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朗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巷朗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巷朗读

雨巷朗读范文1

一、教师示范朗读听范读是学生学习朗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农村学校受条件限制,不能利用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比较标准、规范、动听的朗读,这就要求老师尽量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多做示范,力求达到读音标准,停顿恰当,富有吸引力和感情。教师成功的范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每一节课,我都会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一边听我朗读,一边小声地读课文,以便纠正某些字的读音。例如:《观潮》一课,我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读课文的方式是不对的,但是我没有直接地说出来,而是先让他们齐读一遍课文,接着再听我的朗读,然后我提问:“找出老师读得不好的地方,当然你也可以表扬老师,想想看,我和你们读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其实孩子还是很聪明的,有的人已经开始在举手了。“我觉得老师比我们读得有感情”我趁势追问:“你能告诉老师,哪里让你觉得有感情了呀?你能读读吗?”有个小女孩根据自己对课文其中一个片段的理解以及我的示范朗读,绘声绘色地读起来,并且告诉大家应该读出潮来之时的壮观。说实话,我很欣慰,因为孩子们很有灵性,老师的范读还是有效果的。

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朗读是感悟的前提,感悟是朗读能力提高的内在因素。例如,我选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一自然段,“什么是郁郁葱葱?”“很绿,形容树很多”“那读这句的时候,你的小脑袋里就要有怎样的画面?”“浮现出绿树成群的样子。”当我问到从“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你能够看到些什么的时候,教室里立刻冒出了很多小手,争先恐后地说“有小鱼,小虾,石头,青苔,蝌蚪,掉在水里的树叶……”我由衷地兴奋了,这些东西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太平常不过了。说到他们熟悉的事情时,他们的大脑被激活了,情绪高涨了,课堂气氛活跃了。“见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高兴的,愉快的……”“那能不能把这种心情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呀?”通过朗读,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了,朗读就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对朗读的注意和兴趣缺乏持久性和稳定性。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阅历、方言等原因影响着他们对自己朗读文本的信心,单一的朗读形式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所以,在教学中,朗读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变换花样读,增强学生的朗读信心和朗读兴趣。1.齐读和指名读。2.男女轮读和小组轮读。3.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强,受到美的艺术熏陶。4.比赛朗读。通过竞争激发朗读的兴趣,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朗读水平。

雨巷朗读范文2

关键词:党校;朗读分享式教学方法;研究

一、目的:推陈出新,增强实效

朗读分享式教学是互动式教学的延展和深化。探索朗读分享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员主体作用,调动学员参与热情,将传统授课方式与现代培训方法的运用紧密结合,使学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现代培训理念和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互动式教学真正做到“有形”,真正做到“互动”。

结合党校党员特点,制订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方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制订朗读分享式教学方案要把握以下重点:一是开展训前需求摸底,了解受训学员年龄层次、岗位分布、工作中的难点以及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主题是朗读分享式教学的“导火线”,也是互动教学的核心,根据受训对象和成人培训规律特点,与专家讨论精心设计主题,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引起受训学员的心理共鸣,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手中有力”;三是在课堂设计上注重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关注学员心理和行为的改变,通过制定的游戏规则,调动学员课堂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做到“引导有方”。

二、实施:全程互动,注重分享

朗读分享式教学主要以老师引导、学员主导的方式开展,老师扮演主持人和催化师的角色,引导学员朗读―学员分享―学员归纳,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的互动贯穿课堂始终。

实施步骤:第一步,围绕主题内容,老师准备了大量的案例课件,老师向学员展示案例内容,由学习案例为切入点,引发思考和讨论;第二步,老师宣布规则,从前排学员开始,逐个朗读一至二页课件内容,每当一位学员朗读结束后,从后排学员开始,依次发言,表达自己倾听后的感受或归纳总结朗读内容的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第三步,学员按照从前向后、从后向前的顺序依次朗读和发言,整个过程循环两遍,确保每位学员都有参与朗读和发言的机会;第四步,在课程中,老师根据发言情况和课程需要适时进行观点点评和引导,将讲授内容和重点提示融入到点评之中,形成教与学的互动;第五步,课程结束前,每个学员对本节课程中自己印象最深或体会最深的一点依次发言进行归纳总结。

雨巷朗读范文3

【摘 要】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英语语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将从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英语朗读教学的相关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英语朗读;重要性;相关对策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认为英语朗读是在小学阶段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教学方法,在初中以及高中阶段不需要再过分强调英语朗读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英语语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经常会让学生对一些优美的段落或者文章进行大声地朗读。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大声地朗读可以将那些优美的段落以及文章储存在脑海之中,这样就为学生自己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在英语朗读中,学生还能够掌握相关的语法,从而避免在写作过程中犯语法错误。

2.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大声地进行英语朗读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大声地进行英语朗读,才能够找出学生发音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纠正。

3.英语朗读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基础

大声地进行英语朗读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要想流利地进行英语朗读,必须要对所读英文中的词汇、语法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往往已经不知不觉地将所读英文中的词汇、语法等相关内容记忆在脑海中。因此,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大声地朗诵,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讲解的英语知识。

4.英语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

在学生大声进行英语朗诵的过程中,相关的语音、语法、词汇会自动地被学生的大脑识记,从而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象。如果学生能够养成每天进行英语朗读的习惯,久而久之,相关的语音、语法以及词汇就会永久性地留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促使学生形成英语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就有了语感。曾经有位伟大的教育家说过,要想学习好英语,就必须要将自己浸泡在外语听说中,如果要想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就必须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英语听说联系,这就是英语学习的唯一方法。

5.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而阅读是以朗读为前提条件的。在学生进行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文章中的相关词汇以及语法,积累相关的知识点,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英语朗读教学的相关对策

1.将英语朗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培养学生养成每天朗读的好习惯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英语朗读的重要性,并注重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此,英语教师应该将英语朗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在英语教师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将一部分课时留给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让学生养成每天进行英语朗读的好习惯。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英语朗读培训方法。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材料作为英文朗读材料

在进行英文朗读材料的选择时,教师必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与课堂知识相关联;第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最近感兴趣的电影或者是歌曲中选取片段来作为学生英语朗读的材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进行英语朗读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定期组织英语朗读活动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定期组织英语朗读活动,让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能力的展示。通过定期组织英语朗读活动,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自己,肯定会刻苦进行相关练习;另一方面,学生在积极准备中提高英语能力。

4.创新英语朗读形式,克服英语朗读的枯燥性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推动英语朗读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英语朗读形式的创新。例如,在进行英语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进行领读然后学生进行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播放相关英语录音学生边听边读的方式等。通过创新英语朗读形式,克服英语朗读的枯燥性,以更好地推动英语朗读教学。

5.引导学生走出朗读误区

在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过程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避免学生走入英语朗读的误区。在进行英语朗读时,不是语速越快越好,语速太快容易影响到学生对朗读材料的理解,也不是语速越慢越好,语速过慢容易影响到学生对英语语感的把握。因此,学生在进行英语朗读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语速,做到边理解边朗读。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结语:

大声地进行英语朗读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英语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英语语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老师都忽视了英语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意识到英语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辉.抓好英语朗读教学 提高学生语言素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2]张岩.浅谈英语朗读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3(27)

雨巷朗读范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3-0055-04

学生的身体健康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形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同期,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找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根本原因,合理整合学校体育资源,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怕苦怕累思想,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找到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办法,是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面临的紧迫和重大的课题。

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不足、运动参与不够,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运动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态度,所以较少参与锻炼。而造成学生运动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缺乏运动的主动性,二是学校缺乏督促学生运动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三是学校缺少融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有效锻炼设备。尽管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中都提出加强开展学生体育工作,但如何开展却没有太多具体措施,客观上形成了对于学生锻炼有口号但无内容、有要求无措施,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经常锻炼却难以考勤的局面,使课外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寻求适合学生的强制性锻炼机制与主动锻炼引导教育相结合办法是开展学校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出路。使用学校“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可通过对学生锻炼“量”的要求,达到学生参与“质”的提高。

随机选取中国海洋大学上体育课的各年级学生共100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人。实验组要求学生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底(1学期),每周必须参加“长廊”锻炼3次以上,并通过“长廊”配套的电脑管理系统进行监督;对照组不要求“长廊”锻炼。学期结束时对两组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体育锻炼态度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回收率为97.5%,回收有效问卷952份,回收有效率为95.2%。测试中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名男女生4周后进行重测,平均相关系数为0.88。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功能

在我校设计并建成了“封闭式学生体育锻炼长廊”(简称“长廊”)1处,该“长廊”是宽5m、长约150m的封闭式通道,内设4道,其中男子2道、女子2道,内有10种锻炼项目组合(详见表1),两端设有电子管理装置。学生锻炼时从单向入口(刷卡)进入,完成各项目锻炼后,由出口(刷卡)结束。系统通过使用智能卡出入刷卡可自动记录学生锻炼的次数、时间等,并可通过设置于出口的显示屏显示本人本次锻炼所用时间、累计锻炼次数、最好成绩等信息,并可通过系统的管理分析软件对全校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便于学校对各院系学生锻炼情况的考核。

2 坚持“长廊”锻炼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坚持通过“长廊”进行锻炼,对学生体育态度的影响可见表2。

根据态度一行为关系理论可知,体育锻炼态度会影响人的锻炼行为。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而且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从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人手来改变和提高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以达到促进人们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坚持参加“长廊”锻炼,把众多没有健身习惯的学生以半强制性的要求引入体育锻炼者的队伍,强制其每星期不少于3次来到运动场上进行锻炼,并通过“长廊”这种集趣味性、科学性、健身性于一体的组合体育设施进行科学锻炼,使学生在参加“长廊”锻炼的同时形成运动的习惯、体验运动的快乐,最终改善体育锻炼的态度。

对照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态度”“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和“总分”P>0.05,差异无显著性;“目标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行为认知”“行为控制感”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实验组男女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p>0.05,差异无显著性;“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p<0.05,差异有显著性;“目标态度”“总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1)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自己参与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40分),行为态度的得分越高,对进行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调查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此方面得分都不高,对自身进行锻炼程度的评价不够积极。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女生在锻炼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生之间在“长廊”锻炼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出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是由于男大学生引起,坚持“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行为态度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2)目标态度。是对体育锻炼的总体评价,指个体在不同的概括水平上对锻炼的肯定、否定或中性的评价(满分为60分)。此指标得分整体较高,得分率是各指标中最高的,这表明大学生不论是否经常锻炼,普遍都对锻炼有积极的评价。调查显示: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而女生两组之间无差异,“长廊”锻炼对女生目标态度无影响,对照组与实验组男女生之间均表现出差异,男生不参加“长廊”锻炼得分小于女生,而参加“长廊”锻炼得分超过女生,“长廊”锻炼可显著增强男生体育锻炼的目标态度。

3)行为认知。是指个体对参与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确定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满分为35分),得分越高,对锻炼导致某种结果的认知越正确。男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女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男生低),而实验组无差异,这种变化可能是由

于男生的改变引起,“长廊”锻炼对男大学生的行为认知有较大的影响,对女生影响较小。

4)行为习惯。是指锻炼活动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模式(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能有效改善男女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男生的得分要明显高于女生,可见不论是否参加“长廊”锻炼,男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始终都优于女生。

5)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满分为40分)。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大学生行为意向无差异,而女生有明显差异,男女生之间也都存在差异,男生得分始终高于女生。这显示,男生的锻炼行为意向始终高于女生,“长廊”锻炼对男生的行为意向无太大影响;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向偏低,虽然她们对体育锻炼价值认知程度较高,但在行动上却大相径庭,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长廊”的锻炼对女生参与锻炼的意向有促进作用。

6)情感体验。是指个体在参与锻炼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或想到时所激发的情感,得分越高说明对锻炼的情盛体验越深刻越丰富(满分为50分)。调查显示,实验组的男、女大学生情感体验都高于对照组,“长廊”锻炼对加强学生的锻炼情感体验有积极作用,而且,男女大学生之间无论锻炼与否都无差异,这反映出男女大学生锻炼的情感体验相同。

7)行为控制感。是指个体对从事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感到参与锻炼是否有充分的自,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对于锻炼行为难易程度的知觉就越高,参与锻炼的自主性就越高(满分为40分)。在此指标中,男大学生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异,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长廊”锻炼可使女大学生的锻炼行为控制感得以加强;同时,对照组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而实验组男女生之间无差异,这反映出经过“长廊”锻炼,男女大学生行为控制感趋同。

雨巷朗读范文5

【摘 要】现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在每年的高考中也占有一定份量,所以教好现代诗歌,也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体会,从认知、感知和氛围营造等方面浅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关键词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改的新理念、新要求也随之深入到了课堂的教学实践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如何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是新课改探索过程中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朵奇葩。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感受到这朵奇葩的魅力呢?在教《雨巷》这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

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笔者对《雨巷》这一课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首先,教师播放音频范读。在简短的导入语之后,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听音频朗读,且要求他们在听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一下,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在教学之初,音频朗读的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制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将学生引入戴望舒创造的“雨巷”世界中。

其次,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由于诗歌与音乐有着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因而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让学生感受诗歌音乐美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为诗歌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笔者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了一首能够吻合《雨巷》深沉而伤感的情感基调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一名自愿为大家示范诵读的学生伴随着那优美舒缓的旋律,有感情地再次诵读起这首《雨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音乐一响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起来,倾听那名同学的诵读。从后来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歌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的效果上看,配乐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师生合读,即老师朗读《雨巷》的第一节,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二到第四节,男同学读完剩下的三节。这次诵读同样是伴随背景音乐进行的,目的是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这首诗歌艺术美的感受中,进一步加深对《雨巷》的理解,便于进行下一环节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活动。

从音频范读到学生配乐朗读,再到师生合读,对《雨巷》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不会使学生对反复诵读这种形式产生厌烦,反而促使他们在背景音乐的熏陶之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增强对《雨巷》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的兴趣,这些无疑对下面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营造平等交流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了新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角色的全新定位使教师从过去一直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角色中解放了出来,从而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因为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速度飞快,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按照新课程的这一要求,结合诗歌具有“诗无达诂”的特点,在《雨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创造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探讨《雨巷》传达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意境这两个教学步骤中。例如对“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笔者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姑娘”意象的解读,不只停留在它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或者“诗人个人写照”的层面上,而是还能发掘出它是“诗人的同伴、知己”的富有创造性的理解。这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对学生而言,课堂交流是他们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课堂交流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上课不是教师的单向付出,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通过《雨巷》一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共鸣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对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生发出浓厚的兴趣,语文成为师生每天共同期待的一个“交流平台”。创设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体现这一内容,让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的主人,变沉默的课堂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任重道远,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让教育者们共同努力吧。

总之,与古代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学生可以直接地感知到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在实际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因诗歌篇目较少,学生便忽视了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当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怡琳.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12期

[2]李学森.高中现代诗歌教学失位原因浅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01期

[3]周正梅.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4]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年02期

雨巷朗读范文6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课堂教学轻松快乐的气氛。以往课堂教学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忽视了教师导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质疑探究能力、多元思维能力极为不利,教师一味“填鸭式”的满堂灌,抹杀了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掐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与高中新课程教学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格格不入。下面就以本人在执教高一语文教学的这个案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一、《雨巷》深深,点燃课堂教学生成的火花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纸油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梦幻般的丁香姑娘出现了,她并没有停下来,飘过“我”的身边,最终消失在雨巷尽头,最终留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待着……

诗歌意象优美,音调和谐,节奏舒缓,感情落寞,让人仿佛置身于雨巷中。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走进《雨巷》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创设的诗歌情境,让学生去多元解读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的情绪调动起来后,接下来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消散了呢?让学生尝试探究并回答这个问题。课堂中,我让学生先思考,后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第一小组的饶佩诗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是想象中的,她“梦一般”,代表的是诗人意念中的圣洁和高贵。她代表诗人心中的理想,心中的美。距离产生美。心中的美,诗人盼望得到,有时与你擦肩而过,偶尔得到后又容易失去。

第二小组的沈忻欣同学回答说:由于环境、情境的影响,雨巷幽深狭长,特别宁静,富有诗意。在这样的情境下,出现一位带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她纯洁、圣洁、高贵,是美的化身。如梦幻一般,这样一种美,人们渴望得到又怕失去,而这种美往往稍纵即逝。

第三小组的施琪同学回答说:丁香姑娘本来就是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她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是诗人的追求,她可望不可即,即使偶尔得到,又很快消失,但诗人一直在追求这份美丽。

二、反思

这些回答,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智慧的火花。这种生成性教学,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考验的是教师的引导能力和学生的课堂智慧。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情境,进而探究,然后就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有三个较为显著的作用:

(一)生成性教学关注表现性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关注学习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的获得。这种教学让师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小组讨论,对诗歌意象中“丁香姑娘”蕴含的意义进行多元解读,表现同学们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集思广益,不同的意见在交流中碰撞,形成智慧的火花。这种课堂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本人的预期,效果很好。

(二)生成性教学流淌着教学的波浪,让教学过程迭起

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成性教学关注教学过程,其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学生智慧的发展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这种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生活过程,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朗读中让每个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情的介入,到思考探究,这些流动的教学过程,就像流淌的江河中不时出现的浪花,学生精彩的回答则是一出戏,不时有美妙的见解,真是迭起。

(三)生成性教学是一种互动教学

高中新课程在教学原则中强调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理应是互动的。以前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过深,原本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学生成了一种特殊的容器,不断地往里面装不同的知识。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室则成了学生学习的炼狱。学生除了死记硬背,很少有真正的发展。互动教学创造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我――他”变成“我――你”的关系,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关系也由“我――他”变成了“我――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我”影响“你”,也可能“你”影响“我”,师生、生生间有了互动的平台,每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教学中不同的意见、想法相互碰撞,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中时时有奇异的创造,处处有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多一份爱心,多一点留心,多一点呵护,多一些引导,去激活课堂,去发现他们心灵的闪光点,去点燃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