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匠精神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范文1

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从浅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提起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严谨的德国人。青岛原德国租界的下水道在高效率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青岛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果然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一个“相关”企业,之所以能够推断出百年前的公司会在老化配件周围存放备用件,正是基于对严谨德国人“工匠精神”的信任。

然而,在德国,严谨的“工匠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它深植于每个德国人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人到德国留学,几天后,中国人厨房四溢的香气馋坏了德国邻居,于是德国人拿着小本子前来讨教,中国人大显身手一番后,德国人还是摸不着头脑,追问着:“盐放多少克?油放多少克?水放多少毫升?”中国人瞠目结舌,无以作答。后来他到德国人的厨房去指点,发现厨房像个实验室,量杯、量筒一应俱全,还有厨具刀具井然排列,俨然一个“兵器库”。尽管这故事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德国人的工匠精神植入之深,却也可见一斑。

回到中国,工匠精神也是一种传统精神,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庖丁解牛如此,鲁班的传说同样如此。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襄阳供电公司的娄先义,在外线工这个最苦最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由于立足岗位专注于技术改造,获得了十余项国家专利。

工匠精神范文2

【关键词】工匠精神 品质力量 民族魂

2016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作,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以及它所代表的耐心、专注、坚持、敬业、坚定、踏实的的精神内涵,是我们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和必备的。本文将围绕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缺失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探讨工匠精神对我们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长期以来,手工匠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将追求细节、追求完美与极致纳入自己的工作要求,他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这样的执着追求,便是工匠精神的来源。

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验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即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说起工匠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瑞士钟表和日本寿司之神。瑞士钟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1]。正是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日本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专注寿司60载,被称为“寿司之神”,这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追求卓越的精神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

2 我们的工匠精神,到哪儿去了?

在社会生产大规模工业化之前,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手工匠人存在,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中打下了丰厚的底色。而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像庖丁、鲁班这样的巨匠,使中华文化内容更丰富。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在工业化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投机取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追求短、平、快的粗制滥造的浮躁之风,让我们的工匠精神消失殆尽;制假售假行为时有发生,令我们的工匠精神蒙羞;国内名牌不达标,国人纷纷抢购“洋产品”的现象,更是折射出国内工匠精神的缺乏。我们的工匠精神去哪儿了?中国制造=粗制滥造?不!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消费习惯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必将从低端制造的泥潭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国人,未来的建设者们,应该重拾工匠精神,摒弃浮躁,踏实务实,补上“工匠精神”这一课。

3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1)工匠精神落实到个人层面,就是一种对工作认真、专业、敬业、奉献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使“行行出状元”成为传统社会的一个常态;

(2)工匠精神落实到企业层面,就是一种吃苦耐劳、协作和谐、坚守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精神;

(3)工匠精神落实到社会层面,就是应该花大力气营造现代制造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推崇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理念,让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体面、有尊严,让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拥有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让工匠精神遍地开花......

总之,我们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弘扬工匠精神能够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如果把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等视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件”,那么,一大批产业劳动者身上的工匠精神则是必不可少的“软件”,缺少软件支撑的硬件,犹如断弦之弓,发挥不出任何价值[2]。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能取代劳动者的双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热血,他们才是真正的筑梦人。工匠精神,民族之魂;任时代更迭,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参考文献:

工匠精神范文3

【关键词】薛景石 古车工艺 工匠精神 工匠教育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作为拥有数千年技术成就辉煌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不仅给我们留下无数技术精湛、精美绝伦的工艺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工艺产品背后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方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可以快速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而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以及对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大规模、快速化、批量化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高品质物质产品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呼唤传统精益求精、个性化定制的“工匠精神”的回归。

一、工匠精神

在2016年3月份的“苫帷鄙希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进入政府高层的话语体系里,并很快成为祖国南北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元素。而这种精神在有着数千年工艺文明成就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不缺少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正蕴含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数不胜数的技术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里。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教育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地认识传统的工匠教育才能更好地认识传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教育

(一)工匠教育的三个历史阶段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匠技艺文明发展史。笔者通过对工匠历史和教育史的考察认为,工匠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春秋战国以前特别是孔子打破贵族教育以前的工匠教育,基本上都还是处于早期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而自春秋鲁国的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以来,以拜师之礼所形成的学徒式师徒工匠教育逐渐取代传统早期社会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工匠教育模式。这种师承教育正是从传统的氏族血缘教育演化而来,带有明显的氏族血缘教育踪迹,占据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千多年。当然这种学徒式的师承教育在当代社会还在极为少数的地方存在,比如东亚的日本社会。但社会主流的工匠教育随着近代化西式教育的变革,已经被现代化、标准化的分科教育体制所取代,职业化学校式工匠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工匠教育的主流。

1.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

在进入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以前,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关系,而早期的手工技艺对于古人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的手工技艺都是掌握在传统的氏族大家庭之中,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商和西周时期。吉林大学的林森博士经过研究,提出“晚商及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当时的‘百工’一词除了指代百官以外,主要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从古代典籍《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当时社会的各个分工皆以“筑氏”“冶氏”“凫氏”“段氏”“韦氏”等氏族名称来称呼。也可以看出,商周早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各大氏族所垄断的。由于氏族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及手工技艺作为氏族大家庭的生存命脉的缘故,决定了早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非血缘关系的人员是无法进入氏族内部的。这一时期的工匠传承还称不上工匠教育,但可以看作师承教育的早期阶段。

2.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

教育的变革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变革相适应的。西周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但这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生产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底层社会地位的提高,私人办学之风开始盛行,特别是鲁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地位。无数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这一时期的手工技艺行业也出现了“工师”一词。“工师既是官吏,也是培养工匠的师傅。”虽然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技艺传承方式依然是社会手工技艺的重要传承方法,但以拜师学艺为主的师承关系逐渐取代氏族血缘关系成为手工技艺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平民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获得手工技艺的教育与传承。这种师承学徒制教育成为整个秦汉以降古代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占据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3.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

近代两次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文明经过短短的几百年发展逐渐凸显其技术征服优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科学技术和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外扩张。中华民族经过的冲击也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兴起了、创办实业,建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现代化的模式化学校工匠教育也开始逐步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但近代模式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化的工人为目标,时间短、见效快,很快便可以投入到生产车间里去,不太注重工匠内德性精神的教育,工匠是被视为机器来培养的,在工厂中工匠只负责流水生产线的一个环节,缺乏人文关怀,工匠的创造精神无法释放出来。

(二)传统工匠教育的特点

以师徒为纽带的传统师承工匠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传统的工匠教育又是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的。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工匠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师承性与延续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师承性与延续性。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氏族内部传承还是以拜师学艺为方式的学徒传承,都非常注重技艺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具有师承关系的。通过师傅的亲自示范与口耳传授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保密性。除了正式师徒之间,外人是无法得知技艺的精髓的。因为手工技艺的精髓更多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而不是标准化、量化的。徒弟一旦继承了师傅的技艺精髓,那么终身就要以传承为己任。传承就是生命,传承就是己任。正是这种以生命为己任的传承精神,保证了传统技术的延续不断。

2.阶段性与终身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终身性与阶段性。学徒一旦经过拜师之礼成为正式弟子之后,毕生的追求便以继承师傅的技艺和事业为己任。这种技艺学习和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并且需要经过很多阶段。成为师徒关系之后,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学习技艺本身,而是做一些日常工作。通过日常的磨炼,在精神和意志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对其传授手工技艺。一般普通的学徒要想得到师傅的精髓传承都要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将近十年的教育更多的是内在德性教育而非技艺本身的教育。古代社会器不离道,器中蕴道,只有在精神品格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技艺本身的传授活动。

3.创新性与发展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性与发展性。古代学徒经过长期的W习教育以及师傅的指导和传授,会将技艺本身内化于心,并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进行损益创新。中国《易经系辞》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代工匠在传承师傅的技艺精神的本身,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工艺品的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古代工匠教育不是保守性的,其内在的“天人合一”道器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这种精神也促使工匠本身要创造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

与现代社会标准化职业化的工匠教育相比,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体现在精湛的工艺产品和“道器合一”的“工匠精神”上。传统的工匠教育对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工艺产品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时间和质量标准的,在没有得到师傅的肯定之前,工匠制作的工艺产品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况且,手工技艺本身包含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东西,其内在精髓是很难做到量化的。除了技艺精湛的工艺产品外,工匠本身的职业传承精神和社会责任也是“工匠精神”体现。传统工匠受“道器合一”精神的影响,在工艺产品的设计上非常注重工艺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而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产品所不具备的。

三、薛景石的“工匠精神”

薛景石,河东万泉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留下手工技艺专著的工匠,作为蒙元之交木工技术的优秀代表,因其攻木技术专著《梓人遗制》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在《永乐大典》之中而为后人所得知,笔者对薛景石的制车技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透过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背后,在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的“工匠精神”更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模范。薛景石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传统的工匠教育,作为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木工世家,传承木工技艺是其最高的责任和理想。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制作的元代坐车工艺产品上。薛景石所制作的元代坐车有着鲜明的造型风格和形制特色。从整体造型来看,设计典雅轻灵、精巧细腻、巧夺天工;样式丰富多样、简洁大方、特色鲜明。既不同于传统中原式样,又迥异于草原风格,但同时又兼具中原与草原古车之遗迹与影子。薛景石其人在继承前人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车制技艺进行了损益和创新。正如当时的大儒段成己在其所著书的序言重所说,“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其对木工事业传承的生命己任上。当时的坐车制作工艺著作传承下来的只有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而《考工记》的制车文本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文辞显得佶屈聱牙,并且与当时社会的古车制作有了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位世代以木工为职业的世家和有着高度传承己任的工匠来说,为了制车工艺的传承绵延,薛景石敢于打破常规,将制车技艺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以便当时及后世的工匠进行传承,这本身就打破了传统工匠教育的常规,在其身上体现了对于技艺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四、结语

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当前社会所呼唤的重要精神元素。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与传承的工匠教育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德性培育、传承责任、技艺责任都是传统工匠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同时,我们更要呼唤工匠教育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林森.商周时期“百工”研究 [J].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2014(1) :105-112

[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工匠精神范文4

苏州大学历史学者余同元先生厚达500多页的《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一书,勾勒了传统工匠真实的社会处境:

第一,人身依附强,社会地位低下。金文(钟鼎文)中的“百工”,是近似于奴隶的手工业劳动。后来的官府工匠中,不少来自罪犯刑徒。唐宋以后,手工业者的身份地位有所提高,但“重农抑商”仍是基本国策,到元代又开始通过严格的“匠户”制度,对工匠进行中种种限制和奴役。

第二,身份世袭,职业固定。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之前,工匠都受到政府匠户和军户等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不仅职业世袭,而且一业终生,即便匠籍制度废除后,工匠职业终生和世守家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世守家业的好处是便于技术的积累,但从中是否会诞生“工匠精神”,却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

第三是组织封闭,群体的话语权微小。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匠户制度和和管理工匠的职官,但是工匠自己的组织却很晚才出现。这与欧洲中世纪的行会占领城市,并在权力斗争中取得自治权很不一样,甚至在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我们很难知道几个工匠的名字。

综上,中国古代的工匠,不仅社会与政治地位低下,而且一盘散沙。

至于中国古代的“工匠”能够把他们制作的东西做得足够精美,除了上述身份世袭便于技术积累之外,还在于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和“工师效工”制度。

所谓“物勒工名”,就是每一件产品上,必须刻上工匠的名字,以便上级有关部门检验查核。所谓“工师效工”,是指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工师”会检查考核工匠的产品,出现不合格产品,工匠会被治罪,反之,产品质量好,会得到奖励。

而且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崇尚简朴,反对“奇技巧”,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反对创新,要求墨守成规,大到修房造屋,小到制作家具,都有固定程式,级别没到很高的程度,创新是不被认可的。

清代以后,匠户制度废除,官匠散入民间,其技艺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传统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现金收入,仍然是出售农副产品:粮食、经济作物和牲畜等,说到底都是与土地打交道。中长期来看,对一个家庭来说,种什么其实都一样,不过偶尔会有一些例外,比如1984年前后,我川西老家的中药材川芎一度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一亩地可以有上万元的收入,那一年种上川芎的,激动万分,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没有种植的捶胸顿足,痛失百年一遇的发财机会。

但这些都是“浮财”,风头过后往往贱如泥垢,除了种地谋生,更可靠的是学一门手艺。成为一名工匠,才是不错的选择。

一直到时代,对泥水匠、木匠、雕匠、解匠(锯木工)和石匠都是另册管理,不过时松时紧。他们被称为“五匠人员”,是农村生活经常需要的,学的人也最多。

不过每个匠种对人的资质要求略有不同。对人的聪明程度要求最高的是木匠,其次是泥水匠;雕匠主要是木雕,要有很高的审美能力;解匠是两个人用五尺来长的大锯,将原木锯成板材的活计,属重体力活。

身体瘦弱的成都诗人流沙河“”期间被遣回原籍金堂的木材加工厂,干了近10年解匠,累得生不如死,这种惩罚暗含的意思,仍是将工匠视为“贱业”;石匠主要是把石头加工成生活或生产工具。

最具严格师承关系的是木匠。木匠分为大木和小木,大木主要负责修造房屋,小木主要负责做木制家具。要把为数众多、各种规格、各种形状的木头加工打磨好,然后严丝合缝地拼接在一起,没有三年或以上的辛苦,几乎不可能学会。因此学木匠活的,多是心思活泛的农村青年,学成之后,在主人家干活,按天取酬,供应一日三餐,晚上酒肉款待;如果人笨,师傅多不愿意收为徒弟,即便勉强满师,将来也不容易找到活干。

退而求其次可以去学泥水匠。泥水匠的工作环境不如木匠干净。但这个活与木匠比起来,要容易得多,它讲究砌墙横平竖直,砖缝看上去是一条直线,不像木匠那么繁杂。当然也有绝活,比如砌灶头,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不旺火,太耗费柴禾,而有的泥水匠做的灶头,却能让人称心如意。

学雕匠和石匠的要少得多,主要是活少,竞争也不激烈,所以他们的活多显得有些粗糙,没有特殊要求,主人家也是将就了事。

上述五匠人员更重要的身份是农民。他们干五匠的活,多半是在农闲时期,农忙时节,主人家也不大会安排修房造屋做家具等等。在时代,五匠人员从事五匠劳作,多在农闲时节,农忙时候不服从生产队安排,非但挣不到公分,而且要受到处罚,折中的办法是向生产队缴纳现金。

改革开放后的那些年,没有这些限制了,经济迅速发展,五匠人员的活动范围不再限于本乡本土,一些人到城里、到外地去承包工地,很快成了包工头。

第一批包工头主要是泥水匠。这是因为,城里的土木工程已经使用动力设施,木匠的重要性下降了,而泥水匠的需求无比强劲,泥水匠的地位脱颖而出,其中头脑灵活的摇身一变成为管理者或承包商。第一批百万富翁,多是泥水匠出身。这批人中的极少数,如果没有被市场淘汰,幸存下来的后来多拉起了建筑公司。

乡下的木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此前不怎么瞧得上眼的泥水匠发财致富,他们要么在家乡给农民做做门窗,要么在工地上做做模板,小日子也算过得去,上世纪90年代,一种多用途的小型电动木器加工机器迅速普及,木匠活不再需要三五年时间的训练,只需要几个月乃至更短时间就可以上手。更要命的是,现代家具厂迅速建立,产品光滑油亮,设计现代时尚,而传统实木手工家具无论从设计到做工,总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因此迅速落败。房屋建造中木料使用也大幅减少,塑钢窗和订制门,使传统木匠彻底失去市场。

随着电动工具用于木头和石头雕刻,雕匠和石匠的传统手艺也迅速落败;电锯的到来,使开出来的木板又平又直又快,解匠也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终。

在我的老家,老派工匠正在老去,传统手艺事实上正在消失。在更早工业化的江南一带,传统工匠的消失要更早一些,前些日子在上海朱家角古镇,我遇到一名快60岁的制匾人,他早先也是木匠出身,祖传的手艺,到他这一代就没有生意了,索性改做牌匾,他的儿子宁愿到公司里去做一个收入不高的“白领”,也不愿意继承他的祖传手艺。

传统工匠在现代机械面前,破败得摧枯拉朽,让人回不过神来,在这种情况下,呼吁工匠精神,难。

工匠精神范文5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物质或者精神产品耐心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理念。它既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是一种从业的追求;既是一种职业的操守,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匠人”都有一颗“匠心”。嗜之越笃,技巧越工。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竭其心智、穷其工力,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计得失、心甘情愿。堪称工匠者,必有对事业的沉静与专注,必有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他们诚信重诺,视质量品牌为生命而决不妥协。他们摒弃浮躁,沉潜于事而滴水穿石。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价值传承,工匠精神不只是培养工匠,不仅仅是“制造业之魂”,更应该成为全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为各行各业所必需。而对于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同样是会计人务实敬业、细致严谨、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元素和方向。

会计人整天与数字信息打交道,而数字信息最讲求精确和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人是更高层次的工匠,会计职业更需要匠心传承。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财务报告就是会计人的产品,对经济法规、会计准则、审计条例的掌握程度以及构成职业胜任能力的沟通、协调、管理、决策、职业判断能力等各项要素,就是会计人的工艺技能。他们的工匠精神最基本的体现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严谨细致,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都需要经历一个耐心细致的打造过程,从整理票据、复核付款、制作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告,最后变成一本本的账、一张张的表,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和系统的记录和核算,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不容一丝差错,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既需要个人的精心打磨,又需要团队的协调合作。这种细致严谨经常不能被别人理解,“多了一分”就是多了,哪怕差之毫厘,在会计人眼里也是失之千里。他们长年累月日常工作坐得稳板凳,耐得住寂寞,简单而枯燥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财务会计工作遵循准则、精益求精、不做假账的职业精神和会计人应有的职责担当。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也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与应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管理会计强调通过将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知识理念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有机融合,从而将会计职能从记录价值向创造价值拓展,从后台部门向业务前端拓展,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这一进程同样体现了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创新创造的理念和境界。

管理会计贯穿于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个管理环节,融合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循环,贯穿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始终。

在战略规划、决策环节,管理会计在业务活动开始就介入其中,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通过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拟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并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P信息,支持单位各层级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在控制环节,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划。

在评价环节,管理会计可以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合理设计评价体系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从应用领域上讲,管理会计强调财务与业务活动融合,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领域,辐射单位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单位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依托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财政经济工作中,会计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国家、政府、企业和各行政事业单位强化管理、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现代公共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次金融危机下,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监督和反映作用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迎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的需要。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会计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依赖于会计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让坚守准则、爱岗敬业、勤奋执着、创新创造、追求卓越成为会计行业的气质和名片,照亮中国由“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时代征程。

(作者为山东省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行政二期班学员)

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八届高峰论坛举行

本刊讯 7月18日,由山东政法学院主办的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八届高峰论坛在济南举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司法部,省委政法委、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教育厅、省司法厅领导出席并致辞。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八所政法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等负责人出席论坛。据悉,“立格联盟”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政法大学交流研讨平台,其名称由英文legal音译而来,寓意“建立规矩、建立规格、建设制度、树立标准”。联盟的建立,旨在共享优质法学教育资源、促进法学教育规范发展、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应有力量。 (马小愚)

山东海洋牧场新规划:2020年产值将达950亿

本刊讯 7月26日上午,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联合《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其中提出的近期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海洋牧场的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450万吨;海洋牧场产品产值达到950亿元,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综合收入增加到3000亿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5%和60%。

《规划》还提出了产业发展布局,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牧场特色和建设类型,优化牧场产业结构,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划定禁止发展区。 (陆洋)

山东实施小微企业“双升战略”

工匠精神范文6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它不像工业4.0那么复杂,也不像大数据那么“玄”,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告诉我们,我们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

过去的三十多年,是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中国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而我们也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没有形成工匠精神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制造思维里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作为一个追赶者,就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也正是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同时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套利机会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

冒险家追求的是机会,套利、关系、寻租等机会主义使其天生缺乏安全感。而工匠精神的“严谨”“坚持”“耐心”,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

然而,又有人说,中国之所以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太粗放,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

事实上,这两点均不成立。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用户体验,技高一筹。

但是要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中国制造里的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因为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

所以工匠精神是有时间和背景的。不过,中国现在的产业规模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降下来了,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但是你又会发现,这个事挺难的,因为我们始终是一个对上负责的组织结构。

为什么称为“工匠精神”而非“工人精神”?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果,所以他们重视细节。而工人是对领导负责,他只关心领导关心的事。而领导恰恰是最不可能关心细节的人。

这正是中国制造业的缺陷之一。所以,实现“工匠精神”,不是缺“才”,而是缺“德”。而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有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对违规者严厉惩罚的工匠制度构成的。

上一篇通告

下一篇残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