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1
一、正确认识学习方程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表征的过程。这个表征由“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组成。所谓“结构性知识”指的是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系统、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和原理。所谓“非结构性知识”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形成的,具有和具体情景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正因为如此,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一支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把人的学习分为两种类型,即“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主要是掌握结构性的知识,“高级学习”掌握的是非结构性的知识。“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之间是有界限的,先进行“初级学习”,然后才能顺利进行“高级学习”,它们之间是不能混淆和逾越的。人教版教材的方程教学编排,正是遵循这一学习规律的。
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安排了“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为学生的“初级学习”服务的。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方程,需要了解方程的意义,学习如何列方程。在列方程中,教材编排了利用天平的原理解决诸如a+x=b和ax=b的方程,又安排用此类简易方程解决的问题。之后教材安排了“较复杂的方程”的3个例题,类型诸如ax±b=c和x+ax=b。在教材安排的列方程解决问题中,只有一步解决的问题,如例3:洪泽湖水位达到14.14米,超过警戒水位0.64米,问警戒水位是多少米?理解了题意,学生不难用算术解解答出来。如果用方程解,学生面临顺向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式的问题,还有求解的过程,况且解方程格式的繁琐,让学生望而怯步。难道这样,我们的方程就不用教学了吗?当然不是,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首先必须经历这么一个阶段,掌握普遍的、抽象的事实、概念和原理,即“初级学习”阶段。
人教版教材在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这一单元,又安排了解方程的内容,共两个例题。第1个例题的内容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类型如五年级上册ax=b的方程类型。第二个例题的内容是:已知美术小组有25人,还知道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1∕4,求航模小组有多少人,类型如五年级上册x+ax=b的方程类型。教师千万不可单单将这个内容的学习看做五年级学习内容的重复,属于“初级学习”的复习巩固,这是学生方程学习的“高级阶段”。要想顺利通过学习的“高级阶段”,需要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于不同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者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所以,这一内容的学习,不可强调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而是创设情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包括方程法,还有只能用方程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安排的“鸡兔同笼”教学,是学生进入“高级学习”的顶峰。笔者所教得学生中,经过六年级“鸡兔同笼”问题的学习后,学生遇到问题不会问要不要用方程解。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甄别情景,选择解法,能充分利用方程的一般性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越来越喜欢用方程解决问题。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的教材编排,用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解决问题。列表法对数据较小的问题比较合适,对数据较大的问题不合适,学生自然就淘汰列表法。学生选择方程法多于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是因为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使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感到困难所致。如“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已知鸡和兔共45个头,鸡的腿比兔的腿多60条腿,问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把鸡设为X只,那么兔就有(45-X)只,根据数量关系式“鸡的腿数-兔的腿数=60”,很快就列出方程。如果用假设法解决问题,列式为:(60+45×4)÷(2+4)。通过画线段图和假设法结合来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学生会放弃假设法,而选择方程法。
学生开始青睐方程,是因为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者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由此获得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体会到方程法能解决其它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方程的教学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喜欢方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初级学习”阶段到“高级学习”阶段,不可跨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这么个清醒的认识,不拔苗助长,做好自己应做的教学工作,再加上静静地等待,花开会有时。
二、有效改进方程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其模式分为五个环节:①进入情境;②搭建支架,引导探索;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如果把小学阶段的方程学习看做一个整体,看做一个系统。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指导我们的方程教学,那么五年级的方程学习就相当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环节即搭建支架,引导探索;六年级的方程学习相当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即独立探索。当然,不管是五年级的方程学习还是六年级的方程学习,都需要支架式教学的其它三个环节:进入情景、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五年级的方程学习,如何有效搭建支架,引导探索?五年级的方程学习,属于“初级学习”,有必要将整体分解成局部,建立单一标准的心理表征。以五年级上册“较复杂的方程”为例,之前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单的方程。在这里,列方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式。教学中,笔者曾经也经历放羊式的找数量关系式,以“较复杂的方程”的例1教学为例,让学生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会说出“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4=黑色皮的块数×2、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感觉课堂热热闹闹,思维活跃,但效果并不理想,课后作业学生对找数量关系式还是存在很多错误。原因是那节课是优等生的舞台,中下学生只是看客。其实质是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找数量关系式所需要的概念框架。后来,考虑到学生对数比较敏感,笔者换种方式指导学生找数量关系式。如读完例1后,问学生,题中少4块的“4”是怎么算出来的?谁能用式子表示出来?用这种方式找数量关系式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它也符合“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建立单一的心理表征,而且教材的编排也印证了笔者的做法,教材就只出示了“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这一数量关系式。为学生提供找数量关系式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有个循序渐进,然后慢慢淡出的过程。在例2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要找数量关系式要考虑哪个数,为什么是那个数?到例3教学时,学生结合地球仪,通过尝试,根据“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得出“海洋面积+陆地面积=地球表面积”。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高年级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是浓缩的精华。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1至6年级75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篇目分散在1至6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至6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书目如下:
五年级上册有《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这三篇以写景为主。
五年级下册有《出塞》《题临安邸》《示儿》,这些都是爱国诗章。
六年级上册有《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这些赞颂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知道,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积累、感受形象、体味意境,最终目标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古诗呢?下面是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对高年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融入情境
1.配乐诵读。古诗词音律较强,节奏鲜明,如再配上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将会寓情于乐,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学习《暮江吟》,教师可以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山水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创作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法同样可以被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样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师注重情感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中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天门山的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从这些古诗词中要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古诗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韧性,教他们做一个励志向上、坚忍不拔的人,进而在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来传播经典文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门口的展板,展示内容适合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也可以在学校的树林里的石头上附上一首小诗;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还借鉴大学生社团这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古诗文社团,使爱好古诗的同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古诗文为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上面,大家一起分享。同样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一个兴趣群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总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介,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我国的古典诗歌以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特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10.
[2]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35.
[3]盖延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83-84.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3
一、研读课标
钻研课标是深挖教材的基础《课程标准》是各种版本教材编写的依据和根本。作为在教学一线教师的我,每学期都深入研读课标,只有研读《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提前掌握重难点,明白交给学生什么,那些知识应该教,教到什么程度。才能不以“本”为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能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例如:五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讲到“0”是否是最小的偶数,这是我们要直接面对学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绝对不能避而不谈,绕过去或者跳过去。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自然数范围内“0”之所以是最小的偶数,“1”是最小的奇数,是因为偶数和奇数组成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整数;所以我们在研究数的整除、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除“0”以外的自然数,也就是说在研究“因数与倍数”里不包括“0”的自然数,因此,最小的偶数是“2”,最小的奇数是“1”。只有这样,学生理解了,就不再发生质疑。相应对学习“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所有概念就容易理解且不会反复出错。
二、深挖教材
在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这点我深有体会。
1.只有深挖教材才能活用教材,才会自己解读课本,灵活掌握课本知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做到课堂新授知识游刃有余,保证了灵活驾驭课堂。也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对所教章节的知识点前后做以个性系统调整分类归纳教学。不能就一节课讲一节课。例如五年级下册我在教完第一章《分数乘法》后,我没有按照课本上的章节教而是接着教第三章《分数除法》。原教材安排第二章是《长方体的认识》它主要的目的是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害怕学生对分数乘法和除法混淆。而我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由于本班大部分学生细心学习习惯已经基本养成,不会出现乘除法混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将分数除法提前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又可以使学生学习运用逆向思维加深对分数乘法的巩固和理解。更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2.只有深挖教材才能使学生学的扎实,掌握牢固。新课程的教材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情景图片很多知识零乱,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更少,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深挖教材,补充许多知识点,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时,课本上只给了我们一种方法列举法,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字太大时特别的麻烦。这时我就查资料给学生补充了三种课本上未曾涉及的方法即:短除法、观察法、分解质因数法。观察法里又有互质数这个概念,课本上没有出现,这时我又给学生讲了互质数的概念;分解质因数法又要告诉学生再怎样分解质因数;这时问题又来了,许多同学质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又混在一起了,接着我告诉学生三者的区别。经过这样循循渐进的教学,学生一下豁然开朗。最后我再告诉学生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步骤:一看、二想、三做。并且分别进行了扎实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因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学起来轻松,有条理,所以我们班学生的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错误率几乎为零。四年级上册简便运算教学时,我先认真挖掘教材,确定重难点,然后总结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商不变性质。在数学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这七条运算定律及一些常用的简便计算方法,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简算练习,例如67×99和67×99+67这种易混的题让学生练反复,反复练,在计算实践中体验简算的意义、作用与必要性,强化学生自觉运用简算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和正确率。所以三年以来我班考试中简算题的正确率几乎为100%。五年级教学《比较分数大小》时,课本上用通分比较,而我在一本资料上查到可用“十字交叉法”比较,这种方法运用在填空、判断、选择题时,简单、速度快,准确率又高,我就大胆运用,收效极好。分数比较大小使用传统方法,但也可以用此方法检验正确程度。
3.只有深挖教材,才能确定本节课采用什么方法教最有效。才能把知识点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教学起点从学生不会不懂的地方开始。例如我在本学期六年级《圆的面积》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剪、拼、画图等自己总结得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记忆最深。课后复习时我感觉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的很好。还有三年级《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我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些环节不是盲目的,无序的。需要课前精心的准备安排,否则课堂乱而无效。
4.只有深挖教材,教与练才能有机结合。新课标的数学教材,练习题很少。我一直根据课本知识的重难点,在备课时结合大小练习册及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平时分层练习,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小册子的期中期末测试题,早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消化了。这样避免了考试前的盲目练习。
5.只有深挖教材,才能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总结出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75-01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课堂教学要注意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态,尤其是在对文本细节的探究上。如果一部分学生回答出问题,教师便一语带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只作蜻蜓点水式的指导,往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细节探究是学生对精要语段进行研读,近距离接触语文,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分析和学习,这也是最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抓好细节教学,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真实性。教师在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堂结构,落实语言教学,以求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处的时间叙述有什么作用?句中标点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会有什么效果?学生分析出用逗号表示停顿的时间更长,在阅读时需延缓语气,表现出父亲的坚持。结合文中对父亲外貌的细节描写“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为什么给父亲这样一个‘特写镜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细节,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力量,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5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字母组合ou在单词中的发单:/au/, 关键是引导学生准确拼读含有该字母组合的单词,并能使用自拼规律读绘本A Round House,认读更多的课外单词。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五年级是小学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和句型,有较好的语音、语调和语言基础,并且基本养成了英语学习习惯。如:能够在老师示范后,掌握单词的发音;能够掌握简单的语言规律;具有交流的能力。但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缺乏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发音/au/。
2.看到含有字母组合ou,能结合所学过的辅音字母的发音,准确拼读出单词。能拼读含有字母组合ou的单词。
3.能跟读绘本,理解绘本大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熟练拼读含有字母组合ou 的单词。
2.能使用自然拼规律读绘本。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大意。
四、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
结合PEP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语音知识,首先通过歌谣让学生感知ou的发音。接着引入绘本故事,引导学生发现ou的发音规则,接着进行书本上Let’s spell的学习内容,进行拼读单词,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拼读练习。最后再回到绘本,让学生学以致用读绘本。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自主学习法、phonics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 1
Lead in
1. Greetings.
2.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评价方式。
3. Listen and chant: ou /au/
1. Greetings.
2.听读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3.Listen and chant.
1.通过与学生打招呼,拉近师生距离。
2.明确任务与目标,激发学习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吟唱有关ou绕口令发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ou的发音,激发兴趣。
Step 2
Presentation
1. Let’s read a picture book.
2. Let’s try to read some words with letter “ou”
1. Look at the words and try to read them aloud.
2. Read the new words with the help of phonics by themselves.
看到含有字母组合ou,能结合所学过的辅音字母的发音,准确拼读出单词。
Step 3
Practice
Task : Let’s catch the Mouse
Task 1 : Point and read
Task 2: Quick response
Task 3: Pick apples
Task 4: Read a picture book-A Round House
1.Point and read
Ss try to read the words quickly.
3.Read the words with the help of phonics by themselves
4.Read the story
通过设计捉老鼠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熟练单词的发音,并引出绘本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读绘本,提高阅读能力。
Step 4
Homework
1.听读书本60页所学内容。(必做题)
2.写出更多含有/au/发音的单词。(必做题)
3.在一起作业上阅读含有/au/的绘本,给绘本配音。(选做题)
按要求完成作业
根据本学所学,布置不同的作业,照顾不同层的学生。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范文6
一、从传道者变身布景者――创景激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就必须教师摆脱传统的传道者的角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者.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我让自己从一位传道者变身为布景者.
布景师在电影、戏剧等演出中根据剧情要求进行构思设计,塑造一种适宜的意境和氛围,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提供良好的舞台效果支撑. 数学课堂犹如舞台,数学教学好似一台演出,学生就是演出中的主角,为了学生的出色表演,教师要当好布景师,用心布设趣味性的学习情景,借助声、光、电等辅助媒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的意义》时,为了让枯燥乏味的小数的意义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中轻松理解小数的意义,我创设了如下情景:王老师想要将一根长15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给小敏、小丽和小东三位小朋友,老师说:“先给小敏5分米,再给小丽十分之五米,最后给小东0.5米. ”三位小朋友听后都不高兴,觉得老师不公平,分给他们三人的不一样多. 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老师这样做公平吗?我边介绍边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根彩带,给学生思考提供支撑,我稍后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根彩带、一把米尺和一把剪刀,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将小数意义的学习融入了形象有趣的问题情景,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励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无需教者去喋喋不休地传授布道,同时还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得理性的学习变得感性丰满.
二、从管控者变身引领者――引导自学
布鲁纳认为:“教学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 ”高效地数学课堂应是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与控制者,对学生管得太多,控制得太死,以致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从管控者变身引领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领者只需交给学生学习任务,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解决的路径,在学生成功时适时给予赞赏鼓励,在遇到困难时适度地予以指点迷津,为学生的学习推波助澜,胜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于是,我直接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先请同学们反思一下上一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我说道:“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就请你们运用上节课的方法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比一比谁能最先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接着,孩子们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方法迁移到三角形面积的推导,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测量、计算,都纷纷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管控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没有老师的管控,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学生在学习中少了牵绊,放开手脚的自主探究更真实有效.
三、从为师者变身为学者――合作共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得以共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传授者,而是与学生一样的身份,从拥有特权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者.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放下身段,走下高高的六尺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从为师者变身为学者,和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合作共学.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校园绿地面积》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其教学目的是综合应用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稍复杂图形面积,让学生在亲自测量和计量中提高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虽然课前已经从学校领导处了解获悉我校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面积,但是我并没有省却研究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而直接将这个结果告知学生. 教学时我对学生说:“我们学校绿树成荫、花草茂盛,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幽美、舒适的环境,这么大的校园内一共有多少绿地面积呢?我们人均绿地面积又有多少呢?老师也非常想知道这两个问题,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吧. ”我直接提出研究问题后,就将学生分成六个研究小组,我也加入其中一个小组,接着,我就像名学生一样,和小组成员一起制定测量和统计方案,一同到教室外面去测量、记录,共同汇总分析数据,在我的参与、组织、协助中,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