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马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1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2
红hónɡ绿lǜ荫yìn中zhōnɡ十shí万wàn家jiā。
谁shuí道dào群qún花huā如rú锦jǐn绣xiù,
人rén将jiānɡ锦jǐn绣xiù学xué群qún花huā。
小xiǎo朋pénɡ友yǒu,这zhè首shǒu诗shī中zhōnɡ写xiě的de是shì什shén么me花huā呀yɑ?对duì了le,是shì洛luò阳yánɡ的de牡mǔ丹dān花huā。
今jīn天tiān,我wǒ们men就jiù去qù这zhè飘piāo满mǎn花huā香xiānɡ的de古ɡǔ都dū洛luò阳yánɡ看kàn看kɑn吧bɑ。
洛luò阳yánɡ城chénɡ历lì史shǐ悠yōu久jiǔ,先xiān后hòu曾cénɡ有yǒu13个ɡè朝cháo代dài把bǎ都dū城chénɡ建jiàn在zài这zhè里lǐ。现xiàn在zài我wǒ们men漫màn步bù洛luò阳yánɡ街jiē头tóu,还hái能nénɡ看kàn到dào很hěn多duō古ɡǔ色sè古ɡǔ香xiānɡ的de建jiàn筑zhù。
洛luò阳yánɡ还hái有yǒu丰fēnɡ富fù的de佛fó教jiào遗yí迹jì,其qí中zhōnɡ不bù得dé不bù去qù看kàn的de是shì龙lónɡ门mén石shí窟kū和hé白bái马mǎ寺sì。
看kàn,这zhè些xiē宏hónɡ伟wěi端duān庄zhuānɡ的de佛fó像xiànɡ都dōu是shì开kāi凿záo在zài峭qiào壁bì上shɑnɡ的de。佛fó像xiànɡ大dà大dà小xiǎo小xiǎo有yǒu几jǐ千qiān座zuò,开kāi凿záo时shí间jiān长chánɡ达dá400多duō年nián。龙lónɡ门mén石shí窟kū已yǐ被bèi联lián合hé国ɡuó列liè为wéi世shì界jiè文wén化huà遗yí产chǎn。
洛luò阳yánɡ白bái马mǎ寺sì同tónɡ样yànɡ远yuǎn近jìn闻wén名mínɡ,它tā是shì佛fó教jiào传chuán入rù我wǒ国ɡuó后hòu,建jiàn立lì的de第dì一yī座zuò官ɡuān办bàn佛fó教jiào寺sì院yuàn。据jù说shuō,白bái马mǎ寺sì因yīn纪jì念niàn当dānɡ时shí从cónɡ印yìn度dù驮tuó佛fó经jīnɡ回huí国ɡuó的de白bái马mǎ而ér得dé名mínɡ。
洛阳又被称为“牡丹花城”,据说——
一年冬天,武则天酒后要赏花,诏令天下百花齐放。百花不敢违抗,纷纷顶着严寒绽放,只有牡丹遵从节气,没有开放。武则天大怒,下令把它贬到洛阳去。谁知牡丹在洛阳的土地上,开得更为艳丽了。
洛luò阳yánɡ是shì个ɡè有yǒu故ɡù事shi的de城chénɡ市shì,“洛luò阳yánɡ纸zhǐ贵ɡuì”的de成chénɡ语yǔ就jiù来lái源yuán于yú这zhè样yànɡ一yī个ɡè有yǒu名mínɡ的de典diǎn故ɡù。
据jù说shuō西xī晋jìn文wén学xué家jiā左zuǒ思sī,用yònɡ了le十shí年nián时shí间jiān写xiě成chénɡ一yī本běn书shū叫jiào《三sān都dū赋fù》,这zhè本běn书shū被bèi当dānɡ时shí的de人rén争zhēnɡ相xiānɡ传chuán抄chāo。因yīn抄chāo写xiě的de人rén太tài多duō,导dǎo致zhì洛luò阳yánɡ的de纸zhǐ张zhānɡ因yīn稀xī缺quē而ér涨zhǎnɡ价jià。后hòu来lái,人rén们men常chánɡ用yònɡ“洛luò阳yánɡ纸zhǐ贵ɡuì”来lái形xínɡ容rónɡ作zuò品pǐn好hǎo,流liú传chuán广ɡuǎnɡ泛fàn。
和洛阳有关的诗句还有: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 古诗词 环保思想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这悠久广裹的诗的国度里,古诗词的环境色彩多姿多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上风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情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景……古往今来,诗人们身临这千差万别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激发灵感,创作诗篇,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也写出了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的今天,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内容,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水土流失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她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明历史。可是秦以前她并不黄,春秋、战国时期河水是澄清的,当时黄河的名字叫“河”或者“河水”。《诗经?魏风?伐檀》这样写道: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
在其他诗篇中,也有描写河水可以照出风物的倒影等的诗句,可见,“黄河之水”当时还不是黄色的。
那么,河水是什么时候变黄的呢? 早在春秋时期,已有诗文记载河水不清了,郑国的子驷就引《逸周诗》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可见那时黄河水已相当浑浊了。汉朝中期治水名人张戎更是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这是在汉早期没有人说过的现象。“黄河”之名也正是从此时见诸史书的。这之后对黄河之“黄”的描写也越来越多了,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可见一斑,孟郊的《泛黄河》中也有“谁开昆仑源?流出混沌河”,这些都说明唐朝时黄河含沙量有增无减。这之后又有宋代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欧阳修的《黄河八韵寄呈梅圣俞》:“河水激箭险,谁言航苇游。坚冰驰马渡,伏浪卷沙流”,清代查慎行的《渡黄河》:“地势豁中州,黄河掌上流。岸低沙易涸,天远树全浮”可见历史上的黄河水基本都是黄的。
炎黄子孙如滔滔黄河之水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时代潮流,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黄河昔日的荣光,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而今,却成为一条悬河,危机着子孙的发展,对其的治理刻不容缓。
二、沙尘暴
沙尘暴从来源上看,属于自然现象,但是当人类活动强烈,引起地表干旱及植被退化时,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几率。从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尤其在以边塞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诗歌中,我们能找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沙尘暴的真实体验。
《诗经?匪风》是有沙尘暴含义的最古老的诗作。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风之大,使得思夫之情更显情切!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杨尘沙”,描述了朔风扬沙的情景。这一阶段的诗歌中记述沙尘暴场景的非常多,如 “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冥”(王粲《杂诗》);“ 悲风鸣树端,不睹白日景”(陆机《苦寒行》);“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别董大》)等等,意思基本上都是说大风刮起后,沙尘飞扬,遮避天日。后来的诗歌进了一步,对沙尘暴带来的其他影响有更多的阐述,北朝的王褒的《饮马长城窟》写到“尘飞连阵聚,沙平骑迹多。昏昏垅坻月,耿耿雾中河。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写到“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元代的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写到“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田艺蘅 《塞下曲》:“黑风卷沙平太行,辕门列戟飞秋霜”等,都说明沙尘或沙尘暴天气现象古来有之。
而今,上帝抛沙的那只手越来越快,沙尘暴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警惕。
三、动植物保护
我国古代具有丰富的动物保护思想。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初步认识。传说,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的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瞥之长;不糜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当时人们还认识到保护山野薮泽是国富民强的保证。《孟子?梁惠王上》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将动植物保护上升到称王称霸的地步。
辛弃疾在《西江月》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即把枝头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写出了了人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同时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从大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始终是自然连环中的一个环节,挥刀滥伐林木,让山川,使生灵无栖身之处,最后祸患必落到人们自己身上,爱护他们吧!
四、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先贤哲人关于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论述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充满了对自然的看法和自然环境的关怀,也警示世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
从 “二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使我们对自然界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滴,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然,美不胜收。
然而生态环境恶化。“枯藤老树古道西风”是生态萧条,一片肃然的体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则表达作者对生存环境的百般忧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真实的描述了玉门关外春风不渡,环境恶劣的情形。《赤壁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记录了擅长火攻的葛诸亮多少次纵火造成的生态破坏。
呜呼,能不保护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这些朴素的生态思想历久弥珍,在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起着积极的先导作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诗经译注》 当代文学出版社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4
一、有“诗意”的课竭力渲染之
如学《荷塘月色》,用情意缱绻的诵读,用激情饱满的引领,用默默无声的感悟,用旁征博引的诗词佳句。渲染和分享荷塘与月光之美。如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诗句,让学生领会以朦胧写朦胧的手法:用“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趣话和“变调忽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的诗句,点化学生对通妙处的向往;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扭英雄泪”来映衬、烘托为何朱自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二、“诗意”微漠或“诗意”毫无的课,应设法挖掘之
如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课,一般情况是比较枯燥的,没有什么诗意的。但亦可借题发挥,讲出些诗的意趣的。如除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思想情感,掌握讲演稿的特点之外,可适时穿插一些东西。如围绕“读书的目的”的话题,(课文中针对当时读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思想,提出“在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上大学宗旨。)说出一些诗句妙联,有说出“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的,有说出“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有说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还可模仿老师的语文趣话作出“有木也是材,无木也是才,去掉材边木,加贝便是财。人生贵在志和才,低级庸俗光为财”等诗。这样,对文章内蕴起丰富深化的作用,同时增添了课堂的诗意诗趣。
三、小小点缀出“诗意”
如我在讲写文章“宜含蓄”时,讲了一个北宋宫廷翰林图画院招考画家的故事:有一年考题为“竹锁桥边卖酒家”。在众多面幅中,惟独有一幅没画出酒家,画面上清溪流淌,小桥横卧,岸边竹丛中,有一竹杆斜挑起一面酒旗,暗示了酒家。宋微宗看后满意地说:“此正合‘锁’字之意”。于是亲笔圈点列为第一。在讲有关“词牌”时,亮出一副词牌集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这样的轻点漫缀会使课堂妙趣横生,诗意辉映。
四、“诗意”使语言增添魅力
语文教师讲话既要注意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又要使语言包含感情,具有表演品质,充满音乐之美,将学生引入所要求的意境中去――或如翠竹临风。或如海浪澎湃,或如溪清沙白,或如天风浩荡,或如闲云出岫,或如旭日熔霞,给人以审美愉悦。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的:“只有学会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技巧的人了。”
五、呵护学生的“诗意”眼光
如一次两个女生上课迟到,我半开玩笑说能根据你俩的衣着,说出诗词一句,方可坐下,不然……,她俩互相看看,同声说:“红装素裹”,同学们会意地笑了。还有一次,进行说话训练,主题是“平常中发现美”,学生的发现,出人意料的有质量,真是千姿百态,其中有一个学生说的是“凳子”:“凳子,他总比桌子矮半截,但他却从不因自己矮小而自卑。他知道,在他弯腰的隐忍中,会有许多发明创造诞生”。
六、老师须蓄养自己的诗人气质
如一次早上上课,因头天下午开始下雪,景新人亦变,我情激兴浓,本来是不上有关“诗”的课的,但我的想法变了,便给同学们诵读自己“昨夜”写的三首咏雪短诗,其一是:“想你的清雅美丽,我张开双臂。没想到,你在我的掌心。化作几滴眼泪。我不再惆怅和失望――不是你无情无义,原来爱也要保持距离。”没想到读后赢来一阵掌声,同时看到他们欣喜的眼神。然后联系课文中的诗,与学生探究总结诗的特点与写法。当天下午,也不有少学生送来咏雪的诗叫我看,虽写得稚嫩天真,却也不乏诗意。通过这堂课。使我尝到“信手拈来得妙趣”的甜头。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5
一、读诗意识
诗词鉴赏的前提是读懂,但是,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匆忙读完一遍,走马观花根本没有读懂,只凭一个模糊印象,甚至什么印象都没有,就生硬作答,结果是言不及义。读不懂诗歌,这与考试时间紧有关,与答题时心情急躁有关,更与学生缺乏读诗意识有关,不能静下心运用联系与想象复活诗境,对诗境缺乏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对诗人的感情似是而非。理解这一关过不了,接下来答题就无法水到渠成,答不到点也就在所难免了。因而,我们一定要有读诗意识。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失分病例:词的上阕描绘了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写出了萧条、冷落的景象。
病例分析:病例对画面呈现的主色调解读有误。究其原因是对原诗没读懂。如果调动想象置身于“柔桑”“嫩芽”“细草”“黄犊”等意象构成的画面中,不难体会诗中描绘的是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词尾“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更是直接点出“春在溪头”,溪头一派春意。无疑整首词主色调是生机勃勃的。而病例误解了上阕景色的格调。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诗词内容浮光掠影,缺失了对诗境细密的领会,只习惯性的盯着“寒林”“暮鸦”,以偏盖全。不懂诗意就仓促答题常常事与愿违。
应对策略:静下心来读懂诗词,反复琢磨,达到“入其境,悟其情”。答题时一定要克服急躁心理,展开想象联想;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倒装等特点,补足诗意;抓住关键词,仔细琢磨妙词佳句,领悟诗味;整体解读,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注释,准确感受诗情。
二、审题意识
许多同学审题不清就贸然答题,结果是驴头不对马嘴,造成失分。题目限制着答题角度、方向和答题范围等。有的要求分析,有的要求概括,有的要求赏析,各不相同;有的需结合全诗,有的针对其中某一两句,千变万化。如不仔细读题,就会答有所漏甚至答非所问。审清题干,弄懂答题方向,才能有针对性的回答,答准,答全。例如白居易的《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转贴于
失分病例:同意。“看”,就是“回头看”。想看又不敢看,每一次回头都心痛无比,写出了依依不舍。
病例分析:审读题目,题干隐含的要求是对“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一观点进行求证或推翻。因而我们要回答的便是对这一观点予以解说。题干中已经暗示了“看”的妙处有两点:看似平常,其实传神;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答题只需结合诗句对这两点予以具体化即可。病例分析了“看”的意思和其中的感情,对它“传神”“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一点未能有力的解析。题目问的是:“看”看似平常实则传神,能真切透露主人公形象。病例答的是:“看”写出了不舍之情。审题不准,答跟问契合度低。
应对策略:做题之前一定要仔细审题,逐字逐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抓住题干中关键词语,反复推敲;划出题干中的显信息,琢磨隐含信息;明确命题指向,答题角度、答题范围,确定答题要点。切实弄清楚题中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就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做到问答相扣无懈可击。
三、规范意识
不少学生诗歌鉴赏题得分太低,不是因为答案写得少,而是所写的答案或是泛泛而谈失之笼统,不能结合诗境具体分析;或是因缺乏一定的鉴赏知识而游离题意,不知所云;或是言之无序,言语混乱,随意性太大;或是答问脱离,答非所问,不够严密。这些大都与缺乏规范的答题意识有关。例如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中展现的是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诗人因有人来访而十分喜悦,展现的是诗人快乐、质朴、率真的形象。“花径”“蓬门”第一次为友人而打扫、敞开,可见诗人对友人到来的极为欢喜;酒菜不丰,“盘飧”“旧醅”道出诗人的歉意与拙朴。酒到兴处隔篱呼取,这一细节透露出饮酒的畅快以及主客间的亲密无间,也展现出诗人的朴实率真。
失分病例:友人到来,心情很快乐。他孤独寂寞愁苦,他忧国忧民,漂泊不定,家贫而又很少有朋友来访,因而孤独寂寞。借景抒情,舍南舍北只有春水,成群的鸥鸟日日飞来,抒发了诗人寂寞的心情。这样伟大的诗人,生活却如此艰辛,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病例答题不规范首先是答题混乱,分不清重点,先说了感情,而后又分析借景抒情,最后又抒发自己的感叹,到底令人弄不清答案的重点在哪里。第二点是答非所问,题目问的是“诗中展现的诗人形象”,而答案探讨了“诗中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等问题,答题方向出了问题。第三点是答题方式,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解答,病例笼统概括,只有一处结合诗句,却又跟诗人形象不着边。
有关马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千百年来,古诗歌由于语言凝练生动、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而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而且在近些年南京语文中考中,考查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试题也成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立足于“文本”,也就是诗歌的本身
1.对诗歌的作者和与诗歌有关的背景作必要讲解,以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因此,了解诗人其人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就能够缩短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文字。诗歌教学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主要任务,但一些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作精要讲解,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碍于疏通的文字的确定,应先让学生在自学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交由小组或集体讨论,教师相机点拨,以加深学生记忆,也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二、指导欣赏优美精彩的诗句
所谓优美精彩的诗句,主要指诗歌中的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这些句子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学习时,不能停留于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有更进一步的发掘。首先是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也就是诗人在行文中的“炼”字,如“海日生残夜”之“生”,“谁家新燕啄春泥”之“新”,这些字,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其次,就是分析诗句中的“妙语”,也就是诗歌中一些词语间的奇妙组合,如“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花溅泪”“鸟惊心”(杜甫《春望》),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要启发学生深入体会。
三、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四、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诗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希望我们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帮助学生重返诗歌乐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