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过年的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地过年的风俗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1

美国的过年习俗

新年是全美各州一致庆祝的主要节日之一。但在美国,新年远不如感恩节或圣诞节那样热闹。美国人过新年。最热闹的是除夕晚上。在美国的过年习俗中,各地教堂都举行隆重的礼拜活动。人们聚集在教堂、街头或广场,唱诗、祈祷、祝福、仟悔,并一同迎候那除旧更新的一瞬。午夜12点整,全国教堂钟声齐鸣。乐队高奏有名的怀旧歌曲《一路平安》。

在费城,有长达10小时之久的化装游行。这种活动的起源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定居于特拉华河沿岸的瑞典与英国移民的习俗。当年他们总是身着盛装在乡村举行新年庆祝游行。

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聚集了大约三万名手持香槟的狂欢者。

加利福尼亚州的元旦习俗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

对于身居美国的华人而言,过年不仅是乡情的寄托,更意味着丰富的文化意境。

美国华人庆祝新年的年俗,可谓兼容并蓄,很难一言盖之,广东移民的年俗最为讲究,与来自台湾、福建、山东、北京等地移民的年俗千差万别,就算是广东移民本身,来自台山、中山等地移民的年俗,也有差别;“越是远离故土,越想传承故国文化习俗”,每逢春节,华裔寺庙的香客络绎不绝,中餐馆总是人满为患,以各种方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更以此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的过年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过年要做的准备:

1、扫尘

2、贴春联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4、年画

5、守岁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2

冬至是哪天?

我们的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渐渐变长,夜晚渐渐变短。左边这个奇怪的东西,是我国古人用来计时的天文仪器——日晷(guǐ)。

中国人的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比如雨水、夏至、白露……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节气之一,古代历法曾经把冬至作为“岁首”,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

和其他节气一样,每年的“冬至”日期是不固定的,在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的习俗

中国人的节日,大多都离不开“吃”这个字。民间有句谚语:“冬至不吃饺子,就要冻掉耳朵!”

中国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吃饺子、馄饨的习惯。关于吃饺子这个风俗,还有一个好玩的传说呢。

女娲用黄泥做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泥人的耳朵总被冻掉,这可怎么办呢?女娲想了个办法:在黄泥人的耳朵上穿个小孔,用一条线穿过,一头打个结扎住,另一头塞进黄泥人的嘴里,让黄泥人咬住,这才保住了耳朵。

从此,每到冬至,人们就会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咬住带线(馅)的耳朵(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啦!

冬至这天,南方地区很少吃饺子,而是吃汤圆、米团、红豆米饭等。

在江南一带,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niàng)酒,这是一种米酒,加了桂花酿造,香气扑鼻,只在冬至当天出售。

杭州人在冬至都爱吃年糕,早上吃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肉丝炒年糕,晚餐则是吃鲜美的汤年糕。俗话说:“冬至吃年糕,年年都长高。”

神奇的冬至

为什么说冬至是个神奇的日子呢?在古代民间,人们会用冬至来做天气预报,非常准哟。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冷空气到来的早晚。

还有俗语说:“冬至黑,过年疏(shū);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是晴天;如果冬至天气晴朗,过年时反而会下雨。

你是不是不太相信?那么,请你记录下今年冬至的天气情况,过年时看看这个预报准不准吧!

古人的冬至活动

冬至是古代的一个风俗节日,有些风俗,沿袭至今。

汉朝时期,冬至要放假,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铺停业,亲朋好友们相互拜访、赠送美食,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连皇不上朝,在寝宫里睡大头觉!

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jì)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请安。那时候的冬至和现在的春节一样,过节也放七天假呢。

古代的母亲们常给孩子吟诵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雁归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的意思是,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这便是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你会背吗?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3

各国元旦趣闻西班牙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夕,所有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12点的钟声刚开始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如果能按钟声吃下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同时,这天人们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英国

在英国,过年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午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

巴西

巴西人在除夕这天,高举火把,蜂拥登山。人们争先恐后地寻找象征幸福的金桦果。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找到这种罕见的果子。他们称之为“寻福”。巴西农村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便是互相揪耳,人们在新年见面时,一定要相互使劲揪住对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意大利

意大利的除夕是一个狂欢之夜,当夜幕开始降临,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向街头,点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鸣放真枪实弹。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户户收拾旧物,将屋子里一些可打碎的东西,摔个粉碎,旧盆子、瓶瓶罐罐统统扔到门外,表示去掉厄运和烦恼,这是他们辞旧岁迎新年的传统方式。

德国

德国人过新年,要表演妇女夺权的喜剧。许多地方的妇女成群结队地冲进市政府大厅,闯进市长办公室,坐上市长办公椅,表示接管市长权力。

法国

法国人在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新年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则新的一年定交厄运。

各国元旦习俗介绍英国:元旦前一天,家家户户都必须做到瓶中有酒,橱中有肉。英国人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在英国中部的一些地区,新年早上出门时,不管熟识还是陌生,都会互送铜钱,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但对方一年有财气,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们在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有些地方,过年不但不庆祝,反而相抱大哭。他们认为,元旦一开始,岁月易逝——人生短暂,用哭声来表示自己的感叹。有些地区的人们则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蒙古:新一年到来,蒙古老人会装扮成牧羊人的样子,穿着毛绒的皮外套,头戴一顶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响,以示驱邪祝福。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4

除夕是几月几日 除夕是2022年01月31日 星期一 (辛丑年(牛年)腊月廿九)2022年,年三十将会“缺席”,而2023至2024年,年三十又回来了。

年三十时有时无,这是为什么呢?天文专家解释说,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钟(29.5306天),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日,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这需要通过科学推算加以确定。

除夕的来历和风俗 岁除,是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岁除之日是传统的祭祖节。古籍中有讲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我们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现存文献中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另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每年将尽的时候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据说这也是当时“除夕”节令的习俗之一。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可以领证吗

很遗憾,这一天通常来讲是领不到的。因为国家统一要求春节长假,民政局也一样,通常会从大年三十放假七天,大年初七或是初八开始工作。可是民政归属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新年尽管放假了可是也会分配工作人员,只不过是不申请办理业务流程。如果是急于领证的朋友们,可选择在民政局放假前去办理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5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歌;风俗

[作者简介]陈哲(1972―),男,浙田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讲师;黄玉英(1955―),女,江西南康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科技大学〔筹〕)音乐学院院长、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人称“客家摇篮”的赣南,历史上是我国客家民系最早的发源地,也是现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经一千余年的演化发展,这里形成了许多客家人特有的风俗。它们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客家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反映。不少的风俗活动又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歌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互依互存,互生互补的相互辉映,为它们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由于有着相对固定的歌词和曲调,在民俗活动中唱的民歌更能详实记录和表现活动的内容,更能体现客家人的个性与文化生活及精神信仰;同时,由于民歌好唱好记,可以脱离风俗事象本身在民间广为传唱,甚至有的民俗活动已失传或废止,而其民歌却仍存在。本文现以赣南有关民间歌曲为例,来考察了解和分析部分赣南客家民俗活动。

一、年歌

过年时唱年歌是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是一年中最盛大的歌会。其时,有的是全族男丁聚于祠堂,搬出祖传的歌书进行学唱对唱;宗族大的,则由两个不同支系在村外择地搭起舞台,敲锣打鼓进行对歌,各自备有多名“歌师爷”,日以继夜地与对方赛歌,族人为鼓励歌者,时将丰盛吃喝送上歌台。大余县吉村乡的老歌手张国典,亲自参加过从正月初八一直唱到收割早稻的最长记录,历时大半年。所以他们的歌词中有“你一只来我一只,对到来年割早禾”的句子。这种情况只有在少有的太平盛世才可见到。

年歌不唱情歌和无聊的内容,都是些知识性和娱乐性民歌。对当时没有机会进学堂读书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学习文化的大好机会。下例是年歌的开场歌:

接着是唱物、唱花及农事节气的问答歌,也有猜谜歌,歌词颇为有趣:

问:什么出世一支枪,什么生来子包娘,

什么出门各带伞,什么时候回家乡?

答:芋头出世一支枪,芋子生来子包娘,

芋荷出门各带伞,九冬十月回家乡。

唱年歌的民俗流行在大余县的吉村、青龙等地;南康县和赣县也留有零散的年歌,但无隆重的对歌形式。

二、花灯

赣南许多地方,过年唱花灯是一个非常盛行的风俗。人们认为唱花灯能保一年吉祥如意,人寿年丰。若觉得过去的一年过得有些不顺的话,更要请花灯来闹一闹,以旺人气和财气。请花灯时,也会将亲朋好友招来相聚。不会唱歌的东道主,还会先请好歌师。花灯班一般由一男(丑)二女(旦)表演,另外有二人高挑“恭灯”引路,敲锣打鼓进村。届时,接灯人故意掩上半扇大门,玩灯人必须以歌叫门,东道主(或歌师)以歌相对。一场热烈的对歌就这样开场了,若玩灯人与歌师力量相当的话,得长时间被拒门外,虽可进来休息吃喝,但非要赢得了这场对歌才可正式进门。花灯进门后,接着就唱《进门歌》:

唱完“进门歌”,正式演出开始。丑角头戴绒帽鼻装须,扎腰带,左手拿把合拢的纸伞,右手拿把白纸扇;旦角(多为男扮)扎彩头,穿花衣,系花围兜,左手拿手帕,右手拿花扇。边跳边唱,每唱一段歌词,由锣鼓打过门,表演者即穿十字或跑圆场。他们唱的主要是“锁歌”(问答歌),例如(曲谱从略):

问:什么圆圆在半天?什么圆圆水中生?

什么圆圆街上卖?什么圆圆妹身边?

答:月光圆圆在半天,甲鱼圆圆水中生,

铜锣圆圆街上卖,绩笼圆圆妹身边。

接着是表演一些小戏(这些小戏以后发展成了采茶戏的“三角班”),大多仍是边舞边唱。

为感谢女东家做出的好饭菜,花灯在最后要唱“能持”(能干)嫂嫂歌,这也说明客家人对女性的尊重。“能持嫂嫂歌”的歌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现摘录如下:

正月能持出元宵,嫂嫂做鞋唔用教;

嫂嫂做鞋手艺巧,双双提出一样好;

五月能持是端阳,嫂嫂裹烷上街场;

嫂嫂烷上裹得好,只只裹出糯米香;

九月能持是重阳,家家户户斋九皇;

能持嫂嫂爱清洁,打扫厅堂供九皇。

三、食新

每年六月初六是客家人的“食新节”,家家都将新收的稻子做成米,磨成浆,在锅中捣熟后,包成米饺或用印板压成米饭,再上锅蒸透,先供上神台,后赠各家品尝。妇女们聚在一起一边做米、推磨和做米果,一边唱歌。这些歌情绪热烈欢快,主要流行在信丰、龙南、上犹、南康等地。

四、赞新屋

新屋落成后,要择吉日请舅公前来挂红(布)、挂匾并行祝赞,舅公是客家人份量最重的亲戚,有“天上雷公,地下舅公”之说,尊重舅公也就是尊重母亲。祝赞时还会请锣鼓吹打或舞龙舞狮,同时大摆宴席

这首民歌仅有羽(6)、商(2)两个音。强调羽商二音,是客家民族音调的重要特色。

五、婚嫁

客家姑娘出嫁时的哭嫁音调是相当好听的,女孩子从小就在各个婚嫁场合听熟了。哭嫁歌的内容多为即兴编唱,唯“上轿歌”各地大体都是一致的,这是由哥哥背着上轿时唱的,新娘被抬到新郎家,晚上先行“拜堂”,然后就是“闹房。“闹房”时,先在新房内安好桌子,摆上酒食点心,新郎新娘坐在床上,客人站在门外,由礼生手拿一对花烛唱“闹房祝赞”:

礼生唱完,将花烛插在桌子上,客人也跟着每人祝赞几句,依次进房就坐,然后一边喝酒一边逗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直到深夜。婚礼的最后一项是“撒帐”,由礼生将拌有彩色纸屑的莲子、花生、红枣、糖果等撒向婚床帐内的各个方向,边撒边唱祝赞词。“撒帐”的音调与“闹房祝赞”基本一致,其赞词是:

四盘花米子满岽岽,花米撒在洞房中。

撒帐撒在东,东方一朵好芙蓉,

芙蓉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在朝中;

撒帐撒在南,南边一朵好牡丹,

牡丹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主朝纲;

撒帐撒在西,西边一朵好莲花,

莲花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穿朝衣;

撒帐撒在北,北边一株好松柏,

松柏开花多结子,多多结子做官格(的);

撒帐撒在东南西北并中央,列位大家请出洞房。

“撒帐”以后,婚礼宣告结束。

六、丧事

客家人的老人去世后的祭奠活动称“白好(喜)事”,一般来说“白好事”要比“红好事”(结婚)隆重得多,再穷也得请道士做道场,少则一、二天,多则以七天为单位,可至七七(共四十九天)。满六十岁且生有后代的女性去世,必唱“十月怀胎”歌,由两位道士边唱边领着孝子孝孙一圈圈绕棺而行。

客家人哭丧的音调也是有板有眼,感人至深的。一般的老人去世,由女儿、儿媳哭送,而处青壮年的男人去世,其年轻的寡妇是哭得肝肠欲裂,催人泪下的:

七、跳觋

跳觋又称“搬海青”,在赣南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跳,到如今”之说。它主要用于为体弱多病的男孩“驱邪安魂”逢多事年景,乡里父老也会张罗跳“太平”,以求上天降福百姓。公(亦称“师公”)跳时边唱边舞,演唱许多的民歌。

还有“算命歌”、“猜谜歌”等等。另外还会演些小戏《瞎子闹店》、《王母救邪》和与仪式相结合的杂技(踩钉板、上架、过火坑等)。

随着时间的迁移,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东西势必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不少民俗都已经到了濒临消失的边缘,如果我们不及时抢救整理,若干年以后,我们就是想了解恐怕都无能为力了。许多风俗都或迟或早地会被废止而曾经与之相互依存的民歌,还会在民间流传很久很久。或许我们的后人仍可以以这些传下来的民歌为依据,想象出自己祖先当年一些民俗活动的大体情景。

[参考文献]

各地过年的风俗范文6

旺火烧出年年旺

文/小哲北京

薛大爷是包头东河区的一位普通市民,每年进了腊月,他就开始忙年了,除了洒扫与采购,为年三十夜里准备垒旺火的煤也是一件大事。从内蒙古包头到山西三晋地区,除夕和元宵节期间都要垒旺火、点旺火。旺火也叫火塔子,就是用柴和炭垒成宝塔状,中间架空了填上油纸、薪柴。垒旺火有很多讲究,现在大部分人家把煤块堆在大铁桶里一烧了之,但薛大爷还是年年按照传统,规规矩矩地垒地道旺火。第一道工序是将方正的木炭块用刀顺纹理劈成二寸来厚的片块,再将大片敲小些;第二道工序是垒,先找三块砖头,按东、西、北三个方向摆好(南面是风口),然后将炭往砖头上面一层层垒,每垒上一层时,必须压住下一层的缝,以求牢固。底座是圆的,一层层逐渐缩小,最后到了顶部,用一小块炭盖顶。中间空的部分填满大小长短适中的劈柴,风口上塞进豆秸之类作为引火柴。点火时,先点引火柴,然后扇风,使里面的劈柴着火,由劈柴再点燃炭块,这时候整个塔子就熊熊燃烧起来。除夕夜,把第一堆旺火从中间点着,规模越大火苗越旺越好,这是祈求来年运气旺盛的意思。人们还有“转旺火”的习惯,就是绕着旺火堆左走三圈右走三圈,祈求来年顺利。更有老人们,在除夕的时候先要将新衣服在旺火上烘烤热了才穿,据说能保来年健康。现在,很多商场开始使用“电子旺火”,外边是旺火的形状,里面是用电发光的专门装置。远看栩栩如生,那么多旺火一溜排开,非常壮观,同时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环保,很受人们喜爱。对薛大爷来说,电子旺火虽然好看,但还是煤堆旺火能代表最浓烈的过年情怀。

素斋开始新一年

文/李萌北京

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小周顾不上吃早饭就直奔北京西站,赶乘开往井冈山的火车。他要赶在年三十到家,好帮母亲到菜园里摘些绿叶子青菜。江西井冈山地区的客家人会在年三十把青菜插在大门旁边,有的还放到厅内的香桌上,以示来年纳财。

正月初一,与其他地区过年吃大鱼大肉不同的是,客家人总是以斋菜开始新的一年。早餐桌上一丁点儿肉星都看不见,全都是素菜。且初一早晨的洗脸水、漱口水都不倒掉,要用桶盛起来。初一放鞭炮落下的满地大红纸屑绝对不能扫,这预示着大吉大利,招财进宝。

踩着簌簌作响的鞭炮纸屑开始的新年,是漂泊在外的小周永远也无法稀释的家乡情怀。

财门开,新年到

文/李元泰江苏高邮

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除夕一早,家里人便忙个不停。女人们忙着张罗年饭,要让老少十几口都吃得满意,还要准备那几道年年必备的菜肴――寓意平平安安的炒安豆苗,象征路路畅通的水芹菜,还有那盘谁也不动筷、但是一定要上桌的红烧鱼,年年有余嘛。吃完饭全家人梳洗干净,摆供,烧香。确定家里人都不需要再出大门时,便把大门关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纸,贴在两扇大门的正中间――这叫“关财门”。之后,全家人便你玩你的,我闹我的,等待午夜的来临。一过十二点,便撕去红纸,打开大门――这叫“开财门”。引财神进驻,动作要越快越好。财门一开,鞭炮声四起,新的一年来到了!从我记事起,开财门一直是过年里最重要的一步,春节也总是和那块红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临近午夜时分,孩子们都放下手里的玩意儿,目不转睛地盯着家里的老式座钟。子夜的钟声一响,全家人便簇拥着父亲去开财门。红纸撕下,大门打开的一刻,是全家人快乐的最。大年初一,孩子们早起后不能下床,要等长辈给他们端来年糕,吃上一口,才能下地给家长拜年。虽然我们这儿的人在外吃早茶是出了名的,可大年初一的早饭是一定要在家吃的,不吃米饭,只吃汤圆或者煮馒头,这样一年才能圆满。

初一至初十,日日有神仙

文/陈诚克香港

香港本地人的过年习俗和大陆有些不同,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有一种“吉祥物”,按照“吉祥物”性质不同,遵循着严格的习俗规定。初一又称“鸡日”,要在门口贴鸡的年画辟邪祈福,因为鸡与“吉”谐音;初二称“狗日”,宜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又称“羊日”,羊“赤口”,易发生口角,因此不宜拜年;初四又称“猪日”,祭财神;

初五又称“牛日”,也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初六又称“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初七又称“人日”,人的生日,又要聚餐吃喝、放花炮;初八又称“谷日”,诸星下界,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初九是天爷――玉皇大帝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而初十则是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用,烧香祭拜石具。

饺子馅里有乾坤

文/唐德刚陕西西安

“饺子”在关中人的年俗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大年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及过年期间走亲戚前都要吃饺子。因此,关中人对这个过年的重要“道具”有颇多讲究。过年的饺子除了要放肉解馋之外,还会包进硬币、糖块、盐块、辣子面、碱面等,从而使节日寓意更丰富。硬币和糖块代表了美好的祝福,除了表示来年发财和生活甜蜜之外,还有更广泛的祝福含义。老年人吃到表示福寿双全,单身的年轻人吃到能早日找到意中人,结了婚的吃到能生个大胖小子,孩子们吃到就会学习好,将来有出息。而其他馅的饺子则有些捉弄人的意思,比如我家包饺子时,会想方设法放进些吃到嘴里吓一跳的东西,如盐块啊、辣子面啊、碱面啊啥的,吃到的人会毫无顾忌地吐出来,全家人大笑一场。

火龙接力年劲足

文/王昆湖南湘潭

我的家乡湘潭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风俗的地方,那里流传的许多过年风俗,古老而朴素。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到请帖的人家,龙灯队就依次进屋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快时,灯游龙卷,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这些习俗太古老了,即使老年人都说不出个缘由,但多是表达了人们预祝丰年的美好心愿。

即墨过年有怪俗

文/王万春山东青岛

在我的老家即墨,有个独特的年俗――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要“请狗”。这天早晨,各家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内,让家里的狗随便吃。关于“请狗”的来源,有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原来人间的麦仁是从麦秸根部长到顶的,人们收的麦子堆积成山,就不知道爱惜粮食了。可天上粮仓里的麦子却越来越少,玉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串县,发现到处是霉烂的麦子,有的顽童竟坐在大饼上玩耍。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后来仙狗被贬下凡界。从此,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都要请狗吃顿好饭。

好彩头,好年头

文/朱寿丰江苏苏州

就像江苏各地的方言有很大差异一样,我们这儿的过年风俗也各有讲究。像我们苏州这里,过年时事事都要讨个好彩头:除夕夜在饭锅里放进熟荸荠,吃饭时挖出来,这叫“掘元宝”;家里来了客人,泡茶时要放两枚青橄榄,意为“喝元宝茶”。而南通人则喜欢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或柏枝,取意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江宁的春节过得最热闹,那里有“打神鼓”的习俗,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打鼓的时候全村、全镇集体出动,万人空巷,气氛相当热烈。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的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 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高原上的年饭

文/陈嘉青海西宁

冬至一到,家住西宁的老胡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忙碌,早早地为过年做准备。冬至是青海当地的“小年”。在青海东部地区,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青海人有吃“油搅团”的传统。那是一种用白面、青油、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的面食。老胡是汉族人,所以很多过年习俗和东部地区一样,像吃饺子、拜年一类,不过腊八这一天,老胡可是按当地的风俗过的。青海人不喝腊八粥,而是吃麦仁饭。前一天先将当年的新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肉、麦、作料皆已成乳状,清晨揭锅,香味扑鼻,营养丰富。有些农村地区则是吃“腊八冰”:孩子们到河边搬一些干净的冰块回家,家里人和家畜都吃一些冰块,祈求来年丰收、六畜兴旺。祈祷后把冰块放到田地里的坟头上,观察从冰上冒出的气泡,冒出的圆形气泡多,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豆子会丰收,冒出的长形气泡多,就表示来年麦子会丰收。

社戏唱出又一年

文/许利芬浙江绍兴

在我们绍兴,大年初一起床后,要先吃“烟火食”(即以柴火烧煮的食物),才能开口说话,通常是汤团、如意糕等,还要吃福橘。家里来了客人,要用元宝茶待客,茶水中放金橘、橄榄、蜜枣,寓意团圆、如意、幸福。晚饭后,各家各户要提前将家禽赶进笼舍,“赶鸡睡”。您可别笑,节前人们忙碌多日,正月初一又起床特早,小孩也因为连日玩耍,十分疲劳,所以才要“赶紧睡”,早早关门安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