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 “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 巧用修辞 移花接木 反弹琵琶 设置悬念 写作

如果大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躯体,那么,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题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好的作文标题如同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的眼睛,会令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何画活“眼睛”,使文章标题吸引眼球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巧用修辞,文采飞扬

巧妙使用修辞方法,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可以让文题或生动形象,或含蓄有趣,或新颖别致,显得富有文采,使文章锦上添花。拟题时常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有:

1.比喻。如以“音乐”为话题,《心灵的变奏》、《锅碗瓢盆交响曲》等比喻新颖鲜活,令人过目不忘;又如以“挫折”为话题,《不可多得的老师》这个设喻佳题富于文学色彩。

2.反问。《丧志?》明确指出玩求知游戏能与学习紧密有趣地结合起来,非但不会丧志,反会增智、坚志。《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突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反问的观点鲜明。

3.设问。《幸福?幸福!》先问后答,以简驭繁,穿插标点,构思巧妙。《林黛玉非死不可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追寻其中答案。

4.借代。《黑白债》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我的病历诊断书》,借病历诊断书代自身缺点、毛病,很有创意。

5.对偶。《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少一分冷漠,多几许关爱》,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学生善于推敲的语言能力。

6.拟人。《耳朵挑食》把耳朵拟人化,以耳朵挑食为线索,演绎了真话逐渐失落的故事,抨击了社会不良现象。《地球就诊记》借以表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7.对比。《平凡VS伟大》、《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平凡”与“伟大”,“青春期”与“更年期”形成对比,使得标题饶有兴味、吸引眼球。

8.双关。《我心目中的灯》,文中的“灯”既指晚归时母亲为儿子亮的灯,又指迷茫时母亲的安慰鼓励,一语双关,内蕴丰富。《生命“诚”可贵》,文题中的“诚”一指“诚信”,二指“确实”之意。

二、移花接木,妙趣横生

对大家熟悉的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及成语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标题,常常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既是创新又有似曾相识之感,为大家喜闻乐见,具体方法有:

1.引用。

(1)引用诗句。

如针对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为题;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可引用诗句《夕阳无限好》作标题。

(2)引用歌词。

以“挫折”为话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以“我”为话题――《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可不敢唱》。

(3)引用名句、广告语。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合作”为话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仿拟(即旧瓶装新酒)。

(1)化用电视剧名、歌名。

《将睡眠进行到底》,仿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生动地刻画了小作者因作业的压力而缺少睡眠,于是上课时偷偷打瞌睡的趣事。

《掀起语文的盖头来》,化用《掀起你的盖头来》,写作者对语文的认识过程。

(2)化用广告语、诗句。

《读书就是爱自己》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观点鲜明。《国在山河破》仿诗句“国破山河在”,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3)成语俗语翻新。

《乐在“棋”中》谈对弈的乐趣;《前“腐”后继》讽刺某单位几任领导贪污腐化的行为。

三、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作文立意出彩的一种方法是反弹琵琶、反向立意,标题亦不妨如此。对传统言论、观点进行反说,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的标题必然不落窠臼,让读者一见钟情、怦然心动。

如读《愚公移山》写读后感,可拟题为《移山不如搬家》。以“竞争”为话题,可命题为《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等。

类似命题的最大特点是违反常情,如反映学习压力大、老师只重视优生培养等话题,可以《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我是差生我怕谁》为题。

四、设置悬念匠心独运

悬念就是疑团,俗称“卖关子”,其效果就是产生一种摄魄、欲罢不能的感染力和悬念美。可以从反差上制造悬念,如《理直气不壮,做“贼”心不虚》;可以怪生悬,如《100分,我恨你》;可以用设问制造悬念,如《明天我们有水喝吗?》;还可以添加标点符号或采用标点符号拟题来设置悬念,如《我最需要……》、《?――!》等。

这类命题方法有:

1.违反常情式拟题。

《以胖为荣》、《我是一个“服毒”生》。

2.借用数字式拟题。

①数学中的恒等式:《勤劳×高科技=致富》,谈勤劳、高科技与致富的关系。

②不等式:《7+1>8》、《成绩≠素质》,分别论述学习、休息与成绩、成绩与素质的关系。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作文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因此,作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却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们要努力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深入课程改革,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合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诱导式等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变教学为导学。为此,本人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

一、思考过程中渗透多向探究性

生活离不开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能从材料或题目入手,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尽可能多从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方面去综合考虑,是完全可以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来。

以“校园一角”为话题的作文,学生都极力地展现校园优美的一面,作文内容也多流于一般,写不出好文章来。我通过引导学生注意校园随处可见的纸屑、食品包装袋、饭盒等,从而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纷纷发言,从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治理校园环境的方法、学校的管理漏洞等方面入手,进而写出许多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

二、素材积累中渗透情景探究法

情景探究法要求教师创设探究性作文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平等的情感化学习氛围中进行探究性作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在素材积累中渗透情景教学法,让“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其创新积极性,使学生更乐于去探索未知领域。因此只有把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我曾经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一对新婚夫妇遇到车祸,千钧一发之际,新郎用力推开新娘,自己却离开人世……学生听后眼眶都湿润了,随即议论开来,在探讨“什么才是真爱”中,学生很快切入主题。学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畅所欲言,不只是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更多的是学会了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和审视。

此外,就作文命题或所给材料引发议论,或进行实物牵引,而引发其倾吐欲望,激发其写作欲望,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三、专题讨论中渗透合作探究法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或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以产生1+1>2的效果。

我根据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的趋势,尝试开展专题读写活动,即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一组含多文体的佳作,整理成册并写上序言后,自己仿作几篇,定期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少学生开始重视摘抄积累,学会写作时从不同角度去立意、选题。

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既充分地发挥了其主体能动性,又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锻炼了他们表达、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

四、写作训练中渗透自主探究法

探究性作文教学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写作。因为学生只有融进了生活,才有丰富的感受,才有写作的欲望,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叶圣陶曾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也就活泼地流个不停。”让学生自主探究作文,正是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如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中,学生的作文内容不是歌颂母亲,就是感谢母亲,总是给人矫揉造作之感,究其原因,是学生平时习惯于母亲的付出,对母亲的“伟大”并没有真正、切实的体会。面对这种情况,我便改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妈妈一天纪事》,要求学生对母亲一天的所有事情进行跟踪记录。对学生而言,这样的任务远比在教室里凭空想象有趣得多,也能促使他们对母亲的艰辛、工作的忙碌、无私的付出有更深刻的体会。

叶圣陶曾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无穷无尽的流出来。”

在写作训练中渗透自主探究法,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现实,让其认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并使其养成写日记、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活水”,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在新课标下,我们如何消除学生的恐作文的情绪,抛掉落后的教法,拓展写作空间,激发写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以说带动写作,让学生感觉到 “我能行”!

作文的口头表达,具有方便、灵活、经济,对习作质量不求全责备等特点,常开展这类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对于一个班级来说,由于学生习作水平差异性大,因此,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如果能经常交流一下自己的习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话,他们会进步的。当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老师、同学及时加以鼓励性的点评为好。这样的点评,让学生既享受习作的快乐,又明白努力的方向,感受到“我能行”!

二、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媒体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写作空间,引发写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不可避免的走进了教室的领域,利用现供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声情并茂的再现真实的情景,激活学生的大脑细胞,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在穿越时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得长河里自由游弋。

如在教学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并写出真情。这个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太熟悉不过了,然而熟视了便会容易无睹,便会失真,因为学生不动脑去想去写了。为此,我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了特定的情景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情感神经,开启了他们的心灵之门。

三、释放心灵,鼓励创新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秀才赶考前夕,为做不出文章而发愁,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其妻挺着大肚子问:“难道相公作文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难吗?”秀才惊呼:“夫人,你说对啦!你肚里有,我肚里没有啊。”

尽管是笑话,却道出了为文之道:必须肚里有!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也是这个道理。肚里有!有什么?在我以为,一个人肚里应该有诗书,有学问,有思想,有主见。这才是写作、创新的基础。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子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及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

四、激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作文,从而使作文常写常新,构建写作乐园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遵循新课标理念,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减轻工作负担,也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作文批改由老师一个人完成变成师生共同完成,充分发挥师生间的联动效应。我在作文评改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一系列训练和培养,从而形成了颇具个性,且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作文评改教学模式。下面以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母爱”为话题的学生习作《妈妈的眼睛》评改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我对作文评改教学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出示评改活动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使每课都学有所得

“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飘荡终归会迷路,你内心那座无价的金矿,也终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一样”。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预设教学目标,在于使教学有的放矢,使教学有据可循。根据本次作文训练要求以及作文评改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评改活动,让学生获得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和突破口,它指导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都围绕着评改目标展开。

二、课堂实战演习及其效果

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将准备好的习作范文《妈妈的眼睛》分发给学生。

1.课前五分钟激趣导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的语文基本能力

课前五分钟,学生思维还停留在课间玩乐的亢奋状态,我“深情”诵读学生习作《妈妈的眼睛》,目的是为了激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转移到课堂上。能被老师选中做范例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这是多数学生的认知心理。老师深情的诵读,更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学会倾听是口语交际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三点学会倾听的要求,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同时也为“说”做好准备。

2.范文评改,师生互动

上课后20分钟是学生听课效率的黄金时间,指导学生评点习作范文,师生互动,通过点评从而获取写作知识。

第一步:做“小小评论家”,围绕作文训练目标评点习作

师生互动,指导学生互助合作,侧重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引导学生评点。

根据学生阅历、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评点重心落脚在本次作文训练目标上,据此我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了两个问题:

(1)《妈妈的眼睛》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妈妈的眼睛》叙述了午休时,生病的妈妈为了让学习辛苦的女儿多睡两三分钟,但因自己生病很疲倦打了个盹,没有及时叫醒女儿,结果女儿迟到。女儿因上学迟到而责怪妈妈,当她看到妈妈因生病无神、愧疚的眼神,反思自己并理解妈妈的苦心,表现了妈妈爱女儿,女儿理解妈妈的主题。

(2)妈妈眼睛有什么特点?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

妈妈眼睛突出的特点是:无神(因生病)、愧疚(因自己打盹让女儿上学迟到)、懊悔(听到女儿责备)。

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汇总评点习作的得失。突出优点:①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妈妈爱女儿,女儿理解妈妈的主题。②能够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表现人物性格。除了上述优点,允许学生畅言自己的看法,比如:以眼睛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等。习作明显的不足:①语言表达上有句式杂糅的毛病。

②文章的内容不能表现“妈妈引导我走上正确的道路”这一主题。

品优秀作文,分析文中得失,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推敲出结果,从而达到以评促改的教学目的。

第二步:当“小老师”,针对习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师生共改

运用学习迁移,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作文修改中,即模仿课文文本的写作技法,读改结合,以读促改,通过修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修改文章,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习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开头和结尾,出现了明显的失误。学生比较容易发现,所以,我将重点落脚在指导改上。借鉴《背影》的开头和《藤野先生》的结尾,引导学生为同学出谋划策,并提出修改意见。

《妈妈的眼睛》开头写道:“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莫过于自己的母亲,这个人可以为你付出一切,为你不辞辛劳,为你任劳任怨,母亲做的一切我无以为报,我只能说我忘不了的是妈妈的眼睛。”文章起笔是颂扬母爱,母亲“伟大”,她为我“不辞辛劳”“任劳任怨”,赞扬母爱与话题的要求相吻合,能够表现主题。但“我只能说我忘不了的是妈妈的眼睛”,与前面的颂扬很明显联系得不够自然,很明显地出现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句式杂糅,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式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怎样才能使前后联系自然?小作者对妈妈的颂扬和引入妈妈的眼睛中间缺少过渡,只需要添加一句过渡的话,就能使两句之间的衔接自然。

文章结尾:“是的,妈妈也是人,妈妈也会累,我没有资格这样对妈妈。妈妈的眼睛富有魔力,正是因为妈妈的眼睛富有着一切,所以正确的引导了我的人生道路。谢谢妈妈,更谢谢妈妈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小作者的意图是模仿《背影》的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背影”的写法,这段文字除了在语言上句式杂糅外,还有就是文章的叙述的内容与小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不一致。当文中叙述的内容跟作者要表达的中心背离时应该怎样修改呢?妈妈“正确的引导了我的人生道路”,这种情感与文章所叙述的内容表达也不一致。我们不可能改材料,采用避重就轻的办法,只能改主

旨句。

三、学生活动,自改作文

文中修改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改得好,会妙笔生花;改得不好,会画蛇添足,越改越滥。改作文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以改促写。这次作文,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差异,做了不同层次的批语提示,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评语提示自改。学生活动时,老师进一步巡回指导,力求到达教学一课一得的目的。

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构思谋篇,有三种基本途径,即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

一、以小见情

“以小见情”就是通过对生活中人物细节的描写,如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表现蕴涵于其中的爱恨情仇。如孟郊《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这个最普通的细节,凝聚的是感人的浓浓母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这就是“以小见情”。

二、以小见德

人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行为是心灵的外现。人物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往往能够真实地表露一个人心灵的高贵与卑贱,可谓是“小动作大窗口”。如优秀作文《爷爷的癖好》叙述了爷爷的三个癖好:总喜欢购买本地的产品,说是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时产生的CO2;几乎很少购买肉、蛋、奶等食品,说是家畜的饲养,肉类包装、运输和烹饪会比植物性食物消耗多得多的能量;坚决不用一次性用品,说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三个小癖好,却让一个固执得可爱的“环保大使”的感人形象赫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三、以小见理

俗话说:“事虽小,理却大。”的确,有些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拿小事说理,贴近实际,通俗易懂,让读者更乐于接受。席慕蓉的《贝壳》即是以小见理的经典之作。文中写到,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里的生命虽短暂,却活得一丝不苟。与此相比,人的生命更长,更有优越性,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变“废”为宝,把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造得生动亮丽,焕发出无限生机,吸引读者的眼球,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小见大”的特点是结构紧凑集中,内涵深刻,它适用于散文、记叙文、小说等文体。“以小见大”手法灵活多样,有托物言志,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以物喻人,如杨朔的《荔枝蜜》、高尔基的《海燕》;有借事寓理,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张洁的《挖荠菜》等。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见大”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来源。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可以发现树叶把绿意留给人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粗糙的大手,可以引申联想:世界正是这样千千万万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使生命永恒……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

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是的。例如以“爱”为话题作文,倘若写“扶老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把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能有多深的思想性?同样的话题,若写晚饭后自己在房间里埋头用功,厨房里突然传来一声碟子被打碎的响声。“我”不禁心头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啊!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点明“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升华主题,文章就有了深刻性。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考生只要深入挖掘,就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道理,平凡中见不凡,无奇中见神奇。如优秀作文《习惯》写“我”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时间。有一次“我”提前上路,决定放胆走一回新路。虽然一路上忐忑不安,但我还是按时顺利地走到了学校。文章结尾写了自己的感悟:“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的心理在作祟吗?”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写得越细致越入微,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所抒发的情感就越充沛,所阐释的道理就越透彻。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老葛朗台临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仅是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