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恨别鸟惊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恨别鸟惊心范文1
教材目标:1、诗意的赏读。2、从诗歌形象中找寻寄托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诗意与情意。
教学难点:如何还原诗歌的形象。
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取信息法——形象复原法。
学法:想象、联想、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A将要学习一首诗,板书学诗方法:知人论世,语言品味,形象复原,情意探究。B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隧道去感受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路历程(板出杜甫)。C讲解写《春望》时的时代背景及杜甫的个人情状(完成知人论世这一学诗方法)。
二、教师范读,学生充分朗读,板书思考点:①注释:国、时、破、深、烽火等词。②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③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
三、学生试读全诗,对学生进行字音、重音、节奏、停连、语气的简要评点。
四、学习《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过程。
《春望》主问题设计:1、春天见到了什么景象?2、改诗题。3、拍短剧场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问题设计:1、①他听到喜讯后,情感凝于哪一个字?2、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
分析题目后,让学生思考,春天见到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谈谈一二句的诗意,这时可将思考点中“国、时、破、深”等词的意思疏通。评点诗意后,“让学生”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岁月里,诗人最盼望什么?过渡到后二联的学习,先用原句作答,然后设计一个主问题,试改“诗题”的“望”字,可能会有“盼、思、愁”等字。
教师再点拔:盼家书,家书比黄金万两珍贵,是因为家书能知道家人的平安与健康,最后一句一个衰老憔悴的形象能知作者愁,愁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了。
小结诗的内容:所有的忘情悲怀都浓缩于一个愁的搔首踌躇憔悴衰老形象之中。板书:
我设计了一个过渡: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能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接下来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展示。
预设:选择国破城荒,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由繁华的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
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
过渡: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为家人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希望哪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乡。7年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他得到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他挥笔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后老师领读全诗,解读诗意,解读诗意时,我读一句诗意学生齐读原诗。
让学生思考①他听到喜讯后,情感凝于哪一个字?(喜字,可能“喜”“狂”之争。教师明确,“喜”为情,“狂”为喜之态势),为何而喜?有四喜,一喜官军平定,二喜国家安宁,三喜家人能团聚,四喜能回故乡,真谓是“千里洛阳一日还,千舟已过万重山”。②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高兴的泪,激动的泪。③小结,这首诗闻喜讯而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唱喜歌而喝喜酒,喝喜酒而思喜归,喜始喜终,是杜甫平生的一首畅快诗。
五、品评两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一首忧伤,忧伤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首喜悦到极点“漫卷诗书喜欲狂”。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情是诗歌的生命。
恨别鸟惊心范文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杜甫)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作者:欧阳修)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作者:韦应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作者:韩翃)
恨别鸟惊心范文3
1、表感动。如《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表感触;感慨。如《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表感叹。如《归来去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表感伤。如《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表感觉、感受。如《红楼梦》:“太夫人并无别症,偶感了些风寒。”
恨别鸟惊心范文4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作者:黄景仁)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孟郊)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者:杜甫)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曹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作者:杜甫)
母爱是女人心中是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作者:巴尔扎克)
恨别鸟惊心范文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恨别鸟惊心范文6
链接一:杜甫《春望》
【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诗歌情景兼具,感情强烈,格律严谨,气度浑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接着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情于景,为全诗创造气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蕴含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连,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诗人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侯的一封家书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因消息隔绝,致使久盼的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样的境遇很多人都有过,自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为战争的缘故,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象远方家乡的惨凄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无奈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要插不住簪子了。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链接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原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时所作。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初四,诗人当时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量报效祖国。诗人渴望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此诗感情深沉悲壮,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深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常常躺在床上;“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窘迫的生活现状。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表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也不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
可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
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年迈多病,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重任了。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年近七旬老人仍抱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深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诗人脑海中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思夜想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心声,是流淌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正气。辛弃疾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张元干有“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的感慨,这些不朽的精神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链接三:岳飞《满江红》
【原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赏析】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惨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为己任,转战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有朝一日能“收拾旧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