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1

论文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面临着诸多难点,其中就存在指标操作难度大、评价标准模糊的问题。为避免这一难题,本文拟就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应具有的一般特征作归纳,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考核指标体系设置上的一些观点。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以谋求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的审计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经营管理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企业挖掘经济效益潜力,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岩芳.企业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2

关键词工业企业所有制因子分析差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3

[关键词]三资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比较优势

一、引言

改革开开放30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经济早已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商务部统计,到2007年12月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3672亿美元。据海关统计,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12549.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7.73%;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8.53%;出口额为695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7.4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18%,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比重为84.26%,加工贸易进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06%。

如何客观看待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是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点,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问题。三资企业是否通过技术转移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否通过制度变迁促进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益的提高?是否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推动了国内企业效率提升?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中的经济效益地位和变化趋势,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为中国利用外资的战略调整提供一些客观的论据。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特点

经济效益的考核与评价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考核工业企业效益的主要指标有工业增加值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用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产品销售率七项主要指标,这套指标体系比较全面的反映了目前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各个侧面的状况。为此,我们利用这些指标多角度全面分析和透视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状况。经分析,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各行业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但增长后续动能不足且行业间差距拉大。

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生产最终成果,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用于衡量企业职工(个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表现。2005年三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748.2元/人·年,较1998年的52310.7元/人·年上升了一倍,说明投入同样多的劳动力,2005年所创造的价值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可见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二)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相对稳定。

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一个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三资企业工业增加值率在各行业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略有起伏。一般来说,工业增加值率与部门结构和专业分工相关。越是制造链长的产业,专业分工越细的产业,增加值率越低。不同行业间由于行业特征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的格局是采掘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普遍高于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年均66.50%)最高,煤气的生产和供应(年均11.61%)最低。

(三)三资企业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逐步提升,行业间差距不大。

产品销售率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的利润相联系,同时也是产品质量和企业市场运作情况的真实反映进而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由1998年的96.8%上升到了98.1%,说明三资企业工业产品日益为我国居民所接受。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在大多数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煤炭采选业由1999年的104.97%提高到了2005年的133.88%,烟草加工业也从101.84%提高到了127.68%,远远高于三资企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96.82,2005年98.12)。除煤炭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煤气的生产与供应、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医药制造业外,其他各行业的年均销售率都维持在96%-99%之间,行业间差距不大。企业只有充分重视自己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断提高本企业的服务水平,积极拓展新的营销渠道才能提高产品销售率。三资企业产品销售率的逐步提升,综合反映了三资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营销能力的相对竞争优势增强。但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少数几个行业出现了产品销售率下降的情况,其中以医药制造业的下降最为明显和剧烈,从1999年的96.12%下降到了2005年的92.65%。

(四)三资企业各行业资产状况改善,资产获利能力增强,资金利用率提高,但各指标增速均有放缓的迹象。

资产负债率代表着工业企业的资产状况。它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三资企业资产负债率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58.5%下降到了56.7%,说明三资企业的总体经营风险逐渐下降。1999年至2005年,三资企业进入的36个工业行业中有29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分别达到43.9%、30.3%和23.8%。其余7个行业虽然有所上升,但升幅不大或其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如烟草加工业由1999年的35.45%上升到2005年的41.3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则由2001年的5.09%上升到2005年的16.29%。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状况获得改善,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三资企业总资产贡献整体水平从1998年的6.8%上升到了2005年的10.6%,说明三资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状况。目前情况下,企业能利用的资产都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创造最大的利润是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流动资产尤如企业的血液,流动资产的周转状况反映了企业的活力。2005年三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1998年增加了0.74次,说明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2005年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行业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因此,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下降,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我国部分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数量经济指标,盲目引进外资大量进行重复建设分不开的,从侧面反映出“十一五”计划中将利用外资重心从规模转移到质量这一新观点的正确性和紧迫性。当然,我国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上述原因外,还有如下几点:(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对于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影响;(2)近年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逐渐取消,也从侧面提升了外资企业的生产成本;(3)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逐渐成长,降低了三资企业所具备的相对优势;(4)近年来大量投机性外资以开办生产性企业的名义进入中国,这类外资主要目的是在证券、房地产市场上进行投机,因此所开办企业的经营绩效较低,也降低了三资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对比

仅仅考察三资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不足以全面反映其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通过与各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指标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对比,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三资企业。

(一)不同企业类型各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三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但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1999年到2005年,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整体来看,三资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超过整体行业水平,且在2004年以前还高于国有企业水平,但从2004年起被国有企业超越,说明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大规模整改大幅推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1999年,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余所有行业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水平,差距多在一到三倍之间;但燃气业的差距最大,分别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达13倍和11倍之多(见表1)。也许正由于三资企业的优势效应激励和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使整个工业各行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与三资企业的差距得以不断缩小。到2005年,大多数行业三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相当,甚至有电气、服装、黑色、家具、皮革、塑料和文教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已经超过了三资企业;燃气业的差距也缩小到不到2倍的距离。

可以看出,尽管三资企业除烟草加工业外其他行业的当年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水平,但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整体工业的劳动生产率1999-2005年的增长幅度却高于三资企业,这说明在三资企业的优势竞争的激励下,我国国有企业获得了良性发展机制,技术和管理水平都获得了大幅的提升,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低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但其他经济效益指标相对占优。

增加值率是从中间投入消耗率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生产状况,通常可以对比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产业或产业内的企业间在同一时期,以及相同企业在不同的时期,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整体而言处于偏低的状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有企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工业产出效益方面并不具有优势。但我们不能认为较低增加值率的三资企业就具有较差的经济效益。

对比不同类型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我们发现,三资企业在直接反映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指标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以看出,对比1999年和2005年的数据,无论是作为采掘业的煤炭采选业、作为制造业的普通机械设备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还是作为高技术产业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都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但是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却高于国有企业和全社会水平值。各指标的增减趋势在不同企业类型中基本保持一致,但三资企业增加值率的波动幅度大于国有企业和全国平均水平,如三资企业煤炭采选业增加值率2005年比1999年增长35.97%,明显大于该行业的国有企业增幅5.11%和全国平均增幅4.76%。

(三)三资企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优势持续保持。

1999年-2005年,三资企业整体产品销售率都明显低于同期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率,2003年以前还略高于全国水平,但2004年起其产品销售率水平已经略低于全国水平。

深入分析三资企业不同行业产品销售率状况,我们发现,1999年三资企业在大多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低于国有企业,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97.66%,同期国有企业为100.42%,全国平均值为99.74%。几年来三资企业经过不断努力,各行业的产品销售率稳步提升,但仍然与国有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到2005年虽然有少数行业的产品销售率已经超过国有企业水平,如煤气的生产和供应的产品销售率为101.1%,同期国有企业为100.15%,全国平均值为100.49%;但国有企业在产品销售率上仍然具有整体优势,2005年三资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8.12%,同期国有企业平均销售率为99.25%,这说明三资企业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渠道拓展等方面相对国有企业也许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

但三资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加上自身机制的灵活和管理技术的先进,在企业资产运用和资源配置方面均保持有较高的效率,多年来三资企业各行业能在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上,高速运转企业的流动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例,1999年,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67%,低于同期的国有企业65.61%和全国平均水平63.22%;而外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为1.58次,高于同期的国有企业0.81次和全国平均水平1.34次。但我们可以看到三资企业的这种资金运用效率优势正在逐步缩小,如2005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外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53.04%)高于同期国有企业(51.87%),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75)则低于同期国有企业(5.94)。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从整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促进了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三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表现优于国内全行业水平和国有企业水平,在提升我国工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一)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2003年前,外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同期水平,这反映外资企业较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这种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传导下,使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发挥拉动作用,带动国有企业改进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才能,有效地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二)三资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虽整体高于国有企业,但优势日渐缩小,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三资企业在劳动生产率、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效益指标上相对国有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和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见到很好的成效,逐步打破了三资企业优势垄断的地位,这对我国工业未来的整体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三资企业的进入,从微观的角度上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有力地协助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行,FDI的大量流入客观上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三资企业有效地刺激了民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提升了民族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三)三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升,经济效益水平增长放慢。三资企业在工业各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但工业增加值率和产品销售率两指标一直相对国有企业处于偏低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而无力改变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固有优劣势格局。同时,由于2004、2005年三资企业一些优势经济效益指标增长速度放缓或下降,导致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优势程度正在缩小,甚至有部分丧失的趋势。这说明FDI的大量流入没有降低我国民族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推动外资企业持续发展的后续动能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在我国第二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民族企业仍旧居于主导地位,发展势头良好。三资企业的高速发展从微观层面增大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压力,有效地促进了低效国有企业退出市场,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展,因此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三资企业。为积极发挥三资企业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克服三资企业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我国工业中利用外资的质量,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外资的行业指导,引导外资流入我国工业结构相对薄弱的能源生产、原料、基础材料等产业。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4

第一,经济效益及其估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对独立机构或单位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分析。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单位的经济效益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和建议,促使被审计的单位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本世纪初,审计的目标逐渐由评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公允性转向评价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国外虽然没有“经济效益审计”的提法,但实际审计业务中包含了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称为效率(Efficiency)、效果(Effectiveness)、经济(Econonly)审计,即“三E审计”。在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恢复伊始,便将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无论经济效益审计理论还是经济效益审计实务,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二,经济效益审计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的利益,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找漏洞、挖潜力,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和调整管理机能,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增强竞争能力。

第三,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准。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能比较好地处理经济效益的数量与质量、经营与管理、增产与节约、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二是有效性,支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了解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增减变化的原则,分析企业管理的效益性;三是相关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四是系统性,即要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每一个指标都影响着整个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又受到其他指标的制约。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构成,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指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对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也存在考核其效益的问题。投资活动有很多形式,就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而言,考核其效益性的指标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率、建设工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等。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人员用来衡量、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程度的客观尺度,是审计人员分析经济活动,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综上所述,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

第四,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式。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再次,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最后,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5

经过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阶段我国形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私营工业企业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私营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讨论私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各行业中的具体表现,这对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的布局以及进一步的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相关阵或协方差阵),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在保证信息损失尽可能少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并舍弃一部分信息,从而使高维的指标数据得到最佳的简化,并可以根据因子得分对样本进行评价和分类。原始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

三、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1.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已于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新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该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

2.私营工业企业行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如果仅从单项指标来多侧面地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无法确定行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另一方面若引入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时,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所以应该综合各单项指标的信息,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以此反映各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下面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行业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排序。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1)对私营工业企业(按行业分)的经济效益水平采取上述7个主要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多个指标量纲不同,数据缺少可比性,因此必须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一般SPSS软件能自动完成数据的标准化。然后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阵R。

(2)检验变量组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有变量做相关分析。如果原有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来。SPSS提供的方法是进行KOM及Bartlett's球形检验,检验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KOM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OM如果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1),本研究的KOM值为0.5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也说明该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表1 KOM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

(3)提取因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这里参考各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表示该特征值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积贡献率表示相应几个特征值累积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如表2所示,前3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29%,基本上保留了原来观测变量的信息,所以因子个数的选取为3个,这样由原来的7个指标转化为3个新的综合指标(按累积贡献率达80%以上提取的特征值认为有效),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表2 相关系数阵R的特征值

取前3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目的在于使载荷矩阵结构简化,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突出,从而使因子的意义清晰,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

由SPSS软件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可以看出,总资产贡献率(X1)、资产负债率(X3)和流动资产周转率(X4)在因子F1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三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故因子F1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因子;资本保值增值率(X2)和成本费用利润率(X5)在因子F2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故因子F2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盈利水平的因子;全员劳动生产率(X6)和产品销售率(X7)在因子F3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产出效率,故因子F3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产出效率的因子。

表3 因子载荷阵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4)计算因子得分。建立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395X1-0.099X2-0.224X3+0.463X4-0.086X5+ 0.144X6-0.105X7

F2=0.015X1+0.473X2-0.171X3-0.186X4+0.466X5- 0.023X6+0.082X7

F3=0.02X1+0.102X2+0.229X3+0.087X4+0.013X5+ 0.581X6+0.569X7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最后根据各行业每个因子得分值,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Y,并据此进行排序(见表5)。Y的表达式为:Y=0.41228F1+0.22694F2+0.19368F3

表5 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因子得分及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排序表

四、实证分析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范文6

会计审计论文3950字(一):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探讨论文

摘要:企业各项经济行为的发生,都涉及到不同规模的资金,要想做到资金的利用高效化,就需要对其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会计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在于此,即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的准确,以及经济行为的高效。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能够优化现有的资产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投资。但是,部分企业却出现了“短视”行为,想要借助会计人员来做假账,让账本上的信息看起来“好看”,却不知这会加速企业的失败,而且损害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企业不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的表现。基于此,就企业如何进行会计监督以及提升会计审计质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会计审计质量;会计监督;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97-02

企业发展必然要进行经济活动,产生资金流,会计部门和人员存在的意义是保证这些资金流可以安全、有效地流通,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業的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很广,工作重要且繁杂,其中的会计审计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获取真实且完整的经济信息,从而能够保证领导层获知企业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完成,而在于质量的高低,这与负责人员的素质高低,以及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是否完善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来提升一个企业的会计审计质量,需要考虑上面两个因素。另外,提到会计监督,顾名思义,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一系列监督行为,关系到制度层面,即企业监督机制的设置,需要有专门的会计监督部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又直接关系到会计审计质量,两者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讨论。因此,本文将分别就如何提升这两项工作的质量进行探讨。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概述

对于企业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到的经济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完成的质量高低,即会计审计质量。另外,还需要考虑获取的过程和获取的信息是否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基于会计工作范围非常广,那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来保障最终的质量。一方面,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有直接影响,需要专业出身,或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只有各方面法律健全,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影响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有工作人员和企业的监督体系,这两者共同决定会计监督工作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综上,虽然影响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不一,但这两者却有共通之处,若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无疑可以大力提升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提升会计监督的措施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得,会计监督是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做好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挑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会计工作专业性强,自然需要有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在招聘时就需要明确入职门槛,包括专业、资格证书、从业经历等,尤其需要具备相关证书,保证招进来的人能够快速上岗,准确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失误。另外,还需要职业忠诚度,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的经济信息,会计监督人员必须要对企业忠诚,并知法、守法。除了招聘,还需要定期对企业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还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兴的会计软件操作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第二,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完善会计相关制度,为会计监督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渠道,同时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多组织团建,让员工从枯燥的会计工作中得到放松。

三、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1.建立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管是会计审计工作,还是单纯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想保证质量,其关键都是在于提升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为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首先,严格控制招聘门槛,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需要专业出身,在招聘简章上明确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要求、资格证书以及从业经历等,尤其要注重招聘人员的操作能力,以及是否通过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为了保证入职人员能够顺利上岗,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情况。基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企业还需要重要考察面试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人品不过关,是不适合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当然,这一素质需要时间来验证,可以在入职后着重考察,并纳入考核体系。其次,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是要一直进行的,因为市场上的会计准则千变万化,要想让企业的运作紧随市场脚步,就必须让从业人员接受培训,来掌握国家变化了的政策法规,才能在实际操作时有章可循,不触犯法律。另外,为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举办会计审计能力竞赛,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最后,为会计审计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发展机制和保障机制,也是提升这一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职业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留住高素质员工,减少用人成本。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较高,他们对自己价值实现的需求更多,企业要从职业发展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2.利用目标管理,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质量。从会计监督和会计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来看,两者是有重合部分的,因此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的手段,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的质量。因为会计监督的成果是时刻保证所获取经济信息的合法、准确、完整,属于会计审计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根据时间长度,企业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在不同的目标要求下,企业在销售、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短期目标的侧重点在于经济利益,而长期目标转移到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不同目标背景下,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信息是不同的,而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结合实际,也是工作的对象和目标,会计审计工作内容包括审核原始单据和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的记录。另外,检查财务报表、是否在会计准则要求下也是重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预定的目标,从一开始生产计划的制定,到中期的投入生产,都需要落实责任到个人,那么,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也要明确责任到个人身上,并结合企业目标来制订会计审计工作计划。为保证这一过程准确高效的进行,需要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激励,将完成的程度细化成指标,并与薪酬、福利挂钩。目标管理的实质其实是使会计审计工作更精准,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又能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

3.利用内部监督控制体系来提升会计审计水平。在前期,通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以及目标管理,来提升后期会计审计,以及会计监督的质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经济信息混乱的问题。但要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保证目的的实现,还需要常态化的监督控制体系来进行跟进和约束。在构建的这一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中,所有会计审计从业人员的行为都受到了监督与约束,减少偏离正轨的可能性,实质上是通过制度的完善,利用监督手段,来倒逼从业人员可以保持初心和责任感,准确完善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而不是做假账等,若出现违规行为,则要受到处罚,这形成了一种震慑作用。同时,监督体系的作用还在于改善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设置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来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让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还需要看到这一体系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此,领导要真正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动员和宣传,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首先,领导的重视,给员工传递了重要信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透明的,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领导除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之外,还需要将目标落实到财务部门的每个成员,做到赏罚分明。其次,企业的凝聚力,这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企业忠诚度,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传递,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轻松、快乐的,自己的付出会得到相应的汇报。那么,在这一工作氛围中,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好处是不同部门在进行工作沟通时可以更加顺畅,对于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来说,更加保证了他们在收集企业经济信息时的效率,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4.借助外部监督,提高内部会计审计监督质量。要想减少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带来的随机性,以及部门之间相互勾结的问题,可以引入外部会计监督,其手段主要是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定期交换会计审计人员,互相学习对方的有效做法,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另外,找到业界权威的审计转接,以及事务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再次核对企业的会计审计信息,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若企业对目前内部的监督控制体系不满意,还可以有偿征求上述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完善。

另外,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中,政府的角色也至关重要。要不定期检查企业在这一方面工作质量,倒逼企业加强日常监督。为此,政府部门要有专业负责这一工作的岗位,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来任职,并且也要遵循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让抽检在阳关底下进行。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耍小聪明”,做好会计审计工作,监测好各项经济信息,保证经济行为要正轨上进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把握好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企業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这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此文简单介绍了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详细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并研究了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会计审计的管理能够让企业之间的经济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在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而且有效的会计审计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等各方面的实力得到提升。而且会计审计可以很直观的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通过相应工作的结果呈现给相关的企业管理负责人。企业在整体的生产和运营当中,都离不开经济的运转,所以说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负责人以及操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当中的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在企业生产当中的经济效益数据信息不够可靠、不真实,导致企业出现亏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