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1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达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高超的艺术性。笔者认为高超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具体如下:
一、课堂语言应该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更易感人,更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身心都高度集中到教学过程中,不致于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
首先,教师应该把握住语言的感情阈值及感情流量。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客观外界信号刺激人的大脑便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这种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感情才能开始发出。这个一定的“强度”即为阈值。因此,要以情动人,就必须有超越阈值的感情刺激信号。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必须高度进入角色,力争达到“情自肺腑出,方能入肺腑”的境界,从而达到“情见于辞、情发于声、情触于理”之效果,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自己“灼人”的力量,收到感人的效果。
其次,教师应该把握住语言的感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语言的抑、扬、顿、挫等方式,体现出不同语言的感彩。同时,根据授课内容的发展,时而低声细语、时而大声疾呼、忽而声色俱厉、忽而婉转动听。这样,以表情、语调作为课堂语言的辅助工具,就使授课内容与讲课激情高度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
二、课堂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精心组织,应该选择确切、精辟、通俗、常用的字、词、句使课堂语言形象生动而通俗易懂。其次,课堂语言还应讲究语法规则,且言简意赅。竭力使字、词、句等各级语言单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不主次不分明。再次,教师在课堂中举例、取喻都应是学生易于接受且是喜闻乐见的。
三、课堂语言应该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趣味和幽默可以说是课堂语言的引擎。它们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启迪学生的智慧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就好像催化课堂的“酶”一样,如果投放适量的话,一定会使课堂的“化学反应”充满活力。
古人说:“启其蒙而引其趣”。这就是说经过启发引导,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语文老师解释成语“欲盖弥彰”时,就可以巧妙地用另一富有趣味的成语典故“此地无银三百两”来说明其意义。这样,学生就在笑声中很自然地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再如,物理老师可以由一队步兵正步过桥导致桥塌的故事来讲解“共振”的原理。化学老师可以由“坟山鬼火”来解释磷燃烧的道理。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趣味。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记住了知识,而不把理解记忆知识当成一种负担。当然,我们提倡课堂语言应该富有趣味性,并不是要教师讲一些轻佻、庸俗、油滑、无厘头的笑话,来哗众取宠迎合学生。这样不仅会大大地偏离教学主题,而且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紧张和疲劳,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四、课堂语言应该推理严密而环环相扣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2
一、对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期待着学生的进步和提高,因为这种进步和提高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同时,学生也期待着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这种关注和指导将转化为日后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师生双方都在期待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形成教与学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能让我更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没有结束的过程,关键就是学生的提问,也就是学生的思考。每节课后,学生的困惑仍然存在,这是应该充分重视的学习状态。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拯救被压抑的激情,要求学生用头脑去学习。在实践中,我选择的突破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困惑提出来。
由于长期的磨合,我的学生渐渐习惯了通过提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提问让我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全新的学习状态。最初,浅层次的提问比较多,大多出于对历史情节的好奇,到后来,提问开始反映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开始提问的风气也不浓,敢于提问的学生也不多。现在,提问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提问中,他们开始关注历史学习的方法,关注老师讲解的合理性,讨论教科书陈述的科学性。因为发现了问题,他们开始争论,有的提问已经对我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学生没有论据,因此而求援于老师。因为一个推理而困惑,又因为一个困惑而期待,这个提问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
2.能让我更为全面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提问也改变着我的教学。学生提问水平参差不齐,要求深浅不一,涉及的知识内容飘忽不定。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与学生形成互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常常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前的一些积累已满足不了新的求知,弄不好还要出笑话。在这些问题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大量地阅读各种门类的不同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我的教学也因此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还不得不深入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合理性。学生的一个提问,可能意味着一个知识体系的漏洞,看似肤浅的问题,可能会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失误。
其次,学生的提问也不断地修正着我的教育理念,使我意识到:疑惑仅仅是学生个人的心理状态,只有通过问题提出来才能成为质疑能力。因此,不仅仅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由于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路径,教师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要探究、讨论并回复,要让学生感受到因提问而得到的收获和喜悦。这样的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对课堂教学有效的思考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一切都源于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在我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讨论法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所谓“小组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讨论的过程重在交流,一般先是通过交流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后经过讨论达成集体共识;讨论的过程又重在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弥补个体在思维、精力、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发挥集体的力量,变“势单力薄”为“人多智广”。具体做法是:
1.有效组合。长期的实践证明: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帮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还要注意小组成员的性别协调及性格互补。
2.别具特色,各司其职。为了增强小组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每次带一个新的班级,总会让他们先为自己的小组起个个性化的组名,希望在组名的感召和激励下,能够吸引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几年来,我的每届学生都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2007届的“群英”、“神话”、“无双”等到2009届的“天道酬勤”、“六鼎记”、“六锅头”、“一塔湖图”等每个组名都不同凡响,别有新意。
这些别具特色的组名,使小组成员首先有了共同的期望和目标,也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当然,组内成员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也是至关重要的。我的策略是:每个组员都要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协调员、检查员等,并采用角色定期互换的办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担当不同的责任,从而在各种不同位置上得到体验和锻炼,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对课堂教学高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教”有“学”,大部分老师往往强调“学”的高效,而忽视了“教”的高效。那么,如何使“教”既高效,又使“学”高效呢?我的经验是:学案教学。
导学过程由教师课前设计好本课导学内容。当然既要体现本课的重难点,又要体现本课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根据导学的内容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导学案既可以提前发给学生,也可以当堂发给他们,这视需要而定。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组内讨论,达成共识,对于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间进行分享学习,各组之间有异议的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地给予讲解,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3
【关键词】科学课堂;自主;高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仅了解科学知识,而且着重于每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科学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需要与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引导被好奇心所激发的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然后与他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从而实现情感侧面上的“学会”与认知侧面上的“会学”的有机统一。
一、时间保证,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学生们更喜欢了,但也给教师们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活动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不可预测,活动时间的控制难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此外,还要严格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每次只可以有一个变量,让学生从中发现变化,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的严密性与正确性。因为假若变量过多,孩子们则会产生混乱,还会分散注意力。另外还必须注意活动的材料,要有选择,否则吸引了学生的所有注意力,就会影响到体验活动的实效。因此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的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引领学生开始关注线圈匝数(或电池节数)的变化对电磁铁的磁力的影响了。线圈匝数在逐渐变多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通过“吸起铁钉多少”的研究,引出“电磁铁磁力的磁力大小”这一现象的观察研究活动。
二、材料充足,学生高效学习的源泉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上不仅关注教师的“教”,还必须评价学生的“学”。《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不但少了,而且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最具特色的是每一课时,每一单元都由一个个的活动建构,因此,教师所要考虑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行为自然也应该起变化。特别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的是:这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学生可能会做些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学生可能对什么感兴趣,什么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憾?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错误的结论?最终他们又会得到什么?也就是要“用好教材”。如上《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就选用什么电池,什么样的导线?教师提供好供学生研究,便于学生通过研究,发现差异,通过实践讨论。《给冷水加热》一课,教科书设计的方法:也是一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同时又是一个可以引出进一步探究活动的方法。它是引发本单元后续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加热活动中,我指导学生不仅要观察冷水是否变热了,更要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还有其他变化吗?学生通过亲自做实验,过一儿,水袋会慢慢浮到水面上来。同时,我又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把这一小袋加热了的水放在冷水里,它是沉的还是浮的?”这是引发探究问题的重要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是接下来的关键。我在这部分教学中通过自学提示以及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正确探究。科学课提倡亲身经历活动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实践这个新理念时,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好这些材料的使用效益,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
三、适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关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家也知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显得很重要。该什么时候指导,指导的程度如何?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指导,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指导,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教师的指导将是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如在上《设计制作小赛车》一课时,当学生做好小车在试车中,就有许多同学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怎样让车是可以跑得更快、更远?”“怎样使车包起来平稳?”……试车中这些同学按自己产生的问题调整着自己原来的方案,并设计制作新的小车,进行试验,试验中发现更多的内容。所以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对有关需要并不强烈,处于待激活状态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巧妙设疑,引导探索,促使学生产生再需要,以调节他们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主动发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特点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扶植和加强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对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比如在《冷和热》单元中热传递这一内容,我将一小杯热水放入一冷水槽中时,有的孩子就提出“小水杯周围冷水比外圈冷水温度会更高、会更热些”。于是我就请他拿着水温计到前面亲自来测量,来比较,终于他发现水槽中所有冷水的温度水温上升是一致的,没有区别。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还能边实验边记录,并能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旧思维模式,而改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
五、自主研究,学生高效学习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以学生参与典型经历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以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活动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不同可采取多种多样的类型,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经历的机会。
1.搜集信息
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机会,因势利导,指明有效的途径,帮助学生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源。如拓宽课本知识,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撷取媒体信息,观看自然科学影视片,收听广播等,摘记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建立个人信息卡,摘录“动植物之最”、“气象谚语”、“科学观察日记”等。
2.观察
观察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工具对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从而获得对自然事物的感性知识。是给学生提供直接经验的主要活动方式。适合农村小学生观察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岩石,他们能把当地常见的砂岩、砾岩、石灰岩带来;教师再提供少量不常见的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长石等,这样主次结合、展开研究,既突出重点(砂岩等),又兼顾个性(花岗岩等),更培养学生的兴趣:想不到,这些常常被自己忽视的东西,还能派上大用场。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4
关键词:合作;分工;习惯;时机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94-01
1.穷则思变,课堂教学新理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虽然,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必须穷则思变,寻找出路,
“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去学,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有无穷的动力和精力,他的每一根神经都会投入近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与时代潮流相结合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将历史知识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揭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培育学生健康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材料,拓展延伸,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时,告诉学生: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纵观中国历史,火药发明后虽被当作武器使用,但更多的是被中国人用来做喜庆或祛邪的爆竹。可是,当火药传到欧洲,便成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手中锐利的武器,不仅把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而且凭借其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东方大国的大门,从我国掠走大量的财富和国土。
发明火药,使国人惊喜骄傲;但固守不前,不去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落后就要挨打受屈辱。 现在我们国家发展经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习世界各国一切先进技术来发展自己。只有人人自强不息、奋发努力,才能民强国富,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1 尊重是实施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一位哲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尊重孩子的差异,赏识孩子的成功,教育之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蹲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教师不仅要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以广阔的视野引领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独立的人,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回应。
3.2 赏识是实施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赏识是一种爱,是一种心与心沟通交流的情感基础、是一束阳光,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养分、是一种责任,是师者传道授业的情感包容。赏识能使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任何人都渴望自己被肯定、被接受。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有强烈自卑感又缺乏自我评价的学生,赏识和表扬的色彩应更强烈些,要用心灵的呵护不断增强学生的勇气。
3.3 和谐是实施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养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就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是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美在和谐。"历史课堂的和谐是师生情感的流动,它是一种看不见但感受到的美。教师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步入讲台,用激情感染学生、感召学生。只有酿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经营好高效历史课堂,为学生大胆的质疑、探疑,大胆的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发挥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要把教学重心从“重教”转到“导学”上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4.1 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5
一、以学定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除了要把握课标、钻研教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学生。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主张:学生已经会的,不需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必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教。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来透视文本,综合考虑学生“已学的、应学的、能学的”内容,确定出学生在每节课要学的内容。
例如,我们在设计三年级《花种》这篇精读课文的时候,在综合考虑课文的文本特点、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认知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作者描写花开放时措词造句的方法,适当揣摩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从而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本课的第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我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1)阅读课文,理解内容。课文写了哪几种花?它们分别在什么时候开放?(2)朗读课文,领悟写法。课文是怎样描写每一种花的开放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想象这种花开放的样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粘贴花钟,积累语言。在黑板的“钟面”上标出这几种花的开放时间,揣摩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试着看“钟面”练习背诵。(4)迁移运用,练习表达。出示课前搜集的一些花开放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种花,像课文一样写它们开放的时间和样子。
实践证明,站在学生的角度,立足学生的既有水平,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是高效教学的必经之途。
二、顺学而导——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课堂教学是在多元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现场生成性的特点。但课堂教学又是有明确目标、有具体内容的活动,事先必须有周密、详尽的预设,而要顺学而导,达到“有效交往”的要求,就必须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鸟儿对着灯火唱完了歌,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同学们想象一下:看着灯火,鸟儿在想些什么?”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树非常可怜,被烧成灰烬了。”教师原来的预设是希望学生谈谈鸟儿对友情的忠诚,显然学生并没有回答出来。此时,教师并不慌忙:“树可是你的好朋友啊,你这么说,并没有让大家觉得你跟他的感情很深呀!”另一个学生继续发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又看,心里想:树怎么变成了火柴了呢?”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问答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你是不是想说,鸟儿看了又看,心里想:你真的是树吗?你已经变成了火柴、变成了灯火了吗?”经过教师的不断诱导,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终于有了清晰的认知:“我睁大眼睛,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心里默念着:树啊,我知道,当灯火闪烁的时候,你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这是我最后为你唱歌了,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你永远都是我的好朋友……”
教师面对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了始料不及的问题,这正是课堂教学极具生成性的体现。然而,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水平,灵活应变,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在生成过程中的即时预设呢?在这个语言训练的环节中,学生的想象脱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教师并没有生拉硬套地把学生的思维导向自己的教学思路,而是顺学而导,不露痕迹地牵引学生的思维,使生成和预设走向了统一。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交往、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信息、新问题,学习需求和内容也不断产生。这样的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读学结合——实现终极目标
长期受阅读教学重“读”轻“写”的风气影响,许多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时,总是潜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体验情感、学习知识上,“写”的训练常常被忽略了,致使“写”成了“弱势群体”,这是对语文学科终极目标的认识不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而是中点。学生能运用、会运用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优劣、高下的重要指标。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读与写要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实现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
如三年级《猫》一课,构思新颖、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如果仅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并教育孩子应该像作者一样爱护小动物”显然是不合适的。语文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在语文学科的特点上,让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上得到发展与提高。上述传统教学目标指向“错位”,势必会造成教学的高耗低效。如果我们能强化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意识,关注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就不难拟定更完整的教学目标。我们把目标调整为: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对猫的喜爱之情的;练习写一种小动物。
学生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靠的是语言的积累和语言实践。调整后的教学目标,纠正了前者在语言运用能力目标方面的“缺位”,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引导他们积累了语言,训练了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课堂教学必定是高效的。
四、授之以渔——提升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才能达到“不教”之目的。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迫切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法指导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多想办法开辟知识迁移的通道,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知识迁移意识,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在精讲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及时总结写法、学法,点明了中心句与分述句的关系:“谁能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像这样先用一句话概括出段落的主要意思,再用几个句子分别详细描述的写法,就叫总分写法。这种写法意思明白、层次清楚。我们读第一句就大概了解了全段意思,读后面的句子又加深了对第一句的认识。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也是这样写的。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按照刚才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时要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这个片段教学,教师抓住教材的特点,先在教学中渗透、总结学法,然后及时迁移运用,学生掌握了这种构段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上升为自身能力。
高效的课堂教学范文6
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担负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堂是充满创造力与新奇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在课堂上,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在高效最优的状态才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要转变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
一、课堂教学的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
教育家李吉林倡导情境教育,她认为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使具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创设情境的途径有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拉近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生硬的语言成为一种活泼生动的语言,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上的动画、图片、音乐等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比如,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可以播放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像《命运交响曲》,通过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领悟作曲者丰富的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播撒快乐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学习效率自然要比机械学习的效率高很多。
2.以教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教学反馈以及相关资料。实施:课前,粗读教材,提出问题;课上,细读教材,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课后,精读教材,提炼要点,掌握重点,最后总结反思。
每堂课如何开始,如何展开,如何结束,这都是需要课前周密的准备,而这些准备需在教案中有所体现,教案是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有利参照。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问题的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学会总结和反思,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人物的精神。
3.兴趣学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好奇和感兴趣的状态时,身心的兴奋度及主观能动性会迅速达到高涨的状态。语文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个过程中要避免“满堂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又是一个充满求知欲的群体。问题探究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做到接受后吸收,这个吸收的过程是学生一个主观意愿是否积极的过程,而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话,这个主观意愿就会达到主动积极。
比如作文课,老师要求写关于“生豆芽”的小作文,这篇作文不是当堂完成,而是要结合生活完成,语文老师设计好记录卡片,让学生回家去做生豆芽这份工作,记录豆芽每天成长的变化,最后再回归课堂,共同讨论这段时间豆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再进行最终写作,这时每位同学就是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了。
4.以合作学习促进整体发展
合作性的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能力,其实,合作比竞争更重要。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能力也有差距,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齐头并进。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可以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能积极的进行学习上的合作和交流。
小组编排:好、中、差合理分配,分层次合作。
积极引导:教师给予个别辅导,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
合理调节:教师要注意小组气氛是否融洽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这个环节得到真正的合作式锻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5.以教师魅力和情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许慎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种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讲课,空气都是活泼的,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又岂能不感兴趣。“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爱护学生,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这一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要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高焕祥曾经说过:“教育的危机不在于课程与教法,而在于精神和理想,教育理性和教育良心的反思与回归,教育情感的觉醒,可能比课程改革还重要。”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给予耐心指导,不能盲目批评指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调动积极性。如果教师能用具有启发、生动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对语文知识及课文所要传达的情感进行准确地描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将是不可小视的。
二、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无论是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总是以课本为世界,老师总是强调吃透课本里的内容,教师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科书上,课堂和生活是两个独立的世界,这样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深”的开拓,却忽视了学习的“广”向发展,精力仅仅集中在课本会造成知识面和思维方式的狭窄。
中外基础教育差异明显,国外是以世界为课本,他们注重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关于艺术作品的文章时,老师会真的带学生去博物馆或者听一次音乐会来完成对课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他们的教学不是局限于课本,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中完成。在中国,要想从现有的教学中跳出去有很大的困难,就算是改革也并非一蹴而就。如何以生活世界为辅助深入地展开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探讨和反思的。
三、结论
教师以教案为引导,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掌握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以生活经历辅助课堂学习,保证整个班级处于高效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高焕祥.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