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组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旱组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旱组词范文1

    【关键词】四字词组;直译;意译;直译加注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词语搭配习惯,汉语中的四字词组便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四字词组有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是主谓、动宾、偏正或并列关系。因此,四字词组又可以分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和联合词组。

    尽管四字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之分,但由于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可以组合和搭配的四字词组难以计数,且都是人们长期社会文化生活的积累,有时很难分清某些无典故可寻的四字词组是自由组合还是固定词组。翻译时,应尽量兼顾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如四字词组“以卵击石”,意义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在翻译时,究竟是套用含有类似寓意的英语习语“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 好呢,还是直译成“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 (or stones)”,或者意译为 “to court defeat by fighting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更恰当呢?众所周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用鸡蛋去碰石头”只有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因此,用直译法翻译“以卵击石”不会造成误解,反而会给译文读者带来新鲜感,增加文字的表现力,同时也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形象,取得了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所以,四字词组能够直译尽量直译,如果直译不通或者是有损于原文风格时,可舍弃原文的形式,从内容入手。在翻译中,译文如果与原文形式不同但功能相似,一样可以发挥原文的实际效果。如:

    1.在那里,古树摇曳春秋,山花自谢自开,植被茸茸生烟……

    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 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

    分析:正如众多山水景点介绍的风格一样,作者选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华丽辞藻和行云流水般的对称结构来描写独特风光,引人入胜。为了再现相似的美感功能,译者并没有机械地一一照译,而是分别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手法。将“古树摇曳春秋”直译为“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简洁明了,即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又突出了原文的内涵,使读者感到一种苍劲粗犷韵味无穷的大自然气息;而“山花自谢自开”中的“自谢自开”虽然在汉语里结构对称,富于美感,然而直译成英语“wither and blossom themselves”却一点也不生动。“山花”无论对汉语读者和英语读者来说都是野花,当然是自开自谢,否则不叫“山花”。因为汉语表达追求和谐与对称,加上两个“自”字,不但不累赘,反而有种节奏感,但直译成英语,会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同样,原文中另一四字词组“茸茸生烟”,原是描写这里的植被松软深厚、郁郁葱葱,弥漫着阵阵青烟,呈现出大自然的幽深。如果直译成英语却是长长的一句话——The vegetation here is fine, soft, thick and sends out mist,这样的冗词赘句极不自然,不应采纳。在这里,译者将“山花自谢自开”与“植被茸茸生烟”融为一体作状语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描绘了一幅立体的画面,有高有低,错落有致,体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达到了原文的交际效果。

    汉字四字词组因富于音韵美和意境美且易懂易记,也深受广告设计者的青睐。在翻译时应从广告的功能出发,灵活处理。

    2.该厂生产的各种类型钻头均符合API标准,工艺先进,结构新颖,钢材优质,制造精细,质检合格,均已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

    Bits of all types manufactured in the factory conform to the API Standards. With novel design and fine workmanship, they are made of quality steel in advanced technology. All the products have passed strict quality test and reached in all respec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 domestically-made bits of the kind.

    分析:描述科技的语言要求意义精确,行文简练,既不允许夸张浮华,也不能晦涩难懂。原文在产品介绍上连续使用了五个四字词组,体现三重含义。首先,它们概括了产品的性能,向读者传递了信息;其次,语言风格严谨,不拖泥带水,不含主观意愿,提高了产品的可信度;第三,它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且看上去排列有序,增强了产品说明的感染力。因此,原文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翻译时,这些意义都不容忽视。然而,机械对译又是不合适的。这五个词组均含主谓结构关系,用形容词作为谓语,而英语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与连系动词组成复合谓语。因此“工艺先进”大多译为“The technology is advanced.”,以此类推,其它四个词组应依次译为“The structural design is novel; steel quality is superior; workmanship is fine and quality control is strict.”,虽然原文的意义得到再现,但整体结构松散、单调,反而使主题不明确,有悖于作者的本意。这里,译者将四个四字词组译为一句,用“they”作为主语,突出最主要的信息“该产品系优质钢材,采用先进工艺制成”,将“结构新颖”和“制造精细”作状语,置于句首,使产品的次要特征依然醒目。“质检合格”虽然与上述四个词组并列,可理解为“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该产品的所有标准均符合API标准,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因此,“质量合格”与最后一部分合成一句。译文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不但不累赘,反而给人一气呵成的美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为取得功能上的相似,用英语中的修辞手段或借用英语中的习语再现汉语四字词组的文体风格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变通手段。例如:

    3.天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

    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 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分析: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大量数词组成的词组,如“三心二意”、“一举两得”、“九死一生”、“at sixes and sevens”、“in two two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它们只有极少数可以完全对应,如“三三两两”(by twos and threes)等,绝大多数词组意义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翻译时应尽量按照各自的文化传统,以可行性或可接受性为原则。在例句中“十之八九”与“ten to one”属不完全对应,但都表示极可能。如果将“十之八九”直译为“in 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译文便失去了原文简洁的风格,而意译为“most likely”又失去了原文的比喻色彩;借用英语习语“ten to one”既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喻体,又能使读者欣然接受,达到了译文与原文间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

    在借用同义或近义的英语习语翻译汉语四字词组时,切忌草率,不要被“假朋友”钻了空子。例如,英语中的“to eat one’s words”表面上很像“自食其言”,而实则意为“收回前言”;同样,“to make one’s hair on end”也不等于“令人发指”,而是“令人毛骨悚然”;“personal remark”不是“个人评论”,而是“人身攻击”。类似的现象还不少,因此,译者一定要审慎地考证以免误译。

    以上译例说明汉语四字词组的翻译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既要照顾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当然,也不能完全不顾形式,造成滥译和误译,必须以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标准,尽可能使译文自然、贴切,可读性强。

    【参考文献】

    [1] 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旱组词范文2

关键词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语用信息 词 (组)层面

中图分类号:H316 文献标识码:A

Pragmatic Information in 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rom Level of Word

HUANG Lijuan

(Meizhouwa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Putian, Fujian 351254)

AbstractDictionaries are tools for providing inform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dictionaries, pragmatic information cannot be ignored by lexicographers. ECD provides sufficient pragmatic information from level of word to satisfy its users.

Key wordsthe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pragmatic information; level of word

1 介绍

随着词典编纂理论的发展,专家学者开始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词典编纂中。G.leech and J.Thomas(1987:12-13)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的前言写了篇题为Pragmatics and the Dictionary(语用学与词典)的文章,文中强调了语用信息对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性。胡开宝和张柏然(2004)从语意、语境、言语行为理论及合作原则理论方面探讨了语用学和词典编纂的重要关系。杨文秀(2005)认为语用信息可以从词(组)、句子、语篇层面上得到反映。

基于杨文秀关于词典语用信息的不同反映层面的观点,本文将讨论《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以下简称《英汉大》2)中语用信息在词(组)层面的提供情况。

2 词(组)层面的语用信息

从词(组)层面上看,语用信息可以分成呼语,话语标记语,情态动词,模糊限制语,语境标记语,施为动词及预设的语用信息。(杨文秀,2005:108-110)

2.1 呼语中的语用信息

呼语中的语用信息可以分成:社交呼语、亲属呼语、朋友呼语及特殊呼语。社交呼语含有交谈方之间的关系、说话场合等信息;亲属呼语含有年龄及亲属关系等信息;朋友呼语含有体现谈话者间的亲密度、情感等信息;特殊呼语可以体现某种权威地位的信息。(杨文秀,2005:108-110)以下是摘自《英汉大》2中体现呼语语用信息的几个例子:

we …[用以表现亲昵的安慰鼓励或规劝等] 你(们): “How are we feeling today, Mr. Jones?” the doctor asked. “琼斯先生,咱们看看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医生问道。

aunt …1.姑母;姨母2.伯母;婶母;舅母2.阿姨,大妈,大娘…

dear… 1.[常用作直接称呼语]亲爱的(人) Come in, dear. 2.[常用于称呼语中,表示客气,讽刺等] 亲爱的:Don’t talk nonsense, my dear man.

在上面的例子中,《英汉大》2关于词目we的注释显示该词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译成“你(们)”;词目aunt在中文里可以表达各种亲戚关系;词目dear的注释表明在不同的场合里,该词有不同的语用含义。

2.2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信息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信息可以分为(1)oh,well,now等词,含有引起注意,导入话题等信息;(2)and,but,so,or 等词,可以起到组织话语的作用;(3)actually,I mean, you know 等词 ,这些词含有谈话者态度,情绪等信息。(杨文秀,2005:111-114)以下《英汉大》2的几个例子提供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信息:

well …1.[表示惊异,不以为然等]…:Well, I never expected to see you here!… 3.[表示规劝,责备,期待等]…: Well! There is no need to shout.…

anyway …4.[用于从较次要内容向较重要内容转折时,无明显实义]:To do the job well, we need a special lab, a lot of money, Talents…

在上面的例子中,词目well的注释表明了该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在交谈中它可以起到继续原来话题或引入新话题的作用;词目anyway的注释显示了该词的功能之一:用于从较次要内容向重要内容的转折。

2.3 情态动词的语用信息

Leech认为情态动词can,may,might,could,should,must等含有话语人情绪,态度方面的语用信息。(cf.,杨文秀,2005:116)

以下《英汉大》2中摘选的例子体现了情态动词的语用信息:

can …4. [表示允许、请求、要求、建议等] Can I open the door for you?

could …2.[也可作为can 的互换形式表示现在时,但含有不确定或婉转,谦逊的意味] …:Could we ask you what your opinion is?

上面例子中的词目can,could表明了在不同语境中说话者的不同情绪态度。如:用you can 表示命令,用could 表达愿望,在一定语境中could的使用比 can更委婉等等。

2.4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信息

何自然认为模糊限制语如almost,presumably,wonder,I am afraid 等词的使用可以使话语避免武断,更为礼貌。(cf.,杨文秀,2005:116)以下的《英汉大》2的例子显示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信息 :

Perhaps… 2.[用于提出礼貌的请求或建议] would you perhaps consent to act as our interpreter?…

afraid …2.[用于提出异议,说出另人不快的事实,拒绝对方要求等场合,使语气婉转]…:I`m afraid you are wrong.…

我们可以看到,词目perhaps,afraid 的注释表明了该词的礼貌含义,perhaps的注释“请求或建议”体现了该词具有的言语行为。

2.5 语境标记语的语用信息

语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以反映到词典中的语境信息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杨文秀,2005:117-118)本文其他小节列的例子可以看出,《英汉大》2中词目的等值词、例证、例证的翻译等都提供了该词目的语境语用信息,因此本小节将不再重复举例 。

2.6 施为动词的语用信息

塞尔将言语行为分成: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如:assert实施了断言的行为;promise实施了许诺行为等(cf.,杨文秀,2005:119)以下是《英汉大》2中一些言语行为动词的词目注释:

criticize …1.批评…2.评论;评价:Would you criticize my essay and tell me if it is any good? 请你评价一下我的文章.…

attack …2.(用语言)攻击,抨击:The government was attacked for the steps taken.政府因采取了这些步骤而遭到抨击。…

上面的例子体现了言语行为动词可以实施不同的行为,如:词目criticize除了可以表示“批评 ”外,还可以实施“评论”的行为;attack可以指(用语言)抨击。

2.7 预设的语用信息

预设是一种所指,它和实际话语中语句的语法结构及词的意义联系密切。(Levinson,1983:181-184)以下是《英汉大》2关于预设语用信息的一些例子:

The… 1. [指已提到或正谈到的人或事物]: Look! A car has stopped there. The car is very beautiful…. 2. [指双方都知道的或能体会到的特定的人或事物]: Close the window, please….

Might… 4.[用在表示与事实相反的情况的虚拟语气中] …:If he were older, he might understand.…

上面的例子中,词目the的例证预设了car和window的存在;词目might的例证的语法结构if he were older表明此陈述不是事实。

3 不足及建议

《英汉大》2在词(组)层面为词典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语用信息,但也许它忽视了一些有用的语用信息。Levinson指出cousin一词在英语中不能直接作为呼语,如:Hello,cousin.是不正确的句子。(cf.,杨文秀,2005:109)《英汉大》2中cousin一词没有相关的处理。再如,teacher一词不能直接作为呼语,假设一名女教师叫王兰,那么该称她为Miss Wang,而不是Teacher Wang。《英汉大》2中teacher和miss两个词的注释没有提供相关信息。在其它呼语如engineer,director, professor等词的处理中,《英汉大》2也没有提供它们作为呼语的相应信息。

4 小结

词典是提供信息的工具,语用信息是词目的重要信息之一,有必要在词典中得到体现。尽管存在着些许瑕疵,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为词典使用者在词(组)层面上提供了丰富的语用信息。

参考文献

[1]胡开宝,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撰中的应用.外语教学,2004(2):49-52.

[2]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杨文秀.英汉学习词典中的语用信息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旱组词范文3

一、汉民族喜新求异的文化心理与诗歌语言锤炼

古人写诗文,喜新求异,注重锤炼,讲究言简意赅,讲究字异而义同,练字之功非常重要,其目的是要将最恰当贴切的词语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以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词语的选择、锤炼必须富有创新精神,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唯陈言务去”,就是主张语言运用上力求独创、新颖、恰切、得体,这是喜新求异文化心理在诗歌表现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通过对诗歌语言的锤炼,使诗歌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冗杂,使诗句达到语句精炼、意境悠远的表达效果,是古代文人对语言常规用法的超越和突破,又是诗人展示才华、卖弄学识的外露,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惯例。

诗的语言的精炼是指诗中把不必要的字、句删去,尽量用最少的字句表情达意,“凡诗需字少意多,以十字道一事者拙也,约之以五字则工矣。以五字道一事者拙也,见数事于五字则工矣。”(方干《赠路明府》)前人言诗,拈出一个“工”字,这“工”字既指诗的语言又指结构,而从语言方面来看,它既指语言的精炼,又指语言的形象生动。它通过炼字、炼句和炼意三种方法达到这一目的。

从诗词语言精炼的角度看,“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赵翼《瓯北诗话》)因此,古代诗人都注重在炼意上下功夫。古典诗词中的炼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提炼主题,使诗的立意更高,即使诗具有更好更深的思想内容。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短短十个字写出了天下的贫富对立,这是以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而使诗句精炼。

诗人的炼字、炼句和炼意,不仅是为了语言的精炼,同时也是为了语言的形象生动。诗人们从修辞学的角度,推崇诗词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字句锤炼得好,可以带动全篇,所谓一字妥帖,则全篇生色。尤其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历来备受赞赏。“淡”状出视觉感受,“滴”达出听觉感受,“淡”和“滴”渲染出一种冷漠、孤寂的境界。再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被人称赏,是因为诗句写出了春满江南的蓬勃景色,而这则得力于“绿”字的锤炼。据洪迈《容斋续笔》记载,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这个“绿”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气息鲜丽地点化出来。

可见,新奇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中的一个文化传统心理。正如前边指出的,修辞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而新奇求异的文化心理,促使修辞技巧的产生和推广。

二、汉民族的均衡审美文化心理与诗词修辞的均衡美

均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民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这一方面与汉族人民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自古以来,汉民族人民观察事物,考虑问题,常常具有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喜欢从事物的对应关系中展开思考,如二元对待观、“天人合一”观、人与人或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和谐观等,就形式而言不失为均齐“宽对”。这种均衡的审美心态,在建筑、日常生活中物品的摆设、宴请等方面也可体现出来。

汉族人民审美心态,也受汉语结构均衡美的影响。正因为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均衡美的特点,故汉族人民在长期使用汉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均衡为美的审美心态,并探索修辞均衡美的规律。例如汉语的声调,是构成汉语语音结构均衡美的要素。古代利用声调中的平上去入分平仄,由平仄构成古代近体诗中音律的对称美和节奏美。汉语中构词上的对称、均衡,形成了汉语修辞上的对偶等均衡美。

尤其是诗歌中的大量对偶句,由于句法、词性、声律的两两对应,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内聚力,经过前后映衬,互相补充,可以化生涩为平易。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镜”一般作名词用,倘在诗中孤立拈出“晓镜”,未免费解,但和下句“夜吟”相对照,立刻“变陌生为熟悉”,使读者明白作动词用,是写一位女子在晓妆对镜,抚鬓自伤,从而和下句中那位深夜苦吟、不避风寒的男子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对偶句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词曲中的衬词、诗歌中的押韵等,也是形成语言均衡美的重要手段。在修辞格中,除对偶外,能体现均衡美的还有互文、回环、顶真、对照等。

互文是汉语有的修辞方式,注重结构对称,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其特点是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回环修辞手法不仅有均衡美感,而且达意深刻,富有新意。它正读倒读皆可成句,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这是讲究词序有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措辞法。例如:清代女诗人吴绛雪的《春晴秋雨》:“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三、汉民族含蓄的心理与诗词修辞的含蓄表达法

东方人区别于西方人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含蓄,而中华民族尤以含蓄著称。中华民族不仅追求行为举止的含蓄,推崇笑不露齿、行不露足,更追求语言表达的含蓄,推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

中国人之所以有含蓄的文化心态,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影响有关。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发育、性格成长和气质形成,也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情感表现和(转第113页)(接第119页)语言表达。“和”是仁学体系的核心,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和为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人生格言,“和”成为中华民族人生哲学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和”的方法就是中庸的方法。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防止专化和走极端,提倡模糊性和灵活性。“和”的精神、“中庸”的方法表现在言语表达上就是要含蓄,要委婉,不要观点鲜明、言辞激烈、不留余地,不要单刀直入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好恶,而要迂回曲折,由古及今,由远及近,层层推进,要设喻取譬,要隐晦,要影射,要“微言大义”“言近而旨远”,总之,就是要用温柔敦厚的语言形式,含蓄的表达方式。在此方面,中国的诗歌可以说表现了极高的技巧,并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当陶渊明面对美丽的自然景致时,他曾用两句被后人视作名言的诗句,表达了他的全部看法:“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其五)通过含蓄的表现,突破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而带给人无限的联想和启示。谐音,是典型的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数千年来不绝于书,在诗歌创作中常常被运用。如南朝乐府《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以“丝”谐“思”,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著。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谐“情”,一语双关,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话语中词语通过谐音联想,以美妙的物象传达表述者的心意,提高了言语表达的审美效果。

四、重意象的民族审美特征与诗词意合体悟的修辞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不注重抽象的分析和形式的论证,而重视主题的直觉体悟和豁然贯通。这与中国传统的整体直觉思维方式和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方式有关。整体直觉思维方式重视整体性,但对整体性的把握不是依靠逻辑推理,而是依靠非逻辑思维的直觉和顿悟。取象比类,采取比喻、象征、借代、类比等形象的手法来表达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这两种思维方式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人对意象的独特的民族审美观。李卫中等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景物携带上了浓厚的文化信息,它们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组合成了特定的意象,成了汉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言表达上,不要求纯思的抽象,而是观物取象,超越具体而又回归具体。例如,古代将“杨柳”常与离别、断肠相联系,因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故古代作品中常出现有关柳的意象:“杨柳依依”(《诗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寓抽象于具体,寓推理于类比,模糊多于明确,含蓄多于显露,具有一种独特的诗的气质,让读者从感性的把握中去体味抽象的内涵。

汉语意合体悟的修辞传统在诗歌意象的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诗歌的意象搭配十分灵活,只凭一点灵犀,一缕情思,几个似不相关的意象就可以直接拼合,峰断云连,似离实合,给人一种造语的清新和涵咏不尽的诗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等都是向读者展示了几个富有特征的意象,各意象之间无关联词,全赖其内在的逻辑感情联系,构成了一种浑然统一的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戴照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75.133

[2]王希杰.修辞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14

[3]郑子瑜宗廷虎.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

[4]盛林.儒家文化与汉语的修辞的含蓄表达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4)

旱组词范文4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 数词汉语 偏误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学习汉语使用汉语的历史,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学习。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区的双语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能否认的是,少数民族汉语学习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数词的偏误便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偏误之一。

以下将借助实例,探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数词时在称述方面易出现的错误及原因。

一、年份的误读

误例一:“英国在1783年承认美国独立。”维吾尔族学生读这一句子时有不少人会将其中的数字读作“一千七百八十三年”,而这一数字在汉语中正确的读法是“一七八三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读呢?我们发现在学生的母语维吾尔语中“1783年”是这样读的:

bir mi?耷 j?藓tt?藓 jyz s?藓ks?藓n yt?蘩-int?蘩i jil

一 千 七 百 八十 第三 年①

通过对比我们看到,汉语中年份的表达,大多采用直接读数的方法,只读每一位的单个数字而不读位数;但是在维吾尔语中年份的称读一般采用序数形式,即我们上文看到的“(第)一千七百八十三年”。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在称读年份时是按采用维吾尔语数词称读的思语言习惯,然后用汉语直译——这就是这类偏误的实质。

二、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的误读

误例二:“我的答案是1.325,你的是多少?”不少少数民族学生会将其中的“1.325”读作“一点三百二十五”。而汉语中正确的读法是“一点三二五”。经过语的对比发现,“1.325”原来是这样用维吾尔语表达的:

bir pytyn mi?耷-din yt?蘩 jyz jigirm?藓 b?藓?蘩

一 整的 从一百千 三 百 二十 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这里误读的应该是关于小数称读的。在汉语中小数的称读只要按照“几点几几几”的模式直接读数即可,不需要读出小数点后的十分位、百分位等。但是在维吾尔语中,小数点之前整数部分都要按整数的读法读出并加“pytyn”(义为“整的,完整的”),但是小数点之后的小数部分读法就不能照此类推了,而要将十分位、百分位等都一一读出来并加缀从格附加成分。这样少数民族学生在称读小数时,就会出现如误例二中将“一点三二五”读作“一点三百二十五”的偏误了。

三、万以上大数字的误读

误例三:“今年我们家卖棉花挣了77400元。”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会将其中的“77400”读作“七十七千四百”。在汉语中“77400”规范称读应是“七万七千四百”,而该数字在维吾尔语中称读则是这样的:

j?藓trni?蘩 j?藓tt?藓 mi?耷 t?尴t jyz

七十 七 千 四 百

汉语中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这些级数词。与此相对维吾尔语中只有“个、十、百、千、万、百万”这些级数词,却没有“十万、千万、亿”这几个级数词。这里着重要说的是“tym?藓n”(即万)这个数词,在书面语中一般不用,而用“on mi?耷”(十千)来表示。于是“七万七千四百”就变成了“七十七千四百”。除此之外,维吾尔语中还有“miljon”(即百万)和“miljart"(即十亿)这两个级数词。

探寻产生“七万七千四百”与“七十七千四百”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我们从数学的角度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汉语中千位以上够十便向万位进一,维吾尔语中则是千位之前的倍数数字用相应数位的大小来称数。例如:“3万”在汉语中表示有三个一万,读作“三万”;在维吾尔语中“3万”的意义与汉语一致,但是读作“ottuz mi?耷”即“三十千”,表示这个数由三十个一千组成。由此例可以直观感受到,汉语数字以四位为一级,在这里以万为单位;维吾尔语以三位为一级,表示同样的数字用的单位却是千。再如:“891800”少数民族学生往往误读成“八百九十一千八百”。误例三中的“77400”按照汉语的四位为一级的方法,应读成“七万七千四百”,这是由于学生按照维吾尔语三位为一级的称读习惯,将“891800”用汉语直译成“八百九十一千八百”。很显然,万位以上的大数字称读错误是受维吾尔语中数字三位为一级的影响,这仍是属于母语的负迁移。

四、百位以上带零的数字的误读

误例四:学生称读类似于“506”这类的数字时往往会读作“五百六”,但是在汉语中正确的称读应是“五百零六”。一字之差,意义相差甚远。对于这类误读,溯源至学生的母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维吾尔语中“506”确实读作“五百六”:

b?藓?蘩 jyz alt?藓

五 百 六

少数民族学生出现这类误读一般与维吾尔语中关于数词称读的一条规定有着直接关系。这规律是:数字中无论有几个零,而且这些零无论出现在哪个位置,都不读出(特殊号码如电话号码等的称读除外)。汉语中,零是一个基本数词,零的出现以及是否读出,这点相对复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例中“506”在汉语中,这是三位数,其中有一个空位用零来表示;零处于百位数中的十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当读出零,读为“五百零六”;但是少数民族学生读这个数字时会按照维吾尔语的称读习惯,先在脑中用维吾尔语反映出这个数字,再用汉语进行直接翻译。那么少数民族学生就会将“506”误读为“五百六”。但是这样就产生了歧义,到底称读的“五百六”是“506”,还是“560”的简称“五百六”?还有例如“7006”这样的数字误读的情况,维吾尔语中按照一贯的零不读出的原则读为:

j?藓tt?藓 mi?耷 alt?藓

七 千 六

这种情况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称读时就会将“七千零六”误读为“七千六”又与前例产生了同一类的歧义情况。

还有,在前文第一点“年份的误读“中,除了“1783”误读为“一千七百八十三”外,其实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误读情况,例如:“今年是2013年”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会将句中的“2013”读作“两千十三”。在学生的母语中寻找其原因,我们可看到“2013”用维吾尔语是这样表达的:

ikki mi?耷 on yt?蘩

二 千 十 三

按照母语称读的习惯读出来的当然就是“两千十三”了。

五、分数的误读

误例五:2/5少数民族学生在用汉语称读此分数时,可能会将其误读为“五的二”,在汉语中这个分数的正确称读应是“五分之二”。而在维吾尔语中的称读如下:

b?藓?蘩-tin ikki

从五 二

这类分数误读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双语有关分数的数学表达方式中来寻找。汉语按照“几分之几”的模式称读真分数,分母在前,分子在后。如例中的“2/5”读作“五分之二”。维吾尔语在称读此类分数时,同样是分母在前,分子在后,但分母为从格形式的基数词(在分母后加-tin或-din,如果是清辅音结尾的词加-tin;是元音或浊辅音结尾的词则加-din[1]),分子为主格形式。

误例“b?藓?蘩-tin”(即“五的二”)中的“-tin”这个从格形式表示一个整体分五份,这五份中的两份,就是五分之二。维吾尔语表示分数的这种形式其实与古汉语是一致的。“五分之二”是古汉语残留的表现。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五份的两份”。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在称读分数时,用维吾尔语的分数称读习惯称读出的分数是和古汉语的分数称读相似。

这种类似于古汉语的维吾尔语分数表达习惯,虽然在双语的数学含义上相一致,但这却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表达分数的错误导向;对少数民族学生称读分数产生了不小的干扰。

六、“二”与“两”的误读

误例六:(1)这次班里只派两名学生参赛。将“两名”误读为“二名”。

(2)我们宿舍在9号学生宿舍楼的二楼。将“二楼”读作“两楼”。

汉语中“二”表示“2”这个数目。《现代汉语词典》“二”的解释是“数目,一加一后所得”。对“两”的解释是“一加一个得两个”。“二”和“两”虽然意义相近,但是用法不完全相同。

在读数目字、小数、分数、序数时,用“二”不用“两”。例如“一、二、三、四”“六点五”“九分之二”“二叔”“第二”。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例如“两对”“两个”“两双”。

在例(1)中“两名学生”的“名”是一般量词,所以应读“两(lia?耷214)”不读“二(?鬢51)”。而例(2)中“二楼”的“二”是序数词,所以应读“二(?鬢51)”

不读“两(lia?耷214)”。

少数民族学生误读这两个数词的情况说明,他们对目的语即汉语数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

以上出现的六类误读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始初级阶段还未形成一定的系统前,才有可能产生的偏误。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本文中除去第六种外其他五种偏误的产生均由母语的负迁移引起。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是以母语——维吾尔语作为支撑的。一般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到或看到汉语时,反映在脑中的应该首先是维吾尔语,然后再将脑中的维吾尔语信息按照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与汉语进行一一对应式的翻译,这就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表达时出现各种偏误甚至错误。在此建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以熟练掌握目的语为最终学习目标,在学习中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多做练习,增强汉语语感,树立学习汉语的自信,以减少回避陌生疑难知识点的不良学习习惯。

注释:

①本文采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维吾尔语例句。

参考文献:

[1]马维和,李玉梅.现代维吾尔语格的分类[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VOL4(2).

[2]李玲.现代维吾尔语“从格”的形式和意义[J].语言与翻译(汉文)1995(1).

[3]朱丽娟.从母语负迁移看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J].漳州师范学院,2012,6.

[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王继青.语数词对比分析[J].和田师范学校校报 汉文综合版,2007,VOL27(6).

[6]徐春兰.基数词称读法对比研究[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3(2).

[7]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旱组词范文5

关键词:二次效用函数;资产组合;拉格朗日乘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52

1 问题提出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一个精细的组合管理的方法。均值-方差方法是由Markowitz最早提出的,并且成为现代组合理论的基础部分。均值-方差模型就是考虑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使风险达到最小的条件极值问题。

投资组合基本应用到股票市场。曹剖析了动态投资组合策略应用在我国股市的可行性。孙翎等以沪深300成分股数据为样本,利用谱分析为投资组合策略研究提供一种新颖的研究思路。本文将组合模型应用到油公司中,分析资产或项目的最优组合问题。

文献研究了关于负指数效用函数模型,为了研究二次效用函数,提出了基于二次效用函数下的最优组合模型。为了解决油公司的资产组合问题,应用二次效用函数和拉格朗日乘子到油公司的资源管理中。首先介绍了效用函数一些理论知识;其次当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时,推导出了二次效用函数下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然后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使得其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投资比例的函数表达式。研究结果可解决海油公司的定量化问题。

2 效用函数理论

2.1 效用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效用函数通常满足以下性质:

由表1中数据可知,所选的三个资产的收益率均服从正态分布。

三个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见表2。

4.2 结果分析

当b取不同的值时,根据式(4)得最优投资比例及期望值如表3所示。

由表3的数据(第5列和第6列),可以得到风险随收益变化图(见图2)。

从表3及图2可以看出:

在二次效用函数下,收益-风险的有效边界类似开口向上的右半根抛物线。且风险随收益的增加而增大,这正体现了高收益总是伴随高风险的金融学原理。说明二次效用和均值-方差模型下的最优策略是等效的。所以,我们可以应用二次效用最大来解决各类投资组合选择问题的均值-方差模型。

由表3的数据(第2列、第3列、第4列和第7列),可以得到资产最优分配比例及期望值随风险厌恶系数的变化图(见图3)。

由于b是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系数,b增加相当于投资者期望风险减少,即期望收益越大。从表3及图3可以看出:

(1)资产1的投资比例是b的减函数,即随着b值的增加而减少,主要由于资产1的收益最大。f明当投资者对风险规避要求减小时,收益大的资产的投资比例可能减少。

(2)资产2的投资比例为负值,主要由于资产2的风险太大,需要卖出资产2以减少风险。

(3)资产3的投资比例是b的增函数,即随着b值的增加而增加,主要由于资3的收益最小。说明收益小的资产的投资比例可能随着要求减小而增加。

(4)期望值是b的减函数,即随着b值的增加而减少。说明期望值可能随着要求减小而减少。

模型与投资者期望风险越小越好和收益越大越好的心态相符。说明构建的模型和应用拉氏乘子法求解的最优组合投资比例是有效的。

5 结束语

在油公司的投资管理中,通过数学推导并且建立基于二次效用函数下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应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推导出模型的数值解。结合油公司的实际数据表明,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来说,构建的二次效用函数模型和应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的最优解是有效的,也说明二次效用和均值-方差模型下的最优策略是等效的。我们可以用二次效用最大来解决均值-方差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二次效用函数下的最优投资组合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资产组合问题,研究了二次效用函数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同时模型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函数,以满足投资者。

参考文献

[1]Markowitz H.Portfolio selection[J].Journal of Finance,1952,7(1):77-91.

[2]叶中行,林建忠.数理金融――资产定价与金融决策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9-65.

[3]Simaan Y.Estimation risk in portfolio selection:the mean variance model versus the mean absolute deviation model[J].Manag,1997,(4):1437-1446.

[4]曹.动态投资组合策略在我国股市的应用研究――基于沪深300行业指数的实证分析[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5:2-7.

[5]孙翎,王胜,迟嘉昱.基于谱分析的股票市场行业周期波动与投资组合策略[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31(1):117-128.

旱组词范文6

关键词:连词;省略;语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23-02

一、引言

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留学生语法的搭配和表达的完整性常常是教师讲授的重点。例如,留学生经常说出这样的句子:(1)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带雨伞了。例句(1)虽然前后两个分句是因果关系,但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一般只用“因为、所以”中的一个,或者根本不用,这样会更加得体自然。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连词的搭配,强调语法完整性的出发点是好的。

我们分析了《HSK常用词汇一览表》■中所有的连词,发现这些连词主要分成三类:①可单独使用的,如“和、跟、同、与、但是、或者、因此、然后、还是、可、可是、只有、还有、为了、就、而且、虽然、于是、只是”等;②需成对使用的,如“连……也\都……”“既……又……”“不但……而且(还、也)……”“一边……一边……”等;③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如“因为……所以……”“要是(要■)……就……”“如

果……就……”等。

“可单独使用的连词”在使用中出现错误主要是因为词形相近误用和词义相近错用。在教授过程中,教师主要应把语用条件、字形和字义方面的差异讲解清楚。“成对使用的连词”,其搭配关系一般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改。对于这类连词我们可以通过大量操练,逐步减少留学生犯搭配错误的概率。我们认为《实话实说》栏目是可以反映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的口语状况的。我们随机选取了部分节目的文字版语料,总共十七万两千字,考察其中“可单用也可成对使用的连词”的使用情况,我们重点分析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这两类。

二、调查分析

(一)因果关系

我们先以“因为……所以……”为例,对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1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和“所以”同时使用的机会很少,只占10.31%(包括“因为”句后置的情况)。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和“所以”单用的情况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分别占到了59.6%和30.07%。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要说明一件事情的原因和结果时,往往只选用“因为”或者“所以”的其中之一。此外,以汉语为母语的使用者在口语中使用“因为”的比例也远远高于“所以”。

我们在调查语料的过程中发现,当交际的一方回答“为什么、怎么”这样一些询问原因的特指问题(包括自问)时,倾向于用“因为”展开话题。比如:(2)主持人:“我觉得您上次来的时候好像比这次嗓门大,这次为什么声音小了?”蒋国华:“因为受到了指导,说:‘说话声音不要太大。’”(3)“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像我,我是代表外来人员的,就好像是一个窗口,好像这个窗口后面有50多万人。”当交际的一方回答其他形式的疑问句并陈述理由时,往往先说出答案,然后以“因为”打头展开理由的陈述,这样相应的就造成了“因为”后置句。另外,当交际的一方陈述一件事情后要说明理由时也会用“因为”做衔接,也会造成“因为”后置句。比如:(4)主持人:“平时你都这样上班吗?”尹岩:“有活动是肯定要这样上班的,因为还代表我工作的形象。”(5)“我在学校里边报了一个演讲与口才班,因为我的口才特别差。”

还有一种情况,“所以”用在陈述原因完毕后引出结果。比如:(6)“贫困的地方,对我来说有一种情结吧,常年跟老百姓接触,所以1990年6月份我下乡到皖南山区这个小县。

“因为……所以……”通常是在“先说明结果,然后说明原因,再说明结果”时采用。但是在口语中很少有人这样烦琐,因此“因为”和“所以”同时出现的机会不多。比如:(7)“我们的汽车兵每次上山都不洗脸,不洗脸就是为了爱美,因为昆仑山上紫外线很强,一照射脸上就脱皮、发黑,所以每次从上山出发到返回驻地,回来以后才洗脸。”

(二)假设关系

我们再以“要是(要)……就……”“如果……就……”为例,对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的总体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从表2的分析结果上看,单用“要是(如果)”和“就”的情况共占62.9%,单用的情况在总体上还是占多数。但是单用“就”的例子比较少,其中还有一些是紧缩句,因此单用“就”并不是一种常态。例如:(8)大家可以说自己的感想,大家可以提自己的问题,谁想说就举手示意我。(9)你做不了就歇了,不要去强求。

单用“要是(如果)”的共计57.9%,这其中除了正常的省略“就”以外,还有的情况就是在句子中不能补出“就”。例如:(10)朱林飞,你要是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能够像冯先生那样跟市长当面说吗?(11)如果她自己非要去呢?(12)比如说刚才那位老先生如果他是我的亲属,他考虑过我的感受吗?(13)赵先生说得特别好,我觉得他如果不去当摄影家的话,他去当演说家也不错。

这类不能补出“就”的例句共有37例,数量也不少。这类句子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前一小句都为“要是(如果)……的话”结构。当前一小句有“的话”时,后一小句一般不用“就”,例如(15);而(12)、(14)虽然并没有“……的话”,但是仍可以补出“的话”,我们认为这类例句中“……的话”是省略的。二是在对话中承接上文,用“如果……呢”单独提问■,例如(13)。在这两种情况下,谈话者很少用“就”来呼应前面的假设。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要是(如果)”后置的只有1例:(14)“据我所知,要是他们的脾气应当拒绝上场,如果有问题的话。”这种后置现象一般是对自己观点的一种补充,对自己的结论加以限定。

“要是(如果)”和“就”这两部分同时出现的比率为37.1%,较“因为”、“所以”同时出现的概率要高得多。“要是(如果)……就……”同时出现的句子大多为陈述句,前一小句表示假设,后一小句推出结论。当“要是(如果)”和“就”同时使用时,一般用来表达强烈的肯定语气。例如:(15)生的不可以吃,如果吃了舌头就回不去了。(16)看他是不是喜欢钱了,如果他喜欢钱他就不是艺术家了,他就是歌星了。

三、对汉语教学的一点建议

总的看来,目前的汉语口语教材中关于连词的练习讲解方式比较传统,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表达方面语用上的要求,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连词时套用、滥用的现象比较突出,也使得留学生的表达常常显得重复、罗嗦。

我们认为:语法的学习和讲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在带领留学生操练时只要求语法的完整性是不够的,这样往往会导致留学生在实际交流时出现各种偏误,所以在讲授语法特别是操练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把连词的语用条件解释清楚。例如在讲解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连词时,让留学生牢固掌握搭配组合,避免留学生犯搭配错误的问题。

注释:

(1)见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制的1995《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现代出版社。

(2)“要”做为“要是”的省略形式,也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内。

(3)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参考文献:

[1]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5.

[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