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愿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请愿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请愿书范文1

爱丽丝・林格是美国纽约一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所赚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她的日常生活开销,于是,她便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找到了一份做保姆的工作,每天下班后,六点到八点,帮人带孩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2011年10月3日,林格从雇主家里领到了第一个月当保姆的薪水,虽然不太多,但想到能让自己困窘的生活宽余些,心中还是很高兴。她在住处附近的银行开了一张借记卡,将刚领的薪水存了进去,还打算以后每个月的薪水都存进去。

一个月以后的同一天,她再次领到了工资,便来到那家银行,将钱又存入了借记卡中,并顺手查了一下余额,忽然发现少了5美元,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向银行工作人员询问。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是自动扣除的借记卡管理费,每月5美元。”

“我只有这么点存款,每个月你们就要收我5美元的管理费?”林格感觉不可思议。“不好意思,银行就是这么规定的,无论您存多少钱,都统一收取5美元的管理费。”

她直接找到行长,指出银行的做法有违公正,但行长说:“我们对用户的借记卡进行管理,也要付出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所以收取一定的费用,是合理的。”

回到公司后,林格向同事说起了这件事,并且表示:“我们应该想办法让银行取消这项规定!”但同事们认为,以个人力量挑战大银行,胜算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还是别惹麻烦了。

“但这不公平!”林格激动地说。“正因为我们是弱势群体,银行更有义务保护我们的利益,而不应该想方设法对我们进行榨取!一个人就收取5美元,那么全美国是多少钱?的确,挑战这样一家大银行几乎没有胜算的可能,可谁都不站出来,公平和正义就要大打折扣!”

那天晚上回到住处之后,林格仔细思考了一番,她想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去挑战银行的霸王条款,真的很难取胜,而且这件事又不适合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她意识到,必须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才能迫使银行在压力下屈服。也就是说,银行的做法合法不合情,所以只能在道义上施加压力。

想到这里,她便坐到电脑前,起草了一份请愿书,在这份请愿书中,她写道:“美国人民在金融危机期间花钱拯救了制造危机的美国银行,它怎么好意思从借记卡用户身上压榨一年60美元的费用!不错,收不收管理费是银行的自由,但对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同样是银行的责任和义务!”

请愿书范文2

一、近代权利宪法化的立宪运动

在古代和中世纪,没有明确的权利概念和专指权利的词语(麦金太尔经考证认为:“直到中世纪即将结束之时,在任何古代或中世纪的语言里,都没有可以用我们的词语‘权利’来准确翻译的词语”。见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追循美德》一书),宪法只是规定国家政权结构的法律或私人性质的契约,并无权利保障的明确目的。17世纪,随着近代自然法学权利概念的终于确立,及专指权利的词语的出现,自然权利学说被创立并立即被广泛传播。这种学说认为,自然状态下人人享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并受到最高法则即自然法的保障;为了稳定地享有这些权利,人们缔结社会契约,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惟一目的就是保障他们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这个社会契约就是宪法,是自然法在政治社会中的实现形式,而受到自然法保障的自然权利在政治社会中的实现形式必定是转变为政治社会最高法即宪法上的权利。也就是说,就像自然法确认并保障自然状态下人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一样,宪法确认并保障政治社会中人的各项权利,宪法是保障权利的宪法,权利是宪法规定的权利。

近代自然法学的这种自然权利学说适合了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因而刚刚兴起,就被资产阶级和受压迫的广大民众作为反抗封建专制的战斗武器,各国人民几乎都用不同的文字表达了一种相同的信念:人的自然权利是政治统治的基础,作为社会契约的宪法是这些自然权利的保障。因此,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限制专制权力,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各国人民在同封建专制势力进行斗争取得胜利之后,都以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形式来确认和保障他们的自然权利,使人的自然权利成为政治社会的宪法权利。英国首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宪法的发祥地。至于英国宪法产生于何时,宪法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宪法与自然权利的关系而言,只有在自然权利的学说提出之后,自然权利才成为法律的目标,此后就有可能出现保障自然权利的宪法。

1625年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第一次明确了“权利”的概念,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学说,使自然权利学说广泛传播并被各国民众奉为主张权利的利刃。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就是根据自然法的天赋权利学说而产生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从而开始自然权利入宪的立宪实践。法国史学家F•基佐在《一年英国革命史》中对该请愿书制作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描述。起初,被压迫的民众自问他们为什么不能享有这些权利,是谁夺走了这些权利,有什么方法可以恢复这些被夺走的权利。然后探查权力的来源及合法性。后来则决心“要迫使有权的人承认人民的权利是天生的,独立的,不再允许任何权利变成一种让步,也不允许别人的枉法变成权利”。[1]于是召开议会,要求国王庄严宣布他们应得的天然权利。

《权利请愿书》开创了权利入宪的先河之后,出现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运动。一大批确认和保障权利的宪法或以《宪法》,或以《权利法案》,或以其他形式被制定出来。著名的有:1639年美国康涅狄克根本约章,1641年美国《马萨诸州自由法典》,1647年克伦威尔军队草拟的人民公约,1676年英国的《人身保护法》,168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政府组织法,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1776年美国弗吉尼亚州《权利法案》和《宪法》及此后其他各州的权利法案和宪法,1789年生效的附权利法案的美国宪法,1791年附《人权宣言》的法国宪法,等等。从《权利请愿书》到法国宪法都贯穿了一个核心理论:规定并保障人的自然权利,建立限权政府。如法国民主革命家罗伯斯比尔对宪法内容所作的论述一样,“任何宪法的第一项任务应该是保护社会和个人的自由,使其不受政府本身的侵犯”。[2]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定只不过是对自然权利本身的一种保障。宪法是权利的保障书,而权利是宪法的惟一目的。因此,权利的保障成为宪法产生的动力而自然引起19世纪宪法世纪的到来。

二、近代权利宪法化的权利来源

宪法是对自然法的宣告,宪法权利是对自然权利的表述,权利宪法化就是直接将自然权利转变为宪法权利。那么哪些权利可以被宪法化?它们来源于何处?这是立宪者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权利宪法化的权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先验式权利;二是经验式权利。

先验式权利是事实上并不存在但根据某种理论或观念而应享有的权利。由于该种权利是根据某种不可侵犯的神圣理论而存在的,因而成为宪法正当性的根据和宪法权利的来源。早在14世纪之初,法国人就根据古代自然法原理提出:“既然按照自然法,每个人应该生而自由……”[1:151],这就演绎出了一种先验式权利。此后,这种演绎方法随着自然权利学说的兴起而被广泛采用。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中所展示的权利就是此种权利典型。如《宣言》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一切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天赋的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同样,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根据自然法则宣布:“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先天地、超验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存在于假定的“自然状态”之中,现实的公民权利则是通过作为社会契约的宪法而确立的。

经验式权利是以法律、习惯或其他形式客观存在的事实性权利。这种权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一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态势成为权利宪法化的另一权利来源。英国宪法宣称的权利主要是这种经验式权利。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通篇表达的请愿理由就是:依英国之良法美俗,国民向来有权利与自由,所以人民要重申“往昔的权利”、“向来所承认的权利”[1:150]。1676年《人身保护法》的出发点是“为使人民自由之保障更为妥善”;1689年《权利法案》开篇宣称:“为确保英国人民传统之权利与自由而制定本法律。”可见,英国人的权利并非来自思想家的杜撰,而是存在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之中,并随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逐步地增长。宪法就是这种权利的结果,虽然不是权利的源泉。然而为使这种权利转变为宪法权利的理由更加充分,也使该宪法权利更具神圣不可侵犯性,英国人还是很自然地进一步把这两种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特定权利抽象化为人的天然权利。例如,在《权利请愿书》的制作过程中,广大民众决意“要迫使有权的人承认人民的权利是天生的、独立的,不再允许任何权利变成一种让步,也不允许别人的枉法变成权利”[1:150],所以经验式权利只是权利宪法化的间接或最终权利来源,而对之进行观念上的抽象而形成的自然权利才是权利宪法化的直接权利来源。

当然,以上两种权利作为权利宪法化的权利来源只是理论分析的结果。实际运用上,各国宪法都是根据需要而兼采两种权利来源,这在美国宪法中尤为明显。法国宪法和英国宪法在以其中之一为主的情况下,也同时采用另一种。

三、近代权利宪法化的实现方式

明确了权利宪法化的权利来源,还须通过一定方式使权利成为宪法权利。每种方式都会受到特定时期人们的权利观念的影响,权利观念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宪法中关于权利的规定、保障权利实施的机构以及个人在事实上对权利的享有。总的来说,十七、十八世纪的权利观念是先于宪法的自然权利的产物,是宪法保障观念的产物。而法国和美国则代表了这一权利观念的两种趋势。[3]在这同一权利观念的两种趋势的影响下产生了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权利宪法化的实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即成文法方式,以成文宪法明确罗认权利,并以此为限。法国宪法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法国的权利观念深受卢梭和孟德斯鸠自然法学说的影响,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就是他们自然权利的近似摹写,并通过社会契约将权利建立在宪法及其权威的基础之上。该宣言宣布了事先存在的、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权利。为了保存这些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通过社会契约创立国家,而个人将他虚幻的、先于政府存在的自然权利毫无保留地融入“社会全体意志”。社会全体意志通过法律表现出来,而且所有公民都有权影响法律的形成。国家通过法律决定社会中个人权利的范围,并保护个人不受行政机关武断行为的侵犯。这样,人的自然权利就通过1791年宪法被明确罗列出来,人权就全部变成了公民权。而公民的宪法权利也就是根据宪法明文确认的权利,由议会来孕育和保护。“在法国,权利则是在一个已经建立的社会背景中宣布的。”[3:217]法律至上就成为法国宪法的标志。

第二种方式即成文和不成文相结合方式,以成文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列举重要权利,又以不成文的宪法性文件保障未例举的权利。美国宪法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美国的权利观念深受自然法学家特别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之中。该观念认为,人被造物主赋予自然的和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行使这些权利,人民通过契约建立宪法,成立政府,二者均是基于双方同意的、有限目的。宪法制定和政府成立以后,个人仍保留实际的自治、自由和免于政府干涉的权利。

请愿书范文3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销售中的“登鼻子上脸”术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有些人会如此,多半还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但往往他们最后还是达到了他们的目的,而作为被动者只有心里觉得不爽。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接受别人要求的时候难以拒绝呢?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人际交际策略,在心理学里形象地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相关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户向家庭主妇们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请她们支持“安全委员会”的工作,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研究的第二步,在两周后,由原来的两个大学生实验者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不太美观的大告示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实验的结果表明,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告示牌,而没有签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而这个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登门槛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启示

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往往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更顺利地登到高处。用“登门槛”来形容这种心理现象简直是太形象了。

销售就常常使用这种技巧来说服顾客购买他的商品,通常成功的销售都不会向顾客直接推销自己的商品,而是提出一个通常人们都能够或者乐意接受的小小要求,从而一步步地最终达到自己推销的目的。其实对于销售而言,最困难的并不是推销商品本身,而是如何开始这第一步。当你把一名销售让进自己的屋里,可以说他的销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即使你开始并不想买他的帐,仅仅是想看看他如何表演。有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的确是个达成自己目标的好办法,尤其是用于和不太熟悉的人打交道的时候,偶尔使用一次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前段时间有一个专题报道,专门曝光了近期社会上出现的骗术,其中有一个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就是利用这种“登门槛效应”行骗作案。骗子首先跟目标人(案件的受害者)在车站的候车室里搭讪,慢慢的聊的内容也多了起来,先建立了一种轻松信任的初步关系后,骗子就创造出自己手机没电的假象,借机向受害人提出求助,这时如果好心的受害人把手机借给骗子,骗子就会采取下一步行动,直至最后把手机骗到手。

然而,为什么“登门槛”的作法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成功呢?其实,最开始提出的小要求只是一块敲门砖,是彼此建立初步联系的阶段,而通常人们拒绝陌生人的要求比拒绝熟人的要求容易得多,当双方建立了一种联系后,虽然这种联系可能仅仅是最初层次的交谈,但你周围有人总是用这种方法向你提出无理要求的话,相信马上就会被识破这样的伎俩。

作为一名销售而言

当然,作为美妆企业的销售而言,并不是要他们去行骗,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赢得利益。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登门槛”效应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具有非凡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是在最初拜访陌生客户的时候,将自己的产品试样赠送给他,或者许以些许的好处以增加对方的信任和好感。然后,在接下来的数次拜访中,逐渐将自己的销售目的推出,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并逐步接受你的想法和做法,这也正是美妆产品的招商会总是会持续几天的原因。时间是这种方法的关键。

作为一名管理者而言

请愿书范文4

与书初识

记得那年暑假的一天,母亲去镇上了,回来时还给我带来了一份礼物。我赶紧打开来看,里面并不是新奇的玩具,也不是美味的零食,而是几本书。这几本书内容丰富,图片里面人物的造型各异,丰富有趣,我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了住了,并且尝试着去阅读它。在不知不觉当中,我在书海中已漫游了一个下午。而那几本书至今我还留着,也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

有人说过:“第一次的感觉是奇妙的。”而这第一次的读书带给我的更是无限的快乐与甜蜜。

这次的相遇,让我领悟到读书的魅力;这次的初始,使我爱上了读书的乐趣。

与书相处

从那以后,我就被书深深地吸引了。书架上,课桌上,甚至是床上,也摆上了我所喜爱的课外名著。不管是何时,只要得到一本心仪的书,我就会爱不释手,并且会尽情享受读书那无穷的魅力。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重了,阅读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可是不管怎样,我都会挤出时间与书一起度过快乐的美好时光。做完作业,我会拿起一本书,舒缓舒缓心情;下课后,我会拿出一本书,调整调整心态;睡觉前,我会一本书,伴着书香进入梦乡。

可以说,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精神食粮,读书已融于我的生活当中,书已经成为我身边的一个善解人意的好朋友。

与书同行

在我的生活中,书更像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读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乐趣,更是那无限的知识与道理。

从《背影》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爱的感人;从《疯娘》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而从《蜡烛》中,我明白了爱是没有国界的。读书使我懂得爱之无私,人间有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要坚强的面对生活;《骆驼祥子》告诉我要努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鲁滨孙漂流记》告诉不要对未来的生活失去希望。读书使我懂得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地前进。

请愿书范文5

新一轮传统书店倒闭潮,正以一种令人沮丧的速度在全球蔓延。

7月22日起,曾是美国第二大传统图书零售商的连锁书店Borders开始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同时,美国最大书商巴诺书店的生存问题也暗涌流动,其华尔街股票迅速贬值。著名的英国水石书店也曾宣布2009年至2010财年利润同比下滑70%。

记者了解到,在国外,政府扶持实体书店早有惯例。比如说在市中心很豪华的地段给他们房租优惠,以及税收减免政策。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家位于纽约东村的圣马克书店(St. Mark's Bookshop)日前获得了房东减免租金的优惠,缓解了其面临倒闭的危机。这家多年来被财政问题所困扰的书店,也得到不少所在地区人们的大力支援。

数月前,圣马克书店的店主认为自己的书店可能将与大多数实体书店一样难逃倒闭的命运。店主表示,除非他们的房东库珀联合学院(Cooper Union)减租,否则书店将会被迫“关门”。

曼哈顿区长斯葛特?斯静格(Scott Stringer)与圣马克书店、库珀联合学院双方在区长办公室会面,并促成达成了一项协议。学院同意在一年内,将书店的店面租金从每月两万美元减至一万七千五百美元,以及免去书店七千美元的债务。同时,学院的学生也将协助修改书店的商业计划。

过去几年,圣马克书店通过裁员、减薪来应对财政危机,但这远远不够弥补经济衰退以及电子书销量增加为书店带来的生意上的损失。

当公众了解到书店所面临的问题后,书店所在地区的人们以及机构都对此积极提供帮助。一个名为“库珀广场委员会”的组织发起了拯救书店的请愿,有四万人在请愿书上签下名字。麦科表示,书店生意在九月、十月都增长了25%,让他和康腾相信,如果租金能再减少一些,书店就能继续经营下去。

法国政府不仅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而且还采用大型书店的税收“反哺”小书店的做法。

11月7日,法国出版业杂志Livres Hebdo报道,在里昂召开的特别会议拉响实体书店生存警报六个月后,法国的出版商和分销商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拯救独立书店的生存危机。

从今年1月起,出版商Gallimard为那些图书销售额占总营业额比例超过50%的分销商提供不低于35%的折扣。该公司销售总监Bruno Caillet表示,这项措施主要是针对面临困境的小型书店。

日本和韩国政府制定了图书最低折扣,以保护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在平等的竞争舞台上。

当然国外也不乏成功自救的例子。

以英国著名的连锁书店WH史密斯书店为例,该书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同时经营文具、图书、报纸杂志,另外还与Kobo合作在店内销售电子阅读器,这不仅使其节省了巨额投资来开发自己的平台和设备,而且做到了“与时俱进”,将电子书纳入其新的增长点,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

美国加州一家著名的独立书店因负担不了亏损宣布停业,新闻一出来,很多志愿者出面要挽救这家书店,大家重新集合了23家股东,集资50多万美元,成立董事会,并且建立了义工制度。40多天后,这家书店神奇复活。

可是,降低成本是关键,其中最便于控制的就是人力成本。

请愿书范文6

本来长治设有两家盐店,中间总该有些矛盾。但为了争取顾客,他们和别的商店对顾客的情形大致相同。虽然这两家盐店在城内销区不分,但出城以后却是各有各的销区,同时还都带个“官”字。人们常说盐店是脸朝里的买卖,柜台高高的,经常是买盐的人叫几声,柜台里的人才慢腾腾地有答声。到了柜前,卖盐者先挑剔钱(指用制钱时),钱稍小一些就不要。称出来的盐,不是分量不足就是潮湿,稍有微词,他就不卖给你。到使用银币的时候,人们买盐用铜元,盐店规定的贴水也比市面高,对人们的剥削很大,但因是官盐店,人们也只好忍气吞声,不然的话,你就吃不到盐。

1932年的一个假期,在北平和太原上学的学生放假返家后听说,由于学生们的告发,潞城的盐店在门口挂出了一杆校对秤。于是大家商议了一下,认为长治是潞安首县,且常听人们说盐店的秤不足,遂召集了大约三四十人(本地学生在内),派了两个人到东、西盐店各买了一斤盐,其余学生分两组暗中跟随。盐买到手,学生即上前当面对秤,结果东盐号短了半两,西盐号短了三钱。学生们当即叫上盐店的负责人到县政府见了县长。当时的县长叫何寿棠,是浙江人。学生们把短秤的情况向他谈过后提出了三点要求:一,秤不足,每斤短半两,应自包销之日起算,赔偿人民;二,门口挂秤,让百姓买盐后在门口对秤,秤不足者补;三,门口放一平石,百姓买到湿盐时晾晒干再补。当时的县长答复说此事需向省上请示,待批复后再答复;原则上同意大家的意见;盐店属于盐运使管,本县未敢作主,只能将盐秤存库备案。学生们只好退回。嗣后到县催了几次,均未有结果。假期满了,学生们要返校上课了,但他们仍决定路经太原时,到省上请愿。

到太原后,可巧盐运使梁寿国也在太原,学生们随即写了请愿书。第一次没有结果,第二次答复说县上对此事有报告,经查短秤之事系出偶尔,除严斥、保证以后不再有类似情形外,门前悬秤、铺石均照学生要求执行,并已令县府布告周知,嗣后如有加潮短秤情事,严法处理。当时,学生们一则由于开学在即,再则缺乏政治支持,认为在当时钱能通神的政权下,已无法再深究,只好认为满意。一场盐潮就此结束。

当时我在太原法专念书,此事在县、在省我都参加了。等下一假期返家时,看到两个盐店的门上都挂有秤,下边铺一块青石。据说起初曾有不少人出门时都过过秤,时间长了便成了形式,不过盐亦确实秤足,且不很见潮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