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阅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阅读范文1
【关键词】 阅读 积累 情境 思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个性特征、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要为每一个千差万别的学生提供合适成长的土壤,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在个性展示中获得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舒展。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深入人物的心灵去体验、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1.鼓励阅读,积累素材,服务习作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愉悦中积累,在潜移默化间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例如:利用特色课开展诸如猜字谜、古诗词诵读赛、歇后语串串烧、精彩语段展等活动。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间获得了语言积累。然后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有意引导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歇后语、古诗词句练习说话,并及时给予他们表扬与鼓励,让他们明白积累的目的不是仅仅把它们存放在大脑仓库里,而是要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自己的言谈里、考试中。课本中的精彩句段,文章要求学生背诵。并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向学生推荐读物,扩大他们的阅读面,鼓励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尝试写读后感,优秀作品收录班级作文选,让学生不断品尝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2.创设情境、激发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诱发阅读思考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要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特别注重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读了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体会和收获?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课文中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难理解的词句?这段话中你最欣赏的情节或词句有哪些,为什么?读了文章,你想对文中的XXX说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如在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主人公,面对"我"的一家对于勒叔叔态度的不断变化,你该对父母说些什么?你又该怎样对待于勒叔叔,想跟他说些什么?
3.为“自读感悟”创造机会
“阅读”是一项来自于心灵的活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感悟。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个体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25课《诗五首》教学为例,我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对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要好的朋友读。改变了枯燥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愿读、乐读、争着读,最终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还边读边想,在读中去发现,读中去体会,读中去悟情,读中去体验。在稍后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的体会很独到,能设身处地的融情入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框框套套。
4.在开放的评价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首先,让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是促进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调节、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学生对伙伴、对老师、对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效果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学生在评价中有充分的自由发表看法、表达心声,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是挥洒个性的另一重要途径。
其次,教师适时给予评价。教师要在学习信息的反馈交流中,要迅速准确地评判学生在自读感悟中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高明之处、失误之处、卡壳之处等等。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既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效果,也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态度,还可指向学生的感悟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都要特别重视它的指导性、启迪性、激励性、延伸性。例如: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读得很好!读出了你内心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你发现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不要着急,冷静地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能够自己解决。这么难的地方你都能读懂,而且有理有据、真不简单。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正是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丰富性、差异性、个性化,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价值取向,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我们只有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他们才能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想,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范文2
一、营造师生平等氛围,实现师生互动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砍树,再造房屋,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课文,阅读的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教学的的解题要有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个中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意思,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语文阅读范文3
一、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选择什么材料教会学生进行阅读呢?
1.在日常教学中,语文阅读材料的首选是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就是例子”,在七到九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以六册语文教材为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也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通过教材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充分利用教材,让教材发挥作用,学会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阅读,学会各种读书的方法、品味词语的方法、赏析的方法、修辞、语法、文体知识等。
2.在复习时,语文阅读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以下特点:
(1)选择文质兼美的材料。材料要语言优美,思想健康,能够给学生以情感陶冶、思想启迪。
(2)选择篇幅适宜的材料。材料篇幅的长短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质量。太短,没东西考;太长,没时间读。一般地说,要保证学生能够默读三遍,还有思考的时间,答题质量就高。学生默读速度为每分钟300字左右,材料最好在1000字左右,学生默读三遍10分钟左右。
(3)选择训练点针对性强的材料。这是选择材料的最关键的指标,文章再好,训练点针对性不强也不行。
(4)选择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阅读材料要有代表性即选择适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巧训练的材料。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写景的文章,说明文中的科普说明文、议论文等。
例如,初一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我选择了以下十篇文章:
《命运的驱使》2011海淀一模――写人的心路历程(会概括)、写法(对比)
《和总理的两次相遇》2011东城一模――叙事的文章(副词的作用“第二次和总理的相遇更加神奇”)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写人性格品质:欲扬先抑“凶”是“尽责”;多才、教学水平高。
《修髯飘飘》汪曾祺――写人的多个角度和侧面:学者、民主战士
《天上的那件事》2011丰台一模――写事的多个角度和侧面
《无边的回忆》席慕蓉――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鞋――外婆)
《母亲石》梁衡――借助载体写自己的情感(故事传说的母亲――自己的母亲――朋友的母亲――全天下的母亲)
《知识分子》吴念真――写别人(对自己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的品格,没名字,代表性)
《卖白菜》莫言――写自己和母亲卖白菜的事,多角度理解主旨。
《封存时间》明前茶――借事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
语文阅读范文4
小升初语文阅读友谊的分量阅读答案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干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量才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A】
背回家
A.bēi
B.bèi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B】
友谊
A.yí
B.yì
3.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谁说的?【B】
A.老山羊说的。
B.牛大哥说的。
C.毛驴说的。
4.毛驴听了牛大哥的话后“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说明了【B】?
A.毛驴毫不在乎。
B.毛驴觉得很惭愧。
C.毛驴很不服气。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A】。
A.友谊是无价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尤其是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
B.友谊值千斤山芋。
语文阅读范文5
在辽阔的蔚蓝海洋中生长着一类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树木、作物、杂草类似,此类生物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它们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人们称其为单细胞藻类;因藻体微小,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所以人们又称其为微藻。
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驱动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直接和间接地养育着几亿吨的海洋动物,因此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一旦受到破坏,将危及其他海洋生物及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微藻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作为人类的营养食品和健康食品、可再生生物能源,又可以提取色素、药物及甘油等化学产品,还可以做水产动物的饵料和禽畜饲料的添加剂等。然而,微藻的用途远不止这些。消除入海污染物、清洁海洋环境便是它们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种新用途。
在当今集约化海水养殖业中,废水的排放是海水受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养殖业废水在排放前必须进行有效处理。小小的微藻就能对养殖业废水进行有效净化。
微藻生长期间,各种形式的无机氮和有机氮均可被其所利用,而磷则主要以磷酸一氢根和磷酸二氢根的形式被它们吸收。当微藻被引入养殖业废水中时,藻细胞通过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好氧菌能够不断分解有机质,进而产生二氧化碳,作为藻细胞光合作用的碳源。因此,在净化水质的过程中,人们常将微藻与细菌联合使用,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藻菌共生”。同时,微藻吸收利用氮、磷等营养盐合成复杂的有机质。这就是微藻净化养殖业废水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海绵一微藻”集成系统则首先在工厂化养殖废水中接种微藻,让其吸收转化海水中无机氮和无机磷为微藻生物量;接种一定时间后,将海绵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废水池中,滤食微藻。通过微藻和海绵生物的联合作用,废水得到净化,而过量无机氮、无机磷营养盐排入海水后引发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大大缓解。
有机锡化合物特别是三丁基锡(TBT)涂料是一类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三丁基锡的大量使用,使得沿海各国遇到严重的海洋生物污染问题。这是因为三丁基锡难以被光降解、化学降解和热分解,在自然环境中的残留期长,而且容易在贝类、鱼类等海产品中蓄积。国内外的研究证实,绿藻门的镰形纤维藻、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都能将三丁基锡降解为二丁基锡,绿藻门的小球藻则能使三丁基锡分步脱丁基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发现,将小球藻接种于含100微克/升三丁基锡的培养体系中,14天后,分别有27%和41%的三丁基锡转化为二丁基锡和一丁基锡。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以各种途径进入海洋。微藻能有效去除多种重金属离子,且具有相当高的富集效率,对锌、汞、镉、铜、铅等金属离子的富集倍数可达数千倍,适于作为工业重金属废水的高效“清洁剂”。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
中,小小的微藻将展示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用途。
1.下列对“微藻”概念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微藻是人们肉眼看不见的生长在海洋中的含有叶绿素的微小生物,与陆地上的植物一样,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B.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合成为自身所需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C.微藻大多是单细胞生物,故被人们称为单细胞藻类,其藻体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毫米。
D.微藻是一种微小生物,而众多的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微藻为生,所以微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A.微藻,人类生产、生活的朋友
B.微藻,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C.微藻,海洋环境的“清洁剂”
D.微藻,海洋的魅力之神
3.综合全文,列举微藻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D(是微藻这一概念的外延,而非内涵。)
2.C(文章的主体部分3、4、5、6、7小节主要阐述了微藻在海洋净化中的作用)
3.①微藻能对海水养殖业排放的废水进行有效地净化。
语文阅读范文6
关键词:提高 语文 阅读能力 探究
阅读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联系、认识外部世界并获取大量信息、拓宽人们视野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发展人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人的欣赏、评价和理解能力。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在校学生,都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和处理信息,使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
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阅读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影响很大,其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理解在语文练习题和试卷中占有很大比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成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熟练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通过不断地扩大阅读范围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学生不愿意阅读,觉得阅读枯燥无味、没什么意思,在阅读时不能把握阅读主题,不能从阅读中获取有益的知识。既然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使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就必须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集中精力地投入到阅读中。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主动阅读,进而拓展视野、积累知识,从中受益。
首先,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展开对人物、情景、故事以及景色的想象,要结合课文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情节中,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课文的体裁种类很多,主要有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还有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等。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交流和讨论读书感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完成后,要把内心的读书感受表达出来,并希望这种感受或收获能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这种感受一旦获得赞许,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会增加自信心,更增强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如组织读书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量也越来越大。面对种类繁多的课外读物和书籍,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正确选择。众所周知,阅读方法主要有浏览、泛读和精读三种。浏览是最简单的一种阅读方法,就是把阅读内容迅速地看一遍,能大体掌握读物内容即可;泛读是泛泛地读,比浏览要细,读者通过泛读可以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精读就是逐字逐句地读,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细致的研读。至于什么文章应该用哪种阅读方法,教师要进行指导:对阅读价值不高的读物,大概看看就可以了,目的是了解其大意,了解重点的句子或标题即可,如对报刊杂志泛读即可;而对课本中的重点课文或优秀的作品则要精读,仔细品味,通过对字句的斟酌吸取其精华。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也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文章的斟酌才能掌握其中心思想。学生在阅读时不但要勤动脑,更要勤动笔,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优美句子或精彩篇章要随笔记下来,以便以后参阅;对不易理解的难点要圈点勾画,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及时解决。此外,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还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正所谓“博学多才”,只有学得多了才能有才华。阅读是需要时间的,没有长期的坚持就不可能有阅读量的积累,就不会拓宽视野,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