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better organiz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teaching mode of "Inverted Classroom", and points out the ke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pu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this curriculum mode.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Inverted Classroom;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222-02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本科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因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在开学之初的新生,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个工具。由于新生在中学所接受的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是不同的,所以,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对于从事十多年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教师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基于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为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应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以期达到熟练自如。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实践课,现在的授课形式是进行广播式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媒体讲课、学生认真听讲,这种教学形式由于讲的比较多,动手时间少,所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果明显不佳。

刚入学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在初高中已学过这些知识,但由于各省市、各个学校所要求的程度不同,再有就是个人的基础不同,导致出现了“非零基础且不平衡”的教学现状,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满足个体差别,不能与学科专业有机的相给合。而且,教师们的精力多在技能的传授上、主要知识点的讲解,大多数学生主要学习知识点,不具备完成大任务的能力,无法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

2 解决的方法

传统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内化吸收和知识传授两个阶段,知识内化则由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知识传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来完成。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之后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上通过老师的帮助与同学之间的协助来完成的,因而形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 “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基本概念

美国一位名叫萨尔曼・可罕的年轻人在网上创立了他的罕学院。在罕学院视频教学片的启发下,许多教师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合适的场所看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主要把精力集中在练习的完成以及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互上。这种做法颠倒了传统学校“课堂上教师来讲,课下学生来完成作业”的教学流程。这就是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翻转课堂”是指对课上、课下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无需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来讲解信息,信息的掌握则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教师课前主要对项目与案例进行设计,课上利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项目,使学生在实践课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4 翻转课堂实施的必要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前来完成主要知识点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不是太难,不然的话学生无法在课前完成。同时,课前学习时教学资源的准备是必需的,学生只看一本教材,之后进行操作,学生完成的效果不是太好。所以,有两点要注意:一是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不难,有利于自学;二是课程的相关资源丰富,开发不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是太难,利用课后学习,学生可自主完成。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网上资源丰富。这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5 具体实施过程

①系统学习,转变观念,课前教师给学生指定的视频资源和文字资源,并指定主要知识点的相关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自己的老师。

②制度管理,明确责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点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开发了典型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协作学习,开发出大的项目。

③以生为本,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 翻转课堂案例剖析

将2015级经管学院的本科生分成两组,一组应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另一组还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这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要比另一组高,操作熟练程度也比另一组好,这组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传y教学模式的学生的成绩。所以,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针对2015级经管学院的学生,我们发出了258份的调查问卷,收回256份。通过整理的数据可发现,一共有75.9%的学生十分期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实施,近20%的人持观望的态度,只有不到5%的学生还希望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习。

实践证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的最终效果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学生的课前学习进行监控,还有教师的协作作用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1]Gregory Mason. Inverting(Flipping) Classroom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Z].2013.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3]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2

[关键词]:模式改革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课堂模式的改革大潮冲刷着每一个老师的心堤,在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洋思中学的导学案等学校教法的影响下、在各种课堂模式的呈现中,有多少老师在生吞活剥的所谓学习借鉴中迷失了自己;还有多少老师思想僵化拒绝改革,在陈旧的“满堂灌”中不能自拔;终将生动活泼、性质有别、风格多样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在众说纷纭的今天,作为老师的我还是信奉“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宗旨而进行教无定法的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首先取决于知识的类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曾说过:“学习过程不可能全部由学生的发现来完成……不能把接受性的学习与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划等号。课堂教学如果都以发现学习的方式进行,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也就是说教学的方法无论是哪一种,只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用到合适处则都是好的。

有的知识适合学生自己阅读学习。以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节课《轴对称现象》为例,学生自行预习10分钟,利用这段时间,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读课本中的内容,而且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原本设想假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我将提前准备好的几个问题呈现出来,没想到学生给出了令人惊喜的问题。10分钟后,鲁同学首先发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与图形的颜色有关吗?刘同学第二发问:轴对称图形与我们初一时学的全等图形有什么联系吗?这两个问题提出后,班级里一片安静。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两个环节中,你能发现什么与课文前边内容不一样的地方?两分钟后已经有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孙子涵同学说:这个环节中的图形对称是两个一样的图形,课文前边的是一个图形的对称,这“对称”到底是指什么?

第二、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这节课的重难点,而第一个问题我在备课的过程当中忽略了,学生们不仅仅把重难点问题发现了而且补充了老师的备课。人们都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现在在我看来,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挖掘教材。小组探讨后,一个小组代表说:本节课的对称有一个图形的,也有两个图形的。另一个小组代表说:我们补充,本节课的题目就说“对称现象”,这对称现象就有一个图形的两边对称、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多么精彩!所有的问题和回答不但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而言,是这个图形本身的属性;而且“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关系。

最终在小组同学的共同探讨和争论中得以解决,课后的习题也比较简单,小组同学在一起共同完成,我巡视着,帮助个别小组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快下课时,学生很高兴地诉说着自己的收获。

下课回到办公室,我深思着:这节课是本册书的第一节,看似很简单,在以前,我一定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就行了,最多15分钟。可现在,一节课竟然45分钟满满的,时间上3倍,但学生的收获远远不止三倍。

现在想来,学生的这些精彩表现,与初一一年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我在这些学生初一的时候就一直坚持能让他们自己学会的我坚决不教;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我坚决不发问;能小组合作完成的我坚决不代替。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这样的教法。例如鲁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有理数”,由于这节课重点是然学生知道什么是“负数”,学生第一次知道还有“负数”。因此,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游戏规则是每个小组有一同学回答正确的就加10分,否则减10分,小组成员最后的累积得分即该小组的最终得分,每一题时间限制20秒。游戏的题目就是第一章学习的三视图等相关内容。这样从游戏的过程中既复习以前的知识,又顺理成章的引出了“负数”的概念,学生还加强了小组合作团结的意识。之后让小组的游戏继续,看哪个小组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用到负数的例子,找到一个加10分。这样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并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第二环节的比赛结束后,学生自学“数的分类”,小组合作完成课后的习题。最后的比赛是课堂小测,根据本节内容,我出了3道题目,小组成员每人对一题加10分,总分是小组的最后得分。最终三个环节的得分总和是决定小组的名次。游戏、竞赛贯穿本节课,教师是裁判,学生始终是兴奋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每个人都为自己小组的最终胜利而努力!

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让课本的知识不知不觉的让学生快乐的接受。

除了以上所说的两种方法之外,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会固定在某一个模式里。比如: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使用发现模式、自学教学模式、引探教学或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等;当然也不排除使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和知识的系统掌握。这样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但也不是每章都必须如此。当然也可以选择其它教学模式并进行合理匹配、整合。整合多种教学模式,这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有机整合多种教学模式,把多种相近的、甚至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指导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3

[关键词]国家级中职示范校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39-01

在进行新的课堂模式的探讨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集体备课还落实得不够到位,所提供的导学案还没有真正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再次,在课堂上,有时候学生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还没有突显出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出品格健全、个性十足、发展全面的学生。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广,课堂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改革主阵地,构建和谐、民主、主体鲜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校示范校建设至关重要。结合以上几点,我觉得今后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起来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四性”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学生拥有自学的品质。自学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先自学,教师后教学。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学生把学习的自觉性内化成了学习的品质。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主”起来了,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创造,是一种乐趣,学习才有高效率。

二、创造条件,鼓励表扬,让学生充满信心

自信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动力,如果要想学好课堂知识,树立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特长,从学生的特长入手让学生找到成功的经验,这是树立自信心的最好切入点。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体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巧设问题牵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可对教师作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四、发挥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作用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一是课前与本组的同事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体现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杜绝只有分工没有合作的现象;二是问题的设计必须体现“诱导、指导”过程,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情、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铺垫性、诱发性、过度性问题;三是引导过程必须体现学法指导,导学案的语言表达要能够引导学生去观察、收集、联想、记忆、思维、交流、合作、探究、自测等;四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分步达成、学习过程的分层要求、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并在每个环节上都有时间上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导学案印制的成本问题,尽量做到:提供给学生的导学案主要内容是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铺垫性和引导性问题以及学习过程安排,至于需要补充的学习资源和习题,可利用多媒体、小黑板等方式进行呈现。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自备预习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主要问题及典型习题等。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评价发展迅速,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可以明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是否符合规定的学习任务,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以提高学习质量,所以说,评价的最主要的功能是调整,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评价不光是老师的事。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检查自己学习活动能力的提高,他们也逐渐能自己判断学习成果和学习能力,知道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2、促进了养成教育,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这些都需要在一定的学科教育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反馈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思路要开阔,思想要活跃,研究要深入,工作要精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让学生“会学、好学、学会”这个目标来开展工作,把自己的优势做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才是我们改革的最大愿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教学 “262”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一、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背景。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慢慢滋长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心理落差和实际教学效果相抵触,运用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如何实现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不让更多的学生掉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推出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262”课堂教学模式。

二、何为“262”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概括为三段两线五环节。

三段:预习阶段—探究阶段—测评阶段。

两线: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线。②以教师点拨、解难、拓展为导线。

五环节:①以学案引导学生自学。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生生展示交流。④教师解惑提高。⑤课堂训练巩固。

“262”体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即:预习自学占20%、课上探究占60%、达标检测占20%。

“262”体现在学生的分层上,即:2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20%是潜能生。

“262”体现在知识的分层上,即:简易基础知识占20%、中等难度知识占60%、难点拓展知识占20%。

“262”体现在学习形式上,即:20%的知识是独学解决、60%的知识在组内合作解决、20%的知识在全班展示解决。

三、“262”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评价标准,不可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在“262”课堂教学模式大框架下,教师要视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数学课型通常有新授课和习题演练课。在新授课中,一般情况下,我在课前设计好预习学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课上前8分钟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答疑。这部分问题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基础性。课上探究时间大约为24分钟。我现场设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保持站立姿势。确定小组意见、发言人,需要时可以先让学生板书,之后让学生分组讲解。达标检测阶段大约占8分钟,前2分钟教师做重点强化总结,后6分钟做学案最后部分的达标检测题。课上收上来批改,在下节习题演练课的复习巩固环节进行反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262”模式要求由20%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的组织者,组织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协助教师帮助同组中的待进学生进步;由20%的待进学生作为小组的汇报者,通过与同组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将观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展示;最后由60%的中档学生作为小组中针对其他组意见的反驳者和评价者,其任务既包括帮助本组的组织者、发言者探究、归纳问题,又包括对其他组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反驳和评价。

四、“262”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执行?

由于一些学生一直以来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不是十分强,因此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困难,要长期坚持就更难。为了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学生。我校建立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班级建立了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而且较成熟,把“262”课堂教学模式与班级的量化考核制度相结合,效果尤为显著。建立并完善班级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要求在班级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组员的具体分工,推选出每个小组的组织者、发言者,以及针对其他小组意见的评价者;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进取心,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三大原则:自主预习不看不讲;新知学习不议不讲;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在新型课堂模式下,应该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这种旧式关系转换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新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督促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师生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数学教师要肩负起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的重任,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5

一、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教学采用“导练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以下方式:一题多问是,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的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一题多解是,对同一问题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是,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初中数学几何第三册作业题,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BC于D,圆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于E、F。求证:EF//BC。变式: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与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过点D作圆的切线EF,求证:EF//BC。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结构教学模式”及“导练建构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矫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宣读小论文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三、应用题教学模式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的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堂教学模式范文6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按照县教育局关于课改再启航工程要求,其核心为“减负增效”。学生负担降下来,但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而教学质量提高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题海战术或者牺牲学生休息时间搞教学了。

为努力将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倡导学校保持清醒头脑,审时度势,提高教学效益: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学质量,也不是不考试,更不是不要适度的学习负担,而是更注重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将素质教育的着力点花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的关系。坚决纠正拼时间和题海战术的高耗低效行为和陈旧模式,杜绝无效教学行为,努力做到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测试。

因此,学校课改小组探索研究新型的高效的课堂教育模式――“121”课堂模式。

二、高效课堂模式具体操作步骤:

“121”课堂教学模式简单地说是将一节课分成三个阶段,即10分钟、20分钟、10分钟,并且根据课型的不同安排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第一阶段:10分钟自学。

在这10分钟里,根据不同的课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新授课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章节内容特点,出示与上节和本章节都有关系的2-3个习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对已知的掌握程度,对学习本章节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火力侦察”。

(2)根据练习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师生共同设定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

(3)根据学习内容预设若干由易到难的组合式学习思考题,注意将难点分成几个小问题,将一些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一组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一是通读教材;二是对照组合式学习思考题全面了解章节内容;三是弄清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自学是讨论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看、听、问、记、议。 讲评课的基本任务是:已经批改好的作业,先由学生自己订正。学生作业中错题可以分成三类:1/3的低级错误;1/3的中级错误;1/3的高级错误。

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着独特的理解、作业中也各有不同的薄弱点、迷糊点,这样的自主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各不相同的发展。在这个10分钟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除教师提出简要的要求外,其余学习时间的支配人也是学生。课堂上实行的首先是先学后教,先超前学习,然后再互动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即利用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活动。其次它实行的还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使学生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第三是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真正树立起“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第二阶段:20分钟互动探究。即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将学习引向深入。在操作上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订正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所确定的重点与难点。讨论时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6人小组。一般难度小的问题,由2人小组即同桌讨论解决;难度特别大的题目,则组织6人小组讨论解决。而4人小组是最常用的讨论方式。要将学生分成阶段性的固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注意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利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分组时注意将固定小组之外的零星的学生分配到附近的小组,使讨论时全班没有一个“局外”的学生。有的教师组织的讨论往往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在讨论之前,学生肚子里无话,有时也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所以讨论的操作要以学生的思维与训练为前提,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也就是说,不允许提那种学生不假思索,不用看书就能够回答的题目。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个人认真读书,反复思考后,仍有可能一知半解的问题。对提出讨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思考时间,因为时间长了容易浪费,时间短了思考不成熟。实施讨论要做到三点:(1)要规定时间;(2)明确要求,(3)宣布检查方式。

二是全班交流。小组讨论结束而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时,可组织全班交流,以在全班范围内师生、生生相互碰撞,相互答辩。教师则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者、参与者的角色。这种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和深入,因此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不能演变成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这种交流属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毫无是非观念,听任学生随意海阔天空;这种交流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只充当旁观者、指挥者、裁决者。

上一篇英语作业

下一篇团员小结