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药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药法

中医药法范文1

作为中医药从业者,笔者见证了鱼腥草、刺五加事件中药注射剂的信任危机,见识了国家药监局自2006年出台的针对中药注射剂技术、安全、标准的一系列通知通告……中药注射剂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直到2011年4月国家药监局下发银杏内酯注射液注射批文,距上一个获批中药注射剂文号已过去近5年。近年来中药注射剂步履蹒跚,也映射出中医药的纠结现状,若想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亟须国家对中医药的立法引导。

2011年底,汉丰药业成为西北首家通过新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今年2月,神威药业首家“非最终灭菌中药注射剂小容量(含中药提取)”通过新版GMP认证,意味中药提取新的规范开始执行。

系列标准的出台,促使企业不断对自身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升完善,孜孜以求。提高门槛会把一些软硬件欠缺的企业淘汰出局,而长期坚持技术革新,要求自我升级的企业产品安全性自然会高,当然,这部分企业的合法利益也需要得到保护。

前段时间,大家对归真堂“熊胆不是人胆,你怎知会痛?”褒贬不一,与此同时,也凸显出部分药材资源的稀缺问题,亟须法律保护。

一方面,“全民医保”大刀阔斧,中药材的用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加之看天吃饭的药农连遇灾年,使得药材价格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不投标快死,投标慢死”的安徽模式致使企业欲罢不能,使得中医药企业不得不动歪脑子偷工减料,忽视了药品的本质属性——质量。因此,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良好农业规范)药材基地的推行,药材价格的调控都需要指引。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给我们沉淀下来了无数名方、古方,同时,也被一些国家和地区所觊觎,他们正在试图借助高科技来破解我们的“秘方”,经过研发形成自己的产品和专利,莫要等到国人连用中医药给自己看病都要向外人支付专利费用,那时岂不悲哉!因此,亟待国家出台法律把国粹典籍里的“秘方”在国际上注册,从而形成自己的中医药知识产权。

2004年3月的《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中规定,自2011年4月30日起,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植物药需按照新指令注册,否则无法继续销售。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国家及地区不断强化对中医药的技术壁垒。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国内对中医药立法的“声音”,企业想有再好的国际化“大戏”也出不来。

中医药法范文2

关键词:《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煎药方法;煎药用水;煎药时刻

古人最重视煎药方法,方后必详细说明,认为若不按其法则药力微而功效缓,或不能达病之所[1]。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遗至近代,亦十分讲究,翻阅《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关于煎药方法的文章较丰富,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中药煎法的传承与发展,现将其理论分述如下,意为当代研究及临床提供借鉴。

1煎器

煎药的容器,中药煎煮最好用陶罐、砂锅或不锈钢器皿等,且需除去油垢腥腻才能使用,切忌铁、铝等易腐蚀器皿[2]。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应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煎药用水量,应根据饮片质地、吸水性能、煎煮时间长短、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但不宜中途再添水。各种水煎中药,应根据药性选择不同的煎药用水[3],见表1。煎煮中药前,应先用冷水将中药浸泡1~2h(除用醋、酒泡的药),至少也要20min。甚为可惜的是,只因便利省事,如今医家已不甚重视了,甚至完全忽略了。

3火候

中药初煎时,一般宜先武火(大火)后文火(小火),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4]。凡属金石及动物类药品,皆宜先煎久煮;凡属挥发性及芳香性之药,皆宜后入轻煎;发表药宜少煎片刻、热服,以取其轻扬之气,鼓动肌肤排泄之机能;攻下药宜急火,温服;补养药宜慢火,浓煎,则药之性味醇厚[5,6]。煎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min左右,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滋补药则在煮沸之后,用文火维持30~40min,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7,8]。

4煎药方式

煎药方式有先煎、后煎、久煎、暂煎、分煮合煎、丸煎、散煎、酒煎、蜜煎、空煎、去滓轻煎、麻沸汤浸煎等,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效而加以选择,见表3。

综上所述,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近代中医药期刊发轫于19世纪末,质量较高、影响较广,在西风东渐的大环境下,承载着近代中医药的珍贵文献资料,客观地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医药界的真实面目。煎药方法看似简单,把许多药材放在一起,加上适量水,置火上煮到相当的时间就可以了;其实却大有学问,必须煎熬得法,否则便不能正确发挥药效。相关研究在近代期刊中得到一定的重视,亦说明其重要性。整理这一时期的中药煎法,可为当代中医药临床提供借鉴,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 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四辑(9):327-330.

[2]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一辑(6):489.

[3]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五辑(18):408-411.

[4]段逸山.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第五辑(14):17.

[5]Chen, Y.,Li, X.,Chen, F. 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ephedra alkaloi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Acta Chromatographica,2012,24(3):475-487.

[6]Song, Xiaozhen,Xu, Jianqin,Wang, Tian et al.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enhances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glucose absorption in heat stressed pigs by up-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SGLT1 and GLUT2 mRNA[J].Livestock Science,2010,128(1/3):75-81.

中医药法范文3

    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是创新性较强的立法工作,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而此项法律制度的建设又是基于现实的紧迫性,目的是为了解决与中医药行业发展和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不容再回避和拖延。因此,在此项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从而保障其实效性。

    (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又从未间断的处于医疗实践的应用当中。立法保护的目的,是使中医药传统知识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人类健康事业和国家发展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大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已经被众所周知且广为利用的现实。不能因保护的目的而使中医药传统知识丧失可及性,阻碍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而应通过保护来促进其应用,实现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分类确权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中的首要问题是其权属不清,正是由于其权利主体不明,造成了保护机制和权益维护机制的缺失。面对现实中的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利用和境外投资者的商业掠夺行为,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来启动维权机制,制止侵权行为。因此,确权是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法律保护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对其有效保护的前提。当前,大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在我国医疗实践中被大家所共同应用,也就是为业界所周知了。与之相对应的,是有些中医药传统知识仍然掌握在个别的或少数的传承人手中,而并不被公众所知,也没有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两类传统知识在权属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已经为公众所周知、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应确认其国家所有权。因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中医药人才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属于全民族的财富。事实上也已经被全国中医药界所共同应用,已不可能将其界定为个人或某个组织的权益。只能确立这部分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国家所有权,由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国家作为权利主体,这是现实的选择,也符合基本的法理精神。对于那些仍然掌握在个别人或少数人手中、不被公众所周知、没有在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则应针对具体情况确认个人或单位为其权利主体。尊重和保障持有人的权利,能够鼓励持有人将秘方、秘技等不为公众周知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向社会公开,才能促进其更好地在临床中得以应用,也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立法思路符合基本的公平原则,也符合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立法思想。

    (三)体现价值原则

    中医药传统知识作为一种在商业上有用的信息,其本身是具有法律上的财产属性的,这种财产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在法律上赋予权利来体现。在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时坚持体现价值原则,就是在承认中医药传统知识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以法律上赋权的形式来体现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价值,阻止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不当占有和不当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的惠益分享。为了实现体现价值的原则,在立法中可以通过设定财产性权利和人身性权利两个方面加以规定。财产性权利主要可以包括赋予权利人对其持有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拥有使用权、处分权和惠益分享权等项权利。人身性的权利主要可以包括赋予权利人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权、冠名权和知情同意权等项权利。

    (四)国家利益原则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阻止国际投资者的无偿商业利用,并非是要限制国内中医药界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临床应用。因此,在进行法律制度建设时,我们可以明确地按照内外有别的方式进行规定,从而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对于已经为界内所周知、被广泛应用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在确立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仍然应该允许国内中医药界在临床上自由应用。这样的制度设计符合现实状况,也与国家所有权的法理并不违背。而对于境外商业组织使用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情况,则应该坚持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原则。境外商业组织利用我国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商业开发和利用应向我国相关部门提交申请,并按其利用程度支付相应费用。对境外投资者无偿利用和开发我国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有效制止和限制,是进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实现难度最大的一点。我们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和利用经济反制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对那些不经许可擅自对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商业开发的境外企业和个人,可以考虑建立限制其到我国境内开展营业活动,禁止其从我国购买中药材等原材料,禁止其产品在我国境内销售等相关反制措施。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中药材出产国,也是中医药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建立相应的经济反制措施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五)政府主导原则

    由于大量的中医药传统知识都处于为公众所周知、业内共同利用的状态,其使用、传播等方面基本都处于自由状态。这种现实状况为中医药传统知识权利保护机制的运行造成了较大困难。例如,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开展境外维权活动等都需要高昂的成本,实施难度也很大。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权利保护机制,强化政府在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已经进入业界公知状态的中医药传统知识,要在确立其国家所有权的基础上,明确由特定政府部门来代表国家作为权利主体,行使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在现实状态下,只有政府部门和在政府部门主导下的社会组织才有可能有能力行使好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所有权,才有可能履行好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历史责任。

    二、立法进程上的基本原则

    业界呼吁对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进行立法已经多年。国家启动《中医药法》的立法工作,让我们感到建立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成为了可能。但是,系统的制度构建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把握好立法进程,加快进行针对性的立法研究,推动相关法制建设。

    (一)先易后难原则

    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在进行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过程中,要依靠《中医药法》建立起制度框架。对于相对成熟的内容和操作性强而又易于组织实施的内容应首先出台规定。对于立法研究不足、实施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暂不做规定,留待日后完善。总之,要先做到“有法”,然后再从“执法”的实践中去积累经验、促进立法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法律制度。不能不顾实际操作可能而盲目立法,更不能因为有难点和疑点就停滞立法。

中医药法范文4

鼻鼽是指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中医辨证常分为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伏热等证,其中尤以肺气虚寒为多。笔者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并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选择肺气虚寒型鼻鼽患者80例,并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7年11月(海口)修订的“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就诊时间为2006年8月-2007年8月,年龄10~50岁,病程1~15年,均不合并鼻息肉、哮喘。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10~50岁,平均33.5岁;病程1~15年,平均5年。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1~50岁,平均34.5岁;病程1~14年,平均4.5年。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①中药汤剂:黄芪30 g,石菖蒲、石榴皮、蝉蜕、白芷各15 g,乌梅、地龙、麻黄(先煎)、白术、防风、辛夷(包)各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②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生理盐水和双黄连注射液混合液行鼻雾化吸入10 min,每日1次(使用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吸入机)。③采用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生产的DL-CⅡ五官超短波电疗机理疗,辐射器对准患者迎香穴、上颌窦区,理疗15 min,每日1次。④耳穴压豆,选穴:内鼻(在耳屏内侧面下1/2处,即耳屏4区)、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1、2区之间)、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风溪(耳轮结节前,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 cm×0.6 cm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胶布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0.5~1 min,每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

2.2 对照组

口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70410),每次10 mg,每日1次;10~11岁儿童口服5 mg,日1次。鼻腔喷内舒拿(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X20000258),每日每侧鼻孔2喷(50 μg/喷);10~11岁儿童每日每侧鼻孔1喷。早晨喷入。

2.3 疗程

2组观察周期为14 d,并于3个月后随访1次,分别统计疗效。

3 观察指标与方法

根据症状、体征分级分别计分。①喷嚏:一次连续个数3~9个计1分,一次连续个数4~10个计2分,一次连续个数≥15个计3分。②流涕:每日擤鼻≤4次计1分, 每日擤鼻5~9次计2分,每日擤鼻≥10次计3分。③鼻堵鼻痒:偶有间断计1分,介于两者之间蚁行感,但可忍受计2分,几乎全天用口呼吸蚁行感,鼻痒难忍计3分。④鼻甲肿胀: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尚可见计1分,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腔底)之间尚有小缝隙计2分,下鼻甲与鼻腔底、鼻中隔紧靠,见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息肉形成计3分。

4 疗效标准

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2],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计分的总合按下列公式评定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

5 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显效18例(45.0%),有效17例(42.5%),无效5例(12.5%),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27例(67.5%),有效10例(25.0%),无效3例(7.5%),总有效率92.5%。经Ridit分析,2组比较,u=1.73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随访再次进行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15例(37.5%),有效17例(42.5%),无效8例(20.0%),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显效11例(27.5%),有效12例(30%),无效17例(42.5%),总有效率57.5%,经Ridit分析,2组比较,u=1.30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 讨论

根据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本病不难诊断,关键在于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人之禀质有偏”,“亢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喷嚏,鼻流清涕。”《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以扶正为主,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药治疗肺气虚寒鼻鼽虽然见效慢,但远期疗效比较好,效果稳定。方中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自汗,或表虚易感风邪者;辛夷、白芷祛风通窍,主治鼻渊,用于鼻塞、流浊涕不止、前额头痛;乌梅、蝉蜕、石菖蒲开窍宁神、润肤止痒、抗过敏;石榴皮为收涩药,收敛清水样涕;地龙配麻黄,一寒一温,清宣肺气,用于治疗过敏性反应引起的鼻塞。诸药相合可益气祛风、开窍止痒。耳穴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机体局部与整体的相关性。耳穴为全身疾病的反应点。内鼻、外鼻可通鼻窍,抑制鼻黏膜分泌,消除局部炎症和水肿;风溪、肾上腺、内分泌抗过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肺宣肺益气固表。

诸穴合用治疗肺虚感寒鼻鼽可起到疏通经络、抗过敏等作用。鼻雾化吸入起到抗菌消炎收缩鼻甲的作用,超短波可促进鼻部血液循环,提高鼻腔抗病能力。本观察结果显示,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肺气虚寒型鼻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中医药法范文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抑郁性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抑郁性失眠的 52 名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服用刺五加和谷维素,治疗组同时加服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两组患者均符合心脾两虚,肝肾不足之症。结果治疗两周时,治疗组失眠及躯体症状明显好转率高于对照组(χ2=19.76,P<0.01);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6.9%和23.1%,总有效率前者为92.3%,后者为42.3%。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17.68,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4.56,P<0.01)。结论四物汤合归脾汤治疗抑郁性失眠(心脾两虚,肝肾不足之症)效果好,起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小。

【关键词】 抑郁性失眠症; 四物汤; 归脾汤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hinese medical therapeutics on depression insomnia.Methods52 patients who were dignosed as depression insomnia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both took Radix abanthopanacissenticosi and oryzanli, at the same time,the treatment group took Chinese medicine Siwu Decoction and Guipi Decoction.The two groups both comform to the disease of weakness in heart and spleen as well as liver and kidney.ResultsAfter treatment for two weeks,the obvious recovering rate of insomnia and body symptom in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χ2=19.76 P<0.01); After eight weeks, the curing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76.9%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1%.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 of the former team was 92.3% and the latter was 42.3%.The curing rate (χ2=17.68,p<0.01) and the total efficiency rate(χ2=14.56,p<0.01)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Siwu Decocion and Guipi Decoction have good effect on depressing insomnia (weakness in heart and spleen as well as liver and kidney).

Key words:Depression; Insomnia; Siwu Decoction; Guipi Decoction

失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一般包括睡眠时间、深度及体力的不足。可以有入睡困难,频频醒来以及早醒等形式。国外的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大约 33% 的人出现过睡眠障碍;有 17% 的人为严重失眠。失眠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大约为 20% ,发展中国家大约在10%以上[1]。失眠在普通精神科门诊中占很大比例。失眠是作为一个症状通常不会引起医生的注意,病人也不会向医生述说导致失眠的原因。药物的滥用和依赖性给病人和家人造成极大的负担和伤害。抑郁导致的失眠即使是一些较大的综合性医院也往往容易被漏诊,从而延误及时的治疗。由于人们对失眠的识别诊断率很低,大约只有1/5 ~1/4 病人得到正确诊断,仅有 1/4~1/3 的病人得到有效的抗抑郁治疗[2]。因此,抑郁性失眠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笔者在2004-03~2006-04运用中西药结合疗法治疗抑郁性失眠患者 26 例,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自2004-03~2006-04在门诊就诊的105 名女性失眠患者,其中在校大学生 76名,占就诊比例的 72.4%。患者的年龄在 22~35岁之间。平均失眠史 9.5 个月,均有服用镇静剂及养血安神类药物的病史。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严重的入眠障碍,早醒,每晚睡眠时间少于3~4 h,多梦,日间精神疲倦,晨起精神低落,无端烦恼,对以前喜欢的事呈无欲状,伴头晕、心悸、四肢无力、倦怠等一系列多系统的功能不适症状。排除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家族史。

1.2 中医证候失眠、头晕、头痛、心烦易怒、潮热盗汗、四肢倦怠、健忘、心情抑郁、纳呆。舌质暗,苔薄白腻,脉弦细数。

1.3 方法

1.3.1 本着患者自愿的原则,对105 名失眠症患者进行抑郁症自评量表(SDS)[3]的问卷调查,统计个人总分值≥50,符合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即 CCMD-3 诊断标准,中医症状为心脾两虚、肝肾不足者52人(其中大学生患者35人)。将这52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人,在8周内停用任何镇静剂。

1.3.2 治疗组服用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黄芪 20 g,当归10 g,熟地6 g,白术6 g,川芎10 g,茯苓10 g,柴胡10 g,泽泻15 g,白芍10 g,炒枣仁20 g,党参10 g,远志10 g,五味子15 g,勾藤15 g,珍珠母20 g,丹参15 g,女贞子10 g,陈皮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1剂/d水煮温服,同时加服刺五加片,3次/d ,5片/次,谷维素30 mg,3次/d 。共用8周。

1.3.3 对照组服用刺五加片,3次/d,5片/次,谷维素30 mg,3次/d 。共用8周。

1.3.4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中“不寐”拟定。卧床30 min以内入睡,每晚睡眠时间大于6 h,睡眠质量提高,白天精神状态良好,伴随症状消失为治愈;卧床1 h 以内入睡,每晚睡眠时间大于4 h ,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睡眠状况没有改善,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5]。

1.3.5 统计学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服用药物2 周后时症状好转率比较睡眠及躯体症状改善、好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9.76,P<0.01)。结果见表1。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症状好转率比较(略)

2.2 用药 8 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76.9%,对照组治愈率23.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7.68,P<0.01)。结果见表2。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例(略)

2.3 治疗组与对照组 8 周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42.3%,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χ2=14.5,P<0.01)。结果见表3。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略)

3 讨论

抑郁症的治疗有中医中药治疗和西医西药治疗两大类。中医中药治疗,有中药治疗、中药方剂治疗、针灸和中医心理治疗。西医西药治疗,有休克疗法、音乐疗法、胰岛素昏迷疗法、西医心理疗法。

抑郁症在祖国医学中,属“情态疾病”中的“郁证”。“情志”中的“情”是指情绪情感而言。宋代陈无择提出“情”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惊、恐等情绪情感;“情志”中的“志”是指情感情绪体验和表现而言。《黄帝内经》一书中提出“志”有五志,即喜、怒、忧、思、恐。五志是五脏功能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即心主管喜,肝主管怒,肺主管忧,脾主管思,肾主管恐的情绪体验和反应。五脏中的心作用最大,在人的情感活动中起主导统帅作用,因为:“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神是指各种心理活动。明代张景岳认为“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这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所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类经·会通类》)。“心神”活动过程,也就是心理(精神)活动的过程,即认知、情感、意志活动过程。五志除有情感情绪体验表现的功能外,还有调和气血的功能[6]。本文治疗抑郁性失眠,一方面考虑从疾病入手,即心脾两虚,肝肾不足。另一方面从患者的情感着眼,辨证为:患者大多有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失眠、心烦、怔忡、健忘、四肢倦怠、纳呆;阴血损耗,肝肾阴虚而潮热盗汗,心情抑郁。肝血虚,阴不敛阳,肝阳上亢而头晕、头痛。其病机主要是肝血不足,肝气郁结贯穿其始终(身体及社会、家庭的诸多压力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压力更不能及时宣泄所致)。肝主藏血,血舍魂,肝血不足,魂不能藏,就会出现失眠;肝主疏泄,肝气通则心气和。肝失条达,气机失畅,心气郁滞,心神失主,故夜不能寐。故肝、心同治对于抑郁性失眠应有独特的意义。四物汤偏入肝肾以治血虚,归脾汤偏入心脾而治心脾血虚。方中加入柴胡、泽泻而调和阴阳,治失眠,党参补气而治四肢倦怠,加入五味子收养心气而安神,钩藤熄肝风而治头重眩晕,且有调理血压作用及镇静作用而治心烦,珍珠母潜肝阳安神,女贞子可滋补肝肾之阴,加入丹参、陈皮可活血行气,凉血安神。诸药合用可补心血健脾胃,滋补肝肾之阴。

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作用,主治心脾两虚所致的心悸、胸闷、气短、失眠、面色无华、腹泻、腹胀、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腻、脉细滑等。其可升高血清雌二醇(E2)水平,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 )的水平。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服用刺五加和谷维素虽然能够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部分患者的失眠症状,但疗效远远低于治疗组,说明抑郁症所致的失眠是一种综合性的心身疾病症候群,只依靠一至两种药物很难奏效。祖国医学将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辨证施治,因人而异,不但调节人的五脏六腑,还考虑临证时的引起情感疾病诸因素的存在,从而将“情”“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研究表明,慢性失眠症患者中大约 1/3~2/3 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而且内源性抑郁患者中大约 95%存在失眠。笔者统计的 105 名失眠症患者失眠症状持续时间均超过四周以上,符合慢性失眠的标准。而慢性失眠存在着必须治疗的指征,应进行病因方面的诊断。而典型的抑郁导致的失眠是以早醒为特征的睡眠较浅而且不稳定,易于惊醒,醒后不觉解乏,疲劳感明显,早上起床后最重。最近的研究证明,大约 46.5%失眠患者伴有各种精神症状,失眠患者比正常人产生抑郁的可能性高出近 25 倍,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7]。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氟西汀等 5-羟色胺再回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抑郁症,虽然疗效较好,但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耐受力易受影响,容易造成中途停药,故抑郁症的复发率难以控制。而中药方剂因人而异,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证型而采用灵活的治疗方法,有望为治疗不同证型的抑郁性失眠症开辟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目前关于中药汤剂治疗抑郁症失眠的报道较少,笔者运用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肝肾不足的抑郁性失眠疗效快,治愈率高,副作用少,保留了中药汤剂组方灵活的特点,疗效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抑郁性失眠患者所占比例较多(67.3%),而该群体往往自行服用镇静剂,几乎不寻求中医药的治疗,容易丧失最佳治疗时机,故应在学生中开展此方面的宣传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兰萍,郎森阳,姜风英.心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39.

[2]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

[3]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4.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

[5]傅喆敦,张鸣,袁杰.加味抑肝散治疗更年期失眠30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35.

中医药法范文6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