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经典诗词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1

在谈到《红楼梦》“林黛玉”这一艺术戏剧影视形象时,作家刘心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20世纪40年代,《红楼梦》第一次被拍成电影,周璇扮演的林黛玉表现出清纯天真的一面,堪称经典;60年代,王文娟在越剧版《红楼梦》中扮演的林黛玉,突出了诗意、美丽的一面,也是一个经典;80年代,陈晓旭将林黛玉的古典美充分展露在观众面前,又是一个经典;据此类推,我相信‘第四代林黛玉’蒋梦婕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也应该能够创造出经典。”

如果将四代“林黛玉”塑造经典艺术形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那么她们当初的角色应聘就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她们――尤其是“第三代林黛玉”陈晓旭和“准第四代林黛玉”林妙可跨过这道环节的经历,能带给广大求职者什么样的启示呢?

1985年,《红楼梦》剧组开始选聘演员。当年18岁、一直喜爱《红楼梦》和诗词歌赋的陈晓旭听到这个消息后,拿着一张背面抄着一首诗的自己的照片找到导演,毛遂自荐,要求饰演林黛玉。导演虽然觉着陈晓旭在气质外貌上极像林黛玉,但由于对陈晓旭的演技没有信心,所以就有意让她演另外一个角色。陈晓旭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

凭着这几句话,陈晓旭最终成了“第三代林黛玉”。

2007年岁末,在得知新版《红楼梦》剧组要招小演员时,时年8岁的林妙可就提前作起了准备。那几天,她不仅请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平再次给自己讲了《红楼梦》的大致内容,而且还背诵起了《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学习或演出之余,常常蹙眉敛额地背诵着“红楼诗”,不是“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抑或是“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林妙可于2008年1月10日,在爸爸林晖和妈妈刘平的陪伴下,来到《红楼梦》剧组接受面试。

在对林妙可的外形审视了一番后,一位副导演笑着问林妙可:“你为什么要来剧组应聘呢?你了解《红楼梦》吗?”

“我了解《红楼梦》,我喜欢里面的人物,特别喜欢林黛玉!”

“为什么特别喜欢林黛玉呢?”副导演继续追问。

“因为她姓林,我也姓林!” 林妙可调皮地答道,“我还能背《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呢!”说着,她便蹙眉敛额背了起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看着外形漂亮,而且聪慧伶俐、能说会道的林妙可,这个副导演顿生欣赏之心和怜惜之情。他在给林妙可照了几张相之后说:“我就直接带你去见导演吧!”说完,便牵着她的手去见导演李少红了。

听了副导演对林妙可的美言,李少红也喜欢上了林妙可。她亲切地问了林妙可的年龄,而后摸了摸她的鼻子,笑着问道:“你希望在剧中演什么角色呢?”

见大名鼎鼎的李少红导演这么亲切,林妙可心中的紧张少了许多,她“大言不惭”而又“极富心机”地答道:“我呀――什么角色都能演呢!就看阿姨觉得我适合演什么,安排我演什么了!”

林妙可的话把李少红逗笑了,她摸了摸林妙可的头,对工作人员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先带她去试妆吧!”

一个小时后,当化好妆的林妙可被工作人员带出来,且被告知是“童年林黛玉”时,林晖和刘平在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惊讶:李导演这么重视妙可呀――居然让她演林黛玉!

后来,林妙可虽然因为身高(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身高至少要有1.3米,而林妙可当时只有1.2米出头)和性格(李少红要求小黛玉的性格应是忧郁型的,而林妙可却活泼开朗)的原因经历了一番波折,但最终还是于2009年幸运地成了“准第四代林黛玉”――新版《红楼梦》中幼年黛玉的扮演者。

将陈晓旭和林妙可应聘林黛玉这一角色的经过作一比较,求职者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具备应聘条件时,应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

应该说,不论是从身材相貌和先天气质上讲,还是从知识底蕴和相关储备上讲,陈晓旭都具备饰演林黛玉的条件。但是,即使是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将一名自己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准演员的“表演潜力”看得一清二楚。此时,应聘者就应该想办法让招聘方了解和认可自己的优势,进而消除招聘方的疑虑。

面对导演的怀疑,成竹在胸的陈晓旭表现得异常自信,她语出如斩钉,话出似截铁。先以一句“我就是林黛玉”,充分地展现了自己对演好林黛玉这一角色的自信心;接下来,又从自己不演林黛玉而演其他角色给观众造成的感觉这一角度,对“我就是林黛玉”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她的那句“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在非行家听来可能会觉得有些过于狂傲,但在有经验的导演听来,却能从中揣测出陈晓旭的自信和饰演林黛玉这一角色的坚实功底。靠着这样的嘴功,陈晓旭最终赢得了试镜和展现表演才华的机会。

二、不完全具备应聘条件时,要按要求积极“创造”应聘条件并要注意展示和让招聘方认可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优势。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2

关键词: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

前言:岁时节令包括了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宜,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在《红楼梦》中,作者加大了对岁时节令描写的笔墨,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自然的从时间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同时在对节日场景、人物服饰、语言对话、神态刻画中深化小说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同时将人物性格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在岁时节令的描写中,一些意境优美的诗文也是研究的重点,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一、推动小说情节的自然发展

在小说中,许多经典并富有影响力的情节都被安排在岁时节令的描写中,所以其作为特殊的时间点,具有推动小说情节自然、连贯发展的功能。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不仅可以作为“引言”贯穿全文,还可以被当做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起推波助澜的作用。纵观全文也可发现,小说中的重要故事情节几乎都发生在节日期间,比如元妃省亲的日子被定在了元宵节,这是小说中的经典情节,为后面许多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秦可卿在中秋节之后一直生病,卧床不起,导致最终病逝,并没有看到充满希望的“春分”。此外,小说中的许多重要故事情节都被安排在了端午节,如打平安醮、金钏跳井、张道士说亲等等。可见,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上功不可没[1]。

二、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形象、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从饮食衣着、行为举止到语言对话、神情状态都透露着不同的性格,而这些人物在形象塑造上,绝大多数是借助节日期间的宴饮或游戏活动来表现的。某些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在节日期间所创所的诗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吟诗、听曲还是填歌、赋词,主人公的诗词往往成为表达他们内心世界方式,每一首诗文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不同身份的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经典情节“晴雯折扇”:端午节,宝玉因心情低落,将不小心折断扇子的晴雯训斥一通,导致晴雯自尊心受到伤害,但随之而来的是宝玉对晴雯的讨好,他将扇子全部拿出让晴雯随便折,晴雯也不推辞,借着由头折断了许多扇子,这才逐渐平复了情绪。这一段不仅塑造了晴雯天真烂漫、率性娇慎的性格,同时也揭示了宝玉对物品“毫不在乎”的态度[2]。

三、升华小说的主题思想

岁时节令的描写还具有深化小说主题的功能,是揭示小说主题思想的重点。小说中,岁时是一项奢侈的民俗生活,注重节日豪华、奢靡,不知节约、简朴,是贾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过于浪费好比坐吃山空,总有一天会将现有的一切全部消耗掉[3]。而在对秦可卿之丧、元妃省亲、中秋赏月等各种节日的宴饮、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出岁时节令的描写在渲染小说环境气氛的同时,表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盛与衰的过程,并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腐朽、没落,最终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岁时节令描写在深化主题方面还体现在元宵节的猜灯谜中,作者在谜语隐喻“腐朽大厦必然倾倒”的内涵。在《贾环灯谜寓意试解》一文中认为,贾环谜底中的“兽头”与“枕头”有极鲜明的寓意,代表“人亡”,而贾母谜底的寓意则是“家散”,合起来便是“人亡家散”的意思,表明了贾府败亡的必然趋势。

四、体会诗文意境之美,为研究古典文学作参考

《红楼梦》传承了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是作者饱含诗意的创作,在对岁时节令描写的过程中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将人们引入意境优美的美学境界。小说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都是喜爱诗文的人,并且懂得诗文,所做诗文均同时具有韵律美和意境美的特点。据统计,小说共有诗文两百余首,其中在岁时节令描写中出现或与岁时节令相关的诗文有七十多首,可见其“地位显著”。

关于岁时节令的描写,变相的成为了众人展示才情的舞台,由于岁时节令有别于日常生活,相关的宴饮活动也各不相同,所以就成为了创作诗文的绝佳场景,从每个人创作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心境,在研究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净化心灵,品味古典文学的意境美。

总结:在对小说岁时节令描写部分进行深刻分析研究后可知,岁时节令的描写确实可以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小说结构紧凑、连贯,同时在了解社会风俗的前提下,加深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此外,在对岁时节令描绘的章回中,作者加大了对场景、服饰、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更生动的展现了人物性格、刻画了人物形象,这些都是小说较为精彩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学功能显著。从对诗文方面的描写上,读者还可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小说中的诗文措辞押韵、意境优美,在对研究古典文学中的古典诗词面很有帮助,可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描写的文学功能研究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3,02(08)217-220.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3

从《红楼梦》见茶性、人心

《红楼梦》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就“茶”而言,小说中涉及茶的内容有493处,其中包括茶的诗词联句十来首和形形的饮茶方式,丰富多彩的名茶品目、珍奇精美的古玩茶具、讲究非凡的泡茶用水,茶与祭祀、茶与婚礼、茶与风俗、以茶待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18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的茶习和悠久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尽管书中包含如此丰富、全面的茶学知识,但是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痕迹,将茶学和文学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甚至将茶习、茶俗与具体的人物性格、身份进行呼应,使每个角色更加鲜明、立体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茶的独特地位。从某种角度来说,茶就像是一粒粒精美的珠子,最终串起了《红楼梦》部经典巨著。

《红楼梦》中有一个小细节是黛玉特意送龙井给王熙凤。龙井茶主凉性,一般身体较弱、偏凉性的女性是不建议饮用的。例如书中虽未有明确描写黛玉自己喝龙井茶的章节,但她特意选了龙井送给王熙凤的用意颇深,因为王熙凤的性格异常泼辣,就像“火”一样,而龙井的凉性刚好与她的性格形成对应。书中也写到了王熙凤对于黛玉送的龙井茶十分喜欢,便是茶性与人性很好地匹配、对照的小例子,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在当代生活中,我们选茶前也需要先了解六大茶类的茶性,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因压力或其它原因感觉上火时,应该选择绿茶(如龙井)来喝;当心情低落、萎靡不振时可以喝红茶、奶茶或是柠檬茶……

茶礼、茶俗、选茶

我在《红楼梦中茶》一书中,对茶俗、茶礼、选茶、敬茶做了一些介绍,些看似不重要的“古董”般的茶俗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流失,如果你爱茶,或者已开始不满足于简单地“喝”茶,希望能够清闲地坐下来细细品出茶的本味,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认真的学习茶礼尤为重要,因为“礼”是“艺”的基础,没有对茶礼、茶俗的理解,拥有再高明、独特的茶艺技巧都是枉然。做到个“礼”字,对身心就有保健的功能,每天都郁闷、心胸狭窄,你喝再好的茶也没有用。

同时,喝茶也要因人而异。一般说来,身体虚弱畏寒的人,最好选择红茶,因为红茶性温,喝后有暖胃的功效;若平时畏热、容易上火的人,最好选择绿茶,因为绿茶性寒,有清热祛火的功效,喝了会使人有清凉之感。但绿茶含茶多酚较多,特别是较浓的绿茶会对胃部造成一定的刺激,引起不适;身体肥胖的人,可以饮用去腻消脂力强的乌龙茶、普洱茶及四川的沱茶等。总之,不要被动喝茶,应该主动去选择,学会用茶去“修身养性”。

对话柴奇彤悠悠古韵,淡淡茶香

特邀采访嘉宾:鹿凤琴(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世界都市iTalk》执行出版人)

鹿:柴老师您好,今年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逝世250周年。50年前,也就是1963年,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华殿联合举办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历时三个月,吸引了21万人次参观,是到目前为止,红学研究史上最隆重、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念活动。非常可惜,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们的茶文化,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在一些红学前辈和茶叶领域专家的支持、建议下,我刊将于6月底举办的关于红楼中国梦的活动,希望能够弥补一些历史的遗憾。很多朋友向我介绍过,您对茶的研究和《红楼梦》有很深的渊源,您对我们的活动有什么建议吗?

柴:贵刊能够主办样的活动,可见贵刊的眼光非同凡响。我非常喜欢个活动,因为我就是从《红楼梦》开始喜欢茶、研究茶的,和许多真正喜欢《红楼梦》的人一样,我们爱它的知识综合性,它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从日本留学回国以后,我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书中关于茶的描写,不是简单的以茶论茶,而是以茶叙事,并且用茶把书中各个人物的命运串联在一起。《红楼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我相信它也可以给更多的人带来改变,而“红楼中国梦”样的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书中的丰富内涵。尽管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匆忙,压力也不断加大,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让自己活得简单,重新调整心态。“静时尚,慢生活”,静静地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让自己慢下来,捋顺自己的生活,效率决定成果。

鹿:是样的,品茶的确能够不自觉地就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因为品茶时,很多环节都很讲究。比如《红楼梦》提到品茶时用的水,写贾母接过妙玉奉上的茶,问是什么水。妙玉回答:“是旧年蠲的雨水。”其实,坡也在《论雨井水》一文中有样的记载:“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而有益”。还有妙玉把宝钗、黛玉二人引至内室吃茶,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合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是第二回了。”等等,您对《红楼梦》中的茶是很有研究的,您怎么看?

柴:《红楼梦》中有关于用天落水泡茶的描述,和传统茶文化书籍记载的一样,都是雨水和雪水。文中有细节描写惜春将雨水珍藏于地下三年,然后再拿出泡茶,其味奇香。当然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只能在艳羡的同时缅怀古意了,显然以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而言“天落水”已不再适合冲泡茶叶了。但许多传统的泡茶工艺还是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指导我们现在的生活。例如,喝不同的茶选择不同的器皿,些在当代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喝茶文化细致化,让它真正成为一种“茶艺”,而不是简单地喝或品。至于水,我觉得因地制宜就很好,必须讲究,但是不必过于刻意。

鹿:说得好。《红楼梦》中的很多情节自觉地体现了许多我国的传统的文化,包括礼仪、诗词、琴棋书画等等,当然也包括茶文化。柴:是的。《红楼梦》作为一本知识的百科书,有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包括茶的冲泡工艺、对各种当时名茶的描写,以及精美茶具的描述等等。关于茶文化,我认为最精髓的部分是茶礼、茶俗的内容,以黛玉、王熙凤的第一次见面为例,“喝了我家的茶,就要做我家的媳妇”是古代一种传统茶俗的体现,敬茶喝茶是一种契约的象征,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传统的茶礼中,如果是下级官员到上级官员家中拜访,上级官员出于“礼”给下级官员准备的茶,下级官员是不能喝的,用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等等。

鹿:中国是礼仪之邦,从简单的一杯茶中,可以解读出许许多多的内容,包括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态度等,《红楼梦》中样的描写很多,令人回味无穷。

柴:咱们还以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一句“喝了我家的茶,就要做我家的媳妇”充分体现了王熙凤直白、泼辣的性格。包括后文中有黛玉送西湖龙井给王熙凤的描写,茶性主寒的龙井刚好与王熙凤火辣的性格形成很好的对应,相信些关于茶的描写一定是作者在充分考虑到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巧思设计的。

鹿:是啊,幸福生活需要我们运用巧思来设计,就像您创作《红楼梦中茶》本书,就像我们做杂志、做“红楼中国梦”的活动,都需要集思广益,特别是您样行业专家的支持、帮助。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4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上层贵族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关于《红楼梦》有较多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最具影响力。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本文从诗词翻译、称谓语翻译、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和鉴赏。

关键词:译本;翻译;对比赏析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多次被翻译成外文,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目前有很多外文译本,影响比较大的两中译本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ays Yang)夫妇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被称为“天作之合”和“中西合璧”。杨宪益的母语是汉语,戴乃迭的母语是英语,所以语言上的互补是他们的优势。中国翻译界众多学者认为,杨氏夫妇的译本忠实、全免地再现了《红楼梦》的原貌。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者大卫.霍克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霍克斯的译文主要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得一样效果”。本文从称谓语翻译以及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第三回进行评鉴和赏析。

1.称谓语翻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具体反映。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语言中的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正确使用称谓语将有助于谈话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称谓语的翻译过程中。语用对等应放在重要的位置,而译者要确定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就不能不考虑语境的因素。下面,本文将对《红楼梦》两个版本的称谓语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1)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去拜见二舅舅……,望舅母原谅。”

杨译:“Thank you very much,aunt,you are too kind,”said Daiyu“Really I shouldnt decline.But it might look rude if I delayed in calling on my Second Uncle.Please excuse me and let me stay another time.”

霍译:Daiyu smilingly replied that though it was very kind of her aunt to offer and though she ought really not to refuse,nevertheless she still had to pay her respect to her Uncle Zheng,and feared that it would be disrespectful if she were to arrive late.

杨先生在这里采用异化将“舅舅”“舅母”分别译成“uncle”和“aunt”,原文中包含的姻亲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流失。但硬译成“uncleon mothers side”和“wife of uncle on mothers side”则不是呼语。事实上,这段话的信息重点是“黛玉”婉言拒绝邢夫人留其吃饭的邀请,在这里,谈话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并不是重点。邢夫人究竟是哪一边的亲戚也并不显得特别重要,重要的是黛玉是晚辈。在回绝长辈的邀请时,要表示格外地歉意,简单地译为“aunt”可以体现两者的大致关系。而且,只要读者是从头读起。知道黛玉来到贾府是到了外婆家,就会很清楚邢夫人和黛玉的关系。Hawkes这里可能因为谈话内容较为普通。没有特殊文体功能。便将原文的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简单介绍这一事实,从而使译文更流畅。

(2)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第三回)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I deserve to be caned.

霍译:I was jus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s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et about you.

前者将汉语中的表嫂通过推理换算成英语的“cousin”,非常符合译人语的称谓习惯。后者将“妹妹”译为“my little cousin”则更显示了译者的匠心,说明译者对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称呼语的感彩把握十分准确。“妹妹”显然不能译为“younger sister”,否则,读者会误解二人的关系。译者用“cousin”一词,加上“my little”,准确地译出了“表嫂”对“表妹”的亲切呵护之情.霍译把原文的称谓语老祖宗直译为“you”,而杨译则译为“Old Ancestress”传神地再现了王熙凤在贾母面前所表现出的费尽心机的讨好和逢迎。

2.文化内涵在翻译上的体现

丛书名的翻译来看,杨宪益和其夫人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种是戴维•霍克斯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先生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采用了异化的方法,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霍克斯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取悦一般的英美读者,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对于“红”字的处理,霍克斯或回避西方人概念中的同殉难和流血相关联的红色,或将“红”归化成西方人喜欢的“绿”。为了回避“红”色,霍克斯采用了《红楼梦》的另一书名《石头记》,把书中出现的而又不能回避的“红楼梦”译成了“the dream of golden days”(金色时代的梦)。把“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怡绿院),“怡红公子”译为“Green Boy”(怡绿公子)。这些体现了中西文化对颜色看法上的差异。

总而言之,由于杨宪益和霍克斯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二人的文化主源也不同,故杨译和霍译《红楼梦》两种译本有很多不同之处。概括说来,杨译重视“信”,即忠实于原文,偏重于直译,但他的直译是流畅前提下的直译。霍译重视交际翻译,很多时候采用了意译。霍克斯认为自己的翻译不是学院派的,不是“严肃”的学者所做的研究。无论如何两种译本都传达出了原作的基本思想,而且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中的经典。(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参考文献:

[1] 党争胜.翻译名篇欣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陈国华.《红搂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5

60年前,也就是1963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遵照总理的指示,文化界、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8月17日~12月2日,由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故宫博物院在故宫文华殿联合举办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由阿英具体负责,黄苗子协助他管史科,丁聪负责装潢布置。

画家张仃为曹雪芹造像,“雪芹白袍青带,圆颅丰颊,天庭饱满,地额方圆,踞坐于一方顽石之上,头顶斜插过来几根树枝,两三片红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这个曹雪芹,五短身材,个小神伟,双眸精光逼人,没有任何夸张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却有着凛然不可冒犯的尊严和在精神世界俯视红尘的高贵气质。”

展览会从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到《红楼梦》的各种版本、著述,到《红楼梦》时代的参考文物,以及康、雍、乾时代的服饰、器物、书画美术作品和园林建筑等等,其设6个展室,2400件展品,琳琅满目,洋洋大观,吸引了21万人次参观,堪称盛况空前。这是到目前为止,红学研究史上最隆重、影响最大的一次纪念活动。

1963年8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在阿英、黄苗子、刘世德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预展,并出席了座谈会,与沈雁冰、王昆仑、邵荃麟人等一起座谈。他说,《红楼梦》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最伟大的作品,它从当时各个方面摄取镜头,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这样多的人来研究它,绝不是偶然。

1963年12月,沈雁冰的《关于曹雪芹》一文发表在《文艺报》12期;何其芳的《曹雪芹的贡献》发表在《文学评论》第6期。据不完全统计,1 963年发表的纪念曹雪芹的红学研究文章,共计1 36篇。李希凡写了《悲剧与挽歌》、聂石樵写了《论红楼梦的语言》、钱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也为此写了论文,题目是《艺术是克服困难》。展览结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意配合拍摄了纪录影片《纪念曹雪芹》,后来,对外文委将展览会展品稍作调整,改名为《红楼梦展览会》,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与《朝日新闻社》共同主办,于1964年11月6日~18日在日本东京展出,受到热烈欢迎,其接待观众1.4万人次,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做出了贡献。

弹指一挥间,当年参与《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纪念展览会》布展的红学家,就我所知,仅杨乃济、刘世德健在;而那时撰写过论文的红学家,所剩无几。待到曹雪芹300周年的时候,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赶不上了。

红楼梦经典诗词范文6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材近些年来几经修改,但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的节选课均做了保留。这无疑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又可以引导中职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在古典文化的海洋中遨游,从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汲取营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多年来,每当课程到了这些节选课时,我都会对学生做一些调查,结果是一届不如一届,特别是《红楼梦》,读原著的几乎没有。不过,他们并不是不读书,也读,但读的大多是远离经典名著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网络小说,以及街头乱七八糟的各类杂志,甚至是低俗刊物。更为严重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非常普遍的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状,他们摆不正语文课和专业课的位置,理不清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密切关系,不知道语文课作为交际工具的重要性,认为语文课没有多大用处,只要专业课好就可以走遍天下,却忘掉了自己之所以还有一些文化的根――语文,忽略了中国小说中的四大名著,或者只知其名,不知其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红楼梦》节选课一《林黛玉进贾府》,让他们学会鉴赏中国古代小说,学会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学会自学,学会读书,读好书呢?德国教育学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红楼梦》博大精深、委婉含蓄,个中深味单凭一个节选课《林黛玉进贾府》去分析人物形象、小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初识《红楼梦》,从而激起他们对文本的重视,进而激发学生自觉读原著的欲望才是根本。因此,我做了一些尝试,增加了《红楼梦》相关知识的详细介绍,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我们学过不少文章,读过不少小说,从书中学到不少知识。但是,有一部中外闻名的古典小说,说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恐怕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学没有读过,它就是声誉之高,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空前的奇书――《红楼梦》。

(二)知识链接

课件一:奇书《红楼梦》

①登峰造极《红楼梦》

②包罗万象《红楼梦》

③绝无仅有《红楼梦》

④无与伦比《红楼梦》

1.天下奇书《红接梦》

①登峰造极《红楼梦》。这部书历来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精湛的表现艺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巨著,现实主义的光辉典范,达到了几乎难以超越的高峰。

②包罗万象《红楼梦》。它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到建筑园林、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花鸟虫鱼、家具器皿、典章礼仪、饮食烹调、服饰、医药等,纷繁复杂,丰富多彩,涉猎之广,表现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文化积淀之厚,储存信息之大,无所能及。

③绝无仅有《红楼梦》。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自问世后,大量文人进行研究,并形成一门专业的学问《红学》,有很多学者一生倾注于《红楼梦》的研究,并成为红学家。从清朝的脂砚斋评《红楼梦》至今200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已超过1000多万字,是《红楼梦》本身的10多倍。

④无与伦比《红楼梦》。《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美国百科全书》把《红楼梦》评述为世界文学无与伦比的伟大巨著。有评论家说,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

这一展示立刻在课堂上引起了一番震动,大家议论纷纷,普遍反映就是一种震惊,就连平时听课不认真的学生也伸直了脖子,瞪大了眼睛在看在听。“想不到”“真厉害”是他们最多的议论。紧接着我就向他们展示课件二,我说,刚才大家议论纷纷,这个说想不到,那个说真厉害,但更让你想不到的是作者非同寻常的身世。

2.非同寻常曹雪芹

课件二:曹雪芹家世表

曹雪芹:名藩,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大约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卒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贵族世家,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经祖父曹寅到父辈曹、曹,三代四人相继连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江宁织造,名义上是给皇室采办绸缎的官员,实际上控制着江南丝织业,并且充当皇帝的耳目,要经常密奏江南地区的情况,很被皇帝重视。

曹家全盛时期是在曹寅任职期间,曹寅的母亲孙氏当过康熙的奶妈,曹寅自己又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曾经六次下江南,其中四次是由曹寅接驾,并以江南制造府为行宫。曹寅死后,南他儿子曹承袭江宁织造,但不久死去,于是康熙又让曹寅的侄子曹过继至曹寅门下,继续任职,可谓关怀备至。但是,等到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后,对自己的弟兄和康熙的亲信横加打击迫害,曹家也牵连期间,从此就衰落下来。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二、三岁时,其父曹被革去江宁织造,家产也被抄没,刚刚懂事的他从此也就失去了风光繁华的富贵生活。第二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日渐衰落。在他一生最后的十几年,竟然流落到北京西郊香山脚下一个小村庄,生活更加困顿,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由贵公子降为“寒士”,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痛定思痛,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揭示封建统治阶级、封建制度没落的旷世巨著――《红楼梦》。

顿时,新鲜而又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曹雪芹身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课堂炸开了锅,“老师,是真的吗?”“老师,曹雪芹见过皇帝吗?”“曹雪芹可真牛!”也许是同学们看多了康熙、乾隆的清官电视剧,略知一二的清帝史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学生猎新、猎奇的欲望更加强烈。议论声此起彼伏,一时难以平静。“别吵了,让老师讲。”“老师,还有啥,你快讲吧!”望着同学们急切的眼神,激动的情绪,我打开课件三。

同学们,包括许多人,特别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凡读过或听说过的,有不少人说,《红楼梦》就是吃吃喝喝,迎来送往,谈情说爱,家长里短,没劲儿,没意思。我要说,你们只说对了一点点儿,其实,这正是《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它既没有《三国演义》的斗智斗勇,金戈铁马,也没有《水浒传》的刀光剑影、英雄豪气,更没有《西游记》的斩妖除魔,天地驰骋。作者却用他的生花妙笔,打破传统写法,不以离奇、曲折、跌宕、热闹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把众多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有机地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并且把高度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红楼梦》成为我国古典小说历史上的空前高峰,并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主题。那么,《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到底是什么呢?

3,各抒己见《红搂梦》

课件三:各抒己见《红楼梦》

1.自叙说 2.政治说 3.反封建说

4.封建家族衰亡说 5.爱情说 6.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众多专家学者有多种说法:

①自叙说。这部书就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就是描写他们家由富贵变成贫穷而衰落的家族史。

②政治说。近代教育家。书的本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③反封建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认为,该书描绘的是“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与婚姻不自由。”是一部反映封建大家庭罪恶的书。

④封建家族衰亡说。认为,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本意是想“补天”,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是《红楼梦》里写的却是封建家族的衰落。

⑤爱情说。红学家蒋和森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首挽歌,而且还是一首颂歌,它歌颂了反封建的年青一代,以及他们在反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爱情。因此,《红楼梦》是一首反封建爱情的颂歌。

⑥青年女性普遍悲剧说。红学家舒芜认为,该书写出了“封建社会的青年女性的悲剧。”

好了,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还有许多,不再一一介绍。一部天下奇书,200多年来,无数的人还在不断地不舍不弃地研究它,因为它仍有太多的谜没有揭开。今天,我们也只是微微的打开了《红楼梦》的一扇窗,课文节选第三回,也只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部分,要了解《红楼梦》庞大缜密,浑然天成的艺术结构,引人人胜,变幻发展的故事情节,为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你们就必须先从我们课文的节选《林黛玉进贾府》开始,然后抽点时间,耐下心来,深入原著,反复阅读,才会有所收获。最后,请让我用曾任我国文化部部长的现代作家王蒙的一句话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至此,这一套关于《红楼梦》的饕餮大餐,让学生们似乎醉了。下课铃声响起,意料不到的是大家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是意犹未尽,学生们是兴致勃勃,一些人把我团团围住,七嘴八舌,“老师,这课听着真过瘾。”“老师,下节课你还给我们讲这吧。”“老师,曹雪芹最后咋死了?“老师,再播《红楼梦》,我一定好好看看!”场面热烈,令人难以招架。“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红楼梦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你们还是先把《林黛玉进贾府》预习好了再说。”最后艰难脱身。

三、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学习本课对于了解书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几个代表性人物性格及语言特点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着一群对此书很懵懂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为一般的学生,无论是宏观大略,还是微观细致的教学方式,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则,有关《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鸿门宴》以及《雷雨》、《茶馆》等节选作品,涉及的相关知识很多,信息量很大。二则,现在,从上到下教学改革力度都在加大,课堂上增强学生的参一与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育教学方式,很受师生的欢迎。但是,这种方式却因为诸多因素,使教学的进度在这些大课上,很难按照教学参考书上建议的课时完成。因此,吊起胃口,激发兴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之所以链接了这么多《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也是基于这种思考。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每逢类似小说、戏剧这样的大课,我都会补充相当量的知识,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对名著的渴望。比如经典话剧《雷雨》的节选,介绍作家,必有封建官僚家庭的出身和好学的品质,因为这与先生23岁大学期间就能写出中外闻名的久演不衰的处女作《雷雨》有关。分析到周朴园和鲁侍萍,必然联系到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繁漪。因为,没有繁漪就没有鲁侍萍30多年后重回周公馆,没有繁漪就没有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没有繁漪就不好理解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还是假意,没有繁漪也就无法全面理解周朴园的人物形象特征。每每补充的这些东西,学生们常常听得是津津有味,兴趣盎然,课外预习课文,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看书,也就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课看似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是,它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潜能的激发是不可低估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