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评课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范文1

小学语文麋鹿的评课稿 《麋鹿》课文的特点是结构清晰明显,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这堂课庄老师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的,条理也很清楚。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读。读是语文课最经常、最直接的感悟方法。这堂课读的分量很足,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自由读、引读、指名朗读、齐读等。比如在学习2、3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带着“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细读课文,在学生了解了它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后能把两段穿插起来读,读得很好。学生从读中知道了老师引读的语句是概括性的,自己接读的是具体的相关描绘,从读中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也感悟到了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第5自然段中,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指导朗读,由麋鹿销声匿迹的惋惜到被盗被掠背井离乡的悲伤、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再到回归的喜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读得较有层次,直至推向。

课文后的习题中有一复述训练,在这一训练点上,老师抓住其中的“麋鹿的传奇经历”为复述点着重指点,出示了一张表格,以填写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读书。在展示图表中,学生述说自己填写表格的思考,学生既能感受到麋鹿历经的磨难,又能领悟到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叙的特点,既得到了学生自学后的反馈情况,又为课文后的复述奠定了基础,真可谓一举两得。

这堂课的整体轮廓很清楚,某些细节上面如果能再精雕细琢,教学效果会更好,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学生能从怀孕期长、仅产一仔等关键词句体会到麋鹿的繁殖力很低,老师也能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日常生活中狗的产崽与麋鹿进行区别对比,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个个畅所欲言。而最后一句中“6岁时*角方发育完全”中的关键词“方”说明麋鹿发育缓慢,在它的成长过程中,既要面对凶猛野兽的袭击,还要面临人类的捕杀,长大后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正因为这样繁殖力方很低,方会“物以稀为贵”,方会导致它传奇的色彩、坎坷的经历。学生对这个重点词“方”没有领悟到,如果老师这里能适时点拨一下,学生对麋鹿的繁殖力低的印象会更深刻了。

语文评课稿范文2

尽管两位老师风采各异,各有千秋,但由于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课堂上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在这里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何老师课一开始,就用谜语引入课题,非常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但引入后问了一个问题:春天的雨叫什么雨?得到学生的回答“春雨”后,就赶紧围绕课题询问了“春雨的颜色”,这里指向性太明显了,以至于学生都把课文中的答案说了出来。其实这里教师可以有前一个问题拓展进行词语积累:那么夏天的雨叫什么?秋天呢?冬天呢?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丰富词汇。

随后何老师就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反馈时把课文所有的认读字都展示在了课件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方法很多,但由于识字量太大,学生虽然当时会了,但进入课文后,就又生疏了,所以像这样集中识字在一年级,我们不提倡,识字需要有环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就算要识字,也要有规律地进行。比如这一课,前鼻音的字比较多,这节我就只认前鼻音的,这样学起来扎实,学生的任务也明显减轻,学起来也能轻松些。

这节课,何老师带领学生几次读文中小鸟的对话,教师的意图是有感情地读,但由于前期铺垫工作做得不够,所以学生在还没有读顺的前提下,要跨到有感情朗读,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而王老师的识字教学则与何老师截然相反,她全部采用分散识字,一边识字,一边进行词语拓展,词语学得扎实有效,但由于至始至终采用分散识字,课堂的教学流程就显得不流畅,有点拖沓。

语文评课稿范文3

对于新课堂,有人这样描述:新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在理想的课堂上,教师不仅爱他的学生,也爱他教的课程,甚至连他对职业的热爱,都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因此,新的课程观念亟待重建,新课堂急切地呼唤新评价。

一、转变课堂评价的指导思想

(1)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发展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土壤”。课堂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积极的课堂评价,承认并提升学生的价值,使课堂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和教学发展行为。以评价促发展作为一个理念,其内容主要就是要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了解、反馈调整、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引导肯定、区别选拔等功能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更好地实现课改的目标,更有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内容多元化。

教师在充分发挥评价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学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主人。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评价标准多元化,尤其强调自我和同伴的评价;把评价当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串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特别重视评价在过程中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中,更注重质性评价;不仅评价学业,同时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二、高效语文课堂的评价技巧

(1)激励评价为主。

激情洋溢的夸赞,发自肺腑的微笑,关切注视的目光,友善诙谐的提醒,甚至是伤心难过的泪水,都是对学生莫大的肯定和激励。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都期望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能得到回报,因此得到别人的积极反馈,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

(2)关注个体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而即使在课堂上,也应该允许他们按照不同的节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成功体验。能否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衡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课堂是否富于生命活力的重要分水岭。在实际表现中,有学生擅长表达而思维缺乏亮光,有学生想象丰富却拙于言辞,有学生长于发散思维却缺乏整体归纳的能力,有学生反应敏捷而粗心大意,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所以,教师评价的尺度要灵活,要客观公正地给予学生正确的具有导向性的评价。

(3)彰显教师个性的评价。

A.充满激情地评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朗读后,一位教师非常平静地说:“这位同学读得不错,节奏感强,口齿清楚,生动流畅。”另一位教师则是动情地说:“同学,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迈,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读出了风流英雄的潇洒,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苍凉,我们为你的精彩朗读喝彩!”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B.幽默风趣地评价。

语文评课稿范文4

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对兴趣培养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技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教材文本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选择相应的说话节奏,调整语速语调,准确地表达出教学内容的情感色彩,轻重有度,快慢结合,抑扬顿挫,饱含真情实感。通过合理运用节奏技巧,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提高趣味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趣味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时,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以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学生,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风趣,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用写作课程相对于大学语文课而言,内容单调枯燥,更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疑激趣,精心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笑话、成语、格言、歇后语、谚语等丰富素材进行教学,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学习动力。

三、运用比兴,进行类比,生动引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语言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自己得出结论、掌握方法、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比兴、类比性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为人所知,便于联想和想象。兴,又称“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易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在教学语言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传授教学难点和生僻概念时,恰当地运用类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形象。鲁迅先生讲课时就多次运用类比式的教学语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讲到“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时,很多学生感到深奥难懂,鲁迅先生就用农民讨媳妇的事例进行形象类比,指出农民的娶妻标准不是“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是“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通过这样的类比解释了美具有阶级性,学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可见,类比的教学语言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开拓思路,用熟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陌生的疑难问题。

四、语言生活化,交流家常式,善于鼓励,课堂氛围和谐愉悦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心理生理状态,可使学生听课效果达到良好状态。教师与高职阶段的学生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学生当成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对待,使用学生化、生活化的语言教学,采用拉家常、朋友谈心的方式,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的氛围,更容易激起学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俗话说:“一语良言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挖苦的话语让学生丧失自信,加重自卑,缺乏上进的动力导致落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学语言要多鼓励少打击,多尊重少威胁,促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循循善诱,激活想象,启发思维,激发潜能

语文评课稿范文5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1、高职语文课堂教学

高职语文这门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它致力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进而有效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

2、目前我国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受应试教育和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范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从教育接受心理来看,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不喜欢刻板僵化的教条,尚未完全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教材内容稍显陈旧重复,远离实际语言生活,教学方法老套,教学目标模糊不清,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学生看来,语文仍是为应试教育而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理性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学生们很多表现出喜欢追求语言‘故事’情感的表象感受,对于被经典光环所笼罩文学巨制,往往要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么凭个人偏好或俯首膜拜,全盘吸收,缺乏冷静的辨别判断能力,语文教师虽苦口婆心,但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根本就使学生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更加不可能做的很好。

2.2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地位“非常尴尬”。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几乎处于“边缘化”。现今社会,人们不断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淡化,电脑、手机、MP3等科技产品成了新宠,而承载着丰富内容的书籍只能摆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尤其是某些高职学校将语文学科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对语文的多功能性认识不足。当前,高职院校都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在技术上有专业特长、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就学生方面而言,语文课与理论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课和理科相比,似乎学不到任何明显的知识与技能,所以并无太大用处,加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竟上过高中或中专,语文基础尚可,无须耽搁有限的时间挤压专业课的学习,而且汉语是母语,人对母语的认知是天生的,因而就认为无须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2.3学校的不重视致使语文教学的“质量”明显下降。首先,在大多数人眼里,职业学校就是“学技术”的学校,几乎成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共识”。它们本就对这门学科不重视,所以对于老师的要求就不会特别严格了。许多院校的语文教师甚至让技术型教师兼任,也就造成了语文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既然老师不是合格的老师,那么对于语文教学,他根本就不会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也就只能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应用文讲解学习,对其他的记叙文、议论文、文言文等让学生自学、选学,语文教学也就成了“鸡肋”,敷衍了事。学生毕业之后,对于语文常识都知之甚少,如:文史知识了解不够,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不能联系起来,搞不清楚作家所处的年代;对于文学鉴赏能力较低,不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认识;文言文知识更是浅薄,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子也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写作上不是格式不对,行文不流畅,表达不清楚,就是错别字和病句很多。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3、就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一些改革办法

3.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但也要认识到高职教育更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要专又要博,要把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育模式入手,让语文教育回归正道。第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高职语文的课程应集中于“宽度”的拓展,力求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作家,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第二,教师要合理地选择高效的教学方式。高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常识基础和文章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与其他同学交流,而不是采用“文章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样一种老式的教学模式。第三,要明确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应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制定一些列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3.2正确认识语文学科。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工具的工具,任何学段都应该重视语文教育,高职院校也不能例外。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3.3语文教学应该丰富多彩。语文教学应该结合相应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也提倡“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重拾知识教学,提倡随文学习。这也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文章,教授给学生相应的应用文体知识,并随堂训练,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鼓励学生开放性、多解性的思考,在不同意见的争鸣与碰撞中激发智慧火花;还要有针对性地将课文学习向课外延伸,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读写结合,从勤读中吸收养分,从勤写中培养能力’培养创造思维’;采用专题讲座,讨论研究,情境化教学等方法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点或学生的切身实际,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就使学生不但学有专长,学有所用,而且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

结 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要有所改变,以积极的态度努力迎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挑战,在加强学校强势学科教育的同时,不要忽略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并对于这门学科给予一定的重视,最终使语文学科真正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灵魂导师”。

【参考文献】

[1]潘庆玉.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语文评课稿范文6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T1、T2、T3中学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共发出500份问卷,收回500份,无效问卷40份,有效问卷460份。调查对象以年级划分,高一年级共有334人,占66.8%,高二年级共166人,占33.2%。调查结果统计如下: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应付考试,并非出自主观意愿,即使阅读课外书,也是为了了解故事情节,因个人兴趣去进行课外阅读的只占5%。另外高中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绝大多数是漫画等娱乐休闲书,或者是为辅助课堂学习而选择阅读教材参考书和作文书,有深度的文学名著并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对语文课外阅读的兴趣不高。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并不重视语文课外阅读,在课间或假日很少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甚至有些学生对课外阅读持有消极的排斥态度。即使有时间,也不愿意用课外阅读活动代替其他休闲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短,个人拥有的语文课外读物数量少,获得语文课外读物渠道狭窄,阅读报纸杂志的频率也不高,导致阅读量不足,涉猎的知识面不够宽。其次,调查数据反映多数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只读一次,只关注书的大概内容,没有做到潜心研读,而是浮光掠影式的快速略读,难以发挥课外阅读的成效。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满意度不高,教师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经常性指导的只占22.9%。其次,学校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有利于学生发展课外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活动,课外阅读氛围不浓厚,课外阅读活动基本上属于学生个人的行为,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指导和支持。与此同时,学校、教师没有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而且课外阅读考评方式单一,以考试为主。

二、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强

从课外阅读的阅读动机来看,学生课外阅读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绝大部分学生读课外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且所读书籍大多是学校发的,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低,不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只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阅读。

(二)缺乏积极的阅读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是消极的。学生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大,而且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较少,大多数不超过半个小时。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阅读所占比例很小,学生宁可把时间花在上网、看电视等活动上,也不愿阅读课外书籍。

(三)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

调查表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76%的学生偏向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只读一次,同时也不花心思去熟悉书中内容,读过的课外书很快就忘记,对其中的内容无法正确复述。怀着随便看一下的闲适心态去读书,对书中内容犹如蜻蜓点水般稍稍涉猎而不求甚解,这样无心智投入,亦无调动情绪地读书只是一种“无效阅读”。

(四)阅读材料选择不当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得知,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把娱乐漫画类的书籍作为课外书籍阅读的首选,只有12%的学生表示喜欢读文学名著。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比较喜欢易懂、有趣、内容简单却无实质内涵的读物,能陶冶情操、思辨性知识性强的文学名著和科普书籍却几乎无人问津。

(五)学校、教师重视程度低,课外阅读考评方式单一

学校或者班级经常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只有15.7%,教师经常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只有22.9%,甚至有16.5%的教师从不对学生进行指导。这说明学校、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很低。教师很少在课堂上讲授课外阅读的具体方法,也很少了解学生近期的课外阅读情况。至于学校,也没有为学生制定恰当的课外阅读活动计划,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在考评方式上,学校并没有制定完善的考评机制,忽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考查和评价,而且考评多以考试为主,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

三、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显著

语文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这种应试教育模式,把学校的教学成绩看得很重,凡是对成绩提升有益的都会被重视,反之则会被漠视,课外阅读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当然也就不受待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把课外阅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对待,只是重视课本知识和应试技巧的传授。

(二)高中生身心特点的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时期,也是身体发育趋向成熟的时期。高中生猎奇心理普遍较强,较为钟情于娱乐漫画类的休闲书,喜欢浏览画面有趣内容简单书,而不能潜心研读文学名著和自然科学类书籍。与此同时,高中生的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他们对小时候形成的权威观念予以强烈否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现存的一切,对已成定论的事实都要投以疑问的目光。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盲目崇拜的心态,这也导致他们并不喜欢读文学名著类的主流文化作品,而喜欢不被学校教育推崇的休闲类书籍。

(三)阅读条件的限制

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比较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每天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各种练习、试题,剩余的可支配时间比较少,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自然就更少。现行的应试教育条件下,难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另外,一些高中的图书馆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藏书量少,图书更新慢,书籍领域狭窄,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建立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机制及考评体系

(一)设立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机构

要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定时开展课外阅读,促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阅读素养,丰富其精神世界,必须成立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负责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这个机构既是项目推进的组织者和设计部门,又是对阅读教学的考评机构。可从学校中选拔有能力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活动,有深厚的阅读功底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教师组成项目小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二)完善课外阅读的管理机制,制订合理的阅读方案

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要在学期初制订好语文课外阅读计划,明确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安排课外阅读的各项活动,特别是要制定好课外阅读书单,为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除了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还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特色,编制有本校特色的课外阅读书单。其次,组织机构要负责检查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情况,使课外阅读指导落到实处。

(三)建设书香校园

课外阅读活动组织机构要努力推动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发展,通过“专家指导、典型带动、竞赛拉动、评价推动”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愿地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推广课外阅读。例如在校道和宣传栏处,设书香长廊、读书橱窗;班级设图书角、好书推荐栏、新书排行榜,并经常进行更新;构建书香校园网络平台等。再次,加强宣传,引导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重视和支持课外阅读。可以通过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争取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

(四)建立课外阅读考评激励机制

1.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实施学生课外阅读考核制度,考查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考核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考核成绩。

(1)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考评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过程和阅读成果。实施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高一、高二、高三学生每天的阅读做出量的规定。高一学生的日阅读量应为30分钟,高二学生的日阅读量为40分钟,高三学生为20分钟。阅读内容,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完成“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阅读范畴除了课标推荐的书籍,还应包括学校指定的书籍。至于阅读过程,需从阅读参与度和阅读策略两方面考量,这方面可参考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做法,用以下四个指标衡量个人阅读参与度:喜爱阅读、阅读多样性、网上阅读活动、趣味性阅读时间。而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从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动机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三方面进行评价。在阅读成果的测评方面,可加大课外阅读的考查力度。定期考查推荐书目的阅读情况,将推荐阅读书目列入期中、期末考试范围,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加深学生的理解。结合这四点综合评价,可以避免以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带来的弊端,更加全面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评价。

(2)考评的主体应多元,符合新课标提倡的“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既有学校、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

(3)考评形式应多样化。除了考试,还可以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课外阅读的计划、记录、成果和反思。其次,可积极开展读书分享会、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