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发展的前景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1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l walks of life have set up their own multi-business enterprises. Power generation business is not exception.Although corporate executives try to take means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seeking employment of redundant staff, staff will still be arranged into secondary business company, increasing the burden of secondary business to make its operation worse.

关键词:多经企业;发电企业;主业;辅业

Key words: multi-business enterprise;power enterprise;principal business;secondary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3-02

0引言

多经企业应依靠所拥有的先天优势――经过实践的贴近主业行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忠于企业职工队伍,多年来积累的资金实力、行业渠道、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度、当地政府与行业相关企业长期稳定的关系,抓紧企业在目标市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转型,尽早按市场运行规则重塑经营理念,从根本上摒弃对行业保护、主业支持的依赖惯性,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电力体制改革给多经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

80年代中期,为安置回乡青年和解决富余职工问题,同时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避免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不少发电企业也成立起一些业务与主业、主业人员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财务独立核算的多种经营企业,主要也是为主业更好地提供服务。

当前随着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各地纷纷关停中小型火电厂,使得原本依靠主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辅业陷入困境,加之新建机组采用更加科学化的管理和自动化更高的设备,主业所需人员就更少,公司管理者虽竭力采用扩大外部市场份额、争取更多发电量、外派、内退等分流手段解决了部分富余人员带来的压力,但是依然会有部分人员会被安排到辅业公司,从而加重辅业负担,使其经营雪上加霜。这些多经企业如果还不能加快改革步伐,摆脱对主业的依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那么就有可能会随着发电企业的关停而走向消亡。

1电力行业多经企业的特点

1.1 项目贴近主业,缺乏外部市场针对性“多经企业”组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其初衷是想使主业更加专业化,而其辅业更加市场化。在辅业更好为主业服务的同时增加企业资金、技术和对外竞争的实力,减小主业负担,盘活国有资产。而且这些辅业公司多是从主业下属车间、部门分离出来,如煤炭购销、粉煤灰利用与销售、建筑安装等,后期又陆续随着主业和职工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了一些产业,但从创建出发点和人员经营意识等方面还未根本转变,从而在各个方面至今还未完全摆脱主业的影响。

1.2 大而全、规模小,没有竞争力由于多经企业起步时受出发点、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规模很小,而在发展后的几年间,依托主业发展得以生存,只要能满足主业自身需要即可。虽经管理者几次试图推向市场,终究因经营观念滞后,缺乏人员内部竞争和封闭管理等历史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而未收到明显效果,所以延续至今始终保持着小规模运作。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涉及的行业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增加,业务性质也开始涉及趋向于外部市场的行业,但仍然以满足主业企业自身需求为目的,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不能进入自由市场参与竞争。

1.3 人才管理受限制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投资大,效益好,所以一般都是由大型集团投资建设,员工队伍稳定,流动性很小,人员更新慢,进入和离开也都受集团内部影响。多经企业的正式员工多来自主业,人事关系仍与主业保留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其人事也受其影响,由于主业尚未完全走向市场经济,缺乏自由竞争,也就促使人员思想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导致思想固化,对外部自由市场的嗅觉不灵敏,缺乏对外部市场的深入认识以及实践,缺乏积极主动性,未能提升到与企业潜在实力相对应的高度和广度。多经企业按需求自主管理人事的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加之发电企业是重污染行业,选址都远离城市,职工与城市受城市化影响也较少,随着人员受同一区域同一岗位同一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开拓创新的能力也就受到制约,很难走向外部市场。

2PEST和SWOT分析

国家上大压小给中小型火电企业带来困境同时也迫使其多经企业做出历史性选择,不自强不息就随主业消亡。加之近期国际经济局势走低对国内国际以及行业市场的不利影响,是否能寻找并把握机遇重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都在考验着尚未成熟的企业。

多经企业所拥有的先天优势在于有一套经过实践的贴近主业行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忠于企业职工队伍,多年来积累的资金实力、行业渠道、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度、当地政府与行业相关企业长期稳定的关系。目前还可以依靠主业在各方面的强大后盾支持,还有国家在中小型火电厂关停后对主业的扶持性政策。

依靠以上内部和外部资源,抓紧企业在目标市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转型,其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1 多经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经过科学详实的调查研究选定业务的发展方向。不能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干什么,而是要看干什么更有前途。不可完全依赖在现有基础上,认为投资成本低,风险小,仍然在夕阳行业垂死挣扎,而不去利用现有的优势进入成熟且盈利,或者前景看好的行业。

2.2 对自身人财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设置为新战略的目标,改变现有发展方向,组织构成,人员和财务管理等现有状态,该结束的结束,该分离的分离,该提升的提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以便为新的发展战略提供硬件基础。避免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错失良机。

2.3 实施阶段的发展计划,并对计划时时监督、控制,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使其符合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初期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和投机的经营思想,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降低经营风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企业从上到下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踏踏实实,力求务实进取。

3从具体操作来讲,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选择好的项目所谓好的项目是指在当前情况下能帮助该企业完成阶段性目标,走向阶段性成功的项目。要根据企业目前状况和阶段来评估。实力小的企业其主要目的首要在于能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那么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就是好项目。中等企业则需要拓宽市场,增强市场份额为目的,那么能够有效建立进入壁垒,有利于自身壮大发展的项目就是好项目。大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就可以进入多元化发展,通过进行项目组合,由处于成熟行业的企业支持潜在行业的企业发展,由不同行业来平衡企业的整体收益。

3.2 当项目确定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由于主业人事管理工作受大集团影响,这种影响力也同样波及多经企业,虽然多经企业多是以民营的形式成立,但人员仍然受到大企业的管理。加之行业特点性强,人员流动少,造成多经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应自身需求的人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企业地处偏僻,也很难招聘到向往大中城市生活的人才。

其实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做法:第一、采用分体管理,将生产与科研、销售等职能分开,立足本地,利用低成本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进行生产,而利用建立在大中城市的职能部门吸收科研、销售等所需的人才。第二、采用联合的方式,公司可以采用融资、兼并或收购,控股正需要各种资源且有潜质的企业。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激励的竞争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它是企业独有的、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力量,而在加盟、合作时要争取掌控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沦落成贷款方、来料加工厂等境地。在合作中要注意:①产权要清晰。产权清晰是产权合理配置的基础,产权不清晰,产权合理配置就无从谈起。根据国际惯例,产权清晰是指在法律和经济两方面的同时清晰。②推进企业产权配置多元化。促进企业改制中的产权合理配置应采取多元化形式,把产权关系多元化作为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在逐步规范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持股和经理人员融资收购的比例,也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的重要选择。

3.3 提高企业经营范围的高度和广度没有人说一定要先占领国内市场才能进军国际市场。有些行业企业从创建伊始就是省市、地区的外部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商家虽然要考虑进货成本,但如今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在技术含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高明的商人会考虑其整体利益,不会因为价格便宜购买低档产品从而降低自身产品的水平,而通常和这样的商家合作才能保证一个良好且长期稳定的经营,因能保持一个好的市场关系,从而也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取得良性循环。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2

关键词:SWOT分析法 中小型房地产 发展前景

本文结合SWOT分析法,探讨我国中小型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提供帮助。

SWOT分析法分析步骤

首先,调查清楚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属于客观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内部环境因素属主动因素,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调查这些因素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规划发展。

其次,构造SWOT矩阵,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较小的则排在后面,以下四种战略方式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时所采取:优势-机会(SO)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及外部机会被双重利用的一种战略方式,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的优势,且外部环境又能起到推动作用时,可以采取此种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利用外界环境来弥补本身的弱点,使企业劣势发生逆转。采取适当的措施,遏制企业内部弱点妨碍企业的发展;优势-威胁(ST)战略,借助企业自身的优势来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比如利用企业强大的资金或者新技术作支撑,降低生产成本支付高额的环保成本,增强产品的研发能力,开发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等;弱点-威胁(WT)战略,该战略重在减少内部的弱点,是一种防御性技术,用来回避外部环境的威胁,一般用在企业内忧外患之际。

最后,在分析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构造SWOT矩阵后,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充分利用机会因素减少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类因素加以组合,得到一系列可供企业选择的对策(唐仪、唐严俊,2008)。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

管理环境。管理理念真正成熟于西方,目前已形成一套系统而高效的管理措施。西方企业对管理很重视,管理者会充分利用各类管理措施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集中配置,使企业发挥最优的整体优势。自改革开放后,市场还留有旧经济体制等落后的管理制度,目前流行的系统管理论和权变管理论是对旧有理念的极大冲击,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是关乎一个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整个企业内部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将限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内房地产企业在管理方面优势较少,劣势较多,这一现状急待扭转。

人才环境。中小型房地产业内人才相比国外资源较丰富且人力成本低,尽管这一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及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且专业人才在又存在年龄断层以及老龄化的现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自身素质欠缺,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因素。

资金资源。自加入WTO后企业的融资渠道比以往多很多,但比起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还是不足,实力欠缺。对于资金密集的房地产行业,财力是竞争强有力的砝码,目前国内中小型房地产行业较为分散,对抗能力有限。

(二)外部环境

自然环境。房地产项目所依赖的自然基础是土地,土地和其上的建筑物是衍生土地利益的附属物。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只会越用越少。新经济形势下大批国际投资商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它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充足的资金使得房地产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增加了土地资源储备的压力,同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环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给房地产业带来了激励的信号。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对商业房地产业的需求,虽然工业房地产与工业生产变动密切相关,但在需求总量上是属于上升的阶段。外来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但是改善了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环境,同时为个人房地产消费性贷款增加了便利。

技术环境。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含量都不高,低于全国平均含量的25%,属于整个行业中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层次。跟国外的房地产业相比,我国则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能源材料利用率低、生产技术不先进等问题。

层次分析法辅助判断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鲍学英,2006),它是决策者对某一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进行决策性思维过程模型化以及数量化的过程,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一些影响因子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建立判断矩阵时,需要在不同层次上将各因子进行两两对比。进行矩阵运算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它最基本的原理是将问题层次化,将任意两个方案对于一准则进行相对优越程度的定量描述。对于单一的准则而言,将两个方案进行比较能够轻易地判断出优劣,采用1-9标度,对不同情况评比分别给出数量标度。采用AHP确定因子权重,赋予不同的等级值。根据数据资料及专家意见确定判断矩阵Rij具体值为:

(1)

判断矩阵式(1)中bi(i=1,2,…,n)表示评价因素,bij表示bj(j=1,2,…,n)相对重要性数值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为:

(2)

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就越大,而C.I.的值越小,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就越小。一般判断矩阵的阶数n越大,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的值就越大;n越小,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的值就越小。考虑到多阶指标,笔者引入了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表1为1-13阶正互反矩阵反复计算1000次后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英德平,2009)。当n

(3)

当C.R.=0.1时,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

改良的SWOT技术

SWOT技术更侧重定性分析,对于定量分析则有所欠缺。针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构造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时,结合层次分析法判断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影响因素,计算各类因素的权重。AHP和SWOT技术的结合,为企业项目战略的决策和系统分析提供了战略依据。

改良后的SWOT技术具体操作为(鲍学英,2008):判断识别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罗列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因素;运用AHP确定计算出各类因素的权重;根据权重罗列出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以及外部因素的评价矩阵;采用德尔菲法来计算出各因素的得分;将加权得分进行总计;对最后总计的加权得分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对策。

实例分析

(一)苏州市某房地产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该房地产公司提供的内部资料以及相关的市场调研,对该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如下分析:

根据中央银行第121号文件可知,房地产项目资金比例、上收银行贷款的审批权限以及清查各类房地产贷款都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贷款难度;越来越多的房价政策调控的颁发,使得在整个宏观调控局势下,房地产企业通过协议来获得土地使用权越来越困难。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是通过竞标会被拍卖给相应的开发商,这直接导致了土地购置费的快速上升,加大了开发成本;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据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在今后的10年将在基础设施上投资约2700亿美元,这一金额或许会更多,而每年新建的住宅面积约有6.5亿m2(许诗,2007);经济的发展亦促进了消费者对于住房品质的更高要求,这使得房地产行业的规范更加合理且标准,部分不合格的或者处于弱势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退出了市场,进而给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该企业内部管理经验丰富,市场开发能力较高,员工素质较高。

(二)影响企业SWOT的主要因素

通过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不难发现影响该企业的SWOT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内部因素W有:管理能力突出W1(优势)、市场开发经验较丰富W2(优势)、资金紧缺W3(劣势)、销售渠道不够成熟W4(劣势);外部因素V有:行业发展规范严格V1(机会)、市场住房需求增加V2(机会)、贷款机率降低V3(威胁)、开发成本更高V4(威胁)。

(三)计算主要影响因素权重

咨询相关专家并考虑他们的意见,确定影响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的判断矩阵以及权重的重分配,判断矩阵中最大特征根λmax=4.0314,CI=0.0072,RI=0.9,CR=0.0072/0.9=0.008

(四)建立内部、外部因素的评价矩阵

建立影响该企业的内部因素的评价矩阵,采用德尔菲来给影响因打分,同时计算内部影响因素总加权得分。

总加权得分0.0724*5+0.4428*4-0.2521*3-0.2327*3=0.6788

总加权得分0.0562*4+0.3892*2-0.3892*2-0.1654*2=0.2832

(五)制定后期发展战略

从以上分析的数据可知,该企业的机会优势大于威胁劣势,所以在后期发展战略中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和优势,以增长性发展战略为主。

1.走专业化道路。从资金层面看,该企业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资金不足也是困扰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业的难题,专业化战略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是实现规模经济以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小型企业产业规模一般都较小,相当长的时间内要不断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避免过快的扩张,要稳步增长。根据企业内部设备、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促进核心能力提高。

2.加强合作,提高合作融资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的经济适用房等基础性设施建设。经济适用房市场需求较多,且政府提供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方面都有很大的优惠,开发商可以积极地参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战略合作是企业实现融资的高效途径,该企业应加强与国内外房地产业、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适时抓住机会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或者资金重组等方式实现合资或者合作。

3.构建系统化的销售渠道。构建系统化的销售渠道,公司应注重销售环节方面的管理,与时俱进地更新销售理念,定期对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销售队伍,提高销售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仪,唐严俊.基于SWOT分析广西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发展前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

2.鲍学英.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施工方案优选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

3.英德平.基于GIS的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体育用品;体育产业;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3-04

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以年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出口额约为280亿美元,比9年前增加了10倍。根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调查,有33%的境外体育用品加工商看好中国市场,1996年外商在华投资近400亿美元。另据2001年北京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统计报告,2000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的世界工厂。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或称是具有生产相同属性的产品的企业集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而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与多样化。鲍明晓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有制结构在整体上呈现混合所有制特征,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既有中资也有外资,且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根据文献检索并未见确切的概念。由于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观点是除国有国营之外的所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属民营企业之列,所以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指除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外的所有体育用品企业的总称,这些企业是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此,我们设计了“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并在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表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编制了正式的“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考虑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政策的“时间差”,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先得到发展,本次调查主要以东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主,兼顾中、西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所拥有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数据库,获取了“首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商贸展览会参会企业的资料,通过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2005年7月~8月,采取邮局寄送、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市104家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负责人或相关部门经理,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89.4%。针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的对策。

1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基本状况

1.1 企业经济成分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11.8%,集体经济占17.2%,国有民营占21.5%,股份制企业占23.6%,股份合作占9.7%,联营占8.6%,外商投资占5.5%,其他占2.1%。可见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而言,个体及私营(即非公有制)成分只占很小的份额。原因是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萌芽期的工商登记、税收政策以及银行放贷制度将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视同个体企业,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不少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采用集体企业的名义,或与集体企业共同举办。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集体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民营机制日益普遍地被各类企业所采用。在企业发展初期,在政府推动下最先进入的是与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有制经济,随着公司法的出台以及对企业发展所要求的治理结构要求,一批国有与集体民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而新进入的国有与集体资源也多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这表明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国有与集体所有是不受欢迎的组织模式,能够集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股份制成为首选。

1.2 企业资产规模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规模5亿以上有3家,占3.2%;3~5亿的5家,占5.4%;1~3亿的有6家,占6.5%;0.5~1亿的有15家,占16.1%;0.3~0.5亿的22家,占23.6%;0.1~0.3亿的25家,占26.9%;0.1亿以下的17家,占18.3%。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偏小,虽然不一定没有竞争力,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规模毕竟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不断积累的体现,也是民营科技企业效益提高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2004年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78.1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6.20%;全年总收入达到1046.49亿元,比2003年增长34.33%;全年上缴国家税金159.31亿元,比2003年增长42.09%;出口创汇58.1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6.27%。到2004年12月底,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1亿元以上的有25家,占2.04%,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9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

1.3 企业技术特征

从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科技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约有37.6%的企业中科技人员比例在20%以上,其中有16.1%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0%~25%,有12.9%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5%~30%,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的仅为8.6%,有8.6%的企业的科技人员比例小于10%,处于10%~15%也有22.6%。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有48.4%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1%~2%,有9.7%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1%以下,有19.3%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2%~3%,有14%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3%~5%。仅有8.6%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5%以上。有关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通常保持其年收入的3%水平,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5%左右,著名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则高达10%~30%。与之相比,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明显偏低。

根据调查,在技术开发模式上,有18.3%的企业采取购买的模式,有19.3%的企业采取委托开发的模式,有29.1%的企业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还有17.2%的企业采取技术咨

询的模式,仅有16.1%的采取自主开发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属贸易型体育企业或加工型生产企业,这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多半是以国外高技术产品销售或来料加工、组装为主要业务,真正属于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很少。即使是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其中也只有小部分拥有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1.4 企业资金来源

为研究的需要,将本项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内)和成长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上)。在创业阶段有73.1%的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占11.8%,其他的合计15.1%。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融资力与规模大小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融资力越强;规模越小,融资力越弱。此外由于企业的规模与信息可得性正相关,所以企业越小,关于企业的信息就越不易获得。由于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中小企业为主且带有经营者的人格化特征,对其评价多为“软”信息,使得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与银行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情景下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这样使得很多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即使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淘汰出局。

在成长阶段有62.4%的企业将自我积累与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占2.6%。其原因在于通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企业逐渐做大,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因而其信用上升,打通了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另外,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在第一阶段处于末位,而在第二阶段则大幅上升,是因为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理论和金融委托理论,自我融资成本最低,债权融资成本次之,股权融资成本最高。随着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的壮大,对融资成本的承负能力会逐渐提高,在融资结构中就会相应地减少自我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

2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环境评价

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方面,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对各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的评价都选择一般。这说明政府缺乏激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政策措施,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在法律环境上,政府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一是缺乏法规条例进行保障;二是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保护不力,企业的合法经营面临重重障碍;三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在政策环境上,政府政策不完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仍然主要面向国有经济,没有完全做到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也不到位。在产业环境上,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减免、杜绝摊派、土地占用和使用优惠、贴息贷款支持、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还不到位。

3 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缺乏技术的占66.7%,企业首选,且有25.8%的企业认为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从现代产业经济学揭示的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工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创造的速度经济和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的组织能力。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于高科技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体育用品将产生巨大的引致效应。我国加入WTO后,体育用品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面临国际体育用品巨头的全方位竞争。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目前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占调查总数77.4%的企业小于3%)、人才资源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55.9%)、技术开发受制于人(仅有16.1%的企业拥有自有技术)、技术转让等社会中介服务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45.2%)、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占调查总数的31.2%),造成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

在本次调查中有62.4%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一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愿意对它进行投资,这可以概括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融资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尽管“民营”是指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机制,而不是指所有制,但长期以来来自意识形态和所有制结构理论对“民营”的歧视和干预也使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难以获得量多面广的外源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只能以自我积累或内源融资为主。政府投资、风险投资、财政借款、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难以在近期成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55.9%的企业将人才缺乏列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有1万多的硕士、博士和同等学历的留学生加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队伍。但是目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人员的绝对缺口额仍较大。据统计,截止至2004年12月,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市,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共缺1万多名科技人才。

4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都持乐观态度。而相关专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李万来认为,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依据卢元镇的观点,在2008年后,体育产业的民营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在未来蓬勃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发展前景也如日东升,不可估量。

5 结论与建议

(1)针对当前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技术,而且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受制于人、技术转让社会中介服务缺乏、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一方面,应发挥政府服务和导向作用,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来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是建立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加强对适合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情况的技术研究开发。三是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

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应同样予以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利用我国省会等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对集中的科研力量,创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培育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大对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支持和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

(2)由于当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融资困难。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突破融资瓶颈,所以要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投融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政府要针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特点,建立适合它们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能够满足其金融要求的融资机制。一是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为此,需要积极扶持和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到深圳和上海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公开发行上市;建立“民办公助”的体育风险投资目标模式,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维护或重建信用准则的法律制度,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体育风险投资家。二是针对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贷款规模小、数量多、贷款成本高的特点,可以采取利息市场化或赋予银行更多的利息浮动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加快建立、健全激励商业银行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专项基金为科技创新融资进行贷款担保,也可以成立地方性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由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组建成联合担保共同体,共同筹资,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4

一、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

当前,“融资难”,“资金短缺”已成为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追其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随着近年来中小企业顽强的市场渗透力和灵活的经济策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政府开始转变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如在2002年6月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推动建立以信用担保、资金融通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极大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是,由于中小建材企业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盈利水平总体不太高,且正处在向高科技、绿色建材的转型期,这就更需要中央、地方财政和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

(二)缺少金融机构支持

一是就中小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使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较大,管理成本增加,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普遍“惜贷”、“惧贷”。二是现今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企业自身原因

一是多数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体制不健全,特别是建材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研究前瞻性差,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市场波动,金融部门的贷款会产生较大风险。二是企业融资的眼界较狭窄,只把融资眼光放在银行贷款,政府扶持、税收优惠或上市上面,少有想到开拓视野利用别的工具和渠道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如风险投资、典当、基金融资、金融租赁等。三是中小建材企业的资产和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建材产品单一,且多数缺乏核心技术和无形资产,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抵御风险能力和投资回报较低,从而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突破“瓶颈”――资金筹措

(一)搭好中小企业融资桥

一是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减少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建立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及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牵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开辟稳定的资金来源。发展以社会、企业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担保体系。开发适用中小企业融资、结算等需求的金融工具。二是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如修改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中小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融资的政策。鼓励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承兑、贴现、转账、财务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型金融服务,使其享受与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三是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多样服务的社会辅助体系,如像美国的“商业孵化器机构”、日本的中小企业“诊断所”等引导现有中小企业明确市场定位,并保证企业的发展资金。

(二)改善企业自身的融资环境

中小建材企业应当积极参加信用保险和信用担保,改善自身的融资环境。目前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使中小企业融资有了一个特定的市场,它为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股权交易和流动提供了方便。为此,中小企业要加强自律,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增强经营能力,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增强企业运作透明度,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为吸收“血液”―资金奠定基础。

(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在企业倒闭的众多原因中,62%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引起的。为此要使中小建材企业健康成长,能得到广泛的资金支持,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结构,积极开发建材新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绿色深加工产品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我国中小建材企业地域分散,规模小,易定位,累赘少易转型,产品易纵向、横向延伸,专业化强,能创造对各类生产要素更具有吸引力的理想经济环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金向本行业汇聚、形成流动的“洼地效应”,来弥补资源结构上的缺陷。近年来向东南亚出口的建筑装饰材料由于环保,科技含量高深受欢迎成为出口的亮点。可见推陈出新寻找新卖点,已成为中小企业制胜的“法宝”。

(四)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多种方式担保融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担保公司、担保协会及其他资信高、实力强的企业担保向银行融资还可积极提供抵押、质押贷款,或将企业合格的房屋、土地、设备、可变现库存货物、银行认可的信用证、承兑汇票、有价证券等抵押融资。二是高科技含量融资。具有高发展空间和高市场前景的中小建材企业,可利用国家规定的新技术产品和专利产品贷款需求予以优先支持的政策,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行融资。三是典当融资:典当是以实物为抵押,以实物所有权转移的形式取得临时性贷款的一种融资方式,可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闲置资产筹措到流动资金,从而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它是我国中小企业现行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灵活的融资新途经。如利用“季节差”,在建材市场的淡季向典当行抵押库存的积压产品或剩余的生产设备,从而获得资金用于购买材料、产品的研制和改新换代,在建材市场的旺季将抵押物赎回加大生产能力销售,如此循环融资。四是融资租赁:租赁是一种新型融资方式,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特征的新型融资方式。它有较长的资金融通期限,且手续简便、快捷,因此它是中小企业设备采购或更新改造所需资金较为理想的融资方式。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5

关键词:精确林业   GPS  GIS

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林业正在进入以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点的知识林业发展阶段,于是,“精确林业(Precision Forestry)”应运而生。所谓精确林业,即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影响林木生长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空差异性的分析,判别林木长势优劣,确定影响长势的原因,提出科学处方,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和减少这些差异,按需定量实施灌溉、施肥和喷药,以实现最小资源投入、最大林业收益和最少环境危害。

1、精确林业的主要支撑技术

精确林业以3S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决策技术、可变量控制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体系,以生态学、造林学、工程学、系统学、控制学、测绘学为指导,能在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满足人们的需要,它的建立依赖于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理论及其它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1.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_种可供全球享用的空间信息资源,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用途多、可靠性好、覆盖范围广、定位速度快、抗干扰性强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林间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实时、快速地提供包括各类传感器(如CCD摄像头)和运载平台(如作业车辆、飞机等)目标的空间位置,辅助作业机械完成处方实施.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用户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根据数据绘制电子地图,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

1.3 遥感

遥感(RS)是一种多平台、多波段、高分辨率和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获取地球表面(层)自然界目标的波谱特征信息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的目的。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实时地获取树木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差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及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

1.4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使存储和查找数据最优化,实现了﹁体化存储和初步的一体化查询,具有很好的完整性,避免了数据过于琐碎带来的不便。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用于建立包含林木长势、自然条件和历史数据等信息的数据库,同时,它使GIS软件能充分利用商用数据库已经成熟的众多特性,如快速索引、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保证、安全和恢复机制及分布式处理机制,明显提高GIS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的能力。

1.5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综合了专家系统(ES)和模型系统(SS),它根据专家在长期生产中积累的知识,建立作物栽培模型、统计趋势分析与预测模

1.6 可变量控制技术

可变量控制技术(VRT)就是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它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林木所需用的水、肥料、农药等变量的类别和数量进行判断,根据需要调控如植保机械向林间喷洒这些变量的速率,使系统能在特定时间对特定目标进行操作规划,以达到精确定量地灌溉、施肥、喷药的目的,体现了“对症下药”、“按需给予、”“变量投入”的原则,它的实施可有效避免传统粗放型林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等措施。GIS绘制电子地图,生成林木长势情况分布图,分析此图,获得林区内树木长势的差异程度一根据该图,对影响树木成长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将地形、土质、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气候状况、虫害、病害发生情况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树木生长发育模型、相关作业的专家知识库等建立空间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确定产生长势差异的原因,生成林木管理处方图一根据处方图,生成响应林业机械的智能控制软件,按照按需投入、区别对待的原则,利用可变量控制技术实施施肥、喷药等操作一对其执行效果进行评估。

2、精确林业的基本操作过程

精确林业的出现,使定量获取影响树木长势情况的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可变量投入,达到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环保好等目标成为可能。图1是精确林业基本操作过程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GPS和实时传感器的作业机械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自动采集林间定位及对应林班的树木长势情况数据一通过型、空间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模型,通过用户选择最优模型,输入模型的参数,获得仿真运算结果,从而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的依据。在精确林业中,它主要实现对树木长势、病害、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模拟,针对林木生长环境和生长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生成处方图,提供各林班施肥喷药方案,对精确林业的实施效果、经济效益进行评估。

3、精确林业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动态

一些发达国家在精确林业相关技术的研究方面发展较快,如在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森林生态环境模拟、林木育种以及生长监测和森林收获等领域已有成熟的应用。

美国林务局为每个林管局和林业研究所配备了资源级GPS接收机,主要用于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飞机导航、林相图的自动更新和林区作业的定位服务。

美国林务局和伊利诺大学联合开发的Smart Forest软件,实现了森林景观的可视化,以DTM三维显示技术为基础,使用GIS作为决策支持媒介来考察景观尺度的资源状况,在林业信息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视角模拟观察森林景观及其变化。

美国太空成像公司对原有的利用卫星RS数据监测火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和合并,形成了一套基于Internet影像查询系统的、实用的火灾探测算法,该算法具有自适应和区域性敏感的特点,所以适合于区域和全球火灾监测,可以实时获取火灾位置等信息。

Reid等人(2001)研究开发了FIAMODEI。来存储和分析林业数据,主要具有森林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森林生态景观分析、观光风景区内的森林布局等功能,同时,它还可提供林道、河流、边界等数据的查询。

企业发展的前景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特征;竞争因素;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20-0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稳定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共同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

一、企业文化的特征

1.一致性。企业的定位是集员工期望、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观于一体,三者保持一致。企业文化一定是具有人性并尊重员工的一种文化;从根本上讲,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确立最终一定要为公司利益服务,又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企业文化必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前沿方向保持一致。当今,许多企业的“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文化一致性的最好体现。

2.稳定性。基于企业文化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又从本源上与员工期望、企业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观保持一致,所以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决定了其具有稳定性。它的稳定性既使某一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又使企业在现阶段乃至更长的未来保持竞争优势。即使企业文化随着时展创新而不断添加新的内容,也丝毫动摇不了它的稳定性。

3.包容性。任何先进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只有自身具有包容的特点,才能将更多的新颖的文化纳入其体系内。沃尔玛公司就是在企业文化已形成数年的情况下,依然接受员工的建议,将其写入企业文化中。现代科技、文化都是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与文化的前沿方向保持同样的步伐,这无形中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创新性,也要求企业文化具有延续性,而包容性正是企业文化能够创新和延续的最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延续性也让企业文化形成了一个长久的、可持续的特殊文化。

满足了以上基本特征的企业文化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实力的有机部分,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二、发展良好的企业须具备的因素

在当代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中,一个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发展良好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

1.核心的科技和创新型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世纪每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都是独一无二的科技。离开科技为依托,企业不可能长久存活。21世纪,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也是最高端的资源,缺乏人才供给的企业就犹如行驶的汽车没了原油,无法前进。只有不断的科技改造和源源不断的高端人才才构成了企业的动力,让企业在竞争中立足,永葆生机。

2.完善的管理体制。一个科技再先进,人才再优秀的企业若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仍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甚至形成1+1

3.先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基和内在源泉。企业文化承载了以上两点。企业文化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吸纳人才改变人才机制。而且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与完善的管理融为一体。企业文化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管理则通过规范员工行为,要求员工遵守企业制度而形成内在约束力,这种内在约束即是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活动的内在源泉,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通过对自身的建设,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自身建设

1.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提升企业信誉。尊重人格的企业文化不仅让员工获得尊重,也会让企业因其树立的良好形象而获得更多声誉。

2.重视学习力,提高竞争力。学习力是21世纪企业对员工的新要求,也作为风向标,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瞬息变化。不仅如此,学习力也应是个人在新时代下应具备的能力,贯穿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具有良好的学习力,对员工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长远意义。

3.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凝聚力作用。将团队合作精神在领导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传播,也关注其带来的实际效应。

四、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1.创新企业科技,增强竞争力。科技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如何创新是当代企业时刻需要思考并伴随企业发展的长久问题。企业只有立足于科技,不断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力。

2.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提升效率。优良的管理体制即是对员工的科学管理。而企业文化对员工则具有凝聚力和激励性。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企业文化能够培育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向心力。通过原有企业文化树立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纳入优秀素质的员工,培养员工学习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让员工获得赏识,找到存在感,并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提高个人业绩,促进核心竞争力加速发展。

3.创新企业文化,吸收对企业有营养的价值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灵魂作用。一些固有的企业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适应企业的发展,也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落伍,甚至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这就要摈弃这些企业文化,接受和创新企业文化,使其发挥灵魂作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是辩证的因果关系。只有企业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发展才能够固若磐石,竞争力才会逐渐提升。而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不仅使原有的企业文化得以传播(这种传播表现为在企业内,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不断加深,形成共同信念;还表现为企业文化在社会范畴内得到认可),而且还伴随员工素质的提升不断为企业增添新的内容,企业随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从社会价值观中吸取新的血液。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企业在长久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但这种相互作用力容易被企业家忽视,因此,企业家在经营决策中应注意:一是创新企业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实力。二是依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领导者、决策者应注意两者的关系,特别是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使两者不断互添薪火,形成良性的蝴蝶效应。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文化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促进社会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卢福才.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 管益忻.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 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国宏.创新文化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