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 交际 浅析

听、说、读、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四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价值观的体现,自然离不开上课认真听讲、课堂回答提问的口语;说得清晰明白者,读必流利;写作无非把想说的口语变成文字。足见“说”在语文教学中地位之重,论“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之一。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单元安排,每册七单元,每个单元均有口语交际的训练要求,总计四十二次。按单元体例逐渐由七年级简单的自我介绍过渡到某一话题交际,最后上升到九年级的主题式交际。这样的编排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过程。

一、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

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首先要理解它的要求,它的基本要求是:简明、连贯、得体——也就是说口语表达能简洁明了,表意明白清楚;意思条理连贯具体有层次;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者的身份、听话者的对象等。

1.简明:如七年级上册的自我介绍:则应从姓名、年龄、毕业小学、家庭住址、个人爱好或特长说起,让其他同学对自己有个大致的了解。说特征,猜同学则应抓住最明显的体貌特征、说话语气、动作特点来突出(当然得强调一点,不能拿同学的生理残缺说事);可从如:胖胖的、虎头大眼,说话慢条斯理、走路一阵风等角度来突出同学的特征从而猜出是某个同学。不能说出的特征让人像猜谜一般猜不出谜底到底是谁那就不成功了。

2.连贯:条理是否清晰,与说话表意的层次关连很大。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又是什么,说话者考虑做到心中有数,说出来的内容才能让人明白意思,如八年级下册讨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所赋予他们的权利。除环境、身体心理健康等,最主要是受教育的权利,这是重点;相对而言,义务则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所要求相关。通过点拨学生讨论起这个话题,就不会无的放矢、空洞无物,强调自己所享受的权利时,也就不会忘了自己该承担的义务了——如免交学杂费、个别同学还能享受困难补助等,但来学校无心向学、无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那就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了;还有要享受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权利,如爱护公物,做好卫生保洁等是学生应尽的义务了。例子很多,不一而足。

二、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基本类别

四十二次口语交际,作为大致归类利于教学的开展,便于相应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各自的侧重点。可分为:

1.积累类型: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朗读”,下册的“童话接龙”;八年级上册的“交流格言”,下册的“交流对联”,都属于积累类型的口语交际,只有一定量的积累,这类型口语交际较易进行。

2.介绍类型:七年级上册“自我介绍”“说家乡”“说特征”“交谈学习体会”,下册的“交流科技信息”“自荐担当自愿者”;八年级上册的“模拟旅游咨询”“小院士科普讲座”,下册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话说我家”;九年级上册的“漫谈电视剧”,下册的“漫谈音乐的魅力”“时事聚焦”等到属于介绍某一方面内容之口语交际,说话者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根据要求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自己的见地方能让人信服,这比单纯的积累交际类型,难度由七至九年级逐渐加大。

3.讨论类型:七年级下册的“讨论”;八年级上册的“劝说”,下册的“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我看‘闻鸡起舞’”;九年级下册的“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开一次辨论会”“谈谈名人效应”,下册的“开一次小型现代诗歌研讨会”“你相信商业广告吗”“商讨‘毕业晚会’活动方案”都属于此种类型。要求谈自己的观点时,更多从探导的角度出发,有时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那就变成辩论,主要还是存异求同,以期达成共识,得到大家的认同,那此类的口语交际也就达到一定的效果。

三、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其他环节的关系

众所周知,检验教学的手段是考试,而考试很难体现“口语”变一环节,那是否“说话”就显得不重要呢?

交际最直接用的就是“口语”,“听”是黄老师的口语,“读”除默读外也得用口语,“写”不过是把口语变成文字,教学过程提问与回答也离不开口语,足见“说话”还是四环节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一环。考查的角度来看:拼音与汉字的考查、诗词节奏的划分,基础整合中在某种语境下让学生以不同身份解释说明某事、帮人解困,作文等均能体现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环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是应该非常重视“口语交际”这一教学环节的。另有时也不能单纯为考试而教学,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完全吻合的——在日常生活中国,口语交际的需求远比考试更重要,教出的学生让人觉得连话都说不好,甚至是连话都不会说,那就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不足之处,这点也应引起语文同行们的警惕。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2

1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与主题班会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单元的编排上,更是煞费苦心,做到了一个单元一个中心。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语文的渠道和资源。如,七年级下册(人教版,以下提到的课本都是)的“感受自然”、“漫游语文世界”等。而更多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是这些:如,本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八年级上册的“让世界充满爱”、“莲文化的魅力”;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背起行囊走四方”;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九年级下册的“关注我们的社区”、“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等。除了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拷问,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家、爱集体、爱同学的教育,还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明显是与班级管理一致的。所以,每次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我都会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做好准备,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最后利用周会的时间,举行一次主题班会。这样,学生的作文有素材了,语文水平提高了,品行也得到了锤炼。班主任的工作也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学习课文与说理引导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3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图分析:

《岳阳楼记》插图为张建武所作黑白图画,为岳阳楼俯视图,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图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图》,然而此图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图,再与本文的插图对比,发现插图与复原图构图相近。本图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图,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图形式为黑白图,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图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图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图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4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不能这样说。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是格律诗词创作所决不允许的,因而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对偶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等锤炼语言的艺术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 优化 策略

一、初中语文朗读的问题和现状

(一)教师不重视朗读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课,不注重朗读。即便是让学生进行了朗读,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和表面,其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标,其次,每一种朗读都有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明确课文的含义,有的是为了体会文中的优美词句。但是很多教师为了完成课堂任务,仅仅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朗读,没有进行指导,也没有帮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没有目标的阅读不能起到效果。而且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教师也仅仅只是进行了文言文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朗读的重要性。

(二)学生没有兴趣

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本身没有兴趣,甚至感觉乏味和枯燥,因此也不想进行朗读。而朗读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进行朗读,就会缺乏语感。即便是教师要求朗读,很多学生也仅仅只是抱着敷衍和应付的心态,根本不重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更会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

(三)朗读的方式不够多样化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当中,大部分是采用的齐读的方法,如果在齐读的时候,学生没有跟上拍子,那么教师便会停下来批评他。这样的方式会压制学生的个性,同时也显得过于单调。课文朗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很少有教师真正的运用了这些朗读的方法。甚至还有一些教师,仅仅指定成绩好的学生来朗读,这就使得其他学生失去了朗读的机会。

(四)朗读评价很单一

朗读不会被列入语文考试成绩当中,所以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毕以后,教师仅仅只是象征性的说几个概括的词语,“很好,不错。”或者是“声音有点小”等等,这使得朗读评价过于单一。

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优化的探究

(一)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

多样化的朗读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朗读的方式和内容,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朗读。上面已经提过,朗读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分角色读、男女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接力读、配音读、小组读。必须根据课文的不同形式来选择合理的朗读方式,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的《茶馆》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不同的角色来朗读,A同学朗读王立发的台词,B同学朗读松二爷的台词,C同学朗读常四爷的台词。在朗读完毕以后,教师要让学生对各个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朗读一些同学很快就能明白,王立发懂得讨人欢心,深谙生存之道,常四爷则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悲剧缩影。

(二)注重朗读的层次性

在朗读之前要确定朗读的基调,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并且要求学生吐字清楚、发音准确。一部分课文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节奏上的美感。如果吐字清楚、停顿合理,但是缺乏节奏感,也同样会使朗读缺乏韵味。此外,还要读出画面的美感,这就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画面中,充分体验文字中的意境美。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的《使至塞上》这一课时,要充分抓住文中的景物特点,文中有这样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面的意象有“大漠、孤烟、落日”,朗读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场景,这样读出来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因此只有融入了真实情感,才能使朗读更加有韵味。

(三)教师要带头领读

教师的领读起着示范的作用,好的领读会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不能借助录音机或者多媒体设备播放语音,从而代替自己朗读,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因为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学生,同学生进行交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课文中情感的表达同样离不开朗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这样才能起到一定作用。

(四)加强对教师朗读技巧的训练

教师的能力和技巧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过关,那么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甚至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并且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或者语文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合理的评价

在朗读之后,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但这里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几句话,而是要通过评价充分的激励学生、找出错误。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是开放性原则,在新课堂的背景下,对朗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第二,指导性原则,教师要明白评价朗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在评价当中应该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并且对本次朗读的缺点和优点进行总结。第三是激励性原则,不能一味的批评学生,指责学生,而应该先肯定学生的进步,然后再指出不足之处。第四是个性原则,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学习状况都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否定学生,因为这样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三、总结与体会

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的设计关于朗读的训练课程,细心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才敏.论初中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法[J].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9):5-5.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范文6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特点;引导;方法

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来,确立了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本文仅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

1、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为内容的综合、教育功能的综合和考察评价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某种程度的学科的学习作为基本条件,调学科之间的联系”。

(2)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大特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要看重的是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力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绝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3)个体主动性,整体互动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在跨领域学习书本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思想碰撞。

2、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型特点首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可见,这一课型一开始就把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问题上,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一切的创新都来源于问题的产生。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之一。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抑或是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而这种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正是二十一世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根据需要处理信息,恰当地利用信息,运用语文知识完成自己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定能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二、综合性学习的引导方法

1、树立大语文观念,找准学科的契合点

(1)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找准切入点。尽管现行教材每周都安排了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但我们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而应树立大语文观念,关注身边的课程资源。例如:印度洋发生海啸,数以万计的当地灾民生存面临着严峻考验,世界各地人民,包括我校师生都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让自己的爱心突破国界,飞往异国他乡。这就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加之这又是自己亲自参与的事,学生兴趣肯定更浓,积极性也会较强。另外,还要拓宽学科视野,找到学科间的契合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渡并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授课时,要注意加强各科知识的整合。

如《人民解方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历史》的学习获得;在学《邓稼先》一文时,正值伊朗核问题最关键的时期,上课时联系当时背景能使学生明白发展核武器对我国国防的重要意义,加深对邓稼先的了解。

(2)尝试开展多种活动的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针对具体的主题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如《走上辩论台》可组织辩论赛;《说不尽的桥》可写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科海泛舟》、《走进小说天地》可进行知识竞赛;《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古诗漫步》可进行探究成果展览;还可开展进行情景表演、游戏、赏析等活动。

2、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指导。如缺乏教师的指导,往往会使活动陷入盲目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2)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很多时候,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结果,对课前的准备、资料收集与探究阶段重视得不够。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一些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表面文章,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

上一篇建筑节能技术

下一篇英文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