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1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安排,但
学生们的学习并没有因此停止。我们学校利用空中课堂进行了线上教
学,孩子们和自己的任课老师一起听课。课后利用微信指导学生完成
作业。经过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回归
课堂是必然的,就目前语文的学习情况,我们六年级语文组做了一个
简单的分析并制定以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综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直播教学内容,以及本级部学生掌握情
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习学习方式的
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涯,工
作和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二,学生学习概况。
全年级学生149人,每一天上课前我们都会提醒孩子上课时间,
准备学习用品,早读时间。每一堂课前都有课前三分钟,学生总体上
课状态不错,课后批改作业,完成率88%,优秀率68%。
三,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
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课文共十七篇。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
提供了
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
“综
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
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截止今
天孩子们整体学到第五单元,下周空中课堂课表已经安排出来将会进
行完整本书。
四、开学安排
网上效果虽然看似令人担忧,但其实只要孩子能够做到跟前听
了,基本知识点都能记住。因为家长对于孩子的专注力过高。就如小
学生,孩子们一节课的专注力最多20分钟,其他时间都是靠老师的
调节才能再次加入。所以孩子在家长看来没有听,作业不会做。实际
知识点他已经有印象,缺少的是练习。那么在正式开学后,若是老
师零起点教学,孩子也不愿意听。因为在他看来,老师讲的他都听了。
所以很大可能开学后,最后就是对网课的知识点加大练习。开学
以后我打算先把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当作复习课去上,进行第一轮的
复习。一周复习一单元,从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复习到本单元最后一课
(字词句、修辞手法、写作手法、重点句子的理解)然后过渡到语
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最后对本单元进行测试。第一轮的复习结
束以后便会扎实的讲解新课,等所有新课结束后便会有针对性进行第
二轮复习。
从头开始的回顾总结史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因为这是
一个将知识系统化的不可缺少的过程。但开学后我的授课速度可能要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2
一、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我校在开展全国“十一五”科研课题研究时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了网络学习社区Moodle平台。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学生不论课中、课外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账号登录进入学习社区,点击相应的教学课程进行学习。在这个基础上,我校进行了“十二五”课题将Moodle平台应用于课前预习的研究,我们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再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了一个资源库,各年级实验教师分工合作,精心设计每一册每一课的课前预习提纲上传至资源库。课前预习分为课内学习、习作园地、课外阅读三部分内容,里面设置有书写题目、在线题目、讨论区、聊天区等。老师要布置预习任务时,将资源库中的预习提纲放到学习社区中供学生自学,学生在家预习时可登陆我校的学习社区,根据提示一一完成,或者是在线完成,或者是圈画在书本,还可以上讨论区质疑问难,师生、生生在平台上一起交流、讨论,这种全新的预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为发挥网络平台进行预习的优势,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中进行预习应遵循如下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平台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更为公平、开放地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成为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和终身学习者,在学生的预习中,教师要及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些质疑解难的建议,并以这种态度来影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方式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来驱动,学习过程是一个互相协作、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三、教给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预习的方法
1. 会批注。例如我在教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自然之道》第一课时,布置了这些预习任务:(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拼读生字并进行音节归类;(2)识记字形,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3)划出本课四字词,理解意思并积累,补充在课后“词语采集”上;(4)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释词语:微不足道、年迈无力,整理在课本上;(5)初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会查阅。如在进行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的足迹》这一活动时,学生根据我的指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走访等形式搜集名人的资料,资料可以是文字、照片、音像等。从预习效果来看,学生搜集的资料多而广,从古到今,从家乡到国家,从简历到故事,从名言到诗作。学生将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放到学习社区中“名人档案、名人故事、名人足迹”不同的主题下。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3
关键词:树状结构;存在问题;运用形式;效果体现
复习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实施的一个教学环节,理想化的目标是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组。小学科学不仅有着其知识范围大、面广、独立性强的特点,而且科学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相关,更有着学以致用的要求,这就使得科学高效的复习对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据了解,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线性结构”,每节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内容一一复习,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造成了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兴趣低落,知识掌握凌乱、“碎片化”、复习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已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共识。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主题。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发现运用“树状结构”于科学复习中有着知识脉络清晰、贯穿性强、覆盖面广、节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树状结构”的认知
1.“树状结构”简介
“树状结构”的定义: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它满足:(1)有一个根节点。(2)有众多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树状结构”。(3)节点代表某项资料,边连接节点。
2.“树状结构”的应用
“树状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企业各部门的组织架构,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以本人制作的《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制作为例:课题《水的三态变化》相当于“根节点”,菜单中的内容相当于“子节点”。借助于超链接的方式,课件会自动转向相应的分支,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同样“树状结构”的组织架构形式也可应用于小学科学不同形式的复习之中。
二、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梳理
1.按系统性梳理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共32单元内容。按从大的知识来分,可分为三大板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板块又可作为“根节点”展开形成“树状”。具体的“树状结构”及所涵括的年级与课时如下:
生命科学:《植物》S37、《动物》S37、《我们的身体》S47、《生物与环境》S57、《生物的多样性》S67;《植物的生长》X37、《动物的生命周期》X37、《新的生命》X47、《环境和我们》X67。
物质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S37、《水和空气》S37、《溶解》S47、《声音》S47、《我们关心天气》S47、《光》S57、《运动和力》S57、《工具和机械》S67、《形状和结构》S67、《能量》S67;《温度和水的变化》X37、《磁铁》X37、《电路》X47、《食物》X47、《岩石和矿物》X47、《沉和浮》X57、《时间》X57、《热》X57、《微小世界》X67、《物质的变化》X67。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S57;《地球的运动》X57、《宇宙》X67。
(注:S37指的是三年级上册共七课时,X57指的是五年级下册共七课时。)
2.按具体性梳理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知识板块展开,还可以再继续细化,这样能满足一课时完成一个板块知识的复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复习方法的巩固。
具体的板块知识可分为:植物、动物、磁铁、能量、电学、简单机械、浮力、空气、材料、时间测量、天文、地理、光、运动和力、形状与结构、微小世界、环境保护、物质变化、测量仪器等。
三、小学科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科学知识系统的独特性致使复习低效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类比,小学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知识的建构上是典型的“螺旋上升”,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复习一年级的拼音字母、加减法。而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却是“板块式”平行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却贯串不同的年级,这样容易造成知识记忆上的“碎片化”,这也是科学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学科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复习费时
小学科学包罗万象,涉猎范围极其宽广,既有学生很感兴趣的动植物,也有学生见之畏难的电学、天文、机械等知识;既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又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既有仪器使用的方法掌握,又有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等。详细具体地梳理后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各板块之间互不关联的,而且每册、每单元内容独立性强、跳跃性大,其中实验的内容及方法数量尤其可观。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之广、复习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庞杂的知识,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甚至总复习时都觉得非常不易。若无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而用传统的“线性结构”复习法,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复习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四、“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
1.“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及优势
“树状结构”就是运用结构法建立知识的系统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不同类别形成系统,编制成网,转化为准确、清晰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复习,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还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之处:
(1)贯串性强。以某个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把多个年级(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应知识贯串到一起,编织成网。例如,从三年级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出现了一幅大树。那么在复习植物的知识时就可以以“大树”作为“根节点”展开,通过知识梳理,把相关联的三上、三下、四下、五上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贯串在一起,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知识树”,实际教学中显示的是PPT图片。
(2)覆盖面广。“树状结构”的分支度大,各分支在科学复习中容易交集,能达到重难点知识多重复习的效果。如,在复习茎的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料的实验时,如何能清晰地观察到茎的导管,就会复习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里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甚至可以以它们为“根节点”展开,又会长成一棵“知识树”,这样就能相互交集,形成网络状。
(3)灵活性强。以根节点为起点,可灵活复习任何一个子节点,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复习法中的每册每课分散复习的刻板,防止了知识复习的凌乱,有利于相同知识的整合。如,以“植物”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灵活选择在植物的结构、作用方面子节点展开,也可在六上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中的植物分类子节点中展开,这样就囊括了三至六年级的植物内容的知识。
(4)根节点的知识点可大可小。即知识整理可从大的知识板块为起点,也可从小的知识点为起点,可随实际课时要求灵活调整。如:复习时间有连续两课时以上,可从“植物的结构、作用”为根节点展开;只有一课时的那可从“植物的分类”为根节点开始。
2.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尝试“树状结构”引入植物知识复习时,提前布置学生尽量带齐三上、三下、四下、五上、六上各册科学书,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相应内容。同时在上课时制作课件,课后下发每节课的板块复习汇总资料,真正落实“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
3.高效复习效果的体现
“树状结构”复习方法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带来的知识板块中各年级相关联知识的松散,能高度集合同一板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板块内知识的建构和认知。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复习的省时性。教师对整个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结构作了解后,就能合理安排各知识板块的复习时间,避免了以往复习的随意性,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的高效性。科学的复习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比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最早学过的科学知识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学过的内容已经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清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树状结构”复习方法犹如一张网,能网尽所有的基础知识,甚至能交集,做到无一遗漏。学生能轻松整合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并能对板块内知识的拓展变化作了解。在多年的科学复习教学中本人发现运用“树状结构”方法复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惯性,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极高。通过每节点的展开,结合相应的课本与练习,学生记忆中曾经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进而得到了巩固加强。同时结合自己编写的各板块复习资料作为学生复习练习作业,从而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复习过程轻松、成效显著。
(3)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缩小板块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调整“根节点”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再结合相应的练习,达到突破难题的目的。
(4)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传授。“树状结构”独有的架构模式能在复习中形成由点到面,最后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在教学中极易从一个节点的知识触发学生的记忆,容易引起学生抢答,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这样就能逐步养成从知识的认知到学法的提炼。“树状结构”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这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理清复习线索,节时、高效地自我复习,这也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知识掌握的最初阶段遗忘是比较快的,以后会逐渐变慢,这表明高效复习是很必要的。“树状结构”架构是一种很高效的复习方法,既可运用于总复习中,也可运用于各单元、各册之中。这样,在科学知识复习整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裴毓华.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4
(一)教材简析。
《青花》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赞美了青花瓷艺人的执著的创新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青花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原因,那就是从古至今都有像文中父子俩那样的瓷艺人在为中国青花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精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抓住文章特点,并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的训练重点,联系学情,我从四方面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积累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透过人物的刻画来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中领悟作者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我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合作、探究、反馈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圈点批注来披文入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过程
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让学生欣赏歌曲《青花瓷》,同时欣赏一些青花瓷的图片,引出课题。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青花瓷的资料。
我之所以这样导入,是因为青花瓷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和图片,交流青花瓷的资料,拉近了学生和青花瓷的距离。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了解青花的兴趣。
这节课我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层次,让学生对中国的青花瓷艺有初步的了解,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要“我”寻找残缺青花,“我”苦苦寻觅,终于得到祖传配方。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一条线四个点的教学模式:一条线是围绕“苦苦寻觅”这条线展开教学,四个点是赏“苦苦寻觅”的词语,找“苦苦寻觅”的原因,品“苦苦寻觅”的过程,思“苦苦寻觅”的结果。
(一)赏词语,复习导入。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把课后积累的优美词语读出来,然后课件显示词语。(如饥似渴 锲而不舍 纷至沓来 灵光一闪 茅塞顿开 迫不及待)我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意思,并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样的导入既引导学生调动积累优美词语的积极性,又能抓住重点词语在理解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为下面的学习活动理出教学框架。
(二)找起因,引起下文。
我提出问题:“‘我’为什么要‘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配方呢?”设计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又可以很好地引起下文。
(三)品过程,悟出真情。
我直接提问:“我”苦苦寻觅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学生不难说出:修复、复制、超越。(同步板书)“苦苦寻觅”这一部分,我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了一个学习要求,贯穿着“修复青花”、“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两个环节。
1.修复青花
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了一个学习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16自然段。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是怎样修复、复制和超越青花的?父亲的神态有怎样的变化?(2)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3)写上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归纳总结出阅读方法:读文找句,抓词披文,批注悟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在古窑的废墟上,在千年的烟火里,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和“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并满怀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这两句话。第一句话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引导学生抓住“锲而不舍”和“历史的遗迹”来理解意思,写上批注,体会作者的情感。再让学生从两个“在”中体会深刻含义,最后指导感情朗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体会出父亲不满意。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归纳总结阅读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学习。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句重点句,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汇报,我相机出示重点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指导感情朗读。
2.复制和超越青花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我复制和超越青花的内容。
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是参与者,而且应是组织和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适度地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当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应相机引导,及时点拨。
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三句话:(1)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瑕疵的青花,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2)终于,我茅塞顿开。在这片绚烂的青花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3)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完全吻合!第一句话我先让学生理解“瑕疵”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说说修复和复制的区别,通过对比,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第二句话我引导学生从“茅塞顿开”和一个感叹号中体会情感。第三句话我引导学生抓住“迫不及待”和“完全吻合”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复制和超越青花”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究。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抓住三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突出了重点。
(四)思结果,升华主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的活动:“‘我’苦苦寻觅的结果怎么样?”通过互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句话的含义。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设计,既达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的目的,又突破了难点。
四、说板书
板书是课文主要内容的高度凝炼,构建出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如同将散落的珍珠串在一起,在学习中让教师、学生和作者犹如共乘一舟,抵达批文入情、挥幽揽胜的境界,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范文5
关键词: 活动式 阅读性 自主性 调查性 查阅性
调查发现,多数同学都很反感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究其原因,我认为语文课程布置的书面作业的确存在某些弊端:作业的目标单一模糊,作业内容单调重复。我们的作业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总离不开背诵、组词、写生字、写日记、写作文等,学生疲于应付,毫无探索情趣,失去新鲜感,形式单调呆板机械的抄抄写写背离了儿童的天性,时间久了他们自然会感到厌倦。
实践性作业可以使语文作业的内容体现出自主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新特点,作业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手段追求多种感官参与,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在快乐中学习,不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一、活动式作业――深化知识理解,激发探究意识
作业突破传统的形式,彻底消除简单重复的弊端,由单调、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作业从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与唱、画、游戏、制作、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活动联系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与吸引力。
1.画一画,再现情境。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情境,能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新知。如教学《詹天佑》第一课时后,我让学生回去熟读“开凿隧道”一段,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示意图。作业交上来,虽然有的学生画得不是很美观,但基本上都理解了课文,同时对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如学习《夜晚的实验》,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蝙蝠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的示意图,学生兴趣盎然,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对超声波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做一做,激发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如学习《学会合作》后,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按文中外国教育家的要求做“火屋逃生”实验。结果有的小组合作成功,有的小组几个小球同时卡在瓶口。我让学生谈感受,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协作精神,而且要心中想着别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再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课后,我在课后作业中设计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实验。根据乌鸦喝水的步骤,让学生用瓶、水、小石子演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比用小石子填更好的办法呢?最后学生提出很多有创意的喝水办法:用吸管吸;把瓶倾斜;把水倒到碗里……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
二、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增加知识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高品位的阅读还可以不断提升人的人格层次和人生品格,使人具有更执著的追求,更高远的境界和远大的理想。新课标对于课外阅读提出更高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外阅读作业做细做实,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如学习了《三打白骨精》,教师可以推荐神话小说《西游记》;学了《自相矛盾》、《滥竽充数》,教师可以推荐《成语故事》;学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引导学生看《水浒传》;学了《诺贝尔》,引导学生看名人传记;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推荐学生读《昆虫记》;学了《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推荐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学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引导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引导学生学会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巩固、应用所学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换。通过广泛阅读,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以提升。课外阅读不只是积累知识,更是提高素养,培养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阅读可以使人远离平庸,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四溢,心灵敞亮起来,走向光明,走向高尚。英国的威・沃克曾说:“只要读书用心,人的举止自然会一点点优雅起来。”
三、自主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自我安排、自己布置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刚开始可能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是很好,但这种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习题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文,回顾课堂学习的主要知识,重点、难点,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收集学科、甚至跨学科的相关资料,才可能找到提出问题的最佳角度和答案,这样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而且能增强自信心,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如学习了《黄山奇松》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投其所好,我是这样布置作业的:“读懂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你们当一次‘小能手’,为自己设计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特长的作业并完成它,时间为2天。”两天后,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学生纷纷以不拘一格的作业形式,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作业的魅力:有的在作业本上用硬笔书法认真抄写了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有的用五彩笔绘出黄山中奇松、怪石、云海的奇丽景色;有的交了一段手机视频,里面录制了配乐朗诵;有的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收集在自己的“采蜜”本上,熟读成诵;有的上网查了有关黄山松的资料献给大家;有的还作了一首小诗赞美黄山奇松……
以上这些作业设计融书法、音乐、绘画、朗诵等为一体,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说明学生在参与设计中兴趣浓、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乐趣中得到发展。
四、调查性作业――引导关注现实,培养合作精神
语文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要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调查性作业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应变个人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课前准备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作业。
1.采访小区居民,了解本小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小组合作,写采访稿)
2.实地查看了解。(调查访问,小组汇报)
3.设计一条环保广告语。(宣传展示)
这些作业,既有内容的结合,又有能力的综合,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去调查、访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同时采访家庭,宣传广告,汇报交流,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调查总要有调查的目标,学生在合作设计目标的时候可以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关注身边现实生活的习惯;调查需要与调查对象打交道,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调查结果需要分析,在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论的过程中,最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查阅性作业――学会探索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中的能力。信息检索和运用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可以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扎实基础。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工具书中寻找答案: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科普类的问题查科普类书籍,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平时我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收集春联、民间故事、民情风俗,在班上交流……这样课外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处理与运用的能力,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对信息的检索、获取、判断、批评和生成、创造、交流、传播,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之一。
总之,作业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一定要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设计生动活泼、充满智慧和情趣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积极探究获取信息,探索创新,培养能力,享受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钟云莲.语文作业设计如何体现新的课标理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
[2]曹越.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