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融媒体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融媒体时代范文1
[关键词]融媒体;转型;创新;技术改革;内容改革
传统报业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转型,是国内外传媒都在积极探索的方向,自2008年以来,国内外有很多享有盛名的报刊先后宣布停刊。2014年1月1日,创刊14年之久的《新闻晚报》宣布休刊;《上海商报》于2015年10月1日起宣布休刊。2014年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8月6日出资2.5亿美元收购《华盛顿邮报》,引发了很多人关于纸媒已死的新一轮讨论。其实所谓的纸媒的衰退和死亡,仅仅是“纸”的衰退和死亡,而不是“新闻”的危机。这也是贝索斯购买一家报纸的原因。
面对报业经营日益惨淡的现状,报业转型成了各大报业自救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对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原因,转型的途径和转型的成效进行分析研究。
一、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必然性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媒体,进行全面整合的新型媒体。融媒体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单一,以前人们获得消息都是通过官方媒体的报道,如今打开微博、微信、博客、知乎等社交网页,人们的视野可以包罗天下。除了信息接收方式外,互联网还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因此,报业不得不迎合时展的潮流,融合其他媒介的传播优势,使自身走上新媒体发展的道路。
内容时滞性。新媒体时代新闻讯息的更新速度是按“分、秒”计算的。传统报纸的更新在互联网“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征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传统媒体人应该结合网络新媒体,挖掘更新的值得受众观看的信息。
版面排挤性。报纸可传播的新闻数量、新闻篇幅是有限的,与此同时,最重要的消息会放在头版头条最醒目的位置,而其他的一些新闻消息就被“排挤”至其他版面角落了。采编者作为“把关人”,决定着读者看到的新闻消息的全面程度,也会间接影响读者对新闻的认知态度。而新媒体具有“超文本性”、“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受众可以综合浏览网页信息,也可以通过关键词对新闻信息进行搜索,不再受排版的限制。
读者局限性。报纸通常把受众称之为“读者”,实际上,如果仅仅把受众当做“读者”,就仅有信息消费的关系。当一个媒体拥有一定的发行量以及忠实的受众时,需要做的是重新定义读者,把“受众”转变为“用户”和“消费者”,以媒体作为介质,通过产品的创新去发掘、满足更多的需求,提供超越于信息内容的服务和体验。
二、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路径
整合平台是基础。以受众为本,重新整合报业的平台化建设。简单说来,就是打破之前报业单向、线性的业务体系、运作方式,以及单一、封闭的价值观念,与外界环境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资源互补、资源创新的有机模式,建立动态、多样、开放的报业平台。数字化转型对于传统纸质媒体而言,是受众需求、内容创新、组织结构、经营体系的变革,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技术改革是支撑。技术变革一方面需要报业有设备的更新投入,另一方面对报业技术人员的更新也提出了要求。未来新媒体转型是一个“442”的阵型,40%的人员做内容,40%的人员做技术,20%的人员做应用。
报业设备的数字化更新是硬件基础。数字化时代,开发了大量先进的数字软件以满足不同的编辑需求。2013年“两会”期间,就有记者使用自拍杆在两会现场进行报道,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移动终端具有的移动便携性,相信在未来会越来越被普及使用。
硬件设备更新离不开采编技术人员新媒体技术的提升。首先,建立更新报业人员的培训机制是很重要的。除了引进新媒体人才为传统报业注入新的活力,对老员工掌握新技术的培训也是加快报业转型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时代对媒体人员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强调“一专多能”,既要掌握写稿、采访又要会操作编辑图片、视频、录音等技能,形成“报网互动”、“报台互动”等新的多种传播模式。在稿件编辑上,应当具有新媒体传播意识,积极学习新媒体传播的理论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分众化时代,受众注意力的稀缺性才是采编人员采写稿件的出发点。研究好受众心理,从稿件的选题到素材筛选、稿件编辑,都要符合新媒体传播的思维方式,吸引受众,优化报纸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效果。
内容改革是立足点。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是媒体融合取胜的关键。新媒体的信息,最终还会在传统媒体上沉淀。以前是“厚报时代”,如今要将报纸由“厚”变“薄”,舍弃碎片化的消息,在内容上求精、求全、求深、求细。重点做好深度报道、调查新闻、专栏文章、数据新闻。
传统的报业人员具有深厚的媒体素养和文字功底,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报纸依然应当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创造有影响力的新闻品牌内容。传统报业内容的原创性强,观点新颖,价值判断具有独特的视角,在新媒体时代正应该发挥与运用报业独特的观点视角,打造“观点纸”,形成自己的独家报道和独家策划,从信息思维和媒体思维,转向产品思维,构建影响受众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媒介产品。这样就清晰的区分出与其他媒体传播的异同之处,形成属于自己的内容品牌。
品牌的“N次销售”是突破口。在过去的运营模式中,内容只是报纸的一次消费品,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产品可以被重复包装进行多次销售,例如通过微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多次销售。报业的运营模式从单一的赢利点逐渐多元化,在原来的销售模式的基础上,向数字增值业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瞄准商机,实现报业运营全方位、跨媒体、多产业的立体运营。
2014年7月,光明日报与光明网采用“文字+视频”融媒体报道方式,追记了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的事迹,读者纷纷通过点赞、分享、评论等方式给予好评。纸媒报道加上视频,达到了1+1>2的效果,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这个时代,人们更相信的是人本信息,而不仅仅是文本信息,如果传统媒体不能和受众建立更加深入的关系,那么数字化就注定是呆板的。
三、融媒体背景下报业转型的未来发展
传统媒体的创新,不是仅有数字化一条路,要实现报业更多的盈利,就要将新媒体转型与自身多元化经营和与外界的纵向链接结合起来。在“传媒+”的风潮下,媒体正在发挥自身优势与各大行业联合,“触电”、“相融”、“跨界”,形成可扩展的产业链。
“触电”。建立数字化多媒体平台,报业增加了销售盈利点,从过去单一销售内容和广告,到现在围绕报纸上下游的印刷、发行等与广告相关的产业都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如2013年新华社印务公司就拓展成立了物流公司,除了完成自己报社的发行任务,还开拓了快递、配送业务。《安徽商报》在2014年开发了电子商务与社区云商模式,自己承担报社的发行,同城物流配送等产业。同时依托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将电子商务、社区店商、传统媒体三者有机融合,这一模式可将线上消费者引导至线下实体店消费,也可将线下实体店的消费者吸引至线上消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互通、信息互联、相互增值。
“相融”。有了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数字化平台的建立,在依然保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报业应该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移动终端载体,形成“报纸+图画或动图”、“报纸+录音”、“报纸+视频”的多媒体样态,增强数字化内容对读者的吸附性。2013年12月10日,《解放日报》出品数字阅读产品“上海观察”,作为市委机关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尝试,读者可任意浏览网站首页,以及客户端中的免费内容。如想阅读更多精品文章,可购买会员卡。依靠其原创内容和网络化呈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融媒体时代范文2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新闻;转型策略
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相融合,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多种渠道的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然后再通过新兴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媒介融合旨在最大程度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电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县级台电视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已经脱节,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融媒体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电视媒体积极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便更好促进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适应新时代媒体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媒介融合时代,提升传统电视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升媒体的影响力。作为传统媒体,电视与互联网相比虽然观众接触的时间更长久,但传统媒体对信息交流传播的能力稍显不足。所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实现融媒体转型,从多种角度引导舆论传播,提升媒体公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群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随着时展不断进步,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大众审美参差不齐,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也有高有低,这就导致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伴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的内容与层次为适应广大受众发展得更加多元化,更加细致化,以确保内容独特新鲜,极大程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日益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换句话说,向融媒体方向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三)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独特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竞争、相互影响,使得这个行业存在很多问题。除了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同质化之外,广告内容在利益的冲击之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之中,所以为了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保证新闻节目拥有原本的价值内涵,也为了让人们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内容,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传统电视媒体特点的前提下,结合新媒体渠道促进融媒体发展,实现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价值独特意义,使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过程更加顺畅自然。
二、县级台电视新闻转型的具体路径与措施
(一)具体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媒体的飞速成长,单靠传统的媒体难以负荷丰富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新闻网站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使得新时期媒体的信息来源更加复杂,受众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使得传统的电视媒体向一个新的阶段转变,这个新阶段便是融媒体时代的来临。电视新闻节目的性质逐渐偏向综合性媒体,增加了许多多元化的内容,但是改变的本质仍然是故步自封的传统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因特网的出现推动了信息传播路径的变化,使得受众与信息资讯更加接近,内容更直观,而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加具有主观性,这将极大程度地动摇着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环境。为了振兴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也迎来了生机和活力,在融媒体的发展道路上,实现新型电视新闻节目转型。
(二)措施
(1)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伴随着时展,许多无良的媒体为了收割版面故意一些夸大虚假的内容,只为吸引受众关注获取流量,作为县级电视台必须坚持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媒体中占领舆论最高点,牢牢把握自己的特色,有力展现公信力和影响力,维护官方媒体的形象与原则。防范各类虚假新闻对社会公众产生负面影响,县级电视台更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借助电视新闻节目及时权威信息。从专业官方媒体的角度,突出新闻的导向性与社会性,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整合资源的优势,使新闻报道更加深刻有内涵。(2)关注民生反映民情。作为官方媒体有些记者会把报道重点放在国家政策和领导讲话上,对基层这一角度的报道内容略显不足,内容无法贴近受众生活,就会导致传统媒体与人民群众逐渐疏离。新媒体具有多元化、交互性强等特点,为电视新闻贴近群众扎根基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县级电视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独特的地域性与亲民性,不仅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又能贴近人民群众身边的基层生活,这就要求作者要把握好这一优势,关注民生反映民情,拓宽传媒渠道,反映实时民生热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传统媒体还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公众号等近年来新兴的媒体渠道增加与受众的交互与反馈,贴近传统电视新闻与人民群众的距离。(3)注重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互联网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造成信息鱼龙混杂难以辨别其真假,导致部分新闻丧失权威性和公信力,使许多受众产生抵制心理。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与专业修养,首先要明确新闻人应具有的正确价值取向,提升政治敏感能力,正确解读国家的重大政策,始终保证新闻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增强作为新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具备抓住新闻重点、把握新闻热点、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专业素养,能够从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流中发掘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最重要的是,作为新闻采编人员要实现采访采写、拍摄、编辑制作、新闻为一体的多项技能,可以保证第一手资讯能够及时报道发出。融传媒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如果新闻人才能够整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色,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利共赢,可以为县级台电视新闻作出积极的创新,也为电视台的发展开辟道路。(4)创新传播方式方法。长此以往,县级电视台的电视新闻采用单一频道的电视传播方式,采用单向辐射方式,在固定频道向电视观众定时播送新闻,这种传播方式缺乏交互性,新闻传播的效果也十分有限。现如今是媒体融合时代,县级电视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勇于打破时空限制,拓宽平台、增加视角,全面创新新闻节目,以便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节目体验。制作节目时多参考“大数据”“云计算”等、制作出更符合受众群体需求的电视节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电视台进行良互,在新媒体这一新兴渠道中受众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另一方面县级电视台可以增加与更多的网络媒体合作,拓宽信息交流的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促使受众潜移默化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电视新闻节目对受众的影响力。
三、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问题与反思
(一)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问题
首先,传统媒体的发展占据了主导地位,僵化的发展理念同时僵化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模式,县级台在这样的传统背景下,发展活力也略显不足,在这样的模式下电视台中有许多工作人员缺乏忧患意识,不仅工作效率低下,还缺乏工作积极性。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目前县级台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融媒体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与其他省级卫视台和央视相比,县级电视台的发展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更不能有效扩大受众群体,这已经成为县级电视台发展的最大问题。另外,县级电视台自身短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严重限制其发展,最大问题就是广告内容在利益的冲击之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之中,严重影响受众的信息获取。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我国新兴的电视产业体系逐渐浮出水面,我国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电视产业体系的出现。这一新体制不仅影响了体制内资源的配置,而且有助于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元化的收入渠道。过去的电视产业体系缺乏市场主体、运行模式落后、盈利模式单一等弊端,造成了传统电视新闻发展的局限性,制约了县级电视的进一步发展空间。这一新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信息资源的配置,有利于新型产业体系的形成。但传统的电视新闻产业缺乏与受众的交互性,缺少有效反馈,还存在盈利形式单一,运行模式落后等问题,这就直接影响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进而限制了县级电视台的进步空间。
(二)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转型的反思
首先,在电视新闻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将着眼于新媒体的传播,因为新闻人已经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现状和形态有了深入的探索,但实际上除了这些固有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外部的因素影响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整合和发展。在向新媒体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显化的问题。传统电视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规模和速度都难以追赶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发展的新时代,多样的新媒体渠道还有可能限制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其他媒体的发展。这样会导致电视新闻发展的缺点越来越显化。其次,多种形态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使得新闻受众呈现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的是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导致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产生怀疑,媒体市场动荡不安,信息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传统电视媒体要积极转型,否则会渐渐跟不上融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行动起来,才能根据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找到最适合传统媒体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良,进一步提升电视新闻的价值,这样才能利用新媒体渠道实现全面的资源整合,这对改进我国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有很大的帮助,为传统媒体注入新鲜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呈现出媒体融合的趋势,极大程度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按照要求到2020年底,县级媒体中心已经基本覆盖全国。要充分发挥县级台媒体中心的发展优势,做好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工作。媒体中心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态,应结合本县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新媒体的发展思路,乘着融媒体时代的春风,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积极转型。更好地提升电视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综合媒体的转变,以建立独具县级台地方特色多媒体有效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文.融媒体时代县级台电视新闻栏目发展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009(017):107-204.
[2]周勇,何天平.重回内容价值:电视新闻融媒体转型的路径与反思[J].新闻与写作,2017(5).
[3]李远.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变革与发展[J].视听,2017(8).
融媒体时代范文3
【关键词】创新能力;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
创新能力在当今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顺应时代要求,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对传统媒体而言,务必优化新闻编辑工作模式及工作理念,使其与信息时代对新闻媒体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一、融媒体的基本概念
融媒体,是新时代的产物,其以互联网为支撑,充分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相结合,通过灵活运用网络的各项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信息传播方面,融媒体具有明显优势,其优势远大于杂志、报纸、电视及广播等。第一,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简化了新闻制作过程,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进一步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第二,其能够以多种模式进行信息输出,体现了多元化特征,逐渐适应受众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的现状
1.对受众需求重视不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的作用其实十分关键。一方面,大部分新闻内容都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要求受众能够参与进来,提出意见和建议。鉴于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要求新闻编辑重视受众需求,认真听取受众的建议和意见,不断丰富新闻内容,最大限度提升新闻的真实度,从而使其更为符合当今时代受众的口味。在这方面,新闻编辑做得还不够好,对受众需求重视不够。2.新闻内容缺乏吸引力目前,大部分新闻编辑都依然沿用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相对落后,且缺乏灵活的表现方式,最终编辑出的新闻也会索然无味。此外,一些新闻节目报道国家大事居多,对百姓生活报道较少,很难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因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性,如果新闻编辑内容过于专业化,受众理解不了,就很难买账。目前大部分新闻的内容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而且逻辑性不够强,人们很难明白此则新闻所表达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新闻编辑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如何提升融合能力及创新意识
如今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因此信息和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日常所获取的网络信息可谓海量,但新闻的真实性不高。很多时候,一些媒体往往还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了解就进行了报道,且对事件的后续情况也没有进行跟进,导致新闻质量有所下降。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较强,媒体人需要始终保持这一优点并不断创新和进步。1.强化思维融媒体时代下,很多移动端占据了一定优势,导致其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媒介,这也意味着对新闻编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不断满足时代变化对新闻的新要求,新闻编辑要意识到新旧媒体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对其进行整合,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此外,进一步提高新闻编辑的效率及质量,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尝试,开拓新闻的编辑模式。2.注重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如今处于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新闻在时效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但其深度和广度并未达到受众的要求。因此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务必掌握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整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只有敢想又敢做,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3.立足于大数据分析,打造融媒体应用解决方案以《人民日报》为例,近年来,《人民日报》由一份报纸发展成为全媒体形态的“人民媒体方阵”。在重构编辑内容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率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其开发了立足于大数据分析的融媒体应用解决方案,该产品从内容生产、渠道、传播分析三个环节入手,实现了多媒介内容、多平台账号管理、自定义共享素材库、新闻传播分析四位一体的整合传播应用。作为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融媒体应用解决方案为传统媒体跨界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成为助力媒体实现融合变革的综合产品。其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的新采编模式下的全媒体,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项目中取得了良好反响。
四、总结
融媒体时代范文4
关键词:场景 融媒体 商业模式 服务营销
场景时代的到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智能便携式可穿戴电子产品的普及,每个人的场景都将成为大数据中的一部分,这些场景将会为你提供一系列精准的管家式服务。场景时代的生活方式是基于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为技术支撑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管家式服务。
互联网业态发展经过了Web1.0、2.0、3.0时代,传统媒体的变化和融合也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叫内容媒体时代,即制作各种大型娱乐节目、深度报道的新闻节目,用艺术视角创作专题纪录片的时代。内容媒体的重心在内容,最主要的优势也在内容。第二个时代是社交媒体时代。用户集聚、分析用户数据、进行精准传播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怎么开发用户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第三个时代是场景媒体时代,强调互联网思维,做大平台营造一个雨林媒体生态系统。进入生态链就已经智能化,在特定的场景下,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为他推送什么,提供服务是未来媒体时代应该做的。
融媒体当前的状态和困境
主营广告收入连续下滑,广告市场被互联网BAT巨头夺取半壁江山;网络自媒体的零门槛侵入,传统媒体举步维艰;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处于攻坚时期,适应新技术创新思维的人才严重匮乏。这都是当前融媒体的现状。
传统媒体转型升级不彻底。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冲击纷纷开通微信、微博、客户端来迎接挑战。然而新媒体技术资金门槛低,导致每天以自媒体和所谓新媒体注册的网络媒体爆发式增长,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同时传统媒体转型新组建的新媒体中心还在以传统媒体思维运作,只是多了一个网络微信号和手机客户端的终端渠道,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网+”的转变。传统媒体大部分以事业单位性质运转,体制机制臃肿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下。
时代变更导致的消费习惯。内容媒体时代,收看电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仅是网络视频点播和iptv互联网盒子的野蛮入侵,还有三屏合一,继而智能手机屏替代了电视屏电脑屏的大部分功能。
融媒体构建新生态系统形成雨林效应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按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确保导向的要求,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央指导意见给出的思想就是形成一个具有雨林生态系统的媒体融合。构建媒体生态系统应该从顶层设计、商业模式、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四个方面做一个颠覆性的改革。
第一,从顶层设计开始,构建雨林信息平台。首先要打破传统媒体的事业单位体制运作,以企业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在未来场景时代平台下不存在所谓的频道制和栏目制,平台下面一切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传统媒体随机抽样得出的收视率,被大数据技术下每个平台用户每个收视行为和习惯都具体呈现所代替,并通过云计算技术分析当前用户的场景数据得出一套适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方案,提供相关企业的推荐信息。同时可以根据用户自己的行为选择为用户下一步需求提供数据依据,形成所有用户在平台上都能享受的服务营销。这种营销方式打破了传统广告模式,转变单向式输出的观赏体验和企业广告低转化率的格局,形成用户在平台自由享受雨林媒体平台带来的服务式营销便利。正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论坛闭幕致辞讲述的阿里巴巴不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而是一家帮助别人成为电子商务的公司。无数电商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自由发展交易成为了电子商务公司,这就是平台的作用。未来媒体就是让用户和商家(用户)在雨林信息平台上健康的生长。
其次要营造员工创新的氛围。每个时代更迭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从互联网的开始到移动互联的普及,电子产品的智能化到摩尔定律芯片的集成化都是创新使然。传统媒体的强项在做内容,拥有一套成熟的采编播技术人才,但是新技术人才匮乏,使得目前所谓的媒体融合只是注册了微博、微信,搭建APP,缺乏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运作,只是多了几个时尚的对外窗口而已。
第二,从广告收入模式到服务营销合作模式的转变。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以广告收入为主,其他经营为辅。未来场景时代下的盈利模式是以服务营销合作的方式为雨林信息平台上的企业促成商业合作,从而得到收入。场景时代电视台的广告中心也许不存在,对于需求方采取全部免费的信息推送模式,也就是只做单向合作盈利模式,另一端以全部免费的形式聚集用户。平台上用户的角色多种多样,是供货商、产品集成商、销售、老师、学生、家政等等,每个角色都有需求和自身专业价值。平台为用户合作服务,形成互利共赢,是润物细无声般的营销服务。就像热带雨林什么植物都有什么动物也有,能吸纳各种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并能不断的发展吸收吐纳的雨林。
第三,做好技术基础建设,为融媒体服务营销提供夯实的基础。平台的搭建必须有技术的支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就是一个高科技奢侈服务平民化的时代。移动场景技术分析举例:智能终端通过LBS技术获取了你的路线信息,你所停留消费的地点通过免费wifi和智能穿戴电子产品获取你对所处的场景商品的兴趣值,平台能很快为用户提供平台上更加物美价廉的同等商品信息,并提供相关超市打折信息和交通信息。静态场景技术分析举例:客厅智能电视能通过你关注视频内容和时间段、时长分析用户的年龄,并同时提供你感兴趣的相关节目。当你打开冰箱时,平台就能提供冰箱里面已有食材、相应的食谱和制作菜肴的步骤,并推送相关超市食材信息。通过移动场景和静态场景举例,未来场景时代涉及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无线传输、大数据、云计算、LBS技术、视频处理及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技术等。
第四,内容建设跳出固有的领域,实现雨林生态系统式互补。传统媒体优势在内容,在即将来临的场景时代,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将不复存在,因为用户的关注焦点不再是以前单一的电视屏。内容为王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问题是什么才是核心内容。雨林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用户为中心的场景文件。在突发事件的现场,传统媒体要获取第一信息也许要亲临现场,在场景时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全,每个现场的移动设备都是信息采集器,甚至可以做到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传统媒体看重的是拍摄信息,希望第一时间信息。雨林系统看重的是服务,在突发现场发生时也许智能终端已经推送相关危险信息,即使未能避免也能减轻伤害。一旦发生人身伤害的事件,智能设备能第一时间通过平台求救最近的120或者110,不用担心求救信号的,甚至当事人就是传统媒体信息的采集者和者,同时是现场救援的协调者。围绕用户为中心的场景文件是以用户的信息、行为、关系所组成的大数据库。
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思维就是用户至上思维。在内容建设上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才是核心内容。微信的成功靠的是近6亿多用户在平台上社交、微商、出行、支付等多项社会功能。用户的数量是基础,而用户信息是互联网用户思维中的核心。腾讯和阿里推出的打车软件,短途出行用户只需支付0.01元即可享受定制的出行服务。他们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流量思维,通过免费策略迅速获取用户基础,同时利用大数据采集构建虚拟城市信息。虚拟城市集成度越高就越有商业挖掘潜力,也就是不惜重金购买大数据用户信息的原因,而关键的大数据信息所产生的商业需求是他们的商业命脉。
场景时代雨林媒体生态系统的本质就是基于高科技下奢侈平民化的超前深度服务。传统媒体讲究5W,而且这个5W是靠专业记者去执行。场景时代讲究2D和T,分别是Date,Technology,Do。执行者是每一个生长在雨林里面的用户。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其中的D是Date,而商业模式将走向DTD时代。
融媒体时代范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跨媒体新闻编辑部 角色 共享
当前,以“共享、聚合、互动”为核心理念的媒介融合带来传播观念上的变革,并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的格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指出,“媒介融合不是将多种媒体功能汇集到同一设备中的技术进程。事实上,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内容在多媒体平台间的流动、不同形态的媒介产业间的合作以及受众为了获得最佳的媒体服务而在不同媒介间自由迁徙的行为。”[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应对数字化冲击与市场竞争时,纷纷选择竞合策略走上融合道路,其中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组建和运作,代表着传媒在数字化多媒体内容加工以及寻求多元平台出版上的努力,具有先锋意味与导向功能。本文从国内外传媒集团跨媒体编辑部运行实践考察入手,分析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角色转变与实践探索之路,以期为当下我国融媒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融媒时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角色转变
1.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相对于传统的新闻编辑部,跨媒体新闻编辑部最大的改变不仅在于强化发现与采集新闻的能力,还在于强化加工新闻和信息的职能,进而达到对知识的管理和融合,“也就是要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使新闻和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和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2]Stephen Quinn教授在其著作《融合新闻:多媒体报道基础》中也指出,随着新闻来源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记者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和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的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生产和管理的工作。[3]
2.从新闻供给到智能导航。传统的新闻编辑部主要承担新闻的加工与呈现,即新闻的供给,而对新闻与信息的导航功能重视不够,开发不足。受众在面对过载的信息包裹时,容易感到湮没和迷失,因此,信息的导航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有效地管理、整合和推介这些媒介产品,为受众获取信息提供清晰的路径和工具。以BBC为例,为了方便BBC制作人员和受众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准确而迅速地获取BBC的信息,它在“创造性的未来计划”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导航(find)。利用导航,跨媒体编辑部能够方便地找到他们所需要的资料,对节目资源进行多级开发与重新包装;利用导航,受众能够在任意接受平台查找他们所需要的BBC信息。BBC管理层还希望通过个人用户、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之间的联系,让BBC与其他用户建立起更加亲密和人性化的关系,推动“人性化”的互动与分享。
从新闻“广播”到对话分享。传统的新闻编辑部主导着新闻的加工与传播过程,受众在整个传播链条中处于尾端,带有消极接受的意味。而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传播的发展给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推”比特给人们的过程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从“广播”到对话,从呈现到分享,跨媒体新闻编辑部功能与角色在变;从受众到用户,从分享到创造,受众的角色与作用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积极适应用户的需求,跨媒体新闻编辑部一方面通过量身定制,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平台,为用户自己制作、上传和分享信息。从BBC的iPlayer到CNN的iReport;从FNC的UReport到MSNBC的First Person,媒体越来越重视交流平台的搭建,受众开始拥有更大的表达平台与分享空间。
二、融媒时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的实践探索
1.组织结构:工作群体置于中心。
是由新闻业内人士发起的同仁网站,旨在推动建设今后50年内不落后的理想编辑部。为了适应融媒时代的需求,该网站倡导了六条原则,其中第一条便是“将工作群体置于中心”。[4]在实践层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跨媒体编辑部最先实现的变革就是编辑部布局与结构的重组。传统的编辑部通常采取开放式纵向水平展开的结构,条块分割清晰,职能明确;但也存在纵向延伸过大,编辑部两端的编辑与记者沟通不畅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媒体集团纷纷提出大编辑部和整合新闻编辑部(Integrated Newsroom)的概念并积极推进。以欧洲跨媒体编辑部的实验为例,一方面,他们将不同媒体整合在一个编辑部大厅中,实现新闻采编的双向互动配合;另一方面,强调突出位于编辑部核心的超级指挥台的作用,营造向心力,确保对新闻流程的全面指导。因此,以超级指挥台为核心的放射型格局,演变出“轮心与轮辐型”(The hub and spokes newsroom)编辑部,以及在此基础上改进的“轴心无轮辐型”(The hub without spokes newsroom)编辑部等。[5]编辑部布局与结构的重组具有很强的导向意识,从空间与心理上增强编辑与编辑、编辑与记者间的相互吸引力,引导其实现融合。
除了编辑部布局与结构的重组,笔者认为,将“工作群体置于中心”的深层含义还应包括以跨媒体编辑部为平台,加强编辑部内部的充分交流,加强编辑对记者的有效指导与充分互动。分享、创新与团队是“工作群体置于中心” 的内核。以著名的坦帕模式(Tampa Model)为例,除了组建跨媒体编辑部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日常信息交流”,他们运用得最频繁的合作可能对其他人而言却是非常不明显的,即足够多的交流。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各个媒体记者间的交流,每个媒体内部的会议交流,每天定期的“融合新闻”例会交流。[6]二是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共享。突发事件发生后报纸与电视台的记者会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合作,多媒体报道室的编辑会与每一名记者交换信息。这种合作是可以被预想和被安排的,编辑们在多媒体报道室交流信息,甚至会商讨把哪些记者派往何处。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来负责三个平台的报道,他们通过合作来争取传播效果的优化。
2.工作流程:依托平台再造流程。
为了提高工作节奏与传播时效,加强信息的共享与业务沟通,跨媒体编辑部通常都建立起数字化集成式的工作平台。以生产优质内容和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并尽可能拓展内容用途为追求目标的CNN,在2001年就激活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数字资产管理项目之一的“档案项目”。他们将CNN的档案定位于CNN运行的核心位置,为转变工作流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为重新计划内容用于各类功能提供了可能,又有惊人的灵活性。[7]CNN还设有专门的编辑部门——媒体总任务台(Media Operation),它专门负责处理每天从世界各地传送过来的新闻素材,供各个频道和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编辑使用。在纸媒中,一款针对跨媒体编辑部设计,名为Method的跨媒体运行系统颇受欢迎,被包括《解放报》、《费加罗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媒体采用。在我国,积极推进全媒体改革的烟台日报集团和宁波报业集团也都开发了跨媒体的数字采编平台。譬如烟台日报集团在2008年就研发出集团的信息、互动、服务平台——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实现了集团内部的用户、内容、线索、审核、策划、数据库、检索及新闻生命周期等8个管理的统一。[8]
以跨媒体集成式的工作平台为纽带,可以有效融通新老媒体,创新传媒集团的业务组合与组织形态,打造适合全媒体的新闻制作流程。如BBC正在积极探索融媒时代的大编辑部构架与运作模式。目前,BBC共有四大团队与节目内容生产直接相关,分别是视觉团队、音频与音乐团队、新闻团队和北部中心团队。它打破了过去按频道和类型划分结构的方式,其中新闻团队的重组是相当成功的个案之一。新闻团队是将原先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它可以将某一新闻资源按照受众不同需求与传播途径的差异进行调整,使其适合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互动电视等多个平台上播发,节约了新闻成本。[9]此外,烟台日报报业集团也在4年的全媒体实践中逐渐完成了集团化的全媒体业务流程再造。新的业务流程就是集团层面的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负责采集“初级新闻产品”后上传至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平台,然后纸媒、网络媒体、手机等各取所需,进行差异化处理与深度加工,再通过多个介质实现全天候、多角度、立体化滚动式、互动式的传播,实现“一次采集—多层生成—多媒体—多介质阅读—多渠道反馈”的循环运作模式。
3.运作机制:统筹策划差异表达。
有了跨媒体集成式的工作平台后,新闻编辑部将打破依据媒介和领域来处理新闻的模式,按照信息流的特性展开统筹策划,寻求新闻的层级开发与差异化表达。美国南加州大学The Ifra Newsplex新闻研究中心主任Kerry Northrup认为,跨媒体编辑部内部将被分为新闻资源开发、内部协作、新闻报道和内容制作、特定媒介呈现和传送、受众互动和编辑信息管理等几个主要部门。[10]整合后的跨媒体新闻编辑部将处于整个信息流处理的中心环节,负责新闻选题的策划、指派采编人物、调度物流支持、组织全媒体内容编发等各个环节。编辑的自限也相应增大,对稿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并且能与记者进行更为充分的交流并实施调度。当然,对于跨媒介新闻编辑部的编辑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不仅要求编辑具备多媒体的编辑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适应不同媒介形态、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编辑策略,体现出敏锐的价值判断力和独特的创造力。
我们来看CNN的实践探索。被称为CNN心脏的主新闻编辑室(CNN Newsroom)承担着跨媒体新闻搜集与统筹策划的重任。CNN的每一个部门都有一个主管制作人和三四名助理人员坐镇主新闻编辑室,共同研究选题,联系外派记者、采访对象和现场制作人以及商讨新闻的差异化表现问题。由于CNN的记者是为整个集团所服务,因此,记者采集的信息可以在电视、网站、多媒体移动终端间自由流动,实现信息的共享。通过以记者为中心的报道组在一个新闻事件现场制作多条不同角度、不同时长的新闻报道,供各栏目、频道或新媒体采用,既实现了资源共享,又避免了各栏目节目雷同。针对不同的媒介,CNN还积极推进差异化的开发策略,譬如对于CNN的网站而言,虽然有主新闻编辑室的统一调度,但要实现部门间的无缝对接和节目的精准制作定位还远远不够。所以CNN网站不仅设有一个小组专门负责与CNN 的电视部门和各栏目联系,还有自己专门的新闻制作小组。[11]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凸显网络媒体本身的优势,将互动性、延展性以及多媒体展现融入节目制作、编排和播出的各个环节,从而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4.聚合共享:互动新闻契合分享。
跨媒体编辑部是web2.0语境下的产物,融合报道显现出全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由于具备了开放性的端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旨在重新确立新闻价值,与受众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对话”关系。跨媒体新闻编辑部既可以提供信息整合的结果,更提供信息使用的入口(From Containers to Entry Points)。[12]越来越多的受众制作内容(UGC:user-generated content)通过多种介质传送到跨媒体新闻编辑部,成为融合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聚合与互动成为融合新闻报道的关键。既“传统”又“新锐”的《纽约时报》一直处于互动新闻报道的前沿,用其互动新闻报道部门负责人安德鲁·迪威格的话说,他们的工作就是致力于以多媒体手段呈现新闻,以互动手段制作新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13]为此,在互动新闻框架的设计与编辑过程中,他们重视为受众提供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小型的整合信息框架和形态。在这个信息框架中,受众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加入到新闻故事的讲述中去。《纽约时报》曾做过 “泰戈·伍兹是最伟大的运动员吗?”的专题,两名记者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受众不仅仅要表明他们支持谁,更要陈述他们的理由,甚至直接与评审专家进行辩论。在“逝去的面庞”专题中,通过与数据库的链接,逐一介绍在伊拉克阵亡的士兵。多媒体的互动界面营造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并触动受众通过战亡士兵的姓名和原籍进行检索浏览和发表评论。
《华盛顿邮报》在互动新闻的开发上也有所建树,它在其网站上推出了一款交互式的新闻地图服务——“时空”(Time Space)。“时空”整合了多家媒体的内容,如《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外交政策》杂志以及美联社、路透社的世界新闻。受众可以驾驭着“时空”这架新闻时光机器,随意滑动时光轴,查看不同时间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可以点击地图上的不同位置,查看以群组形式呈现的热点新闻。“时空”的创新之处还在于提供了一个信息框架,受众可以根据新闻主题,生成不同的新闻地图。华盛顿邮报主编吉姆·布莱迪认为,“时空”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追踪世界事件的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金字塔型结构的版面设计,把所有世界新闻呈现在一张地图上,让读者掌握主动权,自己选择要深入了解的新闻。[14]可以说,互动新闻帮助受众在一个有趣的信息环境中更好地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事件,建立起媒体与受众良性的对话关系。
三、融媒时代跨媒体新闻编辑部发展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当下,世界各地的传媒集团都在积极探索全媒体发展道路,跨媒体编辑部的构架与运作也在磨合中逐渐走向成熟。但各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媒介生态也各有所异,因此,跨媒体新闻编辑部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综合来看,跨媒体新闻编辑部遇到的共性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公共采编资源与新闻产品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是在媒体融合进程中跨媒体新闻编辑部需要破解的关键节点。传统的新闻记者都是按照“行业分派制”负责相关报道,当版面、栏目、时段都被整合到“大编辑平台”,记者并入公共采编系统之后,负责新闻搜集的力量会相应减弱。进入跨媒体新闻编辑部“资源池”的信息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面临不小的考验,要以更少的新闻数量反映出深度,还要能兼顾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媒体的特性,新闻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开发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以编辑部为核心主导新闻生产的理念遭遇现实阻力。跨媒体编辑部运作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以“超级指挥台”为核心,各个编辑部门群策群力,主导新闻生产的整个流程。现实的情境中还存在强记者、弱编辑的情况,编辑在业务中的优势并不明显。在跨媒体编辑部的运行中“如果缺乏明确的权力认定或待遇倾斜,编辑的主导功能难以保证,也很难吸引资深记者或策划转行成为编辑。”[15]这样一来,编辑部的核心地位难以形成,充分的策划、决策、组织和调度实施起来会有相当的难度。
不同媒介经营理念与文化上的差异带来的冲击。媒介融合实质是将多种媒介集于麾下。融合前的媒介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盈利方式和媒介文化。组合并不意味着融合。在从组合走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充分重视各媒介的特性、如何形成文化的互补、如何实现多个媒介的利益共赢,是未来融合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跨媒体新闻编辑部作为体系重构过程的核心环节,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环境选择好合适的路径,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分配。
注释:
[1]付晓燕:《BBC官网:媒体网站在媒介融合中的角色作用》,人民网,2009年12月22日,http:///newmedia/2009-12/22/content_12685344_2.htm
[2]蔡雯:《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4期
[3] Stephen Quinn,(2005) Convergent Journalism :The Fundamentals of Multimedia Reporting,(p.153-157),Peter Lang Publishing,Ink. New York.
[4]王华中:《报纸不幸新闻幸 报网融合句更佳——纽约时报的网站运营和全媒体实验》,《青年记者》2009年第2期下
[5]刘昶:《跨媒体新闻编辑部:欧洲的融媒实践》,《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6]揭明玥:《美国电视“融合新闻” 运作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
[7]Tony Tang:《全球最大的新闻频道CNN》,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郑强:《寻求全媒体运营的战略突破——写在烟台日报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三年之际》,《中国记者》2011年第7期
[9]唐牟:《“三网融合” 背景下解读BBC》,《中国记者》2011年第4期
[10]朱松林:《融合新闻编辑部管理:国外经验及启示》,《中国外资》2008年第8期
[11]刘笑盈、张聪:《CNN的新媒体战略》,《电视研究》2011年第8期
[12] 龚瀛琦、张志安:《融合报道的特征及生产机制》,《新闻界》2011年第3期
[13]马忠君:《走进纽约时报互动新闻报道部》,《新闻战线》2011年第11期
[14]刘滢:《媒介融合:海外媒体在做什么》,《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7期
融媒体时代范文6
关键词:编辑 互动 主体间性 媒介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被翻译成交互主体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显的一个范畴。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和另一个主体的互相作用。即存在不是纯粹客体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主体间性的存在,任何主体都是交互性的主体。作为客体的存在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或征服,而且是主体与主体之间交互的共在。
主体交互性理论在文化媒介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是同信息传播者、编辑审理整合者和接受使用者多主体共生共存的。交互融合又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正是主体间性所呈现的存在现象。当前网络、手机媒体正以强势姿态全面介入信息传播领域、大众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而作为传统媒体的书、报、期刊也吸纳新的技术,以电子书、电子报纸、电子期刊的新形态出现,广播、电视也出现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电视,从而实现多媒体的互动。
各媒介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也体现在媒介的微观编辑活动中。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也是媒介发展的写照,竞争是媒介的生态环境,也是它们发展的动因。各媒体在竞争中互动互学,在融合中又竞相发展,在发展中发掘并拓展自己的优势,各领。
本文试从报纸版面的变化和编辑在新媒体中的角色转变两个方面来看媒体之间的交互性,即“媒介间性”(Intermedialaty)。
从报纸版面的变化来看媒体之间的交互性
在媒介产业化、新闻信息商品化的年代,各种同质和异质媒体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报纸作为传统媒体,曾面临着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到如今手机媒体的挑战,逐渐在某种程度上被后来居上的新媒体所同化。报纸除了维持自身的优势之外,业界的改革这些年来一直努力给受众营造一种平面纸上的“多媒体”印象。报纸的版面也借鉴了不少新媒体的做法。从报纸的角度讲,与其他媒体互动的结果是:报纸版面将呈现给我们更多的“报纸杂志”、“报纸电视”甚至是“报纸网络”。
与电视互动:标题将更大,图片将更多。报纸为了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为了与电视媒体的头号位置对抗,其版面将越来越彩色化和立体化,其突出表现就是标题更大、图片更多,报纸越来越图像化。为了模仿电视图像瞬间映入眼帘的效果,报纸会采用更大、更醒目的标题进行一种隐性的“强迫阅读”,让人的眼球逃不过标题的“追捕”,因为它足够大,色光强,逼着人们本能地去关注。
对于事件的叙述,报纸也可以“追星”电视:采用刊载系列照片,再配上文字说明情节,也就是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手法。除了照片外,漫画、图解、地图等帮助提示类图片也越来越多,因为文字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的符号,用各种图解可以帮助受众一目了然地了解情况,甚至可以获得比电视画面更加明晰的效果。
与网络互动:导读风行。网络的优势在于它的海量信息、链接的方便和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等。网络首页就是一个导读的橱窗,通过点击各个标题就能链接相关的文章。报纸由于版面有限,无法达到信息量的无限,为了学习网络的这种可供“搜寻”的功能,有些报纸在报道结尾附有信息索引方便读者了解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报纸把头版办成了导读中心,除报头外,头版上是各种类型的索引和导读,用这种方式来模拟网站的超链接方式。
我国报纸的头版导读大量采用链接式标题,如“更多内容详见某版”。通过导读字体、字体颜色和大小的变化形成综合式的导读版的形式,造成视觉冲击,让读者通过看头版便知道该期报纸的重要新闻信息。
与杂志互动:封面照片和整版广告的兴起。报纸的杂志化多见于一些生活服务类和娱乐时尚类报纸,如当今在上海报摊上处处可见的《上海一周》、《申江服务导报》等,这些报纸都相当于便携而轻快的杂志,封面一般整幅采用当红明星照片,配上五六行本期内容导读,报纸内页印刷也相当精美,色彩悦目,图片繁多,经常出现大量留白,还如同杂志一般经常出现整版印刷优质的广告。某些都市报如《大河报》等也出现杂志化倾向。这种报纸杂志化的风格符合读者的“精装”心理。尽管这种报纸提供的有时候仅仅是视觉上的放松和娱乐,信息寥寥,是非常大众化的“小报”,但是在这种报纸的“高档包装”和读者的“小资心理”的双重作用下,其市场越做越大。
编辑在与新媒体互动中的角色转变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传媒业的广泛应用,促使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媒介融合带来的资源配置与内容重整,客观上要求编辑角色快速地完成转换。传统媒介认为编辑是新闻的“把关人”,强调编辑在新闻编排和新闻选择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过于强调传统编辑的个人意识作用,而忽略了受众的接受心理,因此传统媒介编辑的个人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从“把关人”向信息的征集者角色转换。及时了解受众对信息接收类型和信息内容的要求和心理,从而转变成从受众的角度去审选、组织、播出和新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最大接受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报纸、电视媒体的编辑,是单向的“把关人”角色,而网络编辑则需要依托网络技术和网络互动的特点,参照网民的热议话题进行议题筛选,甚至是征集信息。如中国搜索新闻中心利用用户的智慧,将用户们点击和转载最多的新闻作为热门新闻推送给访问者,由网民决定其最需要的新闻内容。当然,网络编辑为了征集信息而对内容的审选、整合、解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从单向为双向交流。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在完一则信息之后,接收反馈的数量之少是可以现象的。但网络像新浪和google上的一则信息之后,信息的反馈数量是非常大的。网络编辑将自己对新闻信息关注的重点放在社会热点和焦点上,就这些问题邀请知名人士、相关研究者到网上与网民一起讨论,共同关注。除了网站内容之外,电子报、讨论区、聊天室、在线民调、社群经营等,无不是网络编辑大显身手的双向交流场所。
从信息的筛选者到信息的预知者的转变。当人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时,往往无所适从。传统编辑根据媒体定位有选择地把信息传到目标受众那里。而网络编辑除了筛选信息,还适时地充当信息导航员的角色,帮助人们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这就要求他们有信息预知的本领。这里所说的预知并非策划新闻,而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围绕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进行专门的意见和建议的搜集。这种搜集过程要求编辑能够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议题设置和新闻架构。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小视屏大空间”,受众形形,因此如何利用网络设置议题并征集意见进行前瞻性的工作是传统媒介编辑角色转型的挑战。
从编辑到主持人角色的转换。现在百度、新浪、搜狐等国内大型网站均开设有自己的网络论坛,以供网民对近期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当社会上出现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时候,网络编辑要充当主持人角色,很自然地成为论坛的组织者、新闻的解析者、网民的引导者、与受众的交流者。他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聚人气,组织网民进行讨论,并权威性意见影响网民的思想。
个人主页的拥有者和BBS讨论区的版主都具有网络主持人的某些特征。如大学贴吧,会根据一个时期内吧友所关心和反映强烈的话题设置一个专门议题让吧友讨论,讨论中管理员负责帖子内容的监督和处理,并适当引导吧友的言论,避免出现与话题无关的内容,同时管理员还会与吧友进行必要的交流,去倾听和了解大家的想法。
用《数字麦克卢汉》的作者莱文森提出的一种媒介演化理论“人性化趋势”中的话:“人是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对别人已经创造出的内容,人们拥有空前的自主选择能力。”现代媒介在主体交互活动中,通过人的创造性,改变报道内容和形式,挖掘自己的特长,与其他多种媒体展开竞争互动。现代编辑在创造内容和编辑形式中体现人性化的同时,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自身也在进行着角色转变,在各媒介主体交互性活动中,与时俱进,创造多样化的公共媒介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振铎、赵运通著:《编辑学原理论》,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保罗・莱文森[美]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蔡雯:《创新、拓展与重构》,《新闻与传播》,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