要急于作答,而要将这些要求印记在头脑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通读全文,在通读全文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答案。即要学会捕捉那些与问题有关的,或对回答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句子”或“语段”,因为这些关键词、重要句就是正确解答问题的“钥匙”。譬如,概括《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特征。我们在通读全文时,先要找出描写白杨树的相关语段,然后在相关的语段中抓住最能表现白杨树特征的词语或句子,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丫枝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 “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再结合全文内容及自己的理解加以提炼概括,便可知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它象征了根据地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思路把握题。这里所说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线索。在记叙文中,用来作为线索的往往可以是人物的活动;可以是某种事物;可以是人物感情的变化;可以是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可以是某一中心事件。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譬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如果要理清其写作的思路,就必须认真阅读全文,接着要搞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发展的?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怎样?然后,便可以概括出“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写作思路了。

3.形象分析题。要想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一要通读全篇,缘事求解。因为事件是人物形象刻画的载体,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件才得以表现,所以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必须弄清文章记叙的事件及其前因后果和起承转合。二要注意刻画人物的方法。魏巍先生在刻画蔡芸芝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时,就综合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传神的动作描写,如写蔡老师假装发怒一事,“从来不打骂我们”的蔡老师居然也举起了教鞭,但就在教鞭落下的时候,却轻轻地“敲”在“我”举起的石板边上;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如“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我的蔡老师”等文字就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抒发作者对老师的无限思念之情,从侧面衬托了蔡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此外,文中还有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精致逼真的细节描写,等等。

记叙文考点范文4

供电企业安全培训,是各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训效果如何,从如下问题中就能得出答案:

最近的一次安全培训课中,首先设置如下问题请职工回答:六氟化硫气体广泛应用于高压断路器等电气设备中,目前有哪些标准、规范、规程与六氟化硫气体的特性有关系?很多人回答:“不清楚”。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

不少单位的安全培训,总是安排先听领导讲话,再听相关人员念教材,然后看录像,最后考试,结果是100%合格。

职工作为培训的主体,最想听什么内容?最关心什么问题?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任何解答,常常被忽略。相关人员的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讲解是否引人入胜,是否能联系工作实际,能否答疑解惑,常常被忽略。

有些单位在安全培训时,流于形式,年复一年学理论知识,局限于做读书游戏,好像只要将发的书本上东西学一学、考一考就达到了目的。这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职工感到学用成了两张皮,收效不大。如有的安全培训班,整天从理论概念到专业术语,从工作感受到纪律要求,职工越听越乏味,考试成绩虽然不错,但实际工作中或面对问题时,却一筹莫展,险象频出。“安全第一”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绝不是个别现象。

2.目的性太强,重理轻技

部分职工参加安全培训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那个“证”。一些单位的安全培训,也就只是完成上级或领导交办的一个任务。似乎除此之外,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如果一个人取得了“证”,却仍然没有安全意识,仍然缺乏安全操作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那么他在工作中也许是更加危险的人物了。

3.安全管理无创新 重罚轻管

虽经多年的安全教育,但一线班组“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顽敌依然存在,安全管理无创新,部分单位受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难以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程序监管,安全管理的职能自然大打折扣。那些一线班组的职工,作为安全生产事故的最大、最直接受害者,却又对安全生产的环境无权作出决断,一旦出了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处罚。有的单位在生产与安全、进度与安全产生矛盾时,往往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减少影响进度的管理环节,对安全隐患总是抱有侥幸心理。

综合上述问题,如何让职工感受到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如何让供电企业安全管理更有效?供电企业安全培训中,下列问题职工必须认真思考:

4.为什么要进行安全培训?如何提高职工素质?

职工素质通常是指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安全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职工素质的提高、实现安全生产是安全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安全意识培训、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培训、安全生产操作技能的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进行安全培训,首先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安全能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表面上看,经济效益与安全无关,而实质上,却是因为有了安全作保障,才能顺利达到实现生产的目的,并最终创造企业的效益。任何一起事故,都可能造成人的伤害和物的破坏,不仅剥夺了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还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物质基础。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是整个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企业要实现安全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安全培训,使每一名职工都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安全工作规程,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降低每个岗位的事故发生率。从这个意识上讲,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就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5.怎么才能安全?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将用品、设备等生产工具,原材料等生产对象和厂房、场地等生产环境统称为物。物的安全状态是与人的安全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是安全管理的物质基础,确实会减少事故。把安全工程带来的物的安全状态,转化为企业的本质安全。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广义的本质安全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则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影响人的安全行为。

6.安全管理,管理的位置占几分?

我们常说安全管理,但是整个社会注重的只是安全的工程性质,而非管理性质。安全牵涉到的不仅是安全工程,还要考虑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目前,各企业都在关注安全,安全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第一位的大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第一部门;安全是人力资源、投资管理、运营流程等一切经营管理行为的否决标准;所有事故都可以通过管理预防;事故预防可以产生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财富,人的伤害是最大的损失;管理人员对于事故预防有直接责任,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负责。要让职工感受到,落实责任是一切管理的核心,安全要从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员工的责任和企业的责任开始。

7.企业安全,谁该负责?

按照新的安全观,政府、企业和职工是一个利害共同体,安全生产维系着三者的利害关系。政府对大众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的和谐发展负责;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职工健康与安全、职工培训等提出了具体标准。企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公民,要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绿色利润;员工要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要及时报告及纠正不安全的状态及行为,不被伤害也不伤害他人。三方各负其责,安全生产,才能做到“企业有钱可赚,工人有活可干,政府有税可收”,实现和谐社会的安全发展目标。

8.企业安全,谁在负责?

国家、企业和岗位都有责任。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责任上移的现象。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崭新执政理念,国家出台年度《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和分解办法》。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表明了某些单位作为经营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的不到位。

从单位内部来看,多数单位勇于承担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负责人在安全面前如履薄冰,甚至“下班听不得电话响,半夜害怕敲门声”。其实最应该懂得珍惜生命的应该是职工自己,可是一些职工竟然认为安全责任有领导扛着,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安全责任,违章操作,违规作业,致使隐患不断,事故频发。责任上移的原因,就是认识上的严重偏差。

无论什么职务什么工种,只要承担具体岗位的工作,就应该对安全负责。企业里有“我”的岗位,所以,企业安全我负责!

8.企业安全,怎么负责?

安全管理责任缺位,是现阶段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每个职工真正地负起责任?现代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将过去单纯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状态,化为走进职工心灵深处、调动全体职工勇于负责的愿望。在此基础上,通过管理手段对安全责任意识持续强化,解决的是人为因素,探讨负起安全责任的思想和方法,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负责,环环有人负责。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并不意味着,安全仅仅是领导的责任。企业在它的内部需要找到责任的实际承担者,这才叫落实责任。具体形式就体现在组织内部的岗位分工上,企业和岗位职工分别承担法律责任,出了事故,企业管理者和岗位上的职工都脱不了干系。发生事故意味着责任缺失,一定是某个岗位没有尽到责任。

9.你真把“安全”当“第一”了吗?

对于企业,“安全第一”是说的最多的高频词,报纸上、电视上、企业领导讲话中、单位工作总结里、公司大门门楣上、工作现场墙上……

对很多人而言,“安全第一”太熟悉了,但被问及是否真把“安全”当“第一”了?,还真有些不好回答,甚至可能不知道。

我们要明白“安全第一”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事故就是安全生产。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病灶”——风险。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10.小结

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直接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的硬性指标。

记叙文考点范文5

赤水八中

黄雁翼

遵义中考语文试卷一直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试卷都是由“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构成,全面考查了考生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和写作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题型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试卷总体特点

1.试题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遵义中考语文试题兼顾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相对于以往的五年中考,今年语文试题的难度略有降低。题目由易到难的比例为6∶3∶1,无偏题、怪题。设题简单、明了,无审题障碍。如作文设题一目了然,考查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热点:2020年非连续文本阅读,提醒和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信息,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渗透人文素养,注重精神熏陶:试卷在选材上注重选择思想性、人文性强,文字优美的材料,如:2020年记叙文阅读《春风过处》,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注重人文素养和精神熏陶。

二、遵义近两年试卷考点综述

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注重积累,考查面广

“语文积累”“综合运用”这两个板块,出题形式呈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名句默写、字音字形(错别字)、词语理解与运用、病句辨识、名著阅读等几乎是必考考点,图表转换、句子的仿写(补写)为常考考点,而标点题近两年均未考查。

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一是“名著阅读”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一改往年“一题很容易,考查的都是偏基础的内容。二是“综合运用”的出题素材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一端午节”为主题,较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考查的知识点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2.阅读大胆创新,稳中求变

纵观遵义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记叙文必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交叉着考查。偏爱散文阅读是遵义试题的一大特点,。选材上文字优美,思想性较强,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记叙文考点包括: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重点词、句段的理解与赏析;鉴赏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把握常见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手法等。

说明文考点包括: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方法及作用;说明的顺序及结构;说明文语言等。

议论文考点包括:理清思路,论点归纳;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语言;拓展延伸等。

题型主要以简答题为主,辅以填空题和选择题。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遵义的中考阅读中,重新出现了选择题,这种趋势值得注意。这正体现了遵义语文试题“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文言文阅读考点包括:文言实词释义、句子翻译、文意概括、内容理解以及写作技巧的理解等。文言文的考查偏重基础,没有偏题和怪题,难度相对较低。如文言实词释义偏重于课下注释的词语,句子翻译考查的也是文中的重点语句,两道内容理解题也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稍加提炼、概括,并作简要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遵义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形式:采取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这种形式不仅能考查考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而且能考查考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在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课内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应当引起重视。

记叙文考点范文6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