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1
小学阶段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儿童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几何(空间与图形)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的学生)是有区别的,这些区别就构成了小学生几何学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活动性。活动教学是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建立在多种理论基础之上,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
1 活动教学理论概述
1.1活动教学理论的发展及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看,活动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被认为是活动教学思想的源头。随后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主张:“让儿童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被认为是第一个自觉地、较为全面地阐述活动教学基本思想的教育家。随后,活动教学开始建立在多种理论基础之上,活动教学思想日益丰富,形成不同的理论特色。具体而言就是杜威的“从做中学”思想,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论证的“活动教学法”,以及前苏联教育家从哲学活动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南阐发、实施的活动教学理论等。
1.2活动教学理论的内涵和实质
活动教学发展到今天,是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指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及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活动促发展”。有两层涵义:一方面,它意味着“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强调活动在学生的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意味着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方法和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的发展。
活动教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本的习得方式。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活动,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离开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这种知识是难以被建构的。
活动教学中的理性因素得到进一步强调。尽管众多的活动教学理论包含大量的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然而并不以此为目的。思维在活动中的作用、地位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并成为活动教学所着力追求的核心目标。
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活动课程在现代的确立、完善,推动了活动教学的发展。活动教学成为实施活动课程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活动教学将渗入学科课程而不仅为活动课程独享,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态。
1.3活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由上述活动教学的内涵和实质,结合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汪秉彝教授提出的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模式,活动教学模式为:
此模式中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着的: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基础,同时一个好的问题又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情境呈现给学生;活动探究、建构知识是活动教学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拓展与升华,即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将产生新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拓展问题……这样构成了“情境―问题―活动探究―拓展―新问题―活动探究……”教学链。其中活动探究与建构知识,是数学活动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活动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恰当地选择活动方式是关键。
2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活动特征分析
儿童空间思维水平的发展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几何学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活动性。皮亚杰等人研究认为,空间表象不是儿童对空间环境的感性的“读出”,而是来自于对环境的操作活动的积累。
2.1空间观念内涵的活动特征因素
《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对空间观念的内容给出了具体的描述。《标准》中的“空间观念”是从活动特征来看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要求能够利用图形的直观性认识、了解和分析空间关系。作为空间观念最基本的表现,这是一个经历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空间观念不仅是“观念”,还是数学课程里新的内容、题材的呈现方式。为了更进一步地使空间观念从理念上转化为数学课程的实践,《标准》加强了反映空间观念的课程内容,主要通过图形的测量、图形的位置认识以及图形的变换等活动帮助儿童逐步构建空间观念。
2.2儿童空间观念发展的思维水平及心理特征的活动因素
按照范?西尔夫妇的研究,人的几何思维有一个水平发展的阶段性,从小学生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看,大致有前认知阶段、直观化阶段、描述/分析阶段、抽象/关联阶段四种水平。相对应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具体(实物直观,例如具有相应几何形体的实物)――半具体(模像直观,例如已被构造出来的实物模型)――半抽象(图像抽象,例如用图呈示的标准图形)――抽象(概念抽象,在大脑中建立对象的本质属性)。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在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联想、模拟、分析和推理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3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活动教学中的活动方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的经验是基础,活动操作是方式、手段,教师的引导组织是关键。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思维特征和反映空间观念的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活动教学中其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
3.1观察活动
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而儿童获得几何图形性质特征的认识,往往是从对具体对象的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儿童才有可能建立有关图形的形状与性质特征,才有可能了解图形性质之间的关系。
3.2搭建活动
在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最初阶段,安排儿童进行一些实物、积木或几何教具的搭建活动,让儿童在自己的活动中去体验各种形状特征,并初步形成空间的方位感、形体大小感等表象。
3.3剪拼与折叠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能将空间推理的过程用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空间思维能力。
3.4测量活动
通过测量活动,能使对象的形状特征更明显地显示出来,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尤其是通过一些“估量”的活动,使儿童对形体的大小、位置和关系更进一步建立清晰的表象。
3.5作图活动
作图活动也是帮助儿童理解形体特征,发展空间概念的一个有效的操作活动。面对一个图形,儿童只有在了解其形状与性质特征后,才有可能去重构一个形状相同的图形或按要求画出一个同构的图形来。
3.6交流和想象活动
儿童的几何语言是在他们对图形的操作实验等活动后,通过对话交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能正确运用几何语言是几何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行为
引导高中生正确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家庭教育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市区2所高级中学,高一至高三年级8个班的305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答卷303份。其中男生155人,女生148人;年龄分布在15至19岁之间。
(二)研究工具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采用是采用岳冬梅等[1]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网络成瘾自测量表,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K.S.Young[2]修订的《网络成瘾自测量表》。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成瘾行为结果与分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性别、年级比较结果表明,网络成瘾行为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年龄越小,网络成瘾行为程度就越高,出现低龄化趋势。
高中生正是面临人生诸多选择与压力的阶段,当他们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或是无法满足长辈们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时,易于形成网络依恋。
(二)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结果与分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程度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这些教养方式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程度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这个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父母的教养方式越倾向于情感温暖、理解,则越不容易引起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行为问题。
说明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如关爱、理解是高中生共同的需要;而过于严厉、过于溺爱,缺乏尊重等消极教养方式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减低,易沉迷于网络。
采用阶层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共解释了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的30.8%的变异。
从家庭结构类型分析来看,单亲型、再婚型、寄养型、隔辈型和留守型缺失家庭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有显著影响。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单亲随父亲、再婚随母亲、隔辈随外祖父母和寄养随亲属型家庭的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这些缺失家庭的父母缺少对子女的监管,使孩子无法得到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内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转向网络寻求安慰。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如叶峰[3](2006)认为在留守家庭中,亲子沟通受阻,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李星、李红浪(2005)[4]认为隔代教育下的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加上祖辈老人教育方式不当,使孩子产生自卑、冷漠、逆反等心理。
三、研究建议
1、采取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防治高中生网络成瘾
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讲究方法,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应采用情感温暖理解及保护方式,避免干涉、惩罚和拒绝等方式的使用,一味地采用消极干涉、惩罚和拒绝等措施,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民主型家庭的父母"给予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经常和孩子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常常对孩子表示信任"、"即使孩子考试失败了,也给予孩子热情的鼓励"等。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认定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而感到愉悦,能正确对待网络,而较少沉迷于网络中。
2.父母要树立良好形象,对上网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高中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中生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要使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对高中生上网行为,不能强行禁止,而是要给予积极的引导,教育孩子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可以给孩子制订一些约束的条件,比如可以采用订立契约的方式来适当控制上网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其自律意识,也学会守时、守信、守约。
3.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多进行课外活动
禁止孩子使用电脑并不现实,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应增加孩子对外界事物的兴起,时时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教育他们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给他们提供做事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减少他们对虚拟网络的依恋。
参考文献:
[1]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 [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第161页-165页
[2]Young K. S. Internet addici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996,131(8):237-244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3
生命,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
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共存于永恒之中”。
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有知觉,有情义,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永无止境。古今中外至圣先贤执著追求的是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追求生命内在的丰厚、完美,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人永远不会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生命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
经典,人生永远的风景
黑塞这样为我们描述书的魔力:“(读书家)继续深入到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
人类之所以能迈向文明,就在于人类的精神一次次地挣脱旧茧羽化飞升。承载这些精神的书籍比比皆是:庄子的“自然”、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陶潜的“淡远”、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这些精神、思想会漫漫浸入我们的血液,使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丰盈,使我们的思想变得广博精锐。一个人读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阅读,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途径。阅读,根植于生命之中。
爱与敬重,方能走进心灵的圣地
黑塞认为:“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与经典的交流,需要宁静的心态。喧嚣和浮躁,永远不能搭建沟通的桥梁,永远不能走进心灵的圣地。
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准,不仅从它的阅读群体,而且从阅读的内容,都能一窥端倪。阅读品位下滑,阅读内容低俗,快餐文化,消闲阅读,都是以刺激或消遣来填充虚无,消解神圣,都不是能“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阅读。
生命本无意义,全靠自己赋予。对读书持不同心态的人,同样的阅读会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孤残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74-02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寻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儿,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患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残疾,让孤残儿童享有同正常儿童一样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福利机构的重要职责。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福利机构的儿童失去亲情母爱,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自身价值的认同等使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机构中的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它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倾向、扭曲心理严重与自律道德差等。
一、福利机构特殊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1.机构养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机构照顾是一种封闭的团体式的照顾。虽然满足了儿童24小时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但这种养育环境,客观上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比较淡化的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三班倒。对于机构中的儿童而言,就像有二到三组不同的父母。儿童的照顾者经常更换,无法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照顾,造成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因此机构中长大的儿童缺少家庭生活体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依恋关系,缺少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身体、智力以及人格的社会化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失去母亲的儿童,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其身体发育、情绪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缺陷,这些孩子成人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的粗暴、冷酷、冲动等。
2.教养者自身素质对孤残儿童的影响:机构中的保育员、特殊教育老师等工作人员众多,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于家庭教养中父母“教”与“育”,但他们又集众多角色,既要担负着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又要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而不同的教养人员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会有分歧,易出现不一样的教养行为,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
3.儿童特点:福利院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入院有期,出院无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福利院的儿童在个体认同、同辈团体方面发生困扰,从而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儿童福利院缺少实现社会化所必须的场合和舞台,儿童自身受生理、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人格特质所限,影响了儿童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他们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也怪僻、孤独、自私和神经质,而培养不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扮演不成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二、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机构教养环境:营造家文化。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呵护和关爱,让从事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必须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把被动的、单纯的工作责任,变为主动的、亲情的家长责任,从亲情的培养到孩子依恋情结的建立让每个孩子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内生活,在保育员的怀抱中长大。创设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不同室区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区设置假山盆景、鱼缸、秋千椅,在楼道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小主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2.教养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言传身教”,教养者良好的文化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浸透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养者要用良好的行为去带动、教化和影响孩子们,要培养他们稳定的心境、开朗的性格。要因人施教,教养者既讲民主,又不放纵,多放手、少捆缚,多鼓励、少责罚,当孩子的意愿与教养者不一致时,不要乱用权威,应以说服为主,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孩子尊重但不放纵,关爱但不溺爱。要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结合孩子们兴趣、挖掘潜力,创造环境,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儿童自我实践,使孩子们从教养人员长期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发挥机构社工专业心理辅导、纠正行为偏差,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培训专业人员开展新生婴儿早期抚触,利用义工资源开展模拟亲子的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小班化结构教育等让儿童在类似父母的怀抱中享受亲情,享受成人怀抱中的安全感,获得身体接触带来的,对培养孤残儿童良好的情商,降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行为偏差,其根源可能更多的是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社工、心理咨询师专业介入是增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 教育程度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field army. METHODS: Nine hundred and fortynine soldiers were assessed by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urvey (SCCS) and common data forms. Ttest, correlate analysis, oneway factor analysis, multifactor ag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were used in statistics. RESULTS: ① The percentage of those who were selfinconsistent and incongruent was 1665%.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selfexperience inconsistency and self flexibilit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army units.② Soldier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selfexperience inconsistency than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Officer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self flexibility than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nd soldiers. ③ The scores of selfexperience inconsistency in oneyear soldi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overfiveyear soldiers. ④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were influenced by educational level, personal relations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CONCLUSION: The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in military personnel can be improved by enhancing their educational levels and personal relation abilities.
【Keywords】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educational stat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arents;education
【摘要】 目的: 考察野战部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自我和谐量表》和自编的一般资料表对949名野战部队军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军人自我和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① 从总体情况看,自我和谐低分组有154人(1623%),中间组有637人(6712%),高分组有158人(1665%).与其他部队相比,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灵活性上有显著差异.② 士兵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显著高于士官,干部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士兵、士官.③ 一年兵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显著高于五年以上兵.④ 对军人自我和谐的影响路径中,有4条显著路径: 文化水平、人际交往、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自我和谐的发展;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人际交往而间接影响自我和谐.结论: 可从提高军人的文化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增强野战部队军人的自我和谐.
【关键词】 自我和谐;教育程度;人际关系;双亲;教育
0引言
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Rogers人格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Rogers认为个体的功能就是维持各种自我知觉的一致性,以及他对自我与经验两者的协调.当个人认识到知觉的自我与实际的自我之间有了差距时,他便处在不协调的状态,而体验到内心的紧张[1].为了维持自我和谐,个体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这样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显然,Rogers把自我的不和谐看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已有军人自我和谐的研究文章[5,6],但在军人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最为影响自我和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某野战部队官兵自我和谐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旨在对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参考,以更好地提高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整群抽取某野战部队官兵约1000名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949份,有效率约为949%.被试均为男性,年龄16~38岁,平均年龄(2215±423)岁.其中士兵476人,专业士官336人,军官137人.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
1.2方法
① 采用王登峰根据Rogers有关自我和谐概念的阐述而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2,3].本量表共有35个题项,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包括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主要反映对经验的不合理期望.自我的刻板性主要反映个人较为古板、僵化,不能根据事情的变化作出一定的改变.自我的灵活性则与自我的刻板性相反.SCCS采用Likert五级记分制.经对大学生的测试,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2].② 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军龄、级别、兵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气氛、集体气氛、部队管理、干部态度、人际交往状况、工作训练情况等.除年龄、军龄等资料外,均采用多选一的方式,由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问卷采用集体测试,统一指导语.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结果
2.1官兵总体自我和谐情况把自我和谐的“自我灵活性”反向记分,然后3个因素分值相加即得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和谐程度越低.总分平均为8866 ±1436.根据段建华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进行划分[3],低分组有154人,约占总人数的1623%,中间组有637人,约占总人数的6712%,高分组有158人,约占总人数的1665%.
转贴于 2.2官兵自我和谐各分量表分析由于自我和谐目前无常模进行比较,因此把自我和谐各分量表与王鲁豫调查的一般部队自我和谐情况进行对比[4](Tab 1),结果显示野战部队军人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显著高于一般部队军人(P
2.3不同军事职业自我和谐各分量表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军事职业军人之间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上有极显著的差异.Scheffe多重比较显示士兵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显著高于士官,干部在自我的灵活性上显著高于士兵、士官(P
2.4不同军龄自我和谐各分量表的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军龄军人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差异显著.Scheffe事后多重比较显示1 a兵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显著高于5 a以上兵(P
2.5自我和谐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把总分与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不和谐与自身文化程度、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气氛、集体气氛、人际交往有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以总分为因变量,把相关显著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这样有3个变量进行方程,文化程度、人际交往和父母教养方式.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此进行路径分析.结果如Fig 1.由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在对军人自我和谐的影响路径中,有4条显著路径: ① 文化程度对自我和谐的影响.② 人际交往对自我和谐的影响;③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影响;④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人际交往,并间接影响自我和谐.
3讨论
本研究从总体来看某野战部队自我很不和谐的人占了总人数的1665%,与一般部队相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更强,而自我的灵活性方面却较差.说明某野战部队官兵在自我方面的和谐程度偏低,这可能与野战部队对官兵的特殊要求有关.他们是从事战争、应激等工作的部队,在军事训练和工作要求上比一般部队更为严格.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使官兵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难以一致,而自我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可能会出现适应不良、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因此应把自我和谐作为重点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同时也提示应把自我和谐高分组的官兵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预防和干预.
士兵与士官、干部在自我和谐方面表现不同.总的来说,干部、士官比士兵的自我和谐程度高,一个原因可能是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所致.干部、士官的年龄一般比士兵大,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和情感的评价更为客观,也能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于这一点也可从不同军龄自我和谐的差异上获得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1 a兵与5 a以上兵相比,自我与经验方面更不和谐,同时对自我的认识较为刻板,不能灵活变通,再加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导致情绪上冲突更为激烈.研究表明,自我反映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1].因此对官兵应注意进行自我和谐和自我灵活性方面的教育,减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
人格不仅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人的工作绩效[7].对青年官兵来说,自我和谐这种人格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不仅增强军人的适应能力,也能增强其应对能力[8].本研究表明,影响军人自我和谐的因素主要有自身文化程度、人际交往、父母教养方式.路径分析表明这3个因素对军人自我和谐的影响主要有4条,其中3条直接影响途径,包括自身文化程度对自我和谐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自我和谐的影响和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的影响.还有1条是间接影响途径――父母教养方式还可以通过影响人际交往的好坏间接影响自我和谐.本研究结果提示,要提高军人的自我和谐,增强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从这4条途径加以教育、培训.在部队虽然不能直接干预父母的教养方式,但可以从军人的文化程度和人际交往关系这两个角度进行培训.提高军人的文化程度,能够增强对自己的合理而客观的认识,促进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一致性.促进军人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避免孤独寂寞,还可以促进心理正常发展,使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良好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和谐的发展,进一步增进心理健康.但如何实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这需要我们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珀文.人格科学[M].武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305.
[2] 汪向东,王希林,马红.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4-317.
[3]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Wang DF. Construction of scale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J]. Chin J Clin Psychol,1994;2(1):19-22.
[4] 王鲁豫. 某部队军人自我和谐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2;11(5):545-546.
Wang LY. The analysis of 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and relevant faotors on personal[J]. Chin J Behav Med Sci,2002;11(5):545-546.
[5] 甘景梨, 吕存生, 杨代德,等. 综合性心理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2):206-207.
Gan JL,Lü CS,Yang DD,et al.Study of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army men[J]. Chin J Behav Med Sci,2004;13(2):206-207.
[6] 王鲁豫.某试验部队战士自尊和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2;20(5):355-357.
Wang LY.Self esteem mental health and relevant factors analysis of trial army[J]. J Prev Med Chin PLA,2002;20(5):355-357.
[7] 李云波,米霞,孙汉友,等. 军队优秀医学人才人格特质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145-147.
获得教养的途径范文6
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与生俱来的
心理学描述亲子关系经典的理论依据叫作“依恋”。依恋是指婴儿和其照顾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依恋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要使婴儿获得安全型依恋,母亲必须经常关心婴儿的需要,当婴儿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应及时给予积极恰当的反应,并要不断地调节自己以适应婴儿的行为。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这样积极恰当的互动中产生的。
亲子关系与家长教育方式有关
按照依恋理论,可以将亲子关系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3种类型。这3种类型的形成源于后天父母或照顾者对待婴儿的不同方式。
要使孩子获得安全型依恋,家长必须学会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例如对幼儿时期的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应该具备足够的敏感,应及时给予回应,包括积极的情绪回应。孩子哭闹时,要及时用恰当的方式作出反应,不理会、拒绝、恐吓等方式都不可取。陪伴、拥抱等肢体接触对孩子的安全依恋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
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主要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多数与母亲对幼儿不敏感、不理睬、拒绝、恐吓等教养方式有关。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往往不是特别融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依恋类型成年后会这样表现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安全型的孩子长大后可以很自然地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并能安心地依赖别人或让别人依赖,不会因为关系太亲密而感到不自在。回避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与别人太亲密会导致其紧张感。矛盾型的孩子长大后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不是真的爱自己,担心对方会抛弃自己,缺乏安全感,反复验证,会给对方带来很大压力感和不被信任的感觉。有时与伴侣关系过于亲密,或进展过快会吓跑对方等。因此,亲子关系不仅影响亲子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关乎孩子的一生。
上班族妈妈如何建立亲子关系
上班族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确分离或不能陪伴的真实意义,不隐瞒,不欺骗。
2.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尽可能专注地陪伴孩子,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不要边做其他事边陪孩子,心不在焉,多通过拥抱等肢体接触传达对孩子的爱。
3.多肯定孩子,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他,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和自信。
4.多理解孩子的感受,教会孩子表达情绪,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拿孩子当出气筒,规则稳定,不能情绪好了就纵容,情绪不好就苛刻。
亲子关系中爸爸的作用至关重要
有研究发现,有父亲参与教养的儿童,他们的阅读和数学成绩比那些没有父亲在身边抚养的儿童更好。还有人发现,父亲是否参与儿童的教养影响着2~3岁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和12岁儿童的学业成绩。
总之,得到爸爸很好照顾的幼儿,在品格、智力和语言等多方面发展更好。而缺乏父爱的孩子,有可能长大后男孩儿更缺乏男性品质,女孩儿更难和异性相处。还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社会退缩等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父亲对于孩子来说,还有以下几点很重要的作用:
1.建立规则 男性的力量会让孩子生畏,因此在建立规则方面比女性更有优势。
2.增加力量感 父亲一般喜欢跟孩子玩游戏,游戏过程中父亲的力量感会传递给孩子。
3.接受成人世界 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小心呵护,他们相对粗心,但恰好是这种粗心让孩子可以体会真正的现实世界,体会与他人互动的真实感受及需要做出的正确反映。
加深亲子关系你试试这几招
1.无条件的爱 父母传递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要因为孩子表现好不好、分数高不高、是否听话而改变,一个孩子只有感受到爱,才会是自尊的、有价值的。
2.肯定和鼓励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乐于告诉孩子,批评要适度且只针对行为不针对人,肯定和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