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今日学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今日学堂范文1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今日学堂范文2
关键词:张之洞;中体西用;劝学篇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
“中体西用”自“师夷”之风渐露端倪。先进地主阶级发展这一风气,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促进了学西历史潮流的形成。19 世纪60 年代以后,西学日盛,中学之根本无法撼及,两者间结合提上议程。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学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这种思想。1895 年4 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次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至此,“中体西用”渐已成形。1898年4 月,张之洞作《劝学篇》,系统地论述“中体西用”思想。
二、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在其《劝学篇》得到系统论述,为践行这一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持。面对当时新旧冲突、西学渐盛、顽固势力抵制西学的局面,他作《劝学篇》“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张之洞将“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归结为“其表在政,其裹在学”,他特别重视教育,在此表现特别突出。他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强调“中学”是主体,是学“西学”的先决条件,在《循序》篇中指出“先入者为主,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中学”内容有“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治、地图”。“四书”、“五经”是“中学”的核心。学习“中学”的要求“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缺者用之, 西政之可以起吾族者取之。斯其有益而无害。”即以“中学”为先导,为本。“西学”是辅助,内容有西政、西艺和西史。书中写道“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点,西艺也”。文中还涉及游学、仿西设置学堂、改革学制、广译等。他引进西学的原则是:“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
”也就是说,只要有益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封建纲常的“西学”,就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学习。即以“西学”为补充,为用。
在具体实践中,“中学”与“西学”是如何结合的呢?他指出:“十五岁以前诵《孝经》、四书、五经正文, 随文解义,并读史略、天文、地理、歌括、图式诸书及汉唐宋人明白晓畅文字有益于今日行文者。自十五岁始,以左方之法求之,统经史、诸子、理学、政治、地理、小学各门, 美质五年可通,中材十年可了。若有学堂专师,或以此纂成学堂专书,中材亦五年可了,而以其兼习西文。过此以往,专力讲求时政,广究西法。其有好古研精不骛功名之士愿为专门为学者,此五年以后博观深造,任自为之。”
他还强调“会通”即“中体西用”,“今日新学、旧学互相訾謷,若不通其意,则旧学恶新学,姑以为不得已而用之,新学轻旧学,姑以为猝不能尽废而存之,终古枘凿,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而已矣。”在处理“中体西用”关系时,不仅表现了他极力维护封建传统文化,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考虑时局,希望通过“换个新装”达到预期教育目的,造就封建士大夫加会通外事的综合人才,最终实现保社稷之目的。
三、对“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评价
“中体西用”思想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幻想性和矛盾性,主张学习西政、西艺、西史,却要剔除里面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与自由成分,主张向西方看齐,却放不下封建伦理纲常。“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是有其积极意义的:(1)打破了顽固派思想禁锢,让西方先进文化得以传入,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思想得以流入,促进人民大众的思想解放。(2)在当时西学东进情况下,当时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放弃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3)“中体西用”思想主张自我改制,而不是依靠外部势力,体现了“自强”精神。(4)主张广设学堂、广泛翻译、广泛阅读,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素养。“中体西用”思想也有其不足。首先,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试图阻碍历史的进步。其次,对于当时的维新变法造成了很大打击。另外,后期它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总之,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在试图阻碍历史的发展中,反而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183-184.
[2]马治国.试论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9:20-23.
[3]王瑞.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J].教育时空,2009:176.
今日学堂范文3
小学四年级时郑惟生便离开了体制教育,当时正是“读经运动”在中国勃兴之时。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宣称能帮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造就大才,甚至圣贤。在这些学堂里,学生背诵的经典,虽然也包括四书五经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净土宗的佛经。背诵,不认字、不释义地背诵,就是这些学堂的全部课程。19岁的郑惟生在背完20多万字的经书后意识到,自己为之努力的一切都已付诸东流。2015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准备自考。但辅导老师发现,他的功底太差,识字量不行、错字连篇,英语更是处在小学入门水平。
到底是谁害了读经少年
离开体制教育闭门读经给孩子们造成了难以逆转的伤害,问题或就出在望子成“圣贤”的父母自身。推进一步,则可归咎于教育。因为我们的教育没能给“父母”这代人塑造出独立思辨的人格。由于蒙昧,有些父母以爱的名义亲自参与了对孩子的戕害。独立思辨人格的形成,在于对常识的坚持。常识并不是知识,而是人皆可知、应知的准则。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路被简化为国学心灵鸡汤,当读经成了可复制的连锁培训模式,家长难道对此没有丝毫防范之心吗?
“读经热”的一个核心症结,就是“死记硬背”。反对僵化的死记硬背,本也是常识之一。影响家长判断的,也许是有许多学者、大师从小背诵的事实。但这只是一个常识性的逻辑问题:学者、大师能背诵,不等于能背诵就是学者、大师。事实上,成名成家者毕竟凤毛麟角,死记硬背造就的更多是食而不化的腐儒。其实,只需要坚持简单的常识,我们就可避免大部分陷阱。因此,常识本身很简单,需要的,只是独立思考的自信和勇气。
传统经典不可读“歪”
今日学堂范文4
走山西说山西(系列二)
旧年的吕梁十里羊肠,
散落的村庄不见姑娘;
娶个媳妇要卖三间房,
懒汉睡树下不知天亮。( : )
如今的吕梁公路绕山乡,
村村寨寨果花飘香;
瞧、姑娘再也不出庄,
嘻嘻哈哈、笑着去嫁郎。
吕梁的山水终于清了,
吕梁的村庄终于富了;
山头的大树下再也没了懒汉,
壮实的汉子睡醒啦!
看、今日的山西大变样。
青青的瓦房、白白的墙。
今日学堂范文5
随着采访展开,张中和的心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你这样问,我这里不欢迎你!”像头突然被激怒的狮子,他严肃地盯着坐在他斜对面的记者,手指向了大门外,屋内气氛骤然紧张而尴尬。
这是9月8日上午,《南风窗》记者采访张中和时,问了一下学费情况后出现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也是前一天画面的延续,前一天的访前沟通,记者刚入屋坐定、递过名片、表明身份,迎来的也是劈头盖脸的一通责备。
这些情绪,不是针对《南风窗》记者,而是针对所有记者。因为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某地一读经少年读经多年却不识字的极端案例。
一番解释、安抚过后,张中和恢复了平静。他拿出一部iPad,打开微信让记者欣赏其中的一些用古汉语写的文章。他说,这些文章的部分作者,就是他学堂里年仅12、13岁的小孩,他们有的还能对《论语》的部分片段进行英文翻译。
记者附和说:“写得真不错,这些文章我写不来。”闻此,张中和满意而骄傲地合上了iPad。“谁说读经的孩子不会写字?这些是什么?”他用手指敲着iPad的屏幕说,“这些文章就写得很不错嘛!等这批孩子长大了,论(战)死他们!”
不过,即便写得不错,这些文章也只能暂时“隐藏”起来,或只发给部分读经孩子的家长看看,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文章一旦公布出去,就会震住一大批人,进而招来嫉妒,但不公布又会被别人‘踩’,以为读经没用。”为此,张中和很纠结。
43岁的张中和是河南南阳人,他是第一批进驻深圳梧桐山创办私塾、倡导读经的人之一。
尽管小学没毕业,但张中和对传统经典有着特殊感情,学历低,但他个人的修为、谈吐也不逊于他人。相反,张中和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和诸葛先生一般的魅力:长发披肩,一袭白衣,随性的拖鞋,还有那须臾不离身的“诸葛式”扇子,看起来,气度不凡。
但在深圳这样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里,他这身打扮,更多地还是被当成异类,一如国学经典在当下的命运。
一个村子的“国学”浮沉
张中和原在深圳大芬村画画,2001年儿子出生后,他搬到了梧桐山脚下租住。当时,这里还很偏僻。
2003年,在租住的出租屋里,张中和教自己的小孩读经,读的都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传统经典。一些邻居看到后,也把小孩送来让张中和教教。
2004年,张中和在出租屋外挂牌―“蒙正堂”,后来,在王财贵老师的建议下,学堂更名为“得谦学堂”。
王财贵是台湾著名教授,上世纪90年代起,他来到大陆积极倡导和推动读经运动。
2005、2006年,也是传统文化在深圳热起来的年份。当时,国学、汉服等传统文化载体,在深圳引发了民间的极大关注。2006年,王财贵来到深圳,做了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的演讲,也进一步推动了梧桐山读经风气的发展。这时,梧桐山脚下的茂仔村、坑背村等自然村落里,又涌现了“鹿鸣学堂”等一批以读经为主的学堂。
这些学堂面向社会招收3岁至13岁的小孩,在重温经典中,修身养性、增长见识、塑造人格。
僻静的梧桐山脚下,突然掀起的“读经热”,引来了媒体的报道,“梧桐山脚下有个读经村”随后广为人知。
2010年至2012年是“读经村”私塾学堂开办最多的年份。“那两年,梧桐山脚下的读经学堂约有50家。”9月8日,“凌龙学馆”负责人翟志强告诉《南风窗》记者,当时几乎每月都有学堂开业。
但后来,不少学堂陆续关门或迁移。“我统计过,最近几年倒了32家,还存活的就十四五家。”对此,张中和痛心疾首,他提高分贝告诉记者,“这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也是时代和个人的不幸!”
在外界一些人看来,大批读经学堂的倒掉,是经济规律对资本极端逐利、盲目扩张的报复。不过,学堂开办者们则认为,很多“堂主”都是怀着赤诚的心而来,并不是外界一些人所说的“投机分子、捞钱分子”。
张中和说,如果只是为了挣钱,还不如开一家饭馆。“深圳什么最挣钱?”翟志强自问自答,“炒房!你看资本的主要流向就知道了。”
收费太高,是外界批评这些学堂的另一种声音。读经学堂的收费通常是每学年3万元至6万元。闫勇军说,最高的,甚至一年收费10万元。
现年27岁的闫勇军是陕西人,他初二辍学后来到深圳做了个“小混混”,蹲过拘留所。2011年,受传统文化熏陶,闫勇军来到梧桐山,并在这里的“孝廉学堂”当起了读经老师。
后来,这所学堂搬到河源办学,再后来,闫勇军也没再去学堂教书,现在的他,一心只想着如何提升个人水准。他每天就在梧桐山脚下吃斋念佛,读读《弟子规》,学学孔孟之道,喜欢和别人谈论世界观、宇宙观。和记者纵论两天后,他送给记者教劝善的经典书籍《太上感应篇》,以及一些读经的光碟。
消沉的背后
对自己退出读经学堂不做老师的原因,闫勇军解释说:“一些学堂挂个孔子像和几幅书法,摆几张木桌,就以为是传统文化回归。”他说他看不惯一些学堂里有比较浓的商业气息,反对高学费,反对一些学堂设置“单亲家庭子女不收”等歧视性规则,因为“子曰:有教无类”。
闫勇军理想的学堂是:钱多的多出钱,钱少的少出钱,没钱的多出力。但他毕竟不是办学者,很难体会作为经营者面临的诸多难处。
“得谦学堂”拒收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因为要“择天下英才而教之”,张中和说,这首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对拒收单亲家庭孩子的真实原因,张中和告诉《南风窗》记者,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都是“拆台高手”,今天他把孩子交给你,如果没有达到他所认为的效果,明天他就到处说你不行,不断给你拆台。但教育本身是“教学相长”,就比如医院医不好病人,有医生原因,也和病人配合意愿及病情恶化程度有关。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张中和认为离婚的家庭夫妻双方都自私自利,他们每个人都只从自身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不懂得包容对方。“你也要远离这种人,不要和离婚的人做朋友”。
在张中和看来,不懂得选择生源,是梧桐山很多学堂倒掉的主因。他的学堂里,招生的第一要求就是“家庭和睦”,所以不会遇到关键时刻家长倒戈的情况,即便一些孩子中途退出读经学堂回到体制内上课,但过程也和和睦睦。
学堂能否坚持做下来,也和办学者家庭内部是否和睦有关,张中和称为“祸起萧墙”。他说,“堂主”夫妻不和,运营上出现矛盾,加上招收了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内外交困下,就加速读经学堂的消失。
读经村鼎盛时期已过,现在变得平静,甚至有些消沉,在翟志强看来则另有原因。时至今日,不按照传统套路上幼儿园或小学而到私塾读经的孩子,仍属极少数。但在10多年前,即便是极少数,也只有汇聚到深圳的梧桐山才有读经班可读,所以当时吸引了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海外华侨的家长,他们把子女送到梧桐山脚下。“鼎盛时期,梧桐山读经的孩子约2000人,上百个家庭租住在这里陪读。”翟志强说,不过现在,很多学堂不过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学生了。在翟志强看来,这是因为随着央视《百家讲坛》等节目开播,国学热在全国形成一股风,很多地方开了国学班,也留住了当地一些读经的孩子。
目前,翟志强的“凌龙学馆”里,不足十个小孩在读经。张中和的学堂里,学生也不多。但张中和认为,经典不会很多,沉淀到最后的,总是少数。“就像只有少数运动员能坚持到最后参加奥运比赛一样。”
“鬼谷子培养的弟子也就几个。”张中和说,“尽管我不能自比古人,但孔夫子三千弟子,仅七十二贤人,大家知道的、有名有姓的也就35人。”
在一个越来越势利的社会,评价一种现象,人们习惯从经济乃至很功利的角度去评判,身处深圳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城市更是如此。
但和金钱、利益相比,送孩子读经的家长最关心的倒不是这些。他们最关心的是:孩子究竟能不能在读经中见到效果?如果不可能,原本最舍得投入的家长,到最后岂非变成贻害了孩子的助推手?特别是在孩子成长的黄金期,这更是一场输不起的赌注。
所以多数家长,只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三年里让他们上读经学堂,之后他们还是要让孩子返回体制内的学校上课。对此,张中和很痛心,认为他们“目光短暂”―不过,后来他想了想,感觉这样容易得罪家长,建议记者将“短暂”改为“不够长远”。
张中和认为,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讲究的是实用技能,而读经学堂则是要肩负起为国家、民族和时代培养经天纬地之大才,培养一流的思想家,培养国之栋梁。“但家长往往很心急,培养一两年,一看没效果或效果不明显就着急了”,张中和说,“这就好比生理期到来一样,火候没到,急不来,火候一到自然就来了。”
张中和说,熬到十一二岁,读经成果一出来,到时家长就会感动得“热泪盈眶”,但很多家长熬不到这天。
事实上,学堂自己能否熬到这一天,都是个问题。
日渐衰弱的喘息
梧桐山是深圳海拔最高的一座山,这里远离闹市,山上林木茂盛,飞鸟啼鸣不断。每天早上或下雨天,山间云雾缭绕。山脚下有个梧桐山村,这个行政村囊括了茂仔、坑背等多个自然村落。
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深圳的一部分,改革开放推进了30年的时候,梧桐山脚下的梧桐村依旧没有多大变化―就是个聚集着很多自然村落的偏僻山村。得益于读经活动,梧桐山村引来媒体和社会关注,变成了“读经村”。这以后,一切的变化都来得太快了:房子租金、售价都“嗖嗖”在涨―10年前,这里一层120多平方米的房子,月租金就300元~500元,一套房子售价就30万元~50万元。现在,一层楼每月租金涨到3000元~5000元,一栋楼售价上千万元村民也不肯出售。
这里的读经学堂都没有自己的物业,学费随着租金涨也是迫不得已。不过,张中和对别人问起学费的问题,很是敏感,正如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当时记者提到一句“你这里学费多少钱一年”时,他就勃然大怒。他也不肯透露他学堂有多少学生,他说,“一透露学费、人数,别人就会通过算人头,算算你赚了多少钱。我哥也以为我赚了大钱了,事实上并没有,只是基本能维持。”
在张中和眼中,在梧桐山办读经学堂的都是有“家国情怀”的人。他认为搞私塾学堂是冲着“义”来的,而不是“利”。所以他非常讨厌别人讲“利”,“凡是一来就问价钱的家长,我都轰他们出去。”
但张中和又不得不面对“利”的问题,如果办学不能获利,他的学堂将无法持续。事实上,过去几年里,他旗下的办学点已从过去的3个收缩为1个。
不过,坦白说,即便他们办学堂获利,外界也没有张中和所想象的那样反对。因为现代社会里,一个“戏子”都能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财富也“富可敌城”,作为私塾先生,也不应该永远给人穷困潦倒的感觉。
和张中和相比,翟志强对费用问题就坦然多了,他告诉《南风窗》记者,他一个学生一年收6万元学费,现在6个学生就36万元。不过,两层楼的租金每月1.2万元,加上3个老师的开支,自己和老婆的工资都没算在里面,也就真的是基本维持了,但最大的收获是:自己两个孩子(一个9岁,一个5岁半)可以搭车享受到这种教育。
随着读经村声名鹊起,这几年,村里土路换成了水泥路,从梧桐山上流下来的潺潺小溪两旁,也有了路灯,书法、古琴、中医养生馆、香道、素食馆、超市和宾馆等各行各业纷纷入驻。于是,这个僻处一隅的村落,也在不断“装修”中,升级为一个“文化艺术小镇”。
“麻烦”紧随而至,最近一两年,深圳“土豪”抬高了这一带的物业,“他们一来就问有没有房,之后一整栋租下来”,凌龙学馆的张老师告诉《南风窗》记者,“他们不问多少钱,而是问有没有。”如果有房,他们就买下或租下,平时可能不在,周末过来住两天,爬爬山、喝喝茶。
2010年,张老师刚来到梧桐山时,这一带只有两家餐馆、一家超市,“那时连买一双拖鞋都难。到2014年,这里家家户户几乎晚上都亮灯了。”张老师说。
但最近两年,一些进驻的艺术家又走了。翟志强说,这些艺术家是搞原创的,是迎合内心需要创作的,不像大芬村为迎合商业而大量复制,这意味着他们没有多少钱。后来房租太高了,付不起的就被赶走了。
兔死狐悲,说起这些时,一丝悲凉掠过翟志强的唇边,他不知道下一个出走的,会不会是他的学堂。他说,随着商业氛围日渐浓郁,较大的资本进驻搞会所、酒店等,就会抬高租金,届时,学堂就会因支付不起高额的租金而败走,“真到那一天,梧桐山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经村’了。”
梧桐山引来的“凤凰”,起初以为是传统文化,后来发现它的名字叫“商业”,但在中国,这个结局并不意外。
今日学堂范文6
2、今夜洞房,两头鸳鸯,先生儿子,再生姑娘。
3、看了新娘,闹了洞房,我们祝新人幸福满堂。
4、门口一林竹,风吹哗哗绿,今年过喜事,明年娃娃哭。
5、酒杯酒杯圆圆,新娘新郎团圆,夫妻白头偕老,主人一家平安。
6、左手掀门帘,右手撇金钱。金钱撒在地板上,富贵荣华万万年。
7、新郎新娘,齐登华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8、新娘脸上一点红,夫妻今夜喜相逢,不到天明不睡觉,插秧播种怕误工。
9、细瓷茶盅一朵花,他爱你来你爱他,夫妻俩个齐努力,明年得个胖娃娃。
10、今晚先闹新人房,夫妻地久与天长,连年接生二贵子,文相武将天下扬。
11、大红门帘七尺长。一对金钩挂两旁。中间游龙来戏水,来年生个状元郎。
12、送洞房喜话
13、一个盘子花又花,里面装的是葵花,大家都来抓一把,明年生个胖娃娃。
14、左手开门生贵子,右手开门生状元,双手齐把门来开,明年生对双胞胎。
15、手捧花烛亮堂堂,我送新人进洞房,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年生下好儿郎。
16、一支蜡烛一只台,我送新郎进房来。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年生下状元来。
17、杨叉洼里一块地,二十几年无人去,今日来把荒田开,明年生个双胞胎。
18、小小筷子长又长,养个儿子状元郎,小小筷子圆又方,养儿胜过他的爹娘。
19、新娘子头发长又长,养个儿子上学堂;新娘子脸盘圆又圆,儿子长大中状元。
20、响亮响亮人财两旺,天上金鸡叫,地下凤凰鸣,洞房花烛夜,正式闹喜时,看新娘、闹洞房,大家随我进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