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雨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雨的文章范文1
满腹文章:比喻文章写的极好,人很有才华。
不易一字:不能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非常痛快。
写雨的文章范文2
笔者以前读书时,看到一些老先生的板书飘逸潇洒,能给学生带来一种自信和美感。后来自己做了老师,要批阅作业,看有些学生的字如蟹爬,张牙舞爪;也看到有学生一手俊朗利落的钢笔字,无来由的,便会对他或她徒生好感。
诗意的毛笔字
自古便有“字如其人”的说法,一个人字写得怎么样代表着一个人的品性、形象、气质。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艺方式,兼有汉字和审美两种文化因素,四方的汉字表达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度,笔墨的浓淡离合、气韵走笔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基本都要练毛笔字,一年级好像就开书法课了,那时候叫描红,就是在画满了红色格子的草纸上临摹,学会了描红再临帖,我还记得那道骨仙风的书法老师总嫌我描得不好,因为总找不到根骨。
后来还练过一阵子庞中华的钢笔字,楷体的,所以如果我现在认真写字的话还是一笔一画挺秀气的。大学时候过年的对联还是自己写,再后来印刷的对联满大街都是,“字”惭形秽就拿不出手了。工作以后写什么都习惯用电脑,写信投稿发伊妹儿,记日记也变成织微博,就连授课也开始用多媒体。于是一手好字就那么废了。
失意的毛笔字
网络时代“蟹爬”横行,当不少人写不出“尴尬”二字时,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我们的书写传统悄然变革,直接原因是两波“换笔潮”,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之类的“硬笔”。首波换笔,笔已变种,然汉字还得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笔记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
然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
书法是文化极具生命力的一种方式,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之间没有矛盾,任何时代都需要欣赏和传承美的事物。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一撇一捺间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书法也是传承汉字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抑或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
适宜的毛笔字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首先,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要严格执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同时要把写字质量纳入学生语文学习评价,在中考、高考语文中关注卷面分,要求书写规范美观整洁,要引起学生、家长、教师的重视。
写雨的文章范文3
老师虽是长辈,但并不觉得有代沟,老师的身上有许多闪光点值得学习,所以我希望即使在矫正后,老师还是我的好友。现在我愿把我的一部分世界跟老师分享。
曾经心里一直有一片阴霾,她使我的世界里少了许多阳光,多了许多自卑。看过好多故事,不幸的人总是问问苍天:为何对我这样不公。我也问了好多次:为何偏偏是我,一个勤奋努力的女孩有什么过错,要这样的惩罚她?从意识到了音发不准,我有生理缺陷这种想法无时无刻不在我心灵深处横行霸道。我是笑着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但是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却有别人无法体会的苦楚。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想我不再学唱歌,我能做的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不需要太多语言的工作。
小学初中优异的成绩把自卑压在了下面。高中以后,突然很喜欢朗诵和演讲,班主任也感觉我有天赋似的,他们不知道,我总有一种不安,我要把文章带了的音尽可能的改掉。我表现的再好,也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我经常祈愿:我愿用外表交换标准的发音,哪怕变得很丑陋。大学以后,很多男孩追过我,我几乎都不喜欢。
有可能是我的心思太重,我怕他们不能包容我。我也喜欢过一个男孩,可是我却告诉他,我们不适合。我说我配不上你。他说你嫌弃我?
我无法想象当有一天我可以正确的发音,那是怎样的一种奢求啊!尽管我无时无刻不在期盼着那一天。那一天果真来了,当我终于清晰地读出了音时,我激动地要哭,第一个想给老师打电话。可是继之的是深深的追悔。我想了很多假设。我若小时候就会读的话,可能我会唱很好的歌,而且会做的更优秀。若是高中好了的话,我可能文科会学的更好些,主持,演讲等课余爱好会让我更阳光!若是大学伊始时好了,我可能会是一朵耀眼的校花,过得精彩充实。
现实生活中,别人都觉得我可能做的不错了,很优秀了,可是我想若是能够及时的矫正的话,我会做的更好,甚至会影响我的发展方向。我也不会那样的轻易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喜欢的人。所以我把网名起作:擦肩而过,意味着注定要跟好多东西和某些人擦肩而过了。
经常想当我生命终结时,我会有怎样的心态,是否仍旧有份遗憾?现在我终于可以肯定的告诉自己,我以后将不再有任何遗憾,我会放下任何思想包袱,坚定地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我将随心所欲的演绎我自己!
写雨的文章范文4
[摘 要]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体现三个原则,即课文的情境与学生的心境的和谐共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只有做到这三者的和谐共生,学生的生命才能在我们课堂上焕发光彩。
[关键词]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3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能够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理念应深入到每一位语文教师心中。那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呢?
一、情境与心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有不少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会产生一个错误的思想,那就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模糊了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对所创设的情境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心境也不过问,造成了创设的情境成为鸡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反而制约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情由境生,由境生情,学生只有对所创设的情境产生了情感,才能融入情境中学习。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让情境与心境和谐共生,根据学生的心境创设情境。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本文所采用的课文均来自于这一册)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并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先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介绍老师每天的劳动强度,以激活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创设这样的情境,往往不能激活学生最真实的情感,因为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不一定都是好的印象,也许有的学生会对老师产生偏见。所以,在创设情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句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鼓励学生不要害怕,大胆地说。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我再进行引导。最后,达成共识: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都是盼着学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可能一些言行不恰当,但是初衷却是好的。当学生的思想统一之后,我再让学生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才认同课文的思想,才能感受这些语言文字。教学时,学生们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从篇章结构到字词句段,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精讲细评;另外一种是从头到尾教师只注意煽情,并通过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对于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却很少去解读。这两种教学倾向都是不对的。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语文的两大基本特点和谐共生,才能唤起学生强大的生命力。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请看一位教师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中的一个片断。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并结合课文说一说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学生读书思考)
生:那是因为一个外国人不礼貌的话而引起的。
师:那这个外国人为什么会出言不逊呢?
生:那是嫉妒心理,因为达仰非常看重徐悲鸿,并热情地指导他。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利用一些外在的手段来教学,仅仅是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升华自己的情感,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中。这样,一可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二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感,实现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三、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这也让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无论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什么样的言论,哪怕是脱离了文本的思想,都会持肯定的态度。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教学只有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让生本与文本和谐共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比如,在教学《元日》这一首古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中的‘屠苏’是不是电视剧《古剑奇潭》中的屠苏呀?我想‘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话就是可以用春风来缓解屠苏身上的煞气。”其实,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之内,而且对于学生理解诗意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将这个问题置之不理。于是,我调整了教案,从这部电视剧谈起:屠苏虽然身上背着煞气,但是他却要强忍着这种折磨,做对人民有益的事。这也正是当年王安石所处的环境。这样把生本与文本完美的结合,在无痕中达到了生本与文本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
写雨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温升;液压系统;故障诊断;降低措施
引言
现代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向着高性能、高精度的方向发展,它的可靠性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液压系统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发展。[1]出现了多种故障诊断技术。为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奠定了基础。温升作为液压系统工作可靠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容忽视。
1 液压系统温升的原因
工程机械的液压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温升现象。同一型号的机械由于各生产厂家液压元件的配置、设计水平、制造质量、使用环境以及使用维修单位的技术管理水平各不相同,其液压系统的温升情况也各有差异。液压系统温升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系统产生的热量过多、系统散热不足两大方面。
1.1 系统产生的热量过多
(1)系统设计不当
液压系统设计不合理,如管路长、弯曲多、截面变化频繁等,或者选用元件质量差、系统控制方式选择不当,使系统在工作中存在大量压力损失等,均会引起系统油温升高。
(2)系统磨损严重
液压系统中的很多主要元件都是采用间隙密封,如齿轮泵的齿轮与泵体,齿轮与侧板,柱塞泵、马达的缸体与配油盘,缸体孔与柱塞等。一旦这些液压件磨损增加。致使温度升高,从而使液压油的黏度下降。黏度下降又会导致内泄漏增加,造成油温的进一步升高,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系统温度升高过快。
(3)系统用油不当
液压油是维持系统正常工作的介质,保持液压油品质良好是保证系统传动性能和效率的关键。如果不注意液压油的品质和牌号,或是误用假油,误用黏度不当的液压油,都会使液压油过早的氧化变质,造成运动副磨损而引起发热。
(4)操作使用不当
操作使用、保养不当也是引起系统过热的原因之一。使用不当主要表现在操纵,或者使阀杆挡位经常处于半开状态而产生节流或者系统过载,使过载阀长期处于开启状态,启闭特性与要求的不相符,或者压力损失超标等因素都会引起系统过热
1.2 液压系统散热不足
(1)油箱表面太脏
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一般比较恶劣,如果散热器和油箱等散热面被灰尘、油泥或其他污物覆盖而得不到清除,就会形成保温层。使传热系数降低或散热面积减小而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散热。
(2)风扇转速太低
如果发动机风扇转速太低、风量不足,或者发动机虽然转速正常,但因风扇皮带松弛而引起风量不足等,都会影响系统散热。
(3)液压油路堵塞
回油路及冷却器由于脏物、杂质堵塞,引起背压增高,旁通阀被打开,液压油不经冷却器而直接流向油箱,引起系统散热不足。
(4)环境温度过高
机械在温度过高的环境连续超负荷工作时间太长,会使系统温度升高。另外,工程机械的工作环境与产品设计的使用环境温度相差太大等,也会引起系统的散热不足。
2 液压系统温升引起的故障
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温度为40℃~60℃。液压系统过热将会引起系统和环境温度的升高,温度超过一定值就会给液压系统带来不利影响。[2]温升给液压系统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液压系统油温过高将导致液压系统热平衡温度升高,使油液黏度降低,系统的油液泄漏量增加,系统的容积效率下降,总的工作效率下降。
(2)液压系统的温度升高将引起热膨胀。而不同材质的运动副的膨胀系数不同,这会使运动副的配合间隙发生变化。间隙变小,会出现运动干涉或卡死现象;间隙变大,会使泄漏量增加,导致工作性能下降、精度降低。同时也容易破坏运动副间的油膜,加速磨损。
(3)由于大多数液压系统的密封件和高压软管都是橡胶制品或者其他非金属制品,系统温度过高会加速它们的老化和变质,从而影响使用寿命。
(4)温度过高还会使液压油氧化加剧,使用寿命降低,甚至会变质失去工作能力。石油基油液形成胶状物质,会在液压元件局部过热的表面形成沉淀物。 它可以节流小孔、缝隙和滤网等,使之不能正常工作,从而影响工程机械的正常工作,使系统的可靠性下降。
(5)油液发热引起液压系统的液压元件产生故障。溢流阀损坏,造成无法卸荷,阀的性能变差。例如阀容易发生振动就可能引起异常发热;泵、马达、阀、缸及其他元件磨损,液压泵过载;蓄能器容量不足或有故障,冷却器性能变差,经过冷却器的油液不能冷却到规定温度。
3 降低温升的措施
为了保证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将系统温度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当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液压系统过热现象时,应首先查明原因,判断出是由于系统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引起的,然后根据故障原因采取正确的降温措施。[3]
(1)按机械的工作环境以及维护使用说明书的要求选用液压油,对有特殊要求的设备要选用专用液压油,保证液压油的清洁度,避免滤网堵塞;定期检查油位,保证液压油足量。
(2)及时检查易损元件,避免因零部件磨损过大而造成泄露。液压泵、马达、各配合间隙处等都会因磨损而泄露,容积效率降低会加速系统温升。应及时进行检修和更换,损坏元件减少容积损耗,防止泄露。
(3)按说明书要求调整系统压力,避免压力过高,确保安全阀、过载阀等在正常状态下工作。
(4)定期清洗散热器及油箱表面,保持其清洁以利于散热。
(5)定期检查发动机的转速及风扇皮带的张紧程度。使风扇保持足够的转速和充足的散热能力。
(6)注意使机械的实际使用环境温度与其设计允许使用环境温度相符合。
4 结语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温升所诱发的故障多种多样,只有清楚温升的原因,才能对故障达到有效排除的效果,同时,合理的采取措施来降低温升是避免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保证工程机械故障率降低,才能保证工程机械始终拥有优良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李祖芳.浅析挖掘机液压油温升过快且过高的原因[J].隧道建设,2002,22(2):46―47.
写雨的文章范文6
在现代学制建立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素养随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成为各类考试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但由于受古代视写作为圣贤“立言”方式之神圣感与写作本身所涉及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学生不敢写、不愿写、不能写的情况普遍存在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复杂多样,但不正确的写作动机与不明确的写作意图,却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代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从个体学习与生活、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展现才华与证明自我价值等“需要”的视角,全面具体地论述了为什么要学习写作这一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问题,这对提高师生的作文认识水平、端正作文的写作动机、提高写作主动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的客观需要
在语文课程实践中,许多人都把作文看做是: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有作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就得对学生有写作要求;而教师有写作要求,学生就得有写作行动。实际上,这一认识没有把课程看做是文化选择与社会进步、个体发展的必需,更没有把作文视为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必需。就是说,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之所以要规定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以此提高其写作能力与写作素养,是由于这一能力和素养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是促进学习实践、应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必需行为。或者说,学生学习写作的客观必要性与学习语文课程的客观必要性是基本一致的:学习语文,是个体为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学习写作,也是个体为了适应学习、生活之需要。
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为什么写?答案很简单:因为要用。生活里需要书;念书作学问,需要写;作任何工作都需要写;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别人,需要写;搞科学研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需要写。所以,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1]“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的论断说明:个体在学习中要系统全面掌握各科知识,这离不开写;个体在生活中要及时传递信息、沟通情况、相互协调,也离不开写;个体在工作中要及时了解问题、准确反映情况、正确提出建议、有效推动工作,更离不开写;个体在科学研究中要把对事物的发现、研究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众,自然也离不开写。这就是,“只要不是文盲,人人都得有一支笔”。根据张志公先生对“为什么写”这一具有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我们自然就可得出:“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在现代社会,写作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不会写、不常写、不善写的人,其生存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2]在论述写作是个体适应学习、生活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还指出,人们运用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目的不外两大类:“一类是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的,是要办事情的;一类是用语言作工具搞点艺术,去感染听者或读者,使人受到熏陶,在思想、感情、情操等各方面受到影响。……以前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应用性文体;以后一类目的而写,形成了多种的文学性文体。”[3]在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下,每一个个体随时随地都会以书面语言来“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部分个体还会以书面语来“搞点艺术”以表达情感,这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此看来,个体要接受教育、传递信息、彼此配合、抒感、表达思想,就要学习写作。因此在张志公先生看来,之所以要学习写作是个体实际学习之所需,也是个体实际生活之所需,更是个体实际工作之所需。
二、写作是个体提高分析与综合等能力的客观需要
一些学生(公众)常把作文视为升学、提职、成名等的“实用工具”,把写作与考试升学、升职简单对应起来,没有看到写作对写作者自身能力素质所产生的多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张志公先生则认为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来表述观点、描述事实、说明事物、陈述情况、抒感的作文训练,对个体分析与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与提高作用。这是由于在练习写作或实际写作时,常能集中而明显地反映出个体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组织能力、情感态度、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与能力,这又是因为,写作要表达认识,就可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能力的提高;写作要反映生活,就可使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的意识增强;写作要谋篇布局,就可促进学生首尾一致、前后贯通写作技巧的形成;写作要遣词用句,就可促进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习惯的养成……如下例就是一则能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习作:
我沿着溪边走,看见岸边很多紫花地丁。远看嫩绿的一片。走近看,一簇簇,一丛丛,伏在地上。叶子翠绿,细细的叶柄顶着长椭圆的液汁,花色鲜亮,每株上都有三四朵小花。看上去,它是那么娇小、柔弱,但却又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特别是当风抖动的时候,它没有被风吹得低下头,而只是迎着风颤抖几下,仍然傲然挺直,显示着它的力量。我认为它是最能看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的。[4]
这段不到200字的描写语段,却需要写作者具有多项能力才能完成:观察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紫花地丁的特征(“虽然娇小柔弱,但是当一阵风吹来时,它并没有低下头,只是迎着风颤抖了几下,仍然挺直”);联想能力,就是只有善于联想,才能从紫花地丁迎风傲立的姿态联想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概括能力,就是只有善于概括,才能从描写、联想中提炼出紫花地丁的特征。自然,除此几种思维能力外,遣词用句、比拟描摹等语言表述能力也是写作时必需的。总之,从这段文字中就可看出,写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是一个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表述技巧等全面真实的反映。长期而科学地进行写作训练或从事写作实践,自然可提高学生(写作者)分析问题、刻画事物、说明现象、表达思想、抒感的综合能力。
正是在看到写作对个体素质提高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与功能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就强调指出:“写作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首先,要求对于所写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就是要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能力;要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要有清楚的思路,从而能写得清晰、严密,要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包括掌握足够的字、词和写出通顺、流畅的语句的能力。”[5]在全面深刻论述写作综合性特征的基础上,他还提醒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写文章这件事,既不忽视它,也不夸大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要把写看成是提高思想、锻炼思想、掌握语言、培养能力的一件事,把它看成是生活、工作中的一件实际应用的事,看成是使自己具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力的一件事,而不是为达到任何个人目的的或是为作文而作文的,和一般说话、交际截然不同的事。”[6]这就说明,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写作已变得和说话一样的寻常,已成为个体适应工作、生活要求的一种必备能力。与此同时,写作虽不神秘但也绝不简单,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主体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也正因如此,写作自然就能使学生(写作者)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和完善。因此,“为什么要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如同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样。学习可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熏陶情感、完善人格。写作也是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它可使我们的感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会获得显著提高。”[7]
三、写作是个体表达认识与展现自我的客观需要
在张志公先生看来,除了适应生活、学习这些外部需要外,写作还满足个体情感倾诉、见解表达、自我展现等众多的内部需要。因此,他在回答论述“为什么写”这一问题时也揭示了写作在个体情感倾泻、认识表达等方面的客观需要:(个体为了)“抒发点思想感情想影响影响别人,需要写”。[8]就是说,写作也是个体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发表意见建议、展现自我、实现价值的一种客观需要。或者说,通过写作,个体就可把自己的情感、认识、需要、见解、意见与建议等展现出来,从而使别人了解、理解、领会乃至接受。对个体的倾诉、表达与表现等需要,我们可从三方面求得证实。
首先,人作为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总会有一定的情感需要和情感表现。譬如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工作中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事情,个体就需及时应对并做出适当反应。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遇、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为一个完好的定形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9]其次,人作为富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时总会有一定的看法与见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客观需要、认识事物角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因而在面对同一问题、同一现象、同一事物时,就自然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具有不同的理由与依据。如个体把这些见解、看法、观点及其支撑的理由、事实有条有理地写出来,就是在“作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每个人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都时时处处进行着或口头的或书面的作文:“作算题,证命题,这些经常不断的练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论证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写作中极端需要的。任何一门功课,学生都时常要用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回答问题。这其实都是最生动的作文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内容,同时他也会考虑怎样安排材料,怎样叙述事实,描写事物,论证道理,发表意见。在这中间他就很自然地考虑到用些什么词,用些什么句子。”[10]这就说明,作文不但是十分需要的,有时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事物与问题发表看法之际,实际上是在进行着分析论证,也就是在写议论文;我们在对多种多样的现象进行描述说明之时,实际上是在进行着记叙描写,也就是在写记叙文……最后,人作为富有创造的生命个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复杂社有一定的自我表现欲。自我表现欲是人类基本欲望之一,也是人类基本特征之一,同时,自我表现欲也是个人实现和展示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意念与行动。正是在此认识基础上,张志公先生认为作文教学一直不太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违背了学生的本性,与学生实际生活、情感没有必然联系:“学生本来没有那个情,你出个题目硬要他抒,他就只好说一些并没有真情实感的话,发表一些并没有真知灼见的见解,东抄西摘,东拼西凑……所谓命题作文要用之得当,首先是题要命得得当,所出的题使学生必然能写他确实知道的事情,抒他确实有的感情,不要让他搜索枯肠,没话找话说,不要鼓励他说空话,说废话。”[11]这就说明,成功的作文训练,总是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能使之愿意写、敢于写进而达到善于写。相反,不成功的作文练习,总是让学生有“无米之炊”之感,只能使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说大话。基于此,张志公先生认为写作并不玄妙,而是与个体成长密切相连的一种学习现象,是学生或社会其他成员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但同时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真实情感相联系,才能取得实效。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并乐于展现自我才华。因此,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表现心理而使用多种方法,如在教室或校园内创办作文园地、组织编辑优秀作文选编、向报刊杂志推荐发表优秀习作等,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写作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总之在张志公先生的作文教学观中,作文虽极为重要但却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常见表达行为;作文在发展个体综合能力中具有重要能动作用;作文是个体表达情感、展现自我的重要途径。正是作文的常见性与普遍性,就决定了作文与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正是由于作文的重要性与普遍性,又决定了作文教学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之所以规定要进行写作教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之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根本原因还在于写作本身是个体生活、学习、成长及展现自我之必需,或说写作过程在促进个体适应学习与生活客观要求、促进素质不断发展完善、提高分析认识各种事物与展现自我价值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作文很重要。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会写。生活、学习、工作中要写信,要写日记,要写便条、假条、学习笔记、读书摘要、汇报、总结、计划、实验报告、科学论文,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必要的。写得好或不好,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很有影响,所以,任何一个有文化的人,必须学会写,忽视写的教和学,是错误的。”[12]如此看来,现阶段我们要改进与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就必须:确立以实用为基本导向的作文教学观,并使作文训练过程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成长密切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现自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文教学才能取得实效,这就是张志公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作文教学遗产。
注释:
[1][8]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6.
[2][7]解光穆,陶玉凤.汉语写作教程[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4.
[3]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77.
[4]苏立康.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218-219.
[5]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59.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8.
[9]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1.
[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09.
[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